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十五讲 佛教中圆教的意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上一讲,我们已说明如来藏系统的“一心开二门”,我们可以把这个架构看成一个有普遍性的共同模型,用它来消化康德哲学中的一些问题,这在哲学上是一个很大的贡献。然而依天台宗的判教而言,如来藏系统仍属别教。我们前面所说的几个问题,大体上是按照佛教的发展而说,譬如对应着唯识宗系统,我们主要是说三性与二谛的问题;而对应着如来藏系统,则说一心开二门之重要,这些均属于大乘别教。

    今天,我们再进一步地谈圆教的意义与圆教的观念。依照天台宗的判教,最高的标准是圆教,修行的最高境界亦是圆教。而其所以能判定其他教派是小乘抑或是大乘,是大乘通教抑或是大乘别教,乃是因为其背后有一个圆教的标准在。那么,何谓圆教?何谓非圆教?何以前面所说的只是别教而非圆教?这圆不圆实在是个很有趣的大问题,而这个问题,在西方哲学中,是不曾出现的。西方哲学史中有好多系统、好多宗派,但是从来没有“圆教”这个观念,也没有圆教与非圆教的问题。所以圆教观念,可以说是佛教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提出的一个新观念。

    当然,我们并不是说西方哲学史中没有“圆满”的观念。“圆满”这个观念很普通,大家随时都可以用,但“圆满”并不一定表示佛家所说的“圆教”的意义。光就圆教的字面上来看,它当然是含有圆满的意义,不圆就不满,而不圆满自然就不是圆教。但我们用西方哲学中“圆满”(perfect or perfection)的意义,也很难确切地表示佛家所说的圆教意义。

    现在很多西方人士将佛教翻译成英文,一看到“圆教”就译成round teaching。若译成round teaching,好像另外还有个square teaching与之相对似的。实际上,round只表示一个圆圈,圆圈自然是圆满无缺,但是square难道就不圆满了吗?所以这种翻译是不大谛当的。

    其实,perfect并不是不可以用,只是照西方哲学所说perfect的意思,并不能完全表示佛教的圆教意义。在西方哲学中,柏拉图所说的idea可以说是最圆满、最真实的了。另外,理性主义在说明何谓“道德的善”(moral good)时,则是根据一种存有论的圆满(ontological perfect)来讲善;此有别于快乐主义或功利主义由经验中的幸福来规定善。顺此存有论的圆满再往上推,推至上帝时,上帝本身即是最圆满的。所以在西方哲学中,perfect可以说是一个专词,它指的是柏拉图所说的idea或上帝的存在。

    柏拉图所说的圆满的idea是怎么出现的呢?他所谓的idea是通过我们的分解,把感触界(sensible world)的事物都剔除,单显一个至高的标准,此即是圆满的idea。但这是就idea本身说圆满,与佛家的圆教意义并不相同。因为尽管idea是最圆满的,但却把经验界、感触界的事物通通剔除,单显idea做圆满的至高标准,这不是佛教所强调的圆教精神。

    若根据一个超越的意识来肯定上帝,说上帝是最圆满的存在,而认为现实的事物都是有限的,都是被创造的,其自身不能自主,只有无限的上帝是自主的存在,它创造了一切,那么依照这种说法,上帝本身可以是最圆满的,但这个圆满也不等同于圆教的意义。因为尽管上帝本身是最圆满、最真实的存在,但这种独显一个无限的存在的讲法,终究不同于佛家所说的圆教意义。

    除了perfect以外,西方哲学中还有complete这个词,此词是完整义。能完整起来者,也含有圆满的意义。譬如,康德在纯粹理性的背反中,指出不论是正题(thesis)或是反题(antithesis),都肯定事物的条件的串系(series of conditions)可以完整起来。因为任何东西或事件,都有其存在或产生的原因,顺着原因追问其条件,则原因更有原因,条件更有条件,如此下去,这个条件的串系根本无法完整起来。但是我们的理性总想把它给圆满起来,那么,如何才能达到完整圆满呢?从正面的正题说,必须肯定一个“第一因”(first cause)或是“上帝”,这个条件串系才能完整起来。在此,世界在时间和空间方面都是有限的(finite),而反面的反题则主张世界没有第一因,它是无始的;而在空间方面它亦无所限制,这个世界是无限的(infinite),而其中之条件的串系亦是无限的。既然肯定它是无限的,那么它本身自然也可以是完整的。因此,不论是正题还是反题,所肯定的系列(series)都可以完整起来。但是这样地完整起来,不能是圆教,因为这样的“完整”其本身就有问题。第一其证明有问题;第二假定其证明无问题,何以又有背反?

    由上述来看,西方哲学大体是顺着分解的路子,来说明什么是圆满或完整。柏拉图所说的idea是通过一个超越的分解显出来的,它不是经验可以看到的。柏拉图所用的分解方式,目的在显出一个idea来,我们称其为超越的分解(transcendental analytic),或者称其为超绝的分解(transcendent analytic)也未尝不可。柏拉图的超绝的路子不是从主体方面讲,而是从客体方面讲,为的是要特显一个idea;而康德所说的超越的分解,则是从主体方面讲,目的在于显出一个先验的范畴(a priori category),显出一个纯粹的概念(pure concept)。这是两个不同的路子,但通通是分解的路子,而且通通是超越分解的路子。为什么说是超越的分解呢?因为从客体方面,我们肯定一个先在的事物,譬如idea是本来有的,是先在的;而从understanding方面讲,则肯定一个a priori category或pure concept,也就是说透过某种方式我们可以发现一个知性自身所提供的概念。唯有这种分解才叫作超越的分解。假定我们不采超越的分解,而用经验的分解,就无法发现先在的东西。像莱布尼茨、罗素等强调逻辑分析(logical analysis),他们就不一定要肯定一个先在的东西;当然他们也可以肯定,但那种肯定也只是一种逻辑的肯定。

    一般说分析,有经验的分析、逻辑的分析和超越的分析(超越的分析说成超越的分解,也是可以的)。譬如就idea说圆满,所用的方法即是超越的分解。另外,我们肯定有一个超越的、无限的存在,就是上帝,就上帝本身说圆满,而把有限的被造物暂时撇开,这就是一个超越意识,也是宗教意识。由此种宗教意识来肯定一个上帝,其背后的思路,还是一个超越分解的路子。就其为一个宗教而言,仍必须透过一个分解的思路,才能显出上帝的高高在上,显出他的超越而无限,以及无所不知、无所不能和无所不在。但这不是圆教。

    至于说系列完整亦复如此,是顺着我们understanding的因果性(causality)范畴说的。从经验世界开始,一层层往上追问,最后追问到有一个first cause或没有first cause;这两种说法都是顺着一条线儿上去,所以构成的条件串系(series of conditions)都可以完整起来。但这种完整也不是圆教。这些教路之所以不是圆教,是因为它们都是透过分解的表示,分解地确定一个概念如何可能与如何不可能。譬如说,顺着series of conditions,正题方面我们如何能肯定一个first cause呢?而反题方面则认为这种肯定是没有根据的,我们不能肯定有个first cause。这两个理论是相冲突的,但都各有理由,而且无形之中都肯定这个series of conditions可以完整起来。然而这种完整并不表示佛家圆教的意思。

    佛教所说的圆教的意思,是很特别的,它不能依照西方所说的perfect或complete来理解。假定我们以perfect或complete来理解佛教所谓的圆教,那么唯识宗的阿赖耶识系统本身也很圆满,何以又只是别教呢?又依如来藏系统,它也可以说是肯定有一个first cause,因为一切法都依止于“如来藏自性清净心”,而且由此一心开二门;从如来藏这里,不但可以说明生死流转的生灭法,而且可以说明涅槃还灭的清净法。这不也是很圆满了吗?那为什么一定要判它是别教呢?所以一个系统光是圆满地完整起来,并不能说是圆教。譬如,《摄大乘论》一开始时引了《阿毗达摩大乘经》的一首偈:“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在此偈中,既然说“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那不就等于康德所说的series of conditions已经完整起来了吗?“界”在阿赖耶识系统指阿赖耶识,至如来藏系统则指“如来藏自性清净心”,在这两个系统中,“界”本身都可以完整起来,亦即两个系列都是完整的。但不论是阿赖耶识或“如来藏自性清净心”系统,照天台宗的判教立场来看,仍属别教而非圆教。

    那么,何谓圆教呢?用perfect或complete当然也可以表意,只是并不能完全表示佛教的圆教意义。因为佛教所说的圆教意义,在西方哲学中没有出现过,无论是柏拉图的哲学系统,还是宗教里所肯定的上帝,都不是佛教所说的圆教。至于康德所批判的背反中条件串系的完整问题,我们也可以通过阿赖耶识或如来藏系统来说明系列的完整,但这都不是圆教,都只是别教。虽然我们说佛教的圆教有其意义,或是追问圆教的概念与圆教的问题如何产生,但是西方哲学家未曾想到此,这种问题在西方哲学中未曾出现。所以一般人很难了解圆教的意义。虽然我们随时都用圆满的观念,我批评你不圆满,你也批评我不圆满,大家都可以用,但这都不是圆教的意义。所以圆教的概念看似很容易了解,其实是很难确切地把握其意义。因此,佛教依判教而显出圆教,这是值得我们将其当作一个哲学问题来重新考虑的。它既然是圆教,当然也是一种教法,而教是可以讲,可以思考的。既然可以讲,我们就可以依照一个路数、一个方式,把圆教的意义确切地表达出来。

    释迦牟尼佛说种种的教法,先说小乘教,然后进一步说大乘教。说教的方式有顿、渐、秘密、不定等方式,这是就说法的方式来区分,此名曰“化仪”。而所说的法则是属于内容的,名曰“化法”。因此,有化法四教与化仪四教之别。说法为的是教化众生,而化法四教即是教化众生的过程中所说的教义道理;至于所用的方式,则有顿、渐、秘密、不定化仪四教,这是教化时所用的方法样式。所以只要是教,即可透过语言文字把它确定地表达出来。而什么是不可说的呢?就是禅宗所说的“宗乘”,也叫作“上上宗乘”。所谓的宗乘是不可说的,就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由此,即表示凡属于教内的,是可说的;而教义以外的,则为不可说。教是可说的,而教外别传,则为不可说,既不可说,故不立文字。可见教不能不立文字,而圆教仍是一种教训(teaching),是可以确定而明白地说明的,这仍属theoretical。但对于教义不只是要了解,更要去实行。假使我们确实地实践,或存在地实践,那就是观行。禅亦在观行中,禅而至极,成为宗乘,那就是禅宗,到此即是教外别传,故只是实践而不立文字。因此,圆教既然可以说,我们即可将圆教的教义当作一个哲学问题来思考,而这类问题是西方哲学中所没有的。

    在某种意义下,圆教也可以用perfect teaching来翻译,就当作“圆满教”来理解;纵然如此,前面所说的阿赖耶识与如来藏系统,仍然不是圆满教。好比西方哲学说idea或上帝圆满,是说idea和上帝本身圆满;但是若用实践或思考来表示上帝或idea,则可以有各种方式。例如,基督教、伊斯兰教、天主教等都讲上帝,但是上帝本身圆满是一回事,而我们通过一种实践、思考或理论来表示上帝本身为圆满又是一回事。佛教所说的圆教,并不像西方哲学或宗教从上帝本身说圆教,而是从表示“上帝本身圆满”的教义上来看它圆不圆满。上帝本身并不是宗教,而通过理论思考或实践来表示上帝的圆满才是宗教。所谓的宗教,必须有教主、教义与必守的原则。所以有些传教士最怕中国人说基督教是洋教,他们常辩解说基督教是普世的,这句话说得振振有词,其实是有漏洞的。上帝是普世的,然而基督教则不一定是普世的。基督教只是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个特定方式,它受制于历史、文化等条件。如果说耶稣讲道不单单对着犹太人讲,那么,我们孔老夫子讲道理也不单单对着山东人讲。他可是对着全世界的人类讲。道理都是普遍的,但一套在不同的历史与文化系统中,就显出个别的特殊性,这个特殊性适合于此,不一定适合于彼。所以光说上帝本身圆满并不能说是圆教,必须从表达上帝的方式上来判其圆不圆满。

    而任何透过语言文字的方式来表达的系统,都不是圆教,因为各种说法都对立不一,如基督教有一套,伊斯兰教也有一套。既然各有一套,则通通不是终究之圆教。所以我们可以说西方人未考虑圆教的问题,西方人光想建立各自的系统,并且坚守自己的一套而排斥其他的宗教(凡是宗教,总是排他)。假定一个宗教有很多套,那么这每一套所表示的宗教都不是圆教。西方的哲学或宗教都没有想到圆不圆的问题。但佛教却注重圆教之问题,无论大小乘所有众生都想成佛,都想证涅槃,但证涅槃本身并不表示就是圆教。因为小乘也证涅槃,既然证涅槃,何以只是小乘?而大乘也证涅槃,何以又有各种不同的系统?照佛教之判教,这些表示证涅槃的大小乘各种路数,都不是最究竟的。因此,圆教所以为圆不是从涅槃本身说,而是从表达涅槃的方式圆不圆来判定。

    那么,什么是圆呢?小乘自认证悟涅槃时,在涅槃本身之内,就是圆满,如阿罗汉即为圆满。而大乘之证道成佛,如通教、别教等,亦有各种方式,均可到达涅槃,但这些只能说是通别教中的涅槃,而非圆教。所以不是从涅槃本身说圆不圆满,而是从表达涅槃的方式来判圆不圆满。因为既然有好多alternative system(对立的套数)互相更替,则非终究之圆教。对西方人言,他们很了解alternative system,如柏拉图的系统、康德的系统、罗素的系统。因为他们会造系统,所以对系统的观念很清楚。他们对于自己所建立的系统,都认为很自足(self-sufficient)、很合逻辑,所以是圆满。其实这只是系统本身的圆满,但并不表示这些系统就是圆教。因为只要有许多alternative system互相对立,就不是圆教。在此西方人并未进一步考虑“何种系统才是究竟圆教”这一问题。而佛教之所以提出圆教的观念,就是针对前面大小乘各种不同的系统所说的,其目的在于说明大、小乘各个系统何以不是圆教,并由此透出圆教的意义。圆教虽然也是教,但并不是一个alternative system,假定它也是一个alternative system,那它本身就不是圆教,而成为自我否定。

    所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