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八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儿童的心理处境及其矫正

    孩子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一旦形成,将会成为一种顽固习惯,进而影响他看待世界的视角,以及同世界打交道的方式。如果他在童年时期形成的错误看法没有得到矫正,那么他长大后的行为模式将很难改变。所以,对儿童的教育应该及早进行。

    儿童的自动定位

    众所周知,孩子在无意识之中对他们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的理解是一致的。在家庭中长子、次子和幺子都根据他们在家庭中所处的位置,以不同的方式成长着。孩子早期的处境对他们来说是其性格发展的一种磨炼和锻造。

    对儿童的教育应该及早进行。当孩子慢慢长大,他会形成有个人特色的行为模式,这一模式会指导他的行为根据不同的情景做出相应的反应。孩子年幼时,我们不会发现他以此指导未来行为模式的端倪。但经过几年的练习之后,这种行为模式就会固定下来。孩子再也不能客观地对事物表达看法,而是受制于他对自己以往生活经验的无意识的理解。如果孩子对某一情景产生错误理解和判断,那么,这种错误的理解和判断就会决定他的行为。如果他在童年时期形成的错误看法没有得到矫正,那么即便是关乎逻辑和常识的定论也不能改变他成人后的行为模式。

    每个孩子的成长过程总会印上一些具有他自己特色的东西。教育者应该对此有所了解。孩子有自己的个性,所以我们不能用千篇一律的法则来教育大多数的儿童。这也是我们采取同一教育原则对待所有孩子却取得了不同效果的原因。

    如果我们看到孩子几乎以相同的方式来对同一情景做出反应时,我们不能认为这是自然法则在发挥作用;真实的情况是,当孩子们对情景缺乏理解和认识时,他们可能会犯下同样的错误。当家庭中有新生儿来临时,之前的孩子往往会因此产生嫉妒心理。对于这样说法,反驳的意见以为,这种情况也有例外,如果在新生儿降临之前,我们给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工作,那么嫉妒情绪就不会发生。在这方面存在错误观念和行为的孩子,就好比走到了山路的分岔路口,不知道何去何从。然而,他们最终将找到正确的方向,成功地抵达目的地。他们听到人们惊讶地说,“几乎所有走上这条路的人都迷失了方向。”那些看上去简单轻松的路总是以方便的优势诱惑着徘徊在路口的孩子们,以此将他们引上歧路。

    孩子性格的形成还会被一些其他的情景影响。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情况,成长在同一个家庭中的两个孩子表现得一好一坏。如果我们能够做一番调查,就能得知,那个表现得坏的孩子往往对优越感有着过于强烈的渴望,他希望能够控制所有人以及周边环境。他总是在家庭中大喊大叫,以便引起别人的注意力。而那个表现得好的孩子的情况则恰恰相反,他总是表现得安静乖巧,他是家里的宠儿,也是那个表现得坏的孩子学习的榜样。父母对于孩子在同一家庭出生表现却大相径庭的情况难以理解。通过调查得知,那个好孩子发现用他良好的行为可以得到更多的认可,并且能够使自己在表现欠佳的兄弟姐妹的竞争中处于优势位置。显然,当家庭中的两个孩子之间出现了这种性质的竞争时,那个表现得坏的孩子就没有超越那个表现得好的孩子的希望了,于是,他就在截然相反的方向上努力,尽可能地调皮捣蛋。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这种调皮的孩子有可能会表现得比其他的兄弟姐妹更好。同时,经验还告诉我们,对于优越感的过度渴望会使他朝着某个极端的方向不断努力。这种情况在学校中屡见不鲜。

    儿童行为和内心的背离

    我们不可能因为两个孩子成长在同一个环境中就预言他们会变得完全相同。更何况,没有任何两个儿童能够在一模一样的条件下成长。性格良好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也会受到不良儿童的影响。实际上,许多孩子在最初都表现得很不错,但后来却变成了问题儿童。

    这里有一个17岁女孩的案例。女孩在10岁之前都表现得乖巧安静。她有一个大她11岁的哥哥,她的哥哥一直以来备受家人宠爱,因为11年来他都是家里的独子。当女孩出生时,他的哥哥并不嫉妒她,不过,他却依然以被宠坏的孩子的角色继续他的行为。当女孩长到10岁的时候,她的哥哥有很长一段时间离开了家里。女孩就替代了哥哥坐到了独生子的位置上,地位改变以后,她变得和哥哥一样我行我素起来。她家境富足,家里会满足她幼时提出的所有要求,但随着她不断长大,她的要求就不能得到全部满足了。她对此非常失望与不满,于是开始利用家庭的信用去借钱,很短的时间内,她就背上了一大笔贷款。也就是说,她开始选择另一条道路来满足自己的要求。当她的要求被母亲拒绝的时候,她就把过去的良好行为抛之脑后,不断地大吵大闹,最终变成一个令人讨厌的孩子。

    从这个案例和其他类似的案例中能够得到这样一种结论:一个孩子可能会用行为良好来满足自己对优越感的追求,但当环境发生改变时,我们就不能担保这种良好行为能够保持下去。如果我们借助心理问卷所获得的信息对孩子进行深入研究,我们就会知道,孩子身上所具备的性格特点、生活风格以及他的情感发展,无一例外地服务于追求优越感、获得别人的认可与尊重和提高自身价值的行为。

    在学校中我们还能遇到这种类型的孩子,他们和我们以上描述的似乎是矛盾的:这...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