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一章 非攻击性特质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非攻击性的个体不会公开表现出对人类的敌对,但是会表现出敌对性隔离。这些个体表现的敌意就像迂回战术一样,不会主动伤害他人,但同时也回避所有的社交生活,不与别人交流接触,也无法与他人合作。然而,个体所面临的大多数生活问题,只有在社会中通过合作才能得以解决。这些将自己孤立起来的人,与公开反对社会的人一样,有着相同的敌对倾向。关于这一观点,前人的研究提供了相关的证据,下文中会重点说明非攻击性的相关表现形式。

    社会隔离

    社会隔离有多种表现形式,包括少言寡语或沉默不语、缺乏对眼凝视、不专心听他人讲话等等,这些人在各种社会交往中都表现出一种冷淡的态度。冷淡在他们的言行举止、社交礼仪、说话的声调,乃至接受或拒绝他人的方式中都会流露出来。他们无时无刻不在刻意与人保持距离,但行为的表象下是虚荣和野心。他们依靠凸显自己和社会的差距来抬高自己,但实际上他们常常只能幻想自己成功。这些人表面上看对任何事物都毫不在乎,实际上,他们的攻击性和敌对倾向非常明显。有时,孤立也会成为集体的特质。例如,有些家庭与外界隔绝,每天门窗紧锁,不欢迎任何来访者。这样的家庭成员充满敌意、自负,觉得自己高人一等。另外,孤立也可成为某些阶层、宗教、民族乃至国家的特征。例如,有时候到某些国家去旅行,在大街上看到不同建筑的结构、布局,就能清晰感受到相互孤立的不同社会阶层的存在。

    人类文化倾向于划分不同的国家、宗教和阶层,这种划分带来的结果是:各种旧体制之间不断地发生冲突。有些人会利用这些潜在的矛盾冲突,挑起其他群体之间的战争,满足自己的虚荣心。这样的个体或者团体往往自命清高,高估自我价值,喜欢揭人之短。他们总是费尽心机挑起两个集团或个体之间的矛盾,以此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一旦他们的这种行为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世界大战,他们决不会因此而自责。由于自身缺乏安全感,他们企图通过损害他人利益来实现自己的独立和优越感。孤立让他们的命运可悲,目光短浅。缺乏自我理解让他们无法跟上人类社会发展的步伐。

    焦虑

    焦虑是极其常见的一种特质,厌恶中常带有焦虑色彩。有焦虑特质的人会终生难以摆脱它,为焦虑所累,无法与人正常交流,无法过安稳宁静的生活。焦虑还会摧毁他们为社会做贡献的愿望。他们的生活中处处都有恐惧,有些人害怕外部世界,有些人则无法面对自己的内心世界。

    有些人逃避社会,有些人逃避孤独。具有焦虑特质的个体中不乏自私的人。一旦个体确立要逃避生活中一切困难的目标,那么焦虑就会以不同形式不断地强化这种认识。有些人无论做任何事情,第一反应都是焦虑,哪怕只是出一趟家门,跟朋友告别,或者是参加工作、恋爱,等等。他们与生活、同伴的联系太少了,以至于只要周围环境发生一点变化,他们就会感到害怕。

    这种特质严重影响着个体人格发展以及他们为社会做贡献的能力。焦虑的表现不一定是颤抖,或者是转身逃跑,也可以是突然放慢脚步,或者开始寻找各种借口。在面对新的情境时,焦虑个体的焦虑感就会悄然而至。

    有趣的是,焦虑个体总喜欢回忆过去,或者考虑一些关于生死的问题。“回忆过去”这种自我压迫的方式比较温和,容易被人们接受。对死亡和疾病充满恐惧则是回避责任和义务的一种特征。他们有时候夸张地渲染生命转瞬即逝,命运无法预测,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用和虚无的。有时候他们把天堂和来生当作安慰,觉得当下的一切行为都是没有意义的。以回忆过去表达焦虑的个体会逃避一切评估和测试,担心测试结果会反映出他们真实的自我价值,这是他们的野心所不允许的。以恐惧死亡和疾病表达焦虑的个体,会尊崇上帝,以此抬高自身价值,但却无法适应现实的生活。

    焦虑的原始形式可表现为一旦独处就会瑟瑟发抖的儿童身上。然而,他人的陪伴并不能满足这些儿童的愿望,他们其实另有所图。例如,一个儿童的母亲走开时,他会非常焦虑地呼唤母亲回到自己身边。但是,母亲在或不在他身边,他的表现不会有任何改变。其实,他希望母亲待在自己身边,以便可以随时差遣。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没有帮助儿童培养独立性,相反,我们提供了一个与他人相处的错误示范,让他养成让别人侍奉自己的习惯。

    儿童的焦虑表现众所周知。在黑暗中或者夜幕降临时,儿童的焦虑表现格外明显,因为黑暗和夜晚导致他与周围环境之间的联系,或者与亲人之间的联系变得更加困难。这时,他在焦虑如何将被阻断的联系重新建立起来。如果有家人闻声赶来,他就会要求开灯,或陪他玩耍。如果要求得到满足,儿童的焦虑就会消失。而当他的要求得不到满足,他的焦虑会再次出现,他通过焦虑来保证自己在家中的优势地位。

    成年人中也有类似表现。有些人不愿意单独出门,在大街上,他们步履匆匆,眼神慌张,很容易识别。他们中有些人不愿意四处走动,有些人则在大街上健步如飞。例如,有时一些身体健康、四肢健全、气色很好的女性,要求我们搀扶她过马路。这说明她们只要遇到一点点困难,就会产生焦虑。这种焦虑往往在她们走出家门的那一刻就产生了。广场恐惧症是一个有趣的现象,患者总是觉得周围存在着某种危机,坚信自己和其他人不一样,害怕摔倒。这些个体恐惧的内心深处也隐藏着对权力和优越感的追求。对于大多数人而言,焦虑就是一种工具,用来迫使他人陪伴自己或者支配他人的生活。所以,没有人能够离开患者的房间,因为一旦离开,他们会变得异常焦虑,每个人都必须向患者表现的焦虑妥协。就这样,焦虑患者渐渐给整个环境立下一条不成文的规定:每个人都必须主动向患者靠拢,而患者却哪儿都不用去,可以像皇帝一样支配其他人。

    想要消除人类的恐惧,只能依靠人与社会之间的联系。只有在社会中找到归属感的个体才能拥有没有焦虑的人生。

    这里还有个有趣的例子。在1918年奥地利革命时期,很多患者突然宣称自己不能再去参加心理治疗了。当问及原因时,大部分人这样回答:在这样一个动荡不安的年代,没有人知道自己会在街上遇到什么样的人,更不要说你还穿得比别人好了。

    那时人们的情绪普遍都很低落,但是为什么只有这一部分人会有这样的想法?这一切绝非偶然。他们的恐惧源于与别人缺乏接触,在这样一个非常时期,那些具有社会归属感的个体不会感到不安,仍然过着自己的日子,而这些人却表现出极度不安。

    胆怯是焦虑的一种温和的表现形式。不管你把儿童放在什么环境中,胆怯总会使他们逃避与他人的联系,或者将刚刚建立起来的联系破坏掉。自卑感和与他人的差距感让这些儿童难以在与他人的联系中感到快乐。

    软弱

    软弱的人常见的表现是:他们总觉得自己面临的任何问题都是极度困难的,没有自信靠自己的力量去完成任何事情。这种人通常做事拖拉,以此拖延自己经受考核或者完成任务的时间。这类人总是在本该做正事时,却做一些无关紧要的事。有些人会说突然发现自己完全不适合当前所学的专业,或是找各种借口来说服自己,离开本职工作。除了拖拉外,软弱的另一个特征是过度谨慎。软弱的个体处处设防,无论是在安全问题上,还是事先准备时,他们都极度地小心谨慎,目的是尽可能地逃避自己可能承担的责任。

    个体心理学家们把这一现象中所包含的问题统称为“距离问题”,“距离问题”为我们评估和测量个体人生三大问题提供了依据。这三个问题是:如何解决自身的社会责任?如何处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所选择的人际交往方式是正确的还是不当的?人生面临的其他问题还包括如何选择专业与工作、如何处理爱情与婚姻中的问题等等。从个体在面对上述问题时的受挫程度及其所选择的处理方式的偏差角度,可以清晰地看出其人格特征的全貌。同时,还可以通过这种方式收集资料帮助我们增加对人性的理解。

    个体表现出软弱或多或少是由于不愿意接受任务。然而,如前所述,悲观主义者也有积极的一面。我们可以假定个体表现出软弱也有积极的一面。因为,如果他对所接受的任务毫无准备,表现软弱不接受任务,他的自尊和虚荣心就不会受到影响,他的处境就会变得很安全。正如一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在表演时知道下方有一张保护网,即使掉下来,他也不会有危险。此外,即使他接受这项工作并且失败了,软弱的特质让他可以找到一大堆借口来开脱,使得自我价值感不受威胁。例如,如果早点接手这项工作,或准备得更充分些,成功就唾手可得。这时,一些无关紧要的环境因素,而不是软弱的性格导致他的工作失败。一旦成功,他的成功就显得意义非凡,因为他在时间紧张、精力投入不足或是完全没有准备的情况下,仍旧解决了问题。与经过充分准备,全身心投入工作的人成功是理所当然的情况相比,他更胜一筹。换而言之,他做事情事半功倍,是人中之龙。

    这就是个体表现软弱性格的优势所在。但让自己迂回实现目标,却暴露出了野心和虚荣心。软弱的个体往往乐于扮演英雄,至少是自己的英雄。他所有的行为都指向个人膨胀的目标,营造出他拥有特权的假象。

    还有些软弱的个体企图回避前述的所有人生难题,他们通过设置自我障碍使自己不用面对这些问题,或是用踌躇不前的方式去处理问题。这些人会表现出种种怪异行为,如闲散、懒惰、工作不稳定和欠债不还等。有些人的身体姿势会暴露出人生态度,如脚步绵软如蛇,往往见于不愿直接面对问题,希望采用迂回策略解决问题的个体,这种现象绝非偶然。

    以下有一个真实案例。一个男性患者,厌世,想自杀。他觉得生活无望,毫无乐趣,只想结束自己的生命。他家中有三兄弟,他是长子。父亲热爱生活,雄心勃勃且成就非凡。患者是父亲最宠爱的儿子,被寄予厚望子承父业。母亲在他年幼时去世。由于父亲对他关爱和保护有加,他与继母的关系也比较融洽。

    作为长子,他很崇尚强权和武力征服,在家中他的言行举止专制,在学校成绩优异。大学毕业后,他接管了父亲的事业。他常以施舍的态度对待身边的人,包括语调温和、友善对待下属...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