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说“公输与鲁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p;  鲁般,燉煌人,莫详年代。于凉州作木鸢,乘之以归。无何其妻有娠,父母诘之,妻具说其故。父后伺得木鸢乘之,遂至吴会。吴人以为妖,杀之。般怨吴人杀其父,于肃州城南作一木仙人,举手指东南。吴地大旱三年。卜曰:般所为也,赍物巨千谢之。般为断其一手,其月吴中大雨。国初,土人尚祈祷其木仙。六国时公输班亦为木鸢以窥宋城。

    我们如愿意承认公输、鲁班是两个人,这故事自然更有助于说明。不过这怕是后起的传说,汉时未必有,还是《礼记》和郑玄之说比较可依据罢?

    公输、鲁班可以分指两个人,由上所论,似无问题,但“公输与鲁班”这句诗却不一定非照此解释不可,在这里我愿意向读者介绍朱乾的妙说。朱氏《乐府正义》卷八道:

    公输鲁班非误用,言更无第二人也。《丹铅录》云:《史记·相如传》“文君已失身于司马,长卿故倦游”,以人姓与字分为二句,其文法自《左传》。刘越石诗“宣尼悲获麟,西狩泣孔丘”,沈休文《宋书·恩幸传论》“胡广累世农夫,伯始致位公卿,黄宪牛医之子,叔度名动京师”。

    照这么解释,这句诗就有了可玩味的地方,它的语气虽似指着两个人,意思还是指一个。这样的句法不仅有加重语气的效果,还有些诙谐意味,可以见出民间文学的活泼性。朱氏的说法实在可喜,不过他拿司马迁、刘琨、沈约等人的诗文来比附却不很适当。其实在汉诗里就有一句和“公输与鲁班”文法完全相同的诗,就是张衡《同声歌》里的“鞮芬以狄香”。这句诗的解释一向也不一致,最合理可信的一说见于《虫获轩笔记》,《拜经楼诗话》引其说云:

    《王制》:“西方曰狄鞮。”古诗中所谓“迷迭”“兜纳”诸香大都来自西域,故曰“鞮芬狄香”。“鞮芬”即“狄香”,重言之者,古人常有此文法,如隐侯举阮步兵“多言焉所告,繁忧将诉谁”之例也。

    “鞮芬”、“狄香”是一非二。这样的重叠,我们也可以仿朱乾的调子来加一句说明:“言更无第二物也。”公输、鲁班是一人,鞮芬、狄香是一物,其间的连接字“以”和“与”的意义也没有分别(以与古通,说见《经传释词》),所以我说两句文法完全相同。既然是无独有偶,朱乾的解释便更令人觉得可信,不仅是可喜而已了。

    在现代语体文里每当“言更无第二人”或更无第二物的时候,常见到一个套子,就是“第一是××,第二是××,第三还是××”。例如张定璜在《鲁迅先生》一文中说:

    我们知道他有三个特色……第一个是冷静,第二个是冷静,第三个还是冷静。

    鲁迅先生自己也曾有“一棵是枣树,另一棵也是枣树”(《秋夜》)的名句,不记得是否在张文之前?这方式后来用者纷纷,以至于成了一个套子。其实不妨说古已有之,如将“公输与鲁班”换一个摩登的说法,不就是“第一个是鲁班,第二个还是鲁班”么?

    一九四七年,九月,清华园。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