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申韩第五十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题解】

    申,即申不害,战国时韩人。相韩昭侯15 年,内修政治,外应诸侯,终其身无侵韩者。其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与韩非并称申韩,后世并奉为法家之集大成者。本篇就“礼治”和“法治”的问题展开辩论。文学在上篇末尾攻击韩非“非先王而不遵,舍正令而不从”,本篇又攻击商鞅“反圣人之道,变乱奏俗,其后政耗乱而不能治”,提出“世不患无法,而患无必行之法”,妄图以“礼治”代替“法治。御史则认为“法治”是“奸邪之所恶而良民之福”,“无法势,虽贤人不能以为治”,并举“吴子以法治楚、魏,申、商以法强秦、韩”为证,肯定“法治”对当时新兴地主阶级专政的巨大作用。

    御史曰:待周公而为相,则世无列国。待孔子而后学,则世无儒,墨。夫衣小缺,憏裂可以补①,而必待全匹而易之;政小缺,法令可以防,而必待雅、颂乃治之②;是犹舍邻之医,而求俞跗而后治病③,废污池之水④,待江海而后救火也⑤。迂而不径⑥,阙而无务⑦,是以政令不从而治烦乱。夫善为政者,弊则补之⑧,决则塞之。故吴子以法治楚、魏⑨,申、商以法强秦、韩也。

    【注释】

    ①“憏(j@)原作“襟”,今据孙诒让说校改。憏裂:即小块的布。

    ②雅、颂:《诗经》中的《小雅》、《大雅》和《颂》,这里指礼治。

    ③俞跗(f&):上古良医,见《史记·扁鹊传》。

    ④废:弃置不用。污池:水停聚的地方,即蓄水池。

    ⑤《韩非子·说林上》:“假人于越而救溺子,越人虽美游,子必不生矣。失火而取水于海,海水虽多,火必不灭矣。远水不救近火也。”义与此同。

    ⑥迂:曲折,绕远。径:直。

    ⑦阙:同“缺”,缺陷。务:措施。

    ⑧弊:破败。

    ⑨吴子,即吴起,见《非鞅篇》注释。

    【译文】

    御史说:如果要等待周公来做宰相,那么世上就不会有那么多国家了。如果都等待孔子来指教,那么世上就不会有儒家和墨家了。衣服破了,找块小布就能补好,却一定要等待用整匹布来换;政事上出现小问题,用法律和禁令就可以弥补,却一定要用《雅》、《颂》那些诗里面讲的礼义来治理;这就像有病不找附近的医生,而往远处去找俞跗治病一样;(失火后)弃置不用附近池塘里的水,而硬要等待从大江大海取来水再救火一样。绕弯子而不走直路,有缺点不务修补,这就会使人们不服从法令,秩序越来越混乱。好的执政的人,一发现弊病就立即进行补救,一有漏洞就立即堵塞。所以吴起用“法”把楚、韩治理得很好,申不害、商鞅用“法”使秦、韩强盛起来。

    文学曰:有国者选众而任贤,学者博览而就善,何必是周公、孔子!故曰法之而已①。今商鞅反圣人之道②,变乱秦俗,其后政耗乱而不能治③,流失而不可复,愚人纵火于沛泽④,不能复振;蜂虿螫人⑤,放死不能息其毒也⑥。烦而止之,躁而静之,上下劳扰,而乱益滋。故圣人教化,上与日月俱照,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⑦!

    【注释】

    ①法:效法。

    ②“商鞅”下本有“吴起”二字,今据郭沫若说删。

    ③“治”,原作理,唐人避高宗李治讳改,今改正。

    ④愚人纵火于沛泽:指陈胜、吴广在大泽乡率领农民起义。沛泽:水草积聚的沼泽地。

    ⑤虿:蝎子类毒虫。

    ⑥放死:至死。

    ⑦《孟子·尽心篇上》:“夫君子所过者化,所存者神,上下与天地同流,岂曰小补之哉!”

    【译文】

    文学说:掌握政权的人要从很多人当中选用贤能的人,有学问的人要从博览群书中学到好的东西,何必一定等着周公、孔子呢!不过效法他们罢了。商鞅违反圣人之道,把秦国的风俗改坏了,从此以后秦国朝政昏乱而不可治理,礼崩乐坏而无法恢复,这就使陈胜、吴广这样的愚人在大泽乡玩火,秦朝再也不能复兴了;人被毒蜂、蝎子螫了,虽把蜂、蝎放跑弄死,也不能消除它的毒害。烦躁不安时就要静止,国家上下都劳苦烦扰,而乱子就越来越厉害。所以说圣人的教化,如同日月一样照耀,好像天地一样长久,怎么能说是小补呢!

    御史曰:衣缺不补,则日以甚,防漏不塞,则日益滋。大河之始决于瓠子也①,涓涓尔②,及其卒③,泛滥为中国害。灾梁、楚④,破曹、卫⑤,城郭坏沮,蓄积漂流⑥,百姓木栖⑦,千里无庐,令孤寡无所依,老弱无所归。故先帝闵悼其灾⑧,亲省河堤⑨,举禹之功,河流以复,曹、卫以宁百姓戴其功,咏其德,歌“宣房塞,万福来”焉⑩,亦犹是也。如何勿小补哉?

    【注释】

    ①瓠(h))子:地名,约在今河南省濮阳市南,汉武帝元光三年(公元前132年),黄河在此决口。事详《史记·河渠书》及《汉书·武帝纪》。

    ②涓涓:细小的水流。

    ③卒:终了,结果。

    ④梁、楚:指战国时属于魏国和楚国的土地,相当于今河南省黄河两岸地区及山西省西南部和长江、淮河中、下游广大地区。

    ⑤曹、卫:指原属春秋时曹、卫两国管辖的地区,约在今山东省西南部与河南省东北部地区。

    ⑥蓄积:这里指财产。

    ⑦木栖:居住在树木上。

    ⑧闵悼:怜惜。

    ⑨省:视察。

    ⑩汉武帝元封二年(公元前109年),使汲仁、郭昌将卒数万人塞瓠子决河,并亲省河堤,以示鼓励,卒塞瓠子,筑宫其上,名曰宣房。因歌中有“宣房塞兮万福来”语,故曰“歌‘宣房塞,万福来’”。事详《史记·河渠书》。

    【译文】

    御史曰:衣服破了不补,就会越破越厉害,河堤漏水不去堵塞,就会越漏越大。黄河在瓠子那地方决口时,开始不过是涓涓细流,到最后竟泛滥成灾,成为中原的祸害,使梁、楚受淹,曹、卫受害,城墙被毁坏,财物四处漂流,百姓只好居住在树上,千里之内不见房舍,使孤儿寡妇无所依靠,老弱的人找不到归宿。所以先帝(汉武帝)怜惜受灾的百姓,亲自视察河堤,像大禹那样致力治水,使黄河得到修复,曹、卫等地才得到安宁。百姓爱戴他的功绩,歌颂他的恩德,歌中说:“宣房决口一堵塞,千福万福一齐来。”事实的确是这样,怎么不要小补呢?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