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佛说目连五百问戒律中轻重事经释卷下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失译人名今附东晋录

    明愍忠寺传讲毗尼比丘 永海 述

    △十一三衣事

    问三衣事品第十一

    释。三者。五条。七条。二十五条也。衣者。梵语震越。此翻衣服。衣。依也。所依以庇寒暑也。又上曰衣。隐也。下曰裳。障也。所以隐形自障也。大论云。释子受禁戒是其性。剃发割截染衣是其相。智论释云。行者少欲知足。衣趣盖形。不多不少。故受三衣。白衣求乐。故多畜种种衣。或有外道苦行。故裸形无耻。是故佛弟子。舍于二边。处乎中道。制三衣也。名者。言离尘服。断六尘故。又名莲华服。服者离着故。亦间色服。以青黑木兰如法所成故。业疏云。听以刀截成沙门衣。不为怨贼所剥故。章服仪云。条堤之相。事等田畴之畦。贮水而养嘉苗。譬服此衣生功德也。安陀会。此云中宿衣。言于宿睡近身住也。南山云。五条名下衣。从用云。院内行道杂作衣。郁多罗僧。此云上着衣。言加于安陀会之上也。又名中价衣。从用云。入众时衣。礼诵斋讲时着也。僧伽黎。此云合。又云重。言割之合成而重叠故。今以义译名杂碎时衣。以条数多故。从用云。入王宫聚落。乞食说法时着也。又戒坛图经云。五条下衣断贪身也。七条中衣断嗔口也。大衣上衣断痴心也。故萨婆多云。为五意故。障寒热。除无惭愧。入聚落。在道行。生善威仪。清净。又律云。此三衣。乃贤圣沙门之幖帜。若怀抱于结使。不应披袈裟。既云沙门幖帜。则知定非在家人着也。故法华偈云。剃除须发。而被法服。华严净行云。剃除须发偈后。方云着袈裟时。至梵网经云。一切国土中。国人所著衣服。比丘皆应与俗服有异。则知在家受戒。如常之服也。若在家修忏者。应如辅行。及方等经云。三衣有二种。若割截即大僧所著之衣。若单缝者。即在家修忏之衣。幸愿传法者。览此教而遵佛语。是名报佛恩也。事。即比丘受舍三衣等。云为之事也。

    问。三衣事浣要须舍否。答。须舍。若不舍犯舍堕。当施与人。还乃得更受。

    释。浣者。除垢也。舍者。展转施也。谓比丘三衣事浣洗除垢。可要须舍否。佛答。须舍。以浣垢即同新造故。舍文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我某甲比丘法衣事浣。舍与大德为展转净故一说。彼受者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衣事浣。为浣故施我。我今受之。汝施与谁。曰施与某甲。彼云长老一心念。汝有是衣事浣。为浣故施与我。我已受之。汝与某甲。是衣某甲已有。汝为某甲故。善护持着用随因缘。若不舍犯舍堕。应当施与人。还时乃得更受。此更受者。事同新得故。

    问。三衣尽得条成否。答。大衣得。中衣小衣不得。

    释。谓比丘所持三衣。为是大衣二十五条。为复三衣尽得二十五条成否。佛答。言大衣得者。此衣条及长多而短少者有所表故。以彰意地微细习惑多故。亦显受戒持衣时。圣增凡减。为出三界二十五有之初因故。若中衣条及长多而短少者。表口业四失。次于意业显受戒持衣时。圣增凡减。为出七趣之初因故。此小衣条及长多而短少者。表身业三失。次于口业四失。显受戒持衣时圣增凡减。为出五道之初因故。如是中衣小衣。条及短长。以别大衣等级之用。故云不得。

    问。小衣。得着烧香上讲否。答。无中衣得。若不近身净洁亦得。

    释。谓比丘烧香供佛。上堂听讲应着七衣。若无中衣。小衣得着烧香上讲否。佛答三衣之用各别。不得杂用。除无中衣者得。意显有中衣不得。若小衣不近身净洁。亦得着也。

    问。浣衣出帛。得用米粘否。答。不得。犯舍堕。日日从沙弥白衣乃得着。

    释。谓比丘浣洗衣垢。披出布帛。得用米粘汁入帛否。佛答。不得者。以初作时得用。为却尘土故。若浣衣垢不得用。恐忘坏色。贪其好故。若故用犯舍堕。日日下。明故违之责。令念佛教之不忘也。言故用者。日日从沙弥。代白衣人受乃得着用。不开自取。俾敬佛制也。

    问。三衣应施里否。答。施里。不施亦得。

    释。施。设也。里者。对表而言。以大衣须四层。七衣亦四。五衣二层故。谓比丘三衣之表。田相叶孔是其定制。此衣表之内层。为复定同衣表之制。应施里之不同耶。佛答。若中边之土。正像之时。适其所宜。施里应得。不施者。亦得也。以衣表是定制故。

    问。大衣得着上讲礼拜否。答。无中衣得。

    释。谓上堂听讲。礼拜三尊。应着中衣。若无七条所持。大衣可得上讲礼拜否。佛答。若无中衣。得着大衣。

    问。三衣得用生绢作否。答一切生绢衣不见身者。得着。

    释。智论云。千佛相传。十三条粗布僧伽黎。是万代之制也。言比丘三衣为定用布。可得用生绢作否。佛答。若一切生绢衣。不见身者得着。此乃权时故开得着。意显见身者不得。有贪染意故。若大乘事。按律则云兽毛蚕口。害物伤慈。纵得已成斩坏。涂埵。又经云。比丘服其身分。皆为彼缘。如人食其地中百谷。足不离地。故知真解脱人。身不服着。当以廉疏麻布为其体。青黑木兰染其色。是遵佛制也。

    问。比丘瞋忿自坏衣钵锡杖。犯何事。答。瞋恼自坏三衣钵犯舍堕。坏锡杖犯舍堕。坏他物计钱犯事。

    释。瞋忿者。言瞋心忿怒也。坏。毁也。梵语隙弃罗。此云锡杖。锡者。轻也。由持是杖。渐轻烦恼。出于三界。故曰轻也。又明也。言持杖之人。获智慧明故。谓比丘瞋忿。自坏三衣钵杖。犯何篇事。佛答。若自坏衣钵。犯舍堕。坏杖犯舍堕。以比丘持戒无欲。而怀瞋恚。甚不可也。况慢佛语而坏道具故。若坏他物。计钱多少。犯重轻故。

    问。三衣得借人否。答。不得出界经宿。若同界内得。不限日数。

    释。谓比丘三衣不离于身。如鸟羽故。可得借与他人用否。佛答。不得出大界经宿。犯离衣过。若同界内得借。不以限日数也。

    问。入聚落中不被大衣犯何事。答。着肩上去不犯。若僧使或为病人。持去不犯。

    释。谓比丘入聚落中。应着大衣。若不被大衣。犯何篇事。佛答。若比丘非食时乞食。而余缘入者。虽不身被。着身上去不犯。意显乞食必着。若不著者犯越法罪。若为僧所使。及为病人。皆持去不犯。若不持去。亦越法罪。

    问。三衣破补得受。须复施他人耶。答。破容猫子脚。便应施人。人还乃得补受。若先补后施人亦得。

    释。补者。缝也。施人者。大德一心念。此是我某甲比丘。某衣破补。舍与大德。为展转净故。一说。彼受者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衣破补。为补故施与我。我今受之。汝施与谁。曰施与某甲。彼云长老一心念。汝有是衣破补。为补故施与我。我已受之。汝与某甲。是衣某甲已有。汝为某甲故。善护持着随因缘。谓比丘衣破坏。补便得受。须复施他人耶。佛答。衣破容猫子脚便应施人。人还乃得补受。义同舍堕衣之新得。若先补后施亦得。

    △十二钵事

    钵事品第十二

    释。梵语钵多罗。此云应量器。体色量三。皆应法故。体者。泥及铁也。色者。熏作黑赤色。或孔雀咽色。鸠鸽色也。量者。南山云。准唐斗上钵一斗。下钵五升。中则可知。原佛制意。世人活命不离四邪。若欲断除邪妄。及乞食授受不亲。须一钵以支命。律云。比丘持木钵。佛言不应持。如是钵。此是外道法。事者。即持失等诸云为事也。

    问。钵云何失。答。若缘缺。若穿穴。若裂。若油不舍尽是失。缘缺穿穴不可复持。裂者缀己施人。人还更受。油不舍亦尔。若弃出界经宿不失。

    释。谓比丘之钵。乃常用之器。云何为失受持耶。佛答。若钵四缘有缺。若钵底有穿孔穴。若钵有裂缝。若钵盛油不舍者。尽皆失受持也。唯缘缺穿穴不可复持。若裂者缀己施人。文云。大德一心念。此是我某比丘钵裂。舍与大德。为展转净故。一说。彼受者言。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钵裂。为缀故施与我。我今受之。汝施与谁。曰某甲。彼云。长老一心念。汝有是钵裂。为缀故施与我。我已受之。汝与某甲。是钵某甲已有。汝为某甲故。善护持之随因缘。人还更受持。油不舍亦尔者。因缘缺等尔。此影舍者。同裂缀等尔。若弃钵出界。经宿不失受持。但犯离宿过也。又罢道死。转根不舍穿。亦名失受持。若穿如粟米大。以铁屑补得受持。

    问。钵得合覆着壁上否。答。若巾裹得合净处着。若囊或悬壁好。不得覆着壁上。昔六群比丘。覆钵壁上。堕地即破。佛因此制戒。自今已后。不得覆钵壁上。覆钵壁上者。犯舍堕。地者。犯舍堕。

    释。谓比丘用钵食已。护持钵时。为当巾裹囊悬。合于净处。可得合覆着壁上否。佛答。若护持钵。以巾裹得合著净处。若囊盛或悬于壁好。唯不得合覆钵于壁上。昔六群下。佛引覆钵之事结戒犯舍堕。置地者。亦舍堕。

    问。比丘早起得用钵食。不用有何咎也。答。一切食皆应用钵。若一日都不用犯堕。

    释。谓比丘之钵。既为助道要缘。除邪正务。为是中食定制。为当次制早起之粥。可得用钵受食。若早不用。有何咎也。佛答。以比丘学道之行。无论早中。若大食。小食。正食。不正食。至一切食啖。皆应用钵。以异俗治习。顺道兴悲故。若一日都不用犯堕。以违受钵时。自云常用受食之妄语故。意含早中二时。或缘事有妨。并为遮异邪之非。一时不用无犯。故宣师威仪云。设二时中。非故意不用者。听净水浴钵也。

    问。比丘食饭欲尽。得侧钵括取饭否。答。得。

    释。比丘食饭欲尽。有余饭时。为是正捧括取。可得侧钵括取饭否。佛答。得者。以饭尽遗余。知惭愧故。若以指略舌?。非仪不得。

    问。食后已讫。更啖余果。手得离钵否。答。得。若食未讫。亦得暂离。

    释。谓比丘既一切食皆用钵者。若食后澡漱已讫。更啖余果。手可得离钵食否。佛答得者。以五嚼食。手得离钵。若设受五啖。未漱讫时。亦得暂离。非都不用故。

    问。比丘食钵。要当擎。得放地否。答。要当擎。故地。亦不犯戒。

    释。谓比丘受食。敷坐展巾。左手捧钵。右手扶缘。五观三匙。如法威仪。若用食之钵。必要当擎。异于世人。可得放地否。佛答。以受食威仪。须要当擎。若放地少歇。亦不犯戒也。

    问。比丘以器盛饭。停着钵中。得互用钵食否。答。不得。犯舍堕。

    释。器者。梵语犍兹。此云随钵器。言随助钵之用也。或俗用器皿。谓比丘用钵。事理相应。若虑烦苟简。以器盛饭停着钵中。且不违戒而省烦。可得互用钵食否。佛答。不得者。以非法非毗尼非佛所教故。若用犯舍堕。

    问。钵得炊作食否。答不得。炊犯舍堕。

    释。谓比丘不自熟食。以持钵福利众生之意也。或行矌野无人处。此钵可得炊爨作食否。佛答不得者。以僧有厨院净食之釜故。若故炊者犯舍堕。

    △十三杂事

    问杂事品第十三

    释。杂者。参错也。言所问比丘等事。三宝等事。参杂错乱。非同前品。条然一贯故。又集也。以所问比丘等诸事。集聚相合故也。

    问。比丘或被劫盗。物未出界。主见本物。不知诸物得取否。答。得取。即用九十事中宝相似者。当先作念。若有人认者。不得取。无认者白众得取。若无众作界内物取。不以为己取物。

    释。劫者。公自而取曰劫。隐然不与取曰盗。谓比丘于界内。或被劫盗衣物。而所劫物未出界外。其失物主又见所失本物。已作地物想。不知诸物可得取否。佛答。得取者。以虽作失想未出于界故。即用下明取物法也。言比丘见所失物。欲取时。即用律本九十事中宝相似者。以彼文中有除僧伽蓝中及宝庄饰具开捉之事。当先作念。若有人认者不得取。无人认者当白众可得取之。若无众白者作界内僧物取。不以为己物取。以初时作失物之想故。

    问。众僧打犍椎食。而限外僧来。不与食犯何事。答。便是失利。得突吉罗。

    释。限。止也。谓界内众僧。打犍椎集僧而食。又限止界外僧来。不与食者犯何事。佛答。便是失其善利。以但知有食利故。又云。如来白毫之福。分为百分。以一分供三千界内。尽是出家人。受用不尽。况外来僧。限不与之。故云失利。所以得突吉罗之恶作也。

    问。先比丘教化百人斋。长一人以上应受否。教化比丘有犯否。答打犍椎食应受。教化者无犯。所以尔者。打犍椎谓僧多过失。犍椎法。要作意请四方僧。僧来若多若少。一切分财饮食。其于无咎。

    释。谓先有劝率比丘。教化檀越作百人之斋。后界内取食比丘。见斋长多一人以上。可应受否。教化比丘有犯否。佛答。谓后取食者。若打犍椎食应受。教化者无犯。所以尔者。盖打犍椎食者。谓僧多私取过失之故。其犍椎之法。要作意请四方僧。僧来若多若少一切分财饮食得受。其于教化者无咎。

    问。比丘教化白衣。供养众僧。若有外人来乞索。得与一升五升否。答。不得。若知非法。故与过五钱犯弃。若白众听。得。

    释。谓比丘教化白衣供养众僧。若有外一住处人来乞索一升五升。教化比丘可得与一升五升否。佛答不得者。以教化人供此界僧。不宜与彼。即犯盗故。若知僧物与外人者是非法。而故与过五钱犯弃。若劝率比丘。白于众僧听许。得与。

    问。主人供养诸僧长请。一日百钱。用五十自供。残者得余用否。答。打犍椎得。若无衣钵。不打犍椎。众和合得减用。若自损施客僧最善。

    释。长请者。言恒长之请。非四月之限也。谓施主人供养诸僧长请。一日百钱。但用五十自供。残者可得余用否。佛答。若残钱欲余时用。须打犍椎得。以无私取之咎。若或界内众僧。无衣钵不打犍椎。而众和合得减用。以充衣钵之事。若自界内减损施客僧者。最善。

    问。主人请比丘十日供。十日食裁作三五日好食。犯何事。答。不犯。但不得更索。索犯舍堕。若不满十日去。亦犯舍堕。

    释。谓施主人请比丘十日之供。而比丘以十日之食作三五日好食。犯何事。佛答不犯者。以所受供尽故。但不得更索余七五日之食。若索犯舍堕。以有贪味妄心故。虽尔不索。亦须足十日去。满彼请期故。若不满十日去者。亦犯舍堕。亦有贪味妄言故。

    问。主人请供十日食。自裁作一月食得否。答。打犍椎得。若不打犍椎。僧有出去者。若不施后人。食后人食。己分尽。食他分一饱犯弃。不饱犯舍堕。

    释。谓施主人。请僧供十日之食。而比丘自裁作一月之食得否。佛答。若以旬日食。作一月食者。须打犍椎得也。若以少时而作多时。不打犍椎四方僧弗集。恐受十日请僧出界外去者。犯于盗故。设有僧去。食当如何。此食应施后人。若不施后人。又食后人食十日己分食尽。食他后人分一饱犯弃。不饱犯舍堕。饱者。言满足。亦快意也。

    问。父母兄弟破坏。得乞物赎否。答。得。但不得称己须。乞父母兄弟得。若用讫有长。不得自入。还属所赎者。若语听用犯堕。不听用而用犯弃。

    释。谓比丘父母兄弟负人物。或被主破坏分离。已属其主。而比丘可得乞化钱物赎之否。佛答得者。以孝念慈心故。若乞物时。但不得己须。指乞父母兄弟得。若赎用讫有长多者。不得自入。还属所赎者。以僧不用父母等物故。若父母语听用者犯堕。以犯妄语故。不听用而用犯弃。以同得上人法求利故。

    问。至酤酒家得乞财否。无事得坐语否。答。酤酒门一切不得入。若入犯堕。更有余门得入。若请比丘会。当问能受一日戒否。若言能。与受得住。若不受。但能一日不酤酒得住。屠家亦尔。

    释。酤者货卖之名也。谓比丘行乞。至于酤酒家。可得乞求财物否。若无请召因缘事。可得坐止语话否。答。若行乞至彼。欲乞财诸事。宜于门前。凡一切事不得入。以远防昏乱之端故。若故入犯堕。除有余门得入者。以无昏乱之事故。若彼酒家请比丘善会。即当问云。汝能受一日戒否。若言能受与受得住。若不能受。但能一日不酤酒得任。屠家亦尔。例同酒家故。

    问。劝人饮酒犯何事。答。强劝不饮。犯突吉罗。若饮犯堕。

    释。谓比丘之行。应劝人明达之慧。以为修进正缘。若劝人饮酒。而为损害之本。犯何篇事。佛答。若比丘强劝他人饮酒。彼不饮者。犯突吉罗。若饮犯堕。

    问。道人寄白衣物。此人过期不来。与余比丘得取否。答。不得取。若活是有主物。若死是四方僧物。

    释。寄。附也。谓比丘道人寄附白衣物。言某时来取。此道人过其所期不来。而白衣得与余比丘。余比丘得取否。佛答。不得取者。以虽过期余人不得取。何者。若彼本寄人活者。是有主物。取犯舍堕。若彼死者。是四方僧物。取者犯弃。

    问。比丘暮。得捉火行否。答曰。冬得。夏然烛亦得。若把火犯堕。

    释。暮。晚也。谓比丘于暮晚时。界中有事得火行否。答曰冬时得。以严寒际。无有蚊虫故。以显夏时多虫。捉火行来有损伤故。若然烛于笼中亦得。若把火损伤犯堕。例三篇中故断众生命故。

    问。本物直一疋。因行至他方。卖得五三疋。可取否。答。不得取。犯舍堕。

    释。疋者。四丈也。谓比丘本物直于一疋。因事行至他方。卖得五三疋。非故贩事。有方便现前二事求利过。此长多物可得取否。答。不得取者。以是商贾事故。若取犯舍堕。

    问。一切戏负他物不偿。犯何事。答。戏取物及与。尽犯舍堕。

    释。戏。嬉也。言戏弄也。负者。言受贷不偿也。偿。还也。谓比丘一切戏负他人之物。而不偿还非不与取。犯何篇事。佛答。若比丘戏取。及假与皆应偿之。若不偿之。犯舍堕。以慢心而取及贪念故。

    问。比丘尝食。得食否。答。不得。知而食犯舍堕。前尝食人亦犯堕。若不即忏。其罪日增。昔有一执事比丘。恒知处分。当作饮食。常手拄器。言取是用是。日日常尔。不忏。命终后堕饿鬼中。有一比丘无著。于夜上厕。闻呻唤声。问汝是谁。答言。我是饿鬼。问。本作何行堕饿鬼中。答。于此寺中为僧执事。问。汝本精进。何由堕饿鬼中。答。不净食与众僧。无著问。云何不净。答。众僧有种种瓮器盛食。见以指拄器。教取是用是物。犯堕。三说戒不悔转至重。以是故堕饿鬼中。两手擘??裂皮破肉。搏喉吹??。问。何以擘??。答。虫啖身痛故。何以搏喉吹??。以口中虫故。复问何以呻唤。答。饿极欲死故。问。欲食何物。答。意欲食粪而不能得。问。何故不得。答。以诸饿鬼推排不能前。无著言。我知柰何。鬼言愿众僧见为咒愿。答。可尔。无著即还向众说。彼人堕饿鬼。众僧问。本行精进何堕恶趣。答。本以不净食与僧而不悔故。愿与咒愿。便得食粪。不复呻唤。以是证知。故大比丘。不得手造饮食。及拄触僧器物。若非僧器手受得行。与僧无犯。

    释。尝。试也。言探味也。擘。裂也。??。同喷也。鬼。归也。故古人以死人为归人。又畏也。威也。谓虚怯多畏。亦令他人畏其威故。谓彼饿鬼恒从他人希求饮食。以活性命也。谓知食比丘。尝试调和味食置之余比丘可得食否。佛答。不得者。以僧未食故。若知未食而食。犯舍堕。前尝食人亦犯堕。此二人应忏。若不即忏。其罪日增。以至重也。昔有下文为二。初引证有四。初不忏之报。自昔有一执事比丘。乃至堕饿鬼中。二不忏至重。自有一比丘无著。于夜上厕。至搏喉吹??。三擘??食粪。自问何以擘??。至推排不能前。四求愿不唤。自无著言。我知柰何。至不复呻唤。二结答。自以是证知。至触僧器物。若非僧器等。明无犯意也。

    问。师令弟子贩卖。作诸非法。得远离师否。答。不得舍去。有四因缘应住。一者与法与食。不与衣钵应住。二者与法与衣钵。不与食应住。三者与法衣钵与食应住。四者与法不与衣钵不与食应住。若师都不与法。不与衣钵食。应去。

    释。贩者。方便求利也。卖者。现前求利也。非法者。言所为作。皆非如法之事。谓师范之体。应教徒以道。若不诲出家事业。而反令弟子贩卖。作诸非法。是不善业。可得远离师否。佛答。得舍去者。以非出世之法故。有四因缘应住者。明去住之意也。一者与法食。不与衣钵甘贫淡住。二者与法衣钵。不与食甘乞食住。三者与法衣钵食。感恩尽命住。四者与法。不与衣钵食。甘淡薄行乞而住。若师都无法衣钵食与者。无有利益应去也。况令贩卖故。

    问。夫净。何者须净。净有几事。答。果菜须刀手火净。惟谷米须火净。果已净子无苦。

    释。净者。洁也。按律明比丘所食。勿啖生气生命。须净洁而食。良由比丘不净果而食。外道讥嫌言。比丘无慈心。此果有命。云何食生命也。又为啖生气故。遂制净已方可食之。盖佛所制食之净事。若先净后食。而所食者多。何者须净。此净共有几事耶。答。谓一切瓜果等物。先以火烧煮。令熟方食。名为火净。故律云。以火触着也。又以刀其皮核方食。名为刀净。故律云。以刀损坏也。又以爪甲去其皮壳方食。名为爪净。故律云。以爪甲伤损也。又以自?干。不堪为种方食。名为?干净。故律云。自?自干。不堪为种也。又一切瓜果等物。因鸟啄残损。比丘可食。名为鸟净。故律云。鸟嘴啄残。是五种净也。诸净物中。唯谷米须火净。若果已净子无苦也。

    问。礼拜得着靴鞋履否。答。净者得。

    释。梵语富罗。此云短靿靴。鞋履者。皮革屣也。律云。五皮不应用。余同类亦然。若患痔病时。熊皮履应着。言净无垢污也。象马师子虎豹五皮用者犯罪。若比丘礼拜三尊。应脱革屣。可得着靴鞋履否。佛答。净者得。以不净脚履登殿塔者。犯恶作罪。若如法礼敬三尊之仪。必除帽偏袒右肩。脱革屣。除病缘耳。

    问。??作幡华卖得物。犯何事。答。犯舍堕。

    释。??者。挂也。以五色挂物像也。幡。反也。言反恶为善也。华。荂荣也。言以五色??挂幡上华敷之像也。谓比丘??作幡上之华卖。求利得物。此借善求利。不同贩卖。犯何篇事耶。答。犯舍堕者。以贪心慢佛语故。

    问。教他贩卖。犯何事。答。犯舍堕。

    释。教他者。言教诲他人。邪业活命也。谓比丘应修净命出离之行。亦以斯而诲人。而反教他人贩卖。犯何等事。佛答。犯舍堕者。以慢佛戒示人系缚因故。若教人为贩卖亦然。

    问。比丘畜奴牛驴马。犯何事。答。犯舍堕。不悔转增。

    释。畜者。养也。奴者。走使也。言比丘畜奴。难生卑下心过。日藏分云。于我法中。假令如法。始从一人至四人。不听受奴也。牛驴马者。此该六畜也。此是养生求利过。四分云。比丘畜猫狗乃至众鸟。并不得畜。如是奴牛等。若满五人得受。谓比丘为佛法事。宜受奴牛驴马使用。若无佛法事。畜奴牛驴马犯何事也。佛答。犯舍堕者。以律云五人。今自畜犯过故。其罪当悔。若不忏悔。经三说戒。转增至重也。

    问。比丘授人为道。未度得食僧食否。答。白僧得。不白犯堕。

    释。授字约义。无才手为是。以领纳人为求道故。谓比丘受人为道。未向僧中。乞度人法。犹是俗人。既无戒行。可得食僧伽之食否。佛答。若比丘受人为道。应白僧得食者。白僧者。大德僧听。我某甲求众僧。乞度人授具戒。愿僧听我比丘。度人授具戒慈愍故。三说。僧观此人堪教授与度人法。白二羯磨。白言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今从众僧。乞度人授具足戒。若僧时到。僧忍听。僧今与某甲比丘。度人授具足戒。白如是。大德僧听。此某甲比丘。今从众僧。乞度人授具足戒。僧今与某甲比丘。度人授具足戒。谁诸长老忍僧。与某甲比丘度人授具足戒者默然。谁不忍者说。僧已忍与某甲比丘。度人授具足戒竟。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不白者犯堕。以不信语故。

    问。为僧乞食道路。己身得食否。答。若去时先白僧。僧听好。若不白还白听亦好。若不听还酬。若不偿犯重。

    释。谓比丘为僧乞化饮食。行于道路无食之处。己身可得食所为僧伽之食否。佛答。若为僧去乞之时。应先白僧。己身欲食僧食。僧若听食者好。若去时不白。还时白听者亦好。若不听还当酬之。若不偿之犯重。即是不与取故。

    问。他人持食具寄屋中。经宿有犯否。答。不犯。

    释。谓他比丘人持食具。寄此比丘屋中。经宿有犯否。佛答不犯。以不自犯残宿食故。

    问。续明油一升二升。得着自房中否。答得。

    释。谓檀越续供佛前光明之油。若一升或二升。既是佛物应安佛地。可得着己房中否。佛答得者。以侍佛比丘便于增明。非同用于佛物故。

    问。药酒得着自房中否。答。病得七日。

    释。谓比丘不得入于酒家。远防昏乱之端。若为病调制药酒。可得著于自房中否。答云。病得七日。以律制七日药。为经宿服故。虽有酒名。亦是药故。

    问。都不用杨枝有犯否。答。犯舍堕。

    释。用杨枝者。以律制有染苾刍。不应礼拜等。谓比丘清晨中时。都不用杨枝。有所犯否。答。犯舍堕罪。以在家八戒。尚云晨嚼齿木。澡漱清净。况于出家都不用之。故犯罪也。

    问。未晓得用杨枝否。答。明星出后得用。

    释。谓比丘晨嚼齿木。以除其染。而天未晓。可得用杨枝否。佛答若及明星出后得用。以不犯非时戒故。

    问。中食后口得用杨枝否。答。得用。若不用纯灰皂荚汁。都不用犯堕。过中亦犯堕。中后除药。一切草木有形之味。不得入口。犯舍堕。

    释。谓比丘中食之后。漱口除染。其事非一。若杨枝纯灰皂荚汁。或不具时。可得但用杨枝否。佛答。得用。若不用纯灰皂荚及杨枝。都不用犯堕。过中亦犯堕。以犯非时戒故。盖中后唯除药味入口。以调四大故。除药之外。凡一切草木有形之味。皆不得入口。无益于己故。若入口者。犯舍堕。以违佛教故。

    问。若无杨枝。口得用一切余木否。答。尽得。

    释。谓比丘食后不用杨枝犯过。若其住处。或无杨枝。口得用一切余木否。佛答。尽得者。以但取其除染故。

    问。贫乏得入市乞否。答。中前得。中后不得。亦不得乞钱。当将一白衣。沙弥亦不得。

    释。谓比丘进道。必具助缘。贫乏衣钵。可得入市乞化否。佛答。若乞道具须在中前。以是利化时故。中后不得。以费自利事故。亦不得乞钱。以生讥嫌故。但言乞其某事。可尔。若必欲乞钱。当将一白衣执事人。代持置办。若沙弥亦不得持。以与彼戒相违故。

    问。人捉比丘卖。得走否。答。初时得。经主不得。

    释谓比丘物被劫未出界得取。或被强人捉持比丘。而卖。齐何时。何处。得走脱否。佛答。若比丘被人捉卖初时之处得走。若后时经主不得。以属他人之财故。若走即盗事而论故。

    问。比丘戏得物。得作食请比丘。得食否。答。不得犯舍堕。

    释。谓比丘邪命之食。不宜用之。若戏嬉得物。非邪命而造饮食请比丘。此所请者可得食否。佛答。不得者。以虽非邪命。亦非正命摄故。若食者。犯舍堕。

    问。比丘尼不精进可劝罢道否。答。无此理。

    释。谓比丘之任。教授尼众云。精勤行道。谨慎莫放逸。若比丘尼。不精进善品。比丘可得劝其罢道否。答无此理者。良以尼若犯重。方不共住。然虽不精修善行。持守戒学。犹为福田相也。不无二利之益。若劝罢道者。得吐罗底罪。

    问。合药施人。而不知裁节。服者死犯何事。答。好心与无犯。恶心与犯重。

    释。谓律制比丘净戒。不得合和汤药。若比丘合和汤药。施济于人。而不知裁制药性。节验君臣。加减分量。令所服者身死。犯何篇事。佛答。若服者死。是好心与。无犯重也。不无轻罪。故律云。佛言。若比丘不解作药。令人得生与药而死。得突吉罗。是故当来比丘。勿作医师。作者犯突吉罗。若恶心与犯重。以贪利误伤人命故。

    问。比丘或十腊。五腊。竟不诵戒。犯何事。答。若不诵戒。食人信施。日日犯盗。若先不知。犹得忏悔。

    释。诵戒者。乃如来之制。千佛恒规。令僧长养善法。净除破戒之过。是如法住。若比丘故违佛语。或十腊五腊。而竟不诵戒。犯何篇事。佛答。若不诵戒食人信施者。日日犯盗。以无戒德而消故。是以经云非沙门者。自言我是沙门。劫四辈物故。又母论云。若出家至五腊。要诵戒使利。若根钝至百腊。亦应诵之。若故不诵。若先诵后时废忘。若复根钝不能诵得者。此等二人有四种过失。一者不得畜弟子。二者不得离依止。三者不得作和尚。四者不得作阿阇黎。是名不诵戒者罪。若先十腊五腊不知诵戒者。犹得忏悔盗罪。

    问。一切鬼神屋。可寄宿否。答。在路得有触扰意住犯堕。

    释。谓比丘所为是佛教诫。经云。若天帝等。皆事敬我之弟子。我之弟子。不得事敬彼天鬼神。夫然者。凡一切鬼神屋。比丘可得寄宿歇否。佛答。若比丘在路行得宿。虽在路行值鬼神屋。有触扰意住犯堕。与故恼他比丘戒同故。意显住处者不得。

    问。比丘啖生肉犯何事。答。犯堕。

    释。谓比丘啖生肉犯何事。佛答犯堕者。以即同故杀众生故。又三十二问云。九肉突吉罗。此彼不同者。彼开权之始。若人大之初故。若楞严楞伽涅槃等。广明其非。皆永断故。

    问。二男行欲不竟。犯何事。答。犯决断。

    释。谓比丘媒嫁夫妇。私通者。犯僧残。若成就二男行欲染事。不终竟者。似非媒嫁。犯何篇事。佛答。犯决断罪。以与媒嫁其事同故。盖比丘应以净行成人。而反以染事成彼者。故犯罪也。

    问。二男欲口戏。拟便止。犯何事。答。犯堕。成者。犯决断。

    释。谓比丘成于二男欲染口中。以为嬉戏。彼二男拟欲为之。便即止耳。犯何篇事。佛答。犯堕者。以是媒嫁之方便故。成者犯决断。以同媒嫁故。

    问。床席他人于上行欲。其处可住否。答。见处净洗可住。

    释。谓比丘床席卧具。若见他人于上行欲。即不清净。其行欲处可住止否。答言。若见其处净洗可住。以同界内行欲。僧还住故。

    问。以唱僧?。上座未食。下座先食。犯何事。答。唱便食不犯。

    释。梵语。三?罗伽多。此云等供。以众僧食皆平等。又云善至。以供具善成。食时复至。因佛受外道毒食。佛令众唱三?罗伽多。所有毒药皆成美味。然后方食。此乃秘密言辞。目其善至。谓知食比丘。以唱僧?。僧中上座未用食时。而下座先用食者。犯何篇事。答言。若闻唱已。便食不犯。以如法事竟故。意显未唱食者。犯恶作也。

    问。比丘不具六物犯何事。答。不乞作犯舍堕。若乞不能得不犯。

    释。六物者。三衣钵囊具也。三衣乃贤圣沙门之幖帜。具登圣地。钵断邪妄利生之器。囊表慈悲护生之具。兹寔助道之要缘。可得少乎。谓比丘不具六物。犯何事。佛答。谓道具乏者应乞。若不乞求作为犯舍堕。以慢佛教故。若乞求而不能得者不犯。

    问。比丘大寒得通衣卧否。答。着衣得。

    释。衣者。卧具也。谓比丘冬居大寒。可得彼此通于衣被卧寝否。答言。着衣得者。以开着衣不生异念故。若非寒时同卧者。越法咎也。

    问。比丘自称贵姓。及持戒强力。乞得犯何事。答。犯舍堕。

    释。贵姓者。言刹利婆罗门。持戒者。修习梵行也。强力者。勇猛精进也。若比丘自贵姓持戒强力乞求得财者。犯何篇事。答言。犯舍堕者。以自称姓贵有德求财故。

    问。姊妹有肿病。或有痛处。比丘手按此处可治。犯何事。答。若起心犯决断。不起犯舍堕。

    释。肿。胀也。?也。痛疼也。按。捺也。治。调也。律云。比丘与女人身相触者。犯僧残。若是姊妹有肿病。或有痛处。比丘手按此处可治犯何事。答言。虽是亲族若起异心。即同触女之僧残。不起犯舍堕。以慢佛语故。故律云。若檀越问大德我母病。愿大德为处方。比丘不得处方。作方便问傍人大德某甲病。以何药救。若言长老用此药瘥。檀越闻二比丘语。还为父母合汤药。若比丘作如是语无罪。

    问。姊妹无儿息。语比丘教我方术。比丘即教犯何事。答。犯决断。

    释。谓比丘姊妹无儿童子息。语言比丘。可教我生儿欲染。方便术法。比丘即教犯何事。答言。犯决断者。以不示正教。令修悲智男女法门。而反诲世间法染故。

    问。寄比丘物与人。竟不与犯何事。答。自取不过犯重。着故坏还。计直轻重。

    释。谓人寄比丘物与他人。比丘竟不与他比丘人。犯何事。答言。若所受与者。自取不过与之。能与者犯重。故律云。若受人寄物。物主来求。口还而心决定不还。物主作狐疑心。比丘得重罪。又受寄者。若人寄物在比丘处。物主来求。比丘言我不受汝寄。妄语应得波逸提。为是偷方便故。突吉罗。若比丘念言。此人寄我物无人知。我今为还为不还。得偷兰遮。若比丘决定心得物。主作失心。得波罗夷。若比丘言我恼之。彼若强诤者我还衣。不诤者我当取。物主以失心与。比丘取此衣者犯重。或着故坏还。计直多少。犯罪轻重。

    问。聚落中都不着衣。犯何事。答犯舍堕。

    释。谓比丘入聚落中。应着大衣。或余二衣。不失威仪。示福田相故。都不着衣犯何事。答言。犯舍堕。以慢佛语故。

    问。比丘啼犯何事。答。若聚落中。一作犯舍堕。三谏不休犯决断。

    释。啼者。哭泣也。谓律制比丘尼。不得啼哭。犯第三篇。若比丘啼哭犯何事。答言。在聚落中。一作啼时犯舍堕。以违佛制故。三谏不休者。谏云。大德禀持戒法。当勿啼哭。不宜违教。若违教者。即慢佛语。慢佛语者不善。大德当信佛语。勿宜啼哭。如是三谏。不休止者。犯恶性不受人语之决断也。

    问。聚落中。持弓刀看犯何事。答。先不知法无犯。知突吉罗罪。

    释。谓律制不得往观军阵。若比丘于聚落中。持弓刀看。犯何篇事。答言。若先不知律法。持看者无犯。若知视看军器有罪故看。犯突吉罗罪。

    问。比丘骑乘犯何事。答。雄有一住犯舍堕。过三谏不止犯决断。雌者一载犯决断。

    释。谓律听老病骑乘。以无异念故。若比丘无缘。骑乘马骡驴。犯何篇事。答言。若无缘骑雄者。一住犯舍堕。以故慢佛语故。过三谏不止者。谏云。大德禀持戒法。当勿骑乘。不宜违教。若违教者即慢佛语。慢佛语者不善。大德当信佛语。勿宜骑乘。若过三谏不止犯决断。雌者一载犯决断。以与畜生女身。分相触故。

    问。聚落中。比丘看白衣斗犯何事。答。犯舍堕。

    释。斗。竞也。争也。谓律制比丘不往观军阵。若比丘于聚落中。看白衣斗犯何篇事。答言。犯舍堕。以慢佛语看生散乱心。失正念故。

    问。比丘暂捉棋子五木而戏。犯何事。答。犯堕。

    释。棋子者。言围棋子也。五木者。梵语波罗塞戏。此云象棋。即队伍之木也。谓沙弥不听执捉棋子。若比丘暂时执捉。棋子五木而戏。犯何篇事。答。犯堕者。以不信佛语而犯戒故。

    问。聚落中三岁小儿抱呜口。犯何事。答。犯堕。

    释。抱。持也。呜者。声出口也。谓比丘之行。远离爱染。若于聚落中。以三岁小儿抱持呜口。犯何篇事。答言。犯堕。以不信佛语作非威仪故。

    问。聚落中。合白衣相扑犯何事。答。犯突吉罗。

    释。谓律制不得亲近相叉相扑。以掉举事故。若比丘于聚落中。合白衣相扑犯何篇事。答言犯突吉罗。以恶作事故。

    问。聚落中看白衣合畜生。犯何事。答。知非法故看犯舍堕。不知不犯。内起淫心。口有染污言。犯决断。

    释。梵语底栗车。此云畜生。即六畜也。言牛猪马羊犬豕。辅行云。摄趣者。以五道中。皆遍有故。又婆沙云。畜养。谓彼横生。禀性愚闇不能自立。为他畜养故。谓比丘于聚落中。看白衣和合畜生。犯何篇事。答言。若知看非法。故意看时犯舍堕。不知非法看时不犯。若眼看时内起淫心有染污言。同于粗恶之决断也。

    问。比丘食不足。得嘱未具戒者否。答。得。唯除婆罗门。

    释。未具戒者。言沙弥及五戒也。婆罗门者。言净行也。门者。闻也。声彻于耳。因他语而知法也。谓比丘受食不饱足时。得嘱未具戒者否。答言。得者。以食是助道缘故。唯除婆罗门者。以五戒人五常人得嘱。唯净行不得。恐生不善之语故。

    问。山中旷野中。见一无主器物。可取用否。答。得用。要须语王。若王家之人。若语余人得用。不得持去。犯舍堕。

    释。谓律制比丘不与取犯戒。若行于山中。旷野中。无人之处。见一无主器用之物。可得取用否。答言。得取用之。但要须语王若王家之人。或余人得用。明有证人取。非不与取。若用已不得持去。须置本处。不违前。语白之言。若持去者犯舍堕。

    问。道人作医得取物否。答。若慈心持得作。恶心不得。无衣钵前人与得取。若有衣钵。前人强与。为福事得取。若人不与。亦不得为福乞。犯舍堕。

    释。医者。疗也。言作医疗病疾之师也。谓律制合和汤药。是邪命戒。若比丘道人作医病之师。可得取财物否。答言。若自利已办。欲发济人慈心。而持守者。作医师。或但有慈心亦得。若希利邪命之恶心。不得作也。无衣钵者。言虽发慈心。为无衣钵。前人与者得取。若有衣钵。前人强与。为修福事得取。若人不与。亦不得为福事乞。若假福乞犯舍堕。

    问。食巾。或少多酱菜饭羹堕上。要须浣否。答。不污亦须日浣。若有沙弥白衣付之。日从受不犯。若已付着室中无苦。若不付。有不浣。犯舍堕。

    释。谓律制受食威仪。如法净洁。若比丘食巾。或少多酱菜饭羹堕上。要须浣否。答言。若食巾不污。亦须日浣。以表外则巾须日浣。内则心垢时除也。况有污而不浣也。若巾污不污。有沙弥白衣付之日从受持不犯。若巾已付彼。着彼沙弥白衣室中无苦。若不付彼及有污不浣犯舍堕。以慢佛语故。

    问。比丘私房。小小出不闭户。有犯否。答。犯舍堕。

    释。谓律制比丘应畜户钥。不致失事。若私己房室。小小缘事出房。不闭其户。有所犯否。答。犯舍堕。以慢佛语故。

    问。比丘私房内。拍手笑。犯何事。答。犯舍堕。

    释。谓比丘出处遵佛语离诸戏笑及痴眷属。而念所受法勿令忘失。若于私房之内。拍击其手。高声而笑。有违清训犯何事。答言。犯舍堕。以慢佛语故。

    问。比丘得踯过小水小坑否。答。不得。犯堕。昔有一优婆塞。请一比丘。欲与作一领好衣。比丘即随去。中道有一小水。比丘便踯度。此优婆塞便嫌。心念我谓是好比丘。欲与一领好衣。而更跳沟坑。我归当与半领衣。此是无著。知其人念前行见水。复故踯过。贤者复念。我归当与一张粗?。前行见水复踯过。贤者复念。我归。当与一顿食。无著复知其念。前行见水。便举衣涉渡。贤者问比丘。何以不踯渡。比丘言卿前与我一领衣。己一踯。过水。正得半领。复一踯正得一张粗?。复一踯。正得一顿食。我今所不踯者。恐复失食。贤者乃知是得道人。便向忏悔。将归大供养。以此验之。知比丘不得踯过坑水。

    释。踯者。跳也。谓比丘威仪行。如象王牛王。是名如法。若行路值水坑时。可得踯过小水小坑否。答言。不得。犯堕。以故犯非威仪也。昔有一优婆塞下。引请食行路踯水减?之缘。自他少利。由踯水道人说意。二利方全。况未得道人。定不宜踯水并坑。以此下结答行不得踯水坑也。

    问。比丘走犯何事。答。犯堕。有急事不犯。

    释。谓比丘行来。须宜缓步。学马胜之威仪。可谓善好矣。若故疾速走路者。犯何事。答。犯堕。以故犯非威仪也。除有兵贼虎狼火水。急难事不犯。

    问。有人出家之后。还来盗本家物。犯何事。答。犯弃。所以尔者。初出家时一切尽舍。非己物故。

    释。谓有善信人。舍物出家之后。其所舍物。尽属本家。还复盗取。本始在家时物。犯何篇事。答言。犯弃罪。所以尔者。以初出家时。一切尽舍非己物故。

    问。比丘本在俗时。共父母兄弟藏物。出家后。人尽死。比丘还自来取物。犯何事。答。若自取犯弃。若有所亲白衣可说。便取作福。应分半与官。所以尔者。此物无主。应属官。不得全取。取犯重。

    释。谓比丘本始在俗中时。共父母兄弟藏收财物。及出家后。俗人尽死。比丘还复自己来取藏物。犯何篇事。答言。若俗亡已。自取藏物犯弃。以始出家尽舍。非己物故。承上自取犯弃。当如何尔。若比丘有所亲白衣。可与说之便取作福。应分半与官。所以尔者。此物无主。应属官。不得全取。若全取犯重。

    问。师更受戒小弟子。弟子得下腊下戒。及在下行否。若不下。得为作礼否。答。都无此理。

    释。更者。再也。谓比丘叙腊。以别尊卑。若比丘师。或犯戒缘。作沙弥白衣。更再受戒。小于弟子之戒。其弟子为当称于上腊上戒上行。为是还得下腊下戒。及在下行否。又问。若僧必以腊别尊卑。其弟子不得下腊等。可得为师作礼否。答言。都无此理。以师更受戒。应称下腊。得为弟子作礼。何以故。以腊为尊故。不存始时轨则故。

    问比丘行他田地中。或有苗。或无苗。有事否。答。有苗犯堕。急事不犯。无苗尽得。

    释。谓比丘于岐路行不蹋生草。是名持戒。若行走他男女半择迦之人田地中。或耕恳种植有所生苗。或无有所生苗。有犯事否。答言。若有苗无缘而走犯堕。除急事之缘不犯。若无苗。有缘无缘尽得。

    问。大悔人已发露。或五三日。或有难众僧分散。罪得决否。答。更求众乃决。

    释。大悔人者。谓比丘犯僧残。于二十大众中。乞摩那埵行之人。既已向僧中发露行行之时。或经五三日。而六日夜未终。或有难缘众僧分散。虽六夜未满。二十僧中。未作出罪羯磨。其罪决了否。答言。更求众乃决者。若时未竟。众已散。更再求众。及满六夜时。乃得决了。岂唯令余众。不举其咎。亦令犯者知惭。不复更作也。

    问。王者问吉凶事。比丘为说。然后供养。犯何事。答。若得食犯堕。得衣犯舍堕。若说征伐。得供养犯重。

    释。王者。往也。言四海之人皆归往也。吉凶事者。言祸福消长也。谓持净戒者。不得占相吉凶。律已禁之。若王位之者。问比丘吉凶之事。比丘为说。然后供养。比丘受之犯何事。答言。若说吉凶得食者。犯堕。以不信佛故。得衣犯舍堕。以贪慢心故。若说征取战伐得供养犯重。以同为利教人杀故。

    问。比丘有缘事。俗田行否。答。得。

    释。谓比丘于路行时。须视目前七尺之地。不得左右顾视而行。是正法威仪。若有难事因缘。正路不宜。于俗人种植之田。可得行走否。答。得者。以远难身安故。

    问。比丘未满五腊。不依止犯何事。答。不依止师。若饮水食饭。日日犯盗。若先不知法。犹得忏悔。

    释。五腊者。百一羯磨云。如世尊说。五法成就。五夏已满。得离依止。游历人间。云何为五。一识犯。二识非犯。三识轻。四识重。五于别解脱经。善知通塞。及能诵持。大德。若五法成就。五夏已满。得离依止等。大德。有满四夏。善闲五法。亦得离否。佛言不得。以五岁为定量故。大德。有满五夏。未闲五法。此人得离依止否。佛言不得。以五法成就为定量故。又若已证三明。净三垢。才三夏。此人亦须依止师否。佛言。不由未得已得等。已证已悟。得离依止。然由顺所制事。须满五夏五法。得离依止。乃至近圆已。生年八十。满六十夏亦须依止。大德。当依何人。佛言依老者。如无老者。可依小者。大德。若欲师礼。此欲如何。佛言唯除礼拜。余悉应作。此名老小苾刍中出家者。始受具戒。沙门仪法。未能周悉。要须依止长宿有德行者。谓律制满五腊。知五法。得离依止。若比丘未满五腊。不依止。犯何篇事。答言...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