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二章 性格的其他表现形式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快乐

    个体愿意服务他人、帮助他人和为他人创造快乐的程度可以反映出其社会情感的发展水平。拥有为他人带来快乐的天赋会使个体颇具魅力。快乐的人更容易让人卸下防备,更具有同情心。大多数人认为,拥有让人快乐的特质的个体会表现出高度发展的社会情感。有些人总是满面春风,从不焦虑和紧张,面对陌生人也表现得从容大方。他们善于与别人相处,善于传递喜悦,让生活变得更美好而富有意义。人们依据他们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世,对他人利益的关注程度,甚至穿着、仪态、笑声和精神抖擞等方面,就可以感觉到他们的善良。作为有远见的心理学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曾说道:“与心理测验相比,人们更能从别人的笑声中了解其他人。”笑声有助于建立人际关系,亦可以破坏人们已有的联系,比如幸灾乐祸者带有挑衅意味的笑声。有些人不会笑,抛弃这种维系人类情感的天然纽带,以至于他们根本不具备分享快乐和创造快乐的能力。还有很少一部分人,他们完全不能给别人带来快乐,因为他们只关心生活中的痛苦,总想熄灭生活中的希望之光。他们根本不笑,或是在迫不得已,以及想扮演一个施舍快乐者时才笑。前一类人让人同情,后一类人让人反感。

    让人反感的这一类型常见于那些扫兴、捣乱的人。他们认为世界就是让人伤心和痛苦的深渊。这些人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不堪重负。任何一个困难都会让他们对未来丧失希望。因此,他们常在各种欢乐场合发表一些可怕阴暗的凶兆预言。他们对所有的一切都感到悲观。如果他们的周围有快乐的人,他们一定会竭尽全力地找到一些悲观阴暗的点来打击别人的快乐。他们确实是用实际行动在打击别人,阻止人们快乐生活和享受友谊。

    思维过程和表达方式

    个体的思维过程和表达方式是可塑的,让人印象深刻。有些人说的话好像是至理名言,高雅有趣。而有些人还没有开口大家已经心知肚明,他们的语言粗俗下流,满嘴都是脏话或口头禅。后者的表达方式更有助于我们理解人性。他们说的一些想法和词汇,是别人不曾或不会使用的。这些粗俗下流的说法有时候甚至连他们自己都吃不消。这说明他们采用低俗杂志或电影上的口头禅、俚语或是主角的想法或行动来回答别人的问题时,没有考虑过别人会如何评价或批评他们。他们所采用的这种方式已经说明了他们的心理发展迟滞。

    学龄儿童的不成熟

    有些人的发展似乎停滞在学校生活的某一阶段,没能够走出大学预科阶段。无论是在家、工作单位还是社会上,他们都表现得像一个儿童,总是如饥似渴地倾听,等待着发言的机会。在聚会时,他们渴望回答问题,想让别人相信他们满腹经纶,就像在学校时等待优异的成绩单来认可一样。这些人必须生活在一成不变的环境当中才会感到安心。一旦发现自己处于一个学龄儿童不足以应对的情境,他们就会感到焦虑不安。不同智力水平的个体都可以表现出这种特质。在缺乏同情心的时候,这些人就会显得枯燥、冷峻和难以接近;或者想努力地扮演一个百事通,无所不知,无所不晓。

    卖弄学问和墨守成规

    学术型的人总是想用一些普适性规律来推理他们遇见的每一件事。他们坚信这些规律,并持之以恒。如果不是每件事都按照这些既定规律来解释,他们就会感到不适。他们是一群枯燥无趣的老学究。在深深的不安全感驱动下,他们想把所有的生活和生命现象都浓缩为规律和公式,害怕规律或公式无法解释的现象。一旦遇到他们无法用公式来解决的情境,他们只能逃离。如果别人讨论并非他们所擅长的话题,他们会感到羞辱和难堪。毫无疑问,个体可以通过卖弄学问获得很大的权力,例如数量众多的、孤僻的“反对服兵役”的学者正是如此。但是,这些过分强调良知的人也被无止境的虚荣心和支配欲所控制。

    对于墨守成规的人而言,即使他们是优秀的工人,他们身上枯燥乏味的学究气息依然明显。他们工作中没有丝毫主动性,兴趣局限、眼界狭隘,满脑子的流行趋势和异想天开。例如,有些人养成只走楼梯外侧或是只走人行道缝隙的习惯,还有些人只走自己熟悉的老路。他们对生活中的人或事缺乏同情心。他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制定规则,并逐渐与周围环境隔离。一旦遇到不熟悉的问题,他们就会手足无措,彻底失败,因为他们认为没有现成的规律和公式就会一事无成。他们对既定规则奉若神明,回避一切新的变化。例如,他们已经习惯了冬天,就很难适应春天。他们抱怨在春季感觉很糟糕,因为气候温暖宜人,人们相互交流的机会增加,而他们很害怕与人接触。由于这些人难以适应新环境,他们选择的职业通常缺乏创造性。他们如果不改变自己,就很难找到其他的工作。卖弄学问、墨守成规都不是遗传特质,也不是不能改变的行为,而是个体偏差的生活态度。这种偏差的生活态度在他们的灵魂中能量巨大,完全主宰了他们的性格特征,让人无法摆脱。

    服从

    逆来顺受的个体也难以胜任富有创造性的工作岗位。服从命令是他们惯常的模式。这些人依靠他人制定的规则来生活,所以大多数倾向于选择服务性的工作。此外,他们的逆来顺受还表现在人际关系的多个方面。可以通过个体的外在表现来推测其是否具有这种特质,常见的表现是屈服和谄媚。他们在别人面前点头哈腰,仔细聆听别人说的话。他们对上级的命令、别人的言语不加思考就严格执行。有时,他们觉得听命于人是一件非常光荣的事,并能够从中找到乐趣。当然,总是试图控制别人不是理想的人格特征,但过于听命于人并以此为乐的性格也不健康。

    对于很多人而言,尤其是女性,服从是社会生活的一条行为准则。女性必须服从是不成文但根深蒂固的信条。人们认为,女性为了服从而存在。这一观点对人类社会中所有的人际关系都带来不利的、破坏性影响,但却难以根除。许多女性也奉行这一点。然而,没有人会从这样的观点中获益。如果人们能意识到女性并不是为服从而生的,生活将是另一番景象。

    一个习惯了服从的女人迟早都会变得依赖,缺乏社会价值。这里有一个案例:一位女性在自由恋爱后嫁入豪门。但她和丈夫都认同女性应该服从这一信条。在婚后生活中,她渐渐变成了一台机器,只知道做家务、服侍丈夫,身上所有的独立性都消失殆尽。周围的人也渐渐习惯了她的变化,但没有一个人从她的变化中获益。

    上述案例中,由于夫妻双方都是知识分子,事情并没有进一步恶化。但是,对于观念中认为服从是女性天职的大多数女性而言,这位患者的命运就是前车之鉴。事实上,这一观点与人性之间蕴藏着巨大冲突。例如,当丈夫认为妻子的服从理所应当时,一旦妻子表现出不服从,双方就会引发冲突。事实上,要个体完全服从于他人是天方夜谭。

    有些女性已将服从内化为性格特征的一部分,她们需要找专制、冷酷的男性作为伴侣。这种不自然的两性关系迟早会发展成公开的战争。这些女性的做法让我们看到女性天性服从的这一偏见是多么荒唐可笑。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