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卷第五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天台沙门释 允堪 述

    ○释诸界受法篇第三

    七众者。出家五在家二也。故下释上四位。二众即比丘比丘尼。以同受大戒故。沙弥文收式叉。虽学六法。同受有愿。如下所问。两部在家。即优婆塞优婆夷。五支即五戒也。支分也。下文云。若受一戒是名一分。具持五戒名为五分。净行信心即受八戒者。以前五戒。属尽形。八戒约一宿。故分两位。报恩经云。波离白佛言。若七众外。有波罗提木叉戒否。答曰有八斋戒。是以受八斋法。应言一日一夜不杀生。令言语决绝。莫使与终身戒相乱也。问受八戒法得二日三日乃至十日否。答一日过已次第更受。如是随力多少。不许日数。若约成实。随日长短及重受并开。九支斋。八戒外加一斋也。亦言八支八斋。即八戒外更带一斋。报恩经云。斋法过中不食为体。八事助成斋体。共相支持。名八支斋法是也。由下上四位。体各同也。如比丘转为女。即在尼位摄。余六亦尔。报殊。女男位别也。仪异。仪相有差也。就缘。对彼机缘。授法有异。故得名诸异持即六法。转根验。谓式叉转根为男时。但在沙弥位收。以僧中无式叉一位故。

    有违缺戒者。尼篇云。若学法犯者。更与二年羯磨。若犯根本者灭摈。犯余行法但名缺行。今言缺戒。即缺行也。又随犯一法即名缺戒。虚羸。虚故禀性不坚。羸故操心劣弱。更学重与二年。谓下。即戒是禁约义。止制义也。然禁约止制四。名异理同。莫不禁防制约遮止为义也。有作禁止善者非也。非无一相。但收止恶一相。且如圣人未必有恶故。抑又但解得善戒。而不通恶戒也。故曰不可偏解。别显。钞释相初云。因明正义。戒者性也。性通善恶故。恶律仪类亦通周。故云不律仪也。若此立名。戒当禁也。恶法禁善名之为律。乐杀前生行顺此法名之为仪。若于善律仪反解即是楷模。所谓楷式轨模。皆训法也。缘相。如受五八十戒缘相。非具戒缘相也。余可例取。韦下。熟皮曰苇。如仲尼读易韦编三绝。蔡伦。初以鱼网。后捣木皮也。王候之宅。即第宅也。又各有次第也。僧传云。第者居也。从文。谓从前诸界结解之文。今次前二故当三也。约义。由结界故。方可行羯磨受戒。是从义乃当三也。类同空界。言空则总包诸有。今立一切法。义在通收。岂以戒法不摄下众。故立五八。义在通该。五体。即五戒之体。诠云体相明练。谓一戒有违。受十不得。乃至具戒。无由造八。反上能持。则可通八道矣。又五中犯前四则成难。犯后一则是遮斋。须则而约之。书绅。绅大带也。语云。子张书诸绅。谓得一善言。则书之于绅带也。选云感赠以书绅。

    冥目言合眼。诵习不广觉也。背此背于教也。言不师于教。而反师于心。故下生起今意启开也。

    梗舌。今唇舌呼召难也。本文。正本经律也。苍雅篇统即三苍三雅等。皆此方字书。三苍三卷三篇。李斯造上篇。司马相如杨雄造中篇。贾舫作下篇。又埤苍二卷张揖撰。广苍二卷樊恭撰等。今并未究弁辨指此为例。如弁辨有写以弁当辨字。且弁周冠名也。辨辩别也。甄简也。蠲除也。文理迥别。今并不分。转增后学心昏迷惑。翳文言隐。翳其正文。略指不尽授引也。又令人不能辩别。自非将彼正文对校。彼读方可解了。不然须别作文疏。解出方显。如此著撰。为世之病。故下生今意也。谓今师摘去古人之病。意在通显教旨。岂在藏隐沉密。令他不解。方为能著撰乎。余下。离上三难外。更有文繁。共文略共如钞序所引。径下。今但径直显示是伦理已。故大钞批文云。直笔书通世间法。彼谈十善。以去十恶。但报在三界。

    远出界系。即三界系缚也。集生有本者。万行集生。以戒为根本也。唯下即具戒三归。义钞引婆沙论云。成道八年以前。三归度人。八年以后止三归。兴羯磨也为性。性即体性。教无教者。即作无作也。以教属能发业体性。无教属所发业体性。无由教示。释上无教义。大钞云。不可教示于他也。即下。虽无教示。即假此体。能感来报故。今下涅槃云。戒有二种。一者作戒。二者无作戒。又十住婆沙论云。戒有二种。作者是色。无作非色。义例同者。多论云教。余经云作。作即教也。大钞云。教者作也。

    因具。因即心也。以三业具。则发无作。能存于有。有三业不虚也。因即意业。谓善五阴。简恶五阴也。谓色身是一。识等四心是四。俱修断恶故名为善。善行斯法皆自于戒也。后有。即后有之身也。

    论即多论。无如之何。言魔不害也。四念处。身受心法也。五欲。色声香味触法也。加鬼。应法师经音中作磨字。后人言磨乃是鬼故。于磨字退石加鬼。此字先不入字书也。

    又如下。引缘证上。归是救护义。云唯佛全矣。乃至者文略。佛有大慈大悲。舍利弗无大慈大悲。佛三阿僧祇劫。修菩萨行。舍利弗六十劫修苦行。以是因缘。鸽入舍利弗影。犹有怖畏也。入佛影中。而无畏也。

    提婆即调达。此云天热。以生时诸天。心热知害佛故。三逆。打杀莲华色尼。得无学故。并出血破僧。叵。训不可也。以业轻则如来可救。业重则佛力不禁。故致生入阿鼻一劫。

    竞化。与如来共竞行化也。遂令众生疑云。为王舍城是真佛耶。象头山是真佛耶。虽下。佛有威神之力。业深障重。不契所化。故云息机。譬若日月虽明。不照覆盆之下也。解心能改。以谓调达非谓不解。为名利故。因执不回。望解边终名救济。不同阐提人永无信也。如报恩经中。佛令阿难。往狱问调达。报言我在此。得三禅乐。为佛所赞。造逆。即杀父王也。黑绳。地狱名也俱舍疏云。先以黑绳。拼量支体。后方斩锯故。以为名。以狱受苦时长。假先归信之力故。回转狱之长夜。如人中七日也。又下准论。问曰。若调达不可救者。经云。若人归依佛者。不随三恶道。是义云何。将文通之。论亦多论下同不名归者。归不普故。若下正难也。彼论云。有诸天自说。我是迦叶佛弟子等。别语。且各指一佛也。非诸天通语也。以诸天中。亦有归依三世诸佛故。毗沙门。北方天王也。

    此释下。大师语意。谓下。释归依三宝名义也。因下正出论文答语回转义。亦云返还义。以先随邪师。学邪法。狎邪侣。今悉返还回转正师正法正侣也。一切下。彼论云。归于法身。谓一切智无学功德。五分所成。

    法身器。以法身依色身故。今害色身。即害法身所依处也。泥铜像喻色身成。法身相喻法身。灭谛涅槃。即灭谛无为之理也。可归者。以自他涅槃理体是一故。

    三谛即苦集道也。由诸下先示道谛。因修出世道故。世间集因苦果。则倾丧也。诚下结归道谛。病喻苦集。药喻道谛。尽谛即灭。因此灭故方会真谛。即因灭会真灭非真谛。若药不除。即存道谛也。如筏喻。筏编竹渡水曰筏。方言云??谓之筏。今渡水已。而执其筏。则其滞也。庄子尚云得鱼忘筌。不但言说意在依教悟解起行也。既下。言说既是非情。未知有何功用邪。

    上下是释三结。谓三谛不除则成结。若能倾者。则转归灭谛无为也。鹦鹉能言鸟也。虽解学语而不知义。人之不解其犹是乎。瞩对也。

    第一义谛。即真谛僧。杂烦恼。涅槃云。如杂血乳未得淳净。未来有僧。即俗谛僧。以第一义谛僧。常在世间故。岂未来邪。第一义谛僧所依。由第一义谛僧。依此身得故。又下。恐一向归真谛僧故。所以存立未来俗谛僧。使后尊之。

    不成者。以佛出世方说法故。此就化仪边说。若约悟法成佛。则法在先。今准初义。故曰不成。自不得罪。以无所晓知也。由不知故得成。得罪不成。知而故犯违教得罪。故判不成。多论授受三归前后差互得罪不成。理既是一。何有颠倒耶。答中相有差别故。不可乱也。

    无下分差别相。一语。但言归依佛也。乍得。乍两向辞也。言乍可重受增法。不可制具受而却略也。而言弗者。以音不正故。成受三皈。以弗佛音相近故。客许得成。若俱言弗。则能所全乖。两不应教。故判不成。伧吴(上助更切)楚人别种也。今谓吴楚音异耳。

    答不得者。以断绝故。随日。或一日或半月。皆可谓接机故。损叶之喻者。案大方便佛报恩经云。譬如树叶春夏则青。秋时则黄。冬时则白。随时异故。树叶则异。而其终始故是一叶。例今师者终始是一。

    五趣。六道中合修罗道。报重。即二入之狱。除不解。即拣上五趣也。不解言义。及无所知觉者。

    不得斋。即不发净戒。但得善耳。四分下。彼受戒法中云。畜生中初受三归。伊罗钵龙王为首。贾人。律云世尊受四天王钵已。受彼贾人麨蜜。劝喻言。汝等贾人。今可归依佛法。即受佛教言。大德我今归依佛法。是为优婆塞中最初受二归依。是贾容兄弟二人为首。皆下即受翻邪三归。未发戒也。余下此皆说通得者。如次科简。

    知解。约解法师语者。如上成实等说得戒。不解者。当准多论等。不得戒律。中下即故断畜生命戒中。若能变化者。杀则犯兰。余不能变化者。杀犯提罪。例今解即得。不解不得。故曰可以类也。

    无戒。以是翻邪三归故。不同五戒八戒三归。言下。发戒体。依缘。即言音相顺等。为发戒缘也。

    无作。但三皈无作法起耳。能所。即能授所受。经云。涅槃第八卷中偈文。彼又云。归依于法者。则离于杀害。归依于圣僧者。不求于外道。为除下。古用翻邪三归。当授五戒。今特默示云。但依前诵无戒等也。晦惑。晦暗惑乱也。

    计是能授。以文言受则属优婆塞。若对师言。理合云授故。随列者。今亦随律文列耳。经即出家功德经。初门即戒德高胜门。

    三施者。施财施命施法也。财有量。言财施有限量。持不杀等施无限量也。以行化他。自既能持。复转教他。岂非法施。集散。财集可行散施。能下。非清修故是烦惑。分亲疏故有得不得。是恼害。

    以利下。即以不净利施。求当来利也。恶求。非善心也。粗恶衣。着毛皮食啖粪秽也。清净行施。即以戒法施也。因此故能生佛果。在心。持戒清净心也。不在事。事即财也。

    第二即简器堪能门。性重以问不盗淫杀故。行务。务事也。始终。初受为始。尽寿为终。不取下。言不取有终有始。能持不能持。便为受戒。致有缺犯。不如莫受。具字。目于戒也。六月供养。令彼六月修供养恭敬之法也。目验下。非器不可强授。二俱。能授所受也。虚妄善恶者。不堪强受是虚善。后致毁污是妄恶。其踪迹不可追及。故嘱诫慎之也。

    能障圣道。言此生无圣果分也。由此故。不许出家。世间戒。即有漏世善。准下大师断也。二教即化行二教不发具足。反显忏已得受五戒。顺违俱罪者。无明不了故。虽顺理事。而有法执者。亦有罪也。违则可知。是故俱须洗荡。

    简略。即甄简除略。随分。或能持一二戒者。观机授之此则诫意。无遗。接机不失。生死际。约有识神已来。涅槃际。约后趣极果。为言中间所有惑业。俱须忏悔。

    不具。要须具受五戒。不可分受一二等。经即善生。不言受体。意谓生善经中。止是奉持二三之语。不言得五戒之体。如下。大师断文也。未融通也。如下反例。只如比丘是具足戒。以法界为量。若不能全持。可亦名少分戒善耶。

    五师受一。谓五戒各师受一皆开。若多论不开。薄俱罗此云善容。以彼好容仪故。正言薄矩罗。婆罗门种。天竺国人也。昔毗婆尸佛灭后。有一比丘患头痛。善容作贫人。持一诃梨勒。施病比丘。服讫病愈。以施药故。九十一劫天上人中。受福快乐。昔持不杀戒。得五不死报。无病无夭。五不死者。一其母早亡。遂因后母恶之。就母求饼。投之饼炉上。父见救援。投火不死。二又尝就母求肉。投于釜内汤不死。三牵母之衣。推于河内。四大鱼吞之。五会其父买鱼归。割其鱼腹。善容在焉。至年长大求佛出家。得罗汉道。具诸功德。年一百六十岁。未曾有病。盖持不杀戒之力也。

    若准下。萨婆多宗。戒不重受。罪不重犯。依本常定。故下证重受也。末利。西域记云译为奈。由昔施奈得报故。彼既重受。验是通开。佛制定。言不可受一夜二夜也。必下。不可受一月半月也。此则接俗。楷定于时数也。一日。以是一宿戒故。乃至略。随日多少。获善。俱获戒善耳。

    归誓。言誓归依三宝。及持五戒故。如下云少满等戒。正是本誓发戒之缘。以五戒体。从三归下发。是属。即嘱付戒所归耳。非关上体。缘境宽狭。萨婆多云。五戒于一切众生。乃至如来皆得四戒。以无贫三毒善根。得十二戒。并一身终始。三千界内。一切须上咽咽皆得三戒。以受时永断故。设酒灭尽。罗汉入般。戒常成就。

    自誓。自于形像前立誓受也。五众。谓从五众边受俱得。如后。即下云约此问答从他受也。回向。回自心向他境。境即三宝。善宿简异破戒恶宿也。古录。即往古传录。

    来成佛。龙树云来成正觉。义亦同也。言三授。点注文也。前受既轻。恐前受人心容轻法。故至三授。利钝。谓一说获者盖取利根。今举三说通摄利钝。

    由来即先来诸师。皆言后说五戒相时。方发体也。护行护此五戒净行。所以在归后说也。四依即粪扫衣长乞食等。多缘多力。要人僧界法衣钵具足等。制后即制羯磨后。不得用三归。世尊成道八年前。亦用三归受具。结以属人。即优婆塞也。

    约此下言既有此问答。显是从他受也。此应即例此五戒。自誓受亦应可得。观下无人可准。自誓曰进有。则反此曰不。

    实戒即性戒。以业道不虚故。四戒即杀盗淫妄。盗杀鸡。此一句收二戒也。人问下乃妄也。悉由酒故。四逆杀父母罗汉出佛身血。惟下以醉则无人信是佛故无破僧。乱报即狂乱报也。由下言有上多缘故。配四性戒。同列为五也。三十五失。第十三卷云。一者现世财物空竭。二众病之门。三斗诤之本。四裸露无耻。五丑名恶声。六覆没智慧。七应所得物。而不得已得而散失。八伏匿之事尽向人说。九种种事业不成。十醉为愁本(醉中多失醒已忧愁)十一身力转少。十二身色坏。十三十四不知敬父母。十五不敬沙门。十六不敬婆罗门。十七不敬伯叔尊长。十八十九二十。不敬佛法僧。二十一明党恶人。二十二疏远贤善。二十三作破戒人。二十四无惭愧。二十五不守六情。二十六纵色放逸。二十七人等憎恶。二十八贵亲知识所共摈弃。二十九三十。行不善法。弃舍善法。三十一朋人智士所不信用。三十二远离涅槃。三十三种狂痴因缘。三十四身命坏终。堕三恶道中。三十五若得为人所生之处常狂骇。

    余不断。绮语两舌恶口也。如钞即九十妄语戒中。

    亦号齐者。韩康伯云。洗曰齐。世立齐馆。即取此义。今亦取一分清修义也。

    过中下。释上容有别义。此得下。今师反片也。缘防假名时中。有时非时故。非时乞食。多生恼故。所以如来制时食。而限非时也。何关斋体。头斋是齐一其心也。约下且约前八曰。戒后一曰斋。是一往得义分用。以解斋戒之。名六日即每月六斋日。也即八日十四日十五日等。位五戒上。以多三戒故。处五戒人上坐也。故下云约期乃少。取行则多。先自恣色声。贪着六尘难事。即种种留难也。

    缘具即人作人想杀等。五缘具故。善生下。此说受善失恶戒。受恶失善戒也。

    多云即多论。经说即善生。十六分一。智论云如声闻经中。常以十六不及一为喻。大乘法中。则以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及为喻。由于下。释大忏义也。无著即如来戒经云。无所著等正觉是也。

    软将喻五戒无动。喻五戒但离于邪淫。健将喻八戒功盖天下。喻八戒相同无漏。成实彼云。若无人时。但心念口言。我持八戒。是戒有五种清净。一行十善道。二胜前后诸善。三不为恶心所恼。四以忆念守护。五回向涅槃。如是八戒四大宝藏。天王福报亦所不及。帝释说偈佛诃止之。言若漏尽人应说此偈。以偈云则为与我等故。偈如疏引。既曰与我等。故知超天福而与佛福等矣。以应泥洹果故。

    第四即受法差别门。四天下立世毗昙中。佛说偈言。是四王大臣。八日巡天下。四天王太子十四观世间。十五时最胜四王好名闻故。自行世间。观察诸善恶。奏闻天帝释行恶。帝释忧行善。帝释喜故。令此日奉于斋戒。如钞彼导俗篇引智论云。以六斋日。是恶鬼夺人命日。劫初圣人。教一日不食为斋。后佛出世语云。汝当一日一夜。如诸佛持八戒。过中不食。是功德将人至涅槃。

    下座即能受人。随后师声后。布萨护。即清净持护食已亦得。以先作意故。纵食已亦得受之。观他因缘。即观能授师也。不起犯戒心。彼此无染浊过失也。

    纵引十诵皮革。即多论自问曰。若不得者。如皮革中说亿耳。在旷野。见诸饿鬼。种种受罪。或昼则受福。夜则受罪。或夜则受福。昼则受罪。所以尔者。以本人时。昼受斋法。则夜则恶行。或夜受斋法。昼则恶行。故曰半日夜。如上说。即五戒中云。随力所持少满等是。

    何以下。推与上五戒不同所以。五下正释。行足愿自。谓行如人之足。愿如人之目。目足更资。方有所主。长引释相篇云。受是要期思愿。随是称愿修行。多论云。若殷重心则有作与无作。轻浮心者。不发无作。又如受后具持。可是愿行相应。依论得戒有受无持。但有空愿无。行可副则。不得戒。非徒徒虚也。言不可虚受也。

    前相即戒相。如俱舍指彼解也。义门未当。第五显戒相门也。前四杀盗淫妄也。次一即饮酒。诸学处。即余诸戒。后三即华鬘高床非时食。修分是修奉之分。下二分。放逸与修分。由下双释因放逸故。妄着华鬘等。及上四戒故。曰非事念也。离庄严。释文中离华香璎珞等。非旧不同未受戒时也。若常显非逸荡于人故。高胜即高大床卧。合云坐。破戒不远。则破余戒不远矣。若无下。谓若化第八过中食。则厌离随助二心不起也。猒对前四。助对后三。以节食故。自然远离随修也。

    有下除非时食外。余八自为戒。不同此戒中。第八是非时食也。本论即俱舍。以前云如俱舍分别故。增一以前标八戒下注引增一阿含。后复引之。彼既合之。知今有据。痴觉觉即觉观。谓寻伺也。六念即念三宝。及念戒念天施也。

    胜境即诸佛。上同亦谓上同于佛也。制他开自。谓制他妻有犯也。八戒亦尔者。此误解耳。以八戒自他俱断故。加辛肴即于酒下加五辛。正文虽无。义必俱断。如论即俱舍。彼云。庄严者除非旧庄严。不生极醉乱心。去取于中者。古人去中国之礼法。取此土修整巾履之敬。然下大师斥古也。然此土剑履。亦不登王者之殿为敬。岂得止事装束为礼耶。亦须从法得。中庸平淡为礼之本。语云礼与其奢也。宁俭故。云人不可依也。

    散慢对伎乐。慢对高床。八指即如来指。计尺六也。俱有不必高而复广。单高亦犯排优。或作忧。谓排遣人之忧愁耳。今优是盛见。八音金石丝竹匏土草木也。去人加口。此说倡字体也。知何下。言既知何不说示。倡下是正示。若将倡作唱音。字义全别。若知排忧曰倡。义自异也。断食之方法也。斋齐以斋训齐也。谓齐一其心。天下在天曰神。在地曰祇。宅其闲室宅居也。不择下。言不择早晚在乎。摄静精肃专处为得也。儒云致斋散斋祭如在等。

    八难者三涂。长寿天。北郁单越。佛前后。世智辩聦。聋盲哑。灭障闻思。即不闻正法。既不闻故。无正思惟。他恶即文摄取一切众生之恶。慧人即文功德惠施于人。正道即正真之道。方便经云。无二亦无三。除佛方便说。一乘经云。十方国中唯有一乘法。此则使一切。皆归大乘极果也。三会即慈氏三会度人故。经云。弥勒疏标慈氏华梵互举也。近下以弥勒位补释迦故。指近佛为寄心耳。鸟翅翅必须有二轮。必须具两。若但有一。致远莫由。

    大士即菩萨。郁伽彼云。居家之秽为诸魔。行出家之德名誉。阐闻居家。多有瑕垢。出家功行难量等。又涅槃云。在家逼迫犹如牢狱。一切烦恼因之而生。出家闲旷犹如虚空。一切善法因之增长。大利机证以心。出家苟身出家。而心不出家者。名字比丘秃猎师也。苟心出家而身不出家者。真净行也。超世之士也。净名者。梵云维摩诘。此云净名。旧云毗罗诘。新翻无垢称。无垢即净。称即名也。彼经云。无利无功德是为出家。有为法者可说有利。功德出家者为无为法。无为法中无利无功德。乃至诸长者子言。居士我闻佛言。父母不听不得出家。维摩诘言。然汝等。便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是即出家是即具足。尔时三十二长者子。皆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

    既下第一句。虽下第二句。如下第三句。形没即在家滞着。耽下第四句。

    初虽忻出。创发情殷也。终下久参事慢。破戒论苦也。六情对六尘上。起情爱也。根收六根唐虚也。欲乐下举禽兽所知。方便修道彼所不知。既下伤叹同禽兽也。与彼彼即禽兽也。龙树举造论主也。以畜方人故。曰极诫封着也。四科即财色。名见见谓邪见。上云见即四邪五邪求利也。

    金锁孤山云。其犹金铁二锁。贵贱虽殊。缚系义等。引出钞中作劝出有益。本缘经云。一日一夜出家故。二十劫中不堕三恶道。广如彼引。一道即出家。

    和忍即柔和忍辱等。大愿即发菩提心。付引文倒。应云引付。引谓引文。付谓付嘱。四天下。即四大洲也。欲界系散心布施。为六天因。由未有禅定业故。不能生色无色也。下地即欲界。非静业。非上二界业也。

    华色彼自引云。如优钵罗华。比丘尼本生经云。佛在世时。此尼得罗汉果。后化诸妇女。出家彼云。我等持戒为难。恐破戒堕地狱。尼云堕者从堕。久有出期。因自说云。我昔曾为戏女。因着袈裟。至迦叶佛时。乃得出家。由破戒故堕地狱。今值释迦。却得出家解脱。以此证知。若都不出家。宁获圣果。如钞即沙弥篇。

    癞说文云。疠疾也。闇狱即黑闇地狱。为防罪业。即十句义中。为断现在未来有漏是也。彼文即宝积也。知来实苦。谓知来世实苦果报决定者。必须现世不造苦因。如下举喻以。显更增增甚也。

    如钞沙弥篇引涅槃云。我涅槃后。浊恶世时。多有为饥饿故。发心出家。名为秃人。见有持戒。威仪具足。清净比丘。护持正法。驱逐令出。若杀若害。若论罪行。且列五种。所为贪欲瞋恚爱亲求利悭嫉也。

    为解脱者为作也。谓下转释上解脱义也。不下以为解脱者。方得受僧次请。又除僧次。外余供亦不可受之。无心在道。即不修无漏定慧也。达累累缚也。戒取结与下见取。即五利使中。见取戒禁取二种结惑也。下业若但持戒。而无禅定。但生下六欲天。望上色无色界名下。又望非因系因。非因系因。非道系道。执劣为胜。体非出离。名下业也。

    若修世禅。即色界四禅六行事观也。缘色对色界。缘心对无色界。即识处乃至非非想等。郁头蓝此外道也。坐得非非想定。后因触女身而失禅定。为淫女骑颈。后再于林下水际所修。为鱼鸟所喧。发愿为飞狸。能飞空入水。食啖禽鱼。因前定力故。生非非想天。后天寿终堕飞狸中。无出则无有出期。

    多闻如阿难多闻。未全道力尚遭邪咒摄入淫席况常常者乎。如净心诫观广有所斥我着我我所也。下趣如下约鬼趣释是也。由下申所以。自爱爱己所作。憎他嫉彼所为。行谄内心不正也。行诳妄作外施也。杂惑福与惑杂。则罪福不精也。故受鬼趣相似果报。以因中罪福相杂故。果时亦苦乐并受苦故。为鬼乐故。处胜若能去罪惟福者。亦是欲有之报。安如修无漏清净之福乎。非实谓谄诳已。胜处即多财鬼也。

    九想即不净观中作青瘀烂坏火烧等想也。大利则若提涅槃故。曰谓解脱也。

    未经言未经历修习也。皆下推昔过。今下劝诫。禽下儒礼尚云。人而无礼。不亦禽兽之心乎。今出家之士。不修出家之法。诚堪为比。

    观事即小乘。修折色明空等观。谓观色至一极微。观心至一刹那。分别不可得处名胜义谛。蕴性既空。我人何在。则善恶等性。本自空故。小菩萨者。即地前加行菩萨。亦可小乘四圣中。皆有回心向大之类。大非全大已得小果。小非全小回心向大。异于前后故。云小菩萨也。修相空观。乃知色相当体即空。不同小乘所破方空。故曰无善恶等相。大菩萨。即登地已上观事。是心外尘实无。皆是心故。唯识云。现前立少物。知是唯识性。以唯遮外境。识表内心。当了万境。唯一心耳。意言下即第六识。言即名言。谓大菩萨观此。名色境不离内心。但是识心语言分别也。愿乐位即加行位。究竟即无学位。此加行见修无学四位。即大乘凡圣观中。缘于色心事境。意识了达外境。不离内心。但是意言分别也。

    离行离上三行。所修外无别也。术也。行法即道慗禅师所撰。凡圣行法中。惜乎期文今也。

    则云三心。即上性相唯识。通下欲趣三乘正道之门。必先习戒定慧三学。身口收七支也。问心以律云。无心不犯故。执下成戒禁取。违下破故坠狱。今但顺而修之。大抵为发定慧。作万善根本。不可一向执戒。偏修为胜。

    名色五蕴也。论云。一切诸法中。但有名与色。若欲如实观。亦当观名色。谓若以色为禅门。即修白骨观等。若以心为禅门。即观心无常等。缘修下。以二乘人。未究真体常住。但约缘修之慧。观生灭为理也。佛性下。彼第四云。此虚妄观。唯因有果地则无。是故此如或成或坏。因中则成果地则坏。菩萨如者离于虚妄。约真性。以观真如。此如于因果中。二处无异故。唯成不坏。是故二乘如者。逐其定灭。去而不来。菩萨如者。因果恒有。去来不异。舍因到果故。称如去。从果出用故。曰如来(已上本文)今谓二乘未有此用也。故曰但见生灭等。

    行心下大师正示故。语下示八正道。即以无漏智慧。除四种邪语摄口业。住一切口正语中名正语。以无漏智慧。除一切身邪业。住清净正身业中名正业。以无漏智慧。通除三业中五种邪命。住清净正命中名正命。此三于八道中属戒也。念下又以无漏智慧相应。念正道及助道法故。名正念。以无漏智慧相应入定故。故名正定。方便即正勤也。以无漏智慧相应勤精进。名方便。禅静言此三属定也。正下即正思惟。谓见四谛时。无漏心相应思惟动发。觉知筹量。谓令增长八涅槃故。名正思惟。及见即正见。若修无漏十六行。见四谛分明故。名正见。此下言二属慧也。四下释上思见。即于四威仪中。缘念筹度惟正慧也。道明即见谛分明也。

    斯据法忍。言上所配释。是得苦法忍。初心已去入见道。得无漏时。说非内外凡也。然下说内凡分通。故下引证。世上正见。即忍位已去。无退堕故。俱舍云。忍终不断善。即相下。重释上论文也。

    正敛下是义约也。道戒三。即正语业命也。道定三。即念定勤也。又定共戒。亦从有也。本唯下。显正思正见也。发生无作。即慧功德也。道有即思见二种。从道慧故。有亦如上言故。道定三从此有也。

    三品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摄众生戒。收缘即戒缘惠命。地持云。菩萨依戒住戒。修闻思修惠。乃至有疾患者。起悲慜心。瞻视供给。有侵犯者。悉能安忍。是名摄善法戒。准此即惠彼命也。非无下。案大钞云。大乘戒分三品律仪。一戒不异。声闻非无二。三有异进。彼应加有异字。于遮戒下文方具也。宝壁开制者。且如珍宝。凡夫贪着捉故是犯。菩萨反此故开。如涅槃隔壁闻镮钏声。分别是男女相。即犯小乘不尔。依夏坐。则无别菩萨僧也。

    无别者。菩萨遮性等持也。多少少乞喻吉。多乞喻夷。如常所明。无分别智。谓初地菩萨。得人法二空证。遍行真如。于诸尘境。性相皆空。无有分别。实唯一识所变。但用善行方便。示作杀生等十事。为利前生自己。又无过失。如涅槃说佛为仙豫王。见五百婆罗门邪见。击而杀之等是也。纵下若但能利他。自有过者。亦不许行也。此下准此初地已上。方得用此。无分别智故。地前不合。净名说者。彼云。虽为白衣。奉持沙门清净律行。虽处居家。不着三界。示有妻子。常修梵行。现有眷属常乐远离。乃至入诸淫舍。示欲之过等。

    至下据大乘定惠合。更为广明之。以劣机故。非复所闻。设闻但诵其语。约心起行但劣故。可悲也。纵欲明之。具如净心诫观。又前三种观门。理可明也。

    上下即上据出家无缘等七科。并约标题注文。引义判释。如前也。后人学之。可资心用。

    分别位。即分僧尼两位以列也。饮乳者。四分云。因二岁比丘。将一岁弟子往佛所。佛诃责云。汝身未断乳。应受人教授。云何教人耶。行立立即住也。身下摄七夫象鼻垂前一角也。树叶者。垂前两角也。褶皱细褶已安缘也。高下律云。下垂过肘露胁。高过脚??。

    捻钵缘。律令左手一心擎钵。右手扶缘。今两手捻缘故。是非法镕铜灌咽。以因中食不净食故。果中获此报也。其相多者。言不独灌口之苦耳。假食假托食故发也。

    俨若思。郑氏云。俨务庄貌。人之坐思貌俨然。安定辞审言语也。易曰。言语者君子之枢机。傲不可长下。上举曲礼中三种。文略乐不可极。今言欲不可纵。理亦同也。郑玄注云。四者漫游之道。桀纣所以自祸。志不可满。亦出曲礼在心曰。志不可满也。

    道俗知非。言此十恶。是通制道俗故。俱知非也。初犹都也。既曰知非。言其未可陈过也。然下正申衣食缘也。悠悠遐远也。言向道远者。则未能成其相也。因白即白佛。而立制也。睹坏睹前行坏故。兴此白二之教。以补之。

    短右袂。论语云。亵裘长短。右袂亦执作之便也。裼(音锡)祖衣也。绁(私列反)系也。左传曰。臣负羁绁。社预云。绁马缰。偏袖衣。偏指归云。偏不全也。袒肉袒也。露一肩之称。然偏衫右边因先一边露故。今用覆之。强立偏衫之名。今两袖衣号偏衫者。西土本无。盖元魏宫人见僧祖膊。不以为善。遂施此衣。缀祇支之上。又云偏袖衣。小袖者非也。指归云。今详西土无袖。盖右穿头著者。纲大绳也。系(下计反)继也。说文云系也。靴释名云。本胡服。赵武灵王所服屦(居芋反)字书云。麻曰屦。皮曰屣。黄帝臣于则所造。事别式样不同也。

    尽集须大小俱集也。仪轨和成。今行礼具足。是威仪中教法也。盖须和敬方成今法。阙师资者。言此时不可叙师资之礼也。以为能秉僧胜故也。四僧即偏祖脱屣右膝着地合掌多种。彼引四分。至上座前。脱屣偏袒合掌手执两足云我和南(义云度我)而作礼也。出要律仪云。和南为恭敬也。声论云。槃那??此翻为礼。此云下。即指注第三位也。多少于上或别礼。下但总礼。故曰任力也。

    三轮即左右足。并右膝头也。至地若轮也。距可也。腿(吐猥反)欲作腲。诫行注想。上说身业。此可通收口意。言口说诫约之行目。注心想。无敢暂移也。自下斥今人叉手如新岁经云。佛从座起。自叉手向诸比丘悔过等。指掌齐合。则束身心不散也。今时后生对诸圣前。...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