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入所知相分[1]第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菩萨就这样悟入意言似义相显,所以悟入遍计所执性。悟入这唯识,就悟入了依他起自性。

    如何悟入圆成实自性呢?假若已经灭除唯识之想,对于意言为性的,从闻法熏习种类所生的似文、似义、似境、似心的观想也就灭除了。这时候,菩萨已经遣除了义想,一切似义不可能得生,所以,似唯识的义想也不能得生。由于这种因缘,安住于一切义没有分别名的法界,于法界中便得现见与法界相应而住。这时候,菩萨平等平等的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经生起,由此,菩萨称为已经悟入圆成实性了。这里有如下偈颂:

    法、补特伽罗、法、义、略、广、性、不净、净、究竟,都是名字所行境界的差别。

    菩萨就这样悟入了唯识性,悟入了所知相,由于悟入了这真如法界,就进入了极喜地,善巧深达法界,生如来家,悟得一切有情众生的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萨的平等心性,得一切佛的平等心性,这就称为菩萨见道。

    原典

    复次,为何义故入唯识性?由缘总法出世止观智故,由此后得种种相识智故。为断及相阿赖耶识诸相种子,为长能触法身种子,为转所依,为欲证得一切佛法[1],为欲证得一切智智入唯识性。又后得智[2]于一切阿赖耶识所生一切了别相中,见如幻等性无倒转,是故菩萨譬如幻师,于所幻事,于诸相中及说因果,常无颠倒。

    于此悟入唯识性时,有四种三摩地,是四种顺决择分[3]依止。云何应知?应知由四寻思,于下品无义忍中,有明得三摩地[4],是暖[5]顺决择分依止。于上品无义忍中,有明增三摩地,是顶[6]顺决择分依止。

    复由四种如实遍智,已入唯识,于无义中已得决定,有入真义一分三摩地,是谛顺忍[7]依止。从此无闲伏唯识想,有无闲三摩地,是世第一法[8]依止。应知如是诸三摩地,是现观边[9]。

    如是菩萨已入于地,已得见道,已入唯识,于修道中云何修行?于如所说安立十地[10],摄一切经皆现前中,由缘总法出世后得止观智故,经于无量百千俱胝[11]那庾多[12]劫[13]数修习故,而得转依[14]。为欲证得三种佛身,精勤修行。

    注释

    [1]佛法:佛所说的教法,共八万四千法藏。

    [2]后得智:全称后得无分别智,又称为俗智、权智等。将根本无分别智证得的佛教真理具体运用于分析各类具体现象的智能,因为在根本智以后产生,所以称为后得智。

    [3]四种顺决择分:决择分是三分(顺福分、顺解脱分、顺决择分)之一,顺决择分是暖、顶、忍、世第一法的有漏善根,“决择”是见四谛理的无漏胜慧,“分”为部分,这四种善根的功德,能顺益胜慧的一部分见道决择智,使之出生,所以称为顺决择分。

    [4]明得三摩地:即明得定,菩萨在四加行位中暖位所得之禅定,“明”是无漏智慧,是初得无漏慧前相的禅定,所以称为明得定。

    [5]暖:四加行位的第一位,即专观四谛十六行相之位,将生见道的无漏慧,先生相似之解。如火将发,先有暖相。

    [6]顶:四善根中的顶位,四善根中的暖、顶是动善,忍、世第一法是不动善,顶位是动善中的最极,犹如人之头顶,所以称为顶法。

    [7]忍:四善根的第三位,即忍位,于四谛理忍可决定而不动。

    [8]世第一法:四善根的第四位,是有漏智的最极,在世俗法中名列第一,所以称为世第一法。

    [9]现观边:即见道现观后边所得的世俗智。《大毗婆沙论》卷三十六称:“现观苦边、集边、灭边,得此智故,名现观边;有说此是诸瑜伽师,观圣谛时,傍修得故,名现观边。尊者妙音说曰:此智近现观故,名现观边,如近村物,名曰村边。”

    [10]十地:梵文的意译,菩萨十地是菩萨修行的十个阶位:(一)欢喜地,(二)离垢地,(三)发光地,(四)焰慧地,(五)难胜地,(六)现前地,(七)远行地,(八)不动地,(九)善慧地,(十)法云地。

    [11]俱胝:梵文的音译,另译俱致、拘致等,意译为亿。

    [12]那庾多:梵文Ayuta的音译,意译为万。

    [13]劫:梵文Kalpa的音译,劫波之略,意为极为久远的时节,源于印度婆罗门教,佛教沿用之。一般分为大劫、中劫、小劫,世上人的寿命有增有减,每一增(人寿自十岁开始,每百年增一岁,增至八万四千岁)及一减(人寿自八万四千岁开始,每百年减一岁,减至十岁)名为一小劫,合一增一减为一中劫,一大劫包括成、住、坏、空四个时期,通称四劫,各包括二十中劫,即一大劫包括二十中劫。

    [14]转依:法相宗所说的全部修行的最高目标,意谓转舍我执、法执二障,转得涅槃、菩提二果。

    译文

    而且,由于什么义利而入唯识性呢?由缘总法的出世止观妙智,由此根本智以后所得的后得智,这后得智就是种种相识智。要断除阿赖耶识中能生一切法的种子性,还要断除种子的能生因,为了增长能触法身的种子,为了转阿赖耶识的染依,得法身的净依,为了证得一切佛法,为了证得一切智智而入唯识性。而且,后得智在阿赖耶识所生的一切了别相中,后得智能够正确见到如幻如化等唯识性,没有颠倒而转,所以菩萨就像幻术师一样,对于所幻化的事情,对于了别的各种相中及为诸众生说因果法,永远没有颠倒错误。

    在这修行悟入唯识性的时候,有四种三摩地,是四种顺抉择分所依止。应当怎样知道呢?应当知道,由四寻思,于下品无义忍的阶段,有明得三摩地,这就是暖顺抉择分的依止。于上品无义忍的阶段,有明增三摩地,这是顶顺抉择分的依止。

    又由四种如实遍智,已经悟入唯识,于无义中已得决定,有发入真义一分的四如实智所依的三摩地,是谛顺忍的依止。从此不间断地伏除唯识想,有无间隔的三摩地,是世第一法的依止。应当知道,上述四种三摩地,是现观边。

    这样的菩萨已经入于地,已达见道,已经悟入唯识,于修道中怎样修行呢?在所说的安立十地中,总摄这一切经,在定心中皆明了现前,由缘总法出世后得止观智,经过无量百千俱胝那庾多劫多次的修行,而得转依。为了证得三种佛身,精进勤加修行。

    原典

    声闻现观、菩萨现观,有何差别?谓菩萨现观与声闻异,由十一种差别应知:一、由所缘差别。以大乘法为所缘故;二、由资持差别。以大福、智二种资粮为资持故;三、由通达差别。以能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故;四、由涅槃差别。摄受无住大涅槃故;五、由地差别。依于十地而出离故;六、七、由清净差别。断烦恼习,净佛土故;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别。成熟有情加行无休息故;九、由生差别。生如来家故;十、由受住差别。常于诸佛大集会中摄受生故;十一、由果差别。十力[1]、无畏[2]、不共佛法[3]无量功德果成满故。此中有二颂:

    名事互为客,其性应寻思,于二亦当推,唯量及唯假。

    实智观无义,唯有分别三[4]。彼无故此无,是即入三性。

    复有教授二颂,如《分别瑜伽论》[5]说:菩萨于定位,观影唯是心。义相既灭除,审观唯自想。如是住内心,知所取非有,次能取亦无,后触无所得。

    复有别五现观伽他[6],如《大乘经庄严论》[7]说:福德、智慧二资粮,菩萨善备无边际,于法思量善决已,故了义趣唯言类。若知诸义唯是言,即住似彼唯心理,便能现证真法界,是故二相悉蠲除。体知离心无别物,由此即会心非有,智者了达二皆无,等住二无真法界。慧者无分别智力,周遍平等常顺行,灭依榛梗过失聚,如大良药销众毒。佛说妙法善成立,安慧并根法界中,了知念趣唯分别,勇猛疾归德海岸。

    注释

    [1]十力:佛所具有的十种智力:知觉处非处智力、知三世业报智力、知诸禅解脱三昧智力、知众生上下根智力、知种种解智力、知种种界智力、知一切至处道智力、知天眼无碍智力、知宿命无漏智力、知永断习气智力。

    [2]无畏:此指四无畏,一切智无所畏、漏尽无所畏、说障道无所畏、说尽苦道无所畏。

    [3]不共佛法:即十八不共佛法,佛具有的十八种功德,不共同于其他二乘、菩萨。(一)身无失;(二)口无失,(三)念无失,(四)无异想,(五)无不定心,(六)无不知已舍,(七)欲无减,(八)精进无减,(九)念无减,(十)慧无减,(十一)解脱无减,(十二)解脱知见无减,(十三)一切身业随智慧行,(十四)一切口业随智慧行,(十五)一切意业随智慧行,(十六)智慧知过去世无碍,(十七)智慧知未来世无碍,(十八)智慧知现在世无碍。

    [4]唯有分别三:即名分别、自性分别、差别分别三种虚妄分别。

    [5]《分别瑜伽论》:唯识宗依据的十一论之一,没有汉译。

    [6]伽他:梵文Gāthā的音译,意译为偈,即佛经中的诗体。

    [7]《大乘经庄严论》:即《大乘庄严经论》,唯识宗依据的十一论之一,十三卷,古印度无著著,唐·波罗颇蜜多罗译。

    译文

    声闻现观和菩萨现观,有什么差别呢?菩萨现观和声闻现观是不同的,应当知道,有十一种差别:一、由所缘差别。因为以大乘法为所缘。二、由资持差别。因为以大福、智二种资粮为资持。三、由通达差别。因为能够通达补特伽罗法无我。四、由涅槃差别。因为摄受无住大涅槃。五、由地差别。因为依于十地而出离。六、七、由清净差别。断烦恼习,净佛土的缘故。八、由于自他得平等心差别。因为成熟有情加行没有休息。九、由生差别。因为生如来家。十、由受住差别。因为常于诸佛的大集会中统摄受生。十一、由果差别。因为十力、无畏、不共佛法无量功德果成满。这里有二个偈颂:

    名、事互相因待,对其属性应当进行寻思,对于二者的自性差别,也应当进行推求,知道它只是心量,只是名言假立。

    然后以如实智观察本无义,悟入只有虚妄分别的三类。彼义既然是无相,此依他起也没有生起的可能,这就是悟入三性的次第。

    又有开示的二颂,如《分别瑜伽论》说:菩萨在禅定位,观名、义等影像相只是心。义相既然已经灭除,审谛观察名、义等,只是自想。如是安住于内心,了知其所取的义想是没有的,然后能取的心也没有了,就能接触到无所得的法界。

    又有关于现观的五个偈颂,如《大乘庄严经论》所说:对于福德、智慧二种资粮,菩萨必须善巧具备,积聚到无边无际。对于一切事物,进行思量推度,善能决了,所以能够了解这义只是名言类。假若能够了知各种境义只是名言,就可以安住彼义相显现唯是心性的正理,便能够现证真正的法界,所以就能把所取、能取的二相蠲除干净。体知到离心以外再也没有其他东西,就能体会到能取的心也没有。有智慧的菩萨了达遍计所执和依他起二者都是无,就平等安住于二相皆无的真法界当中。慧者就是具有无分别智的人,其智力能够周遍平等地永远随顺真如法界而行,就能够灭除所知依,这如榛梗一样,是过失熏习的总聚。如服大良药,消除众毒一样。佛说的大乘妙法,是善巧成立的,安立智慧并植根于法界中,了知念趣只是分别,就勇猛速疾地归到功德海的彼岸。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