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四分戒本如释卷第十一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明 广州沙门释 弘赞在犙 绎

    ○七众学法(开三) 初总标 中别列 后结问。

    △初总标

    诸大德。是众学戒法。半月半月说。戒经中来。

    释曰。梵云。式叉迦罗尼。亦云尸叉罽赖尼。此译为应当学。谓是所应学事也。胡僧翻为守戒。言此罪微细。持之极难。故随学随守以立名。斯乃义翻。非正译也。毗尼毗婆沙论问曰。余篇不言应当学。而此戒独尔。答曰。余篇易持。而罪重。犯则成罪。或众中悔。或对首悔。此戒难持而罪轻。脱尔有犯。心悔念学。不结罪名。直言应当学也。然此学法。虽不出其罪名。设有违犯。皆作突吉罗忏。而犯有故误。忏阶两列。故。则对他说悔。误。乃自责心除。诸律论中。皆明故误二心。如律本云。故作者。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犯突吉罗。根本律摄云。若苾刍不依佛教。不顾羞耻。欲为非法者。捉衣开张。得责心恶作。若披着身。得对说恶作。若苾刍有顺奉心。而着衣不如法。或是忘念。或时无知。非法著者。惟犯责心恶作。按诸律论。多云此众学戒。佛最在初结。而集法藏者。编次在后。言其罪名虽一。而轻重有五。以重戒在先。轻戒在后。此戒于五篇中最轻。是故在后。又以一是实罪。二是遮罪。以实在初。遮者在后。又以一是无残。二是有残。是故重者在初。轻者在后。然于百事中。未必尽在初结。以首戒冠初。故云初也。如佛初度五比丘出家。服饰尚俗。佛作是念。过去诸佛。云何教诸弟子着衣服耶。即以天眼观知。如净居天所著衣服。遂告五比丘曰。汝从今后。应同净居天齐整着涅槃僧。萨婆多论问曰。五篇戒中。佛何以止制着泥洹僧及三衣。观去来现佛。并净居天耶。答曰。佛结五篇戒。此最在初。以此贯初故余篇不说。又此戒于余篇是轻者。将来弟子不生重心。是故如来以佛眼观去来诸佛。及净居天。而后结也。使来世众生不生慢罪。又三世诸佛结戒。有同不同。于五篇戒中。不必尽同。此着泥洹僧袈裟。三世诸佛尽同。是故此戒观诸佛及净居天。余篇不观也(实罪。即性罪也)。

    △中别列

    此众学戒法。文句简略。事多同轨。不繁条列科名。当文思之。即得其旨。至于缘起释义。律本或具。不具。稽诸犍度。多是六群兴起。同是遮罪。并皆行护威仪。轻重惟分故误。更无别相可得。然其事理。单复无恒。今统百法。约为十事。摄以成颂。俾学习者。而易持之。一着衣事。二入村事。三坐起事。四啖嚼事。五护钵事。六便利事。七说法事。八塔像事。九道行事。十升树事。颂曰。

    齐整着裙并三衣  入村舍坐啖嚼事

    护钵便利说法仪  敬塔房像道行树

    当齐整着涅槃僧。应当学(一)。

    释曰。佛在舍卫国。六群着涅槃僧。或下或高。或作象鼻。或作多罗叶。或时细褶。居士讥嫌。谓似王臣及戏笑俳说人等。诸比丘白佛结戒。涅槃僧。或云泥洹僧。此言裙。当齐整者。谓应离不齐整着之过也。云何不齐整。或系带?下。或高褰齐膝。或垂前一角。如象鼻形。或垂前二角。如多罗树叶。或绕腰作细褶(律摄云。谓捉裙边细叠成褶。腰间总擪。形若多罗叶。上聚下散者。是也)。是中犯者。若不依佛教。而故作者。犯应忏突吉罗。以故作故。犯非威仪突吉罗。若不故作。突吉罗。向下诸戒。准此应知。更不别出。余四众突吉罗。此之百法。尼皆同学。间有一二不同者。于下随事注出。不犯者。?中生疮。下着。若脚??有疮高着。若寺内。村外。及作时。在道行时(西域记云。泥缚些那。唐言裙。旧曰涅槃僧。讹也。既无带襻。其将服也。集衣为褶。束带以绦。褶则诸部各异。色乃黄赤不同。内法传云。如有部裙制。横五肘。竖二肘。絁绢。及布。随有作之。西国并悉单为。神州任情复作。横竖随意。绕腰既讫。抬使过?。右手牵其左边上角。在内牵向腰之右边。左边上裾。取外边而掩左畔。两手二畔。举使正平。中间矗直。即成三褶。后以两手各蹙至腰。俱将三叠。向后掩之。两角各抬三指俱插向脊。使下入腰间。可三指许。斯则纵未系绦。亦乃着身不落。后以腰绦。长五肘许。钩取正中。举向?下。抹裙上缘。向后双排。交度前抽。傍牵左右。各以一手牢擪两边。缠彼两绦。可令三度。有长割却。少则更添。绦带之头。不合缉彩。其绦阔如指面。则靴绦袜带之流。或方。或圆。双亦无损。麻绳之类。律文不许。凡踞坐小床。及拈之时。牵裙上。裙下角。急抹裙缘。擪于膝下。但掩双胯。露胫无伤。高须上盖脐轮。下至踝上四指。斯乃俗舍之仪。若在寺中。半腨亦得。此之剂限。佛自亲制。非是人意。辄为高下。宁合故违教旨。自顺凡情。所著裙衣。长伸拂地。一则损信心之净施。二乃慢大师之格言。西国裙衣。并皆横着。良由彼方自?幅宽二肘。此着衣仪。律文具有其制。但且略陈纲要。细论非面不可。斯谓圆整着裙矣。然四部之殊。以着裙表异。一切有部。则两边向外双褶。大众部。则右裙蹙在左边。向内插之。不令其堕。上座。正量。制亦同斯。但以向外直翻。傍插。为异。腰绦之制。亦复不殊。尼则准部如僧。全无别体)。

    当齐整着三衣。应当学(二)。

    释曰。缘处同前。当齐整者。谓离不齐整也。云何不齐整。或下垂过肘露胁。或高过脚??上。或下垂一角如象鼻。或垂前两角。后褰高。成细褶已安缘。不犯者。肩臂有疮。下着。余悉同上(内法传云。其着法衣。及施[巾*勾]纽法式。依律陈之。可取五肘之衣。叠作三褶。其肩头叠处。去缘四指许。安其方帖。可方五指。周刺四边。当中以锥穿为小孔。用安衫[巾*勾]。其[巾*勾]或绦或帛。粗细如衫[巾*勾]相似。可长两指。结作固心。将[巾*勾]穿孔。向外牵出。十字交系。便成两[巾*勾]。内纽在中。其胸前叠处。缘边安纽。亦如衫纽。即其法也。两头去角可八指许。各施一[巾*勾]一纽。此为食时所须。反褶胸前。纽使相合。此成要也。凡在寺内。或时对众。必无带纽。及笼肩披法。若向外游行。并入俗舍。方须[巾*勾]纽。余时但可搭肩而已。屏处执务。随意反抄。若对尊容。事须齐整。以衣右角。宽搭左肩。垂之背后。勿安肘上。若欲带纽。即须通肩披已。将纽内[巾*勾]。回向肩后。勿令其脱。以角搭肩。衣便绕颈。双手下出。一角前垂。阿育王像。正当其式。出行执伞。形仪可爱。即是依教齐整着上衣也。其三衣若安短纽。而截长绦。则违教之愆现免。着横裙。而去腰缘。乃针线之劳交息。所有瓶钵。各挂两肩。才至腋下。不合交络。其襻不长。但容穿膊而已。若交络胸前。令人气急。元非本制。即不可行。设有余衣。长搭肩上。然后通披。覆其衣钵。若其向寺。及诣俗家。要至房舍安置伞盖。方始解纽。挂其衣钵。然其薄绢为袈裟者。多滑不肯着肩。礼拜之时。遂便落地。任取不堕物为之。絁紬白?。即其要也。其僧脚崎衣。即是覆膊。更加一肘。始合本仪。其披着法。应出右肩。交搭左膊。房中恒着。唯此与裙。出外礼尊。任加余服。杂事律云。苾刍热时于自房内。但着下裙及僧脚崎。随情读诵。说法。作衣服等。于四威仪。悉皆无犯。舍利弗问经云。修供养时。应须偏袒。以便作事。作福田时。应覆两肩。现田文相。云何修供养。如见佛时。问讯师僧时。应随事相。若拂床。若扫地。若卷衣裳。乃至种种供养。云何作福田时。国王请食。入里乞食。坐禅。诵经。经行树下。人见端严。有可观也)。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应当学(三)。

    释曰。缘处同前。反抄衣者。谓左右反抄衣着肩上也。不犯者。胁肋边有疮等(律摄云。上下衣服。不得偏抄一边。露现形体。双抄总摄两边。置于肩上)。

    不得反抄衣入白衣舍坐。应当学(四)。

    释曰。前戒是行威仪。此戒是坐威仪。谓在俗舍坐时。应好遮身。勿为撩乱。失比丘仪。当端身正意。生他信敬。若放恣诸根。抄衣露体。令他讥谤。则为自损损他也。

    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应当学(五)。

    释曰。缘处同前。衣缠颈者。谓总捉衣两角。着在肩上也。不犯者。肩臂有疮等。

    不得衣缠颈入白衣舍坐。应当学(六)。

    释曰。谓在俗舍。当齐整着衣。现福田相。而坐也。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应当学(七)。

    释曰。缘处同前。覆头者。谓以衣。若树叶。若碎段物。而覆盖头也。不犯者。或患寒。或头上生疮。或命难。梵行难。覆头而走(僧祇律云。若风寒雨及病。不得全覆。当覆半。令一耳现。若见二师上座当却。不得覆头入厕。若在屏私房覆。无罪)。

    不得覆头入白衣舍坐。应当学(八)。

    释曰。义如前释。又比丘不得裹头。是白衣法。若头冷痛。听以毳。若结贝。作帽。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应当学(九)。

    释曰。佛处同前。六群跳行入俗家。居士嫌言。似如鸟雀。佛为结戒。跳行者。谓双脚跳跃也。不犯者。若为人所打。若有贼。及恶兽。若有棘刺。或渡渠及坑堑等。

    不得跳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十)。

    释曰。谓比丘。凡有所行步。非大人相者。皆应离之(僧祇律云。不得抱膝坐。不得交脚坐。交脚者。髀着髀上。膝着膝上。腨肠着脚胫上。脚着脚趺上。若病无罪)。

    不得白衣舍内蹲坐。应当学(十一)。

    释曰。佛处同前。有居士请僧设食。时到。诸比丘至家就座而坐。六群蹲踞。比座以手触之。即倒露形。佛为结戒。蹲坐者。若在地上。若在床座上。而尻不至地。即是双足蹈地。两膝并竖也。不犯者。尻边生疮。若有所与。若礼。若忏悔。若受教诫。所谓胡跪者。是也(尻。苦高切。音考平声。谓脊梁尽处是。即臀也)。

    不得叉腰行入白衣舍。应当学(十二)。

    释曰。佛处同前。六群手叉腰行入俗家。故制。叉腰者。或以一手。两手。而自叉腰匡肘也。不犯者。胁下生疮。若寺内。村外。作时。道路行时。

    不得手叉腰入白衣舍坐。应当学(十三)。

    释曰。谓以手义腰匡肘。而妨比座。纵无比座。亦非仪轨也(十诵云。不掌扶颊坐)。

    不得摇身行入白衣舍。应当学(十四)。

    释曰。缘处同前。摇身者。谓左右戾身趋行也。比丘尼得堕罪。不犯者。或为人所打回戾身避杖。或避恶兽。或逢担棘刺人。戾身避。或渡坑渠。或时着衣。回身看衣齐整不。

    不得摇身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十五)。

    释曰。谓在白衣家内。当整肃容仪。端身而坐也。

    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应当学(十六)。

    释曰。缘处同前。掉臂者。谓垂臂前却也。不犯者。或为人打。及恶兽来。举手遮。或以手招伴。

    不得掉臂行入白衣舍坐。应当学(十七)。

    释曰谓在俗舍时。应端拱而坐也(僧祇律云。不得动手。动足。舞手。舞足坐。当安祥靖住。若有所问者。当先护戒。随顺而答)。

    好覆身入白衣舍。应当学(十八)。

    释曰。缘处同前。若不好覆身。则处处露现也。不犯者。被缚。或风吹衣离体。

    好覆身入白衣舍坐。应当学(十九)。

    释曰。谓在俗舍坐。当好覆盖身仪也。不应着一衣。除大小便处。不应着串头衣。及绣衣。不应着袄(是裘属。又袍袄也)。不应着皮衣。不应着褶。不应着草衣。树皮衣。树叶衣。璎珞衣。毛衣。发衣。马牛尾衣。如是一切白衣及外道之法。不应作。若患寒。听着复贮衣(僧祇律云。三衣并听絮。应用致物作五衣。若物疏者。应两重。三重作。若五衣疏者。七衣应用致物作。若七衣疏者。大衣应用致物。若大衣疏者。七衣应用致物。坐时当一手褰衣。一手按坐具。然后安祥而坐)。

    不得左右顾视行入白衣舍。应当学(二十)。

    释曰。缘处同前。左右顾视者。谓处处看也。不犯者。若仰瞻日时节。或命难梵行难。左右处处伺求方便道路欲逃去(律摄云。不高视者。举目视前一逾伽地。是为视量。逾伽量者。长四肘也。不应傍视。亦不回顾。端形直视徐行而进。牛马犬等。应预观察。不应逼近。恐有伤损。僧祇律云。谛视行时。不得如马低头行。当平视行。防恶象马牛。当如担辇人行。不得东西视瞻。若欲看时。回身向所看处)。

    不得左右顾视入白衣舍坐。应当学(二十一)。

    释曰。凡在俗舍。当端心直视。系念在前而坐。不应看他行人往来。技儿歌舞等(根本律云。在白衣舍。他未请坐。不应辄坐。不善观察。不应坐)。

    静默入白衣舍。应当学(二十二)。

    释曰。缘处同前。不静默者。高声大唤。若嘱授。若高声施食。不犯者。若聋。若命难。梵行难。高声而走。

    静默入白衣舍坐。应当学(二十三)。

    释曰。谓在俗舍坐时。宜当寂静。如圣默然。有问随答。欲有所言。当平平语。欲有所唤。应弹指令觉。若前人不闻。应语比座传知。

    不得戏笑行入白衣舍。应当学(二十四)。

    释曰。缘处同前。戏笑者。谓露齿而笑也。不犯者。或念法欢喜而笑。

    不得戏笑入白衣舍坐。应当学(二十五)。

    释曰。谓在俗舍坐。当敛容整肃。如大人相。勿为儿戏法(僧祇云。不得白衣家内笑坐。若寺内食上二师上座前不得笑。若有可笑事。不得出尔现齿大笑。当忍之。起无常苦空无我想。思惟死想。当自啮舌。若复不止者。不得现齿大笑。当以衣遮口制之)。

    用意受食。应当学(二十六)。

    释曰。佛在舍卫国。有居士请僧设供。手自斟酌种种饮食。六群不用意受食。捐弃羹饭。佛与制戒。不用意受食者。捐弃羹饭食也。不犯者。或钵小故食时弃饭。或还堕案上(五分律云。一心受食者。左手一心持钵。右手扶缘)。

    当平钵受食。应当学(二十七)。

    释曰。缘处同前。六群溢钵受食。捐弃羹饭。故制。不平钵者。溢满也。不犯者。或时钵小。或还堕案上。时诸比丘受檀越请。错乱而去。或已去。或方去。或已坐。方坐。或已食。方食。或已出。方出。佛言。欲往受请。应至僧常食处。可见处住。檀越来白时到。上座应在前。如雁行而去。若有三宝事。瞻病事。应白上座。在前去。若有命难梵行难。听不问去。往彼食处。不应错乱聚住。应随次坐。上中下座。应互相看。若有不如法座。不善覆身者。应弹指令觉。若遣人语令知。不应贪恭敬故。在后往食上。令诸比丘起。若未来者。听比座开坐处。若檀越与上座果。应问言。果净未。若言未。应语令净。若已净。应问为谁送来。若言。为上座。得随意取。若言为僧。应语令传使遍。与羹亦如是。若有比丘不得食。听比座为索。若无。比座应自减半与。不应得食便食。应唱言。等得。然后食。不应匡肘食。不应大咳唾。应徐徐弃唾。不应食已默然而出。上座应为檀越说大嚫。乃至为说一偈。若上座不能说。应语能说者说。若上座不语。及语而不说。皆恶作罪。大嚫时。余比丘不应去。应上座四人相待。若为三宝事。瞻病事。应白令知。然后去。若檀越欲闻种种法。应随机为说。赞叹布施。持戒。并佛法僧(言等得者。或云等供。勒伽论云。众僧行食时。上座应语一切平等与。使唱僧跋。然后俱食。言僧跋者。众僧饭皆平等。目得迦云。佛告苾刍。凡于众首为上座者。所有供养。置在众前。先令一人执持饮食。或先行盐。在上座前。曲身恭敬。唱三钵罗佉多。未唱已来。不得受食。当知此言。有大威力。辄违受食。得恶作罪。注曰。三钵罗佉多。译为正至。或为时至。或为善至。或是密语神咒。能除毒故。意道供具善成。食时复至。准其字义。合当如此。然佛昔与大众受他毒食。佛教令唱。然后方食。所有毒药。皆变成美味。以此言之。乃是秘密言辞。未必目其善至。东西两音。临时任道。并分之地。唱时至者。颇有故实。等供。食遍。不是正翻。食罢随意。亦非圣说。昔云僧跋者。讹也。佛教遣唱食前。今乃后称。食遍非真。失于本意。上座未免其??。讹替多时。智者详用。言大嚫者。或云达嚫。义当施颂。有云。报施之法。名曰达嚫。导引福地。亦名达嚫。即是为其施主咒愿也。义净三藏云。世尊在日。亲为咒愿。但至食罢。必为说特欹拿伽他。是将施物供奉之义。特欹尼野。即是应合受供养人。是故圣制。每但食了。心须诵一两陀那伽他。报施主恩。旧云达嚫者。讹也。颂云。饭食已讫。当愿众生。德行充盈。成十种力。所为布施者。必获其利义。若为乐故施。后必得安乐。绎曰。陀那。此云施。伽他。旧云伽陀者。是也。佛言。食时。若人。非人。应与食乃至一抟。大论云。若初得食时。先献三宝。后施四生。杂事云。佛言。凡啖食时。为施畜生。留一抄食。普施群生。勿拘一类。可于饭上。以水浇湿。饼须细擘。散之于地。随意当食。不应遮止。涅槃经云。若有住处。不能施食者。是魔眷属。非我弟子。寄归传云。既其食了。以片水漱口。咽而不弃。将少水置器。略净右手。然后方起。欲起之时。须以右手。满掬取食。持将出外。不简佛僧之物。圣遣普施众生。未食前呈。律无成教。又复将食一盘。以上先亡。及余神鬼。应食之类。可将其食。向上座前跪。上座乃以片水洒。而咒愿曰 以今所修福 普沾于鬼趣 食已免极苦 舍身生乐处 菩萨之福报 无尽若虚空 施获如是果 增长无休息持将出外。于幽僻处。林丛之下。或在河池之内。以施先亡矣。然后施主授齿木。供净水。盥漱如法已。僧徒辞别之时。口云。所有福业。悉皆随喜。然后散去。此是西方一涂赴请。受供之式。广如彼文。此不繁述)。

    平钵受羹。应当学(二十八)。

    释曰。缘处同前。六群受饭过多。不容受羹。故制。不犯者。钵小堕食案上。

    羹饭等食。应当学(二十九)。

    释曰。缘处同前。居士设供请僧。手自行食。下饭已。入内取羹。六群食饭已尽。居士与羹已。复入内取饭。取饭还。彼食羹已尽。居士讥嫌。佛为结戒。不等者。羹未至。饭已尽。饭未至。羹已尽。不犯者。或时正须饭。不须羹。或时正须羹。不须饭。或日时欲过。或有难缘疾疾食。

    以次食。应当学(三十)。

    释曰。缘处同前。居士请僧设食。六群不次第取食食。故制。不次第者。钵中处处取食食。不犯者。或患饭热。挑取冷处。若日时欲过等(十诵云。不得钵中择好食)。

    不得挑钵中而食。应当学(三十一)。

    释曰。缘处同前。居士设食。六群受食。当挑钵中而食。令现空。故制。挑者。置四边挑中央至钵底也。不犯者。若患饭热。开中令冷。或日时欲过等。

    若比丘。不病。不得自为己索羹饭。应当学(三十二)。

    释曰。缘处同前。居士供僧。手自行食。六群自为己索食。如讥饿时。故制。不犯者。若病自索。若为他。他为己索。

    不得以饭覆羹。更望得。应当学(三十三)。

    释曰。缘处同前。居士与一六群比丘羹已。识次。更入内取羹。彼于后。即以饭覆羹。居士还问。彼便默然。佛因制戒。不犯者。或时正须饭等(律摄云。羹饭不得互掩覆者。意欲多求。长贪心故。应于饮食生厌离想。是为出家所应作事。随得随食。少欲为念也)。

    不得视比座钵中。应当学(三十四)。

    释曰。缘处同前。居士设食供僧。六群中一人得食分少。见比座分多。即语居士有爱。佛为制戒。视者。谓看视谁多谁少。现于贪相。见他多得。便生瞋姤。故不听视也。不犯者。若比座眼闇。为看得食不得食。净不净。受未受。

    当系钵想食。应当学(三十五)。

    释曰。缘处同前。六群受羹饭已。左右顾视。不觉比座取其羹藏之。佛为结戒。系想钵者。谓不左右顾视。当自系心。念食充身。以成道故。不犯者。或比座眼闇为受取。看净不净等(勒伽论云。若食一一食时。当观此食。从何处来。从仓中出仓从地出。地以和合种子得生。今复还养粪身。举搏时。作粪想。正念在前。不以散乱心啖食。当作逆食想。从地得想。病想等。智度论云。思惟此食。工夫甚重。计一钵之饭。作夫流汗。集合量之。食少汗多。此食辛苦如是。入口即成不净。宿昔之间。变为[尸@失]尿。本是美味。恶不欲见。行者自思如此弊食。我若食着。当堕三涂。如是观食。当厌五欲)。

    不得大抟饭食。应当学(三十六)。

    释曰。缘处同前。六群大抟饭食。令口不受。故制。大抟者。口不容受也。不犯者。日时欲过。及有难至。疾疾食(僧祇律云。不得大团。亦不得小。如淫女两三粒而食。当可口食。上座当徐徐食。不得速食竟住看。令年少狼狈食不饱)。

    不得大张口待饭食。应当学(三十七)。

    释曰。大张口者。谓饭未至。先大开口以待也。不犯同上(僧祇律云。比丘食时。当如雪山象王食法。食入口已。以鼻作后口分齐。前食咽已。续内后团。若口有疮。得预张口。无罪)。

    不得含饭语。应当学(三十八)。

    释曰。六群含饭语。故制。此据缘起结戒。故云含饭。准义。凡是含一切食。皆不应语话也。含饭语者。谓饭在口中。语不分明。令人难解。亦是白衣。婆罗门法。非比丘仪。故不听作。不犯者。或曀而索水。或命难。梵行难。作声食(僧祇云。若食上二师上座唤时。咽未尽。能使声不异者。得应。若不能得者。咽已然后应。若前人嫌者。应答言。我口中有食。是故不即应。五分云。益食时。听言须不须)。

    不得抟饭遥掷口中。应当学(三十九)。

    释曰。六群抟饭遥掷口中。居士嫌言。如似幻师。故制。遥掷者。谓先张其口。乃以饭团遥掷入口也。不犯者。或被系缚。

    不得遗落饭食。应当学(四十)。

    释曰。六群手把饭抟。啮半食。故制。遗落食者。谓半入口。半在手。即是食半留半也。不犯者。啖薄饼。燋饭。瓜果蔗菜等(僧祇律云。若麨团大。当手中分令可口。饼亦如是)。

    不得颊食食。应当学(四十一)。

    释曰。六群颊食食。居士嫌言。如似猕猴。故制。颊食者。谓故??食。令两颊鼓起。如似猕猴也(僧祇律云。不得口中回食食。谓含饭团。从一颊。回至一颊。当一边嚼。即嚼边咽)。

    不得嚼饭作声食。应当学(四十二)。

    释曰。嚼者。啖嚼也。不犯者。嚼干饭。及燋饭。瓜果等(僧祇律云。不得??作声食。不得全吞食。嗗嗗作声。若咽喉病。无罪。十诵云。啜粥不得作声。啖根茎等。勿令大作声)。

    不得大噏饭食。应当学(四十三)。

    释曰。噏与吸同。气出为吹。气入为吸。是引食入口也。噏饭者。谓张口遥噏取其饭也。不犯者。若口痛。若食羹酪浆等。

    不得舌?食。应当学(四十四)。

    释曰。舌?者。谓长舒其舌。以?取饭食。或?掠两唇也。不犯者。或被缚。或手有泥腻(僧祇律云。不得?手食。若酥油。蜜。石蜜。着手者。当就钵缘上概。聚着一处。然后取食。不得??指食。若蜜盐着指头得??。无罪)。

    不得振手食。应当学(四十五)。

    释曰。振者。举奋也。不犯者。食中有草。有虫。或手有不净。欲振去之。或有未受食。手触。而污手。振去之(僧祇律云。若振手时。不得向比座振。若食着手。当向己前振。若钵中抖擞)。

    不得手把散饭食。应当学(四十六)。

    释曰。把散饭者。谓散弃饭也。不犯如上(僧祇律云。受食时。不得令一粒落地。若净人潟时堕地。无罪。食着口中时。勿令落地。误落者。无罪。若啖瓜。果蔗时。皮。核。滓。不得纵横弃地。当聚足边。十诵云。食堕所受草叶上者。应食。若有土著。吹却土而食。或有多土著者。水洗得食)。

    不得污手捉食器。应当学(四十七)。

    释曰。污手者。谓有食腻所沾。及余垢所污。凡为饮食。当净洗手已。方捉饮食之器。不犯者。草上受。叶上受。洗手受(五分云。不曲指。收钵食。不嗅食食。不嫌诃食)。

    不得洗钵水弃白衣舍内。应当学(四十八)。

    释曰。六群食已。洗钵。弃洗钵水及余食。狼藉在地。故制。洗钵水者。杂饭水也。不犯者。若澡槃承取水。持弃外(僧祇律云。食时当称腹而取。不得多受。若净人卒多与者。未啖时应减与比座。若比座不取。应与沙弥。及园民。若洗钵时。不应一粒泻弃地。若有者。应聚着板上。叶上。若细粒。若麨。不可得聚者。无罪。十诵云。问主人弃。不犯。五分律云。有诸白衣新作屋。欲得比丘钵中水洒地。以为吉祥。佛听。以钵中无食水洒地。根本律云。若有人来乞钵水时。应洗净钵。置清净水。诵伽陀三遍。授与彼人。或洗。或饮。能除万病。又云。不得以残食置钵水中。释曰。伽陀。是佛亲说颂。如余处录)。

    不得生草菜上大小便洟唾。除病。应当学(四十九)。

    释曰。佛在舍卫国。六群大小便洟唾生草菜上。佛为结戒。时病比丘避生草菜疲极。故除病者不犯。又不犯者。在无草菜处大小便。流堕草菜上。或为风吹。或为鸟?。而堕生草菜中。若比丘尼生草菜上大小便洟唾者。堕罪(僧祇律云。若夏月生草普茂。无空缺处者。当在骆驼牛马等行处。及砖瓦石上。干草叶上。如上次第无者。当以木枝承。令粪先堕木上。后堕地。若大小便洟唾污手脚得拭生草。律摄云。若棘刺丛处。无犯。若大林中行。枝叶交茂。应离人行处。若涉生草田间。无空处。应持干草叶布上。便利。若无可得者。无犯)。

    不得水中大小便洟唾。除病。应当学(五十)。

    释曰。缘处同前。不犯者。或于岸上便。流堕水中。及风吹鸟?等(僧祇律云。若雨时。水卒浮满。当在土块上。及瓦石竹木上。令先堕木上。后落水中。若大小便污手脚。得水中洗。若入水浴时。不得唾中。若岸远者。当唾手中。然后弃。善见律云。若水人所不用。或海水。不犯。水虽中用。旷远无人用。不犯。律摄云。凡为洟唾时。勿作大声。亦不应数为洟唾。若性多洟唾者。应向屏处)。佛言。听作厕屋。应作众多处。以物隔障。若老病倒地。听在边安栏架。应别作小便处。掘地作坑。下安砖石。持瓨着上。开瓨底漏下。坑两边安木。气臭。听作盖覆(根本律云。应在寺后西北隅作厕。外安木履。入时应着。臭应洗拭令净。置叶土等。勿损飞虫。洗时帚揩。不应用手。僧祇律云。厕屋不得在东在北。应在南在西。开通风道。作法者。若作坑。若依高岸。若临岸上。底下水流者。应安板。令先堕板上。后堕水中。应作两孔。三孔。孔广一肘不舒手。长一肘半。五分律云。厕满应除去。若生虫。应作坑安之。若未生虫。持曲末着厕陷中。虫即不生。释曰。西国门皆东向。故不听在东)。

    不得立大小便。除病。应当学(五十一)。

    释曰。佛在给孤独园。六群立大小便。居士嫌言。如似牛马猪羊等。佛因制戒。原五天竺境。小行之时。人皆蹲踞。至于蕃胡诸国。亦多符此。其惟东夏。方处不同。事非一定。立者多而蹲者寡。若非蹲乡而蹲者。讥为不男。设非立方而立者。见之亦未为怪。据此两途。如何行护。准如略教。自为通塞。如根本羯磨云。时佛临欲涅槃。告诸苾刍曰。我先为汝等广已开阐毗奈耶教。而未略说。汝等今时。宜听略教。且如有事。我于先来。非许非遮。若于此事顺不清净。违清净者。此是不净。即不应行。若事顺清净。违不清净者。此即是净。应可顺行。问曰。何意世尊将圆寂时。说斯略教。答曰。大师灭后。乃至圣教未没已来。无令外道。作斯讥议。世尊既是具一切智。世间有事不开不遮。诸弟子辈。欲如何行。为遮斯难。远察未来。利益故制。又复欲令诸弟子。于事无碍。得安乐住。是故须说。如世尊说。若事顺不净违净。有顺净违不净。应行不应行者。未审此言。有何义意。答曰。若有事物。佛先非许非遮。今时若作。俗生讥论者。此是不净。即不应行。何者是耶。且如西方诸处。时人贵贱。皆啖槟榔。藤叶。白灰。香物相杂。以为美味。此若苾刍为病因缘。冀除口气。医人所说。食者非过。若为染口赤唇。即成不合。又如赤土染衣。亦是先来非遮非许。今时着用。同外道服。生俗讥说。此即合遮。理不应用(东夏黄衣事同于此)又如有事。亦非遮许。今时受用。人无讥议。用之无犯。即如腰绦。佛说三种。余非许遮。此外诸带。用系腰时。人无见耻。此亦无过。皆是清净。又如佛说有三种物。可用洗手。一是碱卤土。二是干牛粪。三是澡豆。此是开听。如夜合树花。木患。皂荚之类。咸堪洗沐。既非遮许。无毒无虫。用之非过。诸如此类。思察应行。注曰。佛唯开匙元不说箸。今时用者。是略教开。经堂上高床跏趺坐食。此乃咸非略教所许。但行之既久。固是难言。今此不立小便者。是佛已遮。然今时行之。俗生讥议。虽非佛许。以顺时方。护俗讥嫌。想亦不违圣意。然诸智者。深须思察。幸勿才闻斯说。便取余之定禁。妄符圣教。是即非制而制。是制而开。废教之罪。谁当代之。略释本文竟。其便利事。今当陈之。佛言。不应久忍大小便。去时应捉厕草。若在前去者。...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