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卷第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沙门释 允堪 述

    义分两相者。即和合与别众也。又疏中劝勉成业复为二也。或上下。如说戒篇云。若有一方众生。纲维从众者。每至说时。小食上应告僧云。今说戒目十方贤圣所共同遵。并愿众僧同时集会。或上座亲自房房按行。以时劝勉。或有病者。告云可得一礼觐否。脱就后世。知复闻乎。三业通僧者。身和到众。口和说欲。意和同忍。此则通成僧体。能成办所作业务。总上两义。但归和合一种。反和便成别众。故下引证成上二义。三别。四分云。应来者不来。是身口心俱不集。二应与欲者不与欲来。是身心不集。三现前得诃人诃。谓心口不集。

    尼等四人。即大尼式叉沙弥尼。十三难。即遣尼贼破黄五逆非畜二。三举。不见不忏恶邪不舍举。二灭。已灭摈应灭摈。重病。简轻者。痴騃。收三狂人并聋哑之类。此等或本非是僧。或中途被罚形差病报缘碍等。故不应集也。

    非欲缘。若有犯戒事。非缘而与欲者。由事非故不合不成。堪欲缘。律云佛法僧塔者病人六事是缘。僧祇等律守房等缘并开。令若有缘而不开与欲。即是教意太急。复成过分限约。今若许送心达僧。则教宽济物。僧私两成。欲即心者。欲是希欲之心也。

    不合诃者。即诃责摈出三举等人。义无证正他事。具下。即律云应诃者不诃。又云舍利弗见僧如法羯磨。而心不同。应作默然。是如法也。非相。指下七非相中明。

    有人下。古不立上三业入为僧体。但是顺成僧义。然非无此一致。今师要以合三和相。以四人等僧共成其体。相体如法。方显和别之理。识相要。须识和别等相也。合下。正破古。若不会合三和之相。而从四僧体说者。则应法之是。不应之非。终不可以明谏。岂下。意云岂只是此三和而入四僧体内。便成作法。苟或别有不足数者。可亦得为僧位所收。有此滥故是不可也。一说戒。言同一说戒也。二和。即约事辨和。约法辨和也。一位。即和合一位。

    第四门。即指上弘法人中。第四广显是非文也。前亦指此云。如后门中不足数说。此则前后互指也。

    出一。即下释云。未受具者非成满者。一得满不诃。二不满应诃。三不满不诃。四得满得诃。

    所下。言所以有满不满义者。数定。即四人五人等。非法。如以十三难三举二减等人足数也。

    唯二。即初得满不诃。及第四得满得诃。中间两位既曰不得满。何须引之。莫不下是释。合法。犹言应法也。亦可下别解。从初即得满故。次以不满交络句法。互相显示已。方可离隔不满之人。是不应法。由四分中诃责等四人。应一切羯磨。但为僧治。故不得诃。即体虽犯法。得成足数。

    不毁本信者。言此人信心未坏也。夺德用。即夺三十五事中七五。夺其证正佗事是也。

    欲受大戒者。此约利根知法非者。又舍戒再来。素亦知法故。有非者。亦开诃也。

    三十二人。即注中从比丘尼。下至罪人是也。并十诵等人。如下疏文随解。

    不用他部。言不用十诵僧祇等不足人是。唯执四分。不能取外引用也。

    今下。言律中但通列其数。余不出者。欲使后人准例而知文。律无定结人数。盖欲含摄多人不足之相耳。二十八下。今师谓此数是出四分律。疏家于大律中合集以成始。下文云。岂唯如旧但二十八。且如四分。瞻波中但有六人。所为羯磨人。神足在空隐没。离见闻处。别住戒场上。六人余者非无此义。故舍戒中。有颠狂哑中边死人自语前眠人自语前人不解。并不成舍。谓不足数故。今取他部明文。证成不足。如何冰执不取十诵等文耶。若有下反语。意云若许狂睡等人得足数者。舍戒应成。且舍戒还家作恶。对舍尚不成。反显今作善法。如何令狂痴等人可得足数。故须下。要广大观览诸部也。

    报别。男女报别。收尼诸不足相游辞耳。

    又解下。是今师义。相有僧用。三根未彰。四仪无别也。故下引证。既云先言。即是自言也。反显不自言是理开足数。律论下。如四分云。当以肉眼知他持犯。又犯戒和尚田不知故得成法事。又虽言竟。无人知者亦成僧用。萨婆多云。以有天眼者不说人恶。乃至若听以天眼耳者。得净秽者。人谁无过。但有大小。无往不见。若开说者。则妨乱事多故不听言。如钞。指足数篇。文中下。受欲已自言我是十三难等人。由自陈故非足僧用。与彼。即下诵古。谓通生善灭恶皆得足数。

    局二篇悔。唯自行忏残四位时。不可足他忏僧残也。余请忏罪。理开足数。

    开余忏主。犹言开作余忏悔主也。不了。不言但应生善不应灭恶故。预加。厕预加秉也。差结。秉差教授法。结界等生善法者。皆开足数。事钞云。覆藏等不足。僧残等羯磨不妨应余法事是也。清过。言不能清他人过也。非罪羯磨。即受戒等。非是忏罪法也。始终。初八为始。作毕号终。皆得在数。故曰无妨。

    互下。言上七人互不相足。

    约远近者。六夜竟是远。将出罪是近。但约远近。分此二位。坏分者。非不也。言本日治是全坏也。如行覆百夜。今行将满。忽再犯者。前行多夜全坏也。若不再犯。于覆藏中。随不自行。但失一宿。故名分坏。由此以分。故于覆藏中。别开重犯本日治一位也。用此例上六夜。并将出罪。亦有少异。故得分耳。

    又伽论者。彼第七卷具云。别住人摈比丘成摈。唯除受戒羯磨(以是发彼一生大事故也)。余羯磨尽得作(已上正文)。今引彼文。既许作摈法。约此四分言不足者。僧残四位法耳。余法亦可通成。上通。即向引有罪人不合解罪。则灭罪羯磨不可预也。反此非灭罪法者并开作也。

    愦闹。心乱曰愦。前比丘。即所为人。具二。聋而复哑也。以大德僧听不忍者说。既阙二能。故不足也。

    六群。以多犯众过。又乱诰愦闹。无心缘法故。及下。佛审问前六群言不委。因而立制。与罪。即不应告。或无知提。闻声。若闻大诘声者。得成法事。

    此与下。似问辞。意云白衣一种。与前边罪等人有何异故。而重流出此一种。来。流出义也。如云戒经中来是也。前下。似答语。加法参差。即正受时。秉法有错脱等。致令前人戒体不起。仍存本名。号曰白衣。故大钞云。十诵白衣。谓本受戒不得者。

    有下立非。今下正破。大钞云。亦有受复难缘。须着俗服者。亦应同法。由本是僧。即知作法之时。穷问界内俗人之中。颇有曾受具戒不舍者否。要答无者方无别众。五大色。青黄赤白黑。既听在数。反验通成。

    重病人。由心昏沉。不乐无情缘法。两不成舍。即互对不成舍戒也。以言语不相领解故。必后知语。二通相足。痴钝人。不知言义者。

    和忍要和□忍可。解意。即文下义意。即世。犹近世也。渺同河汉。庄子曰。大而无当。往而返吾。惊怖其言。犹河汉而无极也。疏云。恢弘而无的当。一往而陈梗概。曾无反覆可寻。闻之惊怖。犹如大上河汉迢递清高。寻其源流。略无穷极也。今斥愚者。不分羯磨成败是非。亦犹此也。

    缘入非违。如急诵故细缘不分。或瞥尔起心。缘于他境。是名非法乖违也。能所者。且如受戒羯磨中。大德僧听。僧今授谁诸长老忍等。皆属能秉僧也。沙弥某甲等。属所为人也。彼我。犹言彼此也。如召沙弥入云彼。正受时云此。又彼属所为能为也。今若不分。皆属迷也。或约下二句。反前二句。由约文谨诵故。非不辨文相能所。由深练自他故。非不识彼我。虽然由于羯磨增加减略。乖于正务。文牒事法。恭错讹滥。当时同秉不解诃住。此又成迷。或文下。反上句。虽文句乃明。事法不滥。只由人有背别之缘。是之与非。通皆忍默。又是迷也。界境。今所作法要结界地。而不辨先结是非界分边近也。

    观下。观即观察。五迷。即下四法也。初一迷总明法事人处四法。二下别明可见彻少也。若能观察五迷明四法。少可弘通羯磨足数所收。故曰仅涉僧伦也。仅。近也。随法。若随所作羯磨法明非。非相之多。如云雾之拥结也。若非博观诸部。通练是非者。故曰余复何论。约下。如前观察五迷四法通心情。亦可粗为弘法人也。余下。如七非中广辨也。

    堂下。如三人说戒。以送欲人在数也。大钞云。与欲之人。心同身乖。二下。谓同一覆处而别有隔者。不成同相。三下。具云半覆半露等。此下。准大钞。更有义加露地而隔者。今文阙。

    一行有三者。如以行为头。历住坐卧三也。乃至以卧为头。历行住坐三。三四成十二句也。今且从四仪。单作成四句。并前与欲等五成九也。行等等住坐卧也。说戒下。以人多不闻。故开立说。教授师入众。召沙弥入。以为僧所使故立。病者坐立不便。在众开卧。亦成面向僧。是相顺之义。开制。言开中复有制也。

    我往。即六群。

    二十八。古人但据当律为言。已上结前义。必下生后。广如事钞。彼更有不解之人。是不足摄。又上言不解人等是也。

    四句。即是别众非足数等。通列。即第三位所列人也。是非。持戒名是。犯戒号非。但下。如隐没人不妨体净。但为缘差。

    等二人。等取应与欲者不与欲来。在等字中收。隐没。以在井窨同属陆地故成别。又不足数。离见闻亦尔。七人。即行覆。本日治。摩那埵。将出罪。并十诵行覆竟本日竟。六夜竟。共七人也。通局者。通于生善。不通灭恶。故云局也。四别。即半覆半露中闻隔障等。

    两位。即是足非别。身厕下释足数。口下释别众。

    四人。尼至沙弥尼也。报别。即尼中三人。十三难中黄门非畜是。法乖。即贼住二破是。行违。二灭三举是。治重。边罪污尼是。体下释非别。诸人。即睡等十二人。虽在众中释非别。不成业释非足。静虑即禅定。二缘。由聋者不能听。哑者不能说是。乖羯磨中听说二义也。两能。即说听也。委界外地。即委坠在地也。若不委地。须从根断。故曰内外俱别。非二摄。非足非别也。

    体通。道如作房受日。俗如出家剃发学家覆钵等相。具四仪同也。非具。如诸治罚法不可坐也。前加法。前人作法被己也。自作白者。戒师忏主和白也。皆身在众中。而威仪不同。是非别非足。若下。释上俗也。以无义得收为足别人也。

    同上。即同前第三句。亦别众亦足数。所谓得诃者诃等是也。

    初句。即是别众非足数非不足数也。若据别住等。体净故是足数人也。今以缘故非二种。即非足非别也斯法。谓边罪法及摈法等。报殊。男女不同也。法隔。三举七行法也。心差。睡眠等人。相转。如比丘上树仪相转也。必能下。反上诸句也。皆为清净应法。是足非别也。

    反上可知者。即反上离见闻处也。

    语傍人。文有四释。初中语谓得诃人。越己。己即所为人。为僧所量也。余人。即能弃僧制。合证正者。居所为外也。又下次释。约外来人。望正秉僧。故得傍名。三中即比座望诃得为傍人。第四扶于初义。似倒。以注中据律云语傍人故。召令语默故。谁诸长老忍是默。不忍者说是语。

    从初下。将经注。分对可见。如门所列者。即初门中制意释名辨体。

    形居世累者。为世之累也。通允。尔雅云允信也。制下。众僧作法。制身到众。口能诃默。今既有缘。故开送心。大钞云。设若有缘不开心集。则机教莫同。将何济拔。彼我齐举者。彼则众法得成。我则弘缘又办。钞云彼此俱办。文意同尔。举亦成办义也。

    希须者。希谓希望。须谓应须。以希望僧作。己有缘碍。应须送己之心。以违清众也。如下。举五欲中二种。此五为世人之所欲也。今秉圣法。为比丘所欲耳。详集。详而后集也。如下。似济渡复得船筏也。事违。为事缘于众法互有违反也。致心。致送诣也。大钞云。欲明僧作法事。意决同集。但由缘差不遂情愿。今送心达僧。知无违背。

    从法者。即心法也。如杂心者。彼问曰。云何心法等聚。答曰。想欲及触慧。念思与解脱。亿定及与受。此说心等聚。彼论自解云。想者于境界取像貌。欲者于缘欲受也。余如彼论第二卷心行品中解。身色。如五分病人不能口说。听现身相。与清净欲。声相。如律云。若言我说欲。若言与我说欲。若云为我说欲是也。单僧下。即受戒舍忏等。僧须我和。我不必须。佛不正制故。互须。即僧私同须也。有罪。即别众作法。远出。纵出界外。亦须结犯。

    制开。立制开说之本也。

    不成是别者。言非缘故纵说亦不成。又不免犯别众也。僧事。指众僧作法事也。无心下。指送欲者无至诚崇尚心也。妄语。大钞云。无病不净言净。不欲言欲。令他传此妄语僧而说。随僧多少一一人边。三波逸提。所传之人知而为告。一一三罪。恶业不轻。何为自怠。有五。即中佛事。至看病事。大钞准不与欲戒。更有塔事成六。下文衣缘。即六群作衣说欲。虽非正制。以当时僧受行之。故亦开也。僧下引证。

    以欲下辩制也。谓自然地弱。不可秉众法羯磨也。众法既不可作。欲法亦不可传。唯除下辨开。唯结界一法。自然地上开秉。然于欲法则不开之。如上。即法起托处中云。结界一法非作法界。由是草创所依开此居宗也。又下文云。云何界现前。作羯磨唱制限者是也。若结下。谓结界若开欲者。终不谙委界畔也。

    即下。望上二门。得第三名也。

    四略。指注中前四种。一广。指后广说一种也。又略者对重病。广者对轻病。疏言广通轻重者。此有轻中之重也。故大钞云。前四唯重病。后广说者健病俱用。得成。大师云。律文如此。而取欲者。须知同别之相。方得成就。若违心不同而现相者。虽取不成。终为别众。

    前既非法者。目说欲比丘也。能所者。谐能持欲。所与欲。若俱乖法律者。亦须更与余能受欲者。如持欲人受他欲已。自言我是十三难人等。文云皆不成与欲。当更与余者欲。二途。初制时集清净。非时集与欲。后因非时说戒。而得传欲来。妨僧法事佛令合传。大钞云。并须双牒。由文正制。不同僧祗。犹行废教。

    不正出文者。谓说戒犍度云。若广说欲成与欲。不出其辞。转欲。谓受欲已。更忽缘碍。欲转与他。毗尼母云。得齐七反说。辞云大德一心念。某甲比丘。受某甲比丘欲清净。彼及我身。如法僧事与欲清净。今但比云。某甲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是约义比度也。故大钞云义设是也。

    心本。心收与欲。本收清净。由清净者以戒为本故。

    人语。梁武帝撰出要律仪中牒事也。如忘下。如传欲者。忘记前人名类者。但云我与众多比丘说欲。

    简非法事。以僧事非。故不须与欲也。如和僧作媒嫁等事是。本为事者。随僧中所作一百三十四事而与欲也。及初传为此事。后为彼事起。不应前欲。若复往取。则有停碍僧务。今但以如法僧事之言。可以通应一切羯磨也。

    时集。即半月说戒。制有时限也。余既不局。故曰非时。应僧体者。即六和中意和也。假用。即前云揽阴成人。人假为体。实法无用。四人假用为僧之体。而用无别体。还以四人阴本为体。今谓阴本无七支之过。则成清义。

    三一之言。即三说一说之言也。自明者。四分云。三说成者。即云第二第三亦如是说。若但一说成者。皆无结略之文。众多下。取例也。如律中我与众多欲。若受欲人睡入定。若忘若不故作。如是者成。例今一说。岂不成乎。必准下纵也。言必欲依被部。亦住情也。以四下。夺也。言四分无之制三说故。事钞云。准白二羯磨说净等法。依文直成。不须云云取他外部。

    姓四姓。相谓相貌。名即名号。类约流类。多据众人。少但一人。大钞引律中。若不记姓名。当说相貌。犹不记者。当言我与众多比丘说欲等。如断下。既言诸人。亦是通混。律乃开成。一界四处者。彼云一界内四人一时受具者。得四处展转与欲。不同下。若五分。要与欲人少。见集人多。取心而已者。言彼众多既俱有心。今虽不忆。验知得成。以彼本有送欲心故。必下。若待欲人能明记者。不可言众多人也。如五分云。令至如法僧中。为我称名字说及捉筹。若不如是。一一皆不成。又僧祇明文。令在上座前称名字说。意亦可见。四分云。应更相捡校。知有来不来者。此言弥显。

    受时。约未离病者所也。中道。离已未到僧中也。至僧。持欲到众也。

    房内。即受时。二十八。即注中命过至离见闻二十八人也。

    而僧犹用前欲者。此约到僧中说也。若房内及至中道命过。可说言非欲到也。若在下。再简上到借中成不。有下。此师约若未说付僧。持欲人命过。则不成。若说付僧。僧自任持。故言成也。如忘等例。律中持至僧中。忘为说欲既成。例今已到僧中。不说命过亦应成也。以俱是到僧中故。或下。斥第二解。若然取初说为正。非数对彼舍不成也。例今持亦不成。

    非本欲者。人抵说欲为应本界作法。不犯背别之过。今若应外非本欲意。余房者。昔解云。受欲已在寺内。余房行者失欲。此非解也。一同。说戒法及自恣法中两处。列命过等七缘。前后六种俱同。唯有此一有异。说戒中云余道行。自恣中云出界外。今师会之。是语别理同。当知余处行即是出界外。以此证知。寺内余房行者。此解为谬。

    言还俗。自言我舍道还家也。作此言时。欲法早失。本心。即再责本所起心也。

    释李。李即此方道士。老子内传曰。太上老君。姓李氏。名耳。字伯阳。释老志曰。其为教也。蠲去邪黑。澡雪心神。积行立功。累德增善。乃有白日升天长生世上。此亦与西竺外道仿佛耳。

    五法者。律云调达执五法。尽形乞食。着粪扫衣。常受露坐。不食酥盐及鱼肉也。戒疏云。乞食粪衣露地似佛四依。故为相似语。然本不同。四依开制托缘。此三调达说必尽形。后二妄语。调云酥盐味重。鱼肉损生。故立断二。见殊戒等者。谓戒虽同等。而见解有殊者。亦不可持欲入彼。以六和中见和阙故。各说。各说戒各秉法俱成。故坛经云。释尊一代。僧具六和。一见不和。两不足数。

    疑前下。谓出界外故失。此戒场在内往应非失。而不知场有中隔。与外无殊。故往亦失。

    宿受欲。如后夜受欲羯磨。明相故失欲也。

    问下。意云此律宿欲不成者。若明相未了。羯磨已竟。而说戒自恣未竟。得经明否。答下。言能被所被俱不可。以夜分侵明而作。僧下引证。减众各作。即减众界外自恣。以此校准。故知宿欲不被所为事也。

    非数。言不足数义已显也。故非持欲之人。五分云。自说罪人不名持欲。反成即成。十诵取欲清净人。始取时。若取竟。自言白衣沙弥非比丘。乃至十三难。皆非清净。欲不成。不到僧所。虽复下。谓虽复自言已至作法睛。同座之僧。先不同闻彼之自言。既乃不知。故复通取为得成不。佛下似释。既曰三根无滥。今不知故。是三根阙也。亦可得成。故大钞云。此等体既非僧。若僧同知。故不足数。必不知者成。又云若虽言竟。无人知者亦成僧用。例今亦尔。

    三处。房内中道僧所也。与者即有缘比丘。望伴。如二人同往。一人取他欲已。至于中道作不送意。望离此同伴见闻名失。有下立难。今下正通。不问有伴无伴。若无伴者。望至中道作不送意。离此不送意处见闻亦失。故曰离生念处也。

    非弘赡者。言上但以见闻对三处辨失。不以见闻说下四种。乃非弘广博赡之士也。隐没。如持他欲或在彼房。或至中道等入井窨也。倒出。即持欲到僧中已复出也。隔障。与僧不同一障覆坐也。远坐。露地申手不相及覆处太远坐。不见面不闻声也。初受。即在房内。具兼四失。即隐没至远坐也。

    同坐。即同一席中。又须取比座也。大钞云。见闻失者。通望比座展转离也。如下。律中若众大声小。不闻说戒。令作转轮高座立上说之。又僧祇八万人自恣。何得闻羯磨者声。此则见而不闻也。又如多人说戒。何由并得见作法者面。此则闻而不见也。彼既互离得足数。此亦互离成持欲。三种羯磨。即单白白二白四。虽檐前后并露地等。但使展转不相离皆成。

    如僧祇下。彼谓同障覆而别隔者不成同相。或露地而隔者亦成失欲。又是别众。如下。皆证闻而不见也。自别岂成者。谓自是别众。岂成持欲。

    一寻。即八尺。据理亦可闻也。今须约一寻外闹乱。不闻众中声者。方应见而不闻白也。

    空有互与。如僧在地。持欲在空是也。

    不成受具。盖不足数也。足既不成。持欲岂就。

    文云下。牒注。上据房中二十八缘。今中道僧中亦尔。亦须德人持欲者。此自持欲人也。若据说付僧已。是僧任持。今若说竟。言我是十三难人。前所传者亦不成就。故须在德人与僧共持也。

    自言下。谓上须德人。不尔成非者。如自言我是十三难人则可尔。且如余道行戒场上神足在空隐没等人。并是戒具之者。岂是体乖德不具也。答下。言此等人。戒虽具足。慧解且昏。既持他欲。只合在界。今或出界升空入井往别部众等。是不明辨法律。虽复有行。而识等同于梦。各解昏人也。故制取余明法之人也。持欲应僧说戒羯磨圆具之教。岂下。显上戒具解昏。不能济于神用。要必行解兼具常伦足别。必约体净秉法传欲。乃拣智能。故曰用人不同也。

    形生。即二形生恣。谓上二十八人中。何不尽列耶。

    有三。上中下也。常忆。即下品常忆来人。此成持欲。若中品或忆或来。上品不忆不来。持欲非就。故曰计余不成。有滥此二。故不出也。

    有下。此斥上不劳异说有滥所以。但是律中略不出耳。如下。若云狂者有滥。何以不足数中却出狂人。以常忆常来下品是足数。中品开以法被。上品定不足。此亦有滥。何为出之。验之前说义非。律下。自申正义。谓律中前后出有具略。如不足数者。瞻波中但出六人。至舍戒中出颠狂等。但通括前后。成不足位。今亦可同。要须通括取之。又复应知。狂既不足数。持欲岂能成。例之可解。

    相通。互相通会也。以下。若不该明。则自他成别众。羯磨又不成。周行。言周备具引诸部行用。方为优胜耳如不足数者。即覆处隔障半露中间障半覆半露申手不相及。若一切露地坐申手不相及。据上所列。和与欲人成五。故言等也。若约大钞中。义加露地隔障者。亦成五也。能所。即能说所受二俱非法。审下。若僧审知前持说人在界外。则僧法自成。以二界各别故。七下。谓受他欲已。持出界故成失欲。是受者非。反令说者欲不到众。有皆别过。又僧若不知持出。可言法成。若知者亦须再取。不尔别众。四分文云。应更捡校知有来不来者。义可者也。自出界。有缘说欲已。己身在界方成。出则成失。后复回来。僧法未了。岂非入界是别。此非僧过。故法得成。以先欲。言以仗先曾与欲故。前缘久废。即前欲缘已废也。久可作已。十下。此约说付僧了后。因难惊起。但得一人往。即可任持前欲。后再集作法。不用重取。彼律下。释注中等字。或事仪同。或世希有。故不出也。

    三人。即行覆藏竟。本日治竟。六夜竟。四下。以本律覆藏法中。亦云行覆藏等不足数。岂合持他欲也。

    四人。大尼式叉沙弥尼。以非同类故。狂下。此约无心持欲故。倒出。约无心传故。若有心者。虽出亦开。

    专局。唯取四分也。同苦。能与所受及僧所为并皆不成。故云自他同苦。翻种苦业。本为生善灭恶。今非法别众。故被事不成。则使多人反流生死。故曰不利。

    反则。即不自言也。同他部。即十诵五分。不了。谓四分不云自言及持欲足数成不云义。理非二摄。非持欲非足数也。

    不犯。如睡定人。非心过故。若不去放逸。须犯告罗。别住。波利婆沙人也。得戒沙弥。即得十界者。以下。统断上二人也。二但要比丘对比丘方成。

    异宗所废者。于彼虽为所废。于今却为所兴。如是至七。将一人欲。次第付七也。大钞引毗尼母云。得斋七反是也。

    不得笼通。要牒彼名也。如大钞云。我某甲比丘。受某甲比丘欲清净等。又移受字在上除与字。文又巧也第四门。即持欲应缘门。后义。望初持为后。后显杂相。指下注文属第五杂相分别门。非第四门。分科至文当见。

    空设。虽传不成。是空设也。更成愚罪。言更得愚痴波逸提罪。

    我受下。释上兼两义也。

    求听。求僧听许举罪也。

    准此下。上言谁应说故。我某甲清净文略。今据大钞云。大德僧听。我某甲比丘。如法僧事与欲清净。四分无文。此大师比转欲出词也。

    别缘。随行人所修大小等定名利也。迷忘颠狂等病发举而起。身已到众。非心故违。故开成也。故大钞云。若睡入定等。并谓在僧中。若在中道。并名不到。无入舍受。以无作不送意入舍受。须得吉罗。以睡眠属无记。无记属三受中舍受也。

    后法。即随作羯磨事。对前索欲名后。作所为。即不以欲缘作羯磨中事也。故大钞云。不以欲缘为羯磨事也。相成。假自他和合行相以成也。

    小罪。即吉罗。开中。即开缘中。

    就下。且律文病者。有轻重病相。广略与欲。今何不欲仄令僧就彼者何耶。病下是释。多种。即有轻中之重。重中之轻。重中之重。堪相对晤。即重中之轻。是重。即重中之重。故不说有别开就彼也。五分下。亦是重中之轻。恐增动故。听说欲也。

    若下。若是重病。律自开别。何须举至僧中就彼耶。答下。此人虽虚羸微弱。不妨神识明爽。故有别众。若又神之昧。则理自开别。

    表和。彼以和应僧也。法济。僧以法济病也。相连下。僧与病者相接连不及。方开移出界外作。

    草?下。两众皆舒手伏地掩泥。牙相忏悔。准此草?之式。病者在众仰伏坐卧开成。但背面是别。在于众内又是足也。必下。四仪堪与僧同也。今故不同。仄就开位并成于别。非心隔有持欲心也。

    事遮。有命梵等难事遮障也。

    若准下。例上亦可有命梵等难。来讣不及。虽在房中。彼僧法应成。亦非心隔故。若四分不开。故大钞云。必界内有难。不往僧所。僧又不知羯磨成不。文云。有比丘无想作法不成。若五分母论开成也。若出不来。即出外不来。并难遮不至也。四分无文。即无有难在房法成之文也。有作无想。即界内有比丘作无比丘也。更无下。谓除上与欲舆主就彼出界作外。更无方便得开别众也。引此二段文重简止。若遮不至。俱得清净之说也。前下。指上逢难外来。非心隔是开。不失欲也。此有难在房。虽非心隔。不开别众。两缘下。不失欲与别众。是两缘异也。未可同以非心隔故不犯。名一例也。

    问下。意谓说欲为三宝事。今事毕僧作法未散。不往僧所。法成以不。治之。但治不往之吉。不言别众也。得罪得成。自已得罪。众法得成。如下引例。病止法存。病虽止住。而被法尚存。以未秉解法故。若僧作法。其法自成。不犯别也。不同下。应先难云。若尔受日何以事休法谢。将疏释之谓受日出界牒事入羯磨故。所以前事若止。其法则失。理数宜然若此也。欲本下。说欲辞中不称事故。事止法存。僧为又别故也。通意下说欲不牒事缘应僧。但云如法。但知通涂大意故事休。不往无别僧中作法又成。故曰两无违也。义下。?释上文言应往不往治之之句也。

    互跪。即同坐义隔也。

    二人。即教授师说戒师也。僧使。教授师也。僧闻也彼义。若犯重罪人贼住。诈作比丘。本白衣时破戒人等。若先言有是过。作羯磨不成。若不言者一切成。就前三句。律有四句。一问云汝知和尚破戒否。二问汝知不合从此人受戒否。三问汝知从此人受戒不得不。次第皆答不知。佛言得戒。故曰前三句也。第四句佛问云。汝知和尚破戒不。知不合从此人受戒不。又知受戒不得不。答知。佛言不得戒。欲法。即下第七门中。别住下。出今义也。大钞引古曰。昔云同一界不尽集。今谓界外比丘滥将八数。非谓眼见在界外。以界分不知冥然在外作法不成。故云不足。此二。指上别住并戒场也。言俱是异界。两列不足。有何意耶。由下出所以。谓上别住是外界。今戒场在内。应可足场外大界僧数。然下。申正理。空地。即中隔自然。既分两界。岂将戒场上僧足大界僧法事耶。神足。言得神足通者。或身处空中。众僧在地作法。不可将空中人作足数。毗尼母亦云。空中无分齐故。与陆地别也。分限。分局限齐也。入地。僧在地上作法。比丘地中井窨内也。大钞云。井窨之类是别非足。窖窨(上音教下音荫)地窟穴也。非现。示上隐没义。离见闻。僧祇中谓同?处离见闻也。有多。或云取离说戒师。或云取离羯磨者见闻。今但比座展转相离见面闻声处。即是是不足。如欲法者。下云受欲已不作送意。互离见闻势分未越。故未成失。例今亦然。所为下。以正作羯磨为此人故。为僧所量。又乃牒名入法。故云安得成数。又下别明受戒。和尚前乞畜众。正是所为。牒名八法。后正和受。又属能秉僧。和尚为得戒根本故。佛专制诃足俱成。除此之外。余所为人无诃足之理。故云余不合语也。根本未拔。即未与出罪故也。坏众义备。以初二两篇有坏众义。今既未拔根本。故坏众之义犹在。故云义备。是两不合。坏众未拔。是两不合入僧数也。四羯磨。即上诃责等四。此与上复何异。前足此不合足耶。小犯。如僧纳云。破威仪者。下四聚等。又云然此治罚不必大罪。但令圣所制学。愚暗自缠。皆得加罚。文云若不知不见五犯聚。谓波罗夷乃至吉罗。与作诃责是也。以此义证。既通小罪。故前四开足数。次死邻断头故也。众法皆通说戒师也。如前。即五分中皆说戒羯磨坐卧等是别众。僧祇中行作羯磨坐则别众。四仪互作十二种人是也。四分下。即六群往说戒所不坐。佛言非法。

    不必下。律中默坐不呵。亦名和合。故之下。即舍利弗见僧如法羯磨。而心不同。应作默。是如法也。相乖心顺者。谓同一界住相中有乖。虽曰心顺。是名别众。七百下。彼云在寺内得别众羯磨(此跋阇妄执十事之一也)。离婆多言不应尔。问言在何处制。答言在王舍城布萨犍度中制。疏言后听可。准是?阇子义。又须下。是离婆多义。

    两开。一为僧使。二为僧闻。被治下。大钞云。僧坐中听有立者。除被治人。以是所为作羯磨者。不足僧数。被谏亦尔。极三。立治但容主三人。又治是违情。恼处重故。若至四者。四即成众。容有不和坏众义也。大钞云。于治举所为。不得至四。名非法也。谏下。如一法谏五百伊党是也。大钞云。若谏喻和诤。得加多少。莫不用情求和。不虑破僧别众也。下情。即乞受乞忏者。仰上下。即众僧。非具下。若不具处跪等仪。则成倨傲之相。理须互跪僧前。无容与僧同坐也。

    两缘。即僧私两缘。则四。谓私各有二也。故注文云。私事亦二是也。一违。治罚是也。二顺。即乞受是也。众常制。即半月说戒是也。四下。治道即治罚比丘。治俗覆钵羯磨是也。五下。制僧即四分方僧物法。结二同界等是。制别受日法是也。六下。即试外道法。前文云。外道我倒未忘。匆尔发心归投大法。乃至性既未调。恐仄成难。且为沙弥四月同住。前四。即上云通列则四。今六种不出前所收。岂多为是。即上云有分为六。然虽有六。合亦成四。大师意在前解。

    地既无法者。是自然也。今欲行僧事。要须先结方相。初缘。即十缘中第一称量前事。如前文云。结界摄衣净地库藏等为事故作。然下。若望正唱相是。今第八正陈本意所摄。故注云坚标唱相也。则知竖标亦属初缘。但相连而言也。

    无欲。言结界既不许欲。何须第七欲清净一缘耶。答下。谓虽不许传欲。亦须知故。不尔受欲而结令界不成。故今结时问云。结界不许传欲。尽标尽相僧集不初量。即初称量前事也。竖在第三。此中十缘据具足论。若据正行事时竖标。正在第三位收。以竖标讫方说集僧故。可例前者。由问第七方至第八。

    在第四。谓作相集僧后。理须行筹故。宜居第四。劫转第四。集僧约界居第五。谓行筹数僧后。方辨界内有集不集等。故说戒篇正说仪中有十门。第四鸣钟集僧。第五明供具。谓摘花香水槃檠钵贮等。第六明虽那行事唱大沙门入等。以彼次第验之可解。

    道俗。道如诃责摈出等。俗如?钵法也。尼如谏随举比丘尼法。谏习近住法是也。能所。被情非相顺。故曰违情。知法智人。即具德举罪人也。大钞云。谓僧中德人举告僧是也。

    僧法。以行筹告集。理在僧作。今何言私事耶。折伏。如诃责等。邪疑。如恶邪不舍等。求解。律云应来僧中从僧乞解等。望此为私也。

    事或有无。如受日法无乞辞。受戒法有乞也。又此科为僧差等亦无乞也。然律文顺情事。多有乞者。一下。谓事唯假僧。僧不假自。故必须乞。二下。谓假于己。故无乞也。如差分卧具。教授尼等。白告。如论法毗尼白等。自量。如舍堕中忏主和白等。此白...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