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动物学习定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sp;第一个特征是,对相同的外部情境做出多种反应。被困在鸡架中的小鸡做出了多种反应,所以才有可能从中选择一种或几种反应与将来的情境建立联结。当小鸡在B处跳篱笆墙失败后,它的内部状态有了改变,所以它再去跳墙的可能性减少,而更多的可能是叫或跑。当它跑到C处仍然面对围困它的篱笆墙时,可能唤起的内部状态是启动它跑和往回跑。所以,由于篱笆墙的限制,加上无效的叫、跳和跑的失败,它把原始本性和先前学会的反应一个接着一个地做出来。

    这个多种反应或变式反应原则至少涵盖百分之九十的动物和人的学习行为。按照通常的解释,这个原则并不普遍适用。因为,即使只做出了一个反应,也有可能改变动物的行为,也可能学习,并可能使联结增强,从而使做出这个反应更确定、更迅速,而且更耐久;或者是使联结减弱,以至于情境重现时,动物比以前更不可能做出反应;在反应与不反应的交替训练中,不做反应也是变式反应的一种。可是,如果我们对变式反应原则的解释包括这样的情况,即动物或者做出积极的反应,或者做出不积极的反应的情况(也就是说,当情境再次出现时,动物的反应或者有了改变,或者没有改变),这条原则就是普遍适用的了。

    五个辅助原则中的第二个原则是我们称之为学习者的定势(或称之为学习者的态度、调节或决心)规律。把学习简单地等同于围栏中的一只小鸡,用这种抽象的观点是不能充分描述学习的。一只小鸡,由于其年龄、饥饿程度、活力、困意等状况不同,可能对外部情境有着不同的态度。依据该原则,一只想睡觉又不太饿的小鸡被困在围栏内时,它的“定势”不大可能引发逃出束缚的举动;如果它想寻找同伴和食物,可是神经系统没有做好准备,也不会做出有准备的反应;通俗地说,如果它不是“特别想出来”,就不会在意出来不出来。正如伍德沃斯(Woodworth)在解释同样的动物学习案例时所说的那样:“首先,我们必须假定动物有一种调节和确定行为目标的心身机制。正如我们想说的那样,动物必须具有想出去、想找到食物的欲望。不论动物的意识如何,作为一个有机体,它的行动表明了它的行为定势。这种调节机制持续发动反应,直至锁定目标为止;它是动物坚持不懈、努力达到渴望目标的原动力。因此,它的行为反应是这种调节作用与兽笼各种特征的刺激共同作用的结果。每个反应都与这种调节作用有关。”(Ladd and Woodworth,1911,p.551)

    依据该原则,在任何外部情境中所做出各种反应都是动物的“定势”和“态度”的产物,反应所导致的满意或烦恼都以“态度”为前提。按照效果律,“成功的”反应是“态度”与外部情境的联结,这是普遍的原则。任何学习过程都以当时动物的“定势”为前提。

    动物的学习还表明了这样一个事实,即情境中的某个要素在确定做出的反应上具有优势作用,这在人类的学习中是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例如,我在实验中用过的猫,经过一段时间后,能够根据我的行为做出反应。我的行为只是情境中的一部分,却能比情境中的其他一般特征更能决定猫的反应。这表明猫学会了对我给出的信号做出习惯反应,这在最初它是不会的。同样,一只已经学会了从12个箱子里打开门、跑出来的猫,学会的开门方法无非是拉一个环、转动一个木条或按压一块板等。现在把它放在一个新的箱子里,它会比以前“更注意”箱子里的小物件。这表明以往学习所建立起的联结,并非针对整个情境,主要是针对情境中的一个或几个要素。因此,当猫已经学会了转动门闩、逃出箱子之后,箱子的朝向是南是北、是东是西并不重要,不会导致行为差异;把箱子的十分之一漆成黑色或者把箱子增大五分之一,也都不会使猫产生太大的行为差异。实际上,猫仍然会像从前一样扳动开门的机关。当然,动物不会像一个有思想的人那样,完全严格地将反应只与情境中的某个重要部位建立联结。只要那个部位的附加物有些改变,就足以使它们产生困惑,远比给人造成困惑容易;而且在某些情况下,那些附加物一个都不能少,否则动物做不出正确的反应。然而,它们仍然能够清清楚楚地与整个情境的某个局部、部位、特征建立联系。乃至再低等的动物,我们也会发现,它们对整个情境所做出的反应可以或多或少地区分为对各个组成部分的反应,即它们明显地具有倾向局部活动的普遍规律,或者说“零碎活动”或“部分活动”的普遍规律。[1]情境中的某个局部、某个成分或某个特征具有独自引发反应的优势,并能排除同时在情境中出现的其他几个或一切成分,好像反应是专门与某个特定成分建立联结的一样。

    如果把一只从没有被关进过箱子或笼子的猫放到前面所描述的箱子里,它的反应大致是尝试从板条的缝隙钻出、抓板条、抓箱子里一切可以摇动的物件、从横板条的缝隙伸出爪子、能拉动的东西就拉,等等。总之,它对这个人造情境的反应同它被束缚在丛林时所做出的本能反应一样。如果把一只以前好几次在同一类箱子里学会搬弄门闩的猫,重新放到一个新的箱子里,那么,它做出的反应将会是由两部分反应所构成的混合反应,其中一部分反应是本能倾向与束缚它的障碍物的结合,还有一部分是它在与新箱子相似的箱子里学会的反应。

    这两个例子说明了相似律(low of assimilation)或类化律(low of analogy)。对于任何情境来说,比照它的本能反应或者以前没有习得的反应,现在做出的反应将会是本能反应与在相似情境中建立起联结的习得反应。所谓情境乙与情境甲相似,就意味着情境乙有时能够以相同的方式唤起情境甲所唤起的感觉神经元。

    在低等动物的学习中清楚表现出来的最后一个重要原则,我称其为联想的转移(associative shifting)。寻常动物对言语信号做出反应的“技巧”(tricks)就是一个方便的例证。例如,在猫的面前举起一块鱼,对它说“站起来”。如果这只猫很饿,而且它又没有养成相反的行为习惯,它就会对鱼做出站立的反应。此时,与反应建立联结的是整个情境,包括站在那个位置上的人、发出的语音信号和鱼。经过恰当的安排、重复多次的尝试之后,即使省略了鱼,情境中的其他因素也能唤起它的站立反应。此后,联结可以转移到单独的口头信号。如果采用某种限制手段,以满足它对情境中一个成分的注意为必要条件,那么,它对整个情境A、B、C、D、E的反应可以转变成对情境B、C、D、E的反应,再转变成对情境C、D、E的反应,进而转变成对情境D、E的反应,甚至对情境E的反应,而且,在情境中加入F、G、H等新的成分,在同样的限制条件内,我们就能获得学习者与它所感知到的情境相联结的可能做出的任何反应。这样,那些在一开始时完全没有能力唤起的特定反应,后来就完全有能力实现。其实,情境在一开始时就可能引起一个完全相反的反应。所以,你完全可以把一只猴子训练得每当你把一根香蕉放在笼子底下的时候,它就跑到笼子顶上去。

    动物学习所表现出来的这些简单的、半机械化的现象,即多种反应、动物对外部情境的定势或态度、情境中个别成分或局部唤起某个反应的优势作用、对与其相似的新情境所做出的相似反应,以及通过逐渐改变情境使一种反应从一个情境转移到另一个新情境而反应不乱————这些从动物学习中揭示出来的特征,同样也是人类学习的基础。当然,人类的学习更复杂,层次更高,例如,学习拉小提琴、微积分知识和工程学上的发明等。可是,如果我们不清楚在学习之初,发生在身体上的粗率反应是如何与感知到的情境相结合的、其中又依靠什么力量形成了联结,那么,要想理解现代文明人细巧而有计划的学习是断不可能的。而且,当我们对这些无论多么细巧、多么复杂、多么先进的学习作出解释的时候,这些简单的事实————联结因应用和令人满意而被选择、因不用和令人烦恼而被淘汰,做出多种反应和内心的定势是学习的前提,情境引发部分活动、其中的个别成分具有规定反应的优势力量,反应能够类化、联结能够转移————仍然是解释它们的主要事实,或唯一需要的事实。

    * * *

    注释:

    [1]或者称之为局部反应定律或部分反应定律更好些。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