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论语正义卷十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远虑也。

    子曰:「已矣乎!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

    正义曰:皇本无「乎」字。

    子曰:「臧文仲其窃位者与!知柳下惠之贤,而不与立也。」【〔注〕孔曰:「柳下惠,展禽也。知贤而不举,是为窃位。」】

    正义曰:《文选·陶征士诔注》引郑注云:「柳下惠,鲁大夫展禽,食采柳下,谥曰惠。」《太平御览》四百二引郑注:「柳下惠,鲁士师展禽也。其邑名柳下,谥曰惠。」文小异。《左·僖二十六年疏》:「《鲁语》展禽对臧文仲云『获闻之』,是其人氏展,名获,字禽。」柳下为邑名者,柳下若桑中、棘下之类,其地今不可考。阎氏若璩《四书释地》说:「《国策》颜斶[chù]言『秦攻齐,令有敢去柳下季垄五十步而樵采者,死不赦』。古人多葬于食邑,垄所在即邑所在。则柳下自当在齐南鲁北二国接壤处,昔为鲁地,后为齐有也。」惠为谥者,《列女传》:「柳下惠死,门人将谥之。妻曰:『夫子之谥,宜为惠乎!』门人从以为谥。」是惠为谥也。高诱《淮南·说林训注》:「柳下惠,鲁大夫,展无骇之子,名获,字禽。家有大柳树,行惠德,因号柳下惠。一曰柳下邑。」赵岐《孟子·公孙丑篇》注亦云:「柳下是其号也。」以柳下为号,与晋陶潜自称五柳先生同,疑未必然。至惠之为谥,明见《列女传》,而亦以为生前之号,均与郑异义,非也。又高诱谓柳下惠为无骇之子,亦不知所本。柳下惠为士师,见下《微子篇》。「不与立」者,邢疏云:「不称举与立于朝廷也。」方氏观旭《偶记》:「展喜犒齐师,使受命于展禽,正臧孙辰为政之时,见《内传》。展禽讥文仲祀爰居。文仲曰:『是吾过也,季子之言不可不法也。』使书之以为三荚,见《外传》。并是文仲知柳下惠之证。」李氏惇《群经识小》:「案臧氏世为司寇,文仲当己为之,或为司空而兼司寇也。柳下惠为士师,正其属官,无容不知。此与文子同升事正作一反照。」

    〇注:「知贤而不举,是为窃位。」 〇正义曰:「窃」如「盗窃」之窃。言窃居其位,不让进贤能也。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注〕孔曰:「责己厚,责人薄,所以远怨咎。」】

    正义曰:《春秋繁露·仁义法篇》:「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且论己见之而人不察,曰:君子攻其恶,不攻人之恶,非仁之宽与?自攻其恶,非义之全与?此之谓仁造人,义造我,何以异乎?故自称其恶谓之情,称人之恶谓之贼;求诸己谓之厚,求诸人谓之薄;自责以备谓之明,责人以备谓之惑。」《吕氏春秋·举难篇》:「故君子责人则以人,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人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故任天地而有余。不肖者则不然,责人则以义,自责则以人。责人以义责难瞻,难瞻则失亲,自责以人则易为,易为则行苟,故天下之大而不容也.身取危,国取亡焉,此桀、纣、幽、厉之行也。」《中论·修本篇》:「孔子之制《春秋》也,详内而略外,急己而宽人。故于鲁也,小恶必书;于众国也,大恶始笔。夫见人而不自见者谓之蒙,闻人而不自闻者谓之瞆,虑人而不自虑者谓之瞀[mào]。故明莫大乎自见,聪莫大乎自闻,睿莫大乎自虑。」

    子曰:「不曰『如之何』、【〔注〕孔曰:「不曰如之何者,犹言不曰奈是何。」】 『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注〕孔曰:「如之何者,言祸难已成,吾亦无如之何。」】

    正义曰:《春秋繁露·执贽篇》:「子曰:『人而不曰如之何、如之何者,吾莫如之何也矣。』故匿病者不得良医,羞问者圣人去之,以为远功而近有灾。」此以「如之何」为问人之辞,凡称「何如」是也。《朱子集注》云:「如之何、如之何者,熟思而审处之辞也。不如是而妄行,虽圣人亦无如之何矣。」此以「如之」为心自审度,亦通。《荀子·大略篇》:「天子即位,上卿进曰:『如之何忧之长也!』」「忧长」即审度之义。

    〇注:「如之何者,祸难已成。」 〇正义曰:陆贾《新语·慎微篇》:「故孔子遭君暗臣乱,众邪在位,政道隔于王家,仁义闭于公门,故作公陵之歌,伤无权力于世。大化绝而不通,道德私而不用,故曰『无如之何者,吾末如之何也已矣』。夫言道因权而立,德因势而行。不在其位者,则无以齐其政;不操其柄者,则无以制其刚。」此《论语》家旧说,指世乱言之。伪孔所云「祸难已成」,似即窃取此义。然曰「无如之何」者,亦统两「如之何」为一句,非如伪孔横分两句也。

    子曰:「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难矣哉!」【〔注〕郑曰:「小慧,谓小小之才知。难矣哉,言终无成。」】

    正义曰:此章是夫子家塾之戒。《说文》云:「群,辈也。」「群居」谓同来学共居者也。夫子言人群居当以善道相切磋,不可以非义小慧相诱引也。《释文》:「慧,音惠。」皇本作「惠」,注同。此依鲁论改,不知郑君定读已作「慧」也。考文引古本作「惠」,即指皇本。《文选·陈琳檄吴将校部曲文注》、《太平御览·人事部》引并作「慧」。

    〇注:「小慧,谓小小之才知。」 〇正义曰:《说文》:「慧,儇也。」《史记索隐》:「慧,智也。」左成十八年传:「周子有兄而无慧。」杜注:「盖世所谓白痴。」则慧为有才知之称。戴氏望注云:「小慧,为小辨慧也。哀公欲学小辨,以观于政。孔子曰:『不可,社稷之主爱日。』」案:戴说即郑义。《释文》引注更云:「鲁读『慧』为『惠』,今从古。」则作「慧」者《古论》,鲁论用假借字作「惠」也。冯氏登府《异文考证》:「案《晋语》『巧文辩惠则贤』,惠即慧。《后汉·孔融传》:『将不早惠乎?』注『惠』作『慧』。《列子·穆王篇》:『秦人逢氏有子少而惠。』陆机《吊魏武文》:『知惠不能去其恶。』并与『慧』同。」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注〕郑曰:「义以为质谓操行,孙以出之谓言语。」】

    正义曰:《释文》云:「『义以为质』,一本作『君子义以为质』。郑本略同。」翟氏灏《考异》:「《孝经·三才章疏》引此文,无『君子』二字。」臧氏琳《经义杂记》以有者为衍是也。「义以为质」者,义者,宜也,人行事所宜也。《礼运》云:「何谓人义?父慈子孝,兄良弟弟,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讲信修睦谓之人利,争夺相杀谓之人患。故圣人之所以治人七情,修十义。讲信修睦,尚辞让,去争夺,舍礼何以治之?」 又云:「其居人也曰养,其行之以货力、辞让、饮食、冠昏、丧祭、射御、朝聘。」注:「养当为义,字之误也。」是凡礼皆以行义也。礼尚辞让,去争夺,故「孙以出之」。「信」者,申也。言以相申束,使不相违背,故「信以成之」。称「君子」者,言其人有士大夫之行,可为法则也。

    〇注「义以」至「言语」。 〇正义曰:《礼器注》:「质犹性也。」《荀子》臣道注:「质,体也。」「操」者,持也,守也。义本于心之裁度,而要以制事,故注以「操行」言之。「出」谓出诸口。郑以行礼已是孙让,故解「孙以出之」为言语也。《诗》云:「慎尔出话,无不柔嘉。」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注〕包曰:「君子之人,但病无圣人之道,不病人之不己知。」】

    正义曰:《宪问篇》:「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义同。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注〕疾,犹病也。】

    正义曰:「没世」犹没身也。《史记·孔子世家》:「子曰:『弗乎弗乎,君子病没世而名不称焉。吾道不行矣,吾何以自见于后世哉?』」以此为孔子作《春秋》时语。亦安国旧说。《中论·考伪篇》:「贵名乃所以贵实也。」张栻《论语》解:「有是实则有是名。名者,所以命其实也。终其身而无实之可名,君子疾诸;非谓求名于人也。」 钱氏大昕《养新录》:「孔子赞易曰:『善不积,不足以成名。』《孝经》曰:『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于《论语》曰:『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又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圣人以名立教,未尝恶人之好名也。《孟子》曰:『令闻广誉施于身。』令闻广誉,非名而何?唯声闻过情,斯君子耻之耳。道家以无为宗,故曰『圣人无名』。又曰『无智名,无勇功』,又以伯夷死名与盗跖死利并言。此悖道伤教之言,儒者所弗道。」

    〇注:「疾,犹病也。」 〇正义曰:法言问神篇:「君子病没世而无名。」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注〕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正义曰:《礼·中庸》云:「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又云:「正己而不求于人,则无怨。上不怨天,下不尤人。」郑注引此文说之。《中论·贵验篇》:「子思曰:『事自名也,声自呼也,貌自眩也,物自处也,人自官也,无非自己者。故怨人之谓壅,怨己之谓通。通也知所悔,壅也遂所误。』」

    〇注:「君子责己,小人责人。」 〇正义曰:「求」训「责」,亦引申之义。《礼·大学》云:「君子有诸己而后求诸人。」谓先责诸己也。若小人则藏身不恕,而即欲喻诸人,故但责人。《孟子》所谓「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者也。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注〕包曰:「矜,矜庄也。」】 群而不党。」【〔注〕孔曰:「党,助也。君子虽众,不相私助,义之与比。」】

    正义曰:矜易于争,群易于党,故君子绝之。刘氏宗周《论语学案》:「矜者,斩斩自持。不争,则非绝物矣。群者,油油与人。不党,则非徇物矣。此君子持世之凖也。」

    〇注:「矜,矜庄也。」 〇正义曰:吕览重言注:「矜,严也。」「严」、「庄」义同。

    〇注「党助」至「与比」。 〇正义曰:「党」训助者,引申之义。「义之与比」,言与人以义相亲比也。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注〕包曰:「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 不以人废言。」【〔注〕王曰:「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

    正义曰:《礼·文王世子》云:「凡语于郊者,必取贤敛才焉,或以德进,或以事举,或以言扬。」「扬」如「扬于王廷」之扬。盖先扬之,而后考其德事,乃进用之也。《书·舜典》云:「敷奏以言,明试以功,车服以庸。」彼是考绩之法,亦在试以功效,不专尚言。故管子明法解云:「明主之择贤人也,言勇者试之以军,言智者试之以官。试于军而有功者则举之,试于官而事治者则用之。故以战功之事定勇怯,以官职之治定愚智。故勇怯愚智之见也,如白黑之分。乱主则不然,听言而不试,故妄言者得用。」观此,是古举人之术,皆不以言可知。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注〕言己之所恶,勿加施于人。】

    正义曰:一言谓一字。《春秋左氏疏》引易云:「伏羲作十言之教,曰干、坤、震、巽、坎、离、艮、兑、消、息。」《韩非子·说林下》:「齐人曰:『臣请三言而已。』曰:『海大鱼。』」又古人称所箸书若数万言,数十万言,及《诗》体四言、五言、七言,并以一字为一言也。皇本「行」下无「之」字,「人」下有「也」字。

    〇注:「言己之所恶,勿加施于人。」 〇正义曰:皇本无此注。

    子曰:「吾之于人也,谁毁谁誉?如有所誉者,其有所试矣。【〔注〕包曰:「所誉者,辄试以事,不虚誉而已。」】 斯民也,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注〕马曰:「三代,夏、商、周。用民如此,无所阿私,所以云『直道而行』。」】

    正义曰:《集注》云:「毁者,称人之恶而损其真;举者,扬人之善而过其实。」包氏慎言《温故录》:「『斯民』两语,正申明上文『所试』句。『如』与『而』同。以,用也。言我之于人,无毁无誉。而或有所誉,称扬稍过者,以斯人皆可奖进而入于善之人,往古之成效可覩也。盖『斯民』即三代之民。三代用此民直道而行,而人皆竞劝于善,安在今之不可与为善哉?『其有所试』,谓三代已尝试之,非谓身试之也。《汉书·艺文志儒家敍略》云:『孔子曰:「如有所誉,其有所试。」唐、虞之隆,殷、周之盛,仲尼之业,已试之效也。』《后汉书·韦彪传》彪上议曰:『国以简贤为务,贤以孝行为先。孔子曰:「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忠孝之人,持心近厚;锻炼之人,持心近薄。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者,在所以磨之故也。』章怀注云:『彪引之者,言三代选贤,皆磨砺选录,然后甩之。』合此二文,校其语意,则上文所云『如有所誉』,是即直道也。直者,无私曲之谓。如有所誉,似偏于厚,而究其磨砺诱掖之意,非为私曲,故曰直道,所谓善善宜从长也。班固景帝赞曰:『孔子称「斯民,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信哉!周、秦之敝,网密文峻,而奸轨不胜。汉兴,扫除烦苛,与民休息。至于孝文,加之以恭俭,孝景遵业,五六十载之闲,移风易俗。至于黎民醇厚,周言成、康,汉言文、景,美矣。』此赞以孔子之言证汉事;言秦人以刻薄驭民,而民俗益敝。至汉文、景务率民于宽厚,能容人过,而治迹蒸蒸日上,是直道本厚意而行之者也。」案:《论衡·率性篇》:「传曰:『尧、舜之民,可比屋而封;桀、纣之民,可比屋而诛。』『斯民也,三代所以直道而行也。』圣主之民如彼,恶主之民如此,竟在化不在性也。」此亦谓尧、舜以德化民,即是直道而行,异于桀、纣之暴虐。此与包君所引证若合符也。皇本「人」下无「也」字,「所」作「可」。

    〇注:「所誉者,辄试以事,不虚誉而已。」 〇正义曰:《汉书·薛宣传》谷永荐宣疏,以「宣为御史中丞,举错皆当。『如有所用,必有所试』。」谓誉而用之也。以试为夫子身试,与包注同,亦可通。

    〇注「用民」至「而行」。 〇正义曰:「无所阿私」,谓无所阿比,以私意毁誉人也。刘氏逢禄述何篇:「《春秋》不虚美,不隐恶,褒贬予夺,悉本三代之法,无虚加之辞也。」

    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有马者借人乘之,今亡矣夫!」【〔注〕包曰:「古之良史,于书字有疑则阙之,以待知者。有马不能调良,则借人乘习之。孔子自谓及见其人如此,至今无有矣。言此者,以俗多穿凿。」 】

    正义曰:《毛诗抑传》:「借,假也。」亦常训。唐石经「史」下无「之」字,皇本「今」下有「则」字,《朱子集注》本「矣」误「已」。

    〇注「古之」至「穿凿」。 〇正义曰:宋氏翔凤《发微》云:「《周礼·保氏》『教之六艺』:『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御与书同在六艺,皆国子之所当教,故孔子言『执御』。又言『正名』,言『雅言』,所以教门弟子者,与天子诸侯之设官无以异也。史籀为周宣王时太史,作《大篆》十五篇。《周礼·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亦太史之属。《汉律》:『太史试学童能讽书九千字以上,乃得为史。又以六体试之,课最者以为尚书、御史、史书、令史。吏民上书,字或不正,辄举劾。』史书、令史者,为掌史书之令史,专以正书字为职,故曰史书,曰史篇,皆谓书字掌于太史,而保氏以教。班氏《艺文志》云:『古制书必同文,不知则阙,问诸故老。至于衰世,是非无正,人用其私。故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也,今亡矣夫!」盖伤其??[jìn]不正。』其引《论语》『史之阙文』,即上子路篇『不知盖阙』同义。志又言『《史籀篇》,《周官》教学童者也』。见《论语》之史,若汉代史书、史篇之类,而不必为纪言、纪事之成书也。许氏《说文解字敍》云:『诡更正文,乡壁虚造不可知之书,以燿于世。』与班氏言衰世之弊同。孔子之所叹,许氏又云:『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言必遵修旧文而不穿凿。孔子曰:「吾犹及史之阙文,今亡矣夫!」盖非其不知而不问,人用己私,是非无正,巧说衺辞,使天下学者疑。盖文字者,经艺之本,王政之始,前人所以垂后,后人所以识古,故曰「本立而道生」。知天下之至啧而不可乱也。』班、许两家之言,若出一涂。故《论语包注》云云,凡有马而借人乘习,则皆期于善御,亦六艺之一,弟子之事,而保氏之所教也。五驭之目为鸣和銮,逐水曲,过君表,舞交衢,逐禽左。乘之者,习此者也,有一定之法,非可人用其私,故车能同轨。六书之目为指事,象形,谐声,会意,转注,叚借。阙文者,所不知者也。有一定之法,非可诡更正文,故书能同文。」案:宋说「史阙文」之义,至为详确。其谓有马借人乘之,为五驭之法,尤补注义。《荀子·礼论篇》:「故大路之马,必倍至教顺,然后乘之,所以养安也。」注:「倍至,谓倍加精至也。」则有马须借人乘之,乃得教顺,此学御之事。夫子时,六艺之学将废,故俗多穿凿,不免自以为是也。

    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注〕孔曰:「巧言利口,则乱德义。小不忍,则乱大谋。」】

    正义曰:吴氏嘉宾《论语说》:「先王有不忍人之政,然非小不忍之谓也。故曰『惟仁者能爱人,能恶人』。苟不忍于恶一人,则将有乱大谋者矣。圣人之所恶,常在于似之而非者。巧言乱德,所谓恶佞足以乱义也。小不忍则乱仁,或曰:必有忍,其乃有济,若后仁所谓能有所忍以就大事者,不知此狙诈之术,虽于圣人之辞若可通,窃以为非也。」案:《汉书·李寻传》:「执干刚之德,勉彊大谊,绝小不忍。」《外戚传》:「夫小不忍则乱大谋,恩之所不能已,义之所割也。」二传文皆如吴说。

    子曰:「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注〕王曰:「或众阿党比周,或其人特立不群,故好恶不可不察也。」】

    正义曰:《潜夫论·潜叹篇》云:「孔子曰:『众好之,必察焉;众恶之,必察焉。』故圣人之施舍也,不必任众,亦不必专己,必察彼己之所为,而度之以义,或舍人取己,故举无遗失而政无废灭也。或君则不然,己有所爱,则因以断正,不稽于众,不谋于心,苟眩于爱,惟言是从,此政之所以败乱,而士之所以放佚者也。」又《管子·明法篇》:「乱主不察臣之功劳,誉众者则赏之,不审其罪过,毁众者则罚之如此者,则邪臣无功而得赏,忠臣无罪而有罚。」又云:「如此则悫愿之人失其职,而廉洁之吏失其治。故《明法》曰:『官之失其治也,是主以誉为赏,而以毁为罚也。』」案:潜夫论引「众好」句,在「众恶」前。宋葛洪《涉史随笔》、王氏《论语辨惑》、司马温公《论选举状议贡举状》、王临川《答段缝书》,亦先「好」后「恶」。《风俗通义·正失篇》、罗隐《两同书·真伪章》「好」均作「善」,亦「众善」句在前,即王注疑亦如此。俞氏樾《平议》以为传写误倒,或有然也。

    〇注「或众」至「察也」。 〇正义曰:「或众阿党比周」,所以众好;「或其人特立不群」,所以众恶。《梁书·刘孝绰传》:「孤特则积毁所归,比周则积誉斯信。」即本王注,故亦引《论语》说之。

    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注〕王曰:「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

    正义曰:皇本「弘人」下有「也」字。

    〇注「王曰」至「弘人」。 〇正义曰:皇本不言「王肃曰」,则何晏等义也。道随才为大小,故人能自大其道,即可极仁圣之诣,而非道可以弘人。故行之不着,习矣不察,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则仍不免为众。《中庸》记所云「苟不至德,至道不凝焉」,即此意也。《汉书·董仲舒传》:「夫周道衰于幽、厉,非道亡也,幽、厉不繇也。至于宣王,思昔先王之德,兴滞补弊,明文、武之功业,周道粲然复兴。」下引此文。又《礼乐志》载平当说衰微之学,兴废在人,亦引此文,义皆可证。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正义曰:《韩诗外传》三:「孔子曰:『过而改之.是不过也。』」当本此文而反言之。《谷梁僖二十二年传》:「过而不改,又之,是谓之过。」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正义曰:「思」者,思其所学也。然思之不达,而一于思,反为无益,故曰「思而不学则殆」。《大戴礼·劝学篇》:「孔子曰:『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略本此文。《贾子新书·修政语》上:「汤曰:『学圣王之道者,譬其如日;静思而独居,譬其若火。』夫舍学圣之道而静居独思,譬其若去日之明于庭,而就火之光于室也。然可以小见,而不可以大知。是故明君而君子贵尚学道,而贱下独思也。」

    子曰:「君子谋道不谋食。耕也,馁在其中矣;学也,禄在其中矣。君子忧道不忧贫。」【〔注〕郑曰:「馁,饿也。言人虽念耕而不学,故饥饿。学则得禄,虽不耕而不馁。此劝人学。」】

    正义曰:《潜夫论·赞学篇》引「耕也馁在其中」三句,连上「吾尝终日不食」为一章,当时简编相联,未分别也。「耕」者,《说文》云「犁也」。谓以牛犁田也。

    〇注「馁饿」至「人学」。 〇正义曰:段本《说文》:「馁,饥也。」此常训。「念耕」者,念犹思也,本非所习而思为之,故曰「念耕」。古者四民各习其业,自非有秀异者,不升于学。春秋时,士之为学者,多不得禄,故趋于异业。而习耕者众,观于樊迟以学稼、学圃为请,而长沮、桀溺、荷??丈人之类,虽隐于耕,而皆不免谋食之意。则知当时学者以谋食为亟,而谋道之心或不专矣。夫子示人以君子当谋之道,学当得禄之理,而耕或不免馁,学则可以得禄,所以诱掖人于学,而凡为君子者,当自勉矣。郑谓「念耕而不学」,谓士之为农者,但务农而不为学也。既不学不可得禄,故或遇凶歉而不免于馁,是两失之矣。若夫农务于耕,自习其业,安得概以「谋食」责之?《潜夫论·释难篇》释此文云:「君子劳心,小人劳力,故孔子所称,谓君子尔。」谊与郑同。夫耕原于谋食,谋食即不得不忧贫。君子志其大者、远者,但忧谋道之无得于己,而岂口腹身家之图所能易其志哉?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注〕包曰:「知能及治其官,而仁不能守,虽得之,必失之。」】 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涖之,则民不敬。【〔注〕包曰:「不严以涖之,则民不敬从其上。」】 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涖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注〕王曰:「动必以礼,然后善。」】

    正义曰:此章十一「之」字,包注指位言,但于「动之」句不可通。毛氏奇龄《賸言补》指民言,知足以及民,即知临为大君之宜。案:「知及之」,谓政令条教足以及民也。「仁不能守之」,谓不能以仁守之。「仁」字置句首,与「知及之」配俪成文耳。《大戴礼·武王践阼篇》:「师尚父曰:『且臣闻之,以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百世。以不仁得之,以仁守之,其量十世;以不仁得之,以不仁守之,必及其世。』」是言凡得民者,皆当以仁守之也。《孟子·离娄篇》:「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此文得之、失之,即谓得民、失民也。「庄以涖之」者,涖,临也。见《毛诗·采芑传》。《说文》:「?,临也。」即「涖」本字。皇本作「莅」,又「涖」或体。「庄以莅之」,谓威仪也。《左氏传》:「北宫文子曰:『有威而可畏谓之威,有仪而可象谓之仪。君有君之威仪,其臣畏而爱之,则而象之,故能有其国家,令闻长世。臣有臣之威仪,其下畏而爱之,故能守其官职,保族宜家。』」又曰:「故君子在位可畏,施舍可爱,进退可度,周旋可则,容止可观,作事可法,德行可象,声气可乐,动作有文,言语有章,以临其下,谓之有威仪也。」皆言临民当庄之义。「动之以礼」,谓以礼感动于民,使行之也。《荀子·王霸篇》:「上莫不致爱其下,而制之以礼。上之于下,如保赤子。政令制度,所以接下之人,百姓有不理者如豪末,则虽孤独鳏寡必不加焉。故下之亲上,欢如父母,可杀而不可使不顺。君臣上下,贵贱长幼,至于庶人,莫不以是为隆正。然后皆内自省,以谨于分。」此动之以礼为治之善也。

    〇注「知能」至「失之」。 〇正义曰:《后汉书·刘梁传》:「孔子曰:『智之难也!有臧武仲之智,而不容于鲁国。抑有由也,作而不顺,施而不恕矣。』盖善其知义,议其违道也。」下文又云:「患之所在,非徒在智之不及,又在及而违之者矣。故曰『智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也。」此引《论语》以证武仲之失位,由于不顺不恕。不顺不恕,即是不仁,与包义正合。《易·系辞传》:「何以守位?曰仁。」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知也。」【〔注〕王曰:「君子之道深远,不可以小了知而可大受;小人之道浅近,可以小了知而不可大受也。」】

    正义曰:《集注》云:「知,我知之也;受,彼所受也。」《淮南子·主术训》:「是故有大略者,不可责以捷巧;有小智者,不可任以大功。人有其才,物有其形,有任一而太重,或任百而尚轻。是故审豪厘之计者,必遗天下之大数,不失小物之选者,惑于大数之举,譬犹狸之不可使搏牛,虎之不可使搏鼠也。」

    〇注「王曰」至「受也」。 正义曰:皇本无「王肃曰」,则何晏等义也。「了」者,无余之辞。君子所知,皆深远之道,不可以小了之也。小人祇知浅近,故可以小了知。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注〕马曰:「水火及仁,皆民所仰而生者,仁最为甚。」】 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注〕马曰:「蹈水火,或时杀人,蹈仁,未尝杀人。」】

    正义曰:《说文》云:「蹈,践也。」惠氏栋《周易述》:「仁乃干之初生之道,故未见蹈仁而死,极其变,如求仁得仁,杀身成仁,乃全而归之之义,不可言死。」

    〇注「水火」至「为甚」。 〇正义曰:《孟子·告子篇》:「民非水火不生活。」是水火为民所仰而生也。仰者,望也。郑注云:「甚于水火,于仁最急也。」同马义。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注〕孔曰:「当行仁之事,不复让于师,言行仁急。」】

    正义曰:此章是夫子示门人语。盖事师之礼,必请命而后行,独当仁则宜急行,故告以不让于师之道,恐以辗转误人生死也。

    〇注「当行」至「仁急」。 〇正义曰:《说文》:「当,田相值也。」人于事,值有当行仁者,不复让于师,所谓「闻斯行之」也。《春秋繁露·竹林篇》论楚子反许宋平事云:「今子反往视宋,闻人相食,大惊而哀之,不意之至于此也,是以心骇目动而违常礼。礼者,庶于仁文质而成体者也。今使人相食,大失其仁,安着其礼?方救其质,奚恤其文?故曰『当仁不让』』,此之谓也。」彼言子反不让于君,与此义略同,故引文说之。

    子曰:「君子贞而不谅。」【〔注〕孔曰:「贞,正。谅,信也。君子之人,正其道耳。言不必小信。」】

    〇注:「贞正」至「小信」。 〇正义曰:《易·彖传》:「贞,正也。」此常训。君子以义制事,咸合正道,而不必为小信之行。何异孙《十一经问对》:「《孟子》曰:『君子不亮,恶乎执?』『亮』与『谅』同。孔子曰:『岂若匹夫、匹妇之为谅也?』又曰:『君子贞而不谅。』谅者,信而不通之谓。君子所以不亮者,非恶乎信,恶乎执也。故《孟子》又曰:『所恶执一者,为其贼道也。』」焦氏循《孟子正义》:「《论语》云『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盖好信不好学,则执一而不知变通,遂至于贼道。『君子贞而不谅』,正恐其执一而蔽于贼也。友谅兼友多闻,多闻由于好学,则不至于贼。」案:上篇夫子答子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孟子·离娄下》:「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唯义所在。」「言必信」,即此注所云「小信」也,亦即「谅」也。《汉书·王贡等传赞》:「贞而不谅,薛方近之。」颜注云:「薛方志避乱朝,诡引巢、许为喻,近此义也。」亦言不必信之证。

    子曰:「事君,敬其事而后其食。」【〔注〕孔曰:「先尽力而后食禄。」】

    正义曰:「敬」者,自急敕也。《礼·表记》云:「子曰:『事君,军旅不辟难,朝廷不辞贱。处其位而不履其事,则乱也。故君使其臣,得志则慎虑而从之,否则孰虑而从之,终事而退,臣之厚也。』」是言事君当敬其事也。《檀弓》云:「仕而未有禄者」。可见当时人臣居位,有不得禄。然祇去位则可,若在位而但计及食禄,不复敬君之事,则大不可。《朱子集注》云:「后,与『后获』之后同。」儒行曰:「先劳而后禄。」亦此意。《郡斋读书志》载蜀石经作「敬其事而后食其禄」,是依注文妄增。

    子曰:「有教无类。」【〔注〕马曰:「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〇注:「言人所在见教,无有种类。」 〇正义曰:《说文》云:「类,种类相似,唯犬为甚,故其字从犬。」皇疏云:「人乃有贵贱,同宜资教,不可以其种类庶鄙而不教之也。教之则善,本无类也。」《吕氏春秋·劝学篇》:「故师之教也,不争轻重、尊卑、贫富,而争于道,其人苟可,其事无不可。」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

    正义曰:吴氏嘉宾说:「《孟子》曰:『伯夷、伊尹、柳下惠,三子者不同道。』道者,志之所趋舍,如出处语默之类。难同于为善,而有不同,其是非得失.皆自知之,不能相为谋也。」案:《孟子》又言「之行不同也,或远或近,或去或不去,归洁其身而已矣。」归洁其身,道也,而远近、去不去,行各不同,则不能相为谋也。《史记·伯夷列传》引此文云:「亦各从其志也。」即《孟子》不同道之说。颜注以天道、人道为言,失其旨矣。《老庄申韩列传》:「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亦以老子之学与儒不同,未可厚非也。若夫「与时偕行」,「无可无不可」,夫子之谓「集大成」,安有所谓「不相谋」哉? 不相谋者,道之本能;相为谋者,圣人之用。后世儒者,举一废百,始有异同之见,而自以为是,互相攻击,既非圣人覆焘持载之量,亦大昧乎「不相为谋」之旨。

    子曰:「辞达而已矣。」【〔注〕孔曰:「凡事莫过于实,辞达则足矣,不烦文艳之辞。」】

    〇注「凡事」至「之辞」。 〇正义曰:辞皆言事,而事自有实,不烦文艳以过于实,故但贵辞达则足也。《仪礼·聘礼记》:「辞无常,孙而说,辞多则史,少则不达。辞苟足以达,义之至也。」是辞不贵多,亦不贵少,皆取达意而止。钱氏大昕《潜研堂文集》:「据《聘记》解此文,以为《论语》亦是聘辞,则不若此注言『凡事』得兼举也。」

    师冕见,【〔注〕孔曰:「师,乐人,盲者名冕。」】 及阶,子曰:「阶也。」及席,子曰:「席也。」皆坐,子告之曰:「某在斯,某在斯。」【〔注〕孔曰:「历告以坐中人姓字所在处。」】 师冕出。子张问曰:「与师言之道与?」子曰:「然。固相师之道也。」【〔注〕马曰:「相,导也。」】

    正义曰:赵氏佑《温故录》:「礼,迎客于门,每门必让,降等之客,则于门内。此师冕见,当先有坐客,则第俟诸阶,故纪从阶始。」案:赵说是也。但师冕来见,必亦有扶工者,入门之后,当立堂下,故此及阶、及席,夫子若为扶工者,一一诏告之。又告以某某在斯者,令师冕知之,得与为礼也。《礼·少仪》云:「其未有烛而有后至者,则以在者告。道瞽亦然。」注:「为其不见,意欲知之也。师冕见。」云云。正瞽无目,恒如日暗,故道示之,亦如无烛时也。

    〇注:「历告以坐中人姓字所在处。」 〇正义曰:《广雅·释诂》:「某,名也。」言以某名其人也。此历举姓字亦云「某」者,坐中非止一人,夫子本以姓字告之,记者不能尽述,故重言「某」以括之。姓字释「某」,所在处释「在斯」。

    〇注:「相,导也。」 〇正义曰:「相、导」,《尔雅·释诂》文。郑注云:「相,扶也。」「扶」、「导」义同。《周官·眡瞭》:「凡乐事相瞽。」注:「相,扶工。」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