关灯
护眼
字体:

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1] 并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王者立國君人,聚散六合,咸土以百里,雷其威聲[2]。革其俗而風之,漁其人而涵之[3]。其猶衆鮮洋洋,樂化在水,波而動之則憂,赬尾之刺作焉[4];徐而清之則安,頒首之頌興焉[5]。苟非大賢,孰可育物[6]?而能光昭絃歌,卓立振古,則有虞城宰公焉[7]。

    【注釋】

    [1]虞城縣:即今河南虞城縣,鄰接山東、安徽。秦置虞縣,隋改虞城縣。李公,據文中所云,名錫。按李白另有《對雪獻從兄虞城宰》詩,即此李錫。去思,古代地方士紳表示對離職官員的思念。去思頌碑,亦稱“德政碑”,著文勒碑,頌揚德政,表示去後留思之意。

    [2]“王者”四句:謂稱王者建立國家,統治人民,分散天下土地,皆以一縣百里之地,顯揚雷一般的威聲。君,用作動詞,統治。聚散,複詞偏義,此指散,劃分。六合,天地四方,猶言天下。咸,皆。百里,指一縣之地。《三國志·蜀志·龐統傳》記載,劉備讓龐統當縣令,“吴將魯肅遺先主書曰:‘龐士元非百里才也。’”後即以百里指一縣。雷其威聲,趙岐《孟子注》云:“諸侯方百里,象雷震也。”

    [3]“革其”二句:謂改革其風俗而教化之,聚集人民而養育之。革,宋本作“華”,據他本改。風,教化。漁,奪取,引申為收羅。涵,包容,養育。

    [4]“其猶”四句:謂猶如群魚樂於水中嬉戲,洋洋自得,若水波動則憂慮而尾赤,故《詩·周南》有“赬尾”之刺。衆鮮,群魚。洋洋,自在得意貌。赬(chēng)尾,赤色魚尾。《詩·周南·汝墳》:“魴魚赬尾。”毛傳:“赬,赤也;魚勞則尾赤。”孔穎達疏:“婦人言魴魚勞則尾赤,以興君子苦則容悴。”

    [5]“徐而”二句:謂如水波緩慢而水澄清,則群魚安適。故《詩·小雅》有“頒首”之頌。頒(fén)首,《詩·小雅·魚藻》:“魚在在藻,有頒其首。”毛傳:“頒,大首貌。”鄭玄箋:“魚之依水草,猶人之依明主也。魚處於藻,既得其性,則肥充,其首頒然。”

    [6]“苟非”二句:謂若非大賢,誰能化育萬物?

    [7]“而能”三句:謂能顯揚絃歌而治的縣令,特立於往古之人者,則有虞城縣令李公。光昭,光明;顯揚。絃歌,絃歌而治。《論語·陽貨》載孔子弟子子游為武城宰,“子之武城,聞絃歌之聲”。後即以絃歌指縣令治民有方。卓立,特立。振古,自古,往古。宰,縣令。

    以上為第一段,贊美虞城縣令李公善於絃歌而治,使民衆能如魚在水。

    公名錫,字元勳,隴西成紀人也[8]。高祖楷,隋上大將軍,綿、益、原三州刺史,封汝陽公[9]。曾祖騰雲,皇朝廣、茂二州都督,廣武伯[10]。祖立節,起家韓王府記室參軍,襲廣武伯[11]。父浦,郢、海、淄、唐、陳五州刺史,魯郡都督,廣平太守,襲廣武伯[12]。皆納忠王庭,名鏤鐘鼎,侯伯繼迹,故可略而言焉[13]。

    【注釋】

    [8]隴西成紀:隴西,郡名。秦置,漢晉因之。治所在今甘肅臨洮南,後移至今甘肅隴西縣南。成紀,漢縣名,治所在今甘肅秦安縣北。按隴西李氏為望族,李白亦自稱隴西李氏後裔。

    [9]“高祖”四句:按:楷,宋本作“揩”,據他本改。《隋書·獨狐楷傳》記載,其字修則,不知何許人,本姓李氏。父屯,從齊神武帝與周師戰於沙苑,齊師敗績,因為柱國獨狐信所擒,配為士伍,因賜姓獨狐氏。隋高祖受禪,進封汝陽郡公。仁壽初,出為原州總管、益州總管。煬帝即位,轉并州總管。有子凌雲、平雲、彦雲。未言及上大將軍及綿州刺史。按上大將軍在隋為勳官,在柱國之下、大將軍之上。綿,綿州,治所在今四川綿陽東。益,益州,治所在今四川成都市。原,原州,治所在今寧夏固原。刺史,州的行政長官。

    [10]“曾祖”三句:《古今姓氏書辯證》京兆獨狐氏:“(楷)生凌雲、平雲、滕雲、卿雲、彦雲。……滕雲,荆府長史,廣武公。生奉節。”作“滕雲”,未及廣、茂二州都督。廣,廣州,治所在今廣東廣州市。茂,茂州,治所在今四川茂縣。都督,負責數州軍事的長官。

    [11]“祖立節”三句:立節,《古今姓氏書辯證》京兆獨孤氏作“奉節”。起家,指初仕所得官位。韓王,唐高祖李淵第十一子元嘉,封韓王。王府官員有記室參軍事二名,正八品下,掌表啓書疏。

    [12]“父浦”五句:李白《崇明寺佛頂尊勝陀羅尼幢頌》云:“我太官廣武伯隴西李公,先名琬,奉詔書改為輔。其從政也……五鎮方牧,聲聞於天,帝乃加剖竹於魯,魯道粲然可觀。”此“李輔”當即李浦,“五鎮方牧”即本文之“郢、海、淄、唐、陳五州刺史”。又按《古今姓氏書辯證》謂“(奉節)生琬、炎。琬,太僕卿,開元中,上表請改姓李氏,名俌。”浦,作“俌”。襲廣武伯,宋本缺“廣”字,據他本補。

    [13]“皆納忠”四句:納忠,效忠。鏤,刻。鐘鼎,古銅器總稱。古代常於其上銘刻文字,宣揚功德。侯伯繼迹,謂一代代繼承爵位和功績。

    以上為第二段,叙李锡的籍贯和家世。

    公即廣武伯之元子也[14]。年十九,拜北海壽光尉[15]。心不挂細務,口不言人非。群吏罕測,望風敬憚[16]。秩滿[17],轉右武衛倉曹參軍[18],次任趙郡昭慶縣令[19]。奉詔修建初、啓運二陵,總徒五郡[20],支用三萬貫。舉築雷野[21],不鞭一人。功成,餘八千貫。其幹能之聲大振乎齊、趙矣[22]。時名卿巡按,陵有黄赤氣上衝太微,散為慶雲數千處,蓋精勤動天地也如此[23]。因粉圖奏名,編入國史[24]。

    【注釋】

    [14]元子:正妻所生的嫡長子。

    [15]“拜北”句:北海,唐郡名,即河南道青州,天寶元年改為北海郡,乾元元年復改為青州。治所在今山東青州市。壽光,縣名。今山東壽光市。尉,縣尉,負責一縣的軍事和治安。

    [16]“心不”四句:謂李錫心中不牽挂繁瑣事務,口中不臧否人物,屬下莫測其高深,遠望其人而敬畏。細務,瑣碎事務。罕測,少能測知其為人。望風,自遠處瞻望其人。敬憚,敬畏。

    [17]秩滿:指官員任期届滿。

    [18]“轉右”句:轉,遷調。唐左右武衛有倉曹參軍事各二人,正八品下,掌文官勳考、假使、俸禄、公廨、田園、食料、醫藥等事。

    [19]“次任”句:趙郡,即河北道趙州。天寶元年改為趙郡,治所在今河北趙縣。昭慶縣,即象城縣,天寶元年改為昭慶縣。治所在今河北隆堯縣東。昭慶,宋本作“昭應”,據他本改。

    [20]“奉詔”二句:建初,陵名;唐高祖李淵之高祖父李熙之墓。啓運,陵名;唐高祖李淵之曾祖父天賜之墓。據《唐會要》載,獻祖宣皇帝(李熙)葬趙州昭慶縣界,儀鳳二年追封建昌陵,開元二十八年詔改為建初陵。懿祖光皇帝(李天賜)葬趙州昭慶縣,儀鳳二年追封延光陵,開元二十八年詔改為啓運陵。陵,宋本作“陝”,據他本改。總徒五郡,謂李錫統率五郡的役工修陵。

    [21]“舉築”句:築,築牆搗土之杵。雷野,聲響如雷,震動原野。《後漢書·光武帝紀下》:“長轂雷野,高鋒慧雲。”李賢注:“雷野,言其聲盛也。”

    [22]“其幹”二句:謂其精幹多能的名聲,大振於齊(今山東北部)趙(今河北南部)。

    [23]“時名卿”四句:名卿,有名望的公卿。巡按,巡視按察。《唐會要》卷二十《公卿巡按》:“(開元)二十八年七月十八日制:伏以八代祖宣皇帝、七代祖光皇帝……其建初、啓運二陵,仍準興寧陵例……年别四時及八節,委所由州縣,數與陵署相知,造食進獻。”太微,即太微垣,星官名,在北斗之南,軫宿和翼宿之北。《史記·天官書》:“南宫朱鳥,權、衡。衡,太微,三光之廷。”司馬貞《索隱》引宋均曰:“太微,天帝南宫也。”慶雲,古人以為祥瑞的一種彩雲。《漢書·天文志》:“若烟非烟,若雲非雲,郁郁紛紛,蕭索輪囷,是謂慶雲。”蓋,推原之詞,意如大概、由於。精勤,專心勤奮。

    [24]“因粉圖”二句:謂於是把祥瑞的形狀繪成圖畫,同李錫的事蹟一起上報朝廷,朝廷把此事編入了國史。粉圖,用色粉作畫圖。奏名,以李錫事蹟上報朝廷。

    以上為第三段,叙李錫的宦歷和政績。

    天寶四載,拜虞城令,而天章寵榮,俾金玉王度,冏若七曜,昭回堂隅[25]。於戲[26]!敬之哉!宸威臨顧,作訓以理。其俗魯而木,舒而徐[27]。急則狼戾,緩則鳥散[28]。公酌以釣道,和之琴心[29],于是安四人,敷五教。處必糲食,行惟單車[30]。觀其約而吏儉,仰其敬而俗讓。激直士之素節,揚廉夫之清波[31]。三月政成,鄰境取則[32]。因行春,見枯骸于路隅,惻然疚懷,出俸而葬[33]。由是百里掩骸,四封歸仁[34]。有居喪行號城市者,習以成俗。公勗之親鄰,厄以凶事[35],而鰥寡惸獨,衆所賴焉[36]。可謂變其頽風,永錫爾類[37]。

    【注釋】

    [25]“天寶”六句:天寶四載,即公元七四五年。天章寵榮,天子用詩章賜予愛寵和榮光。俾金玉王度,使帝王的德行法度如金玉一般堅重寶愛。此處指所賜詩章。《左傳·昭公十二年》:“思我王度,式如玉,式如金。”孔穎達疏:“思使我王之德度,用如玉然,用如金然,使之堅而且重,可寶愛也。”沈約《鼓吹曲》:“舞蹈流功德,金玉昭王度。”此即用其意。冏(jiǒng),一作“炯”,音義同,光明,光亮。七曜,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星。曜,宋本作“耀”,據他本改。昭回堂隅,光照堂屋的角落。

    [26]於戲:同“嗚呼”、“吁戲”,感歎詞。

    [27]“宸威”二句:宸,帝王的代稱。威,威望;郭本作“滅”,非。臨顧,眷顧。作訓以理,謂帝王曾訓示李錫如何治理其民。理,治;唐人避高宗諱而改。魯而木,遲鈍而呆笨。舒而徐,鬆散而緩慢。

    [28]“急則”二句:謂如急迫治之,則其民凶狠無相親之意;如緩慢治之,則其民如鳥之散飛,不能相顧。狼戾,凶狠。狼,宋本作“很”,據他本改。《漢書·嚴助傳》:“今閩越王狼戾不仁,殺其骨肉。”鳥散,比喻人群紛紛散去。《史記·平津侯主父列傳》:“夫匈奴之性,獸聚而鳥散,從之如搏影。”

    [29]“公酌”二句:酌,斟酌。釣道,喻指治民之道。《説苑·政理》:“宓子賤為單父宰,過於陽晝,曰:‘子亦有以送僕乎?’陽晝曰:‘吾少也賤,不知治民之術,有釣道二,請以送子。’”此即用其意。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