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章 当时西域之情势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汉时的西域,就是现在的新疆,是中国西北部的一大片土地。西面倚着葱岭,南面临近昆仑,北面是阿尔泰山,东面与甘肃相接。这里有天山和祁连等大山,有伊犁河和塔里木河等河流。物产则有哈密的瓜,和田的玉,以及兽皮五金等,产量都十分丰富。从前雄才大略的汉武帝,爱慕那里的名马,想和他们交换,于是张骞便冒着万险,努力开拓道路。他当时足迹所至,最远的竟离长安有一万二千多里,经过了现在的新疆、俄属土尔其斯坦和印度的北部。他切断了匈奴的右臂,振兴了汉族的声威,打通了欧亚的通道(当海上道路未通的时候,欧洲人到中国来,都是从印度北行经新疆省而入中国),开辟了万里新土地,真可谓劳苦功高了。这就是班超替人抄书的时候日夜崇拜的人物。他认为男子汉大丈夫就应当乘时建功立业,这不只是这些不凡之人的责任。

    汉武帝时候,匈奴的势力已渐渐地衰弱了。到元帝、成帝之时,匈奴因为内部五位单于争位,纠纷不断,便向西汉投诚,自愿做西汉的藩属,西汉的国威远震于域外,以这时为最盛。后来王莽篡位,他轻视远夷,不注意外交,以致匈奴和西域都心生怨念。于是匈奴东结乌桓鲜卑(部落名),西连西域诸国,常常侵犯北塞。当时光武帝因为天下初定,急于修整内治,无暇顾及域外的事情,因此匈奴越发骄悍,烽火(古时交通不便,所以在路上以泥做成灶形,遇到军情的时候,白天便在灶中放出烟雾,夜晚就燃起大火,作为告警呼救的信号,西人称为火电信)的警号,常常在边境点燃,边地人民受害不浅。不久,匈奴内乱,分为南北两邦,南匈奴归附中国,和元帝、成帝时一样;北匈奴因为刚刚吃了败仗,因此不服,于是竭力联合西域,以增强自己的势力。汉朝河西一带边境的郡县,几乎天天都有警告,甚至白天也得关闭城门。这个时候,汉族和西域不通使命已经有六十五年,博望侯、义阳侯傅介子之前成就的功业,至此便尽付流水了!

    假使现在的白种人,处于东汉中叶的境遇中,那么全国都会看作是不能忍耐的事情,早就会派出远征军队,收复塞外的沙漠,将其划为自己的疆土了。当时一般人的意见,认为好大喜功的君主,开拓疆土,只讲求虚荣,往往得到的还不如损失的多,因此大家都不赞成开辟疆土。到窦宪主持国政的时候,筹议边事,袁安、任隗都上书切谏。他们说:“汉朝旧事,与南单于往来交流的花费,一年就有一亿零九十多万钱,跟西域则是七千四百八十万。现在北匈奴的王庭更远,花费也会加倍,这样倾尽天下之力,不利于国家的安定。”因为当时用本国的财力,来供给殖民地所用,就大大失去了开发殖民地的意义,平庸无为的人们很难开创大业,也是理所当然的了。《张骞传》中说:“张骞出使乌孙的时候,皇上派他带着几万头牛羊,价值几千万钱的金币。在这以后求取大宛马(大宛在今天新疆的最西边,汉武帝听说这个国家出产好马,派遣张骞去求取)的人,道路上随处可见。”求马的队伍中,多的有几百人,少的有一百多人,带的东西跟张骞大体相仿。由此可知西汉时期因为开通西域的缘故,使得整个文景两朝国家的积蓄消耗殆尽,加上桑弘羊、孔仅的经济措施,对人民征收重税,尚且不够,最后导致百姓们的愁叹、国内的动荡。倘若汉武帝得到西域,把京畿附近的壮丁迁移到这里来,让他们利用新地区的资源开拓发展,那么邛竹杖、蜀锦这些东西,就可以互相流通了。人们都看得到开辟新土地有利的方面,那么他们的冒险精神自然就被激发了。我国的先人,又怎么会落后于条顿(Tenton)、拉丁(Latin)这两个民族呢?这都是被帝王一个人的虚荣心耽误了,跟张骞、傅介子等人有什么关系呢?

    但是当时在朝议事的群臣中,反对通西域的不过袁、任二人;

    主张通西域的却有宋由、丁鸿、耿秉等十人。于是皇上便听从多数人的意见,认可了窦宪的提议。窦宪已经考验过班超,认为他可以独挡一面,便派了一个从事名叫郭恂与班超一同出使西域。像这种万里穷荒,汉使一出玉门关,便像走在荆棘丛中,艰苦万状,难以用言语形容,但是班超却欣然领命,好像这次的长征是最快乐不过的事情。由此可见,当时他的意气是何等的壮盛!

    【评论】

    汉代的时候,匈奴多次成为中国的祸患。汉高祖的时候,朝中谋臣猛将很多,尚且发生了白登之围,高祖采用了陈平的计谋,才脱了险。到了文帝的时候,匈奴更加猖狂,但汉朝的各位大臣经常拿高祖的事情来告诫皇上。他们是怕贸然出兵会消耗国家实力,用意是好的,但未免太示弱于人了。这样时间长了匈奴气势更加骄慢,和亲收不到效果。如果不是汉武帝主张对匈奴出兵,攻破王庭,杀了单于,那么五胡乱华的祸患,就已经在两汉时期出现了。汉武帝末年的时候虽然下罪己诏忏悔自己开拓西域的过失,但论起他在位期间所建立的功业,实在不在大禹之下啊。匈奴衰落以后,他们民族中的一部分叫作麦迦的,迁到了欧洲。在里海东面,窝瓦河流域之间,本来有亚剌尼、各斯等小国,迁往欧洲的这些匈奴人来把这些小国灭了,占领了他们的土地,他们的领地因此一直延伸到了多瑙河平原。于是他们停留在这再没有离开,并在这里建立国家,叫作匈牙利,现在是欧洲强国之一。

    由此来看,汉武帝出兵匈奴是非常不得已的。他们之所以能成功,在于先拉拢了西域诸国。那个时候,西域诸国,亲近汉朝汉朝就厉害,亲近匈奴匈奴就强大,东汉时期的形势也差不多。班超看清了形势,所以把连通西域作为自己的责任。如果不是平时就对局势上心,事到临头哪会有把握?古代的名人没有发迹以前所做的准备,以往的史学家常常不屑去写,即使偶然间写上一笔,也是非常粗略的。这样对于善于读史书的人来说,自然能够体会得到,因此不出家门就可以自学了。

    我国民族没有了长远的发展战略,实际上是坏在一两个好大喜功的君主手中。他们不以开疆拓土作为势力扩张的重要大计和谋略,却只是注重万国来朝的虚名。至于在边塞用兵,会使人民承受沉重的苛捐杂税,使来往的人们生命安全受到威胁。到最后,兴兵对百姓没有一点好处,所以人们都不愿听到边塞传战事。时间长了,人们就形成了外国的事跟自己毫不相关的观念。这种观念,即使在今天也还没有消除。在宋元的时候,有位名叫马可波罗的意大利人,从陆路一路冒险来到中国,在元朝宫廷做官,到处考察我国的风土民情。几年后,他坐船回国,凭借自己的见闻,写成一部游记(这本书有英文译本,名为《马可波罗游记》)。这本书出版以后,人人争相阅读。欧洲人崇拜马可波罗书中的思想,都想着到中国来。几百年后,他们终于达成了通商的愿望。回想我国那些刚到印度的人,前有法显(著有《佛国记》),后有玄奘(著有《大唐西域记》),除了带回几卷佛经以外,对国人没有一点儿影响。只有明代郑和下西洋,前后二十七年,福建、广东一带的人,都争相跟随。但这些人都是被生活所逼进行的个人冒险,并且行踪分散到海外各国,既没有团体结合,也没有国家的保护作后盾,这样的殖民政策,远远不如欧洲啊。这都是被汉唐以来的君主延误了啊。现在虽然大好河山已经各有主人,但机会变化多端,只要国民有所准备,拔旗易帜,又怎么一定会是不可能之事呢?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