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风操第六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原文】

    吾观《礼经》①,圣人②之教:箕帚匕箸③,咳唾唯诺,执烛沃盥,皆有节文④,亦为至矣。但既残缺,非复全书;其有所不载,及世事变改者,学达君子,自为节度⑤,相承行之,故世号士大夫风操⑥。而家门⑦颇有不同,所见互称长短;然其阡陌⑧,亦自可知。昔在江南,目能视而见之,耳能听而闻之;蓬生麻中⑨,不劳翰墨。汝曹生于戎马之间,视听之所不晓,故聊记录,以传示子孙。

    【注释】

    ①《礼经》:本指《仪礼》,也称《士礼》。因此处下文所言均为《礼记》“曲礼”和“内则”上的语意,故当指《礼记》。

    ②圣人:道德智能极高的人。

    ③匕箸:勺、匙、筷子之类的取食用具。

    ④节文:节制修饰。

    ⑤节度:调度,权衡。

    ⑥风操:风度节操。

    ⑦家门:家庭。

    ⑧阡陌:本指田间纵横交错的小路。此处是途经的意思。

    ⑨蓬生麻中:语出《荀子·劝学》,此处比喻人受环境的影响。

    【译文】

    我看那《礼经》,上面有圣人的教诲:为长辈清扫秽物时应该怎样使用撮箕扫帚,进餐时应该怎样选择匙子、筷子,在父亲公婆面前应该持怎样一种行为姿态,酒席宴会上应该有些什么规矩,服侍长辈洗手又应该怎么进行,都有一定的节制规范,说得也特别周详。但这部书已经残缺,不再是全本;有些礼仪规范,书上也没有记载,有些则需根据世事的变化作相应调整,博学通达的君子,自己去权衡度量,递相承受而推行之,因此人们就把这些礼仪规范称为士大夫风操。然而各个家庭自有不同,对所见到的礼仪规范看法不同,但它们的大致路径还是清楚的。我过去途经江南的时候,对这些礼仪规范耳闻目睹,早已深受其熏染,就如同蓬蒿生长在麻之中,不用规范也长得很直一样。你们生长在战乱年代,对这些礼仪规范当然是看不见也听不到的,因此我姑且把它们记录下来,以此传示子孙后代。

    【原文】

    《礼》曰:“见似目瞿,闻名心瞿①。”有所感触,恻怆心眼;若在从容平常②之地,幸须申其情耳。必不可避,亦当忍之;犹如伯叔兄弟,酷类先人,可得终身肠断,与之绝耶?又:“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君所无私讳③。”益知闻名,须有消息,不必期于颠沛而走也④。梁世谢举,甚有声誉,闻讳必哭,为世所讥。又有臧逢世,臧严⑤之子也,笃学修行,不坠门风;孝元经牧⑥江州,遣往建昌督事,郡县民庶⑦,竞修笺书,朝夕辐辏,几案盈积,书有称“严寒”者,必对之流涕⑧,不省取记,多废公事,物情⑨怨骇,竟以不办而还。此并过事也。

    【注释】

    ①见似目瞿,闻名心瞿:这两句出自《礼记·杂记》。意谓,看到容貌与父母相似的人就目惊,听到和父母相同的名字就心惊。

    ②从容平常:正常情况。

    ③临文不讳,庙中不讳,君所无私讳:意思是说,做文章时用到本应避讳的字可以不避讳;在宗庙里祭祀时,祭祀者(指小辈)可以称被祭者的名字而不必避讳;在君主面前不应避自己父祖的名讳。

    ④期:一定要。颠沛:倾跌,脚步忙乱不稳。此处用来形容闻先人名讳后立即趋避的狼狈相。

    ⑤臧严:字彦威。梁朝文士。幼有孝性,孤贫勤学,行止书卷不离手。

    ⑥经牧:经略治理。也就是任刺史。

    ⑦民庶:民众。

    ⑧书有称“严寒”者,必对之流涕:臧逢世因父名为“严”,因此见到写有“严寒”二字的书信就对着流泪。

    ⑨物情:即人情。

    【译文】

    《礼记》上说:“看见与过世父母相似的容貌,听到与过世父母相同的名字,都会心跳不安。”这主要是因为有所感触,而引发了内心的哀痛。如果在气氛和谐的地方发生这类事,可以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遇到实在无法回避的,也应该忍一忍。就比如自己的叔伯兄弟,相貌有酷似过世父母的,难道你能因此而一辈子伤心断肠,同他们绝交吗?《礼记》上还说过:“写文章时不用避讳,在宗庙祭祀不用避讳,在国君面前不避私讳。”这就让我们进一步懂得了在听到先人的名字时,应该先斟酌一下自己应当采取的态度,不一定非得立马窘迫趋避不可。梁朝的谢举,他很有声誉,但听到别人称先父母的名字就要哭,引得世人对他讥笑。还有一位臧逢世,是臧严的儿子,其人特别爱好学习,修养品行,不失书宦人家的门风。梁元帝任江州刺史时,派他到建昌督促公事,当地黎民百姓纷纷写信来函,信函集中到官署,堆得案桌满满的。这位臧逢世在处理公务时,凡见信函中出现“严寒”一类字样,必然对之掉泪,不再察看回复,所以经常耽误公事。人们对此既不满又感到诧异,他最终因不会办事被召回。以上所举都是些避讳不当的例子。

    【原文】

    近在扬都①,有一士人讳审,而与沈氏交结周厚,沈与其书,名而不姓②,此非人情也。

    【注释】

    ①扬都:东晋、南朝的京城建康,旧名建邺,即今江苏南京市。因系扬州治所,所以称“扬都”。

    ②名而不姓:署上名而不写姓。因为其人姓沈,“沈”与“审”同音,写上“沈”字就犯了对方的讳。

    【译文】

    最近在扬都,有位读书人忌讳“审”字,他与一位姓沈的士人交情很深厚,姓沈的给他写信,落名时只写名而不写姓,这就不近人情了。

    【原文】

    凡避讳者,皆须得其同训①以代换之:桓公②名白,博③有五皓之称;厉王④名长,琴有修短之目。不闻谓布帛为布皓,呼肾肠为肾修也。梁武⑤小名阿练,子孙皆呼练为绢;乃谓销炼物为销绢物,恐乖⑥其义。或有讳云者,呼纷纭为纷烟;有讳桐者,呼梧桐树为白铁树,便似戏笑耳。

    【注释】

    ①同训:指意思相同或相近的词。训,指词义解释。

    ②桓公:即齐桓公(?——前643)。春秋时齐国国君。姜姓,名小白。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即位后,任用管仲进行改革,国力富强;“尊王攘夷”,借以发展自己的势力,成为春秋时第一个霸主。

    ③博:博戏,旧时一种棋局。

    ④厉王:即淮南王刘长(前198——前174)。汉高祖少子。高祖十一年(前196)封。文帝即位后,骄横不法,因阴谋叛乱被拘,贬谪于途中不食而死。

    ⑤梁武:即梁武帝萧衍(464——549),字叔达,南兰陵(在今江苏常州西北)人。南朝梁的建立者。公元502——549年在位。此前曾任齐朝雍州刺史,镇守襄阳。乘齐内乱,起兵夺取帝位。信奉佛教。长于文学,精乐律,善书法。

    ⑥乖:违背。

    【译文】

    现在凡是要避讳的字,都得用它的同义词来替换:齐桓公名叫小白,所以五白这种博戏就有了“五皓”这个称呼;淮南厉王名长,所以“人性各有长短”就说成“人性各有修短”。但还没有听说过把布帛叫做布皓,把肾肠叫做肾修的。梁武帝的小名叫阿练,因此他的子孙都把练称作绢,然而把销炼物称为销绢物,恐怕就有悖于这个词的含义了。还有那忌讳云字的人,把纷纭称作纷烟;忌讳桐字的人,把梧桐树叫做白铁树,就像在开玩笑了。

    【原文】

    今人避讳,更急于古。凡名子者,当为孙地①。吾亲识②中有讳襄、讳友、讳同、讳清、讳和、讳禹,交疏造次③,一座百犯,闻者辛苦,无僇赖焉。

    【注释】

    ①凡名子者,当为孙地:为儿子取名字时,要为孙子辈着想。意思是不要让孙子为父亲名讳为难。

    ②亲识:即亲友。六朝人习惯用语。

    ③交疏:指相交疏远的人。造次:仓卒,急遽。

    【译文】

    现在的人避讳,比古人更为严格。那些为儿子取名字的人,应该为他们的孙子留点余地。我的亲属朋友中有讳“襄”字的、讳“友”字的、讳“同”字的、讳“清”字的、讳“和”字的、讳“禹”字的。大家凑在一起时,交往比较疏远的人一时仓促,讲出话来总是难免冒犯众人,听话的人感到伤心,让人无所适从。

    【原文】

    昔司马长卿慕蔺相如①,故名相如,顾元叹②慕蔡邕,故名雍,而后汉有朱伥③字孙卿,许暹字颜回,梁世有庾晏婴、祖孙登,连古人姓为名字,亦鄙事也。

    【注释】

    ①蔺相如:战国时期赵国大臣。因完璧归赵和渑池相会之功,被赵王任为上卿。对同朝大臣廉颇容忍谦让,使其愧悟,成为团结御侮的知交。

    ②顾元叹:顾雍(168——243),字元叹,三国吴郡吴县(今属江苏)人。出身江南士族。初为合肥长。孙权称帝后,被任命为丞相,在吴国执政达十九年。

    ③朱伥:字孙卿,东汉寿春人。官至公卿。原文为“朱张”,据《后汉书·顺帝纪》注,此人为“朱伥”。

    【译文】

    从前司马长卿钦慕蔺相如,因此就改名为相如,顾元叹钦慕蔡邕,因此就取名为雍,而后汉有朱伥字孙卿,许暹字颜回,梁朝有庚晏婴、祖孙登,这些人把古人姓名都作为自己的名字,也太卑贱了。

    【原文】

    昔侯霸①之子孙,称其祖父曰家公;陈思王②称其父为家父,母为家母;潘尼③称其祖曰家祖:古人之所行,今人之所笑也。今南北风俗,言其祖及二亲,无云“家”者;田里猥人④,方有此言耳。凡与人言,言已世父⑤,以次第⑥称之,不云家者,以尊于父,不敢家也。凡言姑、姊妹、女子子⑦:已嫁,则以夫氏称之,在室⑧,则以次第称之。言礼成他族,不得云家也。子孙不得称家者,轻略⑨之也。蔡邕书集,呼其姑姊为家姑、家姊;班固⑩书集,亦云家孙;今并不行也。

    【注释】

    ①侯霸(?——37):字君房,东汉河南密县(当今属河南)人。汉初为尚书令。他熟知旧制,收录遗文,条奏前代法令制度,多被采行。后为大司徒,封关内侯。

    ②陈思王:三国曹魏诗人曹植(192——232),字子建,谯(当今安徽亳县)人。曹操之子。封陈王,死后谥“思”,人称陈思王。有《曹子建集》。

    ③潘尼(约250——约331):西晋文学家。字正叔,荥阳中牟(当今属河南)人。官至太常卿。与叔父潘岳以文学齐名,世称“两潘”。有《潘太常集》。

    ④田里:指农村里。猥人:鄙俗之人。

    ⑤世父:伯父。

    ⑥次第:排行。

    ⑦女子子:女性孩子,女儿。

    ⑧在室:指女子未出嫁。

    ⑨轻略:轻视忽略。

    ⑩班固(32——92):东汉史学家、文学家。字孟坚,扶凤安陵(当今陕西咸阳东北)人。《汉书》的撰写者。善于作赋,有《两都赋》等存在。又著有《白虎通义》。

    【译文】

    先前侯霸的子孙称其祖的父亲叫家公;曹植称他的父亲叫家父,母亲叫家母;潘尼称他的祖父叫家祖。旧时的人就是这种称呼法,在今天的人看来就为笑柄了。现在南北各地风俗,提到祖父母及双亲,没有冠之以“家”的;只有山村野夫,才会这样称呼。凡是与别人谈话,涉及自己的伯父,就按父辈排行的次序称呼。不冠以“家”字的原因,是因为伯父尊于父亲,所以不敢称“家”。凡是说到自己的姑表姊妹,已经出嫁的,就以她丈夫的姓氏来称呼她;还未出嫁的,就按兄弟姊妹的排行次序来称呼她。因为女子嫁给婆家,不能称“家”。对于子孙不可称“家”的原因,是为了表示对他们的轻视。蔡邕的书集中,称他的姑、姊为家姑、家姊;班固的书集中,也说到家孙;现在都不用这种称呼了。

    【原文】

    凡与人言,称彼祖父母、世父母、父母及长姑,皆加尊字,自叔父母已下,则加贤字,尊卑之差也。王羲之书①,称彼之母与自称已母同,不云尊字,今所非也。

    【注释】

    ①王羲之(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琅邪临沂(今属山东)人。出身贵族。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工书法,尤擅正、行,为历代学书者所崇尚。书迹刻本甚多。书:书信。

    【译文】

    凡与人讲话,提到对方的祖父母、伯父母、父母及长姑,都应在称呼前面加“尊”字,从叔父母以下,则在称呼前面加“贤”字,这是为了表示尊卑区别。王羲之的书信,称呼别人的母亲和称呼自己的母亲时都一样,前面不另加尊字,今人认为不该这样。

    【原文】

    昔者,王侯自称孤、寡、不穀①,自兹以降,虽孔子圣师,与门人②言皆称名也。后虽有臣仆之称,行者盖亦寡焉。江南轻重③,各有谓号④,具诸《书仪》⑤;北人多称名者,乃古之遗风,吾善其称名焉。

    【注释】

    ①不穀(gǔ):古代王侯自称的谦词。

    ②门人:弟子,学生。

    ③轻重:此处指地位高低。

    ④谓号:称号,别名。

    ⑤《书仪》:指当时记述礼节的书。《隋书·经籍志》里收录了蔡超、谢元、王宏、唐瑾等人撰写的书仪,后均失传。

    【译文】

    过去,王公诸侯都自称孤、寡、不穀,从那以后,纵使是孔子那样的至圣先师,与弟子谈话时也都自称名字。后来虽然有人自称臣、仆,但这样做的人却是仍然不多。江南的人是不论地位高低,都各有称号,这均记载在《书仪》这种书中。北方人自称名字,这是古人的遗风,我赞成他们自称名字这样的做法。

    【原文】

    言及先人,理当感慕,古者之所易,今人之所难。江南人事不获已①,须言阀阅②,必以文翰,罕有面论者。北人无何③便尔话说,及相访问。如此之事,不可加于人也。人加诸己,则当避之。名位未高,如为勋贵所逼,隐忍方便④,速报取了;勿使烦重,感辱祖父。若没,言须及者,则敛容肃坐,称大门中,世父、叔父则称从兄弟门中,兄弟则称亡者子某门中,各以其尊卑轻重为容色之节,皆变于常。若与君言,虽变于色,犹云亡祖、亡伯、亡叔也。吾见名士,亦有呼其亡兄弟为兄子弟子门中者,亦未为安贴也。北土风俗,都不行此。太山羊侃⑤,梁初入南;吾近至邺,其兄子肃访侃委曲,吾答之云:“卿从门中在梁,如此如此。”肃曰:“是我亲第七亡叔,非从也。”祖孝徵在坐,先知江南风俗,乃谓之云:“贤从弟门中,何故不解?”

    【注释】

    ①不获已:不得已,没办法。

    ②阀阅:亦作“伐阅”。本指功绩和资历。此处指家世。

    ③无何:无故,没有事由。

    ④隐忍方便:随机应变或见机行事之意。隐忍,勉力含忍,不露真情。方便,机会。

    ⑤太山:即“泰山”。郡名。楚、汉之际置郡,境内因有泰山而得名,治所位于博县(在今山东泰安东南),后移至奉高(位于今泰安东南)。羊侃:字祖忻,南朝梁甫人。少博学。自魏归梁,授徐州刺史,累迁都官尚书。性情豪侈,穷极奢靡。

    【译文】

    说到先人的名字,按道理应当产生哀念之情,这在古人是不难的,而今天的人却感到不那么容易。江南人除非事出不得已,否则,在与别人谈及家世的时候,一定是以书信往来,很少当面谈及的。北方人无缘无故想找别人聊天,就会到家相访,那么,像当面谈及家世这样的事,就不可施加给别人。如果别人把这样的事施加给你,你就应当设法回避。你们名声地位都不高,如果是被权贵所逼迫而必须谈及家世,你们可以隐忍敷衍一下,尽快结束谈话;不要烦琐重复,以免有辱自家祖辈父辈。如果自己的长辈已经逝世,谈话中必须提到他们时,就应该表情严肃,端正坐姿,口称“大门中”,对伯父、叔父则称“从兄弟门中”,对已过世的兄弟,则称兄弟的儿子“某门中”,并且要各自按照他们的尊卑轻重,来确定自己表情上应该掌握的分寸,与平时的表情要有所区别。如果是同国君谈话提及自己过去的长辈,虽然表情上也有所改变,但还是可以说“亡祖、亡伯、亡叔”等称谓。我看见一些名士,与国君谈话时,也有称他的亡兄、亡弟为兄之子“某门中”或弟之子“某门中”的,这是不够妥帖的。北方的风俗,就完全同这不一样。泰山的羊侃,是在梁朝初年到南方来的。我最近到邺城,他侄儿羊肃来访我,问及羊侃的具体情况,我答道:“您从门中在梁朝时,具体情况是这样的……”羊肃说:“他是我的亲第七亡叔,不是从。”祖孝徵当时也在坐,他早就知道江南的风俗,就对羊肃说:“就是指贤从弟门中,您怎么不了解?”

    【原文】

    古人皆呼伯父、叔父,而今世多单呼伯、叔。从父兄弟姊妹已孤,而对其前,呼其母为伯叔母,此不可避者也。兄弟之子已孤,与他人言,对孤者前,呼为兄子、弟子,颇为不忍;北土人多呼为侄。案《尔雅》、《丧服经》、《左传》①,侄虽名通男女,并是对姑之称。晋世已来,始呼叔侄;今呼为侄,于理为胜也。

    【注释】

    ①案:考证。《尔雅》:我国最早解释词义的专著。由汉初学者缀缉周汉诸书旧文,递相增益而成。后升格为经,成为《十三经》之一。《丧服经》:即《仪礼》中的《丧服》篇。

    【译文】

    古时的人都称呼伯父、叔父,而现在多只单称伯、叔。叔伯兄弟、姊妹死去父亲后,在他们面前,称他们的母亲为伯母、叔母,这是没有办法回避的。兄弟的儿子死了父亲,你与别人谈话时,当着他们的面,称他们为兄之子或弟之子,颇不忍心;北方大多数称他们为侄。按:在《尔雅》《丧服经》《左传》诸书中,侄这个称呼虽然男女都可以用,但都是对姑而言。从晋代开始,才称叔侄。现在统称为侄,从道理上说是恰当的。

    【原文】

    凡亲属名称,皆须粉墨①,不可滥也。无风教②者,其父已孤,呼外祖父母与祖父母同,使人为其不喜闻也。虽质于面,皆当加外以别之;父母之世叔父,皆当加其次第以别之;父母之世叔母,皆当加其姓以别之;父母之群从世叔父母及从祖父母,皆当加其爵位若姓以别之。河北士人,皆呼外祖父母为家公家母;江南田里间亦言之。以家代外,非吾所识。

    【注释】

    ①粉墨:本指白、黑两种颜色。此处是区别之意。

    ②风教:风俗、教化。此处有教养之意。

    【译文】

    凡是亲属的名称,都应该有所区别,不能滥用。没有教养的人,在祖父祖母去世后,对外祖父外祖母的称呼与祖父祖母一个样,教人听了不顺耳。虽是当着外公外婆的面,在称呼上都应加“外”字以此表示区别;父母亲的伯父、叔父,都应该在称呼前加上排行顺序以此表示区别;父母亲的伯母、叔母,都应该在称呼前面加上她们的姓以此表示区别;父母亲的子侄辈的伯父、叔父、伯母、叔母以及他们的从祖父母,都应该在称呼前面加上他们的爵位和姓以此表示区别。河北的男子,都称外祖父、外祖母为家公、家母;江南的乡间也是这样称呼。用“家”字代替“外”字,这我就不明白了。

    【原文】

    凡宗亲世数①,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江南风俗,自兹已往,高秩②者,通呼为尊,同昭穆③者,虽百世犹称兄弟;若对他人称之,皆云族人。河北士人,虽三二十世,犹呼为从伯从叔。梁武帝尝问一中土人曰:“卿北人,何故不知有族?”答云:“骨肉易疏,不忍言族耳。”当时虽为敏对,于礼未通。

    【注释】

    ①宗亲:同母兄弟。此处引申为同宗亲属。世:父子一辈为一世。

    ②秩:官吏的奉禄。引申为官吏的职位或品级。

    ③同昭穆:这里指同一个祖宗。

    【译文】

    宗族亲属的世系辈数,有从父,有从祖,有族祖。江南的风俗,从此以往,对官职高的,通称为尊,同一个祖宗的,虽然隔了一百代,但照样称为兄弟;如果对外人介绍,则都称作族人。河北地区的男子,虽然已隔二三十代,但照样称从伯从叔的。梁武帝曾经问一位中原人说:“你是北方人,为什么不懂得有‘族’这种称呼呢?”他回答说:“骨肉的关系容易疏远,因此我不忍心用‘族’来称呼。”这在当时虽然是一种机敏的回答,但从道理上讲却是不通的。

    【原文】

    古者,名以正体①,字以表德②,名终则讳之,字乃可以为孙氏③。孔子弟子记事者,皆称仲尼;吕后微时④,尝字高祖⑤为季;至汉爰种⑥,字其叔父曰丝⑦;王丹⑧与侯霸子语,字霸为君房;江南至今不讳字也。河北士人全不辨之,名亦呼为字,字固呼为字。尚书王元景⑨兄弟,皆号名人,其父名云,字罗汉,一皆讳之,其余不足怪也。

    【注释】

    ①正体:表明自身。

    ②表德:表示德行。

    ③为孙氏:指用“字”作为孙辈的氏,如鲁国公子展之孙无骇卒,鲁隐公用公子展的“字”称无骇这一支为展氏。在当时,姓和氏是有区别的,自秦汉以后区别取消,均通称姓而不再称氏了。

    ④吕后:西汉高祖的皇后吕雉(前241——前180),字娥姁。其子(惠帝)即位,她掌实权。惠帝死后,临朝称制,并分封诸吕为王侯,共掌政十六年。微时:微贱而未富贵的时候。

    ⑤高祖:即汉高祖刘邦(前256——前195,一作前247——前195),字季,沛县(今属江苏)人。西汉王朝的建立者。公元前202——前195年在位。在位期间,继承秦制,实行中央集权;以秦律为根据,制定《汉律》九章。

    ⑥爰种:西汉大臣爰盎之侄。

    ⑦丝:即爰盎...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