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所知相分第三[1]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原典

    已说所知依[2],所知相复云何应观[3]?此略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

    此中何者依他起相?谓阿赖耶识为种子,虚妄分别所摄诸识。此复云何?谓身[4]、身者[5]、受者识[6]、彼所受识[7]、彼能受识[8]、世识[9]、数识[10]、处识[11]、言说识[12]、自他差别识[13]、善趣恶趣死生识[14]。此中若身、身者、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此由名言熏习种子[15]。若自他差别识,此由我见熏习种子。若善趣恶趣死生识,此由有支熏习种子。由此诸识,一切界、趣杂染所摄依他起相虚妄分别,皆得显现。如此诸识,皆是虚妄分别所摄,唯识[16]为性,是无所有非真实义显现所依,如是名为依他起相。

    此中何者遍计所执相?谓于无义唯有识中似义显现。

    此中何者圆成实相?谓即于彼依他起相,由似义相永无有性。

    注释

    [1]所知相分第三,《藏要》本校注称:“以下魏本不分品,陈本作应知胜相第二;隋本作应知胜相胜语第二,又分四章,此相章第一。”

    [2]已说所知依,《藏要》本校注称:“以下藏本第二卷,末题所知相品第二,但前后文皆不分品,独题此品,未详何以。”

    [3]观,《藏要》本根据藏文本、无性释、世亲释改为见。

    [4]身:即身识,包括五色根,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5]身者:即身者识,相当于染污末那识。

    [6]受者识:即无间灭意,是六识生起所依的无间灭意根。

    [7]彼所受识:即所取的六尘,色尘、声尘、香尘、味尘、触尘、法尘。

    [8]彼能受识:即能取的六识,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

    [9]世识:即相续不断的时间。

    [10]数识:即数目。

    [11]处识:意谓有情众生的住处。

    [12]言说识:即依据见、闻、觉、知而起的语言

    [13]他差别识:有情众生之间的自他差别。

    [14]善趣恶趣死生识:善趣是六趣中的天、人、阿修罗,恶趣是六趣中的畜生、饿鬼、地狱。善趣恶趣死生识是有情众生在善趣恶趣中的生死流转。

    [15]此由名言熏习种子,《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语云种子而生故。三本均同,次二句例知。”这里的三本是指:元魏·佛陀扇多译本、陈·真谛译本和隋·笈多等翻译的世亲著《摄大乘论释论》。

    [16]唯识:意谓世界上只有识,除识以外,别无其他。世间一切都是识变现的,心法是识的自体,心所法是识的相应,色法是识所变,心不相应行法是识的分位,无为法是识的实性。

    译文

    所知法的依止,已经讲过了,所知相又如何可见呢?这简略来说有三种:一、依他起相,二、遍计所执相,三、圆成实相。

    此中什么是依他起相呢?其因缘是阿赖耶为种子,其自性是虚妄分别所摄,其别相是各个识。这是为什么呢?即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自他差别识、善趣恶趣死生识。这里所说的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彼所受识、彼能受识、世识、数识、处识、言说识,这些都是由名言熏习种子现起的。假若是自他差别识,这是由我见熏习种子现起的。假若是善趣恶趣死生识,这是由有支熏习种子现起的。由于这些各种识,一切三界、六趣杂染所摄的依他起相的虚妄分别,都可以显现出来。这些各类识,都属于虚妄分别,以唯识为其属性,是无所有的,是非真实意义显现所依的,这就称为依他起相。

    这里什么是遍计所执相呢?在这唯识无境当中,有各种各样似是而非的分别相在显现。

    这里什么是圆成实相呢?在那依他起相上,由于那种似是而非的东西,永远没有自性。

    原典

    此中身、身者、受者识,应知即是眼等六内界[1]。彼所受识,应知即是色等六外界[2]。彼能受识,应知即是眼等六识界[3]。其余诸识,应知是此诸识差别。

    又此诸识皆唯有识[4],都无义故。此中以何为喻显示?应知梦等为喻显示。谓如梦中都无其义,独唯有识,虽种种色[5]、声[6]、香[7]、味[8]、触,舍、林、地、山,似义影现,而于此中都无有义。由此喻显,应随了知一切时、处皆唯有识。由此等言,应知复有幻诳、鹿爱[9]、翳眩等喻。

    若于觉时,一切时、处皆如梦等,唯有识者,如从梦觉,便觉梦中皆唯有识,觉时何故不如是转?真智[10]觉时亦如是转。如在梦中此觉不转,从梦觉时此觉乃转。如是未得真智觉时,此觉不转,得真智觉此觉乃转。

    注释

    [1]六内界:即眼内界、耳内界、鼻内界、舌内界、身内界、意内界。六内界又称为六根。

    [2]六外界:即色外界、声外界、香外界、味外界、触外界、法外界。六外界又称为六尘或六境。

    [3]六识界:即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

    [4]又此诸识皆唯有识,《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语文倒云:无义故唯识者。”

    [5]色:梵文的意译,广义的色是物质的总称,相当于五蕴中的色蕴,有质碍、变化等义。狭义的色是眼识所缘的色境,此中用狭义的色。

    [6]声:五尘之一,四大所造,属于色法,耳识所缘的外境。声大体上可以分为两种:有情感的有执受大种声和无情感的无执受大种声。

    [7]香:梵文Gandha的意译,音译健达。五尘之一,鼻识所缘的外境。一般分为四种:好香、恶香、等香、不等香。

    [8]味:五尘之一,舌识所缘的外境。《品类足论》卷一把味分为可意、不可意、顺舍三种。

    [9]鹿爱:即阳焰,因受渴鹿深深爱着,所以称为鹿爱。

    [10]真智:又称为圣智。缘真如实相的智慧。

    译文

    这里所说的身识、身者识、受者识,应当知道,这些就是眼等六内界。彼所受识,应当知道,这就是色尘等六外界。彼能受识,应当知道,这就是眼识等六识界。世识等其余各识,应当知道,只是这身识等各识的差别之相。

    而且,上述各个识,都是只有识,都是无境义的。这里以什么譬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呢?应当知道,以梦等譬喻来说明这个问题。因为梦中境界,是无其义而唯有识的,在梦中虽然见到各种各样的色、声、香、味、触,以及房舍、树林、大地、高山,似乎是有义相影现,而于此中都没有境义。由这梦喻的显示,应当随即了知一切时、一切处都是只有识。由于上述梦喻等言说,应当知道还有幻诳、鹿爱、翳眩等譬喻。

    假若在觉的时候,一切时、一切处都如梦中物等一样,只有识,如果从梦中觉醒过来,便会觉得梦中都只有识,何故现在觉的时候,不能转生这样的认识呢?生起真实智觉的时候,也能转起这样的认识。如果在梦中不能转生这样的认识,从梦中觉醒的时候,这种觉悟就可以转起。这样,在还没有得到真智觉的时候,这种觉悟不能转起,得到真智觉的时候,这种觉悟才能转起。

    原典

    其有未得真智觉者,于唯识中云何比知?由教及理应可比知。

    此中教者,如《十地经》[1]薄伽梵说:“如是三界,皆唯有心。”又薄伽梵《解深密经》[2]亦如是说,谓彼经中慈氏[3]菩萨问世尊言:“诸三摩地所行影像,彼与此心当言有异?当言无异?”佛告慈氏:“当言无异,何以故?由彼影像唯是识故。我说识所缘,唯识所现故。”“世尊!若三摩地所行影像,即与此心无有异者,云何此心还取此心?”“慈氏!无有少法能取少法,然即此心如是生时,即有如是影像显现。如质为缘还见本质,而谓我今见于影像,及谓离质别有所见影像显现。此心亦尔,如是生时,相似有异所见影现。”

    注释

    [1]《十地经》:梵文的意译,唐代尸罗达摩译,九卷。异议本是后秦·鸠摩罗什翻译的《十住经》六卷、西晋·竺法护译《渐备一切智德经》五卷,是《华严经·十地品》的别译。本经释论是世亲的《十地经论》十二卷、龙树的《十住毗婆沙论》十七卷。

    [2]《解深密经》:梵文

    的意译,唯识宗所依据的六经之一,唐·玄奘译,五卷。异译本有三种:南朝宋·求那跋陀罗译《相续解脱经》一卷、北魏·菩提流支译《深密解脱经》五卷、南朝陈·真谛译《解节经》一卷。

    [3]慈氏:梵文Maitreya的意译,音译弥勒,即未来佛弥勒菩萨。出生于婆罗门家庭,后为佛弟子,先佛入灭,上生于兜率天内院,经四千岁(相当于人间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应当下生人间,于华林园龙华树下成佛,广传佛法。中国寺庙里供奉的笑口常开胖弥勒,是五代名叫契此的和尚,因为传说是弥勒的化身,所以后人塑像作为弥勒供奉。

    译文

    还没有得到真智觉悟的人们,对于唯识道理怎样通过推理而知呢?应当通过圣教和理论的推理而知。

    这里所说的圣教,如《十地经》中,佛世尊这样说:“这样的三界,都只有心。”又在《解深密经》中,佛世尊也这样说,在这部经中,弥勒菩萨问世尊说:“各种禅定中的所行影像,它与能缘心,应当说是有差别呢?还是应当说是没有差别呢?”佛告诉弥勒菩萨说:“应当说是没有差别,为什么呢?因为那种影像只是识的缘故。我说是识所缘,只是识所显现。”弥勒菩萨问:“世尊啊!假若禅定所行影像,与这个心没有差别的话,为什么这个心还能缘取这个心呢?”世尊说:“弥勒菩萨!没有少法能够缘取少法,然而就在这心这样生起的时候,就有这样的影像显现。如依止自己的面目等本质为缘,在水镜中还能见到自己面目的本质,认为我现在见到影像,并认为离开本质另有所见的影像显现。此心也是这样,在它这样生起的时候,所取的义相,似乎是有区别于心所见的影像在显现。”

    原典

    即由此教,理亦显现。所以者何?于定[1]心中,随所观见诸青瘀等所知影像,一切无别青瘀等事,但见自心。由此道理,菩萨于其一切识中,应可比[2]知皆唯有识,无有境界。又于如是青瘀等中,非忆持识见所缘境,现前住故。闻、思所成二忆持识,亦以过去为所缘故,所现影像得成唯识。由此比量,菩萨虽未得真智觉,于唯识中应可比知。

    注释

    [1]定:禅定之略,心专注一境而不散乱。

    [2]比:比量之略,因明术语,即以现量为基础的推理活动。

    译文

    由于上文所引的圣教,在理论上也可以明显出来。为什么呢?在禅定心中,随所观见的种种青瘀等所知影像,实际上所知见的一切,并无心外别物的青瘀等事,只是见到自心。由于这样的道理,菩萨对于一切识中,应当通过推理知道,都只是有识,没有离心的境界。而且,在这样的青瘀等之中,并不是忆持识见到所缘的外境,现前安住于心中。闻、思所成的二忆持识,也以过去为所缘,所现的影像,就可以成立唯识理论。由于这样的推理,菩萨虽然还没有得到真智觉悟,在唯识理论中应当通过推理而知。

    原典

    如是已说种种诸识,如梦等喻,即于此中眼识[1]等识可成唯识,眼等诸识既是有色,亦唯有识,云何可见?此亦如前由教及理。

    若此诸识亦体是识,何故乃似色性显现?一类坚住,相续而转[2]?与颠倒等诸杂染法为依处故。若不尔者,于非义中起义颠倒,应不得有。此若无者,烦恼、所知二障杂染应不得有。此若无者,诸清净法亦应无有。是故诸识应如是转。此中有颂:

    乱相[3]及乱体,应许为色识,及与非色识,若无[4]余亦无。

    何故身、身者、受者识、所受识、能受识,于一切身中俱有和合转?能圆满生受用所显故。[5]何故如说世等诸识差别而转?无始时来生死流转[6]无断绝故,诸有情界无数量故,诸器世界无数量故,诸所作事展转言说无数量故,各别摄取受用差别无数量故,诸爱非爱业果异熟受用差别无数量故,所受死生种种差别无数量故。

    注释

    [1]识,《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字亦作识,下等识之识则作了别,后文眼识识身识识等,均同此例。”

    [2]上述内容是外人提出的疑问。

    [3]相,《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句作因,陈、隋本同。”

    [4]若无,《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二字作色无,陈本同,与二释合。”

    [5]关于上述内容,《藏要》本校注称:“以下隋本第二品内差别章第二,魏本缺此问答二句。”

    [6]流转:梵文的意译,“流”意谓相续,“转”意谓生起。有情众生作善业、恶业,得苦乐果报,在六趣轮回不息。《瑜伽师地论》卷五十二称:“诸行因果相续不断性,是谓流转。”

    译文

    就这样已经说过各种各样的识,如梦等譬喻,就在这里所讲的眼识等六识,可以成立唯识理论,眼等六识既然是有色法,也只是有识,怎么见得呢?这也像前文所引的圣教及比量道理。

    假若这根尘各识,其体性也是识的话,为什么是似于色性的状态而显现呢?为什么是一类坚住,相续而转呢?这是为颠倒等各种杂染法为所依处的。假若不是这样的话,在非义中生起义的颠倒,应该是不存在的。这假若没有的话,烦恼、所知二障的杂染就应当是不会有。这假若是没有的话,各种清净法也应当是没有。所以根、尘各识应当这样转起。这里有这样一个偈颂:

    乱相和乱体,应当承认是色识和非色识,假若没有色识的乱相,其余非色识的乱体也没有。

    为什么身识、身者识、受者识、所受识、能受识,在一切身中同时具有和合而转呢?因为圆满受生,由受用所显现。为什么说世识等各识差别而转呢?因为从无始以来,生死流转没有断绝的缘故,各个有情界无数无量的缘故,各种器世界无数无量的缘故,各种所作事展转言说无数无量的缘故,各别摄取各自的根身,受用境界的差别无数无量的缘故,各种爱非爱业果异熟,受用苦乐的差别无数无量的缘故,所受种种生死差别,无数无量的缘故。

    原典

    复次,云何安立如是诸识成唯识性?略由三相:一、由唯识,无有义故;二、由二性,有相、有见二识别故;三、由种种,种种行相而生起故。所以者何?此一切识无有义故,得成唯识[1]。有相、见故,得成二种,若眼等识,以色等识为相,以眼识识为见,乃至以身识识为见。若意识,以一切眼为最初,法为最后,诸识为相,以意识识为见。由此意识有分别故,似[2]一切识而生起故。此中有颂:

    唯识二种种,观者意能入,由悟入唯心,彼亦能伏离。

    注释

    [1]唯识,《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二字作唯彼,魏、隋本同,于义更顺,今译改文,次下各段例知。”

    [2]似,《碛砂藏》本原作“以”,《藏要》本根据藏本和《高丽藏》本改。

    译文

    再者,如何安立这样的各识而成唯识性呢?简略来说,由三相成立唯识性:一、由于唯识理论,而无境义;二、由于相识、见识二性,有相、有见二识之别;三、由于多种多样,有种种行相生起。为什么呢?这一切诸识没有实义,所以能够成立唯识道理。因为有相、见同时现前,所以能够成立二种,假若眼等前五识,以色等识为相,以眼识识为见,乃至以身识识为见。假若是意识,以一切法,从最初的眼,到最后的法,以十二识为相,以意识识为见。因为这意识有分别作用,好像是一切识都生起了。这里有这样一个偈颂:

    唯识、二性、种种的三相,观行人由观察唯识、二性、种种的三相之意而能悟入唯心,那种虚妄分别心的依他相,也能压伏本心,离却法执。

    原典

    又于此中,有一类师[1]说一意识,彼彼依转得彼彼名,如意思业名身语业。又于一切所依转时,似种种相二影像转,谓唯义影像,及分别影像。又一切处亦似所触影像而转,有色界[2]中,即此意识依止身故,如余色根依止于身。此中有颂:

    若远行[3]独行[4],无身[5]寐于窟,调此难调心,我说真梵志[6]。

    又如经言:如是五根[7]所行境界,意各能受,意为彼依。又如所说十二处[8]中,说六识身[9]皆名意处。

    注释

    [1]一类师:此指一意识师,主张只有一个意识,其余各识没有别体。前五识不能离开意识单独成立,只是意识多方面活动而已。

    [2]有色界:即欲界和色界,因为这二界不同于无色界,都有物质。

    [3]远行:因为在一切时、一切处,没有不随心而至的,所以把心称为远行。

    [4]独行:每个有情,只有一个意识,所以又把心称为独行。

    [5]无身:因为心没有质碍的色法,所以心又称为无身。

    [6]梵志:梵文的意译,婆罗门四期之一。志求梵天之法者称为梵志。

    [7]五根:即眼根、耳根、鼻根、舌根、身根。

    [8]十二处:即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和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合称十二处。

    [9]六识身:即眼、耳、鼻、舌、身、意六识。

    译文

    而且,在于此中,有一类论师说只有一个意识,由于彼彼眼等为所依而转起时,就得彼彼眼识等名字,如意思业,称为身语业。而且,于一切所依转的时候,有现似种种相的能取、所取的二种影像而转,这二种影像就是唯义影像和分别影像。而且,在欲界、色界的一切处中,也似现所触的影像而转,在有色界中,就是这个意识要依止身根,就像其余的色根依止身一样。这里有这样一个偈颂:

    不管是远行、独行,还是无身,都寐于窟内(身体),调伏这难以调伏的心,我说这才是真正的梵志。

    又如经中这样说:这样的五根所行境界,意能各个各个领受,意又是那五根的所依。又如佛经中所说的十二处,说六识身都称为意处。

    原典

    若处安立阿赖耶识识为义识[1],应知此中余一切识是其相识,若意识识及所依止是其见识,由彼相识是此见识生缘相故,似义现时,能作见识生依止事。如是名为安立诸识成唯识性。

    注释

    [1]义识,《藏要》本校注称:“勘藏本此是境义,魏本作尘识是也,无性解作因义。”

    译文

    假若这里安立阿赖耶识识为义境之识,应当知道,这里其余的一切识,是阿赖耶识的相识,假若意识识及所依止的染污意,是阿赖耶识的见识,因为由那种相识,是这见识生起的所缘相,当似义现起的时候,能作见识生起的依止事。这就称为安立诸识成唯识性。

    原典

    诸义现前,分明显现,而非是有,云何可知?如世尊言:若诸菩萨成就四法,能随悟入一切唯识都无有义。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1]、傍生[2]及诸天[3]、人,同于一事,见彼所识有差别故;二者,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如过去、未来、梦、影缘中有所得故;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如有义中能缘义识应无颠倒,不由功用智真实故;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何等为三?一、得心自在一切菩萨,得静虑[4]者,随胜解力,诸义显现;二、得奢摩他修法观者,才作意时诸义显现;三、已得无分别智[5]者,无分别智现在前时,一切诸义皆不显现。由此所说三种胜智随转妙智,及前所说三种因缘,诸义无义道理成就。

    注释

    [1]饿鬼:梵文Preta的意译,音译莳荔多、闭丽多等,佛教六趣之一,种类很多,经常挨饿,其中有的腹大如鼓,咽喉似针,没人给他们举行祭祀,使之常受饥饿。居于阎魔王的地下宫殿,也居住于人间坟地、黑山洞等处。

    [2]傍生:梵文Tiryagyoni的意译,音译吉利药住尼,即畜生。六趣之一。

    [3]天:梵文Deva或Sura的意译,光明之义,自然之义,清净之义,自在之义,最胜之义,受人间以上的胜妙果报之所,一分在须弥山中,一分远在苍空,总称为天趣,六趣之一。

    [4]静虑:梵文Dhyāna的意译,音译驮耶演那,为生于色界四禅天所修的一种禅定。

    [5]无分别智:对真如所得的认识,真如远离名相概念等虚妄分别的认识,对真如的认识能够如实而无分别,属于出世间智和无漏智。

    译文

    各种境义现前,分明显示出来,并非是有,这怎么见得呢?如世尊说:假若诸菩萨成就四法,能够随之悟入一切唯识,都无境义。一者成就相违识相智,如饿鬼、傍生,及诸天神和人,在同一事物上,各有所见,他们所认识的,大有差别;二者成就无所缘识现可得智,如过去、未来的境界、梦中物、水中月影,在这些所缘中,能够有所认识,有境界可得;三者成就应离功用无颠倒智,如果说一切境义都是实有,人们能缘的义识就应当是没有颠倒的,可以不由功用而知真实;四者成就三种胜智随转妙智。有哪三种呢?一、已经获得心自在的一切菩萨和得静虑的声闻、缘觉,随从胜解力,使各种境义显现;二、得了奢摩他修法观者,在他才作意的时候,使各种境义显现;三、已经获得无分别智者,当无分别智现前的时候,所有的一切各种境义都不显现。由此所说的三种胜智随转妙智,以及前面所说的三种因缘,各种义境实无的道理,就能够成立起来。

    原典

    若依他起自性,实唯有识,似义显现之所依止,云何成依他起?何因缘故名依他起?从自熏习种子所生,依他缘起故名依他起。生刹那[1]后,无有功能自然住故,名依他起。若遍计所执自性,依依他起,实无所有似义显现。

    云何成遍计所执?何因缘故名遍计所执?无量行相意识遍计颠倒生相,故名遍计所执。自相[2]实无,唯有遍计所执可得,是故说名遍计所执。

    若圆成实自性,是遍计所执永无有相[3],云何成圆成实?何因缘故名圆成实?由无变异性,故名圆成实。又由清净所缘性故,一切善法最胜性故,由最胜义名圆成实。

    注释

    [1]刹那:梵文的意译,另译一念、须臾,音译乞沙拿。佛教用以表示最短的时间单位,《俱舍论》卷十二称:“何等名为一刹那量?众缘和合去得自体顷,或有动法行度一极微……如壮士一疾弹指顷,六十五刹那。”

    [2]自相:对共相而言,局于自体之相,称为自相,通于他之相,称为共相。例如五蕴中的色、受、想、行、识,称为自相。空、无我之理,生、住、异、灭等相,称为共相。

    [3]有相:对于无相而言,有相即造作之相,虚假之相。《大日经疏》卷一称:“可见可现之法,即为有相。凡有相者,皆是虚妄。”

    译文

    假若是依他起自性,实际上只有识,这是不真实的似义显现所依止,为什么成为依他起呢?由于什么因缘称为依他起呢?是从自类的熏习种子所生的,因为是依他种子为缘,所以称为依他起。生后刹那即灭,没有功能自然安住,这就称为依他起。假若是遍计所执自性,因为是依依他起,所以实际上是无所有的,只是似义显现。

    怎么成为遍计所执呢?由于什么因缘成为遍计所执呢?由于无量行相的意识,颠倒错误而生的缘相,所以称为遍计所执。自相实际上是没有的,只有遍计所执可得,所以称为遍计所执。

    假若是圆成实自性,是遍计所执性的永无有相,为什么成为圆成实呢?由于什么因缘称为圆成实呢?由于没有变异性,所以称为圆成实性。又由于清净的所缘性,是一切善法的最胜性,由于最胜的意义,所以称为圆成实。

    原典

    复次,有能遍计[1],有所遍计,遍计所执自性乃成。此中何者能遍计?何者所遍计?何者遍计所执自性?当知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2]故。所以者何?由此意识用自名言熏习为种子,及用一切识名言熏习为种子,是故意识无边行相分别而转,普于一切分别计度,故名遍计。又依他起自性,名所遍计。又若由此相,令依他起自性成所遍计,此中是名遍计所执自性。由此相者,是如此义。

    复次,云何遍计能遍计度?缘何境界[3]?取何相貌?由何执着[4]?由何起语?由何言说?何所增益?谓缘名为境,于依他起自性中,取彼相貌,由见执着,由寻[5]起语,由见、闻等四种言说[6]而起言说,于无义中增益为有,由此遍计能遍计度。

    注释

    [1]遍计:凡夫的妄情,普遍计度各种事物。《成唯识论》卷八称:“周遍计度,故名遍计。”

    [2]分别:思量识别各种事理,称为分别。这是心法、心所法的自性作用,所以把分别作为心法和心所法的异名。

    [3]境界:梵文的意译,自家势力所及境土,或所得果报界域,称之为境界。

    [4]执着:固着于事物而不离。

    [5]寻:意谓寻求。于意言境,粗转为性。

    [6]四种言说:即眼见、耳闻、鼻舌身的知和意的觉。

    译文

    再者,有能遍计,有所遍计,遍计所执自性才能成立。这里什么是能遍计呢?什么是所遍计呢?什么是遍计所执自性呢?应当知道,意识是能遍计,有分别的缘故。为什么呢?由于这意识,用自己的名言熏习为种子,并用一切识的名言熏习为种子,所以意识的无边行相分别而转,普遍于一切事物当中进行分别计度,所以称为遍计。而且,依他起自性,称为所遍计。而且,假若由于这相,使依他起自性成为所遍计,这就称为遍计所执自性。由于此相,因为此相是如此的意义。

    再者,能遍计度的意识,怎样遍计呢?缘什么境界呢?取何相貌呢?由何执着呢?由何起语呢?由何言说呢?何所增益呢?意谓缘名为境,于依他起自性中,取那相貌,由见而起执着,由寻起语,由见、闻等四种言说而起言说,于无境义中增益它为实有,由这意识遍计能遍计度。

    原典

    复次,此三自性[1]为异为不异?应言非异非不异。谓依他起自性,由异门故成依他起。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遍计所执,即此自性由异门故成圆成实。由何异门此依他起成依他起?依他熏习种子起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遍计所执?由是遍计所缘相[2]故,又是遍计所遍计故。由何异门即此自性成圆成实?如所遍计,毕竟不如是有故[3]。

    此三自性各有几种[4]?谓依他起,略有二种:一者,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故;二者,依他杂染清净性不成故。由此二种依他别故,名依他起。遍计所执亦有二种:一者,自性遍计执故;二者,差别遍计执故。由此故名遍计所执。圆成实性亦有二种:一者,自性圆成实故,二者,清净圆成实故。由此故成圆成实性。

    注释

    [1]三自性:即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和圆成实自性。

    [2]缘相,《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语云缘相,解作因义,三本同。今译所缘,从世亲。”此中“三本”即元魏·佛陀扇多译本、陈·真谛译本、隋·笈多等译,世亲著《摄大乘论释论》。

    [3]不如是有故,《藏要》本校注称:“陈、隋本次有一段问答,何义由此一识成一切种识相,勘即前文安立赖耶为义识一段复出。”

    [4]此三自性各有几种,据《藏要》本校注,藏本只问依他起自性有几种。元魏·佛陀扇多译本、陈·真谛译本、隋·笈多等译,世亲著《摄大乘论释论》,与藏文本相同。

    译文

    再者,这三自性是异,是不异呢?应当说是非异非不异。意谓在依他起性中,由异门而成依他起自性。就此自性,由异门而成遍计所执。就此自性,由异门而成圆成实。由于什么异门,使依他起而成依他起呢?因为依他熏习种子而起的缘故。由于什么异门,使此自性而成遍计所执呢?由于这种遍计心所缘相的缘故,又是遍计所现所遍计的影像。由于什么异门,使此自性而成圆成实呢?因为所遍计的对象毕竟不是有。

    这三自性,各有几种呢?依他起自性,简略来说有二种:一者,依他熏习种子而生起的缘故;二者,因为依他起自性中,杂染和清净都不能成立。由于这二种依他起性的区别,所以称为依他起。遍计所执自性也有二种:一者,是自性遍计所执;二者,是差别遍计所执。由此所以称为遍计所执。圆成实自性也有二种:一者,是自性圆成实,二者,清净圆成实。由此所以成为圆成实自性。

    原典

    复次,遍计有四种:一、自性遍计,二、差别遍计,三、有觉遍计,四、无觉遍计。有觉者,谓善名言;无觉者,谓不善名言。如是遍计复有五种:一、依名遍计义自性,谓如是名有如是义;二、依义遍计名自性,谓如是义有如是名;三、依名遍计名自性,谓遍计度未了义名;四、依义遍计义自性,谓遍计度未了名义;五、依二遍计二自性,谓遍计度此名此义如是体性[1]。

    注释

    [1]体性:事物的实质称为体,不可更改的属性是性,即自性,体即是性,持业释。

    译文

    再者,遍计有四种:一、自性遍计,二、差别遍计,三、有觉遍计,四、无觉遍计。有觉遍计,是善名言者的遍计;无觉遍计,是不善名言者的遍计。这样的遍计又有五种:一、依据事物的名字,普遍推度事物的自性,认为有这样的名字,就有这样的境义;二、依据境义普遍推度事物名称的自性,认为有这样的境义,就有这样的名字;三、依据已知事物的名称,普遍推度未知事物的名称;即普遍推度未了义事物的名称;四、依已知名之义,普遍推度未知名之义;五、依据已知名、义二种,普遍推度未知事物的名、义二种自性,即普遍推度这种名这种义有这种体性。

    原典

    复次,总摄一切分别略有十种:一、根本分别,谓阿赖耶识;二、缘相分别,谓色等识;三、显相分别,谓眼识等并所依识;四、缘相变异分别,谓老等[1]变异、乐受等变异[2]、贪等变异[3]、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4]、捺落迦[5]等诸趣变异,及欲界等诸界变异;五、显相变异分别,谓即如前所说变异所有变异;六、他引分别,谓闻非正法类及闻正法[6]类分别;七、不如理分别,谓诸外道[7]闻非正法类分别;八、如理分别,谓正法中闻正法类分别;九、执着分别,谓不如理作意类,萨迦耶见[8]为本六十二见[9]趣相应分别;十、散动分别,谓诸菩萨十种分别:一、无相散动,二、有相散动,三、增益散动,四、损减散动,五、一性散动,六、异性散动,七、自性散动,八、差别散动,九、如名取义散动,十、如义取名散动。为对治此十种散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10]中说无分别智。如是所治、能治,应知具摄般若波罗蜜多义。

    注释

    [1]等,此中省略病、死变异。

    [2]乐受等变异:即乐受、苦受、不苦不乐的舍受。

    [3]贪等变异:即贪、瞋、痴三毒的变异。

    [4]逼害时节代谢等变异:包括杀、缚、拷打的逼害,寒暑新陈代谢的变异。

    [5]捺落迦:梵文Naraka的音译,意译地狱。六趣中的最恶趣。有八大地狱:(一)等活地狱,死而复活,一再受苦;(二)黑绳地狱,以黑铁绳绞勒罪人;(三)众合地狱,以各种刑具配合,残害罪人;(四)号叫起狱,罪人受苦折磨,发出悲号;(五)大叫地狱,罪人受到更重的残害,大声叫唤;(六)炎热地狱;(七)大热地狱;(八)阿鼻地狱,又称无间地狱,罪人不间断地受苦。

    [6]正法:“正”意谓无偏邪,“法”是三宝中的法宝,教、理、行、果为其体。

    [7]外道:佛教之外的其他宗教哲学派别,主要是外道六师和九十六种外道。

    [8]萨迦耶见:梵文的音译,意译身见、我见。认为我、我所都是真实存在的观点。《大乘广五蕴论》称:“云何萨迦耶见?谓于五取蕴随执为我,或为我所,染慧为性。‘萨’为败坏义,‘迦耶’谓和合积聚义……无常、积聚,是中无我及我所故。染慧者,谓烦恼俱,一切见品所依为业。”

    [9]六十二见:外道的六十二种错误见解。佛教经典中说法不一,据《大品般若经·佛母品》,关于过去世的五蕴见解如下:一、色为常,二、色为无常,三、色为常无常,四、色为非常非无常。受、想、行、识四蕴也有这四句,共二十种见。关于现在世五蕴的见解如下:色有边、色无边、色亦有边亦无边、色非有边非无边。受、想、行、识四蕴也有这四句,共二十句。关于未来世五蕴的见解如下:色为如去、色为不如去、色为如去不如去、色为非如去非不如去。受、想、行、识也有这四句,共二十句。三世共六十见,再加身与神一、身与神异二句,即为六十二见。

    [10]般若波罗蜜多:梵文的音译。意谓通过般若智慧,从生死此岸到达涅槃彼岸。六度之一,意译为智度。

    译文

    再者,总的统摄一切分别,简略来说有十种:一、根本分别,即阿赖耶识;二、缘相分别,即色等相而生起的分别识;三、显相分别,即眼识等六识,和六识所依的染意识;四、缘相变异分别,即老等的变异、乐受等的变异、贪等的变异、逼迫时节代谢等的变异、地狱等各趣的变异,及欲界等三界的变异;五、显相变异分别,如前文所说的种种变异,而起的所有变异;六、他引分别,即听闻非正法类和听闻正法类的分别;七、不如理分别,即各种外道听闻非正法类所引起的分别;八、如理分别,正法中的佛弟子们,因为听闻正法所引生的正见分别;九、执着分别,即不如理作意类,以萨迦耶见为本的六十二种见趣相应的分别;十、散动分别,这是诸菩萨的十种分别:(一)无相散动,(二)有相散动,(三)增益散动,(四)损减散动,(五)一性散动,(六)异性散动,(七)自性散动,(八)差别散动,(九)如名取义散动,(十)如义取名散动。为了对治这十种散动,所以在一切般若波罗蜜多中演说无分别智。这样的所对治、能对治,应当知道,完全统摄了般若波罗蜜多的意思。

    原典

    若由异门[1],依他起自性有三自性,云何三自性不成无差别?若由异门成依他起,不即由此成遍计所执及圆成实。若由异门成遍计所执,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圆成实。若由异门成圆成实,不即由此成依他起及遍计所执。

    复次,云何得知如依他起自性,遍计所执自性显现而非称体?[2]由名前觉无,称体相违故。由名有众多,多体相违故。由名不决定,杂体相违故。此中有二颂:

    由名前觉无,多名不决定,成称体多体,杂体相违故。

    法无而可得,无染而有净,应知如幻等,亦复似虚空。

    复次,何故如所显现实无所有?而依他起自性非一切一切都无所有?此若无者,圆成实自性亦无所有。此若无者,则一切皆无。若依他起及圆成实自性无有,应成无有染净过失。既现可得杂染清净,是故不应一切皆无。此中有颂:

    若无依他起,圆成实亦无,一切种若无,恒时无染净。[3]

    注释

    [1]若由异门:遍计所执自性、依他起自性、圆成实自性是由不同意义和不同观点的异门,来说明依他起自性的。

    [2]关于上述内容,《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句云:由何得知依他自性如遍计自性显现,而非即彼自体耶?”

    [3]关于本颂,《藏要》本校注称:“藏本此三句颂作二句云:依他及圆成,一切若非有。无次第而无之义,摄长行不全也,魏本同。”

    译文

    假若由于异门,依他起自性有三种自性,为什么说三自性不成无差别呢?假若由异门而成依他起,就不能由此而成遍计所执和圆成实。假若由此异门而成遍计所执,就不能由此成立依他起和圆成实。假若由异门而成圆成实,就不能由此而成立依他起和遍计所执。

    再者,怎么知道依他起自性,就是遍计所执自性的似义显现,而不是称其法体呢?在没有名言以前,境义之觉就不能现起,因为名称与境相之体相违逆。事物的名称有很多,这就随名而为多体了,但事实与此相违。因为名称与表诠之义是不决定的,一名之中就成为杂体了,这也与事理相违逆。这里有两个偈颂:

    因为在没有名言以前,没有境义之觉,事物有多个名称,事物的名称与表诠之义是不决定的。这就分别构成称体相违、多体相违和杂体相违。

    遍计所执性的事物无而可得,圆成实性的无染而有净,应当知道,这些都如幻化等一样,这也很像虚空。

    而且...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