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八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雖、唯、惟

    《玉篇》曰:「雖,詞兩設也。」常語也。字或作「唯」。《春秋》桓十四年:「秋八月,壬申,禦廩災。乙亥,嘗。」《穀梁傳》曰:「禦廩之災不誌,此其志,何也?以為唯未易災之餘而嘗可也,誌不敬也。何用見其未易災之餘而嘗也?曰:甸粟而內之三宮,三宮米而藏之禦廩。夫嘗,必有兼旬之事焉。(今本「旬」訛作「甸」。辯見《經義述聞》。)壬申,禦廩災。乙亥,嘗。以為未易災之餘而嘗也。」家大人曰:《傳》言「以為未易災之餘而嘗」者,火焚之餘米,不可以奉宗廟,必易之而後可。易之,則甸粟而納之三宮,三宮米而藏之禦廩,其事非兼旬不能具。今壬申災而乙亥嘗,相距不過三日,則是未易災之餘而嘗也。故上文曰:「以為唯未易災之餘而嘗可也,誌不敬也。」唯,即「雖」字也。言魯人不易其災之餘而嘗者,其意若曰:雖未易災之餘而嘗可也,則不敬莫大乎是。故書之曰:壬申禦廩災,乙亥嘗。所以誌不敬也。徐邈讀「可也」絕句,「誌不敬也」自為句,正與《傳》意相合。範注乃用鄭嗣之說,讀「可也誌」為句,而釋之曰:「唯以未易災之餘而嘗,然後可誌也。」如其說,則上下文皆不可通。總由不知「唯」為「雖」之借字,故字義失而句讀亦舛矣。《禮記·少儀》:「雖有君賜。」《雜記》:「雖三年之喪可也。」鄭注並曰:「雖,或為『唯』。」《表記》:「唯天子受命於天。」注曰:「『唯』當為『雖』。」《荀子·性惡》篇曰:「今以仁義法正為固無可知可能之理邪,然則唯禹不知仁義法正,不能仁義法正也。」楊倞注:「唯,讀為雖。」《秦策》曰:弊邑之王所甚說者,無大大王。唯儀之所甚願為臣者,亦無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無先齊王。唯儀之所甚憎者,亦無先齊王。」《史記·張儀傳》「唯」皆作「雖」。《史記·汲

    黯傳》:「宏、湯深心疾黯,唯天子亦不說也。」《漢書》「唯」作「雖」。《漢書·揚雄傳·解嘲》:「唯其人之贍知哉,亦會其時之可為也。」《文選》「唯」作「雖」。又《大戴禮·虞戴德》篇曰:「君以聞之(以,與「已」同),唯某無以更也。」《墨子·尚同》篇曰:「唯欲毋與我同,將不可得也。」《荀子·大略》篇曰:「天下之人唯各持意哉,然而有所共予也。」《趙策》曰:「君唯釋虛偽疾,文信猶且知之也。」《史記·範雎傳》曰:「須賈問曰:『孺子豈有客習於相君者哉?』範雎曰:『主人翁習知之。唯雎亦得謁。』」《司馬相如傳》曰:「相如使時,蜀長老多言通西南夷不為用,唯大臣亦以為然。」此皆古書借「唯」為「雖」之證也。字又作「惟」。《史記·淮陰侯傳》曰:「信問王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強,孰與項王?』漢王默然良久,曰:『不如也。』信再拜賀曰:『惟信亦為大王不如也。』」《漢書》「惟」作「唯」,字並與「雖」同。(顏師古斷「唯」字為句,而以為應辭,非是。辯見《讀書雜志》。)《淮南·精神》篇曰:「不識天下之以我備其物與?且惟無我而物無不備者乎?」惟,亦與「雖」同。《說文》「雖」字以「唯」為聲,故「雖」可通作「唯」,「唯」亦可通作「雖」,互見「惟」字下。

    肆

    肆,遂也。《書·堯典》曰:「肆類於上帝。」又曰:「肆覲東後。」《史記·五帝紀》「肆」並作「遂」。遂、肆聲相近,方俗語有侈弇耳。

    《爾雅》曰:「肆,故也。」《書·大誥》曰:「肆朕誕以爾東征。」《漢書·翟義傳》王莽仿《大誥》作「故予大以爾東征」。《無逸》曰:「肆中宗之享國,七十有五年。」《史記·魯世家》「肆」作「故」。《詩·綿》曰:「肆不殄厥慍。」《思齊》曰:「肆戎疾不殄。」「肆成人有德。」《抑》曰:「肆皇天弗尚。」「肆」字皆當訓為「故」。(《傳》《箋》並云:「肆,故今也。」失之。說見《經義述聞·爾雅》。)

    自

    自,詞之「用」也。《書·康誥》曰:「凡民自得罪。」某氏《傳》訓「自」為「用」。《召誥》曰:「自服於土中。」鄭《注》亦曰:「自,用也。」

    自,猶「苟」也。成十六年《左傳》曰:「自非聖人,外寧必有內憂。」言苟非聖人也。

    茲滋

    《爾雅》曰:「茲,此也。」常語。

    茲,猶「斯」也。《書·酒誥》曰:「朝夕曰:祀茲酒。」言朝夕戒之曰,惟祭祀斯用酒也。故下文曰:「飲惟祀。」昭七年《左傳》曰:「三命茲益共。」二十六年《傳》曰:「若可,師有濟也。君而繼之,茲無敵矣。」「茲」字亦與「斯」同義。

    茲者,承上起下之詞。昭元年《左傳》曰:「勿使有所壅閉湫底以露其體,茲心不爽而昏亂百度。」二十六年《傳》曰:「單旗、劉狄帥群不吊之人,以行亂於王室。晉為不道,是攝是讚,思肆其罔極。茲不穀震蕩播越,竄在荊蠻。」此兩「茲」字,皆承上起下之詞,猶今人言致令如此也。杜注訓「茲」為「此」,皆失之。「茲」字或作「滋」。昭五年《傳》曰:「君若惄焉好逆使臣,滋敝邑休怠而忘其死,亡無日矣。」「滋」亦承上起下之詞。

    斯

    《爾雅》曰:「斯,此也。」常語。斯,猶「則」也。亦常語。

    斯,猶「乃」也。《書·洪範》曰:「女則錫之福。時人斯其惟皇之極。」《金縢》曰:「周公居東二年,則罪人斯得。」《詩·小旻》曰:「謀猶回遹,何日斯沮。」《賓之初筵》曰:「大侯既抗,弓矢斯張。」《角弓》曰:「受爵不讓,至於己斯亡。」《禮記·檀弓》曰:「人喜則斯陶,陶斯詠,詠斯猶,猶斯舞。」「斯」字並與「乃」同義。《詩·斯幹》曰:「乃安斯寢,乃寢乃興。」斯,亦「乃」也,互文耳。

    斯,猶「其」也。《詩·采芑》曰:「朱芾斯皇。」《斯幹》曰:「如諭斯翼,如矢斯棘,如鳥斯革,如翬斯飛。」《甫田》曰:「乃求千斯倉,乃求萬斯箱。」《白華》曰:「有扁斯石。」《思齊》曰:「則百斯男。」《皇矣》曰:「王赫斯怒。」《烈祖》曰:「有秩斯祜。」「斯」字並與「其」同義。

    斯,猶「維」也。《采薇》曰:「彼爾維何?維常之華。彼路斯何?君子之車。」斯,亦「維」也。猶《韓奕》曰「其殽維何?炰鱉鮮魚。其蔌維何?維筍及蒲」也。

    斯,猶「是」也。《詩·七月》曰:「朋酒斯饗。」《公劉》曰:「於京斯依。」又曰:「於豳斯館。」

    斯,猶「然」也。《禮記·玉藻》曰:「二爵而言言斯。」言「言言然」也。(上言「灑如」,此言「言言斯」,「斯」與「如」,皆形容之詞。鄭注:「斯,猶耳也。」耳,疑當作「爾」。言言爾,猶雲「縱縱爾」、「折折爾」也。)《論語·鄉黨》篇曰:「色斯舉矣,翔而後集。」何注引馬融曰:「見顏色不善,則去之。」皇侃《疏》以為「孔子在處觀人顏色而舉動也。」《憲問》篇:「其次辟色。」何引孔《傳》曰:「色斯舉也。」正與此注相應。然下句「翔而後集」,自指鳥言之。若謂孔子辟色,則與下句意不相屬矣。若謂鳥見人之顏色不善而飛去,則人之顏色不善,又豈鳥所能喻乎?今案,色斯者,狀鳥舉之疾也,與「翔而後集」意正相反。色斯,猶色然,驚飛貌也。《呂氏春秋·審應》篇曰:「益聞君子猶鳥也,駭則舉。」哀六年《公羊傳》曰:「諸大夫見之,皆色然而駭。」何注曰:「色然,驚駭貌。」義與此相近也。漢人多以「色斯」二字連讀。(《論衡·定賢》篇曰:「大賢之涉世也,翔而有集,色斯而舉。」《議郎元賓碑》曰:「翻翥色斯。」《竹邑侯相張壽碑》曰:「君常懷色斯,遂用高逝。」《堂邑令費鳳碑》曰:「色斯輕翔,翻然高令。」《費鳳別碑》曰:「功成事就,色斯高舉。」)

    斯,語已詞也。若「恩斯勤斯,鬻子之閔斯」,是也。常語也。

    斯,語助也。《詩·螽斯》曰:「螽斯羽。」(毛《傳》以「螽斯」為「斯螽」,非。辯見《廣雅疏證》。)《小弁》曰:「鹿斯之奔。」《瓠葉》曰:「有兔斯首。」(鄭《箋》以「斯首」為「白首」,非。)「斯」字皆語助。

    些

    《廣雅》曰:「些,詞也。」曹憲音「先計反」。《楚辭·招魂》用此字。《爾雅釋文》曰:「些,息計反,又息賀反,語餘聲也。」《說文》新附字曰:「些,語詞也,見《楚辭》,從此從二,其義未詳。」家大人曰:些,即「呰」字之訛也。草書「呰」字作「[1234]」,隸書因變而為「些」矣。《說文》:「呰,苛也。從口此聲。」《爾雅》:「呰,此也。」《釋文》曰:「呰,子爾反,或子移反,郭音些。」《玉篇》:「些,息計切,此也,辭也。又息⒑切。」《廣韻》去聲十二霽:「些,蘇計切,此也,辭也,何也。楚音蘇⒑切。」《集韻》十二霽:「些,思計切,語辭,或作呰。」三十八⒑:「些,四⒑切,語辭也,見《楚辭》。或作呰。」據《爾雅釋文》云:「呰,郭音些。」是「呰」字兼有「些」音也。《玉篇》《廣韻》並云:「些,此也。」即《爾雅》「呰」字之訓。《廣韻》:「些,何也。」即《說文》「呰」字之訓。(《說文》:「呰,苛也。」「苛」、「何」皆古「嗬」字,見《周官》《漢書》。)而《集韻》又云:「些,或作呰。」故知「些」即「呰」之訛也。「呰」字以「此」為聲,則當以息計為正音,息⒑為變音矣。(凡平聲之支、歌,上聲之紙、哿,去聲之寘、⒑,多有一字而兩韻兼收者。)《楚辭》之「呰」,與《詩》之「斯」字同義。《爾雅》「斯」、「呰」皆訓為「此」,而聲又相近,故二者又皆為語詞。

    思

    思,語已詞也。《詩·漢廣》曰:「南有喬木,不可休思。」毛《傳》曰:「思,辭也。」他皆放此。(案,宣十二年《左傳》引《詩》「鋪時繹思」,杜注:「思,辭也。」是也。《詩箋》以「思」為「思念」之「思」,云:「陳繹而思行之。」則累於詞矣。)

    思,發語詞也。《車[1234]》曰:「思孌季女逝兮。」(思,詞也。「思孌季女」,「思齊大任」,「思媚周薑」,句法相同。《箋》曰:「思得孌然美好之少女。」失之。)《文王》曰:「思皇多士。」(毛《傳》:「思,辭也。」)《思齊》曰:「思齊大任。」(思,詞也。《箋》曰:「常思莊敬者,大任也。」失之。下「思媚」同。)又曰:「思媚周薑。」《公劉》曰:「思輯用光。」(《傳》曰:「言民相與和睦以顯於時也。」,則「思」為語詞明矣。《箋》曰:「思在和其民人。」失之。《孟子》趙注同。)《思文》曰:「思文後稷。」(思,詞也。《箋》曰:「思先祖有文德者。」失之。《周語》韋注同。)《載見》曰:「思皇多祜。」(思,詞也。皇,美也,盛也。「思皇多士」,「思皇多祜」,句法相同。《箋》曰:「皇,君也。思使成王之多福。」失之。)《良耜》曰:「思媚其婦。」(「有嗿其饇」,「思媚其婦」,「有依其士」,「有略其耜」,句首皆語詞。說見《經義述聞》。)《泮水》曰:「思樂泮水。」(思,詞也。《箋》曰:「言已思樂僖公之修泮宮之水。」失之。)「思」字皆發語詞。

    思,句中語助也。《關雎》曰:「寤寐思服。」(《傳》曰:「服,思之也。」訓「服」為「思之」,則「思服」之「思」,當是語助。《箋》曰:「服,事也。思己職事,當誰與共之乎?」王注曰:「服膺思念之。」皆於義未安。)《桑扈》曰:「旨酒思柔。」(《絲衣》篇同。柔,和也。「思柔」與「其觩」對文,是「思」為語助也。《箋》曰:「其飲美酒,思得柔順中和,與共其樂。」《左傳》杜注同。《絲衣箋》曰:「柔,安也。飲美酒者,皆思自安。」並失之。)《文王有聲》曰:「自西自東,自南自北,無思不服。」(無思不服,無不服也。思,語助耳。)《閔予小子》曰:「於乎皇王,繼序思不忘。」(繼序思不忘,繼序不忘也。《烈文》曰:「於乎前王不忘。」無「思」字,是「思」為語助也。《箋》曰:「思其所行不忘。」失之。)「思」皆句中語助。

    將

    《論衡·知實》篇曰:「將者,且也。」常語也。

    將,猶「其」也。隱元年《左傳》曰:「君將若之何?」莊十四年《傳》曰:「君其若之何?」成二年《傳》曰:「國將若之何?」昭十二年《傳》曰:「國其若之何?」其義一也。「將」與「其」同義,故二字可以互用。成十四年《傳》曰:「是夫也,將不唯衛國之敗,其必始於未亡人。」昭八年《傳》曰:「其非唯我賀,將天下實賀。」《晉語》曰:「行之克也,將以害之。若其不克,其因以罪之。」皆是也。「將」與「其」同義,故又可以連用。隱三年《左傳》「其將何辭以對」,是也。互見「其」字下。

    將,猶「抑」也。《楚辭·卜居》曰:「吾寧悃悃款款樸以忠乎?將送往勞來斯無窮乎?」《楚策》曰:「先生老悖乎?將以為楚國祆祥乎?」「將」字並與「抑」同義。

    將,猶「乃」也。宣六年《左傳》曰:「使疾其民以盈其貫,將可殪也。」《墨子·尚賢》篇曰:「譬若欲眾其國之善射禦之士者,必將富之貴之敬之譽之,然後國之善射禦之士,將可得而眾也。」(此「將」字,猶「乃」也,與上「將」字異義。)「將」字並與「乃」同義。

    且、徂

    《呂氏春秋·音律》篇注曰:「且,將也。」《詩·雞鳴》曰「會且歸矣」,是也。常語也。

    且,猶「尚」也。《易·乾文言》曰「天且不違」,是也。亦常語。

    且,猶「又」也。《春秋》文五年:「王使榮叔歸含,且賵。」《穀梁傳》曰:「其曰且,誌兼也。」亦常語。

    且,猶「抑」也。《禮記·曾子問》曰:「葬引至於堩,日有食之,則有變乎?且不乎?」《齊策》曰:「王以天下為尊秦乎?且尊齊乎?」《史記·魏世家》曰:「富貴者驕人乎?且貧賤者驕人乎?」「且」字並與「抑」同義。

    且,姑且也。《詩·山有樞》曰「且以喜樂,且以永日」,是也。常語也。

    《禮記·檀弓》:「夫祖者,且也。且胡為其不可以反宿也?」鄭注曰:「且,未定之辭。」

    《廣雅》曰:「且,借也。」隱元年《公羊傳》曰:「且如桓立,則恐諸大夫之不能相幼君也。」何注曰:「且如,假設之辭。」《莊子·齊物論》篇曰:「今且有言於此。」

    且,猶「若」也。隱三年《公羊傳》曰:「且使子而可逐,則先君其逐臣矣。」《呂氏春秋·知士》篇:「劑貌辨答宣王曰:『王方為太子之時,辨謂靜郭君曰:「太子不仁,不若革太子,更立衛姬嬰兒校師。」靜郭君曰:「不可,吾弗忍為也」且靜郭君聽辨而為之也,必無今日之患也。』」《齊策》「且」作「若」。《去尤》篇曰:「邾之故法,為甲裳以帛。公息忌謂邾君曰:『不若以組,凡甲之所以為固者,以滿竅也。今竅滿矣,而任力者半耳。且組則不然,竅滿,則盡任力矣。』」《燕策》曰:「燕,南附楚則楚重,西附秦則秦重,中附韓、魏,則韓、魏重。且苟所附之國重,此必使王重矣。」「且」字並與「若」同義。

    且,猶「此」也,今也。《詩·載芟》曰:「匪且有且,匪今斯今,振古如茲。」毛《傳》曰:「且,此也。」《正義》曰:「今,謂今時,則且亦今時,其實是一,作者美其事而丁寧重言之耳。」字亦作「徂」。(《詩·出其東門》:「匪我思且。」《釋文》:「且,音徂。」《爾雅》云:「徂,存也。」「徂」通作「且」,故「且」亦通作「徂」。)《書·誡誓》曰:「徂茲淮夷、徐戎並興。」「徂」讀為「且」。且,今也。言今茲淮夷、徐戎並興也。某氏《傳》以「徂」為「往征」。往征茲淮夷、徐戎並興,斯為不詞矣。且經言「徂」,不言「徂征」也。

    且夫者,指事之詞。「且」與「今」同義,或言「今夫」,或言「且夫」,其實一也。

    且,猶「夫」也。《墨子·非攻》篇曰:「今且天下之王公大人士君子。」今且,今夫也。《孟子·公孫醜》篇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後崩,猶未洽於天下。」《史記·魏世家》:「翟璜問李克曰:『今者聞君召先生而卜相,果誰為之?』李克曰:『魏成子為相矣。』翟璜忿然作色曰:『臣何負於魏成子?』李克曰:『且子之言克於子之君者,豈將比周以求大官哉?』」《春申君傳》曰:「李園,弱人也,仆又善之。且又何至此?」「且」字並與「夫」同義。

    且,更端之詞也。若《論語》「且爾言過矣」,是也。常語也。

    且,發語詞也。《韓子·難二》曰:「景公過晏子曰:『子宮小近市,請徙子家豫章之圃。』晏子再拜而辭曰:『且嬰家貧,待市食而朝暮趨之,不可以遠。』」《呂氏春秋·貴信》篇曰:「莊公左搏桓公,右抽劍以自承。管仲、鮑叔進。曹劌按劍當兩陛之間曰:『且二君將改圖,無或進者。』」《趙策》曰:「公子牟辭應侯,應侯曰:『公子將行矣,獨無以教之乎?』曰:『且微君之命命之也,臣固且有效於君。』」(上「且」字發語詞,與下「且」字異義。)司馬相如《封禪文》曰:「或曰:且天為質闇,示珍符,固不可辭。」「且」字皆發語詞。

    且,句中語助也。《莊子·齊物論》篇曰:「夫隨其成心而師之,誰獨且無師乎?」又曰:「果且有彼是乎哉?果且無彼是乎哉?」《呂氏春秋·無義》篇曰:「公孫鞅使人謂公子卬曰:『今秦令鞅將,魏令公子當之。豈且忍相與戰哉!』」「且」字皆句中語助。

    且(子餘反)

    《詩·山有扶蘇》曰:「不見子都,乃見狂且。」毛《傳》:「且,辭也。」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