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能」與「乃」同義,故又可以通用。《淮南·人間》篇:「此何遽不能為福乎?」《藝文類聚·禮部下》引「能」作「乃」。《漢書·匈奴傳》:「東援海、代,南取江、淮,然後乃備。」《漢紀》「乃」作「能」,是也。「乃」與「而」聲相近,故「能」訓為「而」,又訓為「乃」。「能」與「寧」一聲之轉,而同訓為「乃」。故《詩》「寧或滅之」,《漢書·穀永傳》作「能或滅之。」(宋祁曰:「姚本能作寧。」案此依《毛詩》改耳。各本多作「寧」,今據宋景祐本及《王氏詩考》所引訂正。)

    徒

    《呂氏春秋·異用》《離俗》二篇注並曰:「徒,但也。」常語也。

    徒,猶「乃」也。《莊子·天地》篇曰:「吾聞之夫子,事求可、功求成、用力少、見功多者,聖人之道。今徒不然。」言今乃不然也。《荀子·子道》篇:「子路謂子貢曰:吾以夫子為無所不知,夫子徒有所不知。」又曰:「子貢謂子路曰:『女謂夫子為有所不知乎?夫子徒無所不知。」

    獨

    獨,猶「寧」也,豈也。《禮記·樂記》曰:「且女獨未聞牧野之語乎?」襄二十六年《左傳》曰:「夫獨無族姻乎?」

    獨,猶「將」也。宣四年《左傳》曰:「棄君之命,獨誰受之?」《楚語》曰:「其獨何力以待之?」《孟子·滕文公》篇曰:「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獨,猶「孰」也,何也。《呂氏春秋·必己》篇曰:「孔子行於東野,(今本作「孔子行道而息」,乃後人所改。辯見《讀書雜志》。)馬逸,食人之稼,野人取其馬。子貢請往說之,畢辭,野人不聽。有鄙人始事孔子者,請往說之。因謂野人曰:『子耕東海至於西海,吾馬何得不食子之禾?』其野人大說,相謂曰:『說亦皆如此其辯也(與「邪」同)?獨

    如向之人?』解馬而與之。」高注曰:「獨,猶孰也。」

    奈

    奈,如也。《晉語》曰:「奈吾君何?」奈何,如何也。《書·召誥》曰:「曷其奈何弗敬?」

    奈何,或但謂之奈。《淮南·兵略》篇曰:「唯無形者無可奈也。」揚雄《廷尉箴》曰:「惟虐惟殺,人莫予奈。」奈,即「奈何」也。

    那

    那者,奈之轉也。《魏志·毋丘儉傳》注載文欽與郭淮書曰:「所向全勝,要那後無繼何?」言奈後無繼何也。故《廣雅》曰:「奈,那也。」

    那者,「奈何」之合聲也。宣二年《左傳》曰:「棄甲則那?」杜注:「那,猶何也。」《日知錄》曰:「直言之曰那,長言之曰奈何,一也。」

    《爾雅》曰:「那,於也。」(於,讀如字。郭讀為「於乎」之「於」。又云:「那,猶今人言那那也。」皆非。辯見《經義述聞》。)《越語》曰:「吳人之那不穀,亦又甚焉。」韋注用《爾雅》。

    都

    《爾雅》曰:「都,於也。」(於,讀如字。)《孟子·萬章》篇曰:「謨蓋都君咸我績。」趙注用《爾雅》。《史記·司馬相如傳》曰:「揆厥所元,終都攸卒。」

    《集解》引《漢書音義》與趙注同。都、諸聲相近,故「諸」訓為「於」,「都」亦訓為「於」,而「孟諸」,字又作「明都」也。

    都,歎詞也。《書·堯典》:「兜曰:都。」某氏《傳》曰:「都,於(音烏)。歎美之辭。」故《皋陶謨》「皋陶曰:都」,《史記·夏本紀》「都」作「於」。

    當

    當,猶「將」也。《儀禮·特牲饋食禮記》:「佐食當事,則戶外南面。」鄭注曰:「當事,將有事而未至。」《孟子·離婁》篇曰:「言人之不善,當如後患何!」《韓子·外儲說右》篇:「太公望曰:『且先王之所以使其臣民者,非爵祿,則刑罰也。今四者不足以使之,則望當誰為君乎?』」《史記·魏公子傳》曰:「公子當何面目立天下乎?」又《留侯世家》曰:「橫絕四海,當可奈何?」「當」字並與「將」同義。

    當,猶「則」也。《墨子·辭過》篇曰:「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也,

    當為宮室不可不節。」又曰:「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為衣服不可不節。」又曰:「君實欲天下之治而惡其亂,當為食飲不可不節。」「當」字並與「則」同義。

    當,猶「如」也。《墨子·明鬼》篇曰:「燕之有祖,當齊之有社稷,宋之有桑林,楚之有雲夢也。」(僖三十三年《左傳》:「鄭之有原圃,猶秦之有具囿也。」)

    儻、黨、當、尚

    儻,或然之詞也。字或作「黨」,或作「當」,或作「尚」。《莊子·繕性》篇曰:「物之儻來寄也。」《釋文》:「儻,崔本作『黨』。」《荀子·天論》篇曰:「夫日月之有蝕,風雨之不時,怪星之黨見。」(黨見,或見也。楊注訓「黨」為「頻」,《九經古義》訓為「所」,皆非。辯見《讀書雜志》。)《史記·淮陰侯傳》曰:「恐其黨不就。」《漢書·伍被傳》曰:「黨可以徼幸。」《墨子·法儀》篇曰:「然則奚以為治法而可?當皆法其父母奚若?」又曰:「黨皆法其君奚若?」《兼愛》篇曰:「當使若二士者言行之合,猶合符節也,無言而不行也。」(若,此也。言儻使此二士之言行相合,則無言而不行也。)《非樂》篇曰:「然則當為之撞巨鍾,擊鳴鼓,彈琴瑟,吹竽笙而揚干戚,民衣食之財將安可得乎?」(安,猶「於是」也。說見「安」字下。)又《尚賢》篇曰:「尚欲祖述堯、舜、禹、湯之道,將不可以不尚賢。」黨、當、尚,並與「儻」同。

    殆

    殆者,近也。(《周語》《鄭語》注,及《呂氏春秋·高義》《士容》二篇注並同),幾也(《禮記·檀弓》注),將然之詞也。《書·顧命》曰:「殆弗興弗寤。」

    誕

    誕,發語詞也。《書·大誥》曰:「殷小腆,誕敢紀其敘。」又曰:「誕鄰胥伐於厥室。」《君奭》曰:「誕無我責。」《多方》曰:「須暇之子孫,誕作民主。」《詩·皇矣》曰:「誕先登於岸。」《生民》曰「誕彌厥月」、「誕置之隘巷」、「誕實匍匐」、「誕後稷之穡」、「誕降嘉種」、「誕我祀如何」,諸「誕」字皆發語詞。說者用《爾雅》「誕,大也」之訓,則詰鞫為病矣。

    誕,句中助詞也。《書·大誥》曰「肆朕誕以爾東征」,是也。說者訓為大,亦失之。

    迪

    迪,詞之「用」也。(《書·牧誓》:「昏棄厥遺王父母弟不迪。」《史記·周本紀》「不迪」作「不用」。迪,為「不用」之「用」,又為語詞之「用」,義相因也。)《書·皋陶謨》曰:「咸建五長,各迪有功。」言各用有功也。《大誥》曰:「亦惟十人,迪知上帝命。」言惟此十人用知上帝命也。(王肅曰:「民十夫用知天命。」)《康誥》曰:「今惟民不靜,未戾厥心,迪屢未同。」多方曰:「爾乃迪屢不靜。」亦謂用屢未同、用屢不靜也。《酒誥》曰:「在昔殷先哲王,迪畏天顯小民。」言用畏天顯小民也。《無逸》曰:「自殷王中宗,及高宗,及祖甲,及我周文王,茲四人迪哲。」言惟茲四人用哲也。《君奭》曰:「茲迪彝教文王蔑德。」言惟此五人用常教文王以精微之德也。又曰:「亦惟純右秉德,迪知天威,乃惟時昭文王迪見冒。」亦謂用知天威、用見勉也。(冒,馬本作「勖」,云:「勉也。」說見《經義述聞·康誥》。)又曰:「武王惟茲四人,尚迪有祿。」言惟茲四人,尚用有祿也。《立政》曰:「迪知忱恂於九德之行。」亦謂用知誠信於九德之行也。「迪知上帝命」,「迪知天威」,「迪知忱恂於九德之行」,文義正相近也。《史記·夏本紀》「各迪有功」作「各道有功」。某氏《傳》於諸「迪」字,或訓為「道」,或訓為「蹈」,皆於文義未協。

    迪,發語詞也。《書·盤庚》曰:「迪高後丕乃崇降弗祥。」言高後丕乃崇降不祥也。(上文曰:「高後丕乃崇降罪疾。」)迪,語詞耳。《君奭》曰:「迪惟前人光施於我衝子。」《立政》曰:「古之人迪惟有夏。」兩「迪」字亦是語詞。王肅注及某氏《傳》,或訓為「道」,或訓為「蹈」,亦於文義未協。

    迪,句中語助也。《酒誥》曰「又惟殷之迪諸臣惟工」,是也。某氏訓為「蹈」,亦失之。

    直

    直,猶「特」也,(《呂氏春秋·忠廉》《分職》二篇注並云:「特,猶直也。」)但也(《淮南·精神》篇注)。《禮記·祭義》曰:「參,直養者也,安能為孝乎?」文十一年《穀梁傳》曰:「不言帥師而言敗,何也?直敗一人之辭也。」《孟子·梁惠王》篇曰:「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莊子·德充符》篇曰:「某也直後而未往耳。」《荀子·榮辱》篇曰:「是其為相縣也,幾直夫芻豢之縣糟糠爾哉?」(幾與「豈」同)《齊策》曰:「衍非有怨於儀,直所以為國者不同耳。」直、特,古同聲,故《詩·柏舟》「實維我特」,《韓詩》「特」作「直」。《史記·叔孫通傳》「吾直戲耳」,漢書「直」作「特」。

    直,猶「特」也,專也。《晏子·雜篇》曰:「齊命使各有所主,其賢者使之賢主,不肖者使之不肖主。嬰最不肖,故直使楚矣。」「直使楚」,特使楚也。《韓詩外傳》曰:「臣裏母相善婦見疑盜肉,其姑去之。恨而告於裏母,裏母曰:『安行?今令姑呼女。』即束蘊請火去婦之家,曰:『吾犬爭肉相殺,請火治之。』姑乃直使人追去婦還之。」言特使人追還去婦也。《史記·留侯世家》曰:「良嘗間從容步遊下邳汜上(今本《史記》《漢書》「汜」作「圯」,皆後人所改,劉攽、宋祁已辯之),有一老父衣褐至良所,直墮其履汜下,顧謂良曰:『孺子下取履!』」言特墮其履於橋下,使良取之也。(《史記》《漢書》注解「直」字皆誤,辯見《讀書雜志》。)《梁孝王世家》曰:「平王襄直使人開府,取罍樽賜任王後。」言特使人取罍樽賜之也。以上四「直」字亦訓為「特」,而與前異義。

    疇、[C120]、[1234]

    爾雅曰:「疇,誰也。」《書·堯典》:「帝曰:疇谘若時登庸。」《史記·五帝紀》作「誰可順此事」。字本作「[C120]」,又作「[1234]」。《說文》:「紵,誰也。」(今本作「[1234]」,非。據《廣韻》引改。)又曰:「[1234],詞也。」「《虞書》曰:『帝曰:[1234]谘。』」

    疇,發聲也。《禮記·檀弓》曰:「予疇昔之夜。」鄭注:「疇,發聲也。」昔,猶前也。宣二年《左傳》曰:「疇昔之羊子為政。」疇、誰,一聲之轉,故「疇昔」之轉為「誰昔」,互見「誰」字下。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