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三章 情感与情绪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情感与情绪是个体性格特质的增强表现形式。情绪通常表现为个体在某种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压力下突然的宣泄。情绪像性格特质一样,拥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和方向。情感和情绪可以被视为拥有清晰时间界限的心理活动。情感并非难以解释的神秘现象,当它与个体既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相符合时,个体就能体验到情感。情感和情绪的目标是朝向有益的方向修正个体的行为。它们是发生在个体身上的增强的、更激烈的心理活动,先于为实现生活目标的其他心理机制之前,或是对其他心理机制丧失信心时产生。

    有些背负自卑和无能感的个体,他们会全神贯注、加倍努力,表现出强烈的心理活动,即情绪和情感。他们相信加倍付出,就会成功。情绪之于生活目标,正如愤怒之于敌人一样,没有敌人我们不会表现出愤怒,没有明确努力的目标,我们也不会表现出情感与情绪。在人类文化中,人们可以在情感和情绪的驱动下达到自己的最终目标。如果在情绪驱动下很少能够实现目标,我们也就不会表现出情绪和情感。

    对于那些自信心不足、有强烈不安全感的个体,他们不会轻易放弃目标,而是会付出更大的努力,以及相应的情感与情绪继续靠近自己的目标。有强烈自卑感的个体有时会竭尽全力并采取某些残忍和野蛮方式来达到目的。

    个体的情感、情绪和人格的核心密切相关,它们不是独立个体的独特特征,而是大多数人或多或少都具有的普遍特征。个体对特定情境做出适当的情感反应的能力,称为情绪能力。情绪是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时时都能体验到它们。即使是陌生人,我们通过他日常的情感与情绪反应,也能对他有所了解。个体的情感和情绪会表现为身体语言,这是自然而然的现象。个体的身体和心理密不可分,与情感和情绪相伴的生理现象可以表现为心血管和呼吸系统的变化,包括面红耳赤、脸色苍白、脉搏加快和呼吸加快等。

    分离性情感

    愤怒

    愤怒是个体追求权力和支配欲过程的真正缩影。愤怒的目的就是迅速而强有力地毁灭一切障碍。前人的研究表明,愤怒的个体通常会竭尽全力来追求优越感。对他人认同的追求有时会堕化为对真实权力的沉迷。在追求优越感和认同感的过程中,个体的权力只要受到一点点威胁,他就会做出愤怒的反应。或许是基于以往的经验,个体相信利用愤怒这种心理机制,能够从容向前,击败敌人。这是并不聪明,但容易奏效的方法。大多数人都对自己偶尔发怒获得好处的情景印象深刻。

    某些场合个体表现的愤怒情有可原这种情况并不在我们讨论的范畴。我们更关注那些习惯性愤怒的个体。事实上,有些人已将愤怒变成自己的行事标签,因为他们没有解决问题的其他方式。这些人通常傲慢且高度敏感,忍受不了别人和他们平起平坐或比他们位高一等。只有比别人更优秀,他们才会感到开心。因此,他们敏感而警觉,总是担心别人过于靠近,或是对他们的评价不高。伴随着高度敏感性,不信任感也是他们常见的性格特征,他们不会信任自己的同伴。

    除了愤怒、敏感和不信任以外,这些个体还有其他的性格特征。在面临困境时,一个野心勃勃的人会害怕每一项难度大的工作,并且无法融入社会。如果他一事无成,他唯一的反应方式就是愤怒,以伤害他人的方式来抗议。例如,他有可能会打碎一面镜子,或是砸碎一只昂贵的花瓶。虽然事后他会说自己失去理智,不知所谓,但是却没有说服力。他想要伤人或毁物的企图太过明显,他总是破坏一些值钱的东西,从不在不值钱的东西上发泄愤怒,表明这些破坏行为一定具有某种意图。

    虽然在小范围内上述方法屡试不爽,但只要范围一扩大,这些方法就会失效。习惯性愤怒的人很快就四处树敌,因为与愤怒常同时出现的是暴躁行为。习惯性愤怒的个体表现出明显的敌对态度,这是对社会情感的全盘否定。对权力的极端追求使得他们常试图置对手于死地。由于情感与情绪是个体性格最明显的指标,我们可以将这些人性的知识用于解决个体的多种情绪问题。暴躁的、易怒的个体是人类社会和幸福生活的敌人。他们对权力的追求建立在自卑感之上。意识到自身权力的个体会根据需要表现出这种富有侵略性、暴力的心理活动和相应行为。个体爆发愤怒时,就是自卑感和优越感表现得淋漓尽致的时候。愤怒是一个廉价的小伎俩,是通过牺牲他人利益来抬高自己地位的手段。

    酒精是促发个体愤怒和暴怒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极少量的酒精就足以引发愤怒。酒精能够减弱或消除个体的理智行为。一个酒精中毒患者就好像没开化的野蛮人,失去对自己言行的控制,也不再为别人着想。在没喝醉时,他会尽力掩饰对他人的恶意和伤害倾向。一旦喝醉,他的真实性格就会暴露无遗。一般而言,不能融入生活的人更容易酒精成瘾,他们通过精神活性物质寻找安慰和遗忘不快,给自己不如意的生活寻找借口。

    儿童比成年人更容易发脾气。有时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足以让一个孩子大发雷霆。这是由于儿童有着更强烈的自卑感。在自卑感的驱动下,儿童会以一种更明显的方式表达对权力的追求。一个愤怒的儿童实际上是在追求认同感。他认为自己遇到的每一个障碍,都是难以逾越和难以克服的,因此通过愤怒可以暂时回避遇到的困难。

    个体的愤怒超出限度,会对自身带来伤害。愤怒与自杀存在本质的联系。在临床案例中,自杀既是个体对自己承受挫折的报复,还包括个体想要伤害亲人和朋友的倾向。

    悲伤

    当个体经历丧失或者被剥夺、不能自我安慰时,就表现出悲伤。悲伤以及与之相关的情感,是对个体不愉快和软弱的一种补偿,也是寻求安全情境的尝试。从补偿的角度看,它与愤怒的价值一样。与愤怒不同的是,悲伤源于不同的刺激情境,涉及不同的生活态度和不同的表达方式。愤怒和悲伤都受到个体对优越感追求的驱动。但是,个体愤怒的目的在于提升自己并贬低对手,愤怒直接指向对手。悲伤相当于个体精神防线的回缩,为随后的扩张做准备。悲伤个体会在扩张的过程中获得个人提升与满足感,满足感的表达方式仍然是宣泄。但与愤怒不同,悲伤是直接指向周围人。悲伤的人也时常抱怨自己的同伴。通常,悲伤是人的天性,但极度的悲伤也可以演变为敌对的反社会行为。

    依据周围人对悲伤个体的反应,悲伤个体可得到自我提升。如果悲伤的人察觉到他人的服务、同情、支持、鼓励或是全心全意的帮助,他们就更容易摆脱困境。如果只是通过流泪和大声抽泣来宣泄,他们是通过让自己成为法官、评论家或是原告的方式,打破原有的生活秩序,使自己的地位高于环境中的其他人。悲伤的个体就像一个诉求不满的原告,把所有的责任绑在周围人身上,并且让别人难以拒绝。

    悲伤既是个体从软弱到追求优越感的奋斗过程,又是个体为维持地位,逃避无力感和自卑感所做出的尝试。

    情绪的误用

    情感与情绪是个体克服自卑感、提升人格和获得认可的有效方法,这是情感和情绪的意义与价值所在。在个体的心理活动中,情感表达能力有很高的应用价值。一个儿童一旦了解到能够用愤怒、悲伤或哭泣来控制他人或是摆脱被忽略感,就会反复尝试这些方法来掌控他人。这时,他的行为模式会固化,倾向于采用惯用的情绪反应来回应一些无关紧要的刺激。只要想满足自己的需要,他就会调用情绪。个体过度聚焦于情绪是一种不良的习惯,有时这种习惯还会发展为病态。儿童如果表现出上述倾向,成年后就会经常发生情绪误用。他将悲伤、愤怒以及其他情绪当成游戏,或者是手中的木偶...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