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宗通卷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八断持说未脱苦果疑

    此疑从前舍身布施而来。若一切佛法中。般若波罗蜜最为上者。但持说般若足矣。何用勤苦行余度耶。今持说者。行菩萨行。割股救鸽。投崖饲虎。如是等行。皆名苦因。云何前舍身命布施者。即成苦果。而此独不成苦果耶。为遣此疑。示现般若摄持余度。故经云。

    须菩提。忍辱波罗蜜。如来说非忍辱波罗蜜。(时本有是名忍辱波罗蜜句非)。何以故。须菩提。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我于尔时。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何以故。我于往昔节节支解时。若有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应生瞋恨。须菩提。又念过去于五百世作忍辱仙人。于尔所世。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

    傅大士颂曰。暴虐唯无道。时称歌利王。逢君出游猎。仙人横被伤。频经五百世。前后极时长。承先忍辱力。今乃证真常。

    是故须菩提。菩萨应离一切相。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心。若心有住。即为非住。是故佛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须菩提。菩萨为利益一切众生故。应如是布施。

    傅大士颂曰。菩萨怀深智。何时不带悲。投身忧虎饿。割肉恐鹰饥。精勤三大劫。曾无一念疲。如能同此行。皆得作天师。

    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

    通曰。上言金刚般若是第一波罗蜜。或谓布施为第一者。以布施能摄余度。不知余度无般若。如阙目而无导师。纵得福报。难证法身。较量优劣。断乎般若为第一也。故此以第一波罗蜜能摄余度。如忍辱。即是持戒。颜色不变。即是禅定。忍至五百世。即是精进。而中无我人等相。即是般若也。故忍辱不住于相。布施不住于相。方证菩提。而所谓不住于相者。非金刚慧固莫能照了也。如是虽行忍辱。亦是般若。以此布施。是真布施。岂彼身命布施求世间福者可同日语哉。

    功德施论曰。如来忍辱波罗蜜者。以世谛论。则名苦行。便同舍身。俱成苦果。约第一义谛。虽行苦行。有堪忍性故。即忍辱非忍辱。远离有此分别心故。此名胜事。有二种义。一是善性故。诸波罗蜜皆以善为体性故。二是彼岸。功德不可量。非波罗蜜者。无人知彼功德岸故。由斯得名第一最胜义。此苦行胜彼舍身远矣。

    弥勒菩萨偈曰。能忍于苦行。以苦行有善。彼福不可量。如是最胜义。以能离相故也。

    如我昔为仙人。山中修道。值歌利王出猎。疲极就卧。诸妃潜礼仙人。王觉。怒其贪观女色。乃割截其身体。节节支离解散。我时容颜不变。无有我人等相。王乃悔过。我言大王。我心无瞋。亦如无贪。我若真实无瞋恨者。令我此身平复如故。作是语已。平复如故。是时若有我人等相。应生瞋恨。不得平复如故。以无我人等相。不见有我身割截。亦不见有王为割截。亦非愚痴罔然不觉。一切分别都无所有。方成真实忍波罗蜜也。

    弥勒菩萨偈曰。离我及恚相。实无于苦恼。共乐有慈悲。如是苦行果。

    唯离我故不见苦。唯离恚故不见恼。无苦即见共乐。无恼即见慈悲。心与慈悲相应。虽苦不见其苦也。若菩萨苦行之时。见有苦恼。即便欲舍菩提之心。是故应离诸相。若人不生胜菩提心。应生瞋恨。为防此过故。谓此苦行果。非是一时能为此忍可暂而不可常。又念过去往昔未遇恶王。凡五百世作忍辱仙人。已于多生无我人等相。忍之熟故。人以累苦难忍。而不知累苦能忍也。

    弥勒菩萨偈曰。为不舍心起。修行及坚固。为忍波罗蜜。习彼能学心。

    为何等心起行相而修行。为何等心坚固勤求不舍菩提。此谓入初地胜义之心。得忍边际。即忍辱非忍辱。即是此心方便行无住心也。我唯有此离相之行得成于忍。故能与无上菩提相应。是故诸菩萨等。应离一切相发无上菩提心。习彼能学无住之心。但离诸相。即得菩提。如说坐于菩提座。永断一切想是也。

    云何离相耶。谓不应住色生心。不应住声香味触法生心。应生无所住菩提之心。若心有住色等境界。即为非住菩提也。以住菩提。故无所住。何以故。如是住者即为非住。如有经说。菩提无住处。是故非住是住菩提之异名也。然则不住于相。是般若智。不但摄忍辱。且摄菩提矣。既摄菩提。何所不摄。以是义故。佛于正答问中。说菩萨心不应住色布施。不应住声香味触法布施布施。虽摄六度。然离于施物.施者.受者三种分别。即是般若波罗蜜。故谓般若能摄六度也。

    若住色等布施。即有疲乏。而菩提心不生。不住色等布施。即不疲乏。而菩提心生。诸菩萨摩诃萨为利益一切众生之故。应如是布施。不住于相。

    云何利益众生修行而不住于众生事耶。

    弥勒菩萨偈曰。修行利众生。如是因当识。众生及事相。远离亦应知。

    故布施莫大于法施。法施莫大于灭度一切众生。若见有众生可度。即是著相。是故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此故以利益为修因。众生及事相。皆应远离也。何者是众生事。谓名相众生及彼阴事故。

    弥勒菩萨偈曰。假名及阴事。如来离彼相。诸佛无彼二。以见实法故。

    彼众生者。唯是名字施设。唤为众生。即彼假名无实体故。谓一切相貌即非相貌。如是足明人无我也。世谓众生为五阴所成。然彼五阴等法无众生体。以无实故。无能成之五阴故。谓一切众生即非众生。如是足明法无我也。一切如来明彼二相不实。故离彼相。然所以无彼人.法二相者。以见实法故。若彼二实有者。诸佛如来应有彼二相。何以故。诸佛如来实见故。唯诸佛见于实法。故不见有所度之人。亦不见有能度之智。乃能无所住而行于布施。故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离一切相也。

    僧问黄檗。如我昔为歌利王割截身体如何。檗云。仙人者。即是你心。歌利王好求也。不守王位。谓之贪利。如今学人不积功累德。见者便拟学。与歌利王何别。如见色时。坏却仙人眼。闻声时。坏却仙人耳。乃至觉知时。亦复如是。唤作节节支解。云。祇如仙人忍时。不合更有节节支解。不可一心忍。一心不忍也。檗云。你作无生见。忍辱解。无求解。总是伤损。云。仙人被割时。还知痛否。又云。此中无受者。是谁受痛。檗云。你既不痛。出头来觅个甚么。又僧问。何者是精进。檗云。身心不起。是名第一牢强精进。才起心向外求者。名为歌利王爱游腊去。心不外游。即是忍辱仙人。

    身心俱无。即是佛道。此金刚第一义也。黄檗把得便用。纵横无碍。是真能信解受持者。甚为希有。

    ○九断能证无体非因疑

    此疑从前第三第七中来。彼较量内外财施不及持经。以此得菩提故。遂疑言说是因。菩提是果。以言说证果。理则不成。何者。果是无为。无为有体。因是有为。有为无体。无体之道。不到果中。故疑其非因也。为遣此疑。乃说无实无虚。原不属于有无。故经云。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须菩提。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

    傅大士颂曰。众生与蕴界。名别体非殊。了知心似幻。迷情见有余。真言言不妄。实语语非虚。始终无变异。性相本来如。

    通曰。每诵此经。如来说一切诸相即是非相。又说一切众生即非众生。此等说话。其实难信。恐人疑为诳语。故说如来是真语者云云。以此法无实无虚故。惟其无实。不见有诸相可得。不见有众生可度。惟其无虚。未尝不现起诸相。未尝不现起众生。即诸相离诸相。即众生离众生。是之谓无所住而生其心。虽灭度一切众生。而不见一众生得灭度也。此乃一真如法界。如来者。本此如而来。故所说者。不异如而说。要令诸菩萨同归于如如性海也。傅大士偈。始于众生与蕴界。终于性相本来如。合上文并颂之。大有当于心。最宜详味。

    刊定记曰。如来之言。真实无异。皆如其事。不诳众生。今说持经必趣菩提。汝等云何不信。又以如来说于真实等。故名如来为真实语者。真语者何。谓说佛身大菩提法也。是真智故。实语者何。谓说小乘四谛法也。谛是实义。如语者何。谓说大乘法有真如。而小乘无也。不异语者何。谓说三世受记等事。更无差谬。以上四语所说。不离利生行施等法。是法即道也。菩提妙果。虽不住此有为法中。而利生行施等道。实为菩提之因。此言说有为之因。能证离言无为之果。又何疑于因果不相符哉。

    弥勒菩萨偈曰。果虽不住道。而道能为因。以诸佛实语。彼智有四种。实智及小乘。说摩诃衍法。及一切授记。以不虚说故。

    秦什译时。加不诳语。明四语总不诳也。以何法故不诳于众生耶。为如来所得法无实无虚故。云何无实。如来证第一义。一切法本性无生。无生故不曾是有也。云何无虚。既无生。岂有灭。是故非虚。实虚二境皆不可得。于何而见其有为。于何而见其无为哉。

    弥勒偈曰。顺彼实智说。不实亦不虚。如闻声取证。对治如是说。

    如人闻说依言得菩提。便谓言中有菩提。又闻言中无菩提。便谓毕竟无菩提。不达言空而法实。故有此执。今言无实无虚。正所以对治之也。

    言说文字。性本非有。言中菩提。亦同言说。如言于火。但有火名。二俱无实。以所说法。不能得彼证法。所以对治言中有菩提之说也。言说无体。依而证实。不无离言之法。如言虽非火。不无离言之火。以此所说法。随顺彼证法。证果是实。故非虚也。所以对治言中无菩提之说也。言说非虚非实。利生行施亦非虚非实。究竟菩提亦非虚非实。孰谓持说不能于菩提作因哉。

    昔伏?蜜多尊者付法于胁尊者偈云。真理本无名。因名显真理。受得真实法。非真亦非伪。

    而胁尊者付法于富那夜奢。偈曰。真体自然真。因真说有理。领得真真法。无行亦无止。初胁尊者至华氏国。憩一树下。右手指地而告众曰。此地变金色。当有圣人入会。言讫即变金色。时有长者子富那夜奢合掌前立。祖问曰。汝从何来。答曰。我心非往。祖曰。汝何处住。答云。我心非止。祖云。汝不定耶。答云。诸佛亦然。祖曰。汝非诸佛。答云。诸佛亦非。祖因说偈曰。此地变金色。预知有圣至。当坐菩提树。觉华而成已。夜奢复说偈曰。师坐金色地。常说真实义。回光而照我。令入三摩谛。祖遂度出家。以法付之。此无住妙理。从古已然。于斯信入。大不容易。

    ○十断如遍有得无得疑(如遍亦作真如)

    此疑从上不住相布施而来。

    功德施菩萨论曰。若所证法无生无性。非实非虚。是即诸佛第一义身。从此为因。二身成就。菩萨何故舍所证法。住于是等而行施耶。真如一切时处皆有。既遍时处。即合皆得。何故有得有不得者。为遣此疑。故经云。

    须菩提。若菩萨心住于法而行布施。如人入闇。即无所见。若菩萨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见种种色。

    傅大士颂曰。证空便为实。执我乃成虚。非空亦非有。谁有复谁无。对病应施药。无病药还祛。须依二空理。颖脱入无余。

    通曰。上言如来所得法。此法无实无虚。六祖云。无实者。以法体空寂。无相可得。然中有恒沙性德。用之不匮。故言无虚。惟其有恒沙之用。不妨行于布施。惟其体自空寂。故应不住于法。但知布施而不知离相。即住于实。不免执我之过。但知离相而不知布施。即住于虚。不免证空之失。皆非中道谛也。能离二边而无住者。非具有根本智。及第一般若之力。莫能契其妙也。无上菩提。非实非虚。无住布施。非空非有。此果因一契之理。岂得谓行施便违于真如耶。上无实无虚。承布施而来。此复以布施证明其意。语本联络。傅大士偈亦极绵密。

    刊定记曰。真如遍一切时。遍一切处。有得不得者。由心有住法不住法之异耳。若住法行施。则不得真如。如入闇中。一无所见。若无住行施。则得真如。如太阳升天。何所不瞩。

    住法何以不得真如。由无般若观照之智。即执着色等六尘。及空有等法。由执着故。心不清净。为尘所染。但见布施。不见余法。虽得染福。不离苦果。纵有涅槃乐处。近而不达。故如闇中无所见也。

    弥勒偈曰。时及处实有。而不得真如。无智以住法。余者有智得。

    不住法何以为得真如。由于有目。具根本智。又得日光明照。通达般若。心极清净。决定了知佛法无性。故能悟一切法。不灭不生。不断不常。不一不异。不来不去。速成正觉。得大涅槃。如是行不住施。如见种种色也。

    弥勒菩萨偈曰。暗如愚无智。明者如有智。对法及对治。得灭法如是。

    明与暗对。是对法也。以有智治无智。是对治也。智生则无智灭。明生则暗灭。证寂灭法亦复如是。真如之理周遍十方。悟亦不增。迷亦不减。得失在人。非法有相违过也。

    玄沙云。汝今欲得出今五蕴身主宰。但识取汝秘密金刚体。古人向汝道。圆成正遍。遍周沙界。我今少分为汝。智者可以譬喻得解...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