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偈释上(宗通卷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弥勒菩萨八十行偈

    (无著菩萨颂 唐法师义净译)

    天亲菩萨颂 魏菩提流支译

    明菩萨戒弟子南岳山长曾凤仪释

    (此经文句义次第  世无明慧不能解)

    法门句义及次第  世间不解离明慧

    (稽首于此教我等  无边功德所生身)

    大智通达教我等  归命无量功德身

    (具如斯德应礼敬  彼之足迹顶戴持)

    应当敬彼如是等  头面礼足而顶戴

    (觉辕难驾彼能乘  要心普利诸含识)

    以能荷佛难胜事  摄受众生利益故

    偈曰。

    (胜利益应知。于身并属者。得未得不退。谓最胜付嘱)。

    巧护义应知。加彼身同行。不退得未得。是名善付嘱。

    此释善护念诸菩萨。善付嘱诸菩萨。二种义也。护念为摄受根已熟者。如来善巧神力加被于彼。于彼身中。令其佛法成就。于彼属同行者。令其教化利益。自利利他。与佛无异。付嘱为哀彼根未熟者。已得不退位者。令之不舍大乘。未得不退位者。令于大乘更趣殊胜。以胜付嘱而相付嘱。欲其转化无穷也。

    (于心广最胜。至极无颠倒。利益意乐处。此乘功德满)。

    广大第一常。其心不颠倒。利益深心住。此乘功德满。

    此释所有一切众生之类。至即非菩萨。四种心也。若胎卵湿化。至若非有想非无想。尽乎三界众生矣。悉在所度之中。是广大心也。皆令入无余涅槃。尽成佛果。是第一心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但是寂灭己身。无别有情。是常心也。何以故。菩萨取一切众生。犹若我身。常不舍离。故名为常。若有我人众生寿者四相。依止身见。故我等想生。是名颠倒。无此四相。是不颠倒心也。如是四种利益意乐。圆满果因。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住无所住。名深心住。此菩萨乘。功德圆满。量等虚空。如是降伏。如是安住。是如来所为善护念善付嘱诸菩萨者也。

    (六度皆名施。由财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修行不住)。

    檀义摄于六。资生无畏法。此中一二三。名为修行住。

    此释应无所住行于布施义也。布施是檀波罗蜜。无住是般若波罗蜜。何以行施处离相。离相处行施。名为相应行。以檀施能摄六波罗蜜故。施有三种。一者资生施。二者无畏施。三者法施。此中资生施。但摄布施一波罗蜜。无畏施。摄持戒忍辱二波罗蜜。法施摄精进禅定智慧三波罗蜜。此三种施。皆得名施。亦皆得名智。以智摄五波罗蜜。即无所住而行于布施等。诸菩萨修行。当住于此也。

    (为自身报恩。果报皆不着。为离于不起。及离为余行)。

    自身及报恩。果报斯不着。护存己不施。防求于异事。

    此释布施不住于相之义也。凡人行施。多为现在自身。及报过去之恩。希望未来之果。三者而已。于此三世事中。悉皆不着。所谓不住于事者。依资生施说。谓于所施财。心无爱着。无所住者。依无畏施说。谓修戒忍时。不望报恩。不住色等者。依法施说。谓说法之人。心不希求可意诸境。凡现生果报。及他生果报。皆不着也。复以何义不住彼耶。心存于己不起施心故。或复施已还追悔故。为护此事。于身不着。若有希求。即为余事而行惠施。退失菩提故。为防是行。于事不着。此布施等不应住于相也。

    (摄伏在三轮。于相心除遣。后后诸疑惑。随生皆悉除)。

    调伏彼事中。远离取相心。及断种种疑。亦防生成心。

    此释布施离相获福。复断后后疑惑也。度生而着四相。即布施而住于相。此取相之心。故当降伏。即彼布施等事中。不见施物。受者。及施者。于此三轮。除着想心。但应如所教住。谓以无住为住也。此中有疑若离施等相想。云何能成施福。不知如是布施。其福转多。量等虚空。不可思量。此即断疑之端也。向后层见叠出。所有经文。皆为除遣后后疑惑。如云莫作是念等。如云勿谓如来有所说法度生等。皆防生成心之谓也。

    (若将为集造。妙相非胜相。三相迁异故。无此谓如来)。

    分别有为体。防彼成就得。三相异体故。离彼即如来。

    此释不可以身相得见如来之义也。如来三十二相。是由施等因缘集造。堕在有为之数。由多劫修行。乃得成就。若分别有为体是如来。便见如来有其胜相。若望如来真如之性。即无此胜相。何以故。此有为体。当为生住异灭四相所迁。此云三相异体者。以住异同时故。若法身如来者。本自无生。离彼有为。本无所为。离彼成就。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本无变迁。离彼异体。谓三相异如来故。是法身无相。不应以身相见也。若于是处。无三相可得。足知如来不是有为造作因缘所成。如是见已。虽为佛果而行布施。非着法施。成如是断疑故。

    (因与果甚深。于彼恶时说。此非无利益。由三菩萨殊)。

    说因果深义。于彼恶世时。不空以有实。菩萨三德备。

    (由于先佛所。奉持于戒学。并植善根故。名具戒具德)。

    修戒于过去。及种诸善根。戒具于诸佛。亦说功德满。

    此释颇有众生。至种诸善根义也。无住而住。因深也。相而无相。果深也。于彼斗诤牢固恶世之时。有能不以此为空谈而生实信者。是末代菩萨持戒修福。具戒具德具慧。三德完备。故能信也。当知是人。修戒于过去。承事多佛。种诸善根。其来久矣。供养诸佛有三种义。一者给侍左右。二者严办所须。三者询承法要。能守护故。名曰尸罗。谓能善守六情根故。修复有三种。一能离于十不善业故。二能作于菩提分业故。三能趣于第一义谛故。如是修戒。而行恭敬承事。即持戒具足。如是供养。而种植善根。即功德具足。次下明其具慧。能于菩提生于实相。功德圆满。其福固无量也。

    (能断于我想。及以法想故。此名为具慧。二四殊成八)。

    彼寿者及法。远离于取相。亦说知彼相。依八八义别。

    (别体相续起。至寿尽而住。更求于余趣。我想有四种)。

    差别相续体。不断至命住。复趣于异道。是我相四种。

    (皆无故非有。有故不可说。是言说因故。法想有四种)。

    一切空无物。实有不可说。依言词而说。是法相四种。

    此释无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及无法相亦无非法相义也。上言菩萨三德备。由戒生定。由定生慧。所谓有智慧者。了知人无我。故无寿者四相。了知法无我。故无法非法四相。彼寿者及法。八相俱离。不复取着。谁其知彼相而远离之。唯具慧者。依于八相。了知八相义别。所谓我相四种者何。中有主宰。名之为我。今观色受想行识诸蕴。各各差别。各无主宰。故无我相。安住常性。名曰众生。今诸蕴无常。相续流转。无有一法是安住性。故无众生相。脉脉不断。乃名命住。今至寿尽而住。如有经言。汝今刹那亦生亦老亦死。故无寿者相。诸蕴循环。受诸异趣。名曰人相。是中无人能取诸趣。譬如因质而现于像。质不至像。而有像现。由前蕴故后蕴续生。前不至后。而后相续。是无人相也。此谓了知人无我性也。所谓法相四种者何。经云。无法想。亦无非法想。无想。亦无非想。诸译皆然。唯秦略其后二。此复云何。第一义谛。法本不生。能取所取。诸法皆无。故无法想。以不生故。亦无有灭。彼法无物。而空实有。故亦无非法想。此偈所谓一切空无物也。法与非法分别离故。不可说有。不可说无。非言所诠故。故无想。此偈所谓实有不可说也。所言无想。但显想无。非谓有法而名非想。虽第一义离一切想。而依世间言语想说。以于无言处依言相说。是不可言显者。实言说之因也。亦无非想。此偈所谓依言辞而说也。是谓了知法无我性也。寿等四相易知。法等四相难晰。彼知远离我人众生寿者四相。即谓之法相。并其法相而空之。即谓之非法相。有是有非。未离分别。法与非法。二者俱泯。无可言说。是谓俱空。若一向是空。破灭诸相。恐堕偏空。故依俗谛说。亦无非相。有而不有。无而不无。是中道谛也。此非法相。遣法也。无相。遣非也。亦无非相。遣非非也。秦译但以非法相该之。

    (由彼信解力。信故生实想。不如言取故。取为正说故)。

    彼人依信心。恭敬生实相。闻声不正取。正说如是取。

    此释不应取法。不应取非法义也。彼人持戒修福。能起深信。依彼信心。恭敬多佛。种诸善根。闻此经典。乃至一念生净信者。信心清净。能生实相。由具慧者。不如言取义。随顺第一义智。取为正说故。名为实相。为斯理故。说彼八相远离之后。便云不取于法相。亦不取于非法相。法与非法。总未离于声教。彼不以所闻声教而正取之也。不正取于法。不正取于非法。二相远离。即是实相。正说如是取。是以不取取之也。彼菩萨闻说章句。能生实相如此。何患其后有闻者不生实信乎。

    (佛了果非比。由愿智故知。为求利敬者。遮其自说故)。

    佛不见果知。愿智力现见。求供养恭敬。彼人不能说。

    此释如来悉知悉见义也。谓佛知即是见。见即是知。非如肉眼。但见粗近物。至细障远处则不能知。非如比智。见烟知火。不能照了诸相差别。彼具戒等人所有果报。佛一一知。佛一一见。若不言见。或谓比知。若不言知。或谓肉眼等见。是故知见并言。然由愿智现量而了。惟佛具广度众生大愿力故。具一切智智大智力故。于诸境界朗然现觉。不但现生福果。洞烛无差。即将来所感果报。为人供养恭敬等。无量福德。一一了知。何故如来作如是说。彼具戒等欲得福德。彼人则不能说。是人自知故。诸佛如来。善知彼何等人。有何等行。是故彼人不能自说。得福有二。生者能生因故。取者熏修自体果义故。

    (证不住于法。为是随顺故。犹如舍其筏。是密意应知)。

    彼不住随顺。于法中证智。如人舍船筏。法中义亦然。

    此释法尚应舍。何况非法义也。谓文字般若修多罗等法。非证智者所住处故。既得证已。应舍彼法。如到彼岸。应舍其筏。然欲证智。非法不可。于增上证。是随顺故。应须收取。如未达岸。必凭其筏。是名密意。一筏之上。有其取舍。故名为密。是般若法。于无相菩提相应者。尚在所舍。何况我相四种。及法相四种。与实相不相应者。其可取着而不舍乎。不悟而随顺于法者。即名识。悟而能转乎法者。即名智。转识成智。即法中义也。

    (化体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说法非二取。所说离言诠)。

    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说法不二取。无说离言相。

    此释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义也。此须菩提所解如来无得无说义。应化非法身。原不证法。亦不说法。故谓无定法可得。亦无定法可说。其义维何。以如来所说真如之法。非耳能听。不可取故。非口能宣。不可说故。是故应知非法非非法。此据真如道理而说。彼非是法。谓是法无为其性故。复非非法。由彼无自性。体是有故。二边俱离。即无可说。是无上菩提。离言说相。从来无有得者。既无所得。更何说哉。此无得无说。须菩提所为解空第一也。

    (自受为他说。非无益集福。福不持菩提。彼二能持故)。

    受持法及说。不空于福德。福不趣菩提。二能趣菩提。

    (得自性因故。此余者是生。唯是佛法故。能成最胜福)。

    于实名了因。亦为余生因。唯独诸佛法。福成第一体。

    此释若人满三千大千世界七宝以用布施。至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义也。宝满三千界。持用布施。非不得福甚多。以其不趣菩提。唯成有漏之业而已。若受持此经。为他人说。自利利他二者。能趣菩提。肩荷佛道。福德积聚。胜彼宝施者无量。曷言乎福德之胜也。一切无上菩提。皆从此经发明。现证无为实体。永断生死苦因。故曰于实为了因。一切诸佛。皆从此经。熏修身语。律仪圆满。出生报化之身。故曰亦为余生因。持说此经者。成就第一之法。成就希有之佛。世间之福。孰有过于此者。然所谓佛法者。即佛法非佛法。以所觉之法。唯佛能证。佛不自有。由不共性。以能作第一法因。是故彼福德中。此福最胜。故曰福成第一体也。

    (不取自果故。非可取可说。解脱二障故。说妙生无诤)。

    不可取及说。自果不取故。依彼善吉者。说离二种障。

    此释须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须陀洹果不。至须菩提实无所行而名须菩提是乐阿兰那行义也。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今日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