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攻击性特质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虚荣与野心

    个体如果过于追求得到他人认可,会倍感压力。其结果是追求权力和优越感成为他唯一的生活目标,他会采用更激烈和暴力的手段去达成目标,生活中只剩下对胜利的渴望。这类人容易脱离现实,只关注别人对自己的看法和自己留给他人的印象,画地为牢,虚荣是他们最突出的性格特征。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程度的虚荣,但是公众并不认可虚荣的人。所以,虚荣心常被掩饰和隐藏,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些人表现为谦虚,有些人表现为从不接受他人意见,有些人则表现为一味追求公众赞许,以此获利。

    过度虚荣会带来危险。个体在虚荣心驱使下会去做很多无意义的事情(因为只考虑做这些事情的表面文章),或者只关注自己或别人眼中的自己。虚荣心带来的最大危险是会导致个体脱离现实,无法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对生活的本质视而不见,尤其是不会做出利他行为。虚荣心比其他性格缺陷更能阻碍个体的健康发展。一个虚荣的人,在任何情况下只关心:“我能得到什么?”

    人们惯用一些美好的词来形容过度虚荣和傲慢。例如,“有志向”“雄心壮志”“精力充沛”“积极向上”“勤劳”等词常被用来掩饰虚荣、替代傲慢。

    个体在虚荣心的驱使下,还会去破坏既定规则,甚至去滋扰他人。虚荣心得不到满足的人常常殚精竭虑去妨碍他人。处于虚荣心滋生阶段的儿童会喜欢向比自己弱小的儿童展现自己的强大和勇敢。此外,儿童虐待小动物也是虚荣心表现的典型。曾有过挫折经历的儿童,可能会采取各种各样的小伎俩来满足虚荣心。他们回避真实的竞争,尝试在生活的某一方面扮演英雄角色,以此来调节自己的心境。成年人则可表现为整天怨声载道,抱怨上帝对自己不公;或者抱怨自己没能接受好的教育,要不是遭遇不幸,他们的前途不可限量。这类人总是在为回避真实生活寻找各种借口,通过自欺欺人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由于很难去批评或评价虚荣心强的人,所以普通人很难与这类人相处。虚荣的人总是将错误和责任归咎他人,认为自己总是对的,别人总是错的。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谁对谁错无关紧要,重要的是实现个人的目标和为他人做贡献。虚荣的人的生活总是充满着各种抱怨和借口,而不是为他人做贡献。在虚荣的人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人类灵魂的各种诡计,不惜一切代价为个体保持自身的优越感,保护他们的虚荣心不受任何冒犯。

    公众并不认同“没有伟大的野心,就没有伟大的成就”这一观点,认为这是建立在错误事实上的错误观点。每个人都有一定程度的虚荣心,但是个体的利他行为和贡献并不是由虚荣心所决定的。同样,虚荣心也没有赋予个体实现伟大成就的力量,个体成就实现的过程只能由社会情感所促发。一项创造性工作只有具备社会意义时才具有价值。个体在创造性工作中无论何时表现出虚荣,都只能减损工作的价值和创造性。在真正的创造性工作中,个体的虚荣心毫无用武之地。

    在当代社会,个体无法完全摆脱虚荣。承认这一事实本身是有价值的。这一认识使我们触及当代文明的一个痛点:虚荣心可能是生活在伤害和灾难之中的人们感到不幸的根源。这些生活困顿的人不能与他人和睦相处,也不能安于生活,因为他们想要的远远超过拥有的。因此,这些人一旦认为别人在贬损或歧视自己,就会与他人陷入冲突。在人类历史长河中的争斗纠缠,根源就是某些人的虚荣心没有得到满足。理解个体复杂的人格时,确定他虚荣的程度、行动趋向和后果,是一个重要的途径。综上所述,个体的虚荣心对其社会情感的发展极为不利,两者不能共存,因为虚荣心不会允许个体服从社会规则,发展社会情感。

    虚荣心的发展取决于它本身。个体的虚荣心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受到群体生活准则的反对。群体准则是绝对原则,不能逾越。因此,个体被迫在童年早期对虚荣心进行隐藏和伪装,并曲折地达成其目的。虚荣的人尽管总是希望自己取胜,但却不断质疑自己获胜的能力。当梦想和想法随时间飞逝,成功已遥不可及,虚荣的人会以他从来没有机会施展能力来作为托词。

    在通常的案例中,虚荣个体的典型表现如下:首先寻求特权,与生活的主流脱节;之后站在远处,将他人视为敌人,持怀疑态度来观察他人的活动。虚荣的人会假定自己进攻和防守的情境。他们是资深的怀疑论者,总是纠结于看似符合逻辑,可让他们接近成功的重要决定。但是,在纠结的过程中,人生中重要的机会转瞬即逝,他们失去了与生活和社会的各种联系,也放弃了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如果进一步观察这些个体,可以看到虚荣心的发展背景、征服一切的欲望以多种形式表现出来。虚荣心可以明显表现在个体的一言一行、衣着举止以及人际交往中。简而言之,虚荣的人无处不在,穷尽手段获取优越感。有时,虚荣的人能意识到自己与社会之间的距离,察觉到自己并不受人欢迎,这时他们会尝试掩饰虚荣。因此,有些人看起来很谦虚,实际上是隐藏虚荣。民间故事流传,当年苏格拉底给故意穿着破旧衣服的议长写信说:“年轻人,你的虚荣心已经从你长袍的每个洞中探出头来了!”

    有些人坚信自己并不虚荣,因为他们只看表面。要知道虚荣是个体内心深处的东西。例如,一个人的虚荣可以表现为他总是要求社交场合必须有舞台或光滑的地板,或以他能否成为众人的焦点来判断一个聚会的好坏。同样,一个人的虚荣也可表现为从不踏足社交场合,尽力逃避社会。他不接受邀请、聚会迟到或假意推辞。有些人只在某些特定场合才参加社交,通过极度“排外”来展现自己的虚荣,并以此为荣。还有些人则通过出席各种社交聚会表现虚荣心。

    虚荣的人的上述表现并不是无关紧要的细节,而是在其灵魂中根深蒂固的印记。对于一个虚荣的人,社会情感在他的人格中没有容身之地。与同伴相比,他更容易成为社会秩序的破坏者。要想描绘这些个体各种表现的全貌,需要很高的文学造诣。我们只能尝试展现他们大概的轮廓。

    虚荣个体的行为动机源于他所创造的现实生活难以企及的目标。这一目标是他的不满足感催生的结果,所有人难望其项背。通常,一个非常虚荣的人往往意识不到自己的虚荣。有些人即使意识到自己的虚荣心是源于明显的不满足感,但是,除非他们能进行有效的调整,否则他们对自身虚荣的认识也并没有什么用处。

    个体的虚荣心始于童年早期,所以在虚荣心的表现中会有幼稚的一面。因此,虚荣的人总是给人留下幼稚的印象。虚荣心的发展取决于多种因素。例如,有的儿童感到自己被家人忽视,没有得到良好的教育,因而不能忍受自己的渺小。还有的儿童是由于家庭传统中将自己定义为“贵族”,因而表现傲慢,并对此感到非常自豪。在这种态度下,他们觉得自己非常特别,与众不同,出生优越,比别人条件“更好”,地位“更高”。他们感觉自己是上天选定的,在生活中拥有特权。崇尚特权决定了这些个体的行为和表达方式。然而,社会生活并不能容纳这些个体的发展,他们常常遭到反对或嘲笑,有不少人从社交生活中退缩,成为孤僻古怪的人。他们只要足不出户,就可以不承担责任,通过想象自己在以后恰当的时机就能达成目标来麻醉自己。

    有时候,有些才能超群的人也属此类。如果能合理看待和使用自己的天赋,这类人会有相当的社会价值。但是,他们常常是自我陶醉滥用天赋,提出难以达成的与他人积极合作的条件,包括难以完成的时间目标、以自己以往的工作经验作为他人无法完成工作的说辞和证明等等。在合作过程中他们提出的条件多变,所以无法得到满足。他们声称如果合作者不是现在这样,一切就都会很好。但是合作者即使全力以赴,最终也无法满足他们的条件。由此推论,他们真的像懒汉一样,或者是服用了催眠药和麻醉剂的人,不需要思考他们所浪费的时间的价值。

    这类人有强烈的敌意,倾向于轻视他人的痛苦和悲伤,以此彰显自己的伟大。拉罗什福科曾说,大多数人“可以轻松承受他人的痛苦”。个体对社会的敌意通常表现为尖锐、挑剔的方式,永远都在指责、批评、嘲笑和评判他人和环境,对一切不满。但是,从理解人性的角度,辨别和指出这类人存在的问题远远不够,我们必须尝试帮助他们改变。

    当个体通过诡计使自己与众不同,以及尖酸刻薄地讽刺他人时,虚荣心就会得到满足。有些虚荣的人深谙此道,在技术上也会精益求精。在这些人中,能发现智慧超群、应答巧妙和反应敏捷的特征。如果一个人滥用这些优势,就会给他人造成伤害。就像讽刺作家一样,通过玩笑伤害或贬损他人。贬低和轻视他人是这类人的普遍的性格特征,可将这类人称为“反对复合体”。它表明虚荣的人的攻击点是同伴的重要性和价值感,试图通过贬低别人来创造自身的优越感。虚荣的人会将承认他人的价值视为对自己的侮辱。基于此,可以从个体虚荣的性格中看到深深的虚弱感和无力感。

    没有人能够摆脱虚荣心,尽管我们不能在短时间内消除这一根深蒂固的弱点,但我们可以以此为契机讨论一个改善的标准。如果我们不被这些危险的缺点和偏见所禁锢,人类文明将前进一大步。我们并非渴望自己与众不同,也不是要寻找与众不同的人。作为群体动物,我们在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下不得不与他人合作,而不是为个人的虚荣心而奋斗。正是在这个合作的时代,个体的虚荣心显得格格不入,每天都能看到虚荣心导致个体失败、与社会水火不容或将个体置于需要社会同情的窘境的现象。虚荣心令人反感,如果无法摆脱,那么我们至少可以寻找虚荣的更好表现形式,让个体的虚荣心与社会发展的方向保持一致!

    个体的虚荣心呈动态趋势,见以下案例。一个年轻的女人,她是家中幼女,小时候备受宠爱。母亲对她的照顾细致入微,对她所有的愿望都尽力满足。但她仍不满足,要求水涨船高。有一天,她发现自己生病时,母亲对她愈加关心和照顾。她意识到疾病是一个非常宝贵的资源。

    她希望自己患病,尽管疾病带来身体不适,但是她却感到心情愉快。很快,她对生病驾轻就熟。然而,只要她遇到不快或困难,她就渴望通过患病获得特殊的照顾,所以她发展出了慢性病。这种“疾病情结”在儿童和成人中的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个体通过这种方式增强权力,占据家庭的核心位置,对家人进行无边界的控制。当我们处理心灵脆弱、身体虚弱的个案时,要意识到“疾病情结”产生的巨大作用。很显然,只有这些孱弱的个体才会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权力,因为他们已经感受到家人关注自己的健康所带来的好处。

    在这种情况下,个体会用一些小把戏来达到自己的目的。例如,吃得很少,让自己气色变差,看上去像是生病一样。这时候,家人一定会着急,想办法尽量做好吃的食物给他。在这个过程中,希望别人对自己唯命是从的欲望不断滋生。这些人无法忍受孤独,而生病让他们获得关注和被关爱的感觉。对这些人而言,让别人认为自己处境危险或是生病,是很容易的事。

    个体辨别他人身处的环境或状况的能力,对他人的境况感同身受称为移情。移情的典型例子是:对梦中的场景我们会产生真实感受。也就是说,只要通过想象一个场景,有时候我们就能够产生身临其境的效果。对于有“疾病情结”的人而言,他们只要习得这种能力,便能够轻而易举地产生不适感或表现出不适症状。他们的表现如此真实,以至于人们很难识破。他们仅仅通过想象自己恶心或是身处危险,就可以产生呕吐或者焦虑反应。通常,正是他们惯用的这种方法会暴露出“疾病情结”的本质。在上述案例中,患者声称有时候突然会有一种恐惧感,“好像自己随时都有可能会中风”。这些人拥有极强的想象力,想象的事物或者场景非常细致和清楚,以至于最后自己已经分不清,周围的人也不敢提出质疑。具有“疾病情结”的个体认为只要能给周围人留下“我生病了”或者“我很焦虑”的主观印象,关心他的人就都会来到这个“患者”的身边嘘寒问暖。对于家人或朋友生病,人们或多或少都会担心。但是,具有“疾病情结”的个体却利用人们的这种心理,将疾病表现作为获得权力和关注的工具。

    在社会和群体生活中,人们需要为他人考虑是一种行为准则。有“疾病情结”的人却无视这一准则,“无法理解别人的痛苦和快乐”已经成为他们的通病。对他们而言,损害他人利益是常态,“助人为乐”是笑话。这些人偶尔能在付出极大的个体努力或是在军事化教育的潜移默化下获得成功。大多数时候,他们只有在有利可图的时候才会假装关心别人,其行为自恋而虚荣。

    上述案例中患者的表现也是如此。患者表面上似乎很爱家人,例如母亲一般会在早上为她准备早餐,并端到床边。只要哪一天,母亲没有像往常一样端着早餐出现,她就会很担心,就把丈夫叫醒,催促他去看看母亲是不是发生了什么事,否则她就不能安心。由于每次只要自己不端着早餐出现,女儿就会表现得非常焦虑和担忧,久而久之,母亲就会养成每天准时端着早餐出现在女儿身边的习惯;她的丈夫也是如此,作为商人,他忙于应酬客人和商谈合作,但只要他因工作晚归,妻子就表现得几乎濒临精神崩溃,焦虑、颤抖、大汗淋漓,痛苦地诉说自己总是有不祥的预感,等等。因此,丈夫也只能选择妥协,承诺准时回家。

    对这一案例许多人会质疑:患者并没有从她的行为中获利,而且她的这种行为在现实生活中也不会得逞。但是,这些只描述了患者问题的一小部分。她的疾病表现就像是写着“小心”的危险标志,是她生活中其他所有关系的索引。通过“疾病”这一工具,她把周围人玩弄于股掌之上。周围的一切在自己的掌控之中使她的虚荣心得到满足。对常人来说,掌控他人是多么难以实现的目标!当意识到她不惜一切想“掌控他人”时,我们就能够理解她当前的言行举止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要手段。只要周围人对她不是言听计从,她就会闹得鸡犬不宁。在婚姻中,她对丈夫的要求并不只是“准时回家”,她通过这种方式给丈夫立下许多“规矩”。表面上看,她似乎非常关心别人,但需要别人必须无条件地顺从她。由此得出结论:她对别人的关心只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个体对虚荣心的追求超过对原本想要得到东西的渴望这种情况并不少见。另一个案例涉及一个6岁的小女孩。她自我中心,对自己脑子里的每个愿望是否得到满足非常在意。她渴望通过控制他人展示自己的能力,并因此表现出相应的行为模式。行为的结果就是控制或征服他人。有一次,母亲买了女孩最喜欢的点心,想给她惊喜。母亲把点心拿给女儿,并说:“我买了你最喜欢的点心。”这时,女孩却把盘子摔到地上,一边用脚踩着点心,一边哭喊:“我不要你买给我的,我说想要的你才能买!”还有一次,母亲问女孩,午餐喝咖啡还是牛奶。女孩站在门边小声地说:“如果你说要咖啡我就要牛奶,如果你说要牛奶我就要咖啡!”

    案例中的这个小女孩总是直接表达自己的想法。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很多有类似想法的儿童,却不会这样做。或许每个儿童都有不同程度的唯我独尊和自我中心,只是有些儿童更倾向于表现在行为上,即使为此一无所获,甚至付出痛苦的代价。大多数这样的儿童都是被家人宠溺、我行我素的。在当今社会,我行我素的机会并不少见。在成年人中,固执己见、我行我素的个体远远多于热心助人者。此外,有些人在虚荣心的驱使下罔顾他人利益,只要是别人的建议就决不接受,即使建议是正确的、有好处的。他们总是等不及别人把话说完就开始挑刺。还有些人被虚荣心蒙蔽了自己的心智,言不由衷(即使内心本来认可别人的观点,口头却否认)。

    个体即使在家中也不能总是我行我素。我行我素的人与陌生人交往时表现热情、和蔼可亲的情况并不少见。但这种交往模式不会持续太长时间,他们要么继续深交(非常少见),要么关系破裂。然而,生活就是这样,人们总是相遇,彼此结交。有些人在交往之初总是颇得人心,但之后变得很冷漠、拒人于千里之外,让别人百思不得其解。还有些人把自己锁在家里,不愿与人交往。以上面案例中的小女孩为例。由于她性格可爱,在社交场合,她很受欢迎和追捧。然而,她并不喜欢应酬,总是找一些借口离开,尽早回家。而且她不会直接说自己想要回家,而是通过间接的策略来表达。例如,她在参加一个聚会时,她就会表现出头痛,需要立刻回家休息。究其原因,是因为在任何的社交聚会中,她都不能够感受到自己在家中所享有的绝对主导权。只有在家时,她的虚荣心才能得到极大的满足。所以,她身处其他场合时,就会制造一些不得已要回家的借口。她的症状逐渐发展,表现为一与陌生人相处就感到非常焦虑和易激惹。很快,她不敢去电影院,甚至不敢走在大街上,因为在这些环境中失去了全世界臣服于自己的感觉。由于她渴望的众星捧月的感觉只能在家中得到满足,所以她宣称只有家人陪伴时她才出门。对她而言,最理想的情形是:关心自己的家人总是围绕在自己身边。据调查显示,她的这种行为模式始于童年期。

    她是家中幼女,年龄最小、身体最弱,比其他孩子更需要父母的宠爱和关注。她恰好利用了这一点,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持“被宠爱”和“脆弱”的状态。她有明显的不安和焦虑,没有人会怀疑她的症状。然而,这些症状恰好暴露出这一事实:她为满足虚荣心而被自己的行为模式所束缚。她并不想融入社会生活,她所采用的这些方法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她的问题。最后,她的症状愈发严重以至于不得不前来就诊。

    尽管有一定难度,但现在确实是揭开她多年“精心打造”的生活面具的恰当时机。她表面上向医生求助,其实她并没有准备改变。她求医的目的是:自己既可以在家里保持绝对的支配权,同时又能摆脱走在大街上时的恐惧和焦虑感。然而,这二者密不可分!她已经受困于自己这些无意识的行为当中,只看到这些行为的益处,却看不到它们带来的恶果。

    从这一案例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虚荣心如何成为个体的心灵负担,抑制她的健康发展,并最终导致崩溃。然而,很多患者对此却无法理解,他们只看到虚荣心给他们带来的种种好处。很多人会觉得有抱负(本质是虚荣心)是一种优秀的性格特征,却并不知道这种特质是引发持续的心境恶劣、干扰休息和睡眠的元凶。

    我们通过另一个案例来对此进行说明。一个25岁的年轻男子缺席了自己原本需要参加的一场考试,理由是他突然对这门课完全失去兴趣。一段时间以来他都情绪低落,自我评价低,以至于最后不敢参加考试。他总是回忆童年往事,责怪父母不理解自己,以至于自己发展不顺。在这种心境状态下,他觉得人类毫无价值,对周围人失去兴趣,逐渐与环境隔离。

    虚荣心不断地给患者提供各种借口来逃避检测自己真实能力的任务。在面临考试时,在虚荣心的驱使下,他用“不感兴趣”和“怯场”等借口不参加考试。因为,对他而言,成功逃避这场考试,使他的虚荣心和自我价值感得到维持。虚荣心这个所谓的“护身符”一直带给他一种安全感,让他不断地自我安慰,把失败归咎于运气不佳或者是生病等客观原因,而不是自己的问题。他表现的是另一种形式的虚荣:阻碍他去参加考试,让他在需要做决策时选择逃避。他害怕失败让自己丢脸,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也尝到无法相信自己所做决定的痛苦。

    通过该病例中患者的自我报告,可以看到患者一直都存在无法相信自己选择的这一问题。每当需要进行决策时,他就犹豫不决,变得软弱,表明他想要逃避决策,退出行动。

    患者是家中的长子,也是唯一的儿子,还是家中唯一的大学生。可以说,他是家庭的骄傲,家人都对他抱有极高的期望。父亲时刻都在鞭策他,告诫他会成为人中之龙。他自己也很渴望超越他人,并以此为目标激励自己。现在,在他被焦虑和不安所困扰,不能确定自己是否能实现目标时,虚荣心给他提供了逃避现实问题的一条途径。

    上述案例让我们看到虚荣心如何影响个体的发展。虚荣心在童年早期就阻碍个体的社会情感的发展,他们在虚荣心的驱使下逐渐孤立自己。这些人仿佛在自己的主观世界中臆造出了一个都市、一幢幢建筑,自己在里面可以随心所欲,但是实际上他们一无所获,并将自己的失败归咎于现实。幻想和遭受现实挫折是虚荣个体的一个普遍特征。他们企图在与他人交往中达成目的,不管是通过权力、手段,还是背叛。他们对他人总是吹毛求疵,当获得成功,或自我感觉比他人优秀时,他们就会喜不自胜。由于同伴并不像他们一样关注这些所谓较量,所以他们总是觉得是自己转败为胜,扭转局势。最后,这些虚荣的人坚信自己是正义和卓越的象征。

    然而,他们所采取的伎俩比较拙劣。例如,案例中的患者,本来应该学习和参加考试,通过这些证明自己的能力和价值。但是,他对自我价值产生了错误的认识,态度消极,就表现出考前焦虑。

    除考试外,事无巨细,他都如临大敌。每一次着装、每一次发言,对他而言都是决定人生成败的大事。他所有的行为模式都受到虚荣、野心和不切实际的希望所操控。每一件小事对他而言都像是一场战役,这些无休止的战役最终把他逼入绝境,让他的人生毫无快乐可言。生活基本条件得到满足是个体感受快乐的前提,否则,快乐将与之无缘。在感受不到人生乐趣时,他只能自欺欺人地去想象自己可以支配他人,自己比他人优秀。

    他如果确实优秀,一定会吸引很多对手,毕竟没有谁会愿意没有较量就俯首称臣。然而,患者并不具备这种优势,他只有对自己的模糊、不确定的评价。在这种处境中,他无法进行正常的人际交往,也难以获得成功,面对的只能是挫折和打击。这时,患者还要时刻表现出高人一等,肯定会倍感压力。

    如果一个人出于真心,尽心尽力地为他人服务,荣誉会不请自来。即使受到别人质疑,质疑也很难站住脚,也不会有损他的荣誉,因为他的行为不是源于虚荣。真心的人和虚荣的人的关键区别在于:个体的行为是否源自自私的态度,是否出于提升自己价值的企图?虚荣的人是自私的,做事一般都出于一些特殊的目的。相反,一个社会情感发展完善的人总在扪心自问:“我能为别人做什么?”两者在态度和价值观上的差异显而易见。

    综上所述,可以总结出一条普遍真理:奉献者总能比接受者获得更多的幸福。如果仔细推敲这句话中对人性的理解,就会发现它在强调一种奉献精神。奉献、服务他人或帮助他人可以充实一个人的精神生活,给自己和他人带来快乐。就像俗语所说: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与此同时,只知道索取的人总是不知满足,得寸进尺,总是在想自己还可以得到什么,可以再拥有什么,以此来获得快乐。他们从不在乎别人的感受或者需求,甚至把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不幸之上,在他们的人生哲学中,从来没有“和谐生活”“和平共处”这些词语。他们要求他人臣服,完全遵守自己定下的规矩,决不允许任何反抗。这些人的性格、思维、得寸进尺的态度和行事方式与普通人格格不入,让人生厌。

    还有些人表现虚荣的方式更为原始。这些人打扮夸张,奇装异服,带着莫名自信,并且引以为傲,就像原始人在头上插上艳丽的羽毛来彰显地位一样。有些人将热衷于华丽的服饰,追求时髦作为满足虚荣心的途径。他们的锦衣华服就像是盔甲或武器,唯一的目的就是击退敌人,来保住自己的虚荣心。有时候,个体的虚荣心还表现为使用一些色情装饰品,或者一些非常低俗的文身。这些人通过这种哗众取宠来展示自己的方式,有时会让他们颜面扫地,但有时也的确可以带给他们优越...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