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卷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此白即是从僧乞故。不须更乞也。

    若辄下。释不定所以也。谓若自加乞。或僧和不和。前事成不。即是不定。所为乃僧。如差受自恣人和白即是为僧。文中列别。即是牒五德名入法。是别牒僧。如说戒白云众僧说戒。大鉴明也。

    详集。安详会也。集意。今之所集意作何法也。故举而问之。

    四法。一差教授出问难。二教授白召。三对众问难。四正受白四。既行法别。故须重重问也。虽然俱为成受戒一事。又是通也。如下答中四句辨之。通一者。虽云法别。及问但云僧今和合。何所作为。于诸羯磨上。皆通此一问也。故下云止是一言。以言下。如问差教授出时。且非问教授白召。为待前缘而起。大事不叠生。必假对待生故。纵下。纵有事含通别。及问但是一也此事。即治举等私事也。二法。即说戒自恣。是众所同遵。故不敢散。

    多事。如三十舍堕随事不同。律许同篇合忏故。一法通舍但一答耳。各忏。即前后忏也。一答。如云受戒羯磨。即一日内。不须重问答也。夜分。简明相也。摄衣。如秉摄衣。时非时僧得施法已。便行付分。摄食。如秉摄食法已。更作白和唱法也。如下云。四方僧资局处已定。不作僧法。理无辄分。要须通和方得出界。自下。如受日只作一法。更不通余。以事类别故。一家。望不通后师。我自为一家也。

    即目。目即名目。此师意云。如差人问难白。非召入白。各由假前名目以召。相因而起。何有通耶。

    今下。大师断上两解。虽各无文所证。然亦无妨。如但知事端。通问通答亦得故。大大钞受戒篇云。若总答云。受戒羯磨已后。更不须和。乃至多人例通问答。若要委审。别问别答亦得。迟疑。迟滞疑阻也。如律既云法缘通别。但随前通答即作。亦是决定无宜攻异。以革圣言。

    理无双答。谓一答不涉二法之义也。由下。释所以一。答即不通结舍也。

    下文。指注并先须详委等文。重嘱。大师所以重重嘱累者。恐作法不成故也。

    第下。捡前十缘对之可解。非不评于人法者。以首称量前事中注云。事谓人法也。第八门中注云。谓僧私两缘即是人也。或创立法处即法也。前事。即初称量前事。第二下。即十中第二法起托处也。唯局两界。即自然界中唯结界一法。目余僧法。并作法界中。并对首心念二法通二界。略则下。据略而论。止立四种。今为行相微隐。故开成十。

    文盛谈处。处即是界也。答下。谓即非法界地。无以秉法。故界为法之所托也。以在前第二法起托处中辨。今虽明界。正在辨约界集僧。得言并摄在僧。故兰若界集僧最远。水界集僧最近是也。

    第七。即说欲清净。无乞。即无乞辞。第八。即正陈本意立缘显之。今行事家应问云。结界不许传欲。尽标尽相僧集不。此即显须立之。岂不须告。如叙意陈述。即是第八情事。望差人为情。房名。或唱一房。或一角隔道两边。即是唱义。镜。明也。

    是非。是则成。非则不成。持犯冥会。由法成属持。反此名犯。条贯终始。即随举一事为纲条。贯摄人僧界法。然后称量为始。成法为终。斟量既毕。方可引彼事缘以作业务。

    五大上色。谓五方正间色也。若将此色加法。于义不成。即属第一称量前事也。两界。作法自然。加法俱得。即是第二法起托处。故前注云。若对首心念二法。则通二界也。口召对人。即自口请召一比丘也。即是第三集僧方法。约下。谓约二界集人一比丘者可作对首。无一人者开心念。即成第四僧集约界。前对。即前对首人。印证堪可。而不诃者。即是第五应法和合。钝下。若集得人来。是痴钝人。边地人等。即非足数。虽对不成。便属第六简众是非。取下。今作对首。本不取欲。若令取者。却成非法。故属第七说欲清净。执下。即手执本衣。出言陈受。非其错谬。即属第八正陈本意。敕下。即告前审谛证实不虚。即是第九问事端绪。问下。即此问彼答。互无乖谬。便成第十答所成法。谁下。彰繁所以。义在张罗所为。令人解也。

    心念中。比前可领。诸律先和后欲。如十诵作羯磨者。唱僧和集。欲作何事。答云作某羯磨。又唱不来诸比丘说欲。说已唱白羯磨也。

    由下待答作某羯磨方与欲也。故云由取答缘以应欲务也。四分先欲后和。如戒本序云。不来诸比丘说。欲及清净了。方问僧今和合何所作为。功德衣中亦然。既云如法僧事。知何不通。岂待先如后欲耶。必下。会前后无妨。

    第三。即一称量前事。二法起有无。若是自然。顺先竖标相。故当第三也。第八。即正陈本意中。注云或创立法处。则竖标唱相。注虽合言。须知竖在第三。唱在第八。

    二。即法起托处。四。谓僧集约界。五。是应法和合。六。属简众是非。七。乃说欲清净。并须事是现前。方成缘辨。二界。举第二法以示。为法不同。如结界要自然。余在法地。对首心念通二界也。余四。即前五中后四缘也则重。既不成分。望监护人。满五得夷故曰也。据下。如欲和合为某事立法。今不集者。立法虽成。终是违教已上证轻。故下说重。但下说不犯。谓打后自不集。随有现集僧。望不集者。通皆不犯。故下。约打相为通集法也。律下。此说作法时虽打。还须捡校。不尔成别。故曰终须身集。不作相有得成者。即前句云。据立羯磨成而违教。和举。如云僧今和合是和义。何所作为是举义。合云某事羯磨通含和举。以僧和故方可举法。今若不问。于法虽失。作法自成。

    四法。即事法人处。可行名是则开。反此是非号闭。皆须务叶时缘。方可施动也。迳述。言不可简迳陈述。要在加功勇励。精择是非。方曰称量前事也。余九方陈。由称量后。方陈后九缘也。

    布萨。如筹水有阙。作法亦成。以众具但是助说戒之轨仪也。其实在于能说所听行净。方应布萨。纵众具违教。但有不应轻吉耳。若结下。即结界须假立标相也。或少缺者。结法不成。以下。释所以。

    并部。即愿师于并州撰。德衣。即功德衣法。着序。即彼和合下。先问和合。后问僧集也。至于下。彼无法起托处。头缘不足。故致行事非也。

    相部。即砺律师宗曹魏本。素师云。魏砺律师受持此本。锐想箴规。虽去尤非。未袪谀过。分为两卷。并造义释是也。六五者。如差人无元七中除一。又结界不说法起处。及以无欲七中除二也。合缘同本。上六为缘条。第七是根本。今师凡作羯磨。要具十缘。彼以第七作法根本。合在缘中收故。问下。斥第六。以问在此人。不可合一。又下。斥第五。因本。即陈本意中乞词也。又云。下斥第四。古人结界不问欲故。今云下。大师十缘中。要须法起托处。故立第二以明作法。界有三。自然分四。又虽结界。不许传欲。要须问之。故立第七。若不审者。何以得知无令传欲。故曰无欲也。

    佛制下。以云律称量比丘及白衣。称量羯磨等。通塞。作法界可辨三法是通。自然但辨别法是塞。三下。非打犍稚。无以显集时。故须也。四下。谓作法三种。自然四处。各有限齐。并律诚实文也。和相。即茅五应法和合。简人。即第六简众是非。欲净。即第七说欲清净。缘绪。即第八正陈本意。谓僧私两缘也。问答分两。即第九问事。第十答成。义通相会者。然亦有同古师者。则相和会而安立也。非敢下。此二句其间十缘。亦有分同古人立者。非敢苟且欲与之同。乃于理合。自不可异也。前云苟异者。乃古人不立。今依教立之。则于理也。自不可与同。亦非敢苟欲之也。若然乃见吾祖依法不依人。不求其异而异之。不求其同而同之。古本。曹魏师即昙谛。于洛阳集本。光师。即无魏光律师。于邺下集本。

    初举名者。示巨文也。二依相解示子注也。略示。即上约对首历十缘是也。一二法。即注中引持衣说净等法是。

    若对二人。反显是非。但对一人。即成如法。小众问边。大钞云。必有边人。有须问者。若三十舍堕。须问边人。九十单堕。但对即得。亦有通须问者。谓同?处露地寻内。故须问之。心在外有障。亦不在通。问若持衣说净。不论通别。堕下。即提至重吉也。僧下。此说忏舍堕。盖忏主不可辄受。故须和白。及至忏时。只对一人。

    人非则有者。如大钞辨七非中。众法对首。如自恣等。一者人非。四人秉法。第五受欲。如此事类颇多。皆是别众也。非数。即非净戒等。知而同法者是。若论下。谓法非事非。随所被事缘而辩。各自有异也。四初僧用者。谓四人初得为僧用也。尔时能忏者。可对舍衣。及至舍罪。忏主作白和僧。为他所量。不入僧数。但有三人。三非僧数。何由可作白和。此义破斥除废已尽。如上。即法通僧别中云。舍财还衣。僧中作法。正悔本罪。须问边三。单白自和。如前久废。约数则异。如对三人。则言诸大德听。二人则言二大德。一人但言大德一心念。至时随改。

    义下。律中众法对首但出五法。故大师加此一种中兰。以上兰对大众。下兰一人故。如上。前云悔兰限三。应归中品。又十诵云。重者界内。轻者界外。四分下文小众故也。

    下文。即指注中并前等下文也。举位分相。即举但心念。对首心念众法心念。各分法事。人界相貌其义可了。

    人事者。人即独秉。事如六念等。对人下。即对首心念。本对一人作。众法心念。本对僧作。今界无人故。例开心念。具分其位者。前云但心念者。不假他成。对首心念。法本须证。众法心念。正法僧中别人非分。但以财法两慧。诚显六和。若不傍流。何名僧体。故开独秉。何虑不知以一音普被故。重说善哉。经云善哉。盖美彼能顺法也。重言如是。如经云如是由即定不虚也。集法虽多。谓五十别法。虽分位是多。而显示非相。粗亦明矣。义须下。言但凭数理仄照旧非。妄心何可托矣约人分三。谓四人已上僧法。二三人对首。一人心念也。

    文义。文即指律中七非。义即约今师义立七非。恐人下。双示所以。

    疏。指首疏。举名。如下云。一者非法非毗尼等是。得离。离其非也。此即下。言此僧法七非。正当前四门中最下文也。

    通凡圣。言小圣犹者事迷也。四心。即识想受行。

    下文。即正解七非文中。若下。大师嘱后讲者。引用下六非名文相来。此释用之。亦资谈柄。

    阙二似者。即阙法相似别众羯磨。法相似和合羯磨。下自注云。谓先作羯磨。后作白名相似。今既约单白。故阙此二。大疏。即首疏。此非下。言此二似。非对单白体上。而起三羯磨。约白四为言。文略白二。余下离二。离二似外余五非也。皆是约人法事中。显相出非。如文。即下引律文以解也。

    初非。即非法非毗尼羯磨中。次五下。谓七非中从二至六。皆是人法相对辩非。唯第七是单就如法明。非以注文。谓如法羯磨。须僧同秉。但以诃不止边名非也。故云末下等。就中五内亦同上。中间五非。除第一第七也。非似二别下。即第二非法别众。第五法相似别众。望非法与相似名法非。俱是别众名人非。非似二和。即第三非法和合。第六法相似和合。望非法及法相似名法非。俱是和合名人是。法别众。即第四如法别众。望如法边名法是。望别众边名人非。

    恐下。儒云天网恢恢疏而不漏今恐方便漏非。是以交络而明以广罗也。及下。网喻七非之位。鱼喻人法事非。虽备张七位之网。及罗其非者。但在一目耳。苟一位入非。则法不成就。庄子云。得鸟者罗之一目。

    问下。以前云约事明非。不离人法及事。又事法人界四种须具。今但说人法非。而不显事界者。约文。即律文。语下。如云白此事为彼事。则法非中摄事非也。又云应与欲者不与欲来。是约界内别众。则又人非中摄事非也。两界。则自然作法。如自然地上作法。亦属事非。如下释事非中云。界非圣制。是也。亦须能秉必在人也。故举人以收事界也。或下。以律七非中。全不说界。又似略也。

    三性。善恶无记。二论。即多杂。方便身口色声。正属多论。三聚中色聚所摄。以作时正属方便假色故。以此为体。若或约当宗。则用非色非心聚中名句味为体。以名身句身乃至无作一十七法。在成论非色心聚所收。名句味亦曰名句文故。俱舍师能诠教以名句文为体是也。

    增减。白二作白四名增。白四作白二名减。斯则妄有加减也。善色声。望非恶心边。身为善色。语为善声也。不善色声。望彼不来是色恶。望呵边是声恶也。然作下。非法指第三。似法指第六。二俱法非也。若下。谓二俱和合是人如故非恶也。

    故下。是结文。不显无记。今望应来不来。应与即第七收。若止则何非摄。答既应乞不乞。增减文句。即前六收也。

    如法明体者。此师见律云。谓如法羯磨。须僧同秉召说。即诃者。如羯磨云。谁不忍者说。今或有人说者。理须止住。今不肯住者。便是非体。盖对望如非以辩也有人下。此师意云。如初非中非毗尼。纵不诃者体自成非。第七要诃方成非耳。如下。取第二第三非为例。以二三皆言非法是同也。莫下。释非法同貌。但下。释成二非。所以谓第二是别众。第三是和合。约此和别。故分二非。其实法非本同一耳。此亦下。合成此中如非义也。谓诃止即如。不止即非。体自明矣。

    向下。诃不止。牒第七非。与得诃人诃。牒上第二为同耶别耶。答下。情不同者。此师谓心乖故诃。诃成别众。故属前第二。非摄是人非也。约法下。即心同故诃。诃成法非。属第七法非中摄也。故与前异。又下。再示第二得诃人诃。是诃事故。前云。谓白此事为彼事作。今若诃者是对事也。诃法下。释第七。是通对人法处三而诃也。且约如法羯磨。用五人秉。今用四人。合作单白今作白二。合就大界今就欲不与欲。前人睡定。即是无记。

    为集即非法之因。属集谛也。能感下。属苦谛也。大钞结界中云。自陷陷人。脱作受法不成。令他一生空过。自身未来还逢此界。则因果如影响矣。终是集谛。虽善恶不同。是有为俱。属界内因也。若离非就如。又于如不着者。则成界外道灭二谛。斯为要也。故受戒篇云。如此发心。尚名邪想。此皆破邪心中语使离着为言也。

    余人下。指六非也。

    三缘。即人法事也。人事非文略法非。前文云。初非中三种俱非。僧举僧等人也。羯磨增减法也。无病有药事也。故律下。显非法通收人事。则下六可收摄矣。能摄为总。所摄为别。故上总而下别也。一位。以人法共成与位也。非别。言是别非总也。

    就律本释七非文。

    前六下。此师意云。如初非法非毗尼是出名也。注中依律陈人法事三。非相貌是出体也。及至第七云诃不止羯磨。但有其名。而律不显诃不止之貌。是无体也。

    应乞不乞。如受戒乞今不乞。又合作单白今作白二等。今若诃不止。即是第七非体相貌也。何言第七无体。盖不能出耳。问若诃不止戒场。今若诃者。俱属法非也。

    但分为二。如初约有无。三约如非。四约不诃有诃。皆是立二以收七非。若尔律不应立七非。此未通解。故今斥云未当也。若然则第二师云。七体皆具。义似长也。违顺。如受戒是情中顺事。治摈是情中违事。又衣钵具名缘是。不具号缘非。又不问心同心乖。但使德人。于七中诃而住者。即非和同之相。故曰住则是别。由住故法不成非。故曰法不可非。不可由诃故是人非。不住故是法非。余下。指解七非文也。

    依情。能秉人情也。故次云想见纷驰。缘数。即下约人法事等以收也。通塞。通则为是。塞则成非。并是下。谓前已论人法事等。但为散在诸处。今复明者。盖约义收束。对是非相校以辩。使道理通贯耳。

    戒同治隔者。谓三举戒虽是同。但为治法隔故。难者。指上十三难人。行缺一生。即二灭人也。前文云形报未终。斯法不绝。举法少时。大钞云。须僧举弃示不任用。随顺无违。方乃解之。故知解竟复入僧用。

    缘相少乖者。或入定缘差。或四仪相互别众收。如应来者不来。或非数摄。如神足在空等。向下四科。历对三业以辩也。

    露在下。谓露地作法。一人在八尺之外。两不相足。?下。即?处。此约比座展转离见面闻声。或?处有隔障。见而不闻。闻而不见。应来者不来。此皆属身业乖也。应与欲者不与欲来。是心业乖也。

    应诃者。显非夺三十五事人也。此是应诃人。望法边是口业乖。不妨心同身到。故曰身心集也。

    三下。心同僧秉。口不诃法。但身四仪乖耳。背面。病虽开随意坐卧等。而面背僧者。是身业别也。

    心无非欲。非不也。言心非不乐欲也。未开。言未开通耳。舍性。以三受中舍受。摄入无记性也。相务。相收三业务总。羯磨。下云但本应务是也。诫其身。以耳根属身故。斯等。指上痴钝人。六和。戒见利身口意和也。四准。即四人五人十人二十人。此四僧以为一化秉御之准的。

    而见下。坛经云。释尊一代僧具六和。一见不和。两不足数。而心不集。即心乖故诃也。

    故下。引证。心口集者。由传语表之口。希欲之心而至也。戒下。并上三种成六和义。

    难遮。即十三难。举灭。三举二减也。法下。如式叉等三众法不具。哑聋具二等是报不具。当下。出可足义。事从下。谓常涂皆言因亲缘疏也。今约作法时。三业相同。是亲也。往时带难等。是缘疏也。又法对前情非情等事起。是因也。今但同秉。是缘也。但下。谓本应生善业务。今三业之相无乖外。又不知可入僧数。得作前法。故下。引证。既曰知者不足。反显上不知是足。受已。谓受戒已。方知和尚等破戒。然前法已起。故曰并是。天通。多论云。不得以天眼观人善恶。但以肉眼意亦可见。

    辞定醉约须浆误饮人也。若约相如。如入定人与僧同坐。应可足耶。答文可领。

    问下。一问足数轻重。二问别众轻重。

    睡定语。语即闹语人前事。如受戒等。则令他一生无戒。岂非重乎。准与未满人受大戒。和尚得提。亦是令他空受。例今亦应犯重提也。遮难体非者。遮难无戒。但有业道。体非之人。有戒可违。故云自他俱重。他即僧也。由下。伸自他意也。以知彼犯。何得同秉。大钞云知何不说。若下。例如和尚虽破戒。准他部在十人之外。由彼知故。是自得重。既在十外。故三师七证但犯轻吉也(余法准之)。若欲免者。不应纳之。则吉亦非者。不妨自成前法。

    好人。即清净者。以犯戒人别亦无过。故大钞云。别众一种。唯据清净一色。今或好者不集。自恼恼他。故业重也。圣或下。竟云有圣人在界内而不知。不以不知故在界不集。而不犯别。律云有比丘无想。羯磨不成而犯别。具障僧别者。即障僧法。及对首心念别人法皆不成。故体净。重简上好人。意谓若体应数不集须犯提。若别犯僧残。已上失法之人。但得吉罪。故曰轻。若然则重轻之义明矣。

    如前者。指上集法缘成中。彼云总集三法区分之意。又曰依人弘法。人分三位。即僧位。二众多人。三一人。今言三阶。阶即位也。九品者。前云略分为三。谓心念对首羯磨。广为九位。心念分三。一但心念。二对首心念。三众法心念。对首分三。一但对首。二众法对首。三义张小众。对首羯磨分三。一单白。二白二。三白四是也。识镜通塞。识知明照。故取镜喻。众法无人。开作心念等号通。心念不通众作名塞。若能了此。可以即事即行。不患有壅滞挂?。

    依持谨唱。唱即诵也。文句明了。即前三后五句分明晓了。增减非相者。若纲骨中。增加减略一字者。即便落非。今则无也。一不参涉。谓一百三十四法中。纲骨缘兆略无参涉也。听忍说默。听则耳听。忍即忍可。不忍即说。忍则成默。泠泠然无有异也。缘本腾结者。如受戒单白中。衣钵等是缘。具足戒等是本。又第二句缘中缘本双陈。第四句缘略缘牒本。乃至最后再腾前事结归亦无有滥者。并由秉法者声音曲折之相。唱白告令分明。同秉之僧六和相顺。约此已来。名为相是也。

    乃作二三。本作一单白。今作二三单白。羯磨亦尔者。本作白二。今增白三白四。或本作白四。今减作白二。即事钞云。以法例通于无准是也。

    二似。即第五六法相似。非为先作羯磨。后作白。

    累罪。积累其罪而加罚也。如合作诃责。止可应作诃责。今又加摈出羯磨也。等者。等取第三依止。四遮不至白衣家。五不见罪。六不忏。七说欲不障道羯磨也。?藏等四。谓有?行三法。无?行二法。若再犯者与本日治。今不论有无具足行四法也。灭诤等七者。合与现前毗尼。今又加后六毗尼。斯皆无病辄加药耳。故成非也。

    白中下。如单白有四句成白五句成白。今于四增为五。减五为四。又于文句前后颠倒。羯磨亦尔者。如缘兆中。前要缘本双陈。令却单牒根本是减也。后要略缘牒本。今却缘本双陈是增也。不同下。先应难云。此与前第一增减非者。有何别耶。将文通之。全白重者。应作一白乃至二三故。

    不具者。或网中落字。或缘中辞意不足。前下。即文不相贯也。

    互合。即情非情合事。如离衣杖等。如已前辨。

    不枉。犹不虚狂也。人下。举作法离衣说。并下结成。其实下。解上实字。

    形法两具。形须规顶矩袍。法须先受五十。而不破重受体。非是正要。盖受时仪相必须之也。多罪下。约忏罪以明。一悔。即同篇合忏也。相下。即折伏之相。应教也。体下。即上云忏非滥疑。六聚体别故。余下。上举受忏情事既然。余非情互合亦可比类而知也。

    难障。即十三重难障。戒不生故。下云尽形障故。诈下。实有狂病者。方可加法。今诈作乞法。不可辄被。无相。不竖标唱相也。或虚指山谷不了分齐。或无留难妄结三小也。反前。即体是中。

    诸遮。即十六轻遮也。两是戒非。由带遮故于戒不发。故成非也。不同前体。言不同前体中十三重难永障戒。此若改转。理是通得。如衣钵非具年小待满之类律文下。引现前毗尼中文处现前。处即是界。以羯磨所起。必在作法界故。事无容隐。生起事现前也。

    五此。即律中非法别众羯磨等五。向下为引。又前增减等五非也。

    为四非。人法事处为四非也。二合为六。一合三合为三。一人法事合。二法事处。三事处人。四俱非也。

    不可限约。言其多也。总含者。于人法事是非违顺之外。别立第五通杂一门。以摄非相。知何不该。故云望摄为尽也。

    佛下。示注。已下各牒随解。故于此不分。但总言七羯磨非法。

    别人下。此解能秉之非。以一人不可行羯磨故。

    四人下。虽能秉满四是强。然不可举四人故。便成僧举僧也。大钞云。若有一人三人。随名牒用。不得至四。亦兰者。恐眷属助破故。一羯磨牒一切僧者。如行忏法。通众多人。以一法忏是也。

    如上。即前义说中。广约事辩非是也。又上引律云。或法不称事。事不应法。或法事俱互。皆号非法非毗尼。下可知者。示注中毗尼母下等文。

    白下。以摄衣从摄僧界起。今于场上时到前。用白牒云。此住处比丘称四方小界相。于忍听后。却牒结不失衣界是也。若牒下。如白二转牒作白四事。是名非法非毗尼中收。刈。割也。此立非法制。

    三别众。即应来不来是。应与欲不与欲。现前得诃者诃。

    诃前两别。此师意谓。第三自无别位。但是诃前应来者不来。应与欲者不与欲来。二种别众故。此下正行。若只立二种。不应增三文也。故佛言有三种和合。反此别众。当知后之一别。正约诃法。非谓前二种。第三下。既曰羯磨。又曰强作。显是法也。非是诃前二种。不同得诃人不肯同也。遮成。亦是约遮障羯磨也。若以此五分十诵二律证之。则知昔人之妄解矣。

    相翻。前云应来者不来等是别众。今翻云应来者来是和合也。又前云白此事为彼事等名非法。今翻云白此事为此事是如法。

    初非所收者。即第一非法非毗尼中也。反上。谓反前别众成今和合。即应来者来等。

    律出其人。即出诃人。不出诃人。不止非体。如上。即体有无中。诃止如法不止非法是也。人解。即古师。

    能诃下。言得诃人诃。唯属于是。不属于非。故曰唯是非非。上非训不。通是非者。如法羯磨名是。反此号非。又受戒等法名是。媒嫁等法属非。非人。非善比丘也。属不得满不得诃人。诃已不住此法自成。故曰去即是是。若住者。反上成非。如人。即善比丘。此得满得诃人也。或彼诃而即住者。是名为是。故曰是是。若不住者即名为非。故曰去即是非。去即秉法不住貌。

    持律行净者。是得诃人也。反此不得。

    不同。即不肯同秉也。僧不得强作。若作者得吉。

    界外不成。即界外诃不成诃也。

    二难。即命梵二难。见不欲。言听说见不欲。谓不忍见此事。心不欲故。如是三说则止。不得至四。钞引云。当语傍人言。此非法制。止得三人是也。若至四人。则成一众。众以和为义。今若乖见。客致僧破。故但至三。余下。彼律又云。若作非法制者。应诃令止。不者当说如法欲已起去。又毗尼母论云。见众法事。独不须谏。应作默然。不遮下。意云众中有如法比丘。不能遮彼非法。又不能不与欲。又不说见不欲故犯吉。

    过别者。随事约过实有别也。三十九。举单白数也。四缘。即法事人界。文中相有。并相无对翻可解。下文。指注白二等文。

    界非不无。若据作法。须约四缘。今七非中不言界者。谓摄在事非中故。事非文中注云。界非圣制是也。离下。遮人见之局也。

    不得闻者。以有犯者不得闻戒故。能所。能即能说。所即所听故。律下。证所听非。即诃不成。凡别众者岂成诃也。以得满方得诃也。威下。即四仪不同也。僧祇云。行作羯磨。坐则成别等。故曰不应教相。

    非法和。以众不满故。倒错。倒谓颠倒。错即错脱。在三四分。三日说戒。即十四十五十六(十六难开)。

    有缘。即八难余缘开略说戒。少即一篇。多至八。中间对望可知。缓急者。缘缓可广。缘急可略。故律有十五略七略一直是也。而合作法。契合缓急作略法也。今并反之。无难别缘。言无恶比丘作留难而为别缘。结小界。说戒等即解。若起迷方。无由再会。故不应不解而去。

    错互。交错绮互也。上三下。言四五六三非。不可一时顿现。故得交互织成。以为纲目罗非令尽耳。

    因解下。因上说无难别缘结小界。又不即解等。故此泛评也。须解羯磨者。谓前曾加法后。须用法解也。

    无心领。约前无心领受也。只如诃责等七种羯磨。虽面而作。以是违情故。终不谛心领受也。以至学家覆钵不礼非情等六。例之可解。

    七治。即诃责。摈出。依止。遮不至白衣家。不见举。不忏举。恶见不舍举。罪处。律因象力与外道论议不如。前后相违。佛言僧应与彼白四羯磨治。取本罪夺三十五事。若便首本罪者。应白四为解。颠狂。即中品狂人。先以法被。后狂止。当以法解。学家。即见谛之家。供养既多。衣食乏尽。居士讥嫌。佛令白二制断比丘。后当更解。覆钵。彼檀越家不肯受忏。僧作法被。无任受用义同覆钵。后若起信。当以法解。不礼。律因迦留陀夷作说语。佛令尼作不礼羯磨。后若敦慎。开以法解。摈沙弥。即说欲不障。三谏不从。宜即摈遣。后若从顺。亦当为解。二义分之者。谓十三种所以立法解者。有二种义。一者卤为解后再得有用。体应僧数。二者治日无限。则尽形不复失接机义。故须为解。如下。引二事为例。

    功德下。应先难云。此六约无情说解者。且如出功德衣。衣亦无情。何不在数。将文释之。日限。从七月十六。至腊月十五日。开受五利。此为限也。恐人妄越。故须法解。纵若不解。至限自失。故不在数也。则不同大界等六。

    以非数者。谓先受不得。故又犯重。则财法两亡故须解。此约舍戒论也。

    为缘逼己不能防制。开舍戒引后戒。若不解者。带戒犯重。便成边罪。一生永障。舍已后开重受。

    俱作五非。律四十三云。尔时有住处僧。为比丘作非法别众羯磨。时众多僧共诤。或云非法别众羯磨(一)。或言非法和合(二)。或言如法别众(三)。或言法相似别众(四)。或言法相似和合(五)。故曰俱作五非。又曰或言羯磨成就。或言不成就(此属两人并前执五非成诤共成七人也)。故曰七人共诤成不成也。今意谓如来在世比丘。尚有迷暗成非。况灭后乎。理须详审为要。故戒坛经云。佛世执法。犹行五非。岂是不学为知人邪。临机心境逆忘故也。

    以非下。虽随事有异。若以非相之义摄之则通也。何者。莫不对首之人。要是足数净者(此示义逼)。据下。若以对首之法。施于持衣说药等事上。不妨托相有异。如持衣非说药等。虽然于彼衣药之缘。必须符教。故曰如也(此示相异)。故须类例通解也。持说。持衣说药也重缘。犯夷也。三根。见闻疑也。

    答下。境既不一。戒亦别发。今虽犯重。于持衣说药上。先已发戒故。岂得不行。学悔。即学悔沙弥。由自他两秽。复又知闻故。乍下。言乍可作心念持衣也。若下。此约类同故。可互对首加法。

    证语。证陈说之语。或陈词有阙者。须诃令止。不问前人住与不住。皆成人非。以得诃人诃故。

    僧是别位。以四人僧自作众法故。下流。七众之末。非同类故。

    二名者。谓不牒己名及衣名也。今下。以僧祇通夜护衣。四分但护明相。若用彼法加受。即随行不应受体。今宜用十诵。则理通文顺。以同护明相故。

    五色。五方正色。所谓青黄赤白黑也。上染。则五方间色。所谓绿红碧紫骝黄也。

    交络者。四者人法非。不妨事如。五者人事非。不妨法如。六者事法非。不妨人如。七具三非。并同上。

    五里。此约无难兰若。须五里集。余处界。即余四处五相也。

    能败法人。由彼诃故其法败坏。所谓心乖故诃。诃成别众。即人非者。法由被诃故。收皈人非。若下。或有诃已前人不止者。此法已被诃。不论是与不是。俱属法非。闻止故去者。言耳闻前人诃止。而故意秉去。虽去非法。若随诃而住者。是如法也。不忍而说。谓证对人内心不忍。故说法成之义。既非独建。故法败矣。

    舍忏等三。即注中三事。人法和合。戒疏云。身口意和。所谓人也。戒见利和。所谓法也。僧私。如舍财还衣。要在僧中。乃至舍罪。但对别人。故曰私也。义既不一。故须分别。

    小大。长尺六。广八寸。财过十日限者。作提忏。不满尺六八寸。作吉忏。故知大小俱在忏限。今下行非。论有诚文者。多论云。不应量财得须说之。不说过限。则结吉罗。既言不应若大若小。知何不说。同染者。大钞云。能染应量。所染云何。答通应不应。如足食竟。正不正俱犯足。若能染是不应量财。而染应量不。答大小虽殊。舍忏义一。律结大提。论结小吉。故皆一染。虽下结行。古人虽忏应量。不忏不应者。其罪不脱。通下。结归正义。

    重物。即被褥等。律云若他与作被不犯。大师解云。以是重物不应轻财。不合说净。既无违说之过。故非舍忏。小钵。即非应量者。不许受持及说净也。正色。即衣作五方正色。亦不可加受持。离亦无过。邪求。即五邪四邪求者。亦非正教所许。皆堕。但犯提罪。不合舍忏。不合受净。言不应受净法也。既尔何有舍忏之理。

    非疑尽舍。乃谓过分故。经中并结无知罪也。次下引律。识者忏悔。疑者发露。有?不治日月者。开疑罪不结?藏也。钞云不忆有疑不识。并不成?。

    对与非对者。轻吉但责心。重吉须对首。如下。谓舍堕中有覆藏之吉。对一清净人悔。则当正仪也。异篇非律者。谓同篇合忏。异聚别。今?藏吉。不可与堕罪合忏也。又轻重二吉。名字虽同。亦不可合忏。

    余二。即对首心念。及众法心念。有人依本。若界有人者。须依本作对首。众法例然。余文下。指注并须准例随事晓知之文也。

    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卷第三

    绍兴府会稽县雷门即皋平里皋部堰西大湖南岸居住敬奉

    三宝弟子鲁济妻丁三九娠自念年当成立之余奇偶和欢而经久未产成家之胤常怀忒忒之心欲遂夫妻之愿望须凭佛法之良因虔施净财镂兹记板赞释毗尼佛寿流通后末世时善果难量祈求有托然冀

    佛慈副祷天意冥休妻躬怀福慧之男子位有昌隆之望。

    旹绍兴戊辰三月圆日 鲁 济谨愿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