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敦伦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中庸》以五伦①为达道②,乃天下古今之所通行,终身所不可离者。明此是大学问,修此是大经纶③。五伦之中,造端④乎夫妇。《易》首乾坤,《诗》始《关雎》。王化之原,实基于衽席⑤。且道无可修,只莫染污。闺门⑥之间,情欲易肆,能节而不流⑦,则去道不远矣。夫妇之道,惟是有别,故禁邪淫⑧为最。可以养德,可以养福。切宜戒之。

    ┃ 今译 ┃

    ╱

    《中庸》将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五种人伦作为公认的准则,乃是天下古今通行的道理,每一个人都应当终身遵守而不偏离。若能明了彻悟这一准则,那便是人世间的大学问;若能实践修行这一准则,那便是宏大的抱负与才干。五伦关系之内,首要的是夫妇之道。《易经》六十四卦,开篇就是“乾”与“坤”二卦;《诗经》三百篇,起始就是《关雎》篇。这是因为,王道教化的源头,正是以男女繁育作为基础。事实上,真正的大道本来就不是修习而成的,只要不要人为干扰、污染就好了。家庭夫妇之间,男女情欲很容易纵逸,只有做到常常节制而不放纵,那就离大道的原则不远了。夫妇之道,只是要做到“有别”,故而禁止、杜绝不正当的男女之事最为重要。做到这一点,才可以涵养德性,也能够保全天福。切记要秉持戒心啊!

    ┃ 简注 ┃

    ╱

    ① 五伦:指父子、兄弟、夫妇、君臣、朋友五种人伦关系。

    ② 达道:公认的准则。

    ③ 经纶:借指抱负与才干。

    ④ 造端:开头、发端。

    ⑤ 衽席:床褥与卧席,喻指男女之事。

    ⑥ 闺门:内室的门,喻指家庭。

    ⑦ 节而不流:节制而不放纵。

    ⑧ 邪淫:邪恶纵逸、不合正理的男女之事。

    有夫妇然后有父子,爱敬父母,正是童子急务。汝幼有至性①,颇竭孝思②,第须要之于道③。倘此志不同,此学各别,即称纯孝,终是血肉父子④。今当以父母为严君⑤,养吾真敬,使慢易⑥之私不形;求父母之顺豫⑦,养吾真爱,使乐易⑧之容可掬⑨。常敬常爱,即是礼乐不斯须去身⑩,即是致中和之实际。以此事君,则为忠臣;以此事长,则为悌弟。无时无处而不爱敬,则随在感格,可通神明。

    ┃ 今译 ┃

    ╱

    先有了夫妇关系然后才会有父子关系,爱敬父母,正是小孩子首先应该做到的。你从小就有天赋卓异的品性,对父母能够竭尽所能地孝敬,但必须把这种孝敬提升至“道”的标准才行。如果不能以父亲的志趣为趋向,以父亲的学问为追求,那就算被别人称为“纯孝”,也不过是世俗人情意义上的父子关系。应当以父母为严君,涵养我内心真正的敬意,而从来不出现怠慢轻视的情形;要以父母的遂意和安适作为追求,涵养我内心真正的爱意,而时常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和乐平易的神态。对父母常存敬爱,就是《礼记》中说的礼乐片刻不离身,就是《中庸》所讲的“致中和”的真实作用。以这种修养来侍奉君主,就是忠臣;以这种修养来侍奉长辈,就是孝悌。每时每处都呈现出对人和事物的真爱真敬,以至诚之心感化一切,就可以通达神明。

    ┃ 简注 ┃

    ╱

    ① 至性:天赋卓绝的品性。

    ② 孝思:孝亲之思。《诗·大雅·下武》:“永言孝思,孝思维则。”

    ③ 要之于道:纳入“道”的标准要求。

    ④ 血肉父子:指世俗人情意义上的父子关系。

    ⑤ 严君:父母之称。《易·家人》:“家人有严君焉,父母之谓也”。

    ⑥ 慢易:怠慢轻视。

    ⑦ 顺豫:如意安适。

    ⑧ 乐易:和乐平易。

    ⑨ 可掬:可以用手捧住,形容情状明显。

    ⑩ 礼乐不斯须去身:出自《礼记》。原文曰:“礼乐不可斯须去身。致乐以治心,则易直子谅之心油然生矣。……致礼以治躬则庄敬,庄敬则严威。”意谓以礼乐从身心两方面时刻加以修养。斯须:片刻,一会儿。

    致中和:指人的道德修养达到不偏不倚、十分和谐的境界,也就是符合儒家提倡的“中庸之道”。《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感格:感之于此而达之于彼,也可理解为感动、感化的意思。李纲《应诏条陈七事奏状》:“然臣闻应天以实不以文,天人一道,初无殊致,唯以至诚可相感格。”

    昔杨慈湖①游②象山③之门,未得契理④,归而事父。一日父呼其名,恍然大悟。作诗寄象山云:“呼承父命急趋前,不觉不知造深奥。”即承欢奉养⑤,可以了悟真诠⑥。故洒扫应对⑦,可以精象入神⑧,乃是实事。有父子然后有兄弟,吾生汝一人,原无兄弟。然合族⑨之人,长者是兄,幼者是弟,皆祖宗一体而分。即天祐、天与,吾既收养,便是汝之亲弟兄。

    ┃ 今译 ┃

    ╱

    昔日杨简拜入陆九渊之门求学,未能契入真理,之后回家侍奉父亲。一天杨简父亲喊他的名字,他恍然大悟,作诗寄给陆九渊说:“呼承父命急趋前,不觉不知造深奥。”就是说侍奉父母,可以参悟真理。因此洒水扫地、待人接物这些日常事务,可以由此深入表象,参悟神理,乃是实实在在的事。有父子然后有兄弟,我只生了你一人,你本无兄弟。然而整个家族的人,同辈之中年长的就是你兄长,年幼的就是你弟弟,都是同一祖宗开枝散叶而来的。就是天祐、天与,我既然收养了他们,他们便是你的亲兄弟。

    ┃ 简注 ┃

    ╱

    ① 杨慈湖:杨简(1141——1226),字敬仲,号慈湖(世称慈湖先生),浙江慈溪人,南宋时期学者,师从陆九渊,有《慈湖遗书》《慈湖诗传》《慈湖易传》《五诰解》等传世。

    ② 游:交游,交往。这里指入陆九渊之门问学。

    ③ 象山:陆九渊(1139——1193),字子静,抚州金溪人,因讲学于象山书院,世称象山先生。陆氏与当时著名理学家朱熹齐名,是宋明“心学”的代表人物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有《象山先生全集》传世。

    ④ 契理:契合道理。宋明儒者所谓“理”,是指万物的本体,与“道”属同一层次。

    ⑤ 承欢奉养:指顺从父母之意来侍奉父母。

    ⑥ 真诠:真谛、真理。

    ⑦ 洒扫应对:洒水扫地,待人接物。这是日常生活的基本内容,也是传统儒家教育起步的地方。《论语·子张》:“子夏之门人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则可矣,抑末也。”宋·朱熹《〈大学章句〉序》:“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

    ⑧ 精象入神:深入表象,参悟神理。

    ⑨ 合族:整个家族。

    昔浦江①郑氏,其初兄弟二人,犹在从堂②之列,因一人有死亡之祸,一人极力救之获免。遂不忍分居,盖因患难真情感激③,共爨④数百年。累朝旌⑤其门,为天下第一家,前辈⑥称其有过于王侯之福。

    ┃ 今译 ┃

    ╱

    昔日浦江郑氏一族,最初只有兄弟二人,尚且是叔伯兄弟。因为其中一人有危及生命的祸患,另一人竭力挽救使他避免了祸患。二人于是不忍分居,大概是因为患难真情互相感动激发的缘故,郑氏一族共灶居住数百年。接连几个朝廷都表扬他们家族,是天下第一家族,前人称他们有超过王侯之家的福分。

    ┃ 简注 ┃

    ╱

    ① 浦江:浙江浦江县。浙江浦江郑氏家族是当地著姓,以孝义治家,被明太祖朱元璋称为“江南第一家”。

    ② 从堂:从兄弟与堂兄弟。从兄弟指父亲亲弟兄的儿子,即同祖父的伯叔兄弟。俗称堂兄弟。清·赵翼《陔余丛考·堂兄弟》:“俗以同祖之兄弟为堂兄弟。按《礼经》曰从兄弟,无堂兄弟之称也。其称盖起于晋时。”

    ③ 感激:感动激发。

    ④ 共爨:共用一个灶烧火煮饭,指不分家居住在一起。

    ⑤ 旌:本指旗子,这里指表扬。

    ⑥ 前辈:前人。

    吾家族属不多,自吾罢宦①归田,卜居②于此,族人皆依而环止③。今拟岁中各节,遍会④族人。正月初一外,十五为灯节⑤,三月清明,五月端午,六月六日,七月七日,八月中秋,九月重阳,十月初一,十一月冬至。远者亦遣人呼之,来不来唯命。此会非饮酒食肉,一则恐彼此间隔,情意疏而不通;二则有善相告,有过相规⑥。即平日有间言⑦,亦可从容劝谕⑧,使相忘于杯酒间。汝当遵行毋殆⑨。

    ┃ 今译 ┃

    ╱

    我们家族人不多,自从我罢官回到家乡,在此居住,族人都依附着我住在周围。现在我打算每年各个节日,与族人举行聚会。除正月初一外,还有十五灯节,三月清明节,五月端午节,六月六日,七月七日,八月中秋节,九月重阳节,十月初一,十一月冬至。离得较远的也派人去喊他们,来不来遵从他们的意愿。这种聚会不是为了喝酒吃肉,其目的一来是怕彼此之间隔得太远,情义疏远而不相来往;二来是彼此有善念、善行可以互相告知,有过错可以互相规劝。就是平日里有离间彼此关系的言论,也可以从容劝说,让彼此之间的误会消失于杯酒之中。你要遵守执行不要懈怠。

    ┃ 简注 ┃

    ╱

    ① 罢宦:罢官。

    ② 卜居:古人凡建宅居住有占卜的习惯,此处指选择居住的地方。

    ③ 环止:像圆环一样围绕着居住。

    ④ 遍会:一一相会。这里指与族人举行聚会。

    ⑤ 灯节:元宵节,古人有元宵观灯的习惯,因此又称灯节。

    ⑥ 规:规劝。

    ⑦ 间言:离间之言。

    ⑧ 劝谕:劝勉晓谕,即劝说勉励使之明白道理。

    ⑨ 毋殆:不要懈怠。

    五服①之制,先王称情②而立,大凡伯叔期功③之服,皆不可废,庶成礼义之家。兄弟相疏,皆起于妇人之言,凡稍有丈夫气者,初时亦必不听,久久浸润④,积羽沉舟⑤,非至明者不能察也。切须戒之。

    ┃ 今译 ┃

    ╱

    五服的制度,是先王根据人情而设立的,凡是叔伯期、功的服制,都不可以废弃,这样差不多就是礼义之家了。兄弟之间相互疏远,都是因妇人之言而起,凡是稍有大丈夫气概的人,起初也一定不会听,但是长久浸染熏陶也会受到影响,就像羽毛累积多了也可以将船压沉一样,不是非常明白的人是不能洞察其中道理的。一定要引以为戒。

    ┃ 简注 ┃

    ╱

    ① 五服:“五服”有多种含义:一、五等丧服。分别为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五种,以亲疏远近为差等。二、古代王城外围,每五百里为一区画,共分侯、甸、绥、要、荒五等,称为“五服”。三、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礼服的合称。四、五代。高祖、曾祖、祖父、父亲、自己五代为五服。从上下文看,这里指的是五等丧服。

    ② 称情:根据人情。

    ③ 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期,服丧一年。功,又分为大功、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小功服丧五个月。

    ④ 浸润:浸染熏陶。

    ⑤ 积羽沉舟:指羽毛虽轻,累积多了也会把船压沉。比喻坏事虽小,积累起来,也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语云:“君臣之义,无所逃于天地之间。”①不论仕与隐,皆当以尊君报国为主。凡我辈今日得饱食暖衣、悠优田里②者,皆吾皇之赐也,岂可不知感激。他日出仕,须要以勿欺为本。勿欺,所谓忠也。上疏陈言,世俗所谓气节,然须实有益于社稷生民则言之;若昭君过,以博虚名,切不可蹈此敝辙③。孔子宁从讽谏④,其意最深。

    ┃ 今译 ┃

    ╱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