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七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而

    而者,承上之詞,或在句中,或在句首,其義一也。常語也。

    《漢書·韋賢傳》注曰:「而者,句絕之辭。」《詩·著》曰:「俟我於著乎而。」

    《論語·子罕》篇引《詩》曰:「唐棣之華,偏其反而。」《微子》篇曰:「已而已而。」宣四年《左傳》曰:「若敖氏之鬼,不其餒而。」《逸周書·芮良夫》篇曰:「不其亂而。」

    而,猶如也。《易·明夷象傳》曰:「君子以蒞眾,用晦而明。」虞注曰:「而,如也。」《詩·君子偕老》曰:「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毛《傳》曰:「尊之如天,審諦如帝。」《都人士》曰:「垂帶而厲。」《箋》曰:「而厲,如鞶厲也。」昭四年《左傳》曰:「牛謂叔孫:見仲而何?」杜注曰:「而何,如何也。」《管子·樞言》篇曰:「能而稷乎?能而麥乎?」《孟子·萬章》篇曰:「而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荀子·仲尼》篇曰:「財利至,則言善而不及也。」(楊倞注:「而,如也。」)《呂氏春秋·順說》篇曰:「與生與長,而言之與響。」《齊策》曰:「而此者三。」(高注:而,如也。)《漢書·賈誼傳》曰:「變化而嬗。」(《史記索隱》引韋昭注:「而,如也。」)「而」字並與「如」同義。「而」與「如」同義,故二字可以互用。《詩·都人士》曰:「彼都人士,垂帶而厲。彼君子女,卷發如蠆。」《大戴記·衛將軍文子》篇曰:「滿而不滿,實如虛,過之如不及。」《孟子·離婁》篇曰:「文王視民如傷,望道而未之見。」《荀子·強國》篇曰:「黭而雷擊之,如牆厭之。」《說苑·奉使》篇曰:「意而安之,願假冠以見。意如不安,願無變國俗。」皆以「如」、「而」互用。故《詩》「垂帶而厲」,《內則注》引「而」作「如」。《荀子·哀公》篇「從物如流」,《大戴記·哀公問五義》篇「如」作「而」。襄十二年《左傳》「夫婦所生若而人」,《晉書·禮志》「而」作「如」。《史記·鄒陽傳》「白頭如新,傾蓋如故」,《新序·雜事》篇「如」並作「而」。

    而,猶「若」也。「若」與「如」古同聲,故「而」訓為「如」,又訓為「若」。《大戴記·衛將軍文子》篇:「孔子曰:『而商也,其可謂不險也。』」「而商也」,與《論語》「若由也」同義。襄二十九年《左傳》曰「且先君而有知也」,與上文「先君若有知也」同義。「而」與「若」同義,故二字可以互用。《詩·猗嗟》曰:「頎而長兮,抑若揚兮。」(而、若,皆「然」也。毛《傳》:「抑,美色。揚,廣揚。」)昭二十六年《左傳》:「晏子曰:『後世若少惰,陳氏而不亡,則國其國也已。』」皆以「而」、「若」互用。故《書·康誥》「若有疾」,《荀子·富國》篇「若」作「而」。《詩·甫田》篇「突而弁兮」,《猗嗟》篇「頎而長兮」,《正義》「而」並作「若」。《都人士》篇「垂帶而厲」,《淮南·氾論》篇注「而」作「若」。襄三十年《左傳》「子產而死」,《呂氏春秋·樂成》篇「而」作「若」。《周官·旅師》「而用之」,鄭注「而」讀為「若」。(案,「而」亦可讀為「如」,《論語》「如用之」,是也。)

    而,猶「然」也。《書·皋陶謨》曰:「啟呱呱而泣。」言呱呱然泣也。《詩·野有死麕》曰:「舒而脫脫兮。」《箋》曰:「脫脫然舒。」《甫田》曰:「突而弁兮。」《箋》曰:「突爾加冠為成人。」爾,亦「然」也。《猗嗟》曰:「頎而長兮(說見上)。」文十七年《左傳》曰:「鋌而走險。」(杜注:「鋌,疾走貌。」)宣十二年《傳》曰:「及楚殺子玉,公喜而後可知也。」

    而,猶「乃」也。(「乃」與「而」對言之則異,散言之則同,說見「乃」字下。)《詩·杕杜》曰:「期逝不至,而多為恤。」言乃多為憂也。《鄉射禮》曰「而錯」,言乃錯也。《大戴記·曾子本孝》篇曰「如此而成於孝子也」,言如此乃成為孝子也。《檀弓》曰:「而曰然。」鄭注:「而,猶乃也。」《祭義》曰:「已徹而退,無敬齊之色,而忘本也。」言乃忘本也。(鄭以「而」為衍字,失之。)《昏義》曰:「禮之大體,而所以成男女之別,而立夫婦之義也。」言乃所以成男女之別,立夫婦之義也。宣十四年《左傳》曰:「誅而薦賄,則無及也。」言誅乃薦賄也。成十六年《傳》:「《夏書》曰:『怨豈在明,不見是圖。』將慎其細也,今而明之,其可乎?」言今乃明之也。昭元年《傳》曰:「賈而欲贏,而惡囂乎?」言乃惡囂也。哀四年《傳》曰:「如牆而進,多而殺二人。」言多乃殺二人也。二十五年《傳》曰:「眾怒難犯,休而易間也。」言休乃易間也。《周語》曰:「匹夫專利,猶謂之盜。王而行之,其歸鮮矣。」言王乃行之也。宣十五年《公羊傳》曰:「吾今取此,然後而歸爾。」言然後乃歸也。莊十二年《穀梁傳》曰:「國而曰歸,此邑也,其曰歸,何也?」言國乃曰歸也。《論語·泰伯》篇曰:「而今而後,吾知免夫。」言乃今而後也。(襄七年《左傳》:「吾乃今而後知有卜筮。」)故《堯典》「試可乃已」,《史記·五帝紀》作「試不可用而已」。《禮記·曲禮》「卒哭乃諱」,《雜記》「乃」作「而」。僖二十八年《左傳》「數之以其不用僖負羈,而乘軒者三百人也」,《史記·曹世家》「而」作「乃」。《史記·淮陰侯傳》「相君之背,貴乃不可言」,《漢書·蒯通傳》「乃」作「而」。

    而,猶「則」也。《易·係辭傳》曰:「君子見幾而作,不俟終日。」言見幾則作也。僖十五年《左傳》曰:「何為而可?」言何為則可也。襄十八年《傳》曰:「若可,君而繼之。」言君則繼之也。《楚語》曰:「若防大川焉,潰而所犯必大矣。」言潰則所犯必大也。莊三十二年《公羊傳》曰:「君親無將,將而誅焉。」言將則誅也。又《晉語》曰:「文公學讀書於臼季,三日,曰:『吾不能行咫,(咫,猶「耳」也。今本「咫」上有「也」字,乃後人所加。辯見「咫」字下。)聞則多矣。』對曰:『然而多聞以待能者,不猶愈也?』」(也,與「邪」同。俗本「也」作「乎」,乃後人所改,今從宋本。)然而,然則也。「而」與「則」同義,故二字可以互用。《喪服傳》曰:「何如而可為之後,同宗則可為之後。」(而,亦「則」也。下文曰:「何如則可謂之兄弟。」)《禮記·喪服小記》曰:「士妾有子而為之緦,無子則已。」《墨子·明鬼》篇曰:「非父則母,非兄而姒也。」《史記·欒布傳》曰:「與楚則漢破,與漢而楚破。」皆以「而」、「則」互用。故《喪服小記》「有五世而遷之宗」,《大傳》「而」作「則」。《樂記》:「喜則天下和之,怒則暴亂者畏之。」《荀子·樂論》篇「則」並作「而」。《孟子·公孫醜》篇:「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萬章》篇「則」並作「而」。《秦策》:「物至而反,致至而危。」《史記·春申君傳》「而」並作「則」。《燕策》:「然而王何不使布衣之人,以窮齊之說說秦?」《史記·蘇秦傳》「然而」作「然則」。《漢書·鄒陽傳》:「然而計議不得,雖諸、賁不能安其位,亦明矣。」《文選》亦作「然則」。

    家大人曰:「而,猶以也。」楊倞注《荀子·強國》篇曰:「而往,猶已上也。」(已,與「以」同。凡書、傳中言「而上」、「而下」、「而前」、「而後」者,皆放此。)《書·顧命》曰:「眇眇予末小子,其能而亂四方。」言其能以治四方也。(某氏《傳》:「能如父祖治四方。」失之。)《墨子·尚賢》篇曰:「使天下之為善者可而勸也,為暴者可而沮也。」又曰:「上可而利天,中可而利鬼,下可而利人。」《莊子·天下》篇曰:「其風

    黭,惡可而言。」《呂氏春秋·去私》篇曰:「晉平公問於祁黃羊曰:『南陽無令,其誰可而為之?』」(可而為,可以為也。高注:「而,能也。」失之。辯見《讀書雜志》。)《不屈》篇曰:「惠子曰:『若王之言,則施不可而聽矣。』」《用民》篇曰:「處次官,執利勢,不可而不察於此。」以上凡言「可而」者,皆謂「可以」也。《荀子·成相》篇曰:「子胥進諫不聽,剄而獨鹿棄之江。」言剄以屬鏤之劍而棄之江也。(楊注:「獨鹿,與屬鏤同。」)「而」與「以」同義,故二字可以互用。宣十五年《左傳》曰:「敝邑易子而食,析骸以爨。」《墨子·尚同》篇曰:「上用之天子,可以治天下矣。中用之諸侯,可而治其國矣。下用之家君,可而治其家矣。」《史記·趙世家》曰:「聲以德與國,實而伐空韓。」皆以「而」、「以」互用。(又見「以」字下。)故《係辭傳》「上古結繩而治」,《論衡·齊世》篇引「而」作「以」。襄十一年《左傳》「和諸戎狄以正諸華」,《晉語》「以」作「而」。昭元年《傳》「櫜甲以見子南」,《考工記·函人》注引「以」作「而」。《魏策》「無河山以闌之,無周、韓以間之」,《史記·魏世家》「以」作「而」。

    而,猶「與」也,及也。《論語·雍也》篇曰:「不有祝鮀之佞,而有宋朝之美,難乎免於今之世矣。」言有祝鮀之佞,與有宋朝之美也。(皇侃《疏》:「言人若不有祝鮀佞,及有宋朝美,則難免今之患難也。」及,亦與也。)《墨子·尚同》篇曰:「聞善而不善,皆以告其上。」言善與不善也。《韓子·說林》篇曰:「以管子之聖而隰朋之智。」言管仲與隰朋也。而、與聲之轉,故《莊子·外物》篇「與其譽堯而非桀」,《大宗師》篇「與」作「而」。

    如

    《廣雅》曰:「如,若也。」常語。

    昭十二年《公羊傳》注曰:「如,猶奈也。」凡經言「如何」、「如之何」者皆是。

    如,詞助也。《易·屯》六二:「屯如亶如。」子夏《傳》曰:「如,辭也。」

    如,猶「然」也。若《論語·鄉黨》篇「恂恂如」、「踧踖如」、「勃如」、「躩如」之屬,是也。《詩·旄邱》曰:「褎如充耳。」(毛《傳》:「褎然有尊盛之服。」)《野有蔓草》曰:「婉如清揚。」義亦同也。(「如」、「然」語之轉,故《詩·葛屨》「宛然左辟」,《說文》引作「宛如左僻」。)

    如,猶「而」也。《詩·柏舟》曰:「耿耿不寐,如有隱憂。」如有,而有也。(《正義》曰:「如人有痛疾之憂。」失之。辯見《經義述聞》。)《車攻》曰:「不失其馳,舍矢如破。」如破,而破也。(家大人曰:「舍矢而破」,與「舍拔則獲」同意,皆言其中之速也。《楚策》云:「壹發而殪。」意亦與此同。《箋》曰:「如椎破物。」《孟子·滕文公》篇趙注曰:「應矢而死者如破」,皆誤解「如」字。)《大戴記·王言》篇曰:「使有司月省如時考之。」《夏小正》篇曰:「記鴻雁之彗也,如不記其鄉何也?」《保傅》篇曰:「則親疏有序,如恩相及矣。」「如」字並與「而」同義。《禮記·檀弓》曰:「天下豈有無父之國哉,吾何行如之?」如,而也。之,至也。何行而至,言無可至之國也。宣十七年《穀梁傳》曰:「兄弟也,何去而之?」範注曰:「言無所至。」是也。《晉語》作「吾誰鄉而入」,意亦同也。隱七年《左傳》曰:「及鄭伯盟,歃如忘。」服虔曰:「如,而也。」莊七年《傳》曰:「星隕如雨,與雨偕也。」劉歆曰:「如,而也。星隕而且雨,故曰與雨偕也。」(見《漢書·五行志》。)襄二十三年《傳》曰:「非鼠如何?」宣六年《公羊傳》曰:「此非弑君如何?」(唐石經及蜀本、宋本並如是,今本改「如」為「而」。)《晏子·諫》篇曰:「聾瘖,非害國家如何也?」《楚策》曰:「非故如何也?」《趙策》曰:「非反如何也?」並與「而何」同義。又昭六年《左傳》曰:「火如象之,不火何為?」《逸周書·後大匡》篇曰:「勇如害上,則不登於明堂。」《管子·水地》篇曰:「男女精氣合而水流形,三月如咀。」《荀子·儒效》篇曰:「鄉是如不臧,倍是如不亡者,自古及今,未嘗有也。」「如」字亦與「而」同義。《大戴記·保傅》篇曰:「安如易,樂而湛。」《文王官人》篇曰:「合誌如同方,共其憂而任其難。」《春秋繁露·王道通三》篇曰:「施其時而成之,法其命如循之。」《鹽鐵論·世務》篇曰:「見利如前,乘便而起。」如,亦「而」也,互文耳。故《左傳》「歃如忘」,《說文》「如」作「而」。「火如象之」,《漢書·五行志》「如」作「而」。《荀子·勸學》篇「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大戴記》「而」作「如」。

    如,猶「乃」也。《詩·常武》曰:「王奮厥武,如震如怒。」言乃震乃怒也。(《箋》曰:「而震雷其聲,而勃怒其色。」而,亦「乃」也。《正義》曰:「知天之震雷其聲,如人之勃怒其色。」則誤解「如」字矣。)《大戴記·少間》篇曰:「臣之言未盡,請盡臣之言,君如財之。」言請俟臣之言盡,君乃裁之也。《論語·憲問》篇曰:「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言管仲不用民力而天下安,乃其仁,乃其仁也。(孔《傳》曰:「誰如管仲之仁?」加「誰」字以解之,於文義未安。)

    如,猶「則」也。《史記·淮南王傳》:「王曰:『上無太子,宮車即晏駕,廷臣必征膠東王,不如常山王。』」(不,與「否」同。)言廷臣必征膠東王,否則常山王也。《漢書》作「不即常山王」,即,亦「則」也。

    如,猶「不如」也。隱元年《公羊傳》曰:「母欲立之,己殺之,如勿與而已矣。」何注曰:「『如』即『不如』,齊人語也。」

    如,猶「當」也。《宋策》曰:「夫宋之不足如梁也,寡人知之矣。」高注曰:「如,當也。」「如」為「相當」之「當」,又為「當如是」之當。僖二十二年《左傳》曰:「若愛重傷,則如勿傷。愛其二毛,則如服焉。」《正義》曰:「如,猶不如,古人之語然,猶似敢即不敢。」家大人曰:孔說非也。如,猶「當」也。言若愛重傷,則當勿傷之。愛其二毛,則當服從之也。又二十一年《傳》曰:「巫尫何為?天欲殺之,則如勿生。」言天欲殺之,則當勿生之也。昭十三年《傳》曰:「二三子若能死亡,則如違之以待所濟。若求安定,則如與之以濟所欲。」言若能死亡,則當違之。若求安定,則當與之也。二十一年《傳》曰:「君若愛司馬,則如亡。」言君若愛司馬而不欲亡之,則當自亡也。定五年《傳》曰:「不能如辭。」言既不能,則當辭也。八年《傳》曰:「然則如叛之。」言既不畏晉,則當叛之也。杜解「君若愛司馬,則如亡」云:「言若愛司馬,則當亡走失國。」解「不能如辭」云:「言自知不能,當辭勿行。」是杜訓「如」為「當」,非訓為「不如」也。且成二年《傳》曰:「若知不能,則如無出。今既遇矣,不如戰也。」上言「如」,下言「不如」,則「如」非「不如」明矣。又《大戴記·保傅》篇曰:「不習為吏,如視己事。」《墨子·貴義》篇曰:「今天下莫為義,則子如勸我者也,何故止我?」「如」字亦與「當」同義。

    如,猶「將」也。宣十二年《左傳》曰:「有喜而憂,如有憂而喜乎?」言憂喜各因其事,若有喜而憂,則亦將有憂而喜乎?《漢書·翟義傳》:義部掾夏恢等,收縛宛令劉立,傳送鄧獄。恢白義,可因隨後行縣送鄧。義曰:「欲令都尉自送,則如勿收邪?」言汝欲令都尉自送,則將勿收邪。(師古注以「如」為「不如」,誤。與《左傳正義》同。)又《孟子·公孫醜》篇:「寡人如就見者也。」「如」字亦與「將」同義。

    如,猶「與」也,及也。《書·堯典》曰:「修五禮,五玉,三帛,二牲,(今本改「牲」為「生」,非。辯見《經義述聞》。)一死贄,如五器。」如者,及也。五器,蓋即五等諸侯朝聘之禮器。自五玉以下,皆蒙上修字言之。言五玉、三帛、二牲、一死之贄,及所用之五器,皆因五禮而並修之也。(舊說「如五器」皆誤,辯見《經義述聞》。)《儀禮·鄉飲酒禮》「公如大夫入」,謂公與大夫入也。鄭讀「如」為「若」。若,亦「與」也。(說見「若」字下。賈《疏》謂「大夫之於公,更無異禮。」失之。辯見《經義述聞》。)《論語·先進》篇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又曰:「宗廟之事,如會同。」「如」字並與「與」同義。《史記·虞卿傳》:「趙王問樓緩曰:『予秦地如毋予,孰吉?』」(今本「如」上有「何」字,乃後人所加。辯見《讀書雜志》。)言予秦地與不予,二者孰吉也。《新序·善謀》篇「如」作「與」,是其證。「如」、「與」聲相近,故「如」訓為「與」,「與」亦訓為「如」,互見「與」字下。

    如,猶「於」也。《莊子·德充符》篇:「申徒嘉謂子產曰:『先生之門,固有執政焉如此哉!』」言先生之門,固無執政於此也。《呂氏春秋·愛士》篇曰:「人之困窮,甚如饑寒。」言甚於饑寒也。《史記·汲黯傳》曰:「丞相宏燕見,上或時不冠。至如黯見,上不冠不見也。」言至於黯見,則上必冠也。

    如,猶「乎」也。《禮記·祭義》:「善如爾之問也。」《呂氏春秋·孝行》篇作「善乎而問之」,是「善如」即「善乎」也。(《莊子·齊物論》篇曰:「不亦善乎而問之也。」)

    若

    《考工記·梓人》注曰:「若,如也。」常語。若,猶「奈」也。凡經言「若何」、「若之何」者,皆是。

    若,詞也。《易·豐》六二:「有孚發若。」《節》六三:「不節若,則嗟若。」王注並曰:「若,辭也。」《書·洪範》曰:「曰肅,時雨若。曰乂,時暘若。曰晢,時燠若。曰謀,時寒若。曰聖,時風若。」《禮記·禮器》曰:「有所竭情盡慎,致其敬而誠若,有美而文而誠若。」

    若,猶「然」也。《易·乾》九三曰:「夕惕若厲。」《離》六五曰:「出涕沱若,戚嗟若。」《巽》九二曰:「用史巫紛若。」《詩·氓》曰:「其葉沃若。」《皇皇者華》曰:「六轡沃若。」並與「然」同義。又《詩·猗嗟》曰:「抑若揚兮。」(《正義》曰:「抑然而美者,其額上揚廣兮。」)文十四年《公羊傳》曰:「力沛若有餘。」義亦同也。

    家大人曰:猶若,猶然也。《禮記·禮運》曰:「其燔黍捭豚,汙尊而抔飲,蕢桴而土鼓,猶若可以致其敬於鬼神。」言物雖質略,猶然可以致敬也。(《正義》曰:「若,如也。言猶如此,亦可以致其恭敬於鬼神。」失之。)《管子·輕重甲》篇曰:「君雖強本趣耕發草立弊而無止,民猶若不足也。」《墨子·尚賢》篇曰:「未知所以行之之術,則事猶若未成。」《荀子·不苟》篇曰:「雖作於心,見於色,出於言,民猶若未從也。」(楊倞注:「若,如也。」亦失之。)《呂氏春秋·誣徒》篇曰:「為之而樂矣,奚待賢者?雖不肖者猶若勸之。」《蕩兵》篇曰:「中主猶若不能有其民,而況於暴君乎?」並與「猶然」同義。

    《史記·禮書正義》曰:「若,如此也。」《書·大誥》曰:「爾知寧王若勤哉?」言如此勤也。《孟子·梁惠王》篇曰:「以若所為,求若所欲。」言如此所為,如此所欲也。《荀子·禮論》篇曰:「故人苟生之為見,若者必死。苟利之為見,若者必害。」言如此者必死,如此者必害也。

    若,猶「此」也。莊四年《公羊傳》曰:「有明天子,則襄公得為若行乎?」謂此行也。僖二十六年《傳》曰:曷為以外內同若辭?」謂此辭也。定四年《傳》曰:「君如有憂中國之心,則若時...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