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吴声歌曲里的男女赠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乐府《清商》等绝中有些是一倡一答,男女互赠的诗,在《西曲歌》里曾有少数被人注意到,如《那呵滩》二首:

    闻欢下扬州,相送江津湾,愿得篙橹折,交郎到头还。

    篙折当更觅,橹折当更安,各自是官人,那得到头还。

    “到”就是“倒”,篙橹都折,就只能倒转而还了。前一首女子词,后一首男子答。谭元春云“二首一语一应”,范大士云“一种相调之情写来如话”,是也。这种赠答诗在西曲歌里很希罕,此例之外只有齐释宝月的《估客乐》“大编珂峨头”和“初发扬州时”两首(1)。但在《吴声歌曲》里这类诗却不少见,似乎一向不曾有人留心过。例如《欢闻变歌》:

    金瓦九重墙,玉壁珊瑚柱,中夜来相寻,唤欢闻不顾。

    欢来不徐徐,阳窗都锐户,耶婆尚未眠,肝心如椎橹。

    前诗是男子埋怨责备的口吻,后诗是女子的回答,语意很明显。又如《前溪歌》:

    忧思出门倚,逢郎前溪度。莫作流水心,引新都舍故。

    前溪沧浪映,通波澄渌清。声弦传不绝,千载寄汝名,永与天地并。

    逍遥独桑头,北望东武亭,黄瓜被山侧,春风感郎情。

    逍遥独桑头,东北无广亲。黄瓜是小草,春风何足叹,忆汝涕交零。

    黄葛生烂漫,谁能断葛根,宁断娇儿乳,不断郎殷勤!

    黄葛结蒙龙,生在洛溪边,花落逐水去,何当顺流还?还亦不复鲜!

    第一首女子词,第二首男子答。“声弦”或是说琴音,因为前诗提到“流水”,就与高山流水的故事作联想,以琴音长在人心,喻相忆永无断绝。第三首女子词,第四首男子答。这两首句句针对,赠答的意味更明显。第五第六仍是女倡男答,前诗是“终不罢相怜”的口吻,后诗则似表示“覆水难收”,是所谓决绝之词。《乐府诗集》载《前溪歌》共七首,这六首成为三对。另一首原来也该有匹偶,可惜已经亡逸了。

    我想,如要在《吴声歌曲》里发见更多的男女赠答之词,应该到大群的《子夜歌》里去搜寻。论理,《子夜歌》应该全部是男女赠答之词。因为它本是歌谣,(从《大子夜歌》“歌谣数百种,子夜最可怜”两句可以知道。)其内容又都是言情,自当和今时湘滇两广的山歌一样,有倡有答。但因为现存的《子夜歌》不完全,(2)又和文人的作品羼混,(3)一一分别实在不容易。不过,话虽如此,现在能够分别出来的也还不算太少,大约够得上一半罢。这里且在《子夜歌》里举十首,在《子夜四时歌》里举十六首做例。(各诗均见《乐府诗集》)

    子夜歌

    (一)落日出前门,瞻瞩见子度,冶容多姿鬓,芳香已盈路。

    (二)芳是香所为,冶容不敢当,天不夺人愿,故使侬见郎。

    (三)始欲识郎时,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四)见娘善容媚,愿得结金兰,空织无经纬,求匹理自难。

    (五)崎岖相怨慕,始获风云通,玉床(4)语石阙,悲思两心同。

    (六)今夕已欢别,合会在何时?明灯照空局,悠然未有期!

    (七)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黄蘖郁成林,当奈苦心多!

    (八)高山种芙蓉,复经黄蘖坞,果得一莲时,流离婴辛苦!

    (九)感欢初殷勤,叹子后辽落,打金侧玳瑁,外艳里怀薄。

    (十)初时非不密,其后日不如,回头枇栉脱,转觉薄志疏。

    上例(一)是男子词(二)是女子答。后诗第一句答前诗第四句,第二句答前诗第三句,三四答前诗一二。(三)是女子词(四)是男子答。两诗同以布匹之匹喻匹配之匹,词意恰恰相应。(五)(六)也是情人的对话,(五)是倡,(六)是答,不过何首属男,何首属女,却不显明。前诗“玉床”、“石阙”都代替“碑”字。和《读曲歌》“伏龟语石板”一句相同。“碑”与“悲”同音。崎岖已度,风云始通,正是苦尽甘来的时候,为什么又同有悲思呢?欲明其故须看答诗。答诗第一句“欢”、“别”两字不能连读,别无欢理。这句诗是说欢罢又别,看下文才能明白。“明灯照空局”就是说“不见棋”,“不见棋”也就是“未有期”,“期”、“棋”同音,隐语双关。前诗“始获风云通”一句是后诗“欢”字的注脚,后诗“别”字又是前诗“悲思两心同”一句的注脚,所以两诗必须合看,不能分割。(七)是女子词,以黄蘖的苦心喻相思的苦心。(八)是男子答词,黄蘖之外又添用一个比喻,以“莲”隐“怜”。是说彼此历经困苦,才得一次相怜(爱)的机会,也就是说不经困苦就不能得此机会,语气之间有感叹,也有慰勉。这两首诗也必须合看。(九)男或女词,(十)女或男答。前诗“打金侧玳瑁”,是说金箔镶嵌在玳瑁上,“箔”与“薄”同音双关。“外艳里薄”表面上说的是金,骨子里说的是人————薄情郎或负心女。这是责怨对方情衰的诗。答诗直认不讳,且针锋相对,毫不躲闪。第三句隐着一个“梳”字,“梳”、“疏”同音。梳篦日久变疏,本不足怪,人情渐疏不也很自然么?这意思和《读曲歌》“君行负情事,那得厚相于,麻纸语三葛,我薄汝粗疏”相似。这两首也是分割不开。

    下面再从《子夜四时歌》举例:

    春 歌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