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虞城縣令李公去思頌碑[1] 并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其意。釣道,宋本作“鈞道”,據他本改。琴心,本指以琴聲傳達心意。王琦注云:“王儉《褚淵碑文》:‘參以酒德,間以琴心。’此文借用其字。垂釣、鼓琴皆能令人心静,承上文緩急之事而言,其當静以治之也。”

    [30]“于是”四句:安四人,即安定四民。四民,指士、農、工、商。敷,設施。五教,即五常之教,指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處,指在家。糲食,粗米飯。糲,《全唐文》作“礪”,非。行,指外出。單車,獨車;謂没有隨從。此句及上句表示節儉廉約,以身作則。

    [31]“觀其”四句:謂李錫簡約而僚屬亦戒奢從儉,仰慕其恭敬而民風亦謙讓,激勵秉直之士的平素節義,發揚廉潔者的清高品德。直士,正直之士。揚,郭本作“楊”,誤。廉夫,清廉之士。

    [32]“三月”二句:謂經過三個月治理,獲得成功,鄰縣亦取以效法。境,郭本作“墳”,誤。此處暗用孔子宰中都事。《史記·孔子世家》:“孔子為中都宰,一年,四方皆則之。”

    [33]“因行春”四句:漢代制度,太守於春季巡視所管縣,督促耕作,謂之行春。《後漢書·鄭弘傳》:“弘少為鄉嗇夫,太守第五倫行春,見而深奇之,召署督郵,舉孝廉。”李賢注:“太守常以春行所主縣,勸人農桑,振救乏絶。見《續漢志》也。”李錫官不至太守,亦效法古制行春。枯骸,枯乾風化的屍骨。路隅(yú),路旁。惻然,悲傷貌。疚懷,内心不安。俸,俸禄;官員所得薪水。

    [34]“由是”二句:謂從此一縣之内都掩埋狼藉的枯骨,四境人民都歸於仁愛。百里,指一縣。掩骸,掩埋屍骨。骸,一作“骼”;骨枯曰“骼”。四封,本指國之四境。此指縣之四界。

    [35]“公勗”二句:謂李錫勉勵其親鄰,以别人的凶事當作自己的災難。勗(xù),勉勵。厄以凶事,即“以凶事為厄”。厄,災難。

    [36]“而鰥”二句:鰥(guān),無妻之人。寡,無夫之人。惸(qióng),無兄弟之人,亦作“煢”。獨,無子之人。《孟子·梁惠王下》:“老而無妻曰鰥,老而無夫曰寡,老而無子曰獨,幼而無父曰孤:此四者,天下之窮民而無告者。”賴,依賴,依靠。

    [37]“可謂”二句:頽風,衰頽的風俗。永錫爾類,永遠賜福予民衆。《詩·大雅·既醉》:“孝子不匱,永錫爾類。”鄭玄箋:“永,長也。孝子之行,非有竭極之時,長以與汝之族類,謂廣之以教導天下也。”

    以上為第四段,叙李錫任虞城縣令的政績,使鄰縣取則,民衆有靠,風俗大變。

    先時邑中有聚黨横猾者,實惟二耿之族,幾百家焉[38]。公訓為純人,易其里曰“大忠正之里”[39]。北境黎丘之古鬼焉,或醉父以刃其子,自公到職,蔑聞為災[40]。官宅舊井,水清而味苦,公下車嘗之,莞爾而笑曰:“既苦且清,足以符吾志也。”[41]遂汲用不改,變為甘泉。蠡丘館東有三柳焉,公往來憩之,飲水則去。行路勿剪,比于甘棠[42]。鄉人因樹而書頌四十有六篇[43]。

    【注釋】

    [38]“先時”三句:先時,以前。聚黨横猾者,聚集徒黨横行不法之人。猾,宋本作“傦”,據他本改。實惟,是為。二耿之族,二耿的族人。幾百家,將近有一百家。

    [39]“公訓”二句:訓,教育;訓化。純人,良民。易其里,改换其鄉里的名字。大忠正,王琦謂“忠”當作“中”。按魏晉南北朝時代,各州設大中正,由世族豪門擔任,品評士人才能。

    [40]“北境”四句:謂虞城縣北境黎丘有古鬼作怪,有時使父親喝醉而手刃其子,但自從李錫到縣任職,没有聽説再有這種作怪的災害。黎丘,地名。據《太平寰宇記》卷一二記載,地在虞城縣北二十里,高二丈。《吕氏春秋·疑似》載,黎丘一老人醉歸,被偽裝其子的奇鬼所騙。後又醉歸,遇其子來迎,老人以為又是奇鬼所化,遂殺其子。或,有時。醉父,使父醉。蔑聞,無聞,没有聽説。蔑,宋本作“薎”,據他本改。

    [41]“官宅”六句:官宅,官署。下車,指初到任。莞(wǎn)爾,微笑貌。符,符合。

    [42]“蠡丘”五句:蠡丘館,館名,地址不詳。蠡,宋本作“蟸”,據王本改。三柳,三株柳樹。憩,休息。行路勿剪,路人都不加剪伐。《詩·召南·甘棠》有“勿剪(翦)勿伐”之句。《史記·燕召公世家》:“召公巡行鄉邑,有棠樹,決獄政事其下,自侯伯至庶人,各得其所,無失職者。召公卒,而民人思召公之政,懷棠樹不敢伐,哥(歌)詠之,作《甘棠》之詩。”此處以召公事比擬李錫德政。

    [43]因樹而書頌:借李錫所憩柳樹以歌頌其愛民的事蹟。因,郭本作“田”,誤。

    以上為第五段,舉例叙李錫的具體德政:教訓横行不法之人,消滅裝鬼殺人之事,喜飲味苦之清水使之成為甘泉,憩息柳樹而鄉人歌頌。

    惟公志氣塞乎天地,德音發乎聲容,縞乎若寒崖之霜,湛乎若清川之月[44]。彈惡雪善,速若箭飛[45]。尤能筆工新文,口吐雅論[46]。天下美士[47],多從之游。非汝陽三公三伯之積德,則何以生此[48]?邑之賢老劉楚瓌等乃相謂曰[49]:“我李公以神明之化,大賴于虞人。虞人陶然歌詠其德[50],官則敬,去則思[51]。山川鬼神猶懷之,況于人乎!”[52]乃咨群寮,興去思之頌[53]。縣丞王彦暹,員外丞魏陟,主簿李詵,縣尉李向、趙濟、盧榮等[54],同德比義,好謀而成[55],相與采其瓌蹤茂行,俾刻石篆美,庶清風令名,奮乎百世之上[56]。

    【注釋】

    [44]“惟公”四句:形容李錫志氣之大,德音之美,品格潔白如寒崖之霜,清澄如清水之月。塞,充滿。德音,善言。聲容,聲音容顔。縞,白色。湛,清澄。

    [45]“彈惡”二句:謂李錫處理彈惡事和昭雪事速如飛箭。彈,彈劾。雪,昭雪。彈惡雪善,即去惡揚善。

    [46]“尤能”二句:謂尤其擅長筆寫創新的文章,口談高雅的言論。

    [47]美士:有才識卓行的人。

    [48]“非汝陽”二句:謂如不是汝陽公等祖先世世積累德行,怎麽會生出李錫這樣的人才。三公三伯,指李錫高祖李楷封汝陽公,曾祖騰雲封廣武伯,祖立節、父浦均襲爵廣武伯。三伯,一作“二伯”。積德,指祖先積累的德行。

    [49]“邑之”句:邑,城邑。賢老,賢達的老鄉紳。劉楚瓌,人名。事蹟不詳。

    [50]“我李”三句:神明之化,如神之明的化育。化,轉移人心,改變風俗。大賴,大利。虞人,指虞城縣人。陶然,快樂貌。其德,指李錫的功德。

    [51]“官則”二句:謂任官時令人尊敬,去職後又使人思念。

    [52]“山川”二句:極言李錫善政,謂山川鬼神尚且懷念,何況于人!

    [53]“乃咨”二句:咨,徵詢。群寮,縣衙屬吏。興,作。去思之頌,即指撰寫此文。

    [54]“縣丞”三句:縣丞、主簿、縣尉,均為縣官。唐制,縣官除縣令外,有縣丞、主簿、縣尉。員外丞,指正額以外的縣丞。王彦暹、魏陟、李詵、李向、趙濟、盧榮等,事蹟均不詳。

    [55]“同德”二句:謂此數人都有高尚的德行和義氣,凡事都商量而行。比,並。《後漢書·孔融傳》:“先君孔子與先人李老君同德比義,而相師友。”好謀而成,語出《論語·述而》。

    [56]“相與”四句:相與,相互。采,搜集。瓌(guī)蹤茂行,奇偉、美好的事蹟和行為。俾,使。刻石,指鐫刻事蹟於石上。篆美,篆寫頌美。庶,副詞,表示希望。清風令名,清廉之風,美好之名。奮,發揚;傳頌。百世之上,極言傳頌之久。

    以上為第六段,贊揚李錫品德高尚,文章優美,虞城縣官吏和民衆都願為其頌德立碑。

    其詞曰:

    激揚之水兮,白石有鑿[57]。李公之來兮,雪虞人之惡。厥德孔昭,折獄既清[58]。五教大行,殷雲雷之聲[59]。既父其父,又子其子[60]。春之以風,化成草靡[61]。乃影我崗,乃雨我田[62]。陽無驕,四載有年[63]。人戴公之賢,猶百里之天[64]。棄余往矣,茫如墜川[65]。哀喪惠博[66],掩骼仁深[67]。苦井變甘,凶人易心[68]。三柳勿剪,永思清音[69]。

    【注釋】

    [57]“激揚”二句:《詩·唐風·揚之水》:“揚之水,白石鑿鑿。”毛傳:“鑿鑿,鮮明貌。”鄭玄箋:“激揚之水,波流湍疾,洗去垢濁,白石鑿鑿然。”

    [58]“厥德”二句:厥,其。代詞。孔昭,很明。《詩·小雅·鹿鳴》:“我有嘉賓,德音孔昭。”鄭玄箋:“孔,甚也。昭,明也。”折獄,決斷獄訟。清,公正清明。

    [59]“五教”二句:謂五教大行,猶如雲雷之聲殷殷然。五教,五常之教,見本文前注。殷,震動聲。《詩·召南·殷其雷》:“殷其雷,在南山之陽。”

    [60]“既父”二句:謂既使人尊敬父親,又使人愛撫兒孫。句中前一“父”、“子”字都用作動詞。

    [61]“春之”二句:用陸賈《新語》“上之化下,猶風之靡草”之意,謂李錫如春風吹拂,民衆如草,向風而化。

    [62]“乃影”二句:乃,而。影,日影;用作動詞,照。咸本作“景”。崗,《全唐文》作“岡”。雨,動詞,下雨。

    [63]“陽無”二句:謂太陽不過分照光,即春陽和煦,没有差錯,四年都是豐收。,超越本分。郭本作“僭”。有年,五穀豐收。

    [64]“人戴”二句:謂民衆擁戴李錫之賢,猶如喜愛縣城之上的天。百里,指一縣之境。

    [65]“棄余”二句:謂李錫棄虞城民衆而去,使民衆茫然如墜水中。

    [66]惠博:恩惠博大。

    [67]仁深:仁義極深。

    [68]凶人易心:指前所謂“聚黨横猾”的“二耿之族”被“訓為純人”。

    [69]清音:清廉的品德。

    此段為頌的正文,概括以上《序》的内容,頌揚李錫的德政。

    按:碑云“天寶四載,拜虞城令”,又云“四載有年”,則此碑當作於天寶八載(七四九)李錫離任之時。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