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九章 概论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本性与性格的起源

    一般而言,性格是指当个体尝试着调整自己以适应世界时,出现的某种特定表达模式。性格是一个社会概念,只有当考量一个人与他所处社会环境的关系时,我们才会说他的性格特征。像小说《鲁滨孙漂流记》的主人公鲁滨孙·克鲁索一样远离社会的人,他的性格类型如何并不重要。性格还是一种心理上的态度,是个体为融入社会环境所采用方法的本质和性质。性格也是个体用社会情感来描述自己努力意义的一种行为模式。

    大多数人的行为以优越感、权力和征服他人为目标。这个目标指引着个体的世界观和行为模式,并将个体的各种心理表达导向具体的渠道。性格特征只是每个人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的外在表现。个体通过这种方式使我们理解他对所处的环境、他人、社会以及所面临的各种挑战的态度。性格特征是人格的一部分,被用来作为个体获得认可和价值的工具。它们在人格的整体框架中相当于个体用于应对生活的“技术”。

    性格特征并不是遗传的,也不是天生的。它们类似于一种生存模式,使得每个人无须有意识地去思考,就能在任何情况下生存和表达自己的个性。性格特征不是对个体所继承权力的表达或倾向,而是为维系生活中的特定习性而服务的。例如,一个孩子不是天生懒惰,而是因为懒惰是使他的生活更轻松的最佳办法,同时还能使他保持着价值感。在某种程度上,寻求权力的态度可以表达为一种懒惰。此外,个体可通过关注自己的先天性缺陷,将其用作失败时挽回面子的借口。这种内省的惯用表达是:“如果我没有这个缺陷的话,我一定会将才能发挥到极致!可惜我有这种先天缺陷!”还有一类人致力于争权夺利,需要长期与所处的环境进行斗争,因此发展出许多适合于争斗的性格特征,包括有野心、嫉妒和猜疑等。诚然,这些性格特征无法从人格中区分出来,但它们既不是遗传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进一步研究表明,这些性格特征是个体行为模式发展的充要条件,形成于童年早期,并持续终生。由于人格的隐秘目的,性格被迫成为个体发展的次要因素,而非主要因素。研究者必须从目的论的角度来评价它们。

    个体的生活、行为和世界观风格都与他的生活目标密切相关。如果头脑中没有清楚的目标,就无法思考和行动。在儿童的灵魂深处,生活目标早已形成,引导着他的早期心理发展。目标赋予每个人不同的生活形式和性格特征。个体的目标既有共同点,也有独特性,导致个体所有的行为和表达模式都是为实现目标而服务,使得每一个人都是有别于他人,独特而谨慎的统一体。换而言之,一旦了解了个体的行为模式,在任何时候都可以以点及面洞悉他的内心活动。

    就个体的心理现象和性格特征而言,遗传的作用相对较小。目前并没有研究支持性格的遗传决定论。从生长发育史中,研究个体的各种心理特定现象时,似乎都能看到遗传的影子。来自同一家庭、同一国家,或者同一种族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性格特征,是因为个体会通过模仿共同生活的群体中的他人,或在他人活动中识别自己身份的过程中获得这些性格特征。在当今社会的青少年群体中,某些生理和心理活动的特定表现、特点和形式都有着特别的意义,会引起模仿。例如,对于某个弱视儿童而言,渴望“看见”可以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望,在他们的性格特征中就会发展出强烈的好奇心,尽管个体本身并不需要这种性格特征。与此相反,如果儿童的行为模式需要“好奇心”这种特征,对知识的渴望有可能会发展成另一种性格特征:儿童可能会通过检视、拆卸或者破坏东西来满足自己。当然,在环境中其他因素的作用下,这名儿童也可能会成为书呆子。

    同理,可以推测那些有听力障碍的儿童会有多疑的性格特征。在当代文明社会,聋人生活的环境危险四伏,他们需要通过异常敏锐的注意力来觉察危险。此外,他们会被嘲笑、贬低,且经常被视为残废者。这些因素对于他们形成多疑的性格至关重要。此外,由于聋人无法享受正常人的许多乐趣,他们会对正常人抱有敌意。但是,聋人生性多疑的这一假设却毫无根据。同理,罪犯的性格特征是先天决定的也是谬论。有研究者用同一个家庭中常出现多个犯罪成员这一现象来得出上述结论。但是,可以看到,在同一个家庭中,传统观念、生活态度、坏榜样、一脉相承等与同一家庭多个成员出现共同的犯罪模式密切相关。例如,在这些家庭中,孩子自小就被灌输“偷窃只是一种生存手段”的观念。

    个体努力获得他人认可的性格特征也是如此。每个儿童在现实生活中面临着很多困难,因此他们试图去追求生活的意义。努力的形式是可以相互影响的。个体都有自己的方法来处理生活意义的问题。有观点认为,儿童的性格特征与父母相似。因为儿童在追求生活的意义时,会很容易将周围环境中已经功成名就、受人尊敬的个体当作榜样。每一代人通过这种方式向自己的祖先学习,而对权力的追求是个体所保存的、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学会的东西。

    优越感是个体的隐秘生活目标,社会情感的存在有利于防止它畸形发展。但是,人们通常会用伪善的面具隐藏这一目标,使得这一目标秘密地发展壮大。然而,如果人们想要更好地理解彼此,优越感这一目标应该被摒弃。个体目光长远,能够擦亮眼睛更透彻地观察他人的性格,不仅能更好地保护自己,还能抑制他人对权力的过度追求。这时,个体拥有的、遮遮掩掩地追求权力的生活目标就会无影无踪。为了这一目的,我们应该根据以往的实验证据,对优越感的性格特征影响因素进行更充分的考察。

    此外,由于复杂的文化因素在性格形成的过程中起作用,如何发展恰当的生命教育课程显得步履维艰。一直以来,人们一直否认发展儿童心理敏锐度的教育方法的重要性。迄今,号称新教育模式的学校的唯一价值仍是向儿童灌输能学或认为他们该学的知识材料,而不是激发儿童对这些知识的兴趣。人们甚至认为这类学校的数量远远不够,供不应求!心理敏锐度是理解人性的最重要前提,但至今仍被人们忽视。在守旧的学校中人们学习到衡量人类的标准。在所谓新体制学校中,人们学会如何区分好坏,让自己与众不同。然而,在教育模式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始终没能从所受的教育中掌握如何修正自己的观念,以至于在生活中备受束缚。

    当今社会,作为成年人,人们仍对童年期形成的偏见和谬误敬若神明,没有意识到复杂的文化因素已经让自己一叶障目。那些让人们对事物本质寻根究底的观点也许并不成立。在后面的分析中,我们将从通过提高自尊,从而形成更强大的自我的角度来对此做出解释。

    社会情感在性格发展中的重要性

    仅次于追求权力,社会情感也在个体性格发展过程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与追求权力类似,社会情感也表现在童年早期的心理行为倾向上,特别是对交流和温柔的渴望。在本书前一部分已经阐述了社会情感形成的条件,在此进行简略的回顾。第一,社会情感的发展同时受到个体的自卑感和追求权力的补偿行为的双重影响。人是非常敏感的媒介,可以发展出各种各样的自卑情结。个体一旦出现自卑感,就会感到不安,会为了追求和平与幸福的生活,寻找安全感和完整性的补偿。我们必须对儿童的自卑感保持清醒的认识,让儿童不要过早体验到生活的艰辛和生存的阴暗面,尽可能地让他们享受生活。第二,家庭的经济条件对个体社会情感的发展也有贡献。很多儿童成长的家庭经济环境并不理想,对于这些儿童,应该预防他们对家庭贫困和自身需求的不当理解,以及误解他人。第三,生理缺陷也有着重要作用。生理缺陷使得儿童不能正常生活,只能依靠特殊的权利和法律法规来维持生存。即使当今社会中已有了保障残疾人权益的法律条文,这些儿童经历生活的艰辛困苦仍然无法避免。这些痛苦的经历,会使得残疾儿童的社会情感发展扭曲。

    社会情感是评判个体的重要前提,是衡量个体思想和行动的重要标准。社会情感是人类社会中不同个体发生联结的重要立足点。社会情感的必要性会让我们清楚地意识到:我们需要为他人做些什么。人类的生活由适合群体生存的共同规则所支配,每一个人都置身其中。因此,人们需要了解某些公认的评价他人的标准。在所有人都具备社会情感的前提下,社会情感可以作为评价人类价值的唯一且普适的标准。个体的心理活动依赖于社会情感这一点不容否认。作为自我意识的统一体,人类无法阻断自身社会情感的产生和发展。同时,已发展出的社会情感会不断地告诫个体对他人负有责任这一点。社会情感并不保持在个体的意识层面。但是,个体的确保持着一种调动、扭曲和抛弃它的力量。个体必须在判断某一行动产生的社会情感基础上,再决定是否实施这一行动。个体需要对自身的每一个想法和行为做出评价是源于个体无意识层面的社会统一体感受。自我评价是人们经常为自身行为找理由开脱的前提。由此衍生出生活、思想和行动的技巧,这些技巧使我们希望与自身的社会情感保持协调,或至少是用社会联系的表象来欺骗自己。简而言之,个体的这些自我评价是其社会情感的幻象,像一层面纱遮盖住个体的真实倾向。只有发现个体的这些倾向,才能对个体的某一行为或个体本身做出正确的评价。个体带有欺骗性质的自我评价倾向,增加了对其社会情感评估的难度。正因为如此,对人性的理解才会被置于科学层面上。关于个体如何误用其社会情感,以下我们将举例说明。

    有一次,一个年轻人和朋友到一个海岛上游玩。碰巧,一个朋友在悬崖边缘往下看时突然失去平衡,掉入海中。于是,他很好奇地到悬崖边张望,想看看他的朋友是怎么掉下去的。但是,当他之后回想此事,他不认为自己的行为是出于好奇。虽然掉进大海的人最终获救,但从这个叙述者身上,我们可以看出他的社会情感非常薄弱。尽管从未听说他在生活中伤害他人,而且他对所有朋友都很友好,但我们也不能罔顾他缺乏社会情感这一事实。

    上述的大胆假设还需进一步的事实来佐证。这个年轻人频繁地幻想自己待在一个美丽的林中小屋,远离其他所有人。这也是他画画时最喜欢的场景。如果了解他以往的经历,再结合他幻想的内容,任何人都能很容易地判断他缺乏社会情感。即便如此,我们也不应该对他进行不公正的评判,从道德层面妄议他。他只是在社会情感发展过程中受阻,并被导向错误方向的受害者。

    如何区分真假社会情感有一个很好的例子。一位老妇人在登电车时突然脚下一滑,摔倒在雪地站不起来。许多人匆匆经过并未注意到她,最后有一个男人走到她身边,扶她起来。这时,另一个一直躲在旁边的男人,突然跳出来说:“感谢上帝!我终于找到了一个好人。我在这儿站了5分钟,看是否有人会帮助这位老妇人,你是第一个帮助她的人!”从这件事情上我们可以看到社会情感是如何被误用的。通过一个明显的小把戏,后面这个男人把自己作为评判别人的法官,褒贬他人,自己却袖手旁观,不愿对他人伸出援助之手。

    此外,还存在其他许多难以判断个体社会情感发展水平的复杂案例。例如,一个将军即使知道这场战斗必败无疑,还是会让成千上万的士兵奔赴战场,付出不必要的牺牲。这位将军坦然地说,自己这么做是为了国家的利益,很多人也会同意他的说辞。但是,无论他如何为自己辩护,我们还是很难认同他是一个真正的人类伙伴。在这些案例中,我们别无他法,只能尽力了解和客观评价。只要尽力为之,我们就不会对这些个体一无所知。

    在上述具有明显不确定性的案例中,我们需要一个用于正确判断个体社会情感的普适性立足点。这一立足点可以在社会价值、总体幸福感和“共同威胁”等概念中挖掘。一旦我们掌握这一立足点,客观判断个体的社会情感并非难事。

    个体的日常活动、外在表现都可以明显表现出其社会情感的发展程度。例如,他注视他人、握手或说话的方式。从这些表现中,我们几乎可以很直观地感受到他的整体人格,并且印象深刻。我们偶尔会无意识地从个体的行为中得出一些关于他社会情感发展的重要结论,原因就是上述态度已经深入我们的无意识领域。在讨论个案时,我们将把个体的直觉上升到意识层面,以便能够客观地测量和评估个体的社会情感,避免在评价他人时误入歧途。因为,在无意识层面进行的判断是难以控制和调整的,这会使我们更容易被错误的偏见所误导。

    在此需要重申的是,只有了解个体的生活背景和生存环境后,才能评价他的性格特征。如果我们曲解他生活中的表现,或仅从身体状况、生活环境或教育背景单方面做出简单的判断,错误地评价个体的社会情感发展将不可避免。正确评价自身社会情感发展水平的价值在于可以使人们卸掉伪装和负担,在生活的道路上轻装前进。只有更好地了解自己,才能发展出适合自身需要的恰当行为模式和生活技巧,才能对他人,尤其是自己的后代产生重要的影响,预防未知的命运可能给他们带来的恶果。因此,没必要因为一个人来自不幸的家庭或存在遗传缺陷,就断言他的命运悲惨。如果做到这一点,人类文明将实现大的跨越,新生的一代在成长过程中会充满力量,知道自己才是命运的主人!

    性格发展的方向

    在人格中任何明显的性格特征一定是与个体始于童年期的心理发展方向相契合的。这个发展方向可以是直线,也可以是曲线。首先,儿童努力地沿着直线实现他的生活目标,发展出具有侵略性的、勇敢的性格。性格发展的初期通常都是活跃的,具有侵略性特征。但这条直线的发展方向很容易被转变或调整,因为反对者如父母会阻止儿童通过直接攻击来获取优势。在具有强大力量的反对者面前,儿童沿着直线发展必定会面临困难。儿童会尝试用某种方法去规避这些困难。他所采用的绕过困难的方式将决定某些特殊的性格特征。除了父母和老师以外,先天性生理缺陷,或在客观环境中遭遇的挫折和失败对儿童的性格发展也有类似的影响。此外,更宽泛的环境因素,如教育模式和老师对儿童的性格影响也至关重要,并且难以避免。例如,在当代文明社会中,老师对儿童表达的要求、质疑和情绪,最终会影响儿童的性格形成。当前所有的教育都被赋予了群体文化的色彩和生活态度,引导学生朝向群体生活和当代主流文化方向发展。

    在性格直线发展的过程中,任何障碍对于儿童而言都是危险的。当某一障碍出现时,儿童追求权力的路径将或多或少偏离直线。第一类儿童是勇敢型。这类儿童不受困难干扰,直接解决自己所面对的困难。第二类儿童会表现得完全不同。他们已经知道自己与对手剑拔弩张,自己必须加倍小心。他们尝试曲线发展去实现自己获得认可和权力的目标:不是与对手直接交锋,而是用计谋达成。他们的性格特征与所选择的曲线路径的偏差程度有关,包括过于谨慎,或从容应对,或逃避。第二类儿童典型的性格特征就是:不直接解决问题,怯懦、胆小,不敢直视他人或不陈述事实。但是,即使两类儿童的行为模式完全不同,但生活目标却是一致的!

    有时候,同一个体可以同时表现出上述两类的性格特征,尤其是在性格趋势还没有固定的儿童身上。因为儿童遵循的行事原则有着较大可塑性,他们不会墨守成规,当采用第一种方法失败后,他们仍然会积极主动地尝试另一种方法。

    个体适应群体生活的首要前提是安静平和的群体生活环境。个体如果对于所处的环境不抱有敌意,就很容易教自己的孩子去适应环境。在家庭中,只有父母将自己追求权力的斗争最小化,使之不给儿童带来负担,家庭纷争才会消除。此外,如果父母能够了解儿童性格的发展规律,儿童的性格就不会沿着直线过度发展,例如勇敢退化为粗鲁,独立变成原始的利己主义。同时,父母还能够避免通过任何外部强制的权威使儿童服从。因为这种不利的强制训练会使孩子变得害怕真相和坦白的后果。压力对于教育而言是一把双刃剑。儿童在压力下可能会产生适应的假象,只表现出表面的顺从。儿童与周围环境的相互关系会在其灵魂中留下痕迹,他曾面临的各种发展障碍也会影响他的人格形成。儿童总是难以应对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成年人对儿童的心理发展一无所知,也不能理解他们面对困难的反应。儿童在成长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难,以及他们面对困难做出的行为反应,就是其人格的组成部分。

    对于人格的分类还有另一种方式,就是依据个体面对困难的方式。第一类是乐观主义者,他们的性格发展总体而言遵循直线模式。他们应对所有困难时信心十足,而不是忧心忡忡。他们表现出坚持信念、笑对生活、不怨天尤人和自信等态度。因此,与面对困难后一蹶不振的个体相比,乐观主义者更善于应对生活的苦难。即使在更为严苛的困难条件下,乐观主义者也会心态平和,坚信问题一定能够解决。

    人群中的乐观主义者很容易被识别出来。他们不谨小慎微,言语表达开放和自由,既不过分谦虚,也不畏首畏尾,易于接纳他人。由于直率坦白,不多疑和...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