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宗通卷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二十三断佛果非关福相疑

    此疑从上不应以相观如来而来。同一三十二相也。在佛则谓之佛果。在轮王则谓之福相。既果位不同。但当修慧。不必修福。似不必具丈夫相而证菩提也。如是修行诸菩萨。则失功德。及失果报。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莫作是念。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汝若作是念。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说诸法断灭。莫作是念。何以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法不说断灭相。须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此菩萨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何以故。须菩提。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须菩提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须菩提。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

    通曰。须菩提一向解空。一向谓不应以三十二相观如来。佛即印可之曰。若以相观者。轮王亦应是佛。而又申之以偈曰。色见声求。是行邪道。所为破相之谈。可谓极矣。若执着破相为是。即类偏空。即至断灭因果。若发菩提心者。智悲双运。应不如是。虽不藉福德而证菩提。亦不失福德而昧因果。但于福德无取着耳。

    唯其有而不受。因为净因。果为净果。所得三十二相。自与轮王福相不同也。

    刊定记曰。汝若作是念八句。遮毁相之念。意云。汝若谓如来不以具足相故得菩提。莫作是念。文势似重。意实不重。但前叙后遮也。汝若作是念五句。出毁相之过。盖定有则着常。定无则着断。今若作无相解。正当断见。斯则于果损福德庄严。于因损五度之行。坏俗谛也。诸法断灭。是二乘偏空见解。无有菩萨见法断故。何以故。以生故即有断。一切法是无生性。所以远离常断二边。远离二边。是法界相。故发无上菩提心者。要与法界相应。必依悲智行愿。作利益众生事。不说诸法断灭相也。

    弥勒菩萨偈曰。不失功德因。及彼胜果报。

    惟诸法不可断灭。故智慧庄严。功德庄严。皆能有所成就。何以明其得胜果耶。若菩萨以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所得世间福德固不可量。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即无我等相。得成于忍。无我者。人无我。法无我也。得此二空。更不复生。名之为忍。既得无生法忍。所修福德。清净无垢。视彼住相行施。堕于有漏者。不啻百千万亿倍。故曰。胜前菩萨所得功德。

    弥勒菩萨偈曰。得胜忍不失。以得无垢果。

    唯无我能趋无上菩提。故称为胜。若一切法无生者。所有福德皆应断绝。云何而有福德生耶。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明不受故不失福也。然不受者。不着生死故。若住生死。即受福德。非第一义中有福可取故。云何菩萨不受福德耶。释意云。菩萨作福。若生贪着。则因既有漏。果亦有漏。凡所招报。是可厌故。当知彼取。即是越取。此则因果俱失。成其所疑。今所作福。不生贪着。则因既无漏。果亦无漏。此福德无报。无彼有漏报故。如是取者。非为越取。云何疑其失因及果耶。

    弥勒菩萨偈曰。示胜福德相。是故说譬喻。是福德无报。如是受不取。

    福德未尝不作。以俗谛故。既作不应贪着。以第一义谛故。所以诸法不应断灭也。然则佛果与福相。又何碍之有。

    僧问云岩晟禅师。二十年在百丈巾瓶。为甚么心灯不续。岩云。头上宝华冠。僧云。头上宝华冠。意旨如何。岩云。大唐天子及冥王。僧问九峰虔禅师。大唐天子及冥王。意旨如何。峰云。却忆洞上之言。丹霞颂云。玉鞭高举击金门。引出珊瑚价莫论。迥古轮王全意气。不彰宝印自然尊。又僧问长沙岑禅师。本来人还成佛否。沙云。你道大唐天子还割茆刈草否。投子颂曰。苔殿重重紫气深。星分辰位正乾坤。金轮不御阎浮境。岂并诸候宝印尊。由二则观之。轮王之福德已超出诸候之上。而况如来福德超出轮王之上者乎。既已无我。得成于忍。自不为割茆刈草事。所以不受福德为至福也。

    ○二十四断化身出现受福疑

    此疑从上不受福德而来。

    功德施论曰。若第一义无福可取。何故余经作如是说。如来福智资粮圆满。坐菩提座趣于涅槃。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通曰。如来既不可以色相观。又不可以断灭说。为其不住生死。不住涅槃。常从真如而来度生故。然涅槃无有真实处所。而至于彼。名之为去。生死亦无真实处所。而从彼出。名之为来。不去不来。是如来义。故执相求之不可。离相求之亦不可。当知化身出现。现而未尝现也。果中原无受用。因中岂有受取耶。

    刊定记曰。若人言如来出现而来。入灭而去。住于世间。若坐若卧。皆不解我所说义。以何义故名为如来耶。以真佛本来无来去故。去来化身佛也。如来即是法身。本来不动。若如来有去来差别。即不得言常如是住。常如是住者。不变不异故。

    弥勒菩萨偈曰。去来化身佛。如来常不动。

    此非异而异也。或问曰。既无佛来去。何以出现受福。为众生受用耶。答曰。此由众生心水清净。则见佛来。来无所从。心水垢浊。则见佛去。去无所至。是佛任运无心。但随众生所见耳。尚无出现之佛。宁有受福之事哉。

    弥勒菩萨偈曰。是福德应报。为化诸众生。自然如是业。诸佛现十方。

    如余经言。应物现形。如水中月。水中之形有去来。而月常不动也。

    陆亘大夫问南泉曰。弟子家中有一片石。有时坐。有时卧。欲?作佛得否。泉云。得。陆云。莫不得否。泉云。不得。云岩云。坐则佛。不坐则非佛。洞山云。不坐则佛。坐则非佛。天童拈云。转功就位。转位就功。还他洞上。父子。且道南泉意作么生。直是针锥不得。五祖演云。大众。夫为善知识。须明决择。为什么他人道得。也道得。他人道不得。也道不得。还知南泉落处么。白云不惜眉毛。与汝注破。得又是谁道来。不得又是谁道来。汝若更不会。老僧今夜为汝作个样子。乃举手云。将三界二十八天作个佛头。金轮水际作个佛脚。四大神州作个佛身。虽然作此佛儿子了。汝诸人却在那里安身立命。大众还会也未。老僧作第二个样子去也。东弗于逮作一个佛。南赡部洲作一个佛。西瞿耶尼作一个佛。北郁单越作一个佛。草木丛林是佛。蠢动含灵是佛。既恁么。又唤甚么作众生。还会也未。不如东弗于逮。还他东弗于逮。南赡部洲。还他南赡部洲。西瞿耶尼。还他西瞿耶尼。北郁单越。还他北郁单越。草木丛林。还他草木丛林。蠢动含灵。还他蠢动含灵。所以道是法住法位。世间相常住。既恁么。汝唤甚作佛。还会么。忽有个汉出来道。白云休?语。大众记取这一转。以上诸尊宿。于本源自性天真佛。各出手眼。互为钻研。若于此参透。方名见如来也。

    ○二十五断法身化身一异疑

    此疑从上法无断灭。法无去来而来。

    功德施论曰。若生死涅槃不可得。故无去来者。如来岂如须弥山等积聚一合而安住耶。为遣此中是一是常。无分有分。一合见故。言微尘众多者。遣无分一合见也。非微尘众者。遣有分一合见也。是名微尘众者。我非有分物执之为众。复为遣积聚见也。故经云。

    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为微尘。于意云何。是微尘众宁为多不。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所以者何。佛说。微尘众.即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如来说。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须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说。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傅大士颂曰。界尘何一异。报应亦同然。非因亦非果。谁后复谁先。事中通一合。理则两俱捐。欲达无生路。应当识本源。

    通曰。不应以相见如来。似与化异。于法不说断灭相。似与化一。化身有去来。而法身常不动。中间实无一异之相。故佛以法界明之。彼去来坐卧。即微尘相也。去来坐卧。不离于法身。如彼微尘。不离于法界也。法身现起去来坐卧。如世界碎为微尘。不可谓异。烦恼尽而证于法身。如微尘碎而同于太虚。不可谓一。彼太虚空。非有以合之而后成。非有一性故也。彼微尘聚。非有以散之而后显。非有异性故也。如来远离烦恼障。住彼法界中。非一处住。亦非异处住。是不可思议境界。岂可言说。但凡夫执着事相。谓有分合可得。若见于实相者。一真平等法界。本自无生。谁为去来。谁为不动。但可谓之如来而已。

    刊定记曰。初须菩提至贪着其事。约尘界以破一异。以三千大千五句。标尘一异以显无性。言世界者喻法身也。微尘者。喻应身也。世界一也。微尘异也。碎界作尘。尘无异性。合尘为界。界无一性。故弥勒菩萨偈曰。去来化身佛。如来常不动。于是法界处。非一亦非异。

    何以故至是名微尘。此释微尘喻应身无异性也。若知碎世界作微尘。微尘全是世界。则尘无实性。故曰则非微尘。非实微尘也。以离性计而说微尘。是空微尘也。故曰是名微尘。此喻全法起应。应即是法。何异性之有。世尊。至贪着其事。此释世界喻法身无一性也。若知微尘为世界。非唯所起微尘。是空微尘。抑亦能起世界。是空世界。夫世界全是微尘。则世界无实性。故曰则非世界。以离性计而说世界。故曰是名世界。

    弥勒菩萨偈曰。世界作微尘。此喻示彼义。微尘碎为末。示现烦恼尽。非聚集故集。非唯是一喻。聚集处非彼。非是差别喻。

    非微尘有性合成世界。故曰非一。非世界有性散为微尘。故曰非异。徴意云。以何义故说世界耶。释意云。世界若实有者。则是一合相。今所云一合相者。一之而不二。合之而不分。乃众尘和合为一世界。作此见者即为非见。于非有中而妄见故。故如来说非一合相。是空无离性。名之一合者。但俗谛言说。非真实有。故曰是名一合相也。此一合相。无体可说。第一义中。一切诸法本性无生。无生故不可得。不可得故离于言说。但为凡夫不了。执之为实。贪着其相。于中妄取。犹彼小儿如言执物。

    弥勒菩萨偈曰。但随于音声。凡夫取颠倒。

    若无取着。即不落于事相。此喻全应是法。法不离应。何一性之有。法不离应。应不离法。故知如来非一处住。亦非异处住也。

    金海光如来解曰。世界者。如来自说卢舍那佛住持三千大千世界。身上化生菩提之树。号莲华藏世界。不说窒碍世界也。一合相者。一切众生身中佛性。与卢舍那法身。是一合相也。颂曰。如来自说莲华藏。负荷三千擐大千。菩萨了空归一合。凡夫贪着被魔缠。此解亦翻腾可玩。

    昔秦?陀禅师问生法师。讲何经论。生曰。大般若经。师曰。作么生说色.空义。曰。众微聚曰色。众微无自性曰空。师曰。众微未聚。唤作甚么。生罔措。又问。别讲何经论。曰。大涅槃经。师曰。如何说涅槃义。曰。涅而不生。槃而不灭。故曰涅槃。师曰。这个是如来涅槃。那个是法师涅槃。曰。涅槃之义。岂有二耶。某甲祇如此。未审禅师如何说涅槃。师拈起如意。曰。还见么。曰。见。师曰。见个甚么。曰。见禅师手中如意。师将如意掷于地。曰。见么。曰。见。师曰。见个甚么。曰。见禅师手中如意堕地。师斥曰。观公见解。未出常流。何得名喧宇宙。拂衣而去。其徒怀疑不已。乃追师扣问。我师说色空涅槃不契。未审禅师如何说色空义。师曰。不道汝师说得不是。汝师祇说得果上色空。不会说因中色空。其徒曰。如何是因中色空。师曰。一微空故众微空。众微空故一微空。一微空中无众微。众微空中无一微。至哉言乎。须于此透入。方信得平等法界。非一非异真切处。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通曰。须菩提前说我相即是非相。乃至寿者相即是非相。离一切相则名诸佛。世尊既印可之矣。何为又有此叮咛也。前但破相。此乃破见。见相略有浅深。故重破之也。彼证悟了觉为四相如圆觉所说。未尝不是四见。但能不作是见者。犹是法相见也。始而有人我相者。则非菩萨。既而通达无我法者。是名菩萨。犹有遣我见在。今细查考四见本无。又何用遣。此乃最上般若。不可不如是知见信解也。如是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