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宗通卷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十一断住修降伏是我疑

    此疑从前文无我人等相而来。谓如所教住修降伏。远离前十种疑执过患。岂是无我。若无我者。教谁住修降伏耶。此疑甚微细。要离我住.我修.我降伏心。方得修因清净。故重申前请。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何以故。须菩提。若菩萨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则非菩萨。所以者何。须菩提。实无有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傅大士颂曰。空生重请问。无心为自身。欲发菩提者。当了现前因。行悲疑似妄。用智最言真。度生权立我。证理即无人。

    通曰。须菩提重立问端。说者谓前段说人无我。此段说法无我。古德相传。不为无见。但人无我云者。谓断见惑。法无我云者。谓断思惑。须菩提示阿罗汉果。已证人法双空。何须更问。第所问菩萨位中。自初地至七地。有俱生我执。自八地至十地。有俱生法执。俱生我执者。虽已断前七识。尚执藏识为我。至八地舍藏。尚执能舍之者。是为法执。其间执情最为微细。非金刚慧莫能破之。故自初地至等觉。立为金刚十种深喻。皆所以荡除此执也。须菩提前所问者。降伏俱生我执之意居多。后所问者。降伏俱生法执之意居多。二执虽略有浅深。至金刚道后异熟空。则降伏殆尽。而证于常住真心矣。

    须菩提问如来所说安住降伏之法。至不可思议境界。必无我相可得。又说果报亦不可思议。然则受果报者谁乎。若果无我以受果报。则修因之时。谁为安住。谁为降伏。隐然有一法我在也。佛说若是菩萨发无上菩提心者。何尝有我。当生如是无我之心。谓我应灭度一切众生。令入无余涅槃。灭度一切众生已。而不见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内不起于能度之心。外不见于可度之众。念既不生。即是无我。无我斯名菩萨也。以何义故。普度众生而不起众生之念耶。若菩萨有我度众生之念。即是我相。有众生为我所度之念。即是人相。人我未忘。即是众生相。有涅槃可入。即是寿者相。有此四相。是颠倒行。非清净因。不得名为发心菩萨也。

    弥勒菩萨偈曰。于内心修行。存我为菩萨。此即障于心。违于不住道。

    惟其与无住相违。故远于无上菩提也。夫灭度众生者。是广大心。令入涅槃者。是第一心。不见灭度者。是常心。远离四相者。是正智心。生如是四种利益众生之心。方可谓与无上菩提相应。设有一法能发是心者。则谓之有我可也。以今观之。前无所化之境。次无能化之心。心境俱忘。能所俱寂。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以第一义中。即最初一念发菩提心者。尚自无有。而又谁为之我耶。

    唯无有一法能发菩提心。故菩提不可得。菩提不可得。故众生不可得。众生不可得。故四相不可得。实际理地。一法不存。此其所以为金刚般若甚深义也。

    黄檗云。为汝起心作佛见。便谓有佛可成。作众生见。便谓有众生可度。起心动念。总是汝见处。若无一切见。佛有何处所。如文殊才起佛见。便贬向二铁围山。僧云。今正悟时。佛在何处。檗云。问从何来。觉从何起。语默动静一切声色。尽是佛事。何处觅佛。虚空世界皎皎地。无丝毫许与汝作见解。所以一切声色。是佛之慧目。法不孤起。仗境方生。为物之故。有其多智。终日说。何曾说。终日闻。何曾闻。所以释迦四十九年说。未曾说着一字。僧云。若如此。何处是菩提。檗云。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众生。即菩提相。僧云。如何发菩提心。檗云。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菩提无住处。是故无有得者。故云我于然灯佛所。无有少法可得。佛即与我授记。明知一切众生。不应更得菩提。你今问发菩提心。谓将一个心学取佛去。唯拟作佛道。任汝三祇劫修。亦祇得个报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故云外求有相佛。与汝不相似。妙哉论也。足为此段疏义。

    ○十二断佛因是有菩萨疑

    此疑从上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而来。

    功德施论曰。若无菩萨发趣大乘。则无有因证于佛果。成满四种利益之事。云何世尊然灯佛所而得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能成四种利益众生事。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于意云何。如来于然灯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不。不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说义。佛于然灯佛所。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须菩提。实无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若有法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者。然灯佛则不与我授记。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以实无有法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灯佛与我授记。作是言。汝于来世。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

    通曰。须菩提之为有我疑者至微矣。始而疑安住降伏者存我。是以降伏之智为我也。既闻实无有法发菩提心者。智实不生。安得有我。已又疑若不发心。即无菩萨。谁作佛因。不知佛于然灯佛所。实无有法发菩提心。又何疑于菩萨乎。是无一法可得者。正作佛之因也。已又疑无法可得。无佛可成。将不堕于空见乎。不知诸法如义。不有不无。正是中道第一义。惟其不有不无。故一切法即佛法。非大身名大身。何至绝无佛法也。佛既如是。菩萨亦如是。若有一法可得。即着四相。即非庄严。惟其即佛法非佛法。即庄严非庄严。即通达无我之义。方得名为菩萨。方得成作佛之因也。此四段疑。本属一气。故总括于此。

    刊定记曰。汝意之中。颇谓我于然灯佛所得菩提否。我昔买华供佛。布发掩泥。蒙佛授记。当得作佛。号释迦牟尼。汝以为是行菩萨行耶。于无上菩提有所得耶。须菩提答云。不也。我意不谓如来得菩提也。我已解佛所说之义。夫菩提之法。寂灭无生。离诸分别。佛于然灯佛所。见身清净。见佛清净。无能得之心。亦无所得之法。是授记声。不至于耳。实无有法得无上菩提。佛即印定之曰。如是如是。如来实无有法得无上菩提。若存能所。心境不亡。则是有法。由有法故。不顺菩提。佛即不与授记。唯离能所。心境两忘。则无有法。由无法故。则顺菩提。故佛与之授记。我于彼时所修诸行。实无有一法得菩提者。以行而言。行行无得。以念而言。念念无得。

    弥勒菩萨偈曰。以后时授记。然灯行非上。

    谓然灯授记释迦后当作佛。非有胜上因行。可于彼处证得菩提。惟无所得。故蒙授记。而又何疑于菩萨发无上菩提心者实无有法乎。

    玄沙问镜清。古人道。不见一法。是大过患。你且道不见甚么法。清指露柱云。莫是这个法么。沙云。浙中清水白米从你吃。佛法未梦见在。天童拈云。镜清当时恁么答。玄沙末后恁么道。还相契也无。然则镜清久不作佛法梦。也须是玄沙同参始得。

    ○十三断无因则无佛法疑

    此疑从上释迦于然灯行因实无有得而来。若无行因。则不得阿耨菩提。若无菩提。即无诸佛如来。宁不一切皆无耶。为遣此疑。故经云。

    何以故。如来者。即诸法如义。若有人言。如来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实无有法。佛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须菩提。如来所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于是中.无实无虚。是故如来说。一切法皆是佛法。须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须菩提。譬如人身长大。须菩提言。世尊。如来说。人身长大。即为非大身。是名大身。

    通曰。上言以无所得故得授尊记。所云无所得者。岂同龟毛兔角。一无所有哉。真如性体。周遍法界。如如不动。即是诸经所言法法皆如之义。真如者无实无虚。若有可得者。得即言实。失即言虚。唯无所得。此二俱遣。正显中道第一义谛也。

    何以谓之无实。即一切法非一切法。即大身非大身。即是无实也。何以谓之无虚。非一切法是名一切法。非大身是名大身。即是无虚也。无实无虚。远离空有二边。固知所云无得者。殆超出有无之表。不可以有无论也。

    功德施论曰。佛者觉也。菩提者亦觉也。觉不应更得觉。故如来无一法可得。虽无一法可得。未尝无如来。以真如是佛故。真如者即诸法如义。如来即是实性真如异名。本自不生。本自不灭。以无颠倒。故名实性。以无改变。故名真如。若有人言。既有如来。既有菩提。以得菩提。方名如来。若如来于然灯佛所。不见有法。能得菩提。升于觉座。无有是处。是人以彼实有菩萨行者。非实语也。以彼于菩提有所得者。亦非实语也。法即菩提之法。佛即菩提。岂有得耶。偈曰。菩提彼行等故。若是菩萨行行之时。实无可行。

    诸佛亦尔。无法可证正等菩提。然则如来终不得菩提耶。然如来所得无上菩提。得即无得。于是中无实无虚故。是故如来所得菩提。非实有为相故。有为相者。谓由因造。如五阴等。彼菩提法。无色等相。故曰无实。彼即于色等非相。色等相无。是其自相。彼即菩提相故。偈言。彼即非相相。以不虚妄说。故曰无虚。非谓证于无所得法。而不该于一切也。是故佛说一切法皆是佛法。一切凡圣等法。非以自体为体。并以真如为体。真如但是佛所觉悟。故一切法名为佛法。

    弥勒菩萨偈曰。是法诸佛法。一切自体相。

    然所言一切色声等法者。未曾一法有可得性。惟无性即不能持其自体相。即非一切法也。若一切色声等法皆不是法。云何名一切法耶。于无性中假言说故。由不是法。即非是有为相故。此成其法。是一切即真如之一切。是诸法即真如法自性也。

    以无彼法相。常不住持彼法相。毕竟能持非有之相。真如法身之体固自如是。譬如人身长大。如前文身如须弥山王。不自分别。而成大体。依彼法身。说此大身喻也。何以谓之大身耶。谓烦恼障。所知障。二障无故。名圆具身。即是具足法身也。此有二种义。一者遍一切境。谓真如之性。随于所在而不异故。一切众生咸共有故。二者功德大。谓修行功德不可思议。与大体相应。以是之故。说名大身也。须菩提深契此意。故谓如来所说人身长大。非徒为有身说也。以色身依实义说。真如性中。无有有为诸相。不见其生。安有于大。即为非大身也。以有真如体故。即是无生之性。谓之非身。即此非身。名为妙大之身。非色身之谓也。

    弥勒菩萨偈云。依彼法身佛。故说大身喻。身离一切障。及遍一切境。功德及大体。故即说大身。非身即是身。是故说非身。

    能知非身之为大身。足信无得之为真得也已。又何疑于无佛法哉。

    僧问云门。如何是一代时教。云门云。对一说。此即一切法之谓也。雪窦颂云。对一说。大孤绝。无孔铁锤重下楔。阎浮树下笑呵呵。昨夜骊龙拗角折。别别。韶阳老人得一橛。僧问云门。不是目前机。亦非目前事。如何。门云。倒一说。此即非一切法之谓也。雪窦颂云。倒一说。分一节。同死同生为君诀。八万四千非凤毛。三十三人入虎穴。别别。扰扰匆匆水里月。又僧问云门。如何是清净法身。门云。华药栏。此即人身长大之谓也。僧云。便恁么去时如何。门云。金毛狮子。此即为非大身之谓也。雪窦颂云。华药栏。莫颟顸。星在秤兮不在盘。便恁么。大无端。金毛狮子大家看。此诸法如义。甚深甚密。须从云门葛藤穿过。方许少分相应。

    ○十四断无人度生严土疑

    此疑同十二疑。皆从第十一疑中实无有法发心者而来。若无有法发菩提心者。即无菩萨。教谁度生。教谁严土哉。前疑无佛。此疑无菩萨。故曰菩萨亦如是。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菩萨亦如是。若作是言。我当灭度无量众生。则不名菩萨。何以故。须菩提。实无有法名为菩萨。是故佛说。一切法无我.无人.无众生.无寿者。须菩提。若菩萨作是言。我当庄严佛土。是不名菩萨。何以故。如来说。庄严佛土者。即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