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章實齋文史通義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一

    現在我們接講章實齋文史通義。上一堂講到章實齋所講的「六經皆史」,章實齋認為講學問不是一種空言,都要明道經世的;即是諸子百家也跟著前人這個大傳統來。他遂在六經中特地提出易、春秋,說:

    易以天道而切人事,春秋以人事而協天道。

    天道、人事兩頭並重,而章實齋所更加重視的,則實在人事方面。章實齋主張六經都是講的人事,六經中講人事更重要的,應該第一部是尙書,第二部是春秋。而文史通義裏分述諸經,卻單單沒有一篇專講春秋的。這不能不說是章實齋文史通義裏一個大缺點。關於這一層,我在一篇孔子與春秋的文章裏面提到。此文收在兩漢經學今古文平議一書中,今天不再詳講。

    今天我且把他有關於尙書的話略講一下。他說:

    三代以上之為史,與三代以下之為史,其同異之故可知。

    章實齋文史通義所最有價値的地方,正在他能從一個學術之整體方面來講一切學術。他講史學、文學,他的著眼點都能在整個學術的一體中講起,這是他第一點長處。第二點,章實齋論學術,定要講到學術之「流變」。所以他說,三代以上之史與三代以下之史有不同,而又求其同異之故。他說:

    三代以上,記注有成法,而撰述無定名。三代以下,撰述有定名,而記注無成法。

    他把史書分成兩大部分:一部分叫做「記注」,另一部分叫做「撰述」。「記注」亦就是如我們今天所說的史料,只有人把經過的一切事實記載下來便是。若論「撰述」,則是一種著作,根據一切史料的記注來發揮作者對這一段歷史的一種專家之學。此兩項絕不同。若照我們當前人意見,則記注便是撰述,兩者間更無分別了。他只說,三代以上記載歷史有一定的成法,而所寫的歷史書,則並無一定的名稱。如書與春秋名便不同,但各是一種撰述。而且六經皆史,有詩、有易、有禮,也是無定名而更不同。到了三代以下,便成為「撰述有定名」,如史記、漢書、二十四史,皆所謂「史」,便有了一個定名了;然而各項材料記注則失掉了一個一定的方法。這一層,我們也可說是章實齋講古今史學變遷一個極大的見解。他認為,如何把一切史料保存下來,該有一個一定的方案,而後來沒有了。至於根據這些保存下來的一切史料而來寫歷史,這就不該有一定的體裁,主要該是各有一套專家之學;而後來則反而人人相因,都變成了好像有一個定規了。

    他這一講法,是非常重要的。特別到了我們今天,已不懂得史學有「著作」,成為一個史學家,必該寫歷史。此一層,現在我們不懂了,更亦是不會了。歷史有兩種。一是著作,要寫一部歷史,應有作者自己一種「學」在裏面,所以成為專家之業。而另一方面,則在把事情記下來。這層更重要,而我們今天也不懂。古人已經有的,如歷朝來的國史館,專在記載當時歷史,在方法上已經是不很嚴格,然而到底是有;到我們今天,民國六十年來的史料,似乎沒有按年好好記下。既不注重記載,又不注重撰著,卻專要來「考史」。這應是學的西方人。

    因西方人本先沒有歷史,遠從希臘、羅馬一路下來,到中古時期,悠長年代中,並沒有眞像樣的歷史。到了現代的西方人,才要來寫歷史,但材料在那裏呢?他們的材料,零零碎碎,這裏找,那裏找,還要鑑別眞偽,考訂異同。如諸位讀英國人寫的羅馬衰亡史,羅馬帝國究是怎麼般衰亡了,不得不經詳細考查。但若要寫一部西漢衰亡史,便不同,因這些歷史都存在那裏。既有材料,又有組織,不煩我們再來寫。苟非你有特別見解,特別發現,則不易來寫一部西漢衰亡史或唐代衰亡史。而在西方則不然。西方人開始有像樣的史學,這是現代的事。而我們現代的中國人則什麼都要學西方,西方人注重考據史料,我們也得來考據。我請問,司馬遷寫史記,對有關史料有沒有考據過?班固寫漢書,對有關史料有沒有考據過?他們都曾看見了很多史料。他們所看見的史料,不可能全在他們書裏找到。他們看見了一百份材料,只寫下了十份、二十份。今天我們要在這十份、二十份材料裏,來考他們的錯誤,也並非不可考。歷代以來,考辨工夫也曾用過不少。但總是史學的小節目,並不是大綱領所在。而我們今天則偏要來提倡「疑古」。所以我們今天來講歷史,則只能講上古史,講沒有歷史以前的歷史。因為如此,我們纔可以學西洋方法來疑、來考。若是已經有了歷史書以後的歷史,我們也來用這方法,便會覺得無可下手。結果只有把司馬遷、班固所寫這兩百幾十年的漢代史,都不理會,不留心去讀全史;卻只在裏邊找一個小題目,尋出一些小錯誤,說:這裏班固講錯了,司馬遷講錯了。當知這事也並不容易,而且從前人已講得很多,如二十二史劄記、十七史商榷、二十二史考異之類。他們並不曾作長篇大文章,只一條條寫下便得。而現在我們又是要寫長篇大論,這就更不易了。總之,是我們治史的基本道路走錯了。

    我們要懂得如何收集史料,如何保存,如何編輯,先要懂得章氏所說的「記注」成法。有了記注,纔可憑以「撰述」。這都是有關為當代寫新史的事。現在我們研究史學,則多來翻古史。我們現在既重在學外國,外國人也看重檔案,我們近來也漸知看重檔案了。但多少年來,檔案發表了不少,但我們不能根據檔案來寫文章;又是只寫小文章,還是在考據小節目;沒有人來寫大文章,寫一部史書,這才是「撰述」。撰述須有獨家之見。同樣材料,我用著,你再用,可以各不同。如班固寫了漢書,荀悅還來寫漢紀,司馬光還來寫資治通鑑裏的漢紀,杜佑、馬端臨還來寫通典、文獻通考有關兩漢時代之各項制度。此因章實齋之所謂「記注」,乃屬官方的。而中國人看重史學,一向記載下來的材料零零碎碎,這裏那裏,正所謂「記注無成法」。由此編造成正史以後,還有各種野史、雜史。記注既多,撰述也多。則不僅撰述,即是記注,也都寓有各家的特殊情趣、特殊目標在內。而在我們這時代,則全把撰述當作記注看,全把前人已成史書當作一堆材料看。若使章氏生在今代,更不知當作何感想了。

    二

    章實齋又說:

    記注藏往,似智。撰述知來,擬神。藏往欲其賅備無遺,故體有一定,而其德為方。知來欲其抉擇去取,故例不拘常,而其德為圓。

    這是說,「記注」是把已經過去的事情善為保藏起來,這個僅似乎我們人的「智」。「撰述」則是要我們因過去而知未來,把過去成為我們一個教訓,這樣興,這樣亡,這樣治,這樣亂,我們要在歷史裏知得將來;這個擬於我們人的「神」。「智」僅是把從前的藏在腦子裏。「神」是把我的知識前窺將來。如司馬遷史記寫孔子世家、孟子荀卿列傳、老莊申韓列傳,好像把此下中國學術思想史之展演都給他預先看到了,那不是神乎其神嗎?必如此,纔眞當得為「一家之言」。當知此等處,正見司馬遷不僅在記述過去,更不啻如在預測將來了。收羅過去一切,保存下來,這是一個「體」,有其一定的客觀標準,並有一定的規矩。凡是以往事都要收羅,所以「其德為方」,它是一個沒有變化的。待我們用此材料來抉擇,那許多有用,那許多無用,有用者取,無用者去,這就看各人的眼光。這是一種主觀的,因於人而不同,更亦因於時代而不同,這是可以變動的,所以說「其德為圓」。一個圓的東西放在此地,它可以變動不常。一個方的東西放在這裏,則是安安頓頓放在這裏了。

    我們把他的話,用我們今天的意見來講,則我們一部二十四史,也可當它是「藏往」。以前中國人的歷史,大體都在裏面了。今天時代不同了,我們今天要想知道明天,我們該再來把過去歷史作研究。研究所得,輕重取捨不同,我們自可把舊史新寫,不斷來寫新歷史,對歷史有新撰述。至於所根據的,則只是以前的舊材料。所以歷史可以不是一成不變的,我在國史大綱的序裏就講到。今天我們要來寫新歷史,因為時代新了,我們所需要的歷史知識不同,但我們仍得要照舊歷史來開發我們的新智慧。

    我去年在成功大學曾講了四次,合成一書,名史學導言。其中最重要的,是要諸位先做一個時代的人。諸位已不是春秋時代的人了,也不是漢武帝時代的人了,諸位是中華民國六十年來、特別是民國開創以來的人了。諸位今天又是在臺灣,在這裏經歷了千辛萬苦。明天世局怎樣?誰也不知。我們學史學者的任務,正要「藏往」而後可以「知來」。我知道這杯茶可以喝,因我曾喝過。若我從來沒有見過這茶杯,從來沒有喝過茶,又怎能知這杯茶可以喝?治史學的責任就在這上。所以先要關心國家、關心民族、關心此國家民族以往的治亂興亡,你才能來研究歷史。若諸位只關心四年拿張文憑,這怎能來研究史學呢?諸位應知這是個根本問題。從古以來,科舉制度早有了,不是從今天起。現在是洋八股、洋科舉,其實還不是大同小異?漢朝就有選舉。若專是預備考試、找出路,這不是做學問,也沒有做成學問的。我不是要借章實齋話來教訓諸位,諸位讀書當具有這樣的眼光,不要說這是淸代人的話,時代已過去。諸位要做學問,讀舊書,當能覺得它句句話配合上現代,這纔有價値。治史學更如此。倘使照諸位想法,讀書只有一個價値,就是在寫博士論文時,這些材料用得到。在這種觀念下,諸位聽我講一年,最多長一些知識,不會成學問。要做學問,須要做活的學問,要能在死材料裏發出活的眼光、活的知識來。

    三

    章實齋又說:

    遷書體圓而用神,得尚書之遺。班氏體方而用智,得官禮之意。

    「體圓用神」,算得是一種撰述的標準。他說史記可算是得尙書之意。班固書,「體方用智」,多得官禮之意。此處所謂「官禮」,並不是指周官或周禮那一部書。我上一堂講史釋篇,在每一個衙門裏,有一個專掌檔案的書記官;此一個官所保留的一切檔案,就是所謂「官禮」。章氏說班固的書,其實只是得到古代一官保留一批檔案的成法。此下的史學,學漢書的多,學史記的少。因漢書易學,史記難學。史記成一家言,而班孟堅漢書則僅是遵循著一套格式而寫成。這一番意見,我已經在這一年裏講得不少,諸位可以自己再回想,再細體會。

    現在另有一問題。章氏說司馬遷的書「得尙書之遺」這句話。我曾為諸位講尙書,又講春秋,再講史記。在我之意,則認為史記乃是接著春秋而來。這層我已詳細講過。但章氏又怎認為史記是跟著尙書而來呢?這裏乃是實齋和我看法不同,所以說法也不同。前人總說「史記法疏,漢書法密」,實齋正在欣賞史記之法疏,所以說史記近尙書。但實齋並未能對孔子春秋特有發揮,又未能於尙書成書經過有一番考訂。此是實齋立說之缺點。

    諸位當知,學問要一部書一部書研究,不能專從一條一條的材料來講。一杯茶,亦要好多片茶葉沖上開水始成。若把茶葉一片一片分開,單獨泡,便不能泡出茶味來。諸位做學問,只懂「分」,不懂「合」。諸位說:這是科學方法之分析。其實那有這回事。科學方法,有分也有合。研究生物學和研究化學,那是分了。生物學裏面有植物學,有動物學,又是分了。但說化學,說生物學,說植物動物學,不都是合而言之嗎?知分不知合,便不會有科學。而且史學與自然科學不也是有分的嗎?諸位又如何定要用自然科學方法來研究史學呢?諸位若要儘羡慕科學方法,要懂科學方法,先該自己去學科學,不要只聽人家隨便講;只是時髦,不即是眞理。

    又如說「成一家之言」,要能創造。其實大家這樣講,你也跟著這樣講,怎麼是「一家之言」呢?做學問必要遵循科學方法,這是時代之言。學史學必要考據材料,這也是時代之言。大家只是跟在人家後面在那裏閧。今天我們的學術界,遂成了一閧之市。我們眞要講學問,須能避開此一閧之市。關著門,獨自尋求,別有會心,才能成一家言,有創造。縱不說是科學方法,也是做學問一正法。耐得寂寞,才可做一人物。太愛熱鬧是不成的。其實做學問也不覺寂寞,如從周公、孔子直看到司馬遷,乃至章實齋,尙友古人,轉益多師,更何寂寞之有?

    我在上面直從黃梨洲、全謝山而講到章實齋,這就是學術流變。這裏有一傳統,又有一創新。傳統不是儘要你守舊。眞能承接傳統,自然會有創新。中華民國的學術界,創了六十年來,大家要創,高呼打倒傳統,便成一無所有,創了一個空。我同諸位講了一年「中國史學名著」,今天等於講到最後一課,其實就是講一個傳統。要能在傳統中求創新,則待諸位自己努力。諸位若一意抹殺傳統,來求創新,則我一年所講,全成了廢話。

    現在再試講尚書。我講尙書,說它是記言體。尚書最先開始是周公以後的西周書,那是當時有關朝廷的許多訓誥戒命,都是記言的。那一層後來劉知幾史通是講正了。但章實齋是講錯了。章實齋卻來駁劉知幾,說尙書不專是記言。但劉知幾說,堯典、禹貢這許多篇,都是「為體不純」。我則徑認為這許多篇只是晚周偽書。最開始的尙書,應是周公以下的西周書,所以尙書最先是記言的。其實記言、記事也沒有大分別。記事之中可以夾著記言,記言之中也必夾著記事。但也仍可說有分別。尙書主要是在記言,這個我在一開始便講了。章實齋認為尙書是記事的,春秋是編年的,而史記則是傳人的。紀傳體以人為主。章實齋的意思,似乎認為歷史更應以事為主。以事命篇,則其法鬆動。以年、以人,則其法拘擬。史記雖是紀傳體,以人為主,而尙鬆動,不如漢書漸成拘擬,故說史記是跟著尙書來。他又講到袁樞通鑑紀事本末那一部書,他說:

    「本末」之為體,因事命篇,不為常格,非深知古今大體,天下經綸,能網羅櫽括,無遺無濫。文省於紀傳,事豁於編年。決斷去取,體圓用神。斯眞尚書之遺也。

    可見他論史書,在三體中,特重記事一體。記事體只就一事之本末為文,有一件事就作為一篇文。似乎實齋認為分年、分人則有一定格式,故稱之為「常格」。而分事則有一去取抉擇,那件事要寫,那件事不要寫,此處可表現出史家之獨見。論其文字,則比紀傳體為省。如寫赤壁之戰,從紀傳體寫,又要寫曹操,又要寫周瑜,寫諸葛亮,寫很多人,文便煩了。若編年體,一件事又得連亙多年,今年有、明年有、後年還有,牽連下去,不易驟得其事之始終。故實齋說記事一體,「文省於紀傳,事豁於編年」。照他意思,紀事本末一體是史法中最好的了。史記雖得尙書之遺,而究是以紀傳為體,故終不如紀事本末。但說到袁樞的紀事本末那部書,實齋則並不讚許;他說:

    袁氏初無其意,其學亦未足與此。但即其成法,沉思冥索,加以神明變化,則古史之原,隱然可見。

    他是說袁樞並沒有像他講的那段意思,也並沒有與此相稱的一套學問。袁樞的學問不到此程度,也不到此境界,可是其書體裁則有可取。故要人即其成法,加以神明變化,以重回到古史之原上去。我在前面也曾批評過袁樞的通鑑紀事本末,或許有些處可與章實齋意思相同,只章實齋函括地說「袁樞初無其意」,又說「其學亦未足與此」。諸位當知,這兩句話裏包藏著甚多深義。可見讀書不易,即讀兩百年左右以前書,如章實齋文史通義之類已不易,更不論更遠更大的書,不該輕心忽略看過,也就不言可知了。

    章實齋論史書,主要在提倡紀事本末體。那時是在前淸嘉慶年間。後來西方學問逐漸傳來,他們...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