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六章 训子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不会数。小儿子陶通佟也都快九岁了,只知道贪吃。如果上天真的给了我这些没有出息的儿子,那我也没办法,还是喝酒吧。”

    黄山谷评论说:“读陶渊明的这首诗,他那慈祥而幽默的样子,可以想象出来。因此世人便说陶渊明的这些儿子都没有出息,他的忧愁和惋惜在诗中都能看见。”陶渊明胸怀宽广,他的想法超出常人,从不随波逐流,大概那些评论他的都是一些才智一般的人,他们的期望太高,稍微有点不满意的地方,便写诗来讽刺他。况且陶雍份和陶端佚才刚刚十三岁,陶通佟才九岁,父亲的教导还很少,能够很快地凭借这一点就判断他们没有出息吗?

    陶渊明还写了一些告诫的话给儿子们,用来作为对他们的临终教导,他写道:

    告诫俨、俟、份、佚、佟:天地给了人生命,有生就一定会有死,从古到今圣贤的人,有谁能够幸免呢?子夏说:“生死是由天命决定的,富贵是由上天注定的。”连“四友”那样的人(《孔丛子》:孔子有四个朋友,颜回、子贡、子张、子路,没有子夏,这样说是因为他们同辈),都接受这样的言谈教诲,他们这么说,也足以看出穷困和显贵不能求助于别人,长寿和早逝也不能借助于外力。我的年龄已超过了五十,小的时候家里穷苦,每次因为家里贫穷而到处奔波(这句在沈约的《宋书》里写成“吾年过五十而穷苦荼毒,家贫弊,东西游走”没有“少”这个字及“每以”这两个字)。性格刚直,才能浅陋,为人处世时往往会和别人起冲突。自己为自己考虑,那样下去必然会留下灾患,勉强辞官隐居,让你们年幼就忍受饥寒。我曾经感叹东汉王霸妻子说的话,坏的棉絮自己拥有,为什么要连累孩子呢?这都是一样的(案:“孺仲”应该写成“儒仲”。《后汉书·王霸傅》:王霸,字儒仲。《列女传》:王霸小时候就志向高远,光武帝好几次召见他,他都不去,王霸和同郡的令狐子伯是好朋友。后来令狐子伯做了楚国的丞相,而他的儿子做了郡功曹一职。令狐子伯让儿子送信给王霸,客人离开后,王霸躺在床上很长时间都没起来。他的妻子就很奇怪,问他原因。他说:“刚刚看见令狐子伯儿子精神很好,举止动作都很得体,而我们的儿子头发乱蓬蓬的,牙齿稀疏不齐,见到客人也不懂礼貌,还面带有羞愧,父子情深,不由得感觉自己很失败。”妻子说:“你一向注重清高气节,不考虑荣华富贵,现在令狐子伯发达显贵了,谁能比得上你那么清高?你不怕劳累亲自耕田,儿子哪能不去耕田,每天辛勤劳作,哪里能不头发乱蓬蓬的,牙齿稀疏不齐呢,为什么忘了你先前的志向,而为孩子感到惭愧呢?”霸起身笑着说:是这样的啊。”于是就一起归隐)。只是遗憾没有像二仲那样的邻居,家里没有像老莱子妻子那样的妻子(嵇康在《高士传》中记载,求仲羊、仲从都以制造马车来维持生计,为了逃避名声而隐居,蒋元卿辞官离开兖州,回到家乡杜陵,院子长满了野草,还有三条小路,于是他隐居下了不再出去。只有两个人会来拜访,当时人们称这两个人为二仲。《列女传》中说:“楚国的老莱子在蒙山南面隐居耕种,楚王想让他为朝廷做事。他的妻子说:‘我听说可以吃酒肉的人,可以被别人随意打骂,可以得到高官厚禄的人,可以去杀人用刑,现在先生吃别人的酒肉,接受别人的高官厚禄,这都是别人所给的,活在这混乱的社会上被别人牵制,这能没有祸患吗?’老莱子于是听从他妻子的话,去了江南隐居)

    心中怀着这样痛苦的想法,自己心里很惭愧。小时候开始弹琴读书,喜欢悠闲清净的生活,读书有了收获,就高兴得忘了吃饭。看见树木长得郁郁葱葱,不同季节有不同的鸟叫声,就十分高兴。俗话说:‘五月、六月的时候,在北边窗户下躺着,凉风刚好吹来,自己认为自己成了伏羲氏以前的人。’意识浅显见识很少,以为这样的生活可以保持下去。随着时间的迁移,体力开始衰退,精力旺盛的日子不会再出现了。得病以来,身体慢慢衰弱,亲人和好朋友都没有抛弃我。每次都用药物救治我,自己感觉恐怕寿命将要到了。你们从小就家境贫寒,每次都让你们做砍柴挑水的工作,什么时候可以免除啊?这些我都挂念在心里,还能说些什么呢!虽然你们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的,但应当想到四海之内都是兄弟情义。鲍叔和管仲分钱的时候从来没有猜疑(鲍叔和管仲共同做买卖,分钱的时候管仲总要多占一点,但是鲍叔不觉得他贪财,因为知道他家里穷)。归生和伍举在路上相遇,便在地上铺上荆条,一起谈论过去的交情(春秋时代,楚国的伍举和归生交情很好,后来他们在郑国相遇,两人在地上铺上荆条叙旧吃东西,感情还像以前那样好)。就是因为鲍叔的帮助,管仲变失败为成功,因为归生的帮助,伍举在出逃后又回国立了功,其他人尚且如此,何况你们是同一父亲的儿子啊!颍川的韩元长(《金楼子》写成“陈元长”,王应麟说:韩融,是韩韶的儿子。在《后汉书·韩韶传》中有记载)是汉朝末年的有名望的人,做官做到了卿佐一职,八十岁才去世。他们兄弟一起居住,直到去世。济北的纪稚春,是晋朝时很有节操和品行的人,他们家七代都是使用共同的财产,家人没有怨怒的脸色(《晋书·纪毓传》中说:“纪毓,字稚春,家里是读书人家,家庭和睦,家族居住在青州,到了纪毓是第七代,当时人们都说他家是‘兄弟们之间往来无间,衣服常相互换来穿’”)。《诗经》中说:“对于古人崇高道德则敬仰,对于他们高尚的行为则学习。”即使不能那样,也要诚心诚意地崇尚他们。你们可要慎重啊!我没什么再说的了。

    【评论】

    给儿子们的这些告诫话语,是陶渊明一生的真实描写和学问的全部体现。穷困、显贵、长寿和早亡,他一眼就看明白了,对什么事都顺其自然,率真任情,除了天赋的灵性能广为流传之外再也没有其他的了。他在文章最后教导兄弟之间要善待对方,互相勉励,这也是他流露自己真挚感情的地方,读了之后只感觉有股浓厚的刚正之气。

    陶渊明过着避世隐居的生活,不去管人间的俗事,胸怀高远旷达,在他的眼中世间的俗事没有一件可以干扰到他的生活,然而只有对他的儿子们,他才深切地教导,(从这一方面来看)我们可以知道陶渊明是一个非常注重伦理道德教育的人。他大多都是自己亲自动手去做一些事,很少依靠别人的帮忙,他的后人应该有兴旺发达的吧。《梁书》:“安成王萧秀做了江州刺史,前任剌史任命陶渊明的曾孙担任里司一职,萧秀感叹说:‘凭借陶渊明的才行品德,怎么能不优待他的后人呢!’当天就授予他西曹掾一职。”袁郊《甘泽谣》中写道:“陶岘是陶渊明的后人,开元年间,家住在昆山。”杜甫诗中说:“陶渊明虽然避世隐居,但也并没有真正进入忘怀得失的境界。看看他写的诗和文章,对自己穷困潦倒的生活充满着遗憾。一辈子真正做到不受世俗务牵累,大概他对这些并没有很早就记在心里。他对自己儿子是聪明还是愚笨,是多么在意啊。”杜甫凭借这一点就说陶渊明教育儿子不成功,这不是准确的评价。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