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门人黄直录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原文】

    黄以方①问:“先生格致之说,随时格物以致其知,则知是一节之知,非全体之知也,何以到得‘溥博如天,渊泉如渊②’地位?”

    先生曰:“人心是天渊。心之本体,无所不该,原是一个天。只为私欲障碍,则天之本体失了。心之理无穷尽,原是一个渊。只为私欲窒塞,则渊之本体失了。如今念念致真知,将此障碍窒塞一齐去尽,则本体已复,便是天渊了。”乃指天以示之曰:“比如面前见天,是昭昭之天,四外见天,也只是昭昭之天。只为许多房子墙壁遮蔽,便不见天之全体,若撤去房子墙壁,总是一个天矣。不可道跟前天是昭昭之天,外面又不是昭昭之天也。于此便见一节之知即全体之知,全体之知即一节之知,总是一个本体。”

    【注释】

    ①黄以方:黄直,字以方,江西金溪人,嘉靖二年(一五二三年)进士,明中期学者、诤臣,王守仁弟子。

    ②溥博如天,渊泉如渊:(智慧)广博如天空一样,深远如水渊一样。语出《中庸》:“溥博渊泉,而时出之。溥博如天,渊泉如渊。”

    【译文】

    我曾问:“先生格致的学说,倡导随时随地格物致知,那么这样的‘知’是片段的‘知’,并非完整的‘知’,又怎么能达到‘溥博如天,渊泉如渊’的境界呢?”

    先生回答说:“人心就是‘天’和‘渊’。心的本体,无所不包,原本就是一个天。只是因为被私欲所阻碍,所以就失去了天的本体。心中的理也是无穷无尽,原本就是一个渊。只因为被私欲堵塞,才失去了渊的本体。如今念念不忘致真知,把这些阻碍堵塞全都去除,那么本体就已经恢复,就还是‘天’和‘渊’了。”说完以后,先生指着天跟我说:“比如眼前所见的天,是光明的天,四外见到的天,也还是光明的天。只因为被许多房子和墙壁遮蔽,就看不到天的全部,如果撤去房子和墙壁,就是一个完整的天了。不可以说眼前的天是光明的天,外面的就不是光明的天了。这样看来,就能知道片段的知就是完整的知,全部的知其实也就是片段的知,都是一个本体。”

    【原文】

    先生曰:“圣贤无功业气节。但其循著这天理,则便是道。不可以事功气节名矣。”

    “‘发愤忘食①’,是圣人之志如此。真无有已时。‘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如此。真无有戚时。恐不必云得不得也。”

    先生曰:“我辈致知,只是各随分限所及。今日良知见在如此,只随今日所知扩充到底。明日良知又有开悟,便从明日所知扩充到底,如此方是精一功夫。与人论学,亦须随人分限所及。如树有这些萌芽,只把这些水去灌溉。萌芽再长,便又加水。自拱把以至合抱,灌溉之功皆是随其分限所及。若些小萌芽,有一桶水在,尽要倾上,便浸坏他了。”

    【注释】

    ①发愤忘食:努力学习或工作,以致忘记了吃饭。形容十分勤奋。语出《论语·述而》:“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译文】

    先生说:“圣贤并非不追求功业和气节。只是他们遵循着天理,这样便是得道。不可为了求名而致力于功业和气节。”

    “‘发愤忘食’,是圣人的意志。真的是没有一刻停止过。‘乐以忘忧’,是圣人之道。也真的是没有一刻悲伤过。恐怕不必说什么‘得’还是‘不得’的话。”

    先生说:“我们这些人的致知,只是各自随着自己天赋的限度去做。今天发现了良知在这里,就只根据今天的所知去扩充到底。明天对良知又有所醒悟,就根据明天的所知去扩充到底,这样做才是‘精一’的功夫。和别人谈论学问,也一定要根据别人天赋的限度去做。就像树木长出萌芽,就要用水去灌溉。萌芽一点点生长,加水才一点点增多。树木从能一把抓起一直长到合抱那么大,灌溉所发挥的作用都是根据天分的限度去做的。如果在小萌芽的时候,就接满一桶水,全部浇过去,那样就会把它泡坏的。”

    【原文】

    问知行合一。

    先生曰:“此须识我立言宗旨。今人学问,只因知行分作两件,故有一念发动,虽是不善,然却未曾行,便不去禁止。我今说个知行合一,正要人晓得一念发动处,便即是行了。发动处有不善,就将这不善的念克倒了,须要彻根彻底不使那一念不善潜伏在胸中。此是我立言宗旨。”

    【译文】

    我向先生请教‘知行合一’的道理。

    先生说:“这必须要先了解我理论的宗旨。现在人做学问,因为把知和行分成两件事,所以有一念萌发出来,即使是不善的,但是因为还没有实施,就不去禁止。我今天所说的‘知行合一’,正是要人懂得念头萌发的时候,就是实施了。萌发时发现是不善的,就要将这个不善的念头克服掉,一定要彻底根除那种念头,而不使不善的念头潜伏在心中。这就是我理论的宗旨。”

    【原文】

    “圣人无所不知,只是知个天理;无所不能,只是能个天理。圣人本体明白,故事事知个天理所在,便去尽个天理,不是本体明后,却于天下事物都便知得,便做得来也。天下事物,如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不胜其烦。圣人须是本体明了,亦何缘能尽知得?但不必知的,圣人自不消求知,其所当知的,圣人自能问人。如‘子入太庙,每事问①’之类。先儒谓‘虽知亦问,敬谨之至②’,此说不可通。圣人于礼乐名物,不必尽知。然他知得一个天理,便自有许多节文度数出来。不知能问,亦即是天理节文所在。”

    【注释】

    ①子入太庙,每事问:语出《论语·八佾》。

    ②虽知亦问,敬谨之至:语出《论语集注·八佾》:“孔子言是礼者,敬谨之至。”“礼者,敬而已矣。虽知亦问,谨之至也。”

    【译文】

    “说圣人无所不知,其实也只是知道天理;无所不能,也只是能遵循天理而已。圣人的本体明澈通透,所以对所有事情都能知道天理的所在,然后就去穷尽天理,并不是说在本体明澈以后,对天下所有的事物就都知道了,就都能做得了。天下的事物,就像名物度数、草木鸟兽之类,无穷无尽。圣人就算本体明澈,又怎么能全都知道呢?只要是不需要知道的,圣人自然不用去求知,对应当知道的,圣人自然可以去问人。就像‘子入太庙,每事问’一类的事情。前代大儒认为‘虽知亦问,敬谨之至’,这样是说不通的。圣人对于礼乐名物一类,其实不必全都知道。但是他知道天理,就自然能懂得许多的规矩礼仪。不知道就问,这也属于天理的规矩礼仪。”

    【原文】

    问:“先生尝谓善恶只是一物。善恶两端,如冰炭相反,如何谓只一物?”

    先生曰:“至善者,心之本体。本体上才过当些子,便是恶了。不是有一个善,却又有一个恶来相对也。故善恶只是一物。”

    直因闻先生之说,则知程子所谓“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①。”又曰:“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②。”其说皆无可疑。

    【注释】

    ①“善固”二句:语出《二程遗书》卷二。

    ②“善恶”四句:语出《二程遗书》卷二:“天下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非本恶,但或过或不及,便如此。”

    【译文】

    我问先生说:“先生曾经认为善恶只是一个事物。但是善与恶各执一端,就像冰和火炭一样截然相反,怎么能说只是一个东西呢?”

    先生说:“至善,就是心的本体。在本体上有些过分,就变成了恶。并不是说有一个善,还有一个恶与之相对。所以说善恶只是一个东西。”

    我因为听了先生这番话,才明白了程子所说的“善固性也,恶亦不可不谓之性”。他还曾说:“善恶皆天理。谓之恶者,本非恶,但于本性上过与不及之间耳。”这些说法都没有什么值得怀疑的。

    【原文】

    先生尝谓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便是圣人。

    直初闻之,觉甚易,后体验得来,此个功夫着实是难。如一念虽知好善恶恶,然不知不觉,又夹杂去了。才有夹杂,便不是好善如好好色,恶恶如恶恶臭的心。善能实实的好,是无念不善矣。恶能实实的恶,是无念及恶矣。如何不是圣人?故圣人之学,只是一诚而已。

    【译文】

    先生曾跟别人说过,只要喜欢善如同喜欢美色,厌恶恶如同厌恶恶臭,就是圣人了。

    我一开始听到,觉得很简单,后来经过体验才知道,这个功夫着实很难。比如,一念之间即使知...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