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分律删补随机羯磨疏正源记卷第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沙门 允堪 述

    一家者。令自为一家著撰。简异先师等余家也。已依界而生。非羯磨地。不可行僧事已。行猷。猷者道也。勿高于戒。以戒为万行之本故。钞序云。戒德难悉。冠超众象。随相随依受体而起相。遂事境而生事。申之要衣食为先。故得次受而明之。愿行。愿对受。行对随。众别者。众则四人已上。别则三人已下。诸说戒者。即众法对首心念说戒也。又白黑非时。广略不同。故言诸也。又下引僧祇。乃至清信士女。九十六种出家之人。皆半月三受布萨。故彼文云。佛说清净。是名布萨。居法。即诸安居篇举法。即下自恣篇。明恣举法也。诸施法。即诸衣分法篇。明时非时等施。上篇。通括上结界等篇也。诸忏法。即下忏六聚篇也。

    光师下。谓彼所撰。约僧尼两位自分篇次。若据律文。不无先僧尼后之法。如尼律在僧之后。虽然今师意谓。至于结界等法。僧尼有同者。但在本篇随时分取。若更各立。徒盈卷轴。今但下。出今家意。于下八篇中僧尼同作曰通。各行曰塞。一篇之中。随类自分。盖准随戒之下。有僧尼同犯不同犯。及三众结吉之科。律中既有此式。故令得随当篇之通辩也。若然则于一篇。有被五众之机也。立题之意。于以见矣。

    ○释诸界结解篇第二

    人衣食等不同曰诸。随事分限曰界。作法如约名结。舍旧要期号解。篇者章品之异名。?渠别号(应法师云。?渠正言伐伽。此云部。谓部类也)。人即摄僧界。衣即摄衣界。食即摄食界。据下以律说戒。结界在先。衣药居后。盖当初时。约缘起立法以显。今亦约此义次排其次。

    于此下。释上通僧体义也。由有界故。方显六和。外衣生下摄衣界。内药生下摄食界。形别有须者。谓有待之形既别。故须衣药。又界阔蓝狭。须结摄衣。中下根人故须净地。故次摄僧而起。两缘即衣食。

    羯磨下。由此二法。是建立正法住持之本也。由下出能弘之人。通遵羯磨说戒一化之僧。通须遵奉。理无限碍隔别。此则剡浮之洲境。通为一集也。故大钞云。剡浮洲境弥亘既宽。每一集僧期要难克是也。但下生别结之意。为奔驰难集。妨道等缘也。界约通滥。言若约剡浮之集。则用约束滥。在于通漫也。纵下。虽有同和之心。而形影趋赴。为难能也。徒损正业。由奔赴故。损功废业也。前缘即机缘。随境。随四处六相之境。集僧局结也。一开。开结别住也。作业即羯磨。崇和。崇尚于和也。先开。即开别结也。后制。即制崇和也。

    诸本。诸律本也。非正本音。显上四摩是本梵音也。今下出今界意。四种。聚兰道水。六种。即聚落兰若开二成六。如上缘中。即作法十缘中。第四约界明缘中辩也。为三下。即有戒场大界无戒场大界三小界也。七界。就大界又有三种。谓人法二同。法食二同。法同食别。并三小界成六。兼戒场成七也。相摄。即上四缘相摄中。

    初三。即注中大界又有三种是也。大者须制。或结大界不可越量。以隔明相者。大钞云。后夜受欲羯磨在明故告欲也。准此下。准上十四日先往之言。约可强百里也。

    四十里者。智论由旬三别。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此谓中边山川不同。致行李不等。四分衣法中。由旬准有八十里者。此据上品为言。通用所归。准律文意。应百二十里。以下品为定。僧下。即僧祇五分善见。并云三由旬为量合。角量取。显方维俱三由旬也。

    一拘卢。十诵多论计二里。十拘卢共二十里也。若下约山寺。上下互明宽广也。但在十拘卢内也。不下。恐高下大相摄。故特显之。河水。以律有合河结界故。岸相。如从彼岸唱相过。则河水结入此界。要须有船梁。方可恐卒集为阂故。易陵辱。由女弱故也。萨婆多云。尼结界。唯得方一拘卢舍也。必有难缘。可用僧祇三由旬内。随意结取。駃疾也。

    除下。若浅水无难。准理应得。多云即多论。僧祇下。彼云河水中有洲。应五处作羯磨。具如下明。尔雅云。水中可居者曰洲。摄衣有文。即结摄衣界。缘兆云。除村村外界。反验摄僧界。既无此文。故知得合结也。于中布萨。既行布萨。必须结界。故合村得结。

    不能僧中。犹言不能同一僧界中。求别结一屋也。不持下。恐有离衣过故。亦除下。因而明之。由佛僧位别也。僧表。表外也。

    四边开路。即中隔自然。此中隔不属两界。属自然空地也。以兰若翻空处故。下文云。内外两相。前后别唱。所除之外。明是空地。铁围山。应法师云。梵言柘迦罗。此云轮山。旧云铁围。围即轮义。本无铁名。译人义立耳。今围轮界名。取此义也。诚文即五百了论二十。

    出罪即出僧残罪。兼所为者。释上一人僧住。以场非住处故。纵使王立。有惭则坏余材草送。住寺比丘。

    依坐而结。此据不立方相故。直取僧集坐处。为界内相也。不开身外。此冥破古也。事钞云。比人行事。若结小界。受戒多立院限。此未通知。准如律文。为遮恶比丘故。令犹坐外有界。终不免遮。又下。指上大界相戒坛也。一时即一席作法也。作已。即解不尔起。则迷方矣。后解辩小界中。

    自然劳倦。即统通自然。有奔驰之劳也。故开随处。局结济利时机。界限下。为界中数有四人。事起有妨自行故。开结戒场也。上二大界戒场。非务。即恶比丘。障彼事务故。开结三小。如文。向下对文次第自解。

    二同。即人法二同。余二。即法食二同。及法同食别。如位。指文分三位中。依僧地为所依。僧为能依也。前言初结时羯磨圣言后辙。若有乖违。则后之说恣等事。不能成办。若颠坠而倾覆。何有轨辙迹可存乎。四门。今师斥古太略。今以十门舒括。则免丛杂交参之过也。浮漫。浮泛渺漫。现行无临机之用也。故下。生下立十门意。披文获事。言披阅正文随获事类。以作十门依标识体。依标相次识界体也。岂直指山。言不得直指山过。恐不识分齐故。四分中。东方有山称山。有堑称堑等。大师云。准此立法。诚所不可。据下要于山边峰畔。别立标相。故曰指别处所。明了。彼有十七种别住。所谓长圆四角。水波山岩。半月围轮等。皆有分齐。无容渺漫。准此下。准别安石之文。若山上别立标者。理可分通别也。草竹下。次草则不坚。竹体空。依边要傍树穿树心过。方得不可通漫。标指树林。极小如针。此约大针为言也。以终有合抱之义故。穷途。言不通余处。乃穷极之道也。短下。至经三四村者。此略必不废也。蚁封。相蚁子运土封起成相也。好王下。谓明王治化。雨不愆期。此江不可为也。若一年不雨。水流不竭者。此可为相。以□久故。自然池。亦取泉源不竭者。若下以不久故。

    一时规域。犹一席之间。作法规定限域。以作羯磨作毕。即解者。用上草??等可也。律论。即本律善见明了。大钞云。准论徴律。城堑等缘成相可知。文意同也。

    十七者。疏但列十。今为具引。彼云。一长圆别住。二四角。三水波。四山。五岩。六半月。七自性。八围轮。九一门。十方土。十一四厢。十二二绳。十三比丘。十四优婆塞。十五篱墙。十六圆满。十七癫狂别住。

    得在下。言得之在妙者。要十缘具也。鲜少也。必在体外。以相为包体之法也。

    随约内外。即内唱即外唱。俱得也。终识尺寸。反显漫指不可也。三相。一戒场相。二大界内相。三大界外相。无则一重。无戒场者。但立外一重标耳。远近。阔狭也一肘。尺八寸。明了下。古人引证。既云一山一石。故知标大者得。又如下。此引十诵四十七卷中。并结。即相并结也。佛答下。言内外两相。各说起尽周匝。又相隔远。古人准此标不可狭也。

    今下出正义也。二绳。兰若聚落为二绳。以绳引法。绳下即体。岂俟一肘已上耶。又若取山石为例者。纵阔不分此亦不成。当知标虽宽狭。若解分两相之异。何往石可。由下。释上使旧住意也。

    虽下。大师约义断。但取解者。不定主客。义当(去平俱通)。言容有解者。约义可当于旧住之者。

    五分下。既言使一比丘。彼亦不定旧住。又唱下。此约先唱大界内相。隔除内地也。今下出今行事。谓先唱戒场相已。次唱大界内相。后唱外相。则不须先除内地也。所除。即今中隔自然。至文。指下结解文中。又解文中。亦指此云。即初义第四门也。

    结下是纵。恐下是夺。安人立望。即未受戒者。人八即比丘也。当先下。顺着衣法也。非数何损。破戒不解律者。本不足数。纵别有何所损。是足可遮者。谓持戒明解。是可足数。人若不集者。遮障法事。

    相宽自然界宽于标也。标宽。若竖标宽于自然界者。当尽标集。不尔则唱时结时。别众在内自然。古谓纵使标宽。亦只要依自然界集。以下申所以也。故僧祇引比类文也。

    三由旬。此遮难宽结百二十里界。尚并呼来。故知尽标内须集。若出界。即三由旬界尼界不妨者。以僧尼在望为自然。不相足也。亦不须唤。以自然地弱。无集作法界。僧来之理。反此未结理须通集。不可下即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四依之二也。

    自然本弱。大钞云。作自然界弱。僧事不行。即不胜欲等羯磨也。不开上应先难云。若尔何以开作结界白二耶。将文通之。未缘因僧作故。方许传欲。又结界是诸法之本故。不可例也。界是下。言若结已界地属强。可摄欲法。反此未结。是弱故不可也。

    依正两报。依即界地。正即比丘。若开传欲而结者。则不练依报之宽狭也。又何以辩护。夏别众护食等制乎。

    初依自然者。即初是统通及指说堂。以随僧到处身有界起。约此而集也。混乱。犹无标相定指。故不定处。大钞云。每一集僧期要难克是也。立相加结者。因上奔驰故。故开别结。既许别结。则有审知说处等四益也。弘义弘者大也。又弘通也。恐同法界。前虽诫约。犹恐怠者不来。同于作法界。比于常时而与欲。故又约之。

    初文后义者。此点示注中。从是中至随有称之已来。是律文也。应须义设下。是示后义也。初中至行事来。重点示文义也。此一下迷意。言此一法最是众法之宗本。若不先成后法。起无所从。故曰群宗也。故须下。生下义设之意也。

    疏者下。申繁之所以。凡作疏。大意在疏通。次择文家之壅滞。今未通畅故。又疏决也。未劳下。言未劳后人。烦其思虑隐括寻讨。虚丧累世。世犹积年也。唯在自然。次不许重结故。约标。若标宽须依标集。界宽须依界集。四人。言四人可行结界也。简异五人。为唱相人入数故。非数神足在空。狂乱睡醉。虽四不成。引文告令。即先指四标。在四维已告示。内外唱法等。

    恐滥为别。恐云牒名入法故。滥在别人所收。不入僧数。若尔或有称名。为得以不。亦下是释。言虽称名。不是私为。故入僧摄。后云下。以羯磨缘中云。结作大界。显是为僧故。名则是缘。所以唱相。不用称也。相则不尔。以羯磨缘中。牒四方相故。如下。简他文。

    通约山水者。此举兰若唱法。如东方有山称山。有堑称堑等。是不委分齐也。从门直过。此约聚落唱法也。如内外两唱。不解屈曲唱出入等。广下。彼云如从院外唱云。从东南角直至西南角。乃至一周正南寺门。则有别众之过。以界限从墙外直过门限外。则成界内。若寺内作诸羯磨之时。墙限外有僧不集。岂非别众。故知唱相必须屈曲唱出。不令后悔。亦不可笼。通云随屈曲。屈曲亦通深浅远近。终成不识分齐。若从内唱相。从门直过。则限内是界外也。便有别众。破夏离衣等过。如寺中作法。有人说欲讫。至门限内。还复到来。岂非出界。入界是别众也。若破夏者。有人依界安居。明相出至门。明了及反。岂非破夏。言失衣者。依界结摄衣界。明相未出。不持衣往明出界外。岂非失衣。故委示过然后唱(已上钞云)。

    唱下。注释三唱所次。前二。即上座次座。后二。即诵律及堪能羯磨者。

    上无人。言在上无人。即名上座。母论。彼云。从无夏至九夏是下座。十夏至十九夏名中座。二十夏至四十九夏名上座。此约夏次名。若局就德显。须准下十诵。以上座说戒。正是补如来处也。岂非约德解具乎。所坏。即识智箦昏朽也。身子。以其母好身形。而聪明之相在乎眼珠。因名珠子。亦名身子。言是身之子故也。法轮大将者。谓身子智慧第一。能持正摧邪。故以名也。智论问曰。五千比丘中。有千余上座。所谓沤楼频罗迦叶等。何以正说此四人。答曰舍利弗是右面弟子。目连是左面弟子。须菩提修无诤法空第一。摩诃迦叶行十二头陀第一。乃至是名知识比丘。诵文。即三诵律。识义。则第四能作羯磨者。若下。释四能作所以。谓虽不能连句累纸诵文。而能晓义者也。斯为上矣。

    余律。即五分。应预者。既是有能。必已晓达成败。应预宣秉。如未闲习羯磨之法。乍许学悔之人。亦下。大钞云。若论学悔是不足限。必无解法。亦开秉之。别亦无过。则中间人也。

    九等参差者。即始乎但心念。终至白四。九等差别也缘非。即前辩十缘并七非。圣教。即羯磨也。能诠文言。所诠义理。但纲者为通。缘非为塞耳。后文。指后诸羯磨文也。次了此意故。后文不须复用申解也。不能下。如次科广明。未有所用尔。学者当省此意也。铨。汉书应劭云权衡也。韦昭曰秤锤也。今谓平量叙述也。

    诫耳识者。令摄耳动识。听所作法也。两声别召者。戒疏云。此听心用和忍之听。异上初句耳识所得也。不解此二。听听同声者。则言表不通。不成羯磨也。前听即在去声。后听即是平声。恐不解此违损事多。自说戒时罪福由可脱。临受戒恼害尤深。故须极诫也。

    第二第四。指两句缘兆也。但前句缘本双陈。后句略缘牒本。结界下。言结界是令所为事。二同则非也。盖本因说戒故。相因牒八。律本多然。言诸律皆如是也。为界是本故。情事。若望结界本属非情。今望比丘僧和同结边。故属情耳。

    语默。律云忍者默然。不忍者说。不可久言即说也。在事。即结界是所为事。今重举陈。此约羯磨也。两告。一单白中告。二羯磨中告。俱已忍默也。后语即默然。下至持字时。牒二即缘本也。白四法者。一白三羯磨。故曰白四。及至羯磨说必制三可为高例也。上三。今师与二古人也。司南即指南车。崔豹古今注云。大驾指南车起于黄帝。帝与蚩尤。战于??鹿之野。蚩尤作大雾。皆迷四方。于是作指南车。以示四方。遂擒蚩尤。而即帝位。后故建为旧说周公所作。今谓各有指示之义。

    显晦。显则存第二句。晦则略之。有下。如有缘起等。须五句成白。无则但四句成。其二。即缘本也。差人。如律差人分房舍卧具。及差人作功德衣。尼差人请教授是。如前。即前云无则略之。无下。言不可论四五句也第一。即大德僧听。第三。即若僧时到僧忍听。第五。即白如是。第二。即缘本双陈句。第四。即略缘牒本句。一事。随结界受戒等事义通。皆是前广后略。通告僧也。试下生次科也。

    布萨说戒。华梵双举。今云众僧说戒。疏中改布萨字为众僧。非也。南山依律而书。非谓后人错误。何得擅改。是一俱属缘非也。

    结翻非净者。即结集翻译。言有重杂。故使文不净也。故下文云。洛文不净故失剪耳。何下。言此羯磨缘中。亦只牒本括束文也。

    文义皆通者。既属纲骨。则通九十五法也。义通文局者。缘本双单。陈告和默。是义通也。随事牒缘。是文局也。

    更牒一两者。谓文局义通之式。下徴起中。更牒一两事法重明也。拏(奴加反)牵引也。头踵。踵足也。言以后着前。以前着后也。及言词回互颠□失脱是此之者。或求为他和尚。良由不识是非。安谓得成。盖未见此疏理之文也。此词即上斥辞。相似比丘。以无戒故。但外儿似比丘也。大集有言。无戒满洲。此言信矣。

    何下。前言义通。文局可领。何谓义通耶。治文。即治理其文不净失剪截尔。尚书序云。剪截浮辞。一准羯磨者。将缘非与纲骨。一同不许增减也。大钞云。然须知处所不得电同。文义下说纲骨也。

    所言无诣者。谓纲中或少一字。则令所置之言。无所至诣。文下说缘非。通增减也。岂得二别。意云。亦可牒二同也。今何不列。盖是略耳。如下彼云。共住共布萨共得施。如诸界。即四分结戒场。及小界等。大界由大以简小兼。正是业本故。

    不可略文通略义通。即网骨句。文局略义通。单复。文略名单。词重名复。但使不失其旨。尚书经中也。例今缘兆增减无损。如下引例。彼翻三衣为卧具。但得衣之相貌全失。袈裟之体尚自用之。如戒本云。作新卧具。应满六年持等是也。

    如诸下。言网骨增减无殊。文局言缘非。增减有殊。只如五分结界文。单白尚无第四句。羯磨中又无第二句。尚自得成。以缘通增减故。部别各言耳。不可增减故。并无异词。故云意可见也。

    假用即上辩能秉。僧中云。佛法显僧。其必四人。莫不揽假成用。又定僧体中云。揽阴成人。人假为体。实法无用。四人假用为僧之体。今虽同秉。六和假用。未显成不。要在一人已上。语默表和。若一人不和。是法不就。故须问别。

    称事不成。但言如法僧事故。余法不成者。若云同一说戒。显是结界后。只通作说戒。余法不成耶。前总说事则局者。如云为说戒事故与欲。则不应分衣请日等事。今但言如法僧事。则随应僧中一切善羯磨也。别有事起。不用停住。别往取欲。今结界不尔。是结后为别别作事故。所以缘非中。结作大界。后方云同一说戒。不似下。以欲词中。牒如法僧事在前后云与欲。故不相并。故下引证可解。答下因说戒故。方立羯磨。故说戒为本矣。

    命行见具。命正命。以离四邪五邪活命。利和也。行即戒和也。见即见和。上举三业。次举三和。下云六和具显本结也。本结者。以本结界。正为说戒故。羯下此师意谓。羯磨或为僧作。或为别作。说戒不尔。通为僧别。故牒说戒。不言羯磨也。

    异界详集。如有戒场大界行说戒时。必须详悉四处有僧尽集。乃至围轮中。有僧亦集。所以牒说戒唯同界同者。言羯磨唯简同一作法界者。方同行之。异界不须也。次下申所以。反显说戒诸界僧须假也。

    有人下。此师意谓。不牒二同。结界亦成。今所以牒者。当时为说戒故结。是以随牒。如下此说不牒得成。大下。若大界不牒不成者。余小界戒场不牒。亦应不成内有诸界。如围轮别住之类。既有多界。后若结时。必须各随诸界牒出。不可依文。诵云。于此内外相。内结作大界耶。答下遮繁也。言不要一一牒诸小界。以除空地。亦只言于此四方内外相内。结作大界亦得。以此界望彼界。皆在我界外故。以相下。以此相望彼相。但先唱结在里名内。后唱结在表名外。又如大界内相。望外相亦得。名为相有内外。以体下。即中间法也望内外相。相必在体外也。

    言无。谓无法起也。然下申所以。与行者心俱。行者指所被也。谓能秉所被。二俱同心则有无作。无心则无。如受戒师秉资受期心。有法得可得故。今下此师正显。谓结界所为是地。地属非情。故无法起。如律下引证。以律云。云何界现前作羯磨唱制限者是。故知无有法。乃至下义例也。如衣钵药。加法受净则免其罪。何有法起。大钞斥古人引证云。此谓加法之所不论法起有无。若然乃是吾祖取下科也。

    以作下善生经云。世间之法有因则有果。如因水镜则有面像。故知作在前生。无作后起。又成论云。因心生罪福等。故名无作善行阴。以善行心中。迁流造作成故。属善行阴摄。亦尔恶行心中成也。业力。因心业力。以感法起也。

    水轮。以金轮之下有水轮。水轮之下有风轮。大钞作水际义同。以界是色。句绝。

    是别非数。由在界故是别众。十诵树上比丘故非足数。若枝下。谓比丘亦在界外枝上者开不犯。界外下此约根。在界外枝覆界内。望从根断。且说开之。十下引证。此亦律文未了。准此下大师义断。须根枝俱在外。比丘又在枝者得。余如钞。枝结界法中。引小法灭尽经云。劫火起时。曾作伽蓝所。不为火焚。乃至金刚界为土台也。

    优婆塞。以受五八戒。心奉三宝。属七众收。故得守界不失。若聚落下。以聚落为贼所得。诸比丘必于一切界。悉皆外之。外即弃舍之貌也。后若作法。当复结之。故次文云。由弃故一切界外。下文云。舍界背相一切界外。意并同上。

    不失净地。以净地属能依。僧界是所依。令能依既不失所依。故知在。余下。彼复云。若疑应解已更结。故知界在。不净。即宿煮等。

    僧尼互解。如二众同行受戒。必须互解互结。彼此不失。今虽明结。必须先解。故可例知。不得相差。言二众既同秉故。不得界相相差也。故论言得共结者。则二众共行事时。尼须结界。不得与僧界相差。又恐出僧界外。非成同法故。异见。六和中见不和故。两不足数诤见。下文云。如拘睒弥亦不同和。同界别说开也。僧破。如邪正二部分破。如法僧于上开重结。彼此无妨已坏。言已破坏也。法语。即如法语者。成舍。成舍界也反上。即非法语者虽解不成也。中边二方语言不通故。若后通者不开。

    反上。反上即九门也。如相是则成。非则不成等。相接二界无中隔自然也。错涉二界相参也。无济即无桥船济渡也。缘非单复者。收罗七非也。

    累言。犹嘱累而言也。四摄。即下人法处事为四。临御。临莅秉御也。大猷。猷法也道也。多人一僧结已经六万延年。通未来僧于上作也。非踪。不合教迹也。彼我者。自结不成。复令他于上作法。被事不成。是同陷也。遮障也。

    二同。即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今解不可同也。何下。应问云。结时云此住处比丘唱四方相。及云此于四方界内等。今解时。何不牒云于此四方相内解界者。将结界下文通之。

    文下。即在注中引律文也。俱是外故者。约体望之。两相俱在体外。又以此界望戒场。戒场又在相外。此下。皆归前总科也。以总科名结解差别门属第四。今明结解已竟。故收归所属尔。

    即道之具。言是修道之器具也。机至下。谓有此机至教。岂不随机而通乎。还用人法。即还用同一住处。同一说戒。今所以言同说戒利养者。随本缘也。又虽牒同利。岂不同住乎。故知俱含也。

    利丰彼此。释本别利也。一住无法。释今欲同法也。以道及因此皆目法也。以正法各明释别说戒也。利养下释同利养。僧施。简现前施也。四方常住者。义通众用故曰四方。物存当界故曰常住物在。如床褥等。利通。通众用也。余下。即戒疏第二卷中。

    僧和作业。言僧若和合。羯磨作业。方得成就。机会。即受忏等机缘会合时。若不开者。无由取济。通收正行者。谓一切善行悉皆所收。正以拣于邪行。对法而言。则除说恣行钵法外。皆可行也。

    精鹿。如世举场。精者拣留。粗者择去。异品。品即品类。胜利。殊胜利益也。如国得贤则利国安民。释之得贤则奉教众济。皆于此场而招集。岂非利乎。有本作类。以滥上句。

    诸部下。善见云。外国戒场多在露地。如祭坛郊祀之所。律中戒名戒坛。作法多者。即除说戒自恣外可作也。今大界亦通多作。应亦名场。以上云莫非聚结异品等。住结。即为比丘同住也。

    不下反显。戒场为忏罪是专灭恶。为受戒是专生善今大界既无此专局。故不得场名。若尔三小界正为受忏。何故不得场名。将小界下释通。通法。通辨诸法也。

    和作下。以僧多故和难。由难和故作法难也。乖难。乖差留难也。又无有乖别难集也。平去二呼俱通。受舍德衣。即受功德衣。舍功德衣。并在大界。以依本安居处。受舍利故。衣食界。以俱依大界故。

    四法者。戒疏云。单白受忏本罪。二取最下者。白二与之。三单白与钵次第授。四白二以下钵令持。或下。别义以摄僧。得大界名。受忏等得场名。互彰其美。

    第二门义。即此内外先后门。当第二也。叵不可也。若在下。若本制在外。则无数集烦动之过。故知约大界难集。别结在内。意亦可见。

    善下引证。由缘起律中虽制大界。缘在前戒场在后。及论行事。不必依缘起次第。为结界法式。理下。彼云应先结戒场后结大界。若先结大界者。当舍已更前结之。然后唱相结大界。毗尼母善见。亦同此说。以此文证。则光师不读圣教。唯信意言。依人。涅般云。依法不依人。

    母论下。出彼第一卷中。外无大界。此证大界在后围绕。若忘下。彼第八具云。差人先结净地。次结众僧房舍。后结大界(已上正文)。彼约从内结故尔。不同今时结净地于僧界上也。备如次科。卑公。即卑摩罗叉也。即可下。释上侥幸义也。以侥幸者。非分过福之言。

    今若下。大师义约如欲依彼论者。当结一小界已。复于上结净地。不然则滥处。分法亦在自然地故。一体。二是作法体一。是自然体。

    必下。谓必若约缘。须立诸界者。亦随形势以安之。知围轮别住。既有众多。亦随界立相。或三四重相等。尽下。前约唱结。虽尔及论初集必尽自然。以戒场多。小于自然界也。后法。对前结得后名。由宽故。

    集难。难故成别。斯成妨也。所以不开小界相。据大钞中。加云四方小界场相。亦好住处。即摄僧界。应具二同。虽无同说合有同住。何以例除耶。答如文。

    问下。意云说戒自恣二法。何须尽集戒场上僧来也。况已结成二界故。答下。说恣二法。同收犯净二位。有犯忏罪令净。本制僧私同遵。所以大界戒场围轮诸界有僧并集也。余法不尔。非制同遵故。

    有人下。此成他部行事也。大师不用。文无偏局。但云解界。何不通之初无二同。救云。戒场结时不牒二同。及后解时。正是解二同。与结时相称故。亦可成也。不类者。岂可结无二同。解有二同。是则不类。俱无其相。以齐比丘坐处结故。外不立相。又是权开一席法耳。作毕即解。起必迷方。今场是久固。又立相故。如何用彼法亦不类也。

    比量。比度可知也。故大钞云。今准难事界。但翻结为解。理通文顺。僧住以解。文云僧今集此住处故。上既已斥。今何又着。

    答下。前斥不许者。是同一久住之住。此是四仪一时之住。故不同也。故曰多种。若一例不许言住者。则前结戒场法中。云此住处比丘。亦应不可言住。故须善了言义。

    通界即大界。下云通围大界。答下欲易明之。故后明解。及至行事。未必结已即解。任在解律者。行用藏舍耳。

    卒增。约水有泛溢故。障集。约僧来赴是难故。拯溺。以僧宝为人天。拯拔没溺之人。今若机缘不赴。僧义不成。则空彰斯号矣。乘权。以难集故。不能应权乘之济物。是丧其实行也。无津渡。简有船桥则可也。五处。彼第八云。若河水中有洲者。应五处作羯磨。一摩头罗精舍。二水中。三洲上。四水中。五仙人聚落。两边下。彼又云。比丘受欲来应羯磨。为水所漂。出界去殆死得出。白诸比丘。我向持欲来。为水所漂。殆死得出。今可广结界否。诸比丘言。得汝去上下水三由旬作识。若树若石等。作羯磨者。应作是言。大德僧听。从摩头罗精舍。至仙人聚落精舍。河水上下从分齐。以来羯磨。作一布萨。如是白(此证合水通结为界)。三下。彼又云。陆地道两边。各二十五肘(此是小也)。或避难结三由旬(此是大也)。如上说竟。即前云。若论自然。约界则四种不同。定量分六相差别。故水陆在不摄也。僧下。以作通结为一界。理得无碍。如本律正通合河结界。如上。即所引古义。今师准了论文。既曰二绳。岂曰在尺八。

    通唱三重。即于场上唱相已。遥唱大界内相。及外相也。或于下。即于大界遥唱场相。并加结法也。但唱外相者。中无大界内相。便成两界相参。若又但唱内相而不唱外相。齐何处是界分齐。又虽唱二相。而不周匝。皆名非法。

    又出自然。即出中隔自然也。依标相□集。或标宽当依标集。或自然界宽。当依自然界集。律无下。以律中无通围大界结法。但集法者。行事之时必准诵之。故特出此一法耳。注中云。如初结大界法无异者。若准大钞云。唯足内之一字云。僧今于此四方内外相结作大界。若据律文。亦不加字。但云于此四方相内结大界。于理亦得。随意所存。大途无妨。

    药病。药对上教。病对上机。以教由机。设药为病施。凡夫情见。既有异类聚结。故圣特开。如法同俦。一处结界。作此三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