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楞伽阿?多罗宝经参订疏卷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刘宋天竺沙门求那?陀罗 译

    皇明吴兴后学沙门广莫 参订

    夏官大夫携李袁黄 阅正

    一切佛语心品第一之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知大菩萨众。心之所念。名圣智事分别自性经。承一切佛威神之力。而白佛言。世尊。惟愿为说圣智事分别自性经。百八句分别所依。

    (前经所显是圣智。所破是业识。业识敌体与圣智。非异不异故。乃依圣智分别。名圣智事也。诸菩萨念言。前百八义中。八识虽明。而未知何名自性等法。作念希欲如来说此自性经义。大慧具他心智。知其所念。代请世尊而说是经也。承佛力而发请者意明此经深妙。自力不堪。必承佛力始发起故。百八句分别所依者。谓百八句是能依。圣智是所依。离圣智无别有法。诸法依圣智而得起故。故云百八所依也。今文自性。即三自性。遥应后文故)。

    如来应供等正觉。依此分别说菩萨摩诃萨。入自共相妄想自性。

    (依此者。此指圣智也。自共相者。新说云。五阴不同名自相。共成人身名共相。界处亦尔。乃至一切诸法。各各自有自相共相也。五阴。是妄想自性。法华玄义云。五阴是实法。人身是假名。人身由五阴共成故。盖自相为实。共相为假)。

    以分别说妄想自性故。则能善知周遍观察人法无我。净除妄想。照明诸地。超越一切声闻缘觉及诸外道诸禅定乐。

    (谓因说妄想自性故。能令行者。得信解行证之位。超越二乘及外道诸定也。则能下。属解。知即解故。周遍观察。是能观智。人法无我。是所观境。解由信起。故兼信言。净除妄想属行。照明诸地属证。超越下可知)。

    观察如来不可思议所行境界。毕定舍离五法自性。诸佛如来法身智慧善自庄严。起幻境界。升一切佛刹兜率天宫。乃至色究竟天宫。逮得如来常住法身。

    (谓由观察如来不思议境故。乃能毕定舍离五法三自性等也。诸佛下。谓以佛智自严也。起幻下。谓此菩萨。登欢喜地已。如华严所谓现诸天王身。修法界行。说究竟法。上上地升进。寄位天身。自下而上。逮得如来法身。故云升兜率乃至色究竟也。梵语兜率。译云知足。已上三节。是大慧自叙所请之益也)。

    佛告大慧。有一种外道。作无所有妄想计着。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如兔无角。一切法亦复如是。

    (觉知因尽兔无角想。唐译作一切法随因而尽生分别解。○觉知。因尽者。觉知。计度义。因尽。诸法本因无也。谓此外道。计度诸法。本无其因。故作兔无角想。兔无角是喻。诸法无所有是法。言诸法本无。徒得法名。如兔无角。空标角想。此是计无外道也)。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种求那。极微。陀罗标。形处横法。各各差别。见已计着兔无角横法。作牛有角想。

    (求那陀罗骠。辅行云。梵语优楼僧佉。译云鸺鹠仙。其人昼藏山谷。以造经书。夜则游行。说法教化。犹如彼鸟。故得此名。说论有十万偈。名卫世师。此云无胜。以六谛为宗。一陀罗骠谛。此云主谛。谓五大。及时。方。神。意。此九为万物所依。故名为主。二者求那。此云依谛。谓色等五尘。一异。离合。数量。好丑愚智。爱憎。苦乐。勤惰。此二十一种。依前九法。故名依谛。余繁不录。今云种者。即四大种也。极微对种字看。谓大种粗质。依极微为主谛也。言此外道。横计粗细尘质形处之法。各各差别。见差别已。乃因兔角之无。而计牛角之有。盖此外道。计大种求那。终成断灭。故作兔无角想。极微主谛。常住不灭。故作牛有角想。因无待有。有无之法。皆横计也。故双标横法之言。此是计有外道也)。

    大慧。彼堕二见。不解心量。自心境界。妄想增长。身受用建立妄想根量。

    (唐译云。大慧。彼堕二见。不了唯心。但于自心增长分别。大慧。身及资生器世间等。一切皆唯分别所见。○二见。指上有无二外道见也。妄想根量。言妄想六根。及诸心量。此结上文两节之意。余如唐译可解)。

    大慧。一切法性。亦复如是。离有无。不应作想。

    (此因有无。以例一切。皆是妄想根量。故云亦复如是。离有下。警谓诸法。本离有无。于离有无处。不应作想)。

    大慧。若复离有无而作兔无角想。是名邪想。彼因待观。故兔无角。不应作想。乃至微尘。分别自性。悉不可得。

    (此承上文之意。以明离有无处。不可作无想也。谓离有无处。若又作兔无角想者。是名邪想。何者。谓离有无处。灵鉴虚涵。难容拟议。若作无想。非邪而何。彼因下。出相待之因也。谓离有无处。所作无想。因离而有。故此无想。不应成立。何者。此离有无处。所作兔无角想。乃至微细分别。求其自性。不可得故)。

    大慧。圣境界离。不应作牛有角想。

    (上于离有无处。无想既破。世尊恐彼转谓既非无想。还成有见。故此防云。圣境界处。四句百非。一切悉离。于此不应重起牛有角想)。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得无妄想者。见不生想已。随比思量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耶。

    (前文世尊叠破有无离有无处计着。大慧因重问云。有诸众生。闻前义已。于有无离有无处。得无妄想者。其或见不生想已。随于不生想处。比度思量。观察不生妄想。重计言无否)。

    佛告大慧。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所以者何。妄想者。因彼生故。

    (非观下。世尊答。谓非观不生妄想处言无也。所以下。徴明妄想相待之因。谓不生妄想。因彼有无角上生故)。

    依彼角。生妄想。以依角生妄想。是故言依因。故离异不异。故非观察不生妄想言无角。

    (此重蹑前例。以破不生之无也。谓依有无之角。生于妄想。则有无为妄想所依。是故言依因也。想依角有。则彼此非实。以彼此非实故。离异不异相。是故非观不生妄想。更言无角)。

    大慧。若复妄想异角者。则不因角生。若不异者。则因彼故。乃至微尘分析推求。悉不可得。不异角故。彼亦非性。二俱无性者。何法何故。而言无耶。

    (此释上文离异不异之言。以明妄想有无二俱非性也。妄想。指依有无所生者。角。指有无也。异角者可知。若不下。谓妄想若不异角者。则无能因所因。今因彼所生。若非不异。乃至下。微尘。言微细也。谓以妄想。微细推求。悉不可得。以妄想不异角故。妄想亦非性也。能因所因。二俱无性。更有何法。汝何故于此而言无耶)。

    大慧。若无故无角。观有故言兔无角者。不应作想。大慧。不正因故。而说有无。二俱不成。

    (无故无角。指计无见者而言也。观有故言兔无角。指计有见者而言也。谓见此有故。因知彼无。故云观有故。言兔无角也。佛诫此二见者。不应作想。不正下。出上二见之过。谓有无二见非正因故。二俱不成也)。

    大慧。复有余外道见。计着色空事形处。横法。不能善知虚空分齐。言色离虚空。起分齐见妄想。

    (唐译云。复有余外道。见色形状。虚空分齐。而生执着。言色异虚空。起于分别。○此外道。见色空处差别事法。横计为实。而不善知色空无二。言色离空。别有实法。因起色空分齐见妄想。然其但知色空离义。未解色空即义。又安知其不即不离之义乎。下文显者此也)。

    大慧。虚空是色。随入色种。大慧。色是虚空。持所持处。所建立性。色空事。分别当知。

    (彼执色空离义。佛今约即义而破。即义尚破。况其离乎。盖显不即不离。以明中道也。谓若空是色者。虚空随入色种。空无本位。未有见色而不见空者。则虚空是色。非矣。又若色是空者。能持所持。建立宛然。色有定名。未有见空而不见色者。则色是虚空。非矣。当知色空二事。本体元妄。不即不离。分齐安在。具正眼者。当如是分别)。

    大慧。四大种生时。自相各别。亦不住虚空。非彼无虚空。

    (不坏相故。不住虚空。相无实故。非彼无空。不住虚空。意明不即也。非彼无空。意明不离也。不即不离。是中道故)。

    如是大慧。观牛有角。故兔无角。大慧。又牛角者析为微尘。又分别微尘刹那不住。

    (此言外道。因色之有。计虚空之无。故云观牛有角故兔无角。然彼牛角。析至微尘。有不可得。又析微尘。刹那不住。色何从有。以此而知。色即空也。空即色也。色空二法。全体虚妄。故下偈云。色等及心无。此之谓也)。

    彼何所观故而言无耶。若言观余物者。彼法亦然。

    (谓牛角之有非实。有既非实。无亦是妄。更何所观。而言兔角是无耶。若言下。例余物也。余物者。指一切时事因果等法。亦如此破。故云彼法亦然。盖言一切皆妄也)。

    尔时世尊。告大慧菩萨摩诃萨言。当离兔角牛角虚空形色异见妄想。汝等诸菩萨摩诃萨。当思惟自心现妄想。随入为一切刹土最胜子。以自心现方便。而教授之。

    (此总结前文。以劝行者。当离有无形处及色空异见之想也。汝等下。勉诸菩萨。当观自心。复以自心。教授于人)。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色等及心无。色等长养心。身受用安立。识藏现众生。心意及与识。自性法有五。无我二种净。广说者所说。

    (初句心字。即长行有无色空等妄想也。初句顺显色心无性。次句逆显外道不悟色等无性。而反依色等。长养妄心也。身受用至二无我。述前法数之名。净之一字。通上诸数。谓能知色等无性。则异见心灭。异见心灭。则诸数清净也。广说者。佛自称也。佛能广说三乘故。又属集家语。下同此)。

    长短有无等。展转互相生。以无故成有。以有故成无。微尘分别事。不起色妄想。心量安立处。恶见所不乐。

    (长短。即形处差别也。有无。即色空牛兔之角也。展转下。谓由色显空。因无明有。故云无成有有成无也。微尘分别者。颂析至微尘刹那不住之义。以分别色性无故。不起色妄想也。心量下二句。谓有无色空等见。皆由自心现量安立。而诸外道。各执己见。迷而不觉。故于自心安立之处。所不乐也)。

    觉想非境界。声闻亦复然。救世之所说。自觉之境界。

    (觉想。指外道也。执诸恶觉妄想故。救世。佛自称也。此四句。结前偈意。谓诸数清净唯心境界。非外道声闻所知。即此唯心。是佛自觉境界故)。

    尔时大慧菩萨。为净除自心现流故。复请如来。白佛言世尊。云何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为顿为渐耶。

    (大慧悟前有无异见妄想。皆是自心现行流注。独未知此流。为顿除耶。为渐除耶。故发此问。下文答意。谓所净现流则渐。所显不思议智则顿。如首楞云。理虽顿悟乘悟冰消。事须渐除。因次第尽义也)。

    佛告大慧。渐净非顿。如庵罗果。渐熟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陶家造作诸器。渐成非顺。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大地渐生万物。非顿生也。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譬如人学音乐书画。种种技术。渐成非顿。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渐净非顿。

    (上四喻。明所净现流须渐。如文。庵罗。或云庵罗婆利。译云难分别。其果似桃非桃。似奈非奈。大经云。如庵罗果。生熟难分别故。华严第四钞。以此四渐喻。如次配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谓此四渐。约修行未证理者说也)。

    譬如明镜。顿现一切无相色像。

    (镜现无相像者。谓镜之光也。镜光本无相故。非谓所照之像无相也。喻如来自心智光亦无相故)。

    如来净除一切众生自心现流。亦复如是。顿现无相无有所有清净境界。如日月轮。顿照显示一切色像。如来为离自心现习气过患众生。亦复如是。顿为显示不思议智最胜境界。

    (一切众生。因迷故。即自心不思议智体。翻为识情流注。若能悟本自心。无如是虚妄起灭。即识情流注。转为不思议智矣。悲夫。迷悟之关系非轻也)。

    譬如藏识。顿分别知自心现及身安立受用境界。彼诸依佛。亦复如是。顿熟众生所处境界。以修行者。安处于彼色究竟天。

    (依佛。魏唐二译作报佛。○以报为依者。谓依法佛起故。又依因所起故。此中藏识喻佛。顿知自心现。喻顿熟众生。安立受用境界。喻安处于彼色究天。安处色究竟天义。出成唯识。见前注)。

    譬如法佛所作依佛。光明照耀。自觉圣趣。亦复如是。彼于法相有性无性恶见妄想。照令除灭。

    (此中复以依佛光明为喻。藉显自觉圣趣光明。破诸恶觉。亦如佛光遍照也。佛光。指身光。非谓智光。此上四喻。明所显不思议智。顿义如文。顿渐八喻。配法可知。钞云。此之四顿。约已证理者说也。初明镜喻。喻初地至七地。二日月喻。喻八地已上。三藏识喻。喻报佛。四佛光喻。喻法报。谓前喻报成。此喻顿照。又云上四渐四顿。多依地位。古今同为此释。然今疏意。但顺消文。不委他配。若从玄解。当如钞说。故录之以备寻讨)。

    大慧。法依佛。说一切法。入自相共相。自心现习气因。相续妄想自性计着因。种种不实如幻。种种计着不可得。

    (法依佛。魏译作法佛报佛。唐译作法性所流佛。○法依。即法性所流。言化佛也。一切法入自共相等者。谓一切法不离自共种子现行二因故。盖自共等法。皆以自心所现习种及现行相续计着。展转为因所起。此法不实如幻。妄有种种计着。即此计着。亦不可得。化佛所说。不外乎此)。

    复次大慧。计着缘起自性。生妄想自性相。大慧。如工幻师。依草木瓦石。作种种幻。起一切众生若干形色。起种种妄想。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妄想缘起二者。缘起。即三性中依他起也。谓自无实体。从缘所起故。妄想。即遍计所执也。谓周遍计度。执为实有故。摄大乘论云。是依他起。遍计心等所缘缘故。是知依他属所缘。遍计属能缘。今文计着缘起。生妄想者。谓依所缘境。生能缘心也。成唯识第八云。遍计所执。其相云何。与依他起。复有何别。有义。三界心及心所。由无始来。虚妄熏习。虽各体一。而似二生。谓见相分。即能所取。如是二分。情有理无。此相说为遍计所执。二所依体。实托缘生。此性非无。名依他起。虚妄分别缘所生故。云何知然。诸圣教说。虚妄分别。是依他起。二取名为遍计所执。又慈恩云。三性中。依他起。必是所缘有法。遍计心等。以此为缘。亲相分者。必依他故。如工下。举喻显妄。合法。应云幻师。喻妄心也。依草下。喻缘起性也。谓依他草木。幻作众生若干形色。形色非真。从缘起故。起种下。喻遍计性也。谓由缘起。生妄想自性。彼诸妄想。亦无真实)。

    如是大慧。依缘起自性。起妄想自性。种种妄想心。种种相。行事妄想相。计着习气妄想。大慧。是为妄想自性相生。大慧。是名依佛说法。

    (唐译云。此亦如是。由取着境界习气力故。于缘起性中。有妄计性。种种相现。是名妄计性生。大慧。是名法性所流佛说法相。○此言依缘起而生遍计。以明遍计有种种相也。种种妄想心者。唯识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品类众多。说为彼彼。彼彼。即今种种也。行事妄想相者。谓行阴妄迁之相。下文云。行显现事相是也。然此妄想心相。是计着习气所现之妄想耳。是为下。结妄想自性生相。是名下。结前法依佛所说之义如此)。

    大慧。法佛者。离心自性相。自觉圣所缘境界。建立施作。

    (离心自性相者。心谓八识也。性谓八识之自性也。相谓八识转现之相也。法佛所说之法。离此性相。而建立施作自觉圣智所缘境界故)。

    大慧。化佛者。说施戒忍精进禅定。及心智慧。离阴界入。解脱识相分别。观察建立。超外道见无色见。

    (说之一字。贯下诸句。谓说六度。说离阴界入法等也。观察下可知)。

    大慧。又法佛者。离攀缘。攀缘离。一切所作根量相灭。非诸凡夫声闻缘觉外道计着我相所著境界。自觉圣究竟差别相建立。

    (此明前文法佛所说未尽之意。故加又字也。谓法佛所说。离诸乘缘。以攀缘离故。三乘一乘根量相灭。三一根量灭处。非二乘外道着我相者境界。然此三一缘灭。则自觉究竟无建立而建立也)。

    是故大慧。自觉圣差别相。当勤修学。自心现见。应当除灭。

    (此结上文法佛所说之意。勉诸当学。复结依佛所说自心现见。勉令除灭)。

    复次大慧。有二种声闻乘通分别相。谓得自觉圣差别相。及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通分别相者。谓二种同名声闻。故云通。所修异故。乃有分别。此标名。下释义)。

    云何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谓无常苦空无我境界。真谛离欲寂灭。息阴界入自共相。外不坏相如实知。心得寂止。心寂止已。禅定解脱三昧道果正受解脱。不离习气不思议变易死。得自觉圣乐声闻。是名得自觉圣差别相声闻。

    (此先释圣智声闻之义也。无常苦空无我境界。是二乘所修四念处之法。一观身不净。二观受是苦。三观心无常。四观法无我。今文易不净为空者。盖不净在因。空自属果。何者。以四大本空故也。详如法界次第中说。真谛离欲寂灭者。谓离世欲繁动。得真谛寂灭。故能息阴界入自共相也。外不坏相如实知者。外。指自共相之外也。自共之相。刹那不住故坏。世相之外。湛然空寂。以空寂故。不坏也。此声闻如实知不坏境界。故心得寂止。心寂止故。诸禅解脱悉皆现前。由所知未破。不离变易死也。不[想]议变易死者。成唯识云。谓诸无漏。有分别业。由所知障缘助势力。所感殊胜细异熟果。由悲愿力。改转身命。无定剂限。故名变易。无漏定愿。正所资感。妙用难测。名不思议也。得自觉乐住者。谓此声闻。住寂灭乐。无度生心故。是名下。结前)。

    大慧。得自觉圣差别乐住菩萨摩诃萨。非灭门乐正受乐。顾悯众生。及本愿不作证。大慧。是名声闻得自觉圣差别相乐。菩萨摩诃萨。于彼得自觉圣差别相乐。不应修学。

    (此菩萨所得乐者。是大悲自觉之乐。简非声闻灭门之乐。及彼空相应。正受之乐也。集注云。前之是名等。结得差别相之声闻。此之是名等。结声闻得差别相之乐。诫诸菩萨。于此乐中。不应修学。以彼声闻所得之乐。非究竟故)。

    大慧。云何性妄想自性计著相声闻。所谓大种青黄赤白坚湿暖动。非作生自相共相。先胜善说。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

    (性妄想性字。据结文云。见已。于彼起自性妄想。则此性字。是定中所观色性为性妄想也。此声闻。计着小乘观法。世尊以大抑小。故责云性妄想自性计著相也。所谓下。出其观相。言大种青黄等者。即彼声闻能观十一切处。以定中观此青黄等故。十一切处者。法界次第初门云。一青一切处。二黄一切处。三赤一切处。四白一切处。五地一切处。六水一切处。七火一切处。八风一切处。九空一切处。十识一切处。皆言一切处者。谓一一观遍十方故。坚等。即四大之性也。非作生自共相者。谓不由造作而生。由观想得故。此先佛所说。依之而修也。定中见此相已。于彼即起自性妄想。此二种声闻。前是得果住者。此是观成就者)。

    菩萨摩诃萨。于彼应知应舍。随入法无我想。灭人无我相见。渐次诸地相续建立。

    (集注云。菩萨于自性妄想。应知应舍。了我法空。渐入诸地。到如来境)。

    是名诸声闻性妄想自性计著相。

    (此结第二声闻所修之名也。凡声闻所修。类不出此。故加诸言)。

    尔时大慧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世尊所说常不思议自觉圣趣境界。及第一义境界。世尊。非诸外道所说常不思议因缘耶。

    (大慧因闻自觉常不思议境界。故引外道所见常不思议。难同异也。自觉圣趣。三乘[其]有。第一义境。如来自到。故问分为二)。

    佛告大慧。非诸外道因缘。得常不思议。

    (世尊告以常因。非同外道所见也。集注云。如来所说常不思议。以自觉圣相为相。第一义智因为因。外道所说常不思议。计神我为因。以无常为常。故言非也)。

    所以者何。诸外道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

    (此徴外道常因有过也。不因自相成者。谓彼别有作者。异因为因故也)。

    若常不思议。不因自相成者。何因显现常不思议。

    (此辨不因自相。而依异因。不得为常也)。

    复次大慧不思议若因自相成者。彼则应常。

    (此世尊以正显邪也)。

    由作者因相。故常不思议不成。

    (出彼异相。结不成常)。

    大慧。我第一义常不思议。第一义因相成。离性非性。得自觉相。故有相。第一义智因。故有因。离性非性故。

    (依第一义为因相者。有无性离)。

    譬如无作虚空。涅槃。灭尽故常。

    (古注云。如三无为法。离有无相。故常。以譬第一义因相。离有无故常)。

    如是大慧。不同外道常不思议论。

    (结前问语)。

    如是大慧。此常不思议。诸如来自觉圣智所得。如是故。常不思议自觉圣智所得。应当修学。

    (此常下。明如来所得。由自觉故常。如是故下。以如来之常。诫令修学)。

    复次大慧。外道常不思议。无常性。异相因故。非自作因相力故常。

    (此重明外所计常。是无常性。异因成故。非自下谓外道常。依异因故。非自作因相之力。而横计为常。则计常者妄也)。

    复次大慧。诸外道常不思议。于所作性非性。无常见已。思量计常。

    (此出外道计常之由也。所作性非性者。谓见彼色等诸法。由所作故。性即非性。见无常已。妄自思量。计作者以为常耳。如首楞云。见迁流处名无常性。见相续处名之为常。以作者能相续故)。

    大慧。我亦以如是因缘所作者性非性。无常见已。自觉圣境界。说彼常无因。

    (如来就彼所计而破也。谓计所作无常似是。思量常处实非。计异因为常故。然如来亦以所作为无常。见无常已。则知所作如幻。而悟真常。真常。即自觉境界。彼计所作无常。常由作者。故说彼常无因)。

    大慧。若复诸外道因相。成常不思议。因自相。性非性。同于兔角。此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

    (此显外道因相。不成常也。推其因之自相。性非性故。同于兔角。空得因名。则彼常不思议。但言说妄想耳)。

    诸外道辈。有如是过。所以者何。谓但言说妄想。同于兔角。自因相非分。

    (此牒明外过。以显如来自因。非其分也)。

    大慧。我常不思议。因自觉得相故。离所作性非性故常。非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

    (此重明如来真常。因自觉得相。离性非性过。非如外道计外性非性无常。思量横计为常也)。

    大慧。若复外性非性无常思量计常。不思议常。而彼不知常不思议自因之相。去得自觉圣智境界相远。彼不应说。

    (此明外道但知分别无常思量计常。不知所计常因。非自因相故。去自觉之因远矣。由是彼不应说常)。

    复次大慧。诸声闻。畏生死妄想苦。而求涅槃。不知生死涅槃差别一切性。妄想非性。

    (此因外道带破声闻也。谓诸声闻。但知畏生死苦。求涅槃乐。而不知生死涅槃。犹如昨梦。二俱非性也)。

    未来诸根境界休息。作涅槃想。非自觉圣智趣藏识转。

    (唐译云。妄计未来诸根境灭。以为涅槃。不知证自智境界。转所依藏识。为大涅槃。○此明声闻但灭根境作涅槃想。然非自觉圣智。藏识转依之大涅槃也)。

    是故凡愚说有三乘。说心量趣无所有。是故大慧。彼不知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自心现境界。计着外心现境界。生死轮常转。

    (初是故下。结前凡小所执也。谓彼不达权实。执有三乘。而说心量趣无所有。为其极也。次是故下。明其不知如来自心境界。计着心外现境。故为生死所转)。

    复次大慧。一切法不生。是过去未来现在诸如来所说。所以者何。谓自心现性非性。离有非有生故。

    (一切法。即有无诸法也。有无俱妄。本不生故。三世如来所说同也。所以下。徴释不生所以。谓有无之法。皆自心现。有无生相。悉远离故)。

    大慧。一切性不生。一切法如兔马等角。愚痴凡夫不觉妄想。自性妄想故。

    (一切性。即有无性也。一切法。即有无性之质也。谓一切性不生。则一切法如兔马等角。非实有也。盖言性既不生。法亦叵得。而诸凡愚。妄想不实。计有一切性生。此特妄想所计耳)。

    大慧。一切法不生。自觉圣智趣境界者。一切性自性相不生。非彼愚夫妄想二境界。自性身财建立。趣自性相。

    (魏译云。大慧。一切诸法。自体相不生。是内身证圣智境界故。非诸凡夫自体分别二境界大慧。是阿黎耶识身资生器世间。去来自体相故。○一切法不生。是自觉圣智趣境界也。此一切性相不生境界。非彼愚夫有无生灭二境界。故彼愚夫有无生灭二境界者。是八识自性身财建立所趣。识自性相故)。

    大慧。藏识摄所摄相转。愚夫堕生住灭二见。希望一切性生。有非有妄想生。非贤圣也。大慧。于彼应当修学。

    (此承上文识性身财建立之意。以明愚夫二见。从是而生也。谓愚夫因藏识能摄所摄相转。乃有生住灭相三见。然而性本不生。凡愚妄执一切性生。有非有想。纷然乱起。此是凡愚妄计非圣贤有。是故勉诸当学)。

    复次大慧。有五无间种性。

    (五无间种性。魏译作五种乘性证法。○此文生起。由前自觉境界。各计不同。故今标明。有五性差别。此标数。下列名。集注云。无间者。谓佛及众生。同一法性。初无有间。以机缘有异。故分为五。宗镜云。种性者。相似曰种。体同曰性)。

    云何为五。谓声闻乘无间种性。缘觉乘无间种性。如来乘无间种性。不定种性。各别种性。

    (此列名。下释义)。

    云何知声闻乘无间种性。若闻说得阴界入自共相断知时。举身毛孔。熙怡欣悦。及乐修相智。不修缘起发悟之相。是名声闻乘无间种性。

    (断知时者。谓小乘人。初闻三转法轮。自称已知已断之时也。因闻四谛。初得解名。故举身欣悦也。乐修相智者。天台以见思为取相惑。今言相智者。是破相惑之智也。声闻智。有八种。一苦法智。二苦类智。三集法智。四集类智。五灭法智。六灭类智。七道法智。八道类智。详如天台四教仪集注中说。不修缘起发悟之相者。缘起。即十二缘起也。发悟。谓缘觉乘人。观十二缘起。发悟无生之理。今声闻但修四谛。不观缘起。故云不修也)。

    声闻无间。见第八地。起烦恼断。习气烦恼不断。不度不思议变易死。度分段死。正师子吼。我生已尽。梵行已立。不受后有。如实知。修习人无我。乃至得般涅槃觉。

    (见第八地者。谓无所有境。三乘同证。但所见有异。故分大小耳。第四经云。八地菩萨。及声闻缘觉。心意意识妄想相灭。此三乘断惑处同矣。又云。八地菩萨声闻缘觉涅槃。此三乘所证处同矣。是则声闻岂通菩萨八地乎。此必有旨。非相滥也。天台四教义。约通教。明三乘共位有十。一干慧地。二性地。三八人地。四见地。五薄地。六离欲地。七已办地。八辟支佛地。九菩萨地。十佛地。菩萨从干慧。至菩萨地。皆行皆学。而不取证。佛地亦学亦证。故言三乘通位。又用别教别位。名别而义通者。配上通教十地。十信。即干慧地。三十心。即性地。通八人地见地。即别初欢喜地。薄地向果。向即离垢。果即发光。阿那含向果。向即焰慧。果即难胜。阿罗汉向果。向即现前。果即远行。辟支佛地。即第八不动地。菩萨地。即善慧。佛地即法云。此用别教位名。辨通教位也。今文见第八地者。即是见通教第八辟支佛地也声闻未侵习气。望辟支佛尚劣。故但云见。又通教第八辟支佛地。与别教第八不动地。断惑见谛同。然则此经。意属通教乎。起烦恼断。习气烦恼不断者。起即正使。动故名起。乃现行断也。不能侵习。故不断也。变易死。解见前文。分段死者。成唯识云。谓诸有漏善不善业。由烦恼障缘助势力。所感三界粗异熟果。身命长短。随因缘力。有定剂限。故名分段也。正师下四句。师子吼。表无畏说。谓声闻人。已度生死。证得涅槃。故于大众中。能无畏说也。我生下三句。是无畏说义。涅槃经云。罗汉有四智。谓我生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今文阙第三句。魏唐二译四句全。此必译场误略也。我生已尽者。大明法数云。谓阿罗汉。断见思惑尽。更不受三界生死故。梵行已立者。谓阿罗汉。由戒定慧行成就。得此果故。所作已办者。谓阿罗汉。本求出离三界。修诸梵行。生死既尽。梵行既立。所作办故。不受后有者。谓阿罗汉。生死惑业既尽。更不受后世之身故。如实下。谓声闻人。如实知五阴无我。证得人空。逮得涅槃也)。

    大慧。各别无间者。我。人。众生。寿命。长养。士夫。

    (言各别者。谓我人众生寿命等。种种法相。各别见故。长养士夫。即神我别名。以生育万物。名长养也。士夫。又云丈夫。亦生育成立之义。然此见虽各别。妙性恒通。亦名无间)。

    彼诸众生。作如是觉。求般涅槃。

    (彼诸众生。指各别见者)。

    复有异外道说。悉由作者。见一切性已。言此是般涅槃。

    (此计诸法由作者生。见此谓是涅槃)。

    作如是觉。法无我见非分。彼无解脱。

    (唐译云。彼无解脱。以未见法无我故。○作如是觉者。指上声闻各别。及外道三种见者。作如是觉。不见法无我义。故非分也)。

    大慧。此诸声闻乘无间。外道种性。不出出觉。为转彼恶见故。应当修学。

    (此总结声闻各别外道二种见者之非也。不出出觉者。谓未出生死。作出离想。菩萨乘人。为欲转彼不出出觉恶见。故应修学)。

    大慧。缘觉乘无间种性者。若闻说各别缘无间。举身毛竖。悲泣流泪。不相近缘。所有不着。种种自身。种种神通。若离若合。种种变化。闻说是时。其心随入。若知彼缘觉乘无间种性已。随顺为说缘觉之乘。是名缘觉乘无间种性相。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