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唐诗三百首卷五五言律诗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经邹鲁祭孔子而叹之》

    唐玄宗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地犹鄹氏邑,宅即鲁王宫。

    叹凤嗟身否,伤麟怨道穷。

    今看两楹奠,当与梦时同。

    【注解】:

    1、栖栖:忙碌不安,指孔子周游列国。

    2、鄹氏邑:春秋时鲁地,在今山东曲阜县东南。孔子父叔梁纥为邑大夫,孔子出生于此,后迁曲阜。鄹氏邑,鄹人地。

    3、宅即句:相传汉鲁共(恭)王刘余(景帝子)曾坏孔子旧宅,以广其及升堂,闻金石丝竹之音,乃不敢坏。

    4、叹凤句:《论语·子罕》:“子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说凤至象征圣人出而受瑞,今凤凰既不至,故孔子遂有身不能亲见圣之叹。否,不通畅。

    5、今看两句:《礼记·檀弓上》,记孔子曾语子贡云:“予畴昔之夜,坐奠于两楹之间。……予殆将死也。”殷制,人死后,灵柩停于两楹之间,孔子为殷人之后,故从梦境中知道自己快要死了。两楹奠喻祭祀的庄严隆重。两楹:指殿堂的中间。楹:堂前直柱。奠:致祭。

    【韵译】:

    孔老夫子一身奔波,究竟有何所求?

    忙忙碌碌周游列国,疾恶鄙陋世俗,

    先圣诞生于邹氏邑,后来迁居曲阜;

    这宅院鲁王原想毁它,而扩建宫府。

    孔子曾经叹息:凤凰不至生不逢时;

    见麒麟他伤心哭说,我已穷途末路!

    而今到此,瞻仰两楹间对他的祭奠;

    与他当年梦见坐享其间,并无不殊。

    【评析】:

    唐开元二十三年(735),玄宗亲祭孔子而作此诗。诗意在“感叹”孔子的际遇。孔子一生生活复杂坎坷,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子生活复杂坎坷,诗只选择他的栖遑不遇的一面,简单几言,就概括了孔子一生的大事。首两句是叹惜,三、四句是叹美,五、六句是再叹惜,后两句再叹美。处处用典,句句切题,整齐有序,一丝不乱。

    =============================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

    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注解】:

    1、灭烛两句:刻划相思时心神恍惚,不觉从室内走到室外。爱月灭烛,露凉披衣,写尽无眠。

    【韵译】:

    一轮皎洁的明月,从海上徐徐升起;

    和我一同仰望的,有远在天涯的伊。

    有情人天各一方,同怨长夜之难挨;

    孤身彻夜不成眠,辗转反侧起相思。

    灭烛欣赏明月呵,清光淡淡泻满地;

    起身披衣去闲散,忽觉露珠侵人肌。

    月光虽美难采撷,送它给远方亲人;

    不如还家睡觉,或可梦见相会佳期。

    【评析】:

    此诗乃望月怀思的名篇,写景抒情并举,情景交融。诗人望见明月,立刻想到远在天边的亲人,此时此刻正与我同望。有怀远之情的人,难免终夜相思,彻夜不眠。身居室内,灭烛望月,清光满屋,更觉可爱;披衣出户,露水沾润,月华如练,益加陶醉。如此境地,忽然想到月光虽美却不能采撷以赠远方亲人,倒不如回到室内,寻个美梦,或可期得欢娱的约会。

    诗的意境幽静秀丽,情感真挚。层层深入不紊,语言明快铿锵,细细品味,如尝橄榄,余甘无尽。“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为千古佳句,意境雄浑豁达。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注解】:

    1、城阙:指唐代都城长安。

    2、辅:护卫。

    3、三秦:现在陕西省一带;辅三秦即以三秦为辅。

    4、五津:四川境内长江的五个渡口。

    【韵译】:

    古代三秦之地,拱护长安城垣宫阙。

    风烟滚滚,望不到蜀州岷江的五津。

    与你握手作别时,彼此间心心相印;

    你我都是远离故乡,出外做官之人。

    四海之内只要有了你,知己啊知己,

    不管远隔在天涯海角,都象在一起。

    请别在分手的岐路上,伤心地痛哭;

    象多情的少年男女,彼此泪落沾衣。

    【评析】:

    此诗是送别的名作。诗意慰勉勿在离别之时悲哀。起句严整对仗,三、四句以散调承之,以实转虚,文情跌宕。第三联“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奇峰突起,高度地概括了“友情深厚,江山难阻”的情景,伟词自铸,传之千古,有口皆碑。尾联点出“送”的主题。

    全诗开合顿挫,气脉流通,意境旷达。一洗古送别诗中的悲凉凄怆之气,音调爽朗,清新高远,独树碑石。

    =============================

    《在狱咏蝉·并序》

    骆宾王

    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

    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

    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

    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

    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

    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

    候时而来,顺阴阳之数;

    应节为变,审藏用之机。

    有目斯开,不以道昏而昧其视;

    有翼自薄,不以俗厚而易其真。

    吟乔树之微风,韵姿天纵;

    饮高秋之坠露,清畏人知。

    仆失路艰虞,遭时徽纆。

    不哀伤而自怨,未摇落而先衰。

    闻蟪蛄之流声,悟平反之已奏;

    见螳螂之抱影,怯危机之未安。

    感而缀诗,贻诸知己。

    庶情沿物应,哀弱羽之飘零;

    道寄人知,悯余声之寂寞。

    非谓文墨,取代幽忧云尔。

    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

    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

    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

    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

    【注解】:

    1、虽生意两句:东晋殷仲文,见大司马桓温府中老槐树,叹曰:“此树婆娑,无复生意。”借此自叹其不得志。这里即用其事。

    2、而听讼两句:传说周代召伯巡行,听民间之讼而不烦劳百姓,就在甘棠(即棠梨)下断案,后人因相戒不要损伤这树。召伯,即召公。周代燕国始祖,名奭,因封邑在召(今陕西岐山西南)而得名。

    3、曩时:前时。

    4、将:抑或。

    5、徽纆:捆绑罪犯的绳索,这里是被囚禁的意思。

    6、缀诗:成诗。

    7、西陆:指秋天。

    8、南冠:楚冠,这里是囚徒的意思。用《左传·成公九年》,楚钟仪戴着南冠被囚于晋国军府事。

    9、玄鬓:指蝉的黑色翅膀,这里比喻自己正当盛年。

    10、白头吟:乐府曲名,《乐府诗集》解题说是鲍照、张正见、虞世南诸作,皆自伤清直却遭诬谤。两句意谓,自己正当玄鬓之年,却来默诵《白头吟》那样哀怨的诗句。

    【韵译】:

    囚禁我的牢房的西墙外,

    是受案听讼的公堂,

    那里有数株古槐树。

    虽然能看出它们的勃勃生机,

    与东晋殷仲文所见到的槐树一样;

    但听讼公堂在此,

    象周代召伯巡行在棠树下断案一般。

    每到傍晚太阳光倾斜,

    秋蝉鸣唱,

    发出轻幽的声息,

    凄切悲凉超过先前所闻。

    难道是心情不同往昔?

    抑或是虫响比以前听到的更悲?

    唉呀,蝉声足以感动人,

    蝉的德行足以象征贤能。

    所以,它的清廉俭信,

    可说是禀承君子达人的崇高品德,

    它蜕皮之后,

    有羽化登上仙境的美妙身姿。

    等待时令而来,

    遵循自然规律;

    适应季节变化,

    洞察隐居和活动的时机。

    有眼就瞪得大大的,

    不因道路昏暗而不明其视;

    有翼能高飞却自甘澹泊,

    不因世俗浑浊而改变自己本质。

    在高树上临风吟唱,

    那姿态声韵真是天赐之美,

    饮用深秋天宇下的露水,

    洁身自好深怕为人所知。

    我的处境困忧,

    遭难被囚,

    即使不哀伤,也时时自怨,

    象树叶未曾凋零已经衰败。

    听到蝉鸣的声音,

    想到昭雪平反的奏章已经上报;

    但看到螳螂欲捕鸣蝉的影子,

    我又担心自身危险尚未解除。

    触景生情,感受很深,写成一诗,

    赠送给各位知己。

    希望我的情景能应鸣蝉征兆,

    同情我象微小秋蝉般飘零境遇,

    说出来让大家知道,

    怜悯我最后悲鸣的寂寞心情。

    这不算为正式文章,

    只不过聊以解忧而已。

    深秋季节西墙外寒蝉不停地鸣唱,

    蝉声把我这囚徒的愁绪带到远方。

    怎堪忍受正当玄鬓盛年的好时光,

    独自吟诵白头吟这么哀怨的诗行。

    露重翅薄欲飞不能世态多么炎凉,

    风多风大声响易沉难保自身芬芳。

    无人知道我象秋蝉般的清廉高洁,

    有谁能为我表白冰晶玉洁的心肠?

    【评析】:

    唐高宗仪凤三年(678)诗人迁任侍御史,因上疏论事,触怒武后,被诬下狱,诗作于此时。

    诗人以蝉的高洁、喻己的清廉。首联借蝉声起兴,引起客思,由“南冠”切题。颔联以“不堪”和“来对”的流水对,阐发物我之关系,揭露朝政的丑恶和自我的凄伤。颈联运用比喻,以“露重”、“风多”喻世道污浊环境恶劣。“飞难进”喻宦海浮沉难进。“响易沉”喻言论受压。尾联以蝉的高洁,喻己的品性,结句以设问点出冤狱未雪之恨。

    这是一首很好的咏物诗,借咏物寓抒情,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

    《和晋陵陆丞相早春游望》

    杜审言

    独有宦游人,偏惊物候新。

    云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

    淑气催黄鸟,晴光转绿苹。

    忽闻歌古调,归思欲沾襟。

    【注解】:

    1、和:指用诗应答。

    2、晋陵:现江苏省常州市。

    3、淑气:和暖的天气。

    4、古调:指陆丞写的诗,即题目中的《早春游望》。

    【韵译】:

    只有远离故里外出做官之人,

    特别敏感自然物候转化更新。

    海上云霞灿烂旭日即将东升,

    江南梅红柳绿江北却才回春。

    和暖的春气催促着黄莺歌唱,

    晴朗的阳光下绿苹颜色转深。

    忽然听到你歌吟古朴的曲调,

    勾起归思情怀令人落泪沾襟。

    【评析】:

    因物感兴,即景生情。诗人写自己宦游他乡,春光满地不能归省的伤情。诗一开头就发出感慨,说明离乡宦游,对异土之“物候”才有“惊新”之意。中间二联具体写“惊新”,写江南新春景色,诗人怀念中原故土的情意。尾联点明思归和道出自己伤春的本意。

    诗采用拟人手法,写江南早春,历历如画。对仗工整,结构细密,字字锤炼。

    =============================

    《杂诗》

    沈佺期

    闻道黄龙戌,频年不解兵。

    可怜闺里月,长在汉家营。

    少妇今春意,良人昨夜情。

    谁能将旗鼓,一为取龙城。

    【注解】:

    1、闻道:听说。

    2、解兵:撤兵。

    3、良人:古时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4、龙城:古匈奴祭天的地方,现在蒙古境内。这里指敌人的首要地区。

    【韵译】:

    听说黄龙冈驻边的防地,

    连年打仗一直未曾罢兵。

    这团可爱的闺中明月,

    如今却常照汉家的军营。

    少妇今夜思夫春心蜜意。

    良人也在回想别离柔情。

    谁能够带领一支好军队,

    一举攻取龙城结束战争!

    【评析】:

    这首诗极写闺中少妇与塞上征人的两地相忆。起句先说卫戌黄龙冈边土,年年不休。接着写一对情人各自东西,同披月光:闺中营中,清辉共照,柔情相忆,彼此黯然伤神。共同的愿望是有个名将能率领军队,一举破敌,结束战争,使天下亲人团聚。

    全诗抒发厌恶战争,渴望和平的心绪。情调凄怆,但不消极。语浅意深,耐人寻味。

    =============================

    《题大庾岭北驿》

    宋之问

    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

    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

    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

    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

    【注解】:

    1、阳月:阴历十月。

    2、瘴:旧指南方山林间湿热致病之气。

    3、陇头梅:其地气候和暖,故十月即可见梅,旧时红白梅夹道,故有梅岭之称。陇头:即为“岭头”。

    【韵译】:

    阴历十月的时候,大雁就开始南飞,

    据说飞到大庾岭,它们就全部折回。

    鸟儿不进,我却行程未止远涉岭南,

    真不知何日何时,我才能遇赦归来?

    潮水退落了,江面静静地泛着涟漪,

    深山老林昏暗暗,瘴气浓重散不开。

    来日我登上高山顶,向北遥望故乡,

    抑或能看到:那山头上初放的红梅。

    【评析】:

    大庚岭为五岭之一,古人以此为南北分界,有北雁南飞至此不过岭南之传说。诗是作者流放钦州途经大庚岭时所作。

    全诗写贬谪岭南的伤感,于旅途中抒发情怀。开头以比兴入手,写望雁思乡,再写岭南境恶,更衬怀乡情切。最后两句由写景转为抒情,暗祈能见到红梅采寄亲眷,以表衷情。

    诗旨在写“愁”,却未着“愁”字,情致凄婉,愁绪满怀,以情布景,以景托情,情真意切,柔婉动人。

    =============================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下,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注解】:

    1、次:停留。

    2、残夜:天快亮时。

    3、江春句:还没到新年江南就有了春天的音讯。

    4、归雁句:古时传说雁能带信,这句的意思是希望北归的大雁能将家信带到故乡洛阳。

    【韵译】:

    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

    船儿泛着湛蓝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更宽阔,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春早年底就春风拂面。

    寄去的家书不知何时到达,

    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

    【评析】: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不失诗苑奇葩,艳丽千秋。

    =============================

    《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惟闻钟磬音。

    【注解】:

    1、破山寺:即兴福寺,今江苏省常熟市北。

    2、万籁:一切声响。

    3、磬:和尚念经时敲的一种乐器。

    【韵译】:

    清晨我信步来到破山寺,

    朝阳映照着高高的树林。

    曲折山道通向幽静处所,

    禅房深藏之处花卉缤纷。

    山光秀丽怡悦群鸟性情,

    碧潭映影净化人的心灵。

    自然界的声音全然消失,

    只听到院里的钟磬声音……

    【评析】:

    诗旨在赞美后禅院景色之幽静,抒发寄情山水之胸怀。诗人清晨登常熟县的破山,入破山寺(即兴福寺),在旭日初升、光照山林的景色中,表露礼赞佛宇之情。然后走到幽静的后院,面对美妙的佳境,忘情地欣赏,寄托自己遁世情怀。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意境尤其静净。起句对偶,颔联反而对得不工整,虽属五律,却有古体诗的风韵。

    =============================

    《寄左省杜拾遗》

    岑参

    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

    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

    白发悲花落,青云羡鸟飞。

    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

    【注解】:

    1、趋:小步而行,表示上朝时的敬意。

    2、丹陛:宫殿前涂红漆的台阶。

    3、分曹句:时岑参为右补阙,属中书省,在殿庑之右,称右省,也称紫徽省。紫微:本指星座,因其成屏藩的形状,故取象以为喻。微:一作薇。曹:官署。限:界限。

    4、阙:通“缺”。补阙和拾遗都是谏官,意思就是以讽谏弥补皇帝的缺失。

    【韵译】:

    我们并排走向朝廷的红色台阶,

    然后分别站在左省右省的列队。

    拂晓随着宫廷仪仗队进去朝拜,

    黄昏时浑身沾满御炉香气回归。

    满头白发力不从心为落花流泪,

    羡慕别人如鸟入青云展翅高飞。

    贤明的朝廷没有什么阙事遗漏,

    自己觉得谏议的奏书越来越稀。

    【评析】:

    唐肃宗至德二年(757),诗人由杜甫的推荐而任右补阙。次年写此诗。诗是投赠友人杜甫的。因而描写谏议官左拾遗的官场生活。然后自伤迟暮,无法尽力,规劝别人继续进取。笔法隐晦,曲折地抒发内心之忧愤。词藻艳丽,雍容华贵。

    =============================

    《赠孟浩然》

    李白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

    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

    醉月频中圣,迷花不事君。

    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注解】:

    1、红颜:指年青的时候。

    2、轩冕:指官职,轩:车子;冕:高官戴的礼帽。

    3、卧松云:隐居。

    4、中圣:中酒,就是喝醉的意思,

    5、清芬:指美德。

    【韵译】:

    我敬重孟浩然先生的庄重潇洒,

    他为人高尚风流倜傥闻名天下。

    少年时鄙视功名不爱官冕车马,

    高龄白首又归隐山林摒弃尘杂。

    明月夜常常饮酒醉得非凡高雅,

    他不事君王迷恋花草胸怀豁达。

    高山似的品格怎么能仰望着他?

    只在此揖敬他芬芳的道德光华!

    【评析】:

    全诗推崇孟浩然风雅潇洒的品格。首联点题,抒发了对孟浩然的钦慕之情;二、三两联描绘了孟浩然摒弃官职,白首归隐,醉月中酒,迷花不仕的高雅形象;尾联直接抒情,把孟氏的高雅比为高山巍峨峻拔,令人抑止。

    诗采用抒情──描写──抒情的方式,以一种舒展唱叹的语调,表达诗人的敬慕之情。

    =============================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注解】:

    1、荆门:山名,在湖北省宜都县西北。

    2。海楼:海市蜃楼。

    3、故乡水:指长江,李白早年住在四川,故有此言。

    【韵译】:

    自剑门之外的西蜀沿江东下,

    来到了楚国境内作一次旅游。

    崇山随着荒野出现渐渐逝尽,

    长江进入了莽原也缓缓而流。

    月影倒映江中象是飞来天镜,

    云层缔构城郭幻出海市蜃楼。

    我依然怜爱这来自故乡之水,

    行程万里继续漂送我的行舟。

    【评析】:

    唐开元十四年(726),诗人怀着“仗剑去国,辞亲远游”之情,出蜀东下,此诗即在旅游途中所作。从诗意看,诗人与送行者同舟共发,是在舟中吟送的。清朝沈德潜认为,诗中无“送别”意,题中“送别”二字可删,是不确的。这首诗虽意在描绘山水,然而仔细揣摩,“送别”之意犹在,足见椽笔功夫。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与杜甫的“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可比功力。或认为李是行舟流览,杜则停舟细看。此说颇是在理。

    =============================

    《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注解】:

    1、郭:城墙外的墙,指城外。

    2、蓬:草名,枯后随风飘荡,这里喻友人。

    3、兹:现在。

    4、班:分别。

    【韵译】:

    青山横卧在城郭的北面,

    白水泱泱地环绕着东城。

    在此我们一道握手言别,

    你象蓬草飘泊万里远征。

    游子心思恰似天上浮云,

    夕阳余晖可比难舍友情。

    频频挥手作别从此离去,

    马儿也为惜别声声嘶鸣……

    【评析】:

    这是首送别诗,充满诗情画意。首联工对,写得别开生面。先写作别处的山水:青山横亘外城之北,白水环绕东城潺流。此两句以“青山”对“白水”,“北郭”对“东城”。“青”、“白”相间,色彩明丽。“横”字刻出山之静态,“绕”字画出水之动态。如此描摹,挥洒自如,秀丽清新。中间二联切题,写分手时的离情别绪。前两句写对朋友飘泊生涯的关切,落笔如行云流水,舒畅自然。后两句写依依惜别的心情,巧妙地以“浮云”、“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写得有景有情,情景交融。尾联更进一层,抒发难舍难分的情绪。化用:《诗经·小雅·车攻》“萧萧马鸣”句,嵌入“班”字,写出马犹不愿离群,何况人乎?烘出缱绻情谊,真是鬼斧神工。

    诗写得新颖别致,丰采殊异。色彩鲜艳,语言流畅,情意宛转含蓄,自然美与人情美水**融,别是一番风味。

    =============================

    《听蜀僧浚弹琴》

    李白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嵋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注解】:

    1、绿绮:琴名。晋傅玄《琴赋序》:“司马相如有绿绮。”相如是蜀人,弹者是蜀僧,故以绿绮切之。

    2、一:加强语气的助词。

    3、挥手:指弹琴。

    4、流水:相传春秋时钟子期能听出伯牙琴中的曲意,时而是志在高山,时而是志在流水,伯牙乃许为知音。见《列子·汤问篇》。这句是说,客中的情怀,听了“高山流水”的曲意,为之一洗。

    5、霜钟:指钟声,《山海经》:丰山“有九种焉,是知霜鸣”。郭璞注:“霜降则钟鸣,故言知也。”入霜钟:余音与钟声交流,兼喻入知音者之耳。

    【韵译】:

    四川僧人抱弹名琴绿绮,

    他是来自巴蜀的峨嵋峰。

    他为我挥手弹奏了名曲,

    好象听到万壑松涛雄风。

    高山流水音调一洗情怀,

    袅袅余音融入秋天霜钟。

    不知不觉青山已披暮色,

    秋去也似乎暗淡了几重!

    【评析】:

    此诗是写听蜀地一位和尚弹琴,极写琴声之入神。开头两句,写他来自故乡四川,表达对他的倾慕。颔联写弹琴,以大自然的万壑松涛声作比,令人感到琴声之不凡。颈联写琴声荡涤胸怀,使人心旷神怡,回味无穷。尾联写聚精会神听琴,而不知时日将尽,反衬弹琴之高妙诱人。全诗一气呵成,势如行云流水,明快畅达。

    =============================

    《夜泊牛渚怀古》

    李白

    牛渚西江夜,青天无片云。

    登舟望秋月,空忆谢将军。

    余亦能高咏,斯人不可闻。

    明朝挂帆去,枫叶落纷纷。

    【注解】:

    1、西江:古称约自南京至今江西一段长江为西江,牛绪也在西江这一段中。

    2、谢将军:东晋谢尚,今河南太康县人,官镇西将军,镇守牛渚时,秋夜泛舟赏月,适袁宏在运租船中涌已作《咏史》诗,音辞都很好,遂大加赞赏,邀其前来,谈到天明。

    【韵译】:

    秋夜行舟停泊在西江牛渚山,

    天空湛蓝湛蓝没有一丝游云。

    我登上小船仰望明朗的秋月,

    徒然记起了东晋的谢尚将军。

    我也是一个善于吟唱的高手,

    但识贤的谢尚如今难得有闻。

    知音难遇明早只好挂帆远去,

    前景宛若深秋枫叶飘落纷纷。

    【评析】:

    望月怀古,抒发不遇知音之伤感。首联开门见山点明“牛渚夜泊”及其夜景;颔联由望月过渡到怀古。从谢尚闻袁宏“咏史”事件中,领略到对于文学的爱好和对才能的尊重,是与地位高低无关的。颈联是由怀古回到现实,发出感慨,抒发不遇知音的深沉感喟。末联宕开写景,想象明朝挂帆远去的情景,烘托不遇知音之凄凉寂寞。写景清新隽永而不粉饰抒情豪爽豁达而不忸怩作态。

    诗为五律,却无对偶。有人认为李白才高,放逸不羁,兴之所至,随口讽诵,不顾及对偶。此说自有其理。

    =============================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注解】:

    1、国破:指国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2、感时句:因感叹时事,见到花也会流泪。

    3、浑:简直。

    4、不胜簪:因头发短少,连簪子也插不上。

    【韵译】:

    长安沦陷国家破碎,只有山河依旧,

    春天来了城空人稀,草木茂密深沉。

    感伤国事面对繁花,难禁涕泪四溅,

    亲人离散鸟鸣惊心,反觉增加离恨。

    立春以来战火频连,已经蔓延三月,

    家在鄜州音讯难得,一信抵值万金。

    愁绪缠绕搔头思考,白发越搔越短,

    头发脱落既短又少,简直不能插簪。

    【评析】:

    唐玄宗天宝十五年(756)七月,安史叛军攻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改元至德。杜甫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叛军俘至长安,次年(至德二年)写此诗。

    诗人目睹沦陷后的长安之箫条零落,身历逆境思家情切,不免感慨万端。诗的一、二两联,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三、四两联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反映了诗人热爱祖国,眷怀家人的感情。今人徐应佩、周溶泉等评此诗曰:“意脉贯通而平直,情景兼备而不游离,感情强烈而不浅露,内容丰富而不芜杂,格律严谨而不板滞。”此论颇为妥帖。“家书抵万金”亦为流传千古之名言。

    =============================

    《月夜》

    杜甫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注解】:

    1、鄜州:现陕西省富县。

    2、云鬟:妇女的鬓发。

    3、清辉:指月光。

    4、虚幌:薄而透明的帷帐。

    5、双照:月光照着诗人和妻子。

    【韵译】: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