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偈释上(宗通卷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非佛法。是无为法。亦不可取及说也。所谓不可取者。非谓无其果也。如四果人各证自果。但不自作念谓得是果。即是不取。彼于证时。离取我等随眠烦恼。是故无如是心我能得果。此不取者。即四果离四果。如依须菩提说得无诤三昧也。无诤者。谓离烦恼障。及离三昧障故。由离烦恼障。得罗汉果。由离三昧障。得无诤行。盖人法两空矣。更何取乎。

    (在然灯佛所。言不取证法。由斯证法成。非所取所说)。

    佛于然灯语。不取理实智。以是真实义。成彼无取说。

    此释如来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义也。然灯生时。身光如灯。以至成佛。亦名然灯。释迦如来于彼授记成佛。然佛于然灯授记语中。不取于法。无佛想。无我想。无授记说授记想。显是智证。而无所取故。但以无分别实智。证无差别真理。以是真实之义。离心缘相。成其无取。离言说相。成其无说。所以如来昔在然灯佛所。于法实无所得也。

    (智流唯识性。国土非所执。无形故胜故。非严许严性)。

    智习唯识通。如是取净土。非形第一体。非严庄严意。

    此释庄严佛土者即非庄严是名庄严义也。净土有二种。一法相土。谓有形相可得。二法性土。谓离一切相。无所见闻。庄严亦有二种。一形相庄严。谓金地宝池等。二第一义庄严。谓修习无分别智。通达唯识真实之理。显发过恒沙功德而为庄严。如是而取净土。非有形之净土。乃第一体之净土也。如是庄严。不取相而为庄严。是真庄严也。依第一义谛。无有形质可取。即非庄严。依俗谛。如是无庄严。是名庄严。若执有佛土形胜庄严。云我当成就。彼即于色等境界。有住着心。为遮此见。故下承以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也。

    (譬如妙高山。于受用无取。非有漏性故。亦非是因造)。

    如山王无取。受报亦复然。远离于诸漏。及有为法故。

    此释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义也。佛报身如须弥山王者。须弥虽大。而不取我是山王。以山无分别性故。报佛亦然。不取我是法王。以无分别故。如何得是无分别耶。第一义中。山及色身。皆无体性故。佛说非身。是名大身。以受乐报佛。远离诸漏。即无有物。即是非身。由此非有身。说为有身。唯有清净身故。自体是有。非由因造。远离有为法故。是大身。即法身也。

    (为显多差别。及以成殊胜。前后福不同。更陈其喻说)。

    说多义差别。亦成胜较量。后福过于前。故重说胜喻。

    此释如恒河中所有沙数。至胜前福德义也。前已说宝施之喻。今复说者。岂不重耶。前说一三千界宝施。此说无量三千界宝施。虽则总是多义。总是胜较量。然其后者。即多中之多。胜中之胜。故重说也。后福何以过于前耶。前福差别不明成立之因。为于菩提无有荷持之用。今欲显其能立因相。更将别喻随事而言。故较量之喻亦复殊胜。

    (两成尊重故。由等流殊胜。烦恼因性故。由劣亦胜故)。

    尊重于二处。因习证大体。彼习烦恼因。此降伏染福。

    此释随说是经乃至四句偈等。至是名三十二相义也。二处者。一是随说四句偈等之处。一是经典所在之处。四句偈处。一切天人皆应供养如佛塔庙。已尊重矣。经典之处。则为有佛若佛弟子。又尊重之至也。彼以七宝等施。施宝之地。及能施者。无如是事。故谓持说胜也。又此经名金刚般若波罗蜜。即般若离般若。能与一切诸佛如来证法作胜因故。又一切诸佛所共说故。皆以修习般若为因。证会等流之性。发明大事。无说可说。故曰因习证大体也。彼七宝布施福德。是染烦恼因。以能成就烦恼事故。如积微尘以成世界。不离人天因果。是因果皆非实有。故曰非微尘非世界。然是微尘非贪等烦恼体。是世界非烦恼染因界。故名微尘世界。是世尘无记。非彼染烦恼所及。纵能获福。与微尘世界等。亦同于无记性。极为微劣。况此持经功德。能远离烦恼因。能成佛菩提。及成就三十二相。非福德中之胜福德乎。又三十二相。非是正觉之体性。故名三十二相。比于持说法门。能得大觉性。亦为是劣。此佛身相虽劣。亦是出世之福。实胜过施宝所得世间之染福。况法身因。而不超越此三十二相。能降伏染福。而持经功德。更能降伏之也。

    (彼果胜苦故。难逢胜事故。境岸非知故。于余不共故)。

    苦身胜于彼。希有及上义。彼智岸难量。亦不同余法。

    (是甚深性故。胜余略诠故。胄族高胜故。望福福珠胜)。

    坚实解深义。胜余修多罗。大因及清净。福中胜福德。

    此释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至是名第一波罗蜜义也。彼舍无量身命以用布施。视乎舍资生财宝者。所得果报福德。此福胜彼福。何以故。彼舍身命。苦身心故。然是苦因。终招苦果。若以四句偈施。脱离苦海。其福不尤胜乎。尔时须菩提尊重法故。遂便堕泪。此法门希有。虽有智眼亦未曾闻。复是难逢。复是胜事。云何为胜。以上义故。如经说般若波罗蜜。即非般若波罗蜜。彼智岸无人能量。云何为到。由其所知境岸。唯佛。余无能知者。故曰上义。又此法门不同余法。此中有实相故。除佛法。余处无实故。故信心清净。不信余法。则生实相。言实相者。唯此处有。言非实者。余处不生。能生是相。当能成就第一希有功德。又此法门。是甚深性。故有能受持此经。思量修习。不起我等相者。是于可取境界。无有颠倒。得人无我也。又我等相。即是非相。是于我取。无有颠倒。得法无我也。此二如其次第。明我空法空。以至空空。能离一切诸相。则名诸佛。故谓真实坚固甚深之义也。佛乃印可须菩提所说。若复有人闻说是经。始焉不惊。既焉不怖。终焉不畏。彼于无上菩提。不以其希有而惊之。不以其甚深而怖之。不以其难成而畏之。是于此经。能生净信。更无疑沮。其能生实相。而成就无量功德也必矣。此所谓坚实解深义者。后五百世宁无是人哉。特希有耳。又此法门胜余修多罗。佛说第一波罗蜜。非第一波罗蜜故。又云大因者。以第一波罗蜜。能为诸佛修证大体之因。又云清净者。以无量诸佛所共说故。族胄高胜。极其清净。彼以珍宝施者。无有如斯众德圆备。此所得福。望前福聚。不啻霄壤。故谓彼福德中之胜福德也。

    (彼行堪忍时。虽苦行善故。彼德难量故。由斯名胜事)。

    能忍于苦行。以苦行有善。彼福不可量。如是最胜义。

    (由无恚怒情。不名为苦性。有安乐大悲。行时非苦果)。

    离我及恚相。实无于苦恼。共乐有慈悲。如是苦行果。

    此释忍辱波罗蜜。至应生瞋恨义也。谓彼持经者。行苦行时。虽同苦果。而此苦行不疲倦。以有堪忍性故。名到彼岸。彼岸有二种义。一是善性故。由诸波罗蜜。皆以善为体性故。二是彼德难量故。由彼德岸曾无知者。故言非波罗蜜。此苦行胜彼舍身远矣。如我于尔时无我人众生寿者相。离于我相也。及王悔过。我心无瞋。离于恚相也。无我。则无受苦者。无瞋。则无恼彼者。但见共乐。不见有苦。但见慈悲。不见瞋恨。如是苦行果。由与胜法相应。虽曰忍辱到彼岸。其实般若到彼岸也。岂同恒沙身命布施所得果哉。

    (生心因不舍。是故应坚求。谓是得忍边。及此心方便)。

    为不舍心起。修行及坚固。为忍波罗蜜。习彼能学心。

    此释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至不应住相布施义也。佛无我人等相。自五百世以来。修行坚固。故能与菩提相应。若有菩萨不离我相等。苦行之时。见有苦恼。便欲舍菩提之心。是故应离诸相。若未生第一菩提心者。有如是过。故偈言。生心因不舍。是故应坚求。为何等心。是此心生因。而遣坚固勤求。复于何处。是不舍菩提心因。令进求也。偈言。为忍波罗蜜。习彼能学心。此谓入初地胜义之心。得忍边际。行无住心。故经言发无上正等觉心。何以故。示不住生心义故。若心住色等。此必不能进求佛果。故菩萨应无所住而行布施。即是生起无住着心方便。谓得忍已。虽复遭苦。而不弃舍大菩提心。故曰习彼能学心也。

    (应知正行者。是利生因故。于有情事相。应知遍除遣)。

    修行利众生。如是因当识。众生及事相。远离亦应知。

    (彼事谓名聚。最胜除其想。诸世尊无此。由真见相应)。

    假名及阴事。如来离彼相。诸佛无彼二。以见实法故。

    此释为利益一切众生。至即非众生义也。云何为利益众生修行。复遣不住利益众生事耶。为断此疑。故经言。为利益众生。应如是布施。言此正行者。是利益众生因。非取众生相事故。何者是众生事。偈言。假名及阴事。如来离彼相。彼众生者。唯名字施设。唤为众生。即是假名。原无实体。故如来说。一切相貌。即非相貌。如是足明人无我也。又众生所依。谓由五阴所成。谛观五阴。各无主宰。实无成众生事。故如来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如是足明法无我也。诸佛明彼二相不实。故无彼二相。以见于实相无相故。若见于真实。即不见有所度之人。亦不见有能度之智。一切无所住着。是真般若法也。

    (果不住因位。是得彼果因。世尊实语故。应知有四种)。

    果虽不住道。而道能为因。以诸佛实语。彼智有四种。

    (立要说下乘。及说大乘义。由诸授记事。皆无有差舛)。

    实智及小乘。说摩诃衍法。及一切受记。以不虚说故。

    此释如来四语义也。如来言说。不离利生行施等事。即是道也。菩提妙果。虽不住于言说道中。而言说之道。能为菩提之因。以诸佛真实语言。能证离言之果故也。彼言说有四种智。彼真语者。但说真体实智。如华严境界。与大菩萨共也。实语者。如四谛因缘等法。与小乘共也。如语者。说大乘等法。与众菩萨共也。不异语者。如一切受记等语。唯诸如来乃能究尽。所谓不共法也。以此四者。不虚诳于众生。秦译加一不诳语。非四者外。别有不诳语也。语本无诳。即不虚说。何虑其因果不相符耶。

    (不得彼顺故。是非实非妄。如言而执者。对彼故宣说)。

    随顺彼实智。说不实不虚。如闻声取证。对治如是说。

    此释此法无实无虚义也。顺彼实智第一义。说一切法本性无生。无生即无有。故无实。既无生。岂有灭。故无虚。上言我是真实语者。今又说无实无虚。一说两兼。理难成信。由此答云。如言而执者。对彼故宣说。如依声教得证菩提。便谓言中有菩提。又闻言中无菩提。便谓毕竟无菩提。不达言空而法实故。为破此二执故。说无实者。以所说法。不能得彼证法。所以对治言中有菩提之说也。又说无虚者。以此所说法。随顺彼证法。证果是实。所以对治言中无菩提之说也。惟其无实无虚。故一切应无所住。

    (当时诸处有。于真性不获。由无知有住。智无住得真)。

    时及处实有。而不得真如。无智以住法。余者有智得。

    (无智由如闇。当闇智若明。能对及所治。得失现前故)。

    闇如愚无智。明者如有智。对法及对治。得灭法如是。

    此释心住于法而行布施。至见种种色义也。一切时者。谓过现未来。一切处者。谓三界。众生实有真如法。真如有得不得者。由心有住法不住法之异耳。无般若之智。而住于法。心不清净。如闇中无所见。虽有解脱之时。虽有涅槃之处。冥然罔觉。故不得真如也。有般若之智。而不住于法。心得清净。如有目者。当夜尽日出。见种种色。时时解脱。处处涅槃。洞然无碍。故得真如也。明与闇对。是对法也。以有智治无智。是对治也。明生则暗灭。智生则愚灭。由其有目。显得能对。如夜分已尽。显所治闇法尽故。如日光明照。显能治法现前故。得失现前。奈何不习般若智乎。

    (由如是正行。获如是福量。于法正行者。业用今当说)。

    于何法修行。得何等福德。复成就何业。如是说修行。

    (于文有三种。受持读演说。义得由从他。及己闻思故)。

    名字三种法。受持闻广说。修从他及内。得闻是修智。

    (此谓熟内己。余成他有情)。

    此为自淳熟。余者化众生。

    此释能于此经受持读诵。至成就无量无边功德义也。持经功德。较量殊胜。是修何等行耶。是得何等福德耶。复成就何等事业耶。修持说行。是为正行。证真如果。是大福德。成就威力殊胜。是大事业。如是修行。皆自闻经始也。名字有三种。曰受持。曰读诵。曰演说。欲受持其义。广为人说。先须读诵其文。是读诵者闻慧也。受持者思慧也。从他闻法。内自思惟。兼此二者。是得修行智也。此闻思修智。不为耽玩文字故。为自淳熟般若性智故。以其有余化导众生。常以所闻广为人说。俾人人皆能成就最上第一之果。是为无量无边功德也。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偈释上(宗通卷八)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