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立志第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汝①今十四岁,明年十五,正是志学之期。须是立志求为大人②。大人之学,“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③此不但是孔门正脉,乃是从古学圣之规范。只为儒者谬说,致使规程不显,正脉沉埋。我在学问中,初受龙溪先生④之教,始知端倪⑤,后参求七载,仅有所省。

    ┃ 今译 ┃

    ╱

    你现在十四岁,明年十五岁,正是立志向学的时候。一定要立志成为“大人”。大人之学,在于彰显本自具足、光明完美的德性,将这一德性发挥、推广,惠及万民,最终臻于至善的境界。这不但是孔子之学的真正学脉,更是从古至今学做圣贤的规程与范式。但是,由于后世某些儒者的错误阐述,使得大人之学的规程无法显现,而儒学的真正学脉也因此沉沦埋没了。我在探寻学问的过程中,最初得到龙溪先生的教诲,才知道一些头绪,后来我又参悟探求了七年之久,总算有所省悟。

    ┃ 简注 ┃

    ╱

    ① 汝:指了凡之子袁俨(袁天启)。

    ② 大人:指了悟人生大道,志在圣贤,而能躬行实践、德行高尚的人。《周易·乾》云:“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孟子》曰:“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在了凡先生看来,《大学》即是大人之学。

    ③ 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语出《大学》,意谓圣贤君子所讲习的学问,在于彰显人心本自具足、光明完美的德性,将这一德性发挥、推广,惠及万民,并最终臻于自性光明的至善境界。

    ④ 龙溪先生:王畿(1498——1583),字汝中,号龙溪,浙江山阴人,王阳明高第弟子,嘉靖十一年(1532)进士,历官南京兵部职方郎中等职,有《王龙溪先生全集》行世。了凡先生为其及门弟子。

    ⑤ 端倪:头绪。

    今为汝说破————明德①不是别物,只是虚灵不昧②之心体③。此心体,在圣不增,在凡不减,扩之不能大,拘之不能小。从有生以来,不曾生,不曾灭,不曾秽,不曾净,不曾开,不曾蔽,故曰“明德”。乃气禀不能拘,物欲不能蔽,万古所长明者。汝今为童子,自谓与圣人相远,汝心中有知是知非④处,便是汝之“明德”。

    ┃ 今译 ┃

    ╱

    现在为你点明说破————明德不是别的什么东西,而是指虚灵不昧、本自足的心体。这个心体,在圣人也没有增加一分,在凡人也没有减少一分,想要扩充让它大也扩充不了,想要拘制让它小也拘制不住。自从天地生人以来,它不曾生,不曾灭,不曾污秽,不曾洁净,不曾展露,不曾蔽塞,所以称为“明德”。是气质禀赋不能拘束,物欲人心不能蔽塞,万古长明的。你如今是个小孩子,自己觉得与圣人的境界相去甚远,你内心中有知是知非之处,就是你“明德”。

    ┃ 简注 ┃

    ╱

    ① 明德:指人心之中本自具足的光明德性。

    ② 虚灵不昧:一种对心之本体亦即“良知”的状态描述。源自朱熹对《大学》中“明德”一词阐释————“明德者,人之所得乎天,而虚灵不昧,以具众理应万事者也”。王阳明云:“虚灵不昧,众理具而万事出,心外无理,心外无事。”

    ③ 心体:心之本体。

    ④ 知是知非:能够自然感知行为、意念的是与非。王阳明云:“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

    但①不昧②了此心,便是明明德③。针眼之空,与太虚④之空原无二样。吾人一念之明,与圣人全体之明亦无二体。若观圣人作清虚皎洁之相,观己及凡人作暗昧昏垢之相,便是着相⑤。今立志求道,如不识此本体,更于心上生心⑥,向外求道,着相用功,愈求愈远。此德本明,汝因而明之,无毫发可加,亦无修可证⑦,是谓明明德。

    ┃ 今译 ┃

    ╱

    只要不瞒昧了这个心体,就是明明德。就像是针眼大小的虚空,与整个宇宙大小的虚空,在本质上是一样的。同样,我们的一念灵明,与圣人全体透彻的灵明,在本体上也没有区别。如果把圣人看作清虚皎洁的状态,把自己或凡人看作暗昧昏垢的状态,便是着相了。你如今立志求道,如果不先识这个心之本体,而是在心上生心,向外求道,着相用功,那就越是求道反而离道越远了。这个明德本来是自性光明的,你让它的自性光明展现出来就好了,没有一丝一毫可以附加的,无修而修,无证而证,这就是明明德。

    ┃ 简注 ┃

    ╱

    ① 但:只要。

    ② 昧:掩蔽、隐藏。

    ③ 明明德:彰显人们天赋的光明完美的德性。明,显示。

    ④ 太虚:天空。

    ⑤ 着相:禅宗术语,指执着于某一事物的表相。

    ⑥ 心上生心:是指在本自具足的心体之外再生求道之心。黄檗希运禅师云:“如今学道人,不悟此心体,便于心上生心,向外求佛,着相修行,皆是恶法,非菩提道。”

    ⑦ 无修可证:佛教中的圆教认为,众生本来即佛,由于无明而变成众生,明此理就是最好的修。其实,圆教讲悟后进修,并不是不修,而是即悟即修即证。

    然明德不是一人之私,乃与万民同得者,故又在亲民。以万物为一体则亲,以中国为一家则亲。百姓走到吾面前,视他与自家儿子一般,故曰“如保赤子”①。此是亲民真景象。汝今未做官,无百姓可管,但见有人相接②,便要视他如骨肉则亲,敬他如父母则亲。倘有不善,须生恻然怜悯之心,可训导则多方训导,不可训导则负罪引慝③以感动之。即未必有实益及人,立志④须当如此。

    ┃ 今译 ┃

    ╱

    然而明德不是一个人的私事,而是与天下万民相处中共同达到的一种境界,所以又在亲民。以天地万物为一体,就是亲;以中国为一家,就是亲。老百姓走到我的面前,看待他就像是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所以说“如保赤子”。这才是亲民境界的真实景象。你现在没做官,没有百姓可以管理,只要与人接触,就要看待他像看待自己的亲生骨肉,这才叫做亲,尊敬他像尊敬自己的父母长辈,这才叫做亲。如果遇到存心不良的人,也要以一种哀伤怜悯的心态对他,可以训教引导的就多方训教引导,不能训教引导的就反躬自省、引咎自责以感动他。即便不一定对人有实际的利益,但发心应该如此。

    ┃ 简注 ┃

    ╱

    ① “如保赤子”:爱民如子。赤子,婴儿。语出《尚书·康诰》:“若保赤子,唯民其康。”

    ② 相接:交接,相来往。

    ③ 负罪引慝:引咎自责。慝,罪过。语出《尚书·大禹谟》:“帝初于历山往于田,日号泣于昊天,于父母,负罪引慝。”

    ④ 立志:此处指发心。

    然明德亲民不可苟且①,故又在止至善②。如人在外,不行路,不能到家。若守路而不舍,终无入门之日。如人觅渡,不登舟,不能过河。若守舟而不舍,岂有登岸之期?今立志求道,不学则不能入道。若守学而不舍,岂有得道之理?故既知学,须知止。止者,无作③之谓。道理本是现成,岂烦做作?岂烦修造④?但能无心,便是究竟。《易》曰:“继之者善。”⑤善是性中之理,至善乃是极则尽头之理。如人行路,若到极处,便无可那移⑥,无可趋向,自然要止矣。故止非至善,何由得止?至善非止,何以见至善?

    ┃ 今译 ┃

    ╱

    但是明德、亲民不可以因循满足,所以又在止至善。比如有人在外旅行,不走路,就不能回到家里。要是停留在路途上不离开,最终没有进入家门的时候。又比如有人寻觅渡口,不上渡船,就不能过河。要是停留在渡船上不离开,哪里会有上岸的时候?你如今立志求道,不通过学习就不能入道。如果仅仅停留于学习过程当中而不舍离,哪里会有得道的道理呢?所以既然明白学的道理,必须明白止的道理。所谓止,说的就是不要造作。道理本来就是自然现成的,哪里用得着故意做作?哪里用得着修饰营造?只要达到无心的状态,就是究竟法门。《易经》说:承继天道之阴阳,接续地道之刚柔,效法乾元刚健之德,效法坤元柔顺之德,可称之为善。善是自性具足的法则,至善乃是宇宙至高无上的最终法则。好比有人走路,一旦走到路的尽头,就没有空间继续挪动,没有目标继续趋向,自然要停下来了。所以不是到达了至善的境界,又怎么能停止呢?如果不停下来,又如何知道这就是至善呢?

    ┃ 简注 ┃

    ╱

    ① 苟且:敷衍、马虎,得过且过。

    ② 止至善:止于至善的境界。

    ③ 无作:无有造作,作而无作,亦即虽行一切善,而心中无一善可得,谓之至善。至善即是无作。

    ④ 修造:修饰营造。

    ⑤ 继之者善:意思是说,人能遵循阴阳变化之理,称性起修,便是善。《易经·系辞上》:“一阴一阳之谓道。继之者善也,成之者性也。”

    ⑥ 那移:挪移。“那”通“挪”。

    此德明朗,犹如虚空。举心动念,即乖本体。我亲万民,博...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