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四章 雏鸟品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三一 雏鸟本生因缘 (〔菩萨=帝释天〕)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饮用未经滤过的水的比丘说的。据说.那时有甲乙两个青年比丘.彼此为友。他们从舍卫城到乡间去.安适地住在所欢喜的地方.因为想参见正等觉者.又从该地方出发向祇园精舍来。

    甲持有滤水囊.乙则没有。两人共同滤水而饮。有一次.两人之间起了争吵了.於是那有滤水囊的甲不肯以滤水囊借给乙使用.自己滤水而饮。乙没有滤水囊.又口渴难耐.就饮那未经滤过的水。

    两人如是继续旅行.到了祇园精舍.向佛礼拜毕.就座而坐。佛问道.『你们从何处来。』两人答道.『尊师啊.我们向住在拘萨罗的乡间某村.为了想参见你.所以到这里来的。』佛问道.『那麽.你们两人一路同行.彼此一定很亲昵吧。』不带滤水囊的乙比丘道.『尊师啊.中途这位朋友与我发生了争吵.就不肯把滤水囊借给我使用了。』甲比丘道.『尊师啊.对了.这位朋友明知水中有生物.却不滤就饮了。』佛问乙比丘道.『比丘.据说.你明知水中有生物而饮下.真的吗。』乙比丘回答道.『真不应该。尊师啊.我确曾饮未滤过的水。』

    於是佛对两比丘说道.『比丘啊.在前生.有一贤人在天都治国.战争败北.曾从崎岖的山径逃出.贤人为了想恢复王位.立下了「不杀害有生命者」的誓愿.在战争胜利获得非常的荣誉时.曾为救小金翅鸟的命而把车子回转哩。』

    主分

    从前.一位国王在摩揭陀国的王舍城治国时.菩萨与现在的帝释天前生生在摩揭陀国的摩契罗村一样.也诞生在摩契罗村.家门非常高贵。命名之日.取名曰摩揭童子。过了几年.童子就以婆罗门的青年摩揭得名。父母替他娶同族之女为妻。後来儿女繁殖.摩揭成就了一家之主.富於慈悲心.严守着五戒。

    那村中共有三十家居户。有一回.三十家的人们集在村之中央场地.治理村务.菩萨摩揭用脚把他所立的地面整治好了立在那里。就有一人立到他的地方来了。菩萨摩揭便到别处把地面整理好了立着.又有一人立到他的地方来了。菩萨摩揭再去整治他处.如是把地面整治好了让人.让了人再整治他处.结果把全个场地都整治好了。那块场地上本来是张天幕的.後来菩萨摩揭改建会堂.且在堂中安放了坐椅与水瓮。在这期间.与菩萨摩揭同志者已有三十人。菩萨摩揭叫村人坚守五戒.自己誓与村人行着善事过日。村人也跟了菩萨摩揭同行善事.每日清晨就起身.拿了刀斧与槌巡行村中.见通路上有石块.便用槌打起移去.见树木有碍於车辆行走的.就用斧砍掉.平整地面.修筑堤防。一方面又行布施.守戒律。如是.全村的人逐渐依从了菩萨摩揭的教导.守起戒来了。

    这时.村中的首领却不高兴起来了.以为『从前.村民有的饮酒.有的杀人.在那时.售酒钱咧.罚金咧.还有税金咧.我的收入很多。现在婆罗门的青年摩揭这家伙.劝人守戒.叫村民不作杀人等等的恶事.弄得村民也都说要守五戒了。』便到国王的地方去告诉道.『大王.有许多盗贼在村中掠夺横行。』王听了首领的话.说道.『去把他们捉来。』於是首领回到村中.把全村的人捕捉了.缚着解到国王面前来道.『大王.盗贼都捉来了。』王并不查讯村民的行为.即下令道.『用象把这些村民都杀死。』於是全村的人们都被送到法庭.行刑的象也被牵出来了。

    菩萨摩揭告诫村人道.『你们要念持五戒啊。对於诬告者.对於国王.对於象.都要爱他们.与爱自己的身体一样。』村人都谨守教诫。行刑的时候.象被牵近到村人所在的地方。可是任凭怎样牵曳.象总是不肯走近前去.发出大声咆哮了逃开。叫别的象来.也是这样。王以为『这些村民的手中也许有甚麽魔药吧。』命人一一检查。检查者毫无所得.去回报王道.『大王.甚麽都没有。』王道.『那麽大概在念甚麽呪语吧。去问他们有呪语没有。』侍臣来问村人们。菩萨摩揭道.『有的。』侍臣去向王回报道.『据说有的.大王。』於是王把村人全部召唤到自己面前.问道.『说出你们的呪语来。』菩萨摩揭禀白道.『大王.我们的呪语不是别的.只是我们三十个人不杀生.不取非所给与的东西.不作邪行.不说伪语.不饮酒。还有.行慈悲.作布施.平道路.掘莲池.守戒律。这些就是我们的呪语.我们的保障.我们的特权。』王对村人们大加称许.罚办那诬告者.把他的财产全部没收了给与村人们.罚他的奴隶替村人们去服役.又把象也赠给了村人们。

    村人们嗣後一心为善。某时.想在十字路口建设一个大会堂.就雇用木匠来营造。因为村人们对於女人已毫无欲念.便禁止女人入大会堂。这时.村中有四个妇人.一个名曰善法.一个名曰思惟.一个名曰欢喜.还有一个名曰善生。其中的善法以贿赂给与工头.与他商量道.『老哥.请以我为这会堂的长老。』工头答应道.『可以。』於是.他把那豫备作会堂的尖塔用的木材弄乾燥.截好.穿了孔.雕成尖塔.用布包紮起来藏在别处。

    等到会堂完成.将上尖塔时.工头对村人们说道.『不对了.主人.我们疏忽了一件事了。』村人们道.『这是甚麽。』工头道.『非加尖塔不可吧。』村人们道.『当然.应该要加的。』工头道.『可是这不能用新斲的木材来造。要找那质料陈宿.截好穿了孔的现成尖塔才行。』村人们道.『那麽该怎样办呢。』工头道.『如果村中人有造好的尖塔肯出卖.最好去搜求呀。』村人们搜求的结果.在村中妇人善法的地方找到了一个.可是不能用钱买得。

    善法道.『如容许我入会堂.那麽就捐助吧。』村人们道.『我们不能给利益与女人。』於是工头对村人们道.『主人.你们在说甚麽话。除了梵天界.不是任何世界都不排斥女人的吗。请接受尖塔啊。上了尖塔.我们的工程便完成了。』

    村人们赞成这话.接受了尖塔.把会堂完成。在会堂中安好坐椅.配置水瓮.连日常的饮食都预备好。又在四周筑墙造门.墙内铺沙.墙外排植棕榈.

    思惟也在该处经营乐园.她觉得花与果实太多的树木与环境不适.就不种这些树木.欢喜也在该处凿掘莲池.以五种莲华覆盖池面.很可悦目。唯有善生一人不曾作过甚麽。

    菩萨摩揭既完成了在家事母、事父、敬长、作真实语、不作粗暴语、不在背後说人非、不吝啬等七种誓言.唱出下面的偈语.

    在家孝父母、敬师长.  出言柔和、爱语而不讥.  不贪、真实而遏怒.  如是之人.三十三天称为有信者。

    菩萨摩揭作如是行.受人褒赞.命尽後转生於三十三天.为天国之王.名曰帝释。其余村人也与国王同生於三十三天。

    却说.那时三十三天中有魔神阿修罗住着。天王帝释觉得与魔神共治不好.於是把天神之酒给魔神们饮了.乘其醉时.捉住他们的两足.从须弥山的绝壁掷下。魔神们落到魔宫里去了。所谓魔宫.在须弥山的最低部.广阔与三十三天界相等。天国有珊瑚树.魔国则有一种树名曰灰彩色华.生存久至一劫。这时魔神们见灰彩色华开放.知道这里已不是自己从前所管领的天国.因为天国是有花开在珊瑚树上的。便道.『老耄的帝释等家伙.叫我们饮醉了酒.把我们投入大海中.占领了我们的天国了。』又宣言道.『我们要与他战争.夺回天的城郭来。』於是魔众便像蚂蚁爬柱一般.攀登上须弥山去。

    帝释闻知魔神来攻打.便降至海面。两军交战後.帝释为魔军所败.乘了名曰超胜的车.从南海的这面逃到距离一百五十由旬的对面去。帝释天的车子在海上急驶.当到达绵树林时.那绵树就与当路的棕榈被斩伐一般.被伐拔了落在海中。海面上有许多小金翅鸟高声叫着飞翔。帝释问御者摩多利道.『摩多利.方才是甚麽的叫声.那声音真是惊心动魄哩。』摩多利道.『天主啊.你的车子不顾一切.疾驰而行.过绵树林时把绵树冲毁了.那些在树上的小金翅鸟怕丧失生命.在悲鸣逃生呢。』大萨埵〔帝释〕道.『摩多利啊.我们连小鸟都不忍累及。我们不应自恃有力量而杀生。我们为了这些小鸟.不妨牺牲自己生命.去给与魔族。把车子回转吧。』接着便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摩多利啊.别把车去冲犯绵树上的巢居者。  为了保全鸟巢.  我们愿在魔神之前.  喜舍我们的生命。

    御者摩多利遵命回转兵车.改从他路向神的世界进发。魔神们闻知帝释又回转来.想道.『据说帝释又从别处到这里来了。这一定是他获得了援军来反攻的。』便怕丧失生命.逃入魔国去了。帝释重至神都.有两个天界〔梵天、帝释天〕的神军为之防卫.居於都邑之中央。一瞬间地面分裂.显现出高一千由旬的宫殿来。这宫殿是在胜利时显现的.所以就名曰战捷宫殿。

    帝释为欲使魔神们不再近来.特设五种防备.关於此.有下面的颂。

    在难攻的二城〔神族与魔族〕之间.  所谓五种防备者.  就是龙、金翅鸟、瓮形夜叉、荒醉夜叉.  与四天王五者。

    当帝释设了这五种防备.身为王者.享着天的荣耀时.善法去世转生为王后。她在前生曾贡献过尖塔.作为果报.显现出了一座广五百由旬的玉堂.那堂就名曰善法堂。堂中纯白的天盖之下有广一由旬的玉座.帝释就以诸天之王的资格.坐在座上处理天国的政务。思惟也去世而转生为王后.她在前生曾造过乐园.作为果报.有一个乐园出现.名曰心萝园。欢喜也去世转生为王后.她依曾凿莲池的果报.有一个莲池出现.那莲池名曰欢喜。

    只有善生未曾在前生作过善业.死後转生为鹤.居於某处树林的洞穴中。帝释想.『善生不曾见到.究竟她生在何处呢。』查察的结果.知道她的所在.於是便亲身到那里去将她领到天界来.使她观看快乐的天都与善法堂、心萝园、欢喜莲池。帝释对善生道.『她们因为曾行善事.所以转生为我们的后。你因为未行善事.所以转生为畜生。以後要守戒啊。』如是对鹤训诫.授以五戒.然後送至原处.把她放了。

    从此以後.善生便守戒了。过了二三日.帝释要试探她是否真能守戒.化为一条鱼.侧转了背去横卧在她面前。善生见了还以为是死鱼.用嘴去衔鱼头时.见鱼尾动了.於是说道.『这好像还活着呢.』即把鱼放去。帝释道.『好.好.能守戒哩.』便自去了。

    善生後来从那里逝去.转生在波罗奈的一陶工家里。帝释查究着了她的所在.便化作一老人.用车满载金色的胡瓜.入其村中而坐.喊道.『胡瓜要吗.胡瓜要吗。』村人们走近前去说道.『老伯伯.请给我吧。』老人道.『我要给守戒的人。你是守戒的吗。』村人们道.『我们全不知戒。那麽卖给我们吧。』老人道.『我不卖钱.要送给守戒的人。』村人们道.『这是个痴子.』各自散去了。善生闻知这消息.以为也许是送给她的.便走到老人的面前来道.『老伯伯.请给我吧。』老人道.『姑娘.你守戒吗。』善生回答道.『我确守着戒哩。』老人道.『我专为了你送来的.』便连车拉到她的家门口放着.自己去了。

    善生一生守戒.死後转生为魔王毘婆契耶之女。因为前生守戒的果报.生下来就是一个美人。到了妙龄时.魔王把魔神召集拢来.叫女儿自己择偶道.『女儿啊.你可自选一个合意的做丈夫。』却说.帝释找寻善生的生处.知道生在那里.想道.『善生正在选择合意的丈夫.我定会当选吧。』便化作魔神.也到了那里。魔王叫善生粧扮好了领她到魔神集合之处.说道.『你就自己选择合意的丈夫吧。』善生回眼四顾.瞥见了帝释.因为向来有过朋友之谊.便去拉住他的手道.『这人是我的丈夫。』帝释於是带领善生回到天国.封为女王.由二千五百万个舞姬护侍着.後来定命完尽.依其业报.离去此世.

    结分

    佛作此法话毕.斥责那比丘道.『比丘啊.古时贤人在治理天国时.虽弃舍自己的生命.也不杀生。你既归依了这教而出家.为何把那中有生物的水不滤就饮呢。』复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御者摩多利是阿难.帝释则就是我。』

    三二 舞踊本生因缘 (〔菩萨=白鸟〕)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持有许多财物的比丘说的。他的故事与天法本生因缘〔第六〕中所说者相同。

    佛问那比丘道.『比丘.据说你持有许多财物.真的吗。』比丘道.『真的。』佛又问道.『你为何要持有这许多的财物呢.』那比丘听了这话.就激起怒来.脱去了所着的衣服道.『那麽我就这样吧。』在佛前把身体裸露起来。在旁的人们嘲他是痴子。那比丘就遁走.为大众所不齿。

    比丘众集在法堂里谈论那比丘的不德道.『在师尊之前可作这种行动的吗。』佛来了.问道.『比丘们啊.你们在这里谈论着甚麽呢。』比丘众道.『尊师啊.那比丘在世尊之前.对着四众.不顾羞耻与过失.做出放荡儿样的行径.结果为大家所嫌憎.并且违背了尊教。我们正在谈论他的不德哩。』佛道.『比丘们啊.那比丘的不顾羞耻与过失.背弃圣教.不自今日始.在前生.他也曾因了这样的行为.把美女失掉了。』接着就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在始有世界时.四足兽以狮子为王.鱼类以名曰欢喜的鱼为王.鸟类以金之白鸟为王.那金之白鸟的鸟王有一个女儿.是一只美丽的白鸟。王问女儿要甚麽.女儿说要一个合意的丈夫。

    鸟王允许了女儿的希望.召集羣鸟到雪山来.各种各类的白鸟孔雀等都到.羣集在一块宽广平坦的岩石上.鸟王叫女儿来.对她说道.『你可选择合意的丈夫。』女儿徧观羣鸟.把眼睛钉住在那头如宝珠羽毛美丽的孔雀身上.说道.『这是我的丈夫。』集在那里的羣鸟.走近孔雀前面去说道.『喂.孔雀君.这位鸟王之女在许多鸟中选择丈夫.你当选了。』孔雀道.『一向没有人知道我的本领哩.』他非常高兴不暇顾及羞耻与错失.在众鸟环视之中.张开翼翅舞蹈起来.把遮蔽身体的东西都脱卸了。鸟王见了很难为情.说道.『他内心毫不知耻.所表现的行动也不计过失。我不能把女儿给这样不知羞耻、不计过失的人。』接着便在羣鸟之间唱出下面的偈语来。

    你鸣声悦耳.身躯美观.  头颈作瑠璃色.翼翅长及一寻.  可是行动乱暴.  不能将女儿给你。

    鸟王於是在羣鸟环视之中.将女儿改给与自己甥辈的小白鸟。孔雀因不能得雌白鸟为妻.当场遁走。白鸟之王也回到自己的地方去了。

    结分

    佛道.『比丘们啊.那比丘的不知羞耻.不计过失.违失大教.并不始於今日。在前生也曾因此失去了美丽的妻。』既作此法话.又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孔雀即那持有许多财物的比丘.白鸟之王则就是我。』

    三三 和合本生因缘 (〔菩萨=鹑〕)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迦毘罗城附近的榕树园时.就了关於圆布垫的争论说的。其事当详於鸠那罗本生因缘〔第五三六〕中。那时.佛对亲族们说道.『大王们啊.亲族间不可有争执.在前生.有某种动物已把敌征服.因争执之故陷於大破灭中。』接着便因了王的亲族的询问.讲出过去的事来。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生而为鹑.与数千只鹑居於林间。那时有一个捕鸟的.假装着鹑叫.窥探鹑之所在.等到窥探着了以後.就投网於上空.将网索逐渐绞紧.放入笼内负到家中.把其中的鹑卖与别人.以所得的金钱过活。一日.菩萨〔鹑〕对羣鹑道.『这捕鸟者要使我们的亲族灭亡。我有一个方法.可以防止他来捕捉我们。此後.他如投网到你们头上来.你们可各自把头顶入网眼.大家顶住了网飞到他处.将网丢在荆棘丛中。这麽一来.我们就可逃出他的网罗吧。』他们都赞成道.『是。』次日.网落到他们的头上时.他们就依了菩萨的指教.大家把网顶住.运到荆棘丛中去丢弃.自己从网下逃出。捕鸟者费了许多麻烦到荆棘丛中去取网.待取到时天色已晚.只好一无所得.空手回去。从此以後.羣鹑就以如是方法.对付捕鸟者.捕鸟者日日化了气力到荆棘丛中去取网.取了网徒然空手回家。於是他的妻不快了.说道.『你每日老是空手回来。我想.你一定在甚麽地方寻开心哩。』捕鸟者道.『我寻甚麽开心啊。那些鹑真是刁滑.居然会大家结团体哩。我把网投到他们的头上时.他们就协力顶住了网飞到荆棘丛中去.把网丢在那里。可是他们这种和合的精神大概是不会长久的。你别怕.总有一日.他们自会争闹.那时我将把他们全部捕捉了来.叫你快乐啊。』接着就唱出下面的偈语。

    羣鸟互相和合.  故能戴网飞去.  一旦互相争闹.  他们就会落到我的掌中。

    过了几日.甲鹑於降下地面去求食时.不小心踏着了乙鹑的头部。乙发怒道.『谁呀.踏着我的头了.』甲道.『这是我不留心之故.请勿动气。』可是乙仍怒恨不止。甲乙二鹑便开始争吵.甲道.『你以为你能顶网吗。』乙也道.『你以为你能顶网吗。』他们正争吵时.菩萨想道.『喜争吵者之间.决不会有幸福的。他们在不能协力顶网时.将陷於灭亡.给捕鸟者以机会吧。我不能再住在这里了。』於是就领了自己的弟子们到别处去。过了几日.捕鸟者到林中来.假作鹑叫.向着众鹑聚处把网投上。这时一只鹑道.『我在顶网时伤了头毛了.你去顶吧.』别一只鹑道.『我在顶网时失了两翼的毛了.你去顶吧.』在他们如是互相推委.说『你去顶吧』的时候.捕鸟者就把网索收紧.将他们置入笼中.带回家去讨妻子的欢喜了。

    结分

    佛道.『大王.如是.亲族间不可有任何的争执.争执真是灭亡的根源。』作此法话毕.又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愚笨的鹑是提婆达多.那贤明的鹑则就是我。』

    三四 鱼本生因缘 (〔菩萨=司祭〕)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前妻的诱惑说的。那时.佛问那比丘道.『比丘啊.据说你正在烦恼.真的吗。』比丘道.『世尊啊.真的。』佛道.『为谁烦恼呢。』比丘道.『世尊啊.我原来的妻很美.舍她不得。』佛便道.『比丘啊.此妇人於你足以为害.在前生.你曾将因她而死.幸被救出呢。』接着就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城治国时.菩萨为王的司祭。一日.渔夫们在河中投网捕鱼.有一条大鱼.为爱欲所驱.与其妻〔雌鱼〕嬉戏着游来。雌鱼游在前面.嗅到网的气息.便在网之周围绕了过去。可是那迷惑於情爱的雄鱼却陷入网中了。渔夫们知鱼已入网.便把网牵起.捕住那鱼.不即杀死.投在沙滩上.打算在炭火上炙了来吃。一边发起火来.一边削竹木为炙扦。那鱼觉得『用火炙.用扦子刺与其他种种苦痛.都没有甚麽.只是妻不见了我.还以为我另有所爱.将独自难堪.这倒是足烦恼的。』於是悲哀地唱出下面的偈语。

    受冷、受热、落在网中.  我都不以为苦恼。

    所觉得〔不安者〕.  只是妻失夫後的怨慕。

    这时.司祭恰好带领了侍从者到河上来洗浴。他是能辨别一切的音声的.听到那鱼在如是悲叹.便想道.『这鱼正为情爱的悲哀所苦.他若带了这心痛而死去.结果会转生到地狱去的.让我来救他吧。』便走到渔夫们那里去.对他们说道.『喂.不能将鱼来供养我吗.只要够一日吃就好。我们不要别的.请把这一条作了供养吧。』渔夫们道.『好.主人.就请拿去吧。』菩萨〔司祭〕用双手捧去那鱼.走下河边.对鱼作训诫道.『喂.鱼啊.今日如果不遇见我.你将丧命了吧。去.以後不要再为情爱所缚啊。』把鱼放入水里.自回城中去了。

    结分

    佛作此法话毕.说明四谛.说毕四谛.那可怜的比丘就安住於预流果。佛复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雌鱼是那比丘出家以前的妻.雄鱼是那可怜的比丘.司祭则就是我。』

    三五 鹑本生因缘 (〔菩萨=鹑〕)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摩揭陀国巡游时.就森林火灾消灭之事说的。某时.佛巡游摩揭陀国.往某部落去托鉢行乞.食毕.由许多比丘众围绕着归来.中途遇森林起火。有些比丘众在佛之前.有些比丘众随在佛後.那火越烧越猛.全森林满是烟与焰。於是有些下根的比丘们.为死之恐怖所袭.说道.『我们索性来放火吧.烧去了这一块地方.别处的火就不会延过来了。』便在所拾集的木材上点起火来。别的同伴道.『法友们.你们在干甚麽.你们好像有眼不见中天光亮的日月.立在须弥山下.不见高大的须弥山哩。你们正在追随着天人界无比的佛.不诚实地去对佛作忆念.却在喊「放火。」你们真不知道佛的力量。喂.到佛那里去啊。』在佛前後的比丘众集为一团来到佛的跟前。佛率领了比丘众走向他处。森林的火越烧越有劲.达到离如来所立处十六迦利沙的地方.就像把火炬投到水中去一般.立刻熄灭.不能延烧到直径三十二迦利沙的范围里来。

    於是比丘众就称赞佛的功德道.『啊.佛的功德啊。火没有心.居然也不向佛的坐处延烧过来.像入水的火炬一般立刻消熄了哩。啊.佛的神通力啊。』佛听到他们的话.说道.『比丘们啊.火到这里就熄灭.决不是我的力。不过.是我从前的真实力。因为这里是永劫不至於着火的。这就是所谓劫持续的奇蹟。』这时.长老阿难陀取衣四摺.以供佛坐。佛就端坐其上。比丘众敬礼如来毕.围绕坐下.一同请求道.『世尊啊.我们只知道现在.过去的事是隐秘的.请说给我们听听。』佛便说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就在摩揭陀王国的这里.菩萨投生在鹑的胎内.生而为鹑。从卵孵化出来的时候.是一只丰满如月亮的小鹑。他的父母把他卧在巢内.觅食用嘴来喂他。他有了翼.还不能在空中飞翔.有了脚.还不能在地上步行。每年森林起火要延烧到这里来。某时.那火发着猛烈的爆声蔓延过来了。羣鸟怕被烧死.各自从巢中飞出逃散。菩萨〔鹑〕的父母也抛弃了菩萨自去逃生.菩萨卧在巢中擡起头来望着逼近来的火焰想道.『如果我能振翼而飞.就要飞到别处去。如果我能用足行走.就要走到别处去。我父母尚且怕死.为了要保全自己.把我抛下在这里.管自逃开了。我在这里.别无保护者.也无救济者.现在如何是好呢。』这时.就有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浮起.『在此世间.有所谓戒律的美德.有所谓真理的美德。从前.实现波罗蜜.在菩提树下即身成正觉的佛.依戒律、禅定、智慧而解脱.依解脱智而完成知见、保持真理、慈悲、愍念、忍辱、对一切众生平等爱护.所以名为一切知者。佛所体验者名曰法德。我也有着一个的真实〔谛.〕又信奉着一个的自性法。所以我应思惟从前诸佛与其成佛之德.证得自性法.行真实行.藉此来消退今日的火.救援自己与其他残留着的众鸟。』便自己唱道。

    世间如有戒德、有真实、有清净的慈悲.  我依此真实来作无上的誓言.  思念法的力、忆念往昔胜者、知见真实的力.  我如是誓言。

    菩萨既如是思惟往昔曾得涅盘的诸佛之功德.依自己所存的真实性发了誓言.复唱出下面的偈语。

    虽有翼而不能飞.  虽有足而不能行.

    父母又不在这里.  火啊.快给我退去。

    火随了誓言立刻後退十六迦利沙。那退去时的样子.并非是因为那里已没有东西可烧而把火焰移到他处.乃是像投入火炬於水中一般.立时消熄的。於是菩萨又这样唱道。

    炎炎的大火.  也随了我的誓言.  消失在十六迦利沙之外.  宛如遇到了水的样子。

    自此以後.那地方永劫间不会再遭遇火患.因此之故.名曰劫持续的奇蹟。菩萨如是体得誓言.命尽时依其业报.由此世逝去。

    结分

    佛道.『比丘们啊.这森林里火不蔓延.非我现在之力.是从前那鹑尚幼时.我所实现.是依其实力而来的东西。』作了此法话後.说明四谛。说毕四谛.比丘众或得预流〔果.〕或成一来.或得不还.或达应供〔阿罗汉。〕佛乃取了联络.把本生的今昔联结起来道.『那时的父母.即今日的父母.那鹑王则就是我。』

    三六 鸟本生因缘 (〔菩萨=鸟〕)

    序分

    此本生因缘.是佛在祇园精舍时.就一个庵居遭火的比丘说的。据说.有一比丘.从佛受得了禅定之法.离开祇园精舍到拘萨罗国.在边鄙某村附近林间之庵中居住。在最初之一月中.那庵居便遭焚毁了。

    那比丘向村人呼告道.『我因庵居被毁.很苦。』村人道.『现在天旱.我们的田地乾燥.且待我们把田地灌溉好了.再说吧。』灌溉完毕以後.说『要下种.』下了种以後.又说『要作篱.』『要除草.』『要收割.』收割了以後.又说『且待把谷物打下了再说.』如是这样那样地把三个月的期间过去了。这三个月间那比丘在原野中露宿.虽修行禅定.毫无所得。自恣完毕後.到佛处来.向佛礼拜.退坐一旁。佛丁宁地招呼他.然後问道.『比丘啊.雨安居曾安乐地度过吗。已达到真正的禅定了吗。』那比丘说明遭遇经过.回答说道.『因为没有适宜的僧房.所以未曾达到禅定的极地。』佛道.『比丘啊.在前生.动物尚能知居处的适与不适.你为何倒不知道。』接着便讲过去的事。

    主分

    从前.梵与王在波罗奈治国时.菩萨生而为鸟.由羣鸟围绕着住在森林中的巢内。那森林附近.有一株枝叶繁茂的大树。一日.大树的树枝互相磨擦.尘屑落下.树枝冒出烟气来。菩萨〔鸟〕见这情形.想道.『这二树枝如是互相磨擦.结果会坠落火花.把地上的枯叶燃着.延烧到我们的树上来吧。此地已不能再住.非迁到别处去不可了。』便对羣鸟唱出偈语来。

    羣鸟所栖的树.  不久将遭火。  鸟啊.快到别处去避难.  在那里不会有危险。

    凡是遵从菩萨吩咐的鸟都跟随着菩萨飞到别处去了。那些不知学习的愚笨的鸟还以为『这等於在滴水见鰐鱼哩.』对於菩萨的话不相信.仍留在原处不避。不多几时.果然不出菩萨所料.森林被火延烧.把树木都烧尽。当烟焰直冒的时候.羣鸟的眼睛被烟蒙蔽成盲.不能飞逃...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