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七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社会情感和儿童成长的障碍:儿童在家庭中的地位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能力和成就的发展走向都是以社会情感为基准的。社会情感直接影响这类人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能力的发展。婴幼儿和接受教育的儿童时期是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阶段,也是人生中最需要保护的阶段,是促进和培养社会情感的最佳时机。

    儿童对社会情感的心理诉求

    不同于我们在之前几章所讨论的追求优越感的案例,我们在许多儿童和成人身上也会发现这样一种心理诉求————他们想将自己和别人联系起来并与别人建立一种合作关系,切实履行自己的职责,然后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可以用社会情感这一术语加以概括。那么,社会情感的根源是什么?对于这一问题,人们众说纷纭,颇有争议。但是根据本人迄今为止的发现,社会情感和人的定义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我们也许会好奇,社会情感是否比人对优越感的追求更加接近人的天性。我认为,这两种心理在本质上是相同的,社会情感需求和对优越感的追求都建立在人性的基础上的。两者都是出于寻求别人肯定的欲望的表达,但这两种表现采用的形式不同,这是因为人们对人性本来就持有两种不同的假设。追求个人优越感涉及的假设是个体不依赖群体,而社会情感需求的人性假设则是,个体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群体和社会的。前一种假设更为合理,在逻辑上也更能成为核心观点,后者则是一种较肤浅的一种假设,即使它作为一种心理现象在个体生活中更常见于个人。

    如果想知道社会情感在何种意义上是合乎真理和逻辑的,我们只需要钻研人类历史发展史就会发现,人们总是喜欢以群居的形式生活在一起。这一事实有着合理的解释,因为任何一种力量薄弱的动物都会抱团取暖,以求自保。如果将人和狮子做比较,我们就能够知道,人类的生存饱受威胁。那些体型大小和人类相当的绝大多数动物,它们拥有更强大的力量,大自然赋予了它们良好的身体武装,以便攻击和防御。达尔文观察到,那些防御武器不够锐利的动物总是群体出没。比如,那些身强体壮的猩猩一般都是和配偶独居,而猿类家族中那些力量薄弱的成员则总是以群居的方式生活在一起。正如达尔文所阐述的那样,因为大自然没有赋予这些动物尖牙利爪和翅膀等,它们才组成团体一起生活以作补偿。

    组成团体不仅可以弥补某种动物作为个体所缺乏的能力,还能使他们发现保护自己的新方法,这种方法可以改善他们的处境,使他们处于一个相对安全的环境中。例如,有些群居的猴群会派出一只猴子在前方侦查路段,查看前方是否安全。它们使用这种方法凝聚集体力量,以充分补偿团体中单一成员能力的不足。我们也会发现这种情形,牛群习惯集结成圆形的防御圈以抵抗那些凶猛有力的单个敌人。

    研究这类问题的动物学家指出,在这种动物群体中,我们经常会发现类似于法律的制度化安排。比如,负责侦察情况的动物有自己特定的生活规则,它们稍有差错都会招致整个群体的严厉惩罚。

    在历史学上,人类最初的律法跟部落里的这种“侦察者”有很多相关。那么,在动物的群居生活中我们就可以有直观的认识,就是个体的动物由于体力相对薄弱从而逐渐形成了集体意识。所以社会情感与个人能力、力量息息相关。对于人而言,婴幼儿和接受教育的儿童时期是心理和生理的成长阶段,也是人生中最需要保护的阶段,是促进和培养社会情感的最佳时机。

    对比动物界,人类作为智慧生物所需要的生命孕育时间相当长,而从出生到发育成熟需要的时间是生物中最长的。婴儿刚出生时大脑发育不成熟,到学会走路需要一到两年的时间,相对于其他哺乳动物更需要父母的保护。这种保护不只是表现在身体发育上,从儿童到成长为一个独立自主的个体还需要数十年的社会学习。所以需要保护的时间也是最长的。而这种保护也是必需的,否则人类将面临灭绝的威胁。儿童的学习阶段是身体和情感相联系的阶段,在这个脆弱时期,对于发育上的不成熟,教育显得非常重要。教育的必然性源于社会群体可以克服儿童的不成熟的事实,而社会性才是教育的目的。

    在社会生活中,人的能力和成就的发展走向都是以社会情感为基准的。对的之所以是对的,是因为社会群体认为它们有着积极的意义。而错的之所以是错的是因为它们在社会中引起了不利的影响。现实中,对社会大群体有益的作为总是会受到大众的赞美,而不利的事物势必遭到社会的唾弃。而这也恰恰表明了社会群体思想在我们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社会情感直接影响逻辑和语言能力

    人类语言的发展历程说明人与人之间离不开交流,而群居也是产生语言的必要元素。假如语言没有诞生,原始人类以个体的方式独处,那就不会对语言产生需要和兴趣。同样的,孩子如果相对独处,缺乏对生活和社会的参与,那么最后不只是生活环境的相对封闭,在心理上也会造成封闭,语言能力绝对比正常人薄弱,发展相对迟缓。只有回到集体中才能恢复正常。

    每个孩子的性格不同,有的孩子不善于表达,不爱好发言,严重者我们会认为孩子没有语言上的天赋。其实这些语言上有障碍的儿童往往是缺乏社会情感所致。

    有一部分孩子出现这种问题的原因是被溺爱。方方面面都被父母安排妥当的行为,减少了孩子提出问题、交流的需求。或者简单一个音甚至一个动作就能满足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愿,孩子就没有交流的必要。父母间接地削减了孩子接触事物的机会,使孩子的社会能力渐渐变得薄弱。

    另一部分孩子是在成长过程中逐渐丧失了自信。过于严厉的挑剔甚至批评,影响了在儿童时期表达的自由度。无法畅所欲言,久而久之这些孩子养成的是过于慎重的思考和表达,表现为语言迟疑,丧失了表达自信,害怕一开口就会被嘲笑。“与其一开口就出错,被人取笑,还不如选择沉默。”最终造成了这些人心理的缺陷,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上十分被动。

    使用不同语言的人的思考逻辑不同,所以逻辑和语言是密切相关的。而社会情感直接影响着二者。完全独处的人没有语言的需求,也基本用不到逻辑。相反的,生活在社会群体中的个体,需要同其他个体交流和沟通,必定离不开逻辑和语言。逻辑的目的就是促使个体发展和获取社会情感。

    有的人表现出笨拙,有的人外表非主流,不同的性格往往有不同的爱好。每个人在处理问题方式上也会有所不同,可能一个人的处理方式在大众看起来不理智,但在那个人看来并没有什么问题。这种情况往往发生在总以为别人也像他们一样思考问题的人身上。说明常识在行为判断上是非常重要的。我们生活在结构错综复杂的社会,难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所以常识显得非常重要。而处在原始水平阶段或者比较落后的民族,因为他们没有我们现在社会中这么多的生活问题,所以社会情感以及常识都不相同。

    社会情感直接影响这类人的思维逻辑和语言能力的发展。逻辑和语言是人类作为智慧生物的主要表现。人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必须考虑自己所生活的社会环境,用对方不能理解的语言进行交流,必然做不成任何事情。社会情感给人带来安全感,这种安全感支撑着他在当前的社会中顺利地生活。它可能与逻辑思考和生存真理带来的信任感不同,但这种安全感却是信任感的主要成分。就像数字给人们的感觉一样,数学中一个问题的答案只有一个,数字往往是精确的,对于数字我们不会怀疑,在交流中更具有说服力。我们可以从中认识到一个人数学模式的哲学和社会情感的密切关系。比如,柏拉图让从“洞穴”中走出去的哲学家再次回到“洞穴”里与众悲欢。按照他的观点,假如哲学家没有源于社会情感的安全感,那他们也无法在社会中生活。

    对于安全感有欠缺的儿童在和别人合作或者自己去做一件事时,就会很容易暴露出他们在这方面存在的问题。比如这类孩子在学习上表现出偏科,对于需要逻辑思考和客观分析的学科比如物理、数学表现得力不从心。

    对于道德感、伦理规则这些主要观念在儿时都以比较片面的方式接触到。对独居的人而言,他们无法理解伦理观念,觉得这没有任何意义。只有生活在群体中去考虑社会和别人的权益时,才会出现道德的观念,道德才有存在的意义。但是有的时候这个观念却很难成立,像在艺术和审美上。艺术有比较弹性的界限,它不光为群体服务,也为个体提供空间。艺术来源于生活,所以在审美上它遵循着社会的发展方向,正确的发展方向等的理解,影响了艺术的普遍性和一致性。

    要确定一个人...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