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章 动物学习定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人的智慧、品格和技能都是某种原始倾向以及所受训练的产物。人的最终本性是他的原始本性在其所具有的环境中发展的结果。一般来说,人性是原始本性、学习规律和人赖以生存与学习的环境力量共同作用的结果。

    动物学习举例

    要想最终更好地了解人类学习的复杂性,不如暂时将其搁置,而先来考察较低等动物遇到变化情境时的学习,这是更为划算的方法。

    把一些出生6天到12天的小鸡放在一个园子里(图10——1中标注的YY处),园子与迷津篱笆(如图10——1中的A、B、C、D、E)连通。从这些鸡中抓出一只小鸡单独放在A处。它突然面对篱笆墙的情境,不见了同伴、食物和熟悉的环境,于是做出了四处乱跑、大声鸣叫和跳墙的反应。当它跳墙失败时,会产生努力受挫的不安;当它跑到B处、C处或D处时,面对的是与A处一样的情境;当它跑到E处时,就跑出了迷津,满意地与同伴在一起、吃食物、回到原来的环境中。如果我们屡次重复把它放回A处,就会发现小鸡跳墙,跑到B处、C处的次数越来越少,最后会直接跑到D处、E处并跑出来。这时小鸡就建立了一个置身A处的情境与从E处跑出来的反应之间的联想、联结或结合。通俗地说,它学会了每当把它放在A处时,就从E处跑出来,即它学会了摆脱困境的途径。无效的跑、跳和站立次数的减少表明,小鸡跑出来所用的时间也逐渐减少。以两只建立这种联想的小鸡为例,它们在前5次尝试中跑出来的平均时间是3.5分钟(其中一只大约用了3分钟,另一只大约用了4分钟)。但是,最后跑出来的时间始终保持在五六秒钟内。

    图10——1 小鸡实验

    下表展示了动物学习前后的行为变化:表10——1是最初一次尝试的行为特征;表10——2是联结完全建立以后的一次行为反应,即学习后的一次圆满反应。

    表10——1 最初实验中的行为

    表10——2 学习之后一次实验中的行为

    下图展示了从最初的尝试到联想完全建立后所发生的变化。图中的虚线分别表示龟在第5次(见图10——2)和第50次(见图10——3)尝试从A处回巢时的爬行路径。图中的直线表示木板围墙。在第5次实验中,龟除了无效的移动就是无用的停止,共用了7分钟的时间才回到巢穴;而在第50次实验中只用了35秒。这两张图是早期尝试与最后实验结果的典型代表,选自耶克博士用不同的动物在不同情境中所做的大量实验。我对他允许我选用该图表示感谢。

    图10——2 龟的实验

    注:在第5次实验中,龟从A处回巢的路径。

    图10——3 龟的实验(续)

    注:在第50次实验中,龟从A处回巢的路径。

    下面让我们来考察一种比小鸡或龟寻找恰当路径更精彩的表演。我们用一个约0.5米长、0.4米宽、0.3米高的箱子,去掉正面和端面两块木版,正面钉上一些留有约2.5厘米宽缝隙的板条;端面安上一个门和一个门闩,只要在箱内将门闩横扳,门就会向外打开。我们所要观察的是,把一只3个月到6个月大的饥饿小猫放进这个箱子,箱子外面放一块鱼。小猫会有如下反应:先是想从板条之间的缝隙钻出去,用爪子抓板条和箱子内外一切可松动的地方,爪子从板条间的缝隙伸到外面,咬箱子周围的围板。如果小猫在胡乱地钻、抓、咬的过程中偶然扳动门闩(打开门),它就会获得自由和食物。如果让它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这样的经历,那些抓、咬之类的无用动作就会逐渐减少,而只做出有成效的特定动作————例如,用爪子抓紧门闩,用鼻子向一边推。以后无论什么时候,只要把小猫关在箱子内,它都会立即转动门闩。这说明小猫已经能够在被限制在箱子内的这种情境和用某种确定动作抓箱子内某部分的这种反应之间建立联想了。按照一般的说法,小猫学会了扳动门闩打开门。对于不知情的观察者来说,6个月的小猫能够从这样的箱子中获得自由似乎令他感到奇妙,而且根本不会将其与它们寻找食物和栖息地的寻常行为联系起来。然而,读者应该认识到,这种活动与前文谈到的小鸡在篱笆墙内所表现出来的动作属于同一类。借助于机遇的恩赐,或者更多地依赖于天赋的本能,一个特定的情境唤起了一些反应,其中的一个反应恰好导致了自由。这个反应就与该情境形成了联想。不过,这里的反应是抓住某个确定的部位,而不是跑到E处,而且这个反应是从大量无效行为中选择出来的,在选择上比前者复杂得多。

    在上述列举的例子中,与情境建立联想的是“有准备”的适当反应,而且这种“有准备”的反应也适合学习。猫跑出来的反应是它在正想出来的时候偶然做出来的(正如我们所说,猫正尝试出来),而且是一种可能出来的方法,所以说它也适合学习。然而,这些“有准备”的反应不一定都适合学习。如果我们关住一只猫,并且只有在它挠自己的时候打开门放它出来、让它吃到食物,那么,经过足够次数的实验后,我们就会发现一把猫放进箱子里它就会立即挠自己。然而,在开始的几次实验中,猫不是为了出来而挠自己,而是因为它放弃了徒劳的乱抓、乱钻,停下来休息时挠自己。这种与抓抓自己、舔舔自己、小鸡啄啄翅膀这样的“不可能”或“不适合”的反应所建立的联想,真的与原始本性或先天习惯反应中那些有准备的、有生物倾向的逃跑、求食和寻求同伴反应所建立起来的联结一样。

    上述所举的例子中,动物只形成了单一的联想,其实这种联想可以联合成一个系列。例如,小鸡可以先学会爬上一个斜面,然后从鸡架中出来。学会之后再加上一个鸡架;小鸡必须先走过一条薄板,再穿过围墙上的一个洞,然后才能进入到第一个鸡架。经过多次练习后,每当把小鸡放到第二个鸡架时,它就能立即走进第一个鸡架中,然后再从那里跑出来。接着再加上第三个鸡架,使小鸡再形成一个联想,能够从第三个鸡架进入第二个鸡架,然后再进入第一个鸡架,最后跑出去。在这样一系列的联想中,前一个反应把动物带入到下一个情境中,从而引起第二个反应,以此类推,直到最后。有三只小鸡如此这般学会了准确无误地穿过一长串迷津,在这样的“学习”中它们一共建立了23个联想。

    上述所列举的小鸡、龟和小猫的学习,有一个消极的特征,就是缺乏推理和演绎思维,更看不出何种“观念”的有效运用。假使把读者引入迷津、笼子里或者远离家的地方,他对这些情境的反应中一定会包含许多关于情境的观念、判断和思考,而且他的行为很有可能受到推理所产生的一系列观念的大量“调节”。在令人烦恼的情境与解除烦恼的反应之间可能会加入一个小时的内部考虑、思考、计划等的时间。可是却没有迹象表明,决定困境中小鸡或小猫的行为的因素中有关于迷路、笼子、食物的观念出现。它们的反应是直接由感觉到的情境决定的,而不是由观念决定的。三个案例中的学习只能用呈现在感官前的情境与反应之间结合的加强或减弱来说明,反应在神经系统内就是动或不动的问题。较低级的动物偶尔也会表现出有观念的迹象,并对行为产生影响。但是,它们的学习,大体上可用反应与情境的直接结合作出解释,无须观念为中介。

    动物学习的特征

    这些例子和以它们为典型代表的数以百计的动物学习案例说明了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而不牵涉任何貌似起作用而实际无作用的模仿、观念发动动作和高级的推理能力。世上有某种受动物欢迎而不回避的事件状态,这就是动物满意的情境;也有它们无法忍受的、排斥的或极力摆脱的情境。由动物的行为所成就的情境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为伴随满意的事件而加强;也因伴随烦恼的事件而减弱、消失。练习可以使联结增强,经常不用也会使联结减弱。这就是大部分动物学习的实质和总的特征。

    这些例子还证明了学习的五个特征,它们的适用范围和重要性仅次于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

    第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