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销释金刚科仪会要注解卷第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姚秦三藏法师 鸠摩罗什  译

    隆兴府百福院 宗镜禅师  述

    曹洞正宗嗣祖沙门 觉连 重集

    不受不贪。知足常足。无罪亦无福。随缘过日。切忌分诉。

    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盖佛说以菩萨不受福德。乃三界有漏果报。则不应受。故云不受。又以所作福德。不应贪着。乃是出世无漏果报。虽受而不贪着。故云不贪。故立此名。为不受不贪也。知足常足者。既不受有漏福德。即是知足。既不贪着无漏果报。即是常足。佛告狮子吼言。少欲者。不求不取。知足者。得少之时。心不悔恨。故云。知足常足也。无罪亦无福者。明此菩萨。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所作福德。不应贪着。即无福德可受。既是无福可受。即无罪可受。以了人法二执。罪福性空也。随缘过日者。释呈上文。知足常足。以此菩萨。不受福德。又不贪着。只是随缘过日。龙潭信曰。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尽凡情。别无圣解。所以道。饮啄随缘过便休。知身倘寄若浮沤。自从识破娘生面。水牯元来却是牛。切忌分诉者。亦是释呈。无罪亦无福。而此菩萨。既不贪着。于罪福之中。无有分别取舍之心。则所修功德。即成无漏清净果报。故云。切忌分诉也。

    千家一钵。衲子活路。虽无一物。与众生增福。

    千家一钵者。释呈上文。随缘过日之衲僧家。除三衣一钵之外。分寸不蓄。着粪扫衣。餐腐烂食。不立烟爨。依法求乞。可谓。一钵千家饭。孤身万里游。即衲子之活路也。故佛成道。至于涅槃。皆依树下。三衣一钵。随缘乞食。古德云。有个安乐法。传从诸圣贤。但能依佛训。何用置庄田。饥则托钵乞。困来伸脚眠。丝毫念不起。受用福无边。虽无一物者。美上随缘过日之衲僧。虽是身贫无有一物。能与有情众生。而为福田。所以净名曰。施者。无一物可施。受者。无一物可受。而为福田。谓此真空妙道。施受与物。皆不可得。温陵曰。普门之中。本无施受。所谓。三轮体空也。

    不觉尘缘起  贪爱转见深  若得回光照

    当生即不生

    前二句。显示无明最初生起之相。此属生门也。因无明。熟习晦昧。故名不觉也。尘。即所缘之六尘。缘。即能缘之六根。以第六意识。能缘三世独影境。故起能缘之识。尘即所缘之父母。为现量境。于六根发起六识。了别成种。无明为根。后起染着。便要贪取。因贪生爱。润业受生。故于贪爱为生死根本。以此相续无有穷尽。故云。贪爱转见深也。后二句。若得回光照者。此名不受不贪。即还灭门也。显此无明。非实有体。如梦中人。梦时非无。及至于醒。了无所得。但能不逐六尘外境。其余十一支。悉皆空寂。而回光返照。本来面目。无欠无余。故于当生。即是不生也。所以般若经。最胜天王白佛言。菩萨于无生法。而见有生。佛言。诸法无灭。是故无生。若行深般若。实知无明生十一支法。若断无明。十一支皆尽。如人身若断命则随灭。邪见外道为求解脱。断欲断死。不知断生也。生即无明妄念。若法无生。即无有灭。譬如有人块掷狮子。狮逐人。而块自灭。菩萨亦尔。但断其生。而死自灭。若块掷犬。犬惟逐块。不知逐人。块终不息。外道亦尔。不知断生。终不离死。以菩萨。深知诸法生灭。故无生死也。

    ○不受不贪分第二十八。

    【经】菩提若菩萨以满恒河沙(至)是故说不受福德。

    注曰。此分名为不受不贪也。因前分中菩萨行施。虽了福德性空。尚有所受之义。故佛告云。若菩萨。以满恒河沙等世界七宝。持用布施。此述前分中菩萨。即第八分善现云。菩萨了福德性空。如来说福德多。至第十九分善现亦云。以福德无故。如来说福德多。此二布施。是菩萨功德。盖了有为布施性空故也。佛又云。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等者。显此中菩萨。以有漏果报。则不应受无漏果报。虽受而不取着。又知一切法空。亦无我执。故获无生法忍。所以胜前菩萨也。反显菩萨。心有所著。所感之福。则成有漏。心若离着。即成无漏。故云。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以法中无我人。二执俱空。故获无生法忍。所以胜前菩萨。所得功德也。佛复再告须菩提言。何故此中菩萨。胜前菩萨。以诸菩萨不受福德故。不受有漏福报。所以胜前菩萨也。于是须菩提。复白佛言世尊。云何菩萨不受福德。以须菩提又疑云。菩萨既不受福报。云何能获无生法忍也。佛答须菩提言。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是故说不受福德。意云。不受福德者。以有漏果报。则不应受无漏果报。虽受而不取着。故得法忍。故云。菩萨所作福德。不应贪着也。天台智者颂曰。布施有为相。三生却被吞。七宝多行慧。那知舍六根。但离诸有欲。旋弃爱情恩。若得无贪相。应到法王门。

    有求有苦。八风五欲交煎。无著无贪。三明六通自在。便恁么去。水边林下月冷风清。不恁么去。桥断路穷。别通消息。还委悉么。

    有求有苦者。牒经中。以恒河沙七宝。持用布施。惟求福报。虽获福报。而报尽还入三途。故有苦也。而现世被八风五欲交煎。亦是苦也。八风者。即利衰毁誉称讥苦乐也。五欲者。即财色名食睡。谓之五爱欲也。因八风五欲交煎逼迫。溺爱不明。泛滥营求也。十诵律云。盗心有九。一者乞怜状取。二者现威仪取。三者称善知识取。四者以法伏人取。五者设巧计取。六者以钱出息取。七者软语取。八者不与强取。九者与而复取。皆犯盗心。必入三途。岂非苦也。无著无贪者。牒经中。若复有人。知一切法无我。得成于忍。虽作无漏果报。亦不贪着。故得法忍。即不著相。乃得三明六通。不被生死所系。得大自在也。佛告狮子吼言。着能相生痴。痴故能生爱。爱故系缚。系缚故受生。生故有死。死故无常也。不著相者。则不生痴。不生痴故则无有爱。无有爱故则无系缚。无系缚故则不受生。不受生故则无有死。无有死故则名涅槃真常也。如是则岂非三明六通自在耶。三明者。一天眼智明。三乘诸佛。于天胜妙。得彼天眼也。二宿命智明。佛于三世境界。无有不知。不同二乘也。三漏尽智明。证见道时。远离四漏。不同二乘所证也。六通者。一神境通。震动十方。变一为多。变多为一等。此即身如意通也。二天耳通。过人天耳。如实能闻种种音声也。三他心通。能知十方诸有情类。心心所法也。四宿命通。能知十方有情心。日年□□处。名姓死生。自他等事也。五天眼通。能见十方有情非情。色系死生。善恶等报也。六漏尽通。能知十方有情。自他漏尽不尽等也。故云。三明六通自在也。便恁么去者。呈上之义。于无著无贪处。便恁么去。则向水边林下。优游自在。凡圣情忘。不可住着。此是无作无为境界。可谓。观月色以逍遥。听泉声而自在。所以佛慈云。参禅之法。别无奇特。祇要命根断绝。疑情顿脱。屏却诸缘。痛着精彩。七穿八穴。百了千当。向水边林下长养圣胎。然后出世利生。犹未出建化玄门之事也。不恁么去者。此是科家手眼。别行一路。于无著无贪处。更进一步。故云。不恁么去。不守无为境界。谓之向上一路。千圣不游。所以桥断路穷。不容履践也。桥者。乃江河渡人之方便也。路者乃入王城之径路也。以喻教中进道之方。有大小乘。从初发心。至成正觉。始以五品观行。三种资粮。四加行。各有通途。津济之桥梁。路即五十五位。真菩提路也。今科家意谓。不恁么去者。以此理本来现成。不因修得。故不用此资粮之行。不行此菩提之路。所以桥断路穷也。别通消息者。此理。不从千圣借。岂向万机求。在圣不增。在凡不减。祇要行人。于行住坐卧。出不随应。入不居空。外不寻枝。内不住定。撤开金锁。打破玄关也。还委悉么者。乃科家徴问之义。我前来如此说话。你还知么。下文伸答是也。

    老僧笑指猿啼处  更有灵踪在上方

    此二句。答上桥断路穷。别通消息之义也。言此理。既是本来现成。不假修证。所以桥断路穷。超出方便。别有一段奇特处。今科家要人。向人境交参。猿啼之处领会。但能于闻声见色。当人不昧。返闻自性。返见真理。即声色上显露真心。故云。更有灵踪在上方。所以永明曰。孤猿叫落中秋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会得。白云深处坐禅僧。

    数行梵字云中雁  一曲无生涧底琴

    德胜河沙浑不用  清风明月是知音

    前二句。是科家。显露无字真经。不落纸墨。故云。数行梵字。如云中鸿雁。次序排空。无有造作。以喻大乘圆融境界。云腾鸟飞。尘说刹说。无不宣演此经。可谓。风柯月渚尽演真如。烟霭云林咸宣妙法。又以一曲无生。如涧水之声。皆为琴韵。水流风动。悉演摩诃。白云为盖。流泉作琴也。后二句。科家意谓。此金刚般若。若有受持读诵。为人解说者。只以四句功德。胜过恒河沙数。宝施之功德。若以无字真经。无生之曲。云鸟飞腾。水流风动。情与无情。皆悉共演。所以受持功德虽胜。于此法界理中。浑然不用也。唯有清风明月。始是知音之者。于无情说法。无生琴韵。方堪听受。知音赏鉴也。

    春来秋去几时休  堪叹众生又白头

    东廓郊中多古墓  北邙山下有骷髅

    前二句。叹光阴似箭。日月如梭。春去秋来。催人易老。故云堪叹众生又白头。慈明禅师云。昨日作婴孩。今朝年已老。浮生梦幻身。人命久难保。天堂并地狱。皆由心所造。南山北岭松。北岭南山草。一雨润无边。根苗壮枯稿。五湖参学人。但问虚空讨。死脱夏天衫。生着冬月袄。分明无事人。特地生烦恼。后二句。叹死亡也。有子孙者。新坟古墓。无子孙者。野弃尸骸。梵天琦云。富谓无贫日。贪思有富年。由来人作鬼。枉用纸为钱。白骨深泥下。青苔古墓前。虚空犹可料。生死莫知边。

    白侍文章世间稀  尚求兜率厌轮回

    我今奉劝文章士  念佛西方归去来

    前二句。引古为例。侍郎姓白。名居易。乃唐时人。赠尚书左仆射。善文章。晚节向佛。施所居宅。为香山寺。自号香山居士。经月不食荤。尝述赞曰。十方世界。天上天下。我今尽知。无如佛者。巍巍堂堂。为天人师。故我礼足。赞叹归依。由是会昌初。有客舟遭风。漂至一大山。有一道士曰。此蓬莱山一院。锁钥甚固。曰此白乐天所居。在中国未来耳。乐天闻之。为诗曰。吾学真空不学仙。恐君此语是虚传。海山不是吾归处。归即须归兜率天。尝立愿曰。吾劝一百八人。同为一志结上生会。行念慈氏名。坐想慈氏容。愿当来世必生兜率。晚岁风痹。舍俸禄三十万。命工人杜宗镜。??西方极乐世界一部。高九尺。广丈三尺。中弥陀。左观音。右势至。人天瞻仰。眷属围绕。花鸟池树。栴檀庄严。弟子居易。焚香稽首。跪于佛前发愿云。愿此礼念功德。回施一切众生。一切众生。有如我老者。如我病者。离苦得乐。断恶修善。随愿往生青莲华上。重说偈曰。极乐世界清净土。无诸恶道及众苦。愿如我身老病者。同生无量寿佛所。即俨然而化。故云。尚求兜率厌轮回也。后二句。是科家举例。劝今文章之士。皆效白侍郎。厌世念佛。同归西方净土也。

    威仪寂静。塔丈心路。不用巧分诉。行住坐卧。无尽无余。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威仪寂静分。言威仪者。即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是佛应身也。寂静者。即佛法身也。以如来法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立此名也。塔丈心路者。释呈上义。或塔丈二字。恐书者误之。应作曷仗。然有疑惑者。谓如来。昔行菩萨道时。不受福报。云何至果有去来相。使诸众生供养获福。如此疑惑。正是心路意识分别。故佛告之云。如来威仪应用。示有动作。而法身之体。如如不动。故云寂静。盖如来法应之身。隐显度生。非三乘圣贤。而可测量。故云。曷仗心路。可谓。非思量处。识情难测。真如法界。无自无他也。不用巧分诉者。既法身之理。在威仪之中。岂仗心路测量。不用分别去来之相。故云。不用巧分诉也。行住坐卧。无尽无余者。以行住坐卧。释下威仪也。无尽无余者。释上寂静也。以法身之理。既不仗心路分别。于四威仪中。无欠无余。可谓。放去虚空包不住。收来不见一毫踪。无边妙用神通事。尽在寻常动用中。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人会得。全不费工夫。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者。此科佛谓须菩提。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何以故。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此明法身无去来之相也。若人会得者。总结前来如此说话。若是行人。会得法身。无去无来。只在威仪动静之中彰显。其实省力。可谓。即石名山真省力。离波求水实应难。盖离色身外无法身。离法身外无色身。永嘉云。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故云。全不费工夫也。

    人人具四大  我见万法空  行住并坐卧

    来去与真同

    初句。明一切众生。各有身相。乃是地水火风四大。以受想行识五蕴。假合而成。与如来三十二相。八十种好应身。四大名同。故云。人人具四大。次句。明如来虽具四大。有行住坐卧。与众生应用不同。故云。我见万法空。我见者。即执着义。以能见者是我。所见者是万法。能见之我既无。所见万法自空。人法既空。法身寂静也。末二句。明如来。既了万法皆空。证法身理。虽有应身相好。但为度生而现。故于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或来或去。无不与真皆同。若明此旨。洞达其源。方知动静施为。经行坐卧。头头合道。念念归宗。那里不是平等一真法界。故云。来去与真同也。

    ○威仪寂静分第二十九。

    【经】须菩提若有人言(至)亦无所去故名如来。

    注曰。此分。佛乃招告须菩提。以三称如来者。皆显法身真性佛也。佛云。若有人言如来。若来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说义者。意云。若以来去坐卧。行容法身者。则是有相。故不解如来所说义也。以真佛无相。常住寂灭。本无来去动静。可以行容。今佛。现有来去坐卧者。乃如来应身。为化众生故。所以慈氏云。是福德应报。为化诸众生。自然如是业。诸佛现十方。故也。何以故者。佛自徴问。何故不解我所说义乎。乃自答云。我所谓如来者。显法性真佛也。以真佛无相。亦无来去。法身普遍。如如不动。偈云。去来化身佛。如如常不动。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故名如来也。放光般若经云。如者。一无有二。以谓法性空故。如来者。法空义也。以法空故。而无有来。亦无有去。智者禅师颂曰。如来何所来。修因几劫功。断除人我见。方用达真宗。见相不求相。身空法亦空。往来无所著。来去尽皆通。

    坐卧经行。本自无来无去。威仪不动。寂然非静非摇。

    初一节文。牒经义也。如来应身。有来去之相。为化众生。其法身无为。本无来去。所以肇法师云。解极会如。体无方所。明即应之真也。从真界起。水月顿呈。明即真之应也。次一节文。亦牒经义。威仪者。显应身。若来若去。若坐若卧。即俗谛也。不动者。显法身。无所从来。亦无所去。即真谛也。寂然非动非摇者。双遮二边。显中道者也。

    要解如来。所说义否。

    此一句。是科家着力为人处。审问行人。解佛深义。而下文答出也。

    随缘赴感靡不周  而恒处此菩提座

    此二句。答上问义也。此文出华严经。如来现相品。一切胜音菩萨。而说颂曰。佛身充满于法界。普现一切如来前。随缘赴感靡不周。而恒处此菩提座。科家。借后二句。显如来应身。随缘赴感。无处不周。其法身寂然。未离本座。可谓。处一座而十方俱现。演一音而沙界齐闻也。

    巍巍不动法中王  那有猕猴跳六窗

    笑指真空无面目  连云推月下千江

    前二句。颂经义也。明如来者。无所从来。亦无所去。显法身不动。那逐根尘。故喻猕猴不跳六窗也。今言法中王者。起信论云。法身者。自体有大智慧光明。遍照法界。真实识知。自性清净心。常乐我净。清凉不变。自在不动。是明如来法身。于诸法中得大自在。故名法中王。行人若悟此理。六根门头。放光动地。猕猴安然。六窗阒寂也。后二句。科家直指。法身无相。至理无形。有何面目。古德云。通身无向背。遍界绝形踪。科家末后。尽力提持。所以连云推月。齐下千江。境智不分。人法一体。可谓。混沦无内外。和融上下平。

    芦花影里一骷髅  半卧黄沙半土丘

    骷髅但有心头气  争名夺利几时休

    初二句。叹人死尸骸送于郊外。骷髅遍地纵横。日炙风吹。狼籍秽恶。丑不可观。尽大地人。悉皆如此。所谓。昔时要笑红颜。翻成灰烬。今日荒园白骨。变作泥推也。末二句。叹此骷髅。今朝如此零落。昔年三寸气在。自恃豪强。争名夺利。无有休息。丹霞先生诗云。自待烟霞物外求。何须谷口傲扁舟。三皇社稷今何在。五帝山河总是休。无限豪杰埋土冢。几多文武卧荒丘。在生祇管争名利。更不回头向早修。

    汉末残唐甚苦哉  人心上下极相乖

    贪婪虚伪那堪说  乱世如麻归去来

    此四句。科家叹时世浇薄。人心乖戾。言汉末者。即吴魏刘三国。后有五胡。及十六国。各霸为王也。残唐者。有十国十王。皆僭伪之主。今言甚苦哉者。悲夫。时者浇漓之世。人者浮薄之流。所谓贪婪虚伪。不可称说。乃是科主痛切之言。故深嗟之。末句。乱世如麻者。言说主多则乱。兵戈遍地。男罢耕锄。女罢机织。率土之民。十亡八九。古诗云。世乱兵荒杀气纷。美人抱子入宫门。宁干壮士挥戈手。不负男儿结发恩。玉貌花颜何处是。形骸血迹至今存。吾来伤感前朝事。为吊禾川烈女魂。归去来者。科家意云。似此世乱如麻。不如念佛归去。早离秽土。径达净邦。若是五逆十恶之人。临命终时。劝令念佛。承佛愿力。生于下品。华中受乐犹若天宫。故乃相劝。乱世如麻归去来也。

    一合相理。不在分别。处处任宣说。九年面壁。斩钉截铁。

    此科昭明太子。判此一段经文。为一合相理分。以须菩提答佛。若是徴尘众实有者。若世界实有者。此二节文。以显界尘无性。以喻法应。无有一异之性。以显圆融一合相理。故立斯名也。不在分别者。上所谓。一合相理。尘界一异。不可分别。故须菩提答云。非微尘。非世界。非一合相者。名为一合相。遣除一合相理。故云。不在分别也。处处任宣说者。以一合相理。岂有言说。世俗谛中。为化众生故。有分别言说。所以处处任宣说也。九年面壁者。此一节。释呈上文。不在分别。言谓达磨九年面壁。大有迳挺。不近人情。不涉言诠。单明真性。直显第一义谛。实具斩钉截铁之手段。

    神光三拜。花开时节。分明点破。秤锤原是铁。

    此一节。呈前不在分别之义。昔达磨初祖。在少林面壁。一日谓门人曰。时将至矣。吾欲返西竺。汝各言所得。时道副云。如我所见。不执文字相。不离文字相。而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也。尼总持云。如我所见。如庆喜见阿閦佛国。一见更不在见。祖曰。汝得吾肉也。道育云。四大本空。五蕴非有。而我见处。无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也。慧可礼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也。复曰。昔如来正法眼藏。涅槃妙心。付与迦叶。展转至吾。今付与汝。偈曰。吾本来兹土。传法度迷情。一花开五叶。结果自然成。今科家言。神光三拜。领言外旨。是他时节因缘。正与一合相理。无二无别也。分明点破者。此节。呈前达磨面壁。神光三拜。分明显露不言之道。恰似秤锤。原来是铁也。

    三千界微尘  俱来一念心  如来一合相

    推倒大虚空

    前二句。牒经之义也。以三千界微尘者。举能喻之界尘。兼所喻之法应也。长水谓。界尘法应。皆是我法所缘之境。此境俱不离能缘一念之心。所以三界唯心。万法唯识。故云俱来一念心也。如来一合相者。此二句。亦牒经义。结归圆融不二之理。既云一合相理。即是不见虚空。唯见真如。所谓。除真心外。无片事可得。故云。推倒太虚空也。

    ○一合相理分第三十。

    【经】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至)须菩提言甚多世尊。

    注曰。此一分文义。因前来二十九分中。应身有去来是异。法身无去来是一。佛恐善现有一异之见。故此分中设喻问之。先举世界微尘一异断疑。次举言说我法离见。且初释文。总有三科。一操界尘一异。以显无性。二释微尘。以喻应身无有异性。三释世界。以喻法身无有一性。今且先标尘界为喻。故佛问云。以三千界碎为微尘。是微尘众宁为多否。此喻界尘一异。以显无性。今言世界者。喻法身也。微尘者。喻应身也。世界是一也。微尘是异也。碎界为尘。界无一性。以喻从法起应。法无一性。即异破一也。聚尘为界尘无异性。以喻应空。即法应无异性。即一破异也。此互破者。双遮显中。即非一非异也。故偈云。去来化身佛。法身常不动。于是法界中。非一亦非异。

    【经】何以故若是微尘众(至)则非微尘众是名微尘众。

    此节经义。即第二科。释微尘。喻应身无异性也。何以故者。徴前甚多微尘之义。若是微尘众实有者。佛则不说是微尘众。此言佛不说者。意显尘体本空。故以喻如来应身。虽具足相好。而体实非真。故偈曰。应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是也。所以者何者。徴释前文界尘也。佛说微尘众者。牒前佛说。碎为微尘也。若知碎世界作微尘。微尘全是世界。则尘无实性。故云。则非微尘也。以离性计而说微尘。故曰。是名微尘也。

    【经】世尊如来所说三千大千(至)则非世界是名世界。

    此节经义。言如来所说三千世界者。牒前以三千世界也。若知合尘为世界。世界全是微尘。则世界无实性。故曰。则非世界也。以离性计而说世界。故曰。是名世界也。所以尘无别尘。全界为尘。以喻应无别应。全法起应也。界无别界。聚尘成界。以喻法无别法。全应即法。此是双照显中道也。

    【经】何以故若世界实有者(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此节经义。即第三科。释世界以喻法身。无一性也。何以故者。徴前世界也。若世界实有者则是一合相。此以一合相理。返显世界非是实有。则知一合相理。乃是界尘法应。圆融无碍之理。明矣。故偈云。世界作微尘。此喻是彼义也。如来说一合相者。以界尘法应。皆具足名相。即俗谛也。则非一合相者。以界尘法应。虽具名相。其性本空。即真谛也。是名一合相者。以法身。能一能异。非一非异。圆融无碍。即中谛也。

    【经】须菩提一合相者(至)但凡夫之人贪着其事。

    此节经义。言一合相理。不可说者。意云。若言法身是一。恐闻者定执为一。则不可说。若说应身是异。而闻者便执为异。则不可说。若谓法身非一。闻之者又执为非一。则不可说。若言应身非异。而闻者又执为非异。则不可说。此一合相理。亦不可思议。但凡夫不了。自生贪着耳...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