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入所知相分[1]第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原典

    如是已说所知相,入所知相云何应见?多闻熏习所依,非阿赖耶识所摄,如阿赖耶识成种子,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而生似所取事,有见意言。

    此中谁能悟入所应知相?大乘多闻熏习相续,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已得一向决定胜解,已善积集诸善根故,善备福智资粮[2]菩萨。

    何处能入?谓即于彼有见似法似义意言,大乘法相等所生起。胜解行地,见道[3]、修道[4]、究竟道[5]中,于一切法唯有识性,随闻胜解故,如理通达故,治一切障故,离一切障故。

    注释

    [1]入所知相分,《藏要》本校注称:“以下藏本第三卷,不分品,魏本同,陈本作应知入胜相第三,隋本作入应知胜相胜语第三。”

    [2]资粮:“资”为资助,“粮”为食粮。如人远行,必须携带食粮,资助自己的身体。要想得到三乘证果,也应当以善根功德之粮,资益自己的身体。

    [3]见道:又称为见谛道,与修道、无学道合称三道。以无漏智现观四谛。见道之前属于凡夫位,所得智慧是有漏慧。见道后属于圣位,所得智慧是无漏慧。

    [4]修道:在见道领悟四谛后,反复修习以断修惑之位。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认为:在现观四谛产生的十六心中,前十五心属见道,后一心属修道。大乘菩萨从二地以上至十地前,统称为修道。

    [5]究竟道:即无学道,已经断尽三界烦恼,已达最高觉悟。小乘佛教以阿罗汉为究竟道,大乘以第十地最后所得佛果为究竟道。

    译文

    这样,就已经讲完了所知相,入所知相如何应见呢?它是多闻熏习所依,并不是由阿赖耶识所统摄,如阿赖耶识成为清净的所依种子,这是如理作意所统摄,似法似义产生似所取的境事,有能认识能观察的见,这就是如理作意所统摄的现观意言。

    这里谁能悟入所应知相呢?大乘的多闻熏习。或心相续的阿赖耶识中,已得逢事无量诸佛出现于世,已得一向坚固决定的胜解,已经很好地积集了各种善根,已经很好地准备了福德智慧资粮的菩萨。

    由什么地方悟入呢?即于那有见所现的似法似境义之言,是从听闻大乘法相等所生起的。在胜解行地的时候,随于所听闻的教法以及一切事物只有识性的道理,引生胜解,在见道位如理通达,在修道位对治一切障,在究竟道中远离一切障。

    原典

    由何能入?由善根力所任持故,谓三种相练磨心故,断四处[1]故,缘法义境止观[2]恒常、殷重、加行无放逸[3]故。无量诸世界,无量人有情,刹那刹那证觉无上正等菩提,是为第一练磨其心。由此意乐,能行施等波罗蜜多。我已获得如是意乐,我由此故少用功力修习施等波罗蜜多,当得圆满,是为第二练磨其心。若有成就诸有障善,于命终时即便可爱一切自体圆满而生。我有妙善无障碍善,云何尔时不当获得一切圆满?是名第三练磨其心。此中有颂:

    人趣诸有情,处数皆无量,念念证等觉,故不应退屈。

    诸净心意乐,能修行施等,此胜者已得,故能修施等。

    善者于死时,得随乐自满,胜善由永断,圆满云何无?

    注释

    [1]断四处:有四处是悟入所知的障碍,应当首先断除:(一)断作意,即断除小乘佛教的作意;(二)永断异慧疑,即断除不如理的见解和对于大乘教理的疑惑;(三)断法执;(四)断分别。

    [2]止观:止是梵文的意译,另译止寂、禅定,音译奢摩他。观是梵文的意译,音译毗婆舍那。所以止观是定、慧并称。

    [3]放逸:梵文Pramāda的意译,说一切有部的大烦恼地法之一,唯识宗的随烦恼之一,与不放逸相对。意谓离善放纵,不修善法。《俱舍论》卷四称:“逸谓放逸,不修诸善,是修诸善所对治法。”

    译文

    由于什么而能悟入呢?由善根力所任持,即三种相练磨心,断四处,由于缘法义境是恒常而无间断的、是殷重恭敬的、是加行而无放逸的,去实践止观妙行。在无量的诸世界中,每个世界都有无量的人趣有情,每一刹那中,他们都在证觉无上正等菩提,这是第一练磨其心。由于这种意乐,就能行施等波罗蜜多。我只要是已经能够获得这样的意乐,我由这意乐,只要是少少用些功力去修习施等波罗蜜多,就应当是得到圆满,这是第二练磨其心。假若有成就有障的十善,命终时便可受一切自体圆满的人、天果报而生。我有妙善及无障碍善,此时怎能不应当获得一切圆满呢?这是第三练磨其心。此中有这样的偈颂:

    人趣中的各个有情众生,处、数都是无量的,每一念都在证得等觉,所以不应当退屈。

    各种净心意乐,能修行布施等,此胜者菩萨已得净心意乐,所以能够修行布施等。

    善者于死的时候,得随自己所爱乐的自体圆满果报。胜善菩萨,由于永断障碍,圆满佛果怎能会没有呢?

    原典

    由离声闻、独觉作意,断作意故。由于大乘诸疑离疑,以能永断异慧[1]、疑故。由离所闻所思法中我、我所执,断法执[2]故。由于现前现住安立一切相中,无所作意无所分别,断分别故。此中有颂:

    现前自然住,安立一切相,智者不分别,得最上菩提。

    注释

    [1]异慧:不如理的见解,异于正理的种种邪见。

    [2]法执:二执(我执、法执)之一,固执心外有有为法和无为法。小乘佛教只断我执,不断法执。大乘佛教断除二执。

    译文

    由于远离声闻、独觉作意,这是由于断作意的缘故。对于这大乘的各种疑惑,一定要离疑,这是由于永远断除异慧、疑的缘故。由于离却所闻所思法中所起的我、我所执,这是断法执的缘故。由于现前显现安住的境界与从定心安立的境界,一切相中都无所作意无所分别,这是断分别的缘故。此中有如下偈颂:

    所缘相显现在面前,自然地安住于分别心中,所以叫自然住。对于安立的一切外相,智者都不加以分别,这就是获得最上菩提。

    原典

    由何云何而得悟入?由闻熏习种类如理作意所摄,似法似义有见意言。由四寻思[1],谓由名、义、自性、差别假立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2],谓由名、事、自性、差别假立如实遍智,如是皆同不可得故。以诸菩萨如是如实为入唯识,勤修加行,即于似文似义意言,推求文名唯是意言,推求依此文[3]、名[4]之义亦唯意言。推求名、义、自性、差别唯是假立。若时证得唯有意言,尔时证知若名、若义、自性、差别皆是假立,自性、差别义相无故,同不可得。由四寻思及由四种如实遍智,于此似文似义意言,便能悟入唯有识性。

    注释

    [1]四寻思:即四寻思观,唯识宗认为在加行位修此观法,寻思事物的名、义、自性、差别都是假有实无。《成唯识论》卷九称:“寻思名、义、自性、差别,假有实无。”

    [2]四种如实遍智:由四寻思观,进而对此四方面的唯识道理,给以明确的印可决定,此称四如实智。

    [3]文:即文身(),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和大乘唯识宗的心不相应行法之一,指构成名身和句身的梵文字母。

    [4]名:即是名身(Nāmakāya),小乘佛教说一切有部和大乘唯识宗的心不相应行法之一。两个以上的名称构成名身。《俱舍论》卷五称:“名身者,谓色、声、香等。”

    译文

    由何而得悟入呢?云何而得悟入?须由闻熏习的种类,即如理作意所统摄的,显现似法似境义的有见意言。由四寻思,即由名寻思、义寻思、自性假立寻思、差别假立寻思,并由四种如实遍智,即由名如实遍智、事如实遍智、自性假立如实遍智、差别假立如实遍智,这样都同样是不可得。因为诸菩萨,为了这样如实地悟入唯识性,勤修四寻思观、四如实智的加行,就在似文似境义的意言上进行推求,这似文名的字,只是意言为性,依此似文和名下所诠之义进行推求,也只是意言为性。依名义的自性差别进行推求,也只是意识上的假立。假若能够超过推求的寻思,那时就能证得只有意言,同时也能证知不管是名,还是义,与名义的自性差别,都是假立的自性差别,其义相都是无所有的,都同样是不可得。由四寻思,并由四如实遍智,于这似文似境义的意言,便能够悟入只有识性。

    原典

    于此悟入唯识性中,何所悟入?如何悟入?入唯识性,相、见二性,及种种性。若名,若义,自性,差别假,自性差别义,如是六种义皆无故,所取、能取性现前故,一时现似种种相义而生起故。如暗中绳显现似蛇,譬如绳上蛇非真实,以无有故。若已了知彼义无者,蛇觉虽灭,绳觉犹在。若以微细品类分析,此又虚妄,色、香、味、触为其相故,此觉为依,绳觉当灭。如是于彼似文似义六相意言,伏除非实六相义时,唯识性觉,犹如蛇觉亦当除遣,由圆成实自性觉故。如是菩萨悟入意言似义相故,悟入遍计所执性,悟入唯识故,悟入依他起性。

    云何悟入圆成实性?若已灭除意言闻法熏习种类唯识之想,尔时菩萨已遣义想,一切似义无容得生,故似唯识亦不得生。由是因缘,住一切义无分别名,于法界中便得现见相应而住。尔时,菩萨平等平等所缘、能缘无分别智已得生起,由此菩萨名已悟入圆成实性。此中有颂:

    法补特伽罗,法[1]义略广性,不净净究竟,名所行差别。

    如是菩萨悟入唯识性故,悟入所知相,悟入此故,入极喜地[2],善达法界,生如来家[3],得一切有情平等心性,得一切菩萨平等心性,得一切佛平等心性,此即名为菩萨见道。

    注释

    [1]法:本颂出现两个法,第一个法是五蕴、十二处、十八界等诸法的名字。第二个法是一经、一偈、一句的能诠教法。

    [2]极喜地:菩萨十地的第一地,又称为欢喜地、喜地,初证圣果,悟我、法二空,能益自他,生大欢喜。

    [3]生如来家:真如法界为如来之所住,所以称为如来家。生如来家是佛子,悟入佛的知见,能够继承诸佛自觉觉他的家业,所以称为生如来家,绍隆佛种。

    译文

    于此悟入唯识性中,什么是所悟入呢?如何悟入呢?悟入唯识性,相、见二性,及各种各样的性。名有三种:名、名自性、名差别,义也有三种:义、义自性、义差别。这名、义的自性差别,都是假立的,这六种义都无所有,所取相、能取见的二性现前,于一时在心中现似种种相义而生起。如在黑暗中的一条绳,显现似蛇的义相,譬如绳上的蛇相是不真实的,是无所有的。假若已经了知那绳上的蛇义是没有的,蛇的错觉虽然灭除了,但绳的觉知还是存在的。假若以微细品类进行分析,便会发现这绳也是虚妄的,以色、香、味、触为其体相,以此觉知为依,那绳的知觉当然就要灭除。这样,于那似文似义的六相意言,伏除了非实有的六相义的时候,这唯识性觉,犹如蛇觉一样,也应当遣除,这是由于圆成实自性的觉慧。菩萨...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