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卷第二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即遮举。与作不见举治之。为欲折伏从道。且弃众外。不同僧事。后若下。四分云。三举人令在有比丘处行之。若无比丘处。不得为解。

    罪从下。谓罪无定性。从缘而生。既生则能招集将来有漏苦果。理应悔除。应本清净。今下。不揆下器。辄言罪福性空。故不肯忏也。大师云。今学大乘语人。心来涉道。行连大少二乘。口说无罪无忏。淫欲是道。身亦行恶。随己即是。违己为非。并合此治。后下。僧祇云。被三举人。心意调柔。白僧我心调柔。愿僧为我舍法。白已却行而退。众主比丘。当量义可不。然后乞解收归足数。

    恶见者。大钞云。欲实障道言不障。邪心决彻。名之为见。见心遣理。目之为恶。亦于戒见四法倒说不信。须僧举弃永不仕用。随顺无违。方乃解之。此三羯磨名为三举。信行俱坏。弃在众外。不足僧数。过状深重。不可摄济。故制极法。律简此色同于犯重。乃至死时。所有资产入同举僧。赏功能故。涅槃云。为谤法者。作是降伏羯磨。又示诸恶行有果报故。朽坏遗弃。乃同无用之材尔。

    次重。即僧残。知而下。谓识知犯相而故藏之。随下。始从一夜乃至百夜等。皆随覆日长短。以行覆藏法也。半坏者。毗尼母云。僧残者。如人为他所斫。残有咽喉。故名为残。若然则简异初篇断头名全坏也。行法。即行覆藏时夺行法也。若行覆满。则夺行亦满。今未满而犯。当从初日再行。如行百夜覆藏。今至五十夜已再犯者。则前五十夜已失。理须从初日再行。使满百夜也。行六夜摩那埵亦尔。故大钞云。若二法中重犯者。各坏二法皆重。与本日治之。此法合在摩那埵后出。今取覆藏本日治二法。俱是有无不足。故在六夜前列。若六夜出罪。其必定行。故钞云。若覆与前法不覆与后法。俱同出罪是也。意喜。亦翻悦众。意随顺僧教。咸怀欢喜。枝条。即方便并覆藏罪也。二十。论云若二十清净比丘。出僧残罪。则我法不灭。减则不成。

    清人被谤者。律云。沓婆摩罗子。为僧知事。六群中得恶坊卧具恶请处。起瞋谤言。有爱恚怖痴。遂以淫事诬谤。亲于众中。佛问虚实。彼言我从来乃至梦中不淫。况于觉悟。比丘以事诘问。六群便言沓婆清净无如是事。佛言。沓婆无著人。不故犯戒。应白四羯磨与忆念法也。不痴者。律云。难提比丘得痴狂病。行来出入不顺威仪。多犯众罪。比丘诘问。便言痴时造罪。病差不作。以事白佛。佛言应白四与不痴羯磨。证知病时造过。差后不为。应僧清净得足僧数。黠(胡八切)慧也。言慧性明白时不曾犯也。罪处所者。律云。象力释子。善能论议。得外道切问。前后相违。僧中亦尔。比丘以事白佛。佛言。僧应与白四羯磨。治取本罪。夺三十五事。勘劾。劾谓推穷罪也。不无者。含注戒本云。若状首本罪者。应白四羯磨如法为解。有云觅罪相意同。

    多位下。即互作别作及通学也。问难。既为尼受戒。故须先问遮难。教授。即差教授尼法。正作是僧。今望差被尼边为言。律云。若已差应教授舍教授。彼此有缘也。别住下。此僧为尼作三法也。次下。本律与十诵。尼为僧作三法也。谓不礼不共语不敬畏问讯。此三羯磨。不须现前自言。结集诸白。即差往王城结集等诸白。诸谏残。即谏习近住。劝习近住等法。同戒。除互无外。余淫盗等戒是也。事义下。虽曰戒。于中或轻重不同。或对境差别。如是事义。不可分辨令尽也。

    三四。如自恣满四。只作对首。无别可彰者。言无余别义可以彰召也。三语。即彼此三说也。

    说恣下。以通界集人不满。方开对首三人。四分灭诤中。小众者二三人也。持说。即持衣说净。前人默证便成。安居。如前证问言依谁持律者有疑当往问是也。诸忏。即忏主呵责等。入聚。即非时入聚。明了论疏云。我为如是缘须至某处。白大德知。答言听者。是名白法。又如作余食法。彼云此是我残。汝取食之。斯皆对证人有言告示也。说恣清净。即彼此各陈三说。言某甲清净等。隐显。隐则默证。显则语证。虽然并属对首一位斟酌也。

    二三而已。此亦略举。按本钞中。忏偷兰提舍尼等。皆出四分。持说。即受持三衣。并说药等。当部文无故。大钞序云。当部阙文。取外引用。仍自注云。即用十诵持衣加药之类。诸部。如舍三衣出僧祇。受钵及舍出十诵等是。

    三语。归依佛法僧。即名三语受具。后便止之者。下疏云。以成道初。用三语法。八年制断。今兴羯磨。

    俗戒。即三归发五八戒亦名羯磨。对俗境。即对彼俗人境。授五戒既名羯磨。例今对首岂不名羯磨。故知名义齐矣。

    有三者。一者二人。二者众法对首。三者小众对首。合众多人。即合小众。在众在众法对首中收。

    事局中下。如持衣说药等。不下。简去僧秉。告下正显。但对首舍忏。即四人已下。

    忏舍堕。但问边人也。说恣。皆展转三语。不可秉白及只差五德也。两被下。彼此得成名两被。互与一人名单对。

    时须。即时所要行者。文多广显。指诸部律文也。今此且总其名。

    六相。以衣有三。受舍各对成六。当下。即当受之时。但随分三衣。牒名八法。其余词句。法且无别。若下。暗斥古人。若言受舍各分于六相者。今受舍百一衣物应分说者。必来加害。应作念言。如失火烧舍。但自救身。焉知他事。此则不告亦许不犯。已上俱出本律。

    总夺诸务。即夺三十五事。总而行之。别缘。即生善别缘。如应受戒事是也。事止续行故。故曰还须白行。白入聚落。即非时有缘。当白已入。已上白行出十诵。白诸行出五分。白入聚出祇律。通白。僧祇云。尼凡入僧寺。当在门屋下。先白比丘当筹量。若尼贤善。自又无事。着衣服具者听入。反此不听。比丘入尼寺亦尔。尼请教授。四分白二差一人已。口差二三人为伴。往僧寺中。至所嘱人所。曲身低头合掌云。某寺尼众和合礼比丘僧足。求请教授尼人。三说。此之二种。上出僧祇。后出四分。余食法中。能中有三。一是比丘。二先足食。除不正及不足。三身康和。除病。对法亦三。丰时除俭。二所对是比丘。三未足食者。食体亦三。一时食及清净。多论不净食不成遮。二新净食。非病人残。三不覆藏食。自作三法。一自言现前。应从净人受已。共未足比丘互跪云。大德。我足食已。知是看是。作余食法二授与前人。三舒手相及处。彼作三法。多相义既不尔。例上三衣受舍。但可分两。受三衣出十诵。舍出僧祇。受舍钵出十诵。受尼师坛。准见论。不合说净。义加受舍文也。舍长下。下根畜长说净。上根但三衣。中根百一万事。万或作百。以应上百一故。大钞云。随身所者各得畜一。自外一切尽是长财。事钞即释离衣中云。三衣五衣得波逸提。余衣突吉罗。非谓畜长之衣。此乃百一供身服者。佛令受持。违受故结吉。又三衣是制。通上中下。违故得重。百一衣助身。开于中品。违受故轻。舍请。如一日有两处请。听舍一请与他。重戒即夷。佛言。若有比丘。不乐梵行。听舍戒还家。复欲出家。于佛法中修梵行者。应度出家。故曰通往反也。请依止。初受戒已。依止有德咨承法训也。上三出四分。十二三四亦出当律。三药。即非时七日尽形药也。此是义加受法。七日出十诵。僧欲。即说欲法。可诃。即四提舍尼。悔法偷兰。此下品兰也。未及良缘。即此处小明律人行忏及人数不满等。三根。见闻疑也。期必欲犯。不唯隐他。自亦欲作。故彼闻向一比丘说。便上有危知他性强我若一彼受为食。二口云我止汝取食之。三度与他。此三五种。并出律文。

    溢位。即上标中言二十八。及今注解中。却有三十一。疏中不解白僧残诸行法。故言三十。中二。即尼白入。及尼诸教授二法。局尼所行。不通僧也。所以标与列不同。

    口和问边。即忏主无白和之义。但得口问边人。若单对一人。亦无问边之义。三语。律云若三人。各说言。大德一心念。今僧十五日说戒。我某甲清净(三说)。若二人。相向彼此。如上三说。四人已下。当尽界集。不得受欲。四人相对。一人别说云。诸大德一心。今日众僧自恣。我比丘某甲清净(三说)。不可差人。即只差五德也。受僧施。即非时僧得施。道俗。以施主通七众故。极量。尽一化僧来者。皆得分也。以俱为解脱出家故。局三。若满四人。准母论直作分衣羯磨。若三人者。彼此相语云。二大德忆念。此物应属我等。余二人亦如是三说。亡僧衣。毗尼母云。四人共住。一人死。三人应展转。文同上也。如下。即分衣法中。若据大钞。众法对首中指云。同前众法。

    心念。但有四法。无舍堕一种。彼云。四分说戒自恣。外部受僧得施及亡人衣(十诵有受施僧祇受亡衣)。

    义加。犹言约义开加三位也。时须。时所要行者。非下。言广张更有也。具如前辨。

    恐下。恐云法是心念故不名对首。对首故不名心念。又一向局定。不分三位之别。故为张之。使带本受称。不失自名。

    但者。专独之称。恒须。如晨朝六念。日日须作。若假他证召之。则数数故劳扰。故开独秉。令自行成。

    法本下二句。推本为言。然下。示开作心念。托处。即安居。所资。收说净。受日。即受七日法。济道俗者。如安居?修是济道也。受日出界为檀越。是济俗也。衣。即受三衣。文略受钵。药。即七日尽形。独住。如兰若无比丘对首。皆开作心念也。而下。结归本法。故曰对首。又带初位心念之名。故言对首心念。

    正法。即说戒等。财。如受僧得施。受亡五众物是也。法。如说恣是也。余法。但心念等法。本宗。即众法。大钞云。本是僧秉。亦界无人。故开心念。故曰众法心念。

    轻吉。责心一说悔也。房衣下。如毗尼母中。钝根总作一念。利根比丘口口作念。着衣着著作念。入房入入作念。不二食出腹中。念除诸盖。如云防心显过不过三毒。又对施篇云。然衣食房药四事供养。能施舍悭。受施除贫。此则能所俱净。生福广利。若彼此随情纵逸任性者。则俱堕负处。圣贤同非计是对首。据理于清净比丘边发露。今为护众。说戒恐成喧乱。故开心念。两设。但心念及对首。

    所待。以身是有待之形也。若不济之。法身慧命无以存托故开。如下各如本法明之。

    有三。心念对首众法。开成八种。所摄一百八十四法。故曰毛目往分。各有部类。若乱纶者。便成相扰。自陷陷他。可不慎欤。故律云。若作羯磨。不如白法作白。不如羯磨法作羯磨。如是渐渐令戒毁坏。以灭正法。当随顺文句。勿令增减违法毗尼。当如是学。

    具缘下。初约成法具缘中辨成败。次约羯磨如非中辨成败。

    又二。即秉法人与缘具。如上。即定僧体中云。四人作务通秉众法。以体成僧故也。又云四人成体。加一为事。故后三僧不名本也。皆约下。如前云但四人僧本是僧体。余之三僧随事淳溥。故随分耳。僧体加一得遂前事。房五人憎事情难发。倍五加十号十人僧。心轻罪重。倍十加人号二十人僧。

    上已明之。即四人成体。但下。四人为本。作一切法。只为事情大小故加之。如只差五德。四作无由。今下。对二十人僧以收众事。摄之既备。故收一切法耳。

    过弥成胜者。言人过转胜也。此过下。言何但说过二十。而不言过四五十人耶。将若上下答通。

    或是下。约头数少。相乖。四仪相乖别也。睡下。即睡眠入定愦闹乱语。由本无心同秉法故。隔障。词同覆障。而别隔者不成同相。三根。见闻疑也。若分明委练。前则失也。大钞问云。犯边罪等十八人。及尼中四人。为自言故不足。为体不足。答解者多途。今言此等体既非僧。若僧同知故不足。必不知者成足。而性不足。性即体性。此亦约知故不足。昔人以体不合故不足。即将破戒和尚在十人之外。此非正解。何者。若不知犯。则不得辄用他部。以四分制十人僧。若知他犯。羯磨则不得牒。以实非比丘。

    且下。此之十门。且约今师。总被一切羯磨废立。古师或具九缘。如结界无与欲。又如受日差遣无有乞词等。今家并须立之。如下云。结界无欲立缘显之。受差无乞岂不须告。告即等八陈情也。又如称量前事。诸家则废。今师立之是也。

    衡斗。衡即秤横木也。黍絫。轻重仪云。衡分在初。黍絫居首。量之所起主抄在初。孙子算经。秤之所起于黍。黍者食之黍也。十黍为絫(颜师古云作来戈切)十絫为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又量之所起起于粟为抄。十抄为撮。十撮为勺。十勺为合。十合为升。乃至十斛为钟。今谓衡起黍絫。斗分圭合。盖称量不失其所。今亦然也。

    法通能所者。羯磨属法能被。说恣亦法。非羯磨而不成。即属所被。如下引证。互通者。如举众犯罪。律开通秉单白。共作忏悔。提罪已降皆灭。故曰诸忏单白等。法约事下。约有本作物。非也。以诸法名通。随事召法。法名是通。又岂可约地处不名法摄。如白二加结处。即名大界戒场等。就人。即约能秉人也。如律。指律灭诤中文。故自引云三法现前等。言三法者。律云三种现前。法毗尼人也。云何法现前。所持法灭诤是。云何毗尼现前。所持毗尼灭诤是。云何人现前。言议往反是。既不言僧。则合僧归人通所也。五法。即法毗尼人僧界也。云何僧现前。应来者来。应与欲者与欲。得诃人不诃者是。云何界现前。唱羯磨。若别人对首心念三种现前即得。若四人五人已上僧法。若作羯磨。必须五法现前。以羯磨所起必作法界故。则知五法现前。人与僧别通能也。

    具德。如差敬尼。须具十德。差受自恣人。自恣人须具两种五德等。受日。先观彼是如法缘者可加之。舍衣。观彼是畜用失方者可舍。制造失方者不可舍等。须几成僧。合用多少僧作此法事。又须明律藏识达网缘成败。清净应法预僧数。方可覆下。加覆钵羯磨者。须是彼怀信。方可加之。五八。即受五戒八戒。亦观其机器。先受不曾破等。所谓五戒中破一重。受八戒不得等是。

    事现在前。即所被一百八十四事。或事如可加法。及此不可。故文云非法则息。八种。即但心念乃至白四。行藏。应教可作名行。反此名藏。达下。利害。

    七阶。即七聚各有阶降也。疑即犹预不决。迷即本不学。知律据学教迷心不犯。不学之人迷教须结。理须分辨。不可一概与法。事等晨昏。言分辨明暗如昼夜也。观其犯事。亦当如此。不可无犯加药。有病不治。则成持犯相乱也。同篇合忏为多。各犯别忏为少。不可委曲罔冒也。

    人法物。人法如上。物者。如赏看病人六物。观德有无。随事牒赏等。重轻。又如犯长物尺六八寸。得提名重。减则犯吉名轻。又初一日得衣名前。次下九日名后。衣物散落各舍离多。既成束通舍名合。同篇合忏。异聚别忏。方便为因。根本为果。又因不可与果同忏。如此诸事。未可事至便施。当先一一穷考研核。得其实者。方可加法。则称量无失。

    具下。具则人法事俱起。单则别起。合则两具。故作法随有差别也。

    稊稗。尔雅蕛(音啼)苵(徒结切)郭璞似稗(傍卦切)布地生。秽草也。又云稗草似谷也。或下。随诸羯磨有义则通。反此则塞。何止此也。

    非净不预。律云有犯者不得闻戒。亦不得问犯者说等。望此则是约人。然下。以说戒自恣之法。僧别同遵也。专在者。在法收也。

    但下。释事也。非情即界也。人兴据理属人也。和僧唱相本属法也。今总斯两缘皆为结界。故望正为边属事也。

    前后难准者。或事在前。法人居后。如前结界界毕行说戒受戒等。或但三分。如结界经久后方行受说。岂非起之不定。故三分也。

    有下。此约一事上。自具三种量。衣是非者。如布为是。又绢离煞者乎。亦名是也。罗绮纱縠等非也。并条数长短染色。皆属事也。相解。互解已言也。如中边人加法不成。不一。如六念及座上发露众罪。是望境非一也。心生口言。要须口说令耳闻之方成。非但心念而得成就。

    本缘。如受戒缘。非缘界缘。若有乖差。法不成就。何得混三种俱陈。即界界即事也。人病衣重。此举作法离衣羯磨中牒。必湏具也。不具不成。故成合也。如是语。此多人语法。如前行舍罗白是也。全筹。简破筹。语属人也。筹属事也。此亦二合。七缘。三单三双一合也。

    异篇别法。不可将提与吉忏等。同下。同或作当。即同是一提。而种相虽别。同皆一忏名合。各忏名离。于理无妨。故曰皆得。

    臧否。臧善成也。否不就也。

    徒取至法式来。释文据。次从即如至成准释义来。且初僧事者。即羯磨也。难事恶比丘留难也。

    居宗。宗本也。此羯磨。即结界一法。如下引例。如上。即通局相摄。

    奖务。奖成也。务事也。言不能奖助法事尔。金石二物者。钟磬本此方乐器也。金作钟。石作磬礼云折如磬。随鸣者。本与铜铁。凡可鸣者皆得作尔。唯除添毒树。击鼓诫兵。周礼曰以薣(音坟)鼓鼓军。是法也。有本作世字非也。周易云鼓之以雷霆。则其所像也。礼记曰伊耆氏蒉桴土鼓。盖其始也。七相。即量影。破竹作声。作烟。吹呗。打鼓。打犍杂。打地。若唱诸大德布萨时到。今文声色可摄七种。又唱令局收后一。

    下位。即沙弥。钞云使旧住沙弥净人打是也。具道。即大比丘。二人。沙弥净人。

    微稠。即虚揩十下也。轨度图经云。量时约众粗习先模。执杵定心虚揩十下。稀著者。从十一下去。其声渐稀渐着也。直至三十七下。待此声绝。别打一下名一通。集声闻众。又挝一下名二通。集缘觉众。复击一下名第三通。集菩萨众。故曰加三捶也。图经云。莫不三通为节用集三乘。至于律制成述三通。即三下也。故云结三通义也。

    有定不定者。假人熏修有胜劣。即能迁业于后世或后后世受或不受等。必定者。业报俱定。虽至圣位亦不免之。有缘便止。如付法藏传中。罽腻吒王以大煞害故。死入千头鱼中。剑轮绕身而转。随斫随生。若闻钟声。剑轮在空。如是因缘。遣信白令长打。使我苦息。遇善。即钟声打者发愿。如智兴律师事是。又王先于马鸣处忏悔为因。今闻钟脱苦是缘。此皆因缘相感威仪经。即三千威仪。汉安世高译二卷。彼第二云。揵稚有五事。一常会。二旦食。三昼饭。四收盘。五无常。复有七法。一县官。二火。三水。四贼。五会沙弥。六会优婆塞。七呼私儿(以上合十二时)。于中打有多少。如常会大击二十下。旦食八下。乃至会沙弥三下。会优婆塞二下。呼私儿一下。彼经下文复有三十二十十下五下法。避烦不引。

    乱伦。伦理也。言紊乱常理也。盗僧祇。即盗众物也。分异。不成和同相也。

    知钟者。言使人鸣钟时。作知是看是也。元下。凡作知净语是。自不得作。故以净语代之。今既通自作教他。何须此语。故知用者谬矣。人畜。对者情上。论人则如云打比丘者提。打下众者告。欲心打女人僧残。畜则如云道人行杀牛羊。罪重而戒轻。不得杖拟畜生等。非情者。如打故衣者提。或椎打刀刺伤地者随。故上云其事极多。咸有。戒文中既有打字。亦可改之作知净而为之耶。并以下二句。申知净之意也。别有所为。即有生长者故得用可。如令人打草木花果等故须用。此亦对外道俗流执有生长义。若许自坏生被讥谤。故特遮之。故下。出击撞檛打义。盖随此方呼召。一相以翻也。文似不次。念于击撞钟鼓下。着之。将并下二句。却于声发下安之。义方贯尔。巨大也。忌畏也。言为事虽是小。而为学者之大畏忌。儒云无择言。今若有用者。是有择去之言。

    丧我之方略者。若乖异则各执我人。今制同界和集。是亡丧我人法道也。

    余界。即摄食。后当广说。即诸界结解中。

    诃人。即恶比丘。如后。即下结小界中。

    二处。一在界内。二在限外。作对首心念。界内通作诸法。但除余解界结界。不得妄秉。咸有制约等者。若作说恣二界。亦须通集。若作余法。则二界各集。

    无内。以众僧丛坐。内无余地。下得言无内可集。若身外既有自然地。何不同前无场大界有外可集。答下。谓元制小界。正遮恶比丘也。虽有不集。不妨成法。不同大界。非法恶人故说无场。

    有两集。有场四处集也。如界外作对首加药。界内作受日羯磨。中隔对首持衣。戒场体中行受戒法。四处各集。四法各成。并不相碍。若作说恣。必要尽集大界体中说恣。以是众同之本故。理须四处集来。必私逃叛远出亦犯。见相便求。见有一人等。便须求集。多有句数。本律说戒犍度云。时有一住处。说戒日客比丘来。见旧住比丘在戒场上。见而不求。便作羯磨。诸比丘白佛。佛言成羯磨说戒有罪(一句)。若见为便求。求已不唤。成羯磨说戒有罪(二句)。若见已求。求已唤。成羯磨说戒无罪(三句)。闻疑亦如是(同上三句)。又有住处。说戒日。旧比丘见客比丘在戒场上三句。并闻疑三句。并同上。

    落漠。渺漫貌。必本非法。必若究本。结法不成。则令后法不就。后缘。即受戒忏罪等。岂非冒滥使后法不成乎。以后法缘从前界起故。此言下。谓此言甚易解尔。恐临时人情固执。卒难改革。故使通集以验成不。

    问下。意谓大界中说戒自恣四处集来。如向已陈。今坛上有四集之理不。两集。即说恣也。亦须四处集来。两或作四。难开。如下云说恣云衣。此三本制大界难开戒场是也。

    诸律。即僧祗下诵等。如列。如注诸列者是。各解。即注中别解四种是也。

    约僧。即人不可分别也。约处。即处不可分别也。僧祗下。证处不可分。七树为量。总计七树之相合得。六间七弓。一弓五肘。一肘尺八。计六间即六十三步。谓六尺为步。一间得十步半。六间即六十三步也。相去。即东西二众相去中间。有七树之量。则不犯别。

    错算。古谓七树而有七间。是错算也。衣界。即离衣界。要八树为量。诸师算之成七间尔。今例七树。止有六间明矣。

    各有势分。合初树与第七树。两头枝叶势分。各有半间。可共成一间。是亦成七。于义善成。斯之下。指上诸非。岂不是我执情爱。致使穿虚凿空。以符自见。且僧祇律中。有人问佛种树法。佛答弓七种一树。波离续来。问集僧量。便以七树答之。是知假以树相示人。何处实有种树等相。

    皆半折之。即彼此二众各面。有三十一步半。是随分自然者。有人者。但令异界自然在我。自然界外无错涉之过。并成法事。今行事之家。恐有别众。但为深防。故于方面各半倍之。实而言之。各半减是(已上如文)。余之自然。即道行水界等。半约。如有难兰。若有五十八步四尺八寸。此亦二众相望也。若半减之。可例上作。令为深防。故半倍之。

    行迹到处。此谓古人准彼律。自然外。更加大小便行来处。弃粪扫处等。皆是势分所收。空有。空即兰若。有即聚落。此乃自分盗相。且不干集僧之事。何得引彼证此。

    今下。若可分别自依篱墙等集。只为不周。故约步限。何得更取行来处。则成远近通漫。

    若无僧坊。即一聚中。先未有便坊及结界处也。今若结者。要齐聚落界尽集也。纵彼。即十诵下齐行来处。此制分齐通摄。恐妨界内作法故。若四分聚落界。但取院相。必下。大师准彼意。亦有不约势分内集。以云约篱堑集故。

    兰若。亦云阿练若。即闲静处。

    诸部。即僧祇十诵等。皆云僧界尽一狗卢舍。而互说大少之量不定。如僧祇即二千丘。弓长五肘。十诵即五百弓。弓长四肘。乃名同而量别矣。鞞。尔推曰小鼓谓之应。纂要曰。应鼓曰鞞鼓。亦曰??鼓(转音胤。亦曰田击鼓。以引大鼓鼓。胤者引也。言先也。文见三礼图)。鼓(苻分反)大鼓曰鼓。长八尺也。皆是下。出大小所以。亦由智论说由旬三别。大者八十里。中者六十里。下者四十里。皆谓中边山川不同。致行李不等。斯可例知。杂宝藏。此经是元魏吉迦夜共昙曜译八卷。以彼第二云拘卢舍。注云秦言五里。大钞云相传用此为定。

    有难。为恶比丘来作留难也。故开兰若集僧界校异前五里。通计下。即七个二十八肘。七个二十成百四十肘。又余七个八肘成五十六肘。每肘长尺八。十肘成丈八尺。六尺为步。十肘得三步。百肘三十步。又九十肘得二十七步。共成五十七步。更余六肘在。成一丈八寸。将六尺为步。添前成五十八步四尺八寸。彼文。即善见。各行。谓各行法事互不相障也。故下。结归有难。

    萨婆多者。此引彼别众食戒文。广如会正所引。部别有由者。言有因由也。以婆论为能解之论。虽不定量。而所解十诵。却立其量也。故次引十诵显之。六百步。计二里也。

    不妨内法。言不妨掷水砂内比丘集作法也。此论。指善见。以上引云。水中不得结作法界。故今解之。今则下。今师出可结意也。除无船桥。反显有者亦得。以来去无障故。下云水难不恒。卒增障集。既无津度。结不成也。如下。指结界中。

    六相。即上四处中。聚落兰若各分出二。故成六也。方面。所向方隔也。彼此各收。即彼之六相。在我六相限量之外。各集各结。各作别法。理可通成。反此错涉。便成别众。集结不成。故须善视时缘。不可滥妄委托也。

    四分律随机羯磨疏正源记卷第二

    绍兴府会稽县广孝乡苏墟里屯头村前庄西保居住正信奉

    三宝考女弟子陈氏  一娘伏为

    亡考奄终仁寿已舍浮生。痛思鞠养情深生成义重。欲伸报谢必仗胜缘。遂发志诚。抽施净财七十千足。开此律宗记文一卷。助广流通。光荣佛祖。所鸠妙秘。式荐去程

    先考陈大郎伏。愿罪山倾倒。业海干枯。顿超九界之身。速证一乘之果。然后河沙品汇法界冤亲。俱藉良因齐登彼岸。

    时戊辰绍兴正月上日 谨题
上一页目录下一章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