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之一百五 海槎餘錄(明)顧■〈山介〉 撰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海槎餘錄一卷,明顧■〈山介〉撰。顧■〈山介〉,字匯堂,江蘇蘇州人。官至南安知府。是錄為■〈山介〉嘉靖初官儋州時所著。)

    儋耳孤懸海島,非宦遊者不能涉,涉必有鯨波之險,療厲之毒。黎獠之冥頑無法,為茲守者,多不能久,久亦難其終也。余自嘉靖龍飛承乏是郡, (「余自嘉靖龍飛承乏是郡」,「余」原作「餘」,「乏」原作「之」,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迄於丁亥,廼有南安之命,山川要害,土俗民風,下至鳥獸蟲魚,奇怪之物,耳目所及,無不記載。共幾百餘則,藏之篋笥,將謂他日南歸,客有詢及茲郡之略,即舉以對。既而水陸跋涉,頗多散失,遂至湮滅無遺矣。今懸車去郡,倐有數載,不敢因久而能終,但郡事蹟班班尚能追憶,掇拾數事,恍然猶在滄溟杳渺之中,因懲吹??韲之失,用梓以傳,名海槎餘錄云,嘉靖庚子,吳郡匯堂顧■〈山介〉識。

    載酒堂,即蘇長公寓儋耳遊晏之地也,今有堂三楹,祀公像于中,元廉訪使伯琦周公隸書牌文一道列堂東隅,書法甚精。堂周遭有牆,相去百步有塘,寬百畝餘,土水深淺異處,蒲■〈艹〈禾叐〉〉蘆葦之屬最茂密。 (「蒲薐蘆葦之屬最茂密」,「蒲」原作「滿」,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每春秋二祀,例率郡僚師儒會飲堂中,即漁此塘以為樂,名濁勞會,亦洗闔境諸祀之勞之謂也。故傳乳泉井、桄榔庵、茉莉軒, (「桄榔庵」,原作「■〈木先〉榔菴」,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今皆湮廢,遺址尚存。

    波羅蜜,樹類冬青而黑潤倍之。幹至斗大方結實,多者十數,少者五六夥,皆生于根幹之上,狀似冬瓜,外結厚皮,若栗蓬,多棘刺,方熟時可重五六斤,去外殼,內肉層疊如橘囊,以其甘如蜜,故云。

    黎俗藏置酒、米、乾肉、布衣之屬不于其家,必揀一高坡之地離家百步內外,以草樹畧加繚繞廻護,輦置其中,名曰殷,雖村家叢雜,亦不相混。間有盗之者,每犯輒獲法, (「每犯輒獲法」,「輒」原作「徹」,據說庫本改。) 曰遂■〈?旦〉痕,即足跡也。余初不之信,因彼自服而後然之。

    佛桑花,枝葉類江南槿樹,花類中州芍藥而輕柔過之。開時二三月,五色婀娜可愛。

    儋耳境山百倍于田,土多石少,雖絕頂亦可耕植。黎俗四五月晴霽時,必集眾斫山木,大小相錯。更需五七日皓洌, (「更需五七日皓洌」,「日」原作「月」,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則縱火自上而下, (「則縱火自上而下」,原無「下」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大小燒盡成灰,不但根幹無遺,土下尺餘亦且熟透矣。 (「土下尺餘亦且熟透矣」,「土」原作「上」,據說庫本改。) 徐徐鋤轉,種綿花, (「種綿花」,原無「花」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又曰具花。又種旱稻, (「又種旱稻」,原缺,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曰山禾,米粒大而香,可連收三四熟。地瘦棄置之,另擇地所,用前法別治。大槩地土產多而稅少,無窮之利蓋在此也。

    蚺蛇產于山中,其皮中州市為縵樂器之用,其膽為外科治瘡瘇之珍藥,然亦肝內小者為佳。此地兼產山馬,其狀如鹿,特大而能作聲,尾更板闊,與鹿稍異。蚺蛇嘗捕吞之,從後腳而入,雖角實大二倍于鹿,毒氣呵及,即時解脫。初吞時,亦不能轉動,畧向水次伸舒,消盡無餘矣。途人卒然相值,雖持木棍亦將無施。解事者執指大蛇皮木在手,一揮即止,可見物貴得其制,不在操利器也。

    榕樹最大,其陰最密,幹及三人圍抱者則枝上生根,綿綿垂地,得土力,又生枝,如此數四,其幹有闊至三四丈者。特中通不圓實,陰覆重重,六月不知暑,木理粗惡,不堪器用。

    青橄欖無仁,烏橄欖有仁,外肉取來杵碎乾放,則自有霜堆起如白鹽,名曰欖醬。二種俱野生,當四五月盛時,市人儘力取廻,用支一年,不似吾江南之甚珍也。

    黎俗男女週歲即文其身,自云:「不然則上世祖宗不認其為子孫也。」身穿花厚布衣, (「身穿花厚布衣」,「厚」原作「原」,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露腿赤足,頭戴漆帽,傍贅尺許雉尾二莖披肩頷間,可耻也。男子家富者,兩耳復贅盞口大銀圈十數為富侈。

    花梨木、雞翅木、土蘇木皆產于黎山中,取之必由黎人,外人不識路徑,不能尋取,黎眾亦不相容耳。又產各種香,黎人不解取,必外人機警而在內行商久慣者解取之。嘗詢其法於此輩,曰當七八月晴霽,遍山尋視,見大小木千百皆凋悴,其中必有香凝結。乘更月揚輝探視之,則香透林而起,用草繫記取之。大率林木凋悴,以香氣觸之故耳。其香羙惡種數甚多,一由原木質理粗細, (「一由原木質理粗細」,原無「木」字,「質」字作「盾盾」,據明紀錄彙編本補、改。) 非香自為之種別也。

    深黎自婺嶺以北有一種曰遐黎,其俗去黎益遠, (「其俗去黎益遠」,「益」原作「盖」,據說庫本改。) 習俗又相違。居常以椰瓢蔽體, (「居常以椰瓢蔽體」,原無「以」字,「瓢」原作「飄」,據明紀錄彙編本補、改。) 更閑習弓矢。凡父母過五十,懼其老而衰也,則烹食之,云葬于腹中,以為得所。 (「以為得所」,原無「所」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噫,天之生人有知此哉!

    海槎秋晚廵行昌化屬邑,俄海洋烟水騰沸,競往觀之,有二大魚遊戲水面, (「有二大魚遊戲水面」,「大」原作「水」,據說庫本改。) 各頭下尾上,決起烟波中,約長數丈餘,離而復合者數四,每一跳躍,聲震里許。余怪而詢于土人,曰:「此番車魚也,間歲一至。此亦交感生育之意耳。」牛中州藥肆懸大魚骨如杵臼者,乃其脊骨也。

    海鰍乃水族之極大而變異不測者。梧川山界有海灣,上下五百里,橫截海面,且極其深。當二月之交,海鰍來此生育,隱隱輕雲覆其上,人感知其有在也。俟風日晴暖,則有小海鰍浮水面,眼未啟, (「眼未啟」,「眼」原作「眠」,據說庫本改。) 身赤色,隨波蕩漾而來。土人用舴艋裝載藤絲索為臂, (「土人用舴艋裝載藤絲索為臂」,原無「用」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大者每三人守一莖,其杪分贅逆鬚鎗頭二三支于其上。 (「其杪分贅逆鬚鎗頭二三支于其上」,「支」原作「子」,據說庫本改。) 遡流而往,遇則竝舉鎗中其身,縱索任其去向,稍定時,復似前法施射一二次畢,則棹船竝岸,創置沙灘, (「創置沙灘」,「沙」原作「灘」,據說庫本改。) 徐徐收索。此物初生,眼合無所見,且忍創疼,輕樣隨波而至,漸登淺處,潮落擱置沙灘,不能動。舉家分臠其肉,作煎油用亦大矣哉。

    馬產于海南者極小, (「馬產于海南者極小」,,「于」原作「子」,據說庫本改。) 只可仵之驢騾,而身稍長耳。毛片不殊于中州, (「毛片不殊于中州」,原無「殊」字 ,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當少剪綜時,極駿可愛。然騎駛則無長力,上等價可四兩,尋常不出二兩。

    黎俗二月、十月則出獵,當其時, (「當其時」,「當」原作「富」,無「時」字,皆據明紀錄彙編本改、補。) 各峝首會,遣一人二人赴官告知,會但出每數十村,會留壯兵一二十輩守舍,男婦齊行。有司官兵及商賈竝不得入, (「有司官兵及商賈竝不得入」,原無「不」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入者為之犯禁,用大木枷莖及手足置之死而不顧,何其愚也。獵時,土舍峝首為主,聚會千餘兵,携網百數番,帶犬數百隻,遇一高大山嶺,隨遣人周遭伐木開道,遇野獸通行熟路,施之以網, (「施之以網」,「施」原作「視」,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更參置弓箭熟閑之人與犬共守之。擺列既成,人犬齊奮叫鬧,山谷應聲,獸驚佈,向深嶺藏伏。俟其定時,持鐵砲一二百,犬幾百隻,密向大嶺,舉砲發喊,縱犬搜捕,山嶽震動,獸驚走下山,無不着網中箭,肉則歸于眾,皮則歸土官,上者為麖,次者為鹿皮,再次者為山馬皮,山猪食肉而已,文豹則間得之也。

    新塲海三面山環,北一面只三四里通大海洋,內寬可百里餘,分藏新英、南灘上下二十四埗,漁戶環列居焉。每風大時,蛋船四百餘隻咸漁其中,風靜始出大海,可謂坐享無窮之利也。

    海南地多燠少寒,木葉冬夏常青,然凋謝則寓于四時,不似中州之有秋冬也。天時亦然,四時晴列則穿單衣,陰晦則急添單衣幾層,諺曰:「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 (「四時皆是夏一雨便成秋」,原無「時」、「雨」二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又曰:「急脫急着,勝如服藥。」

    相思子生于海中, (「相思子生于海中」,「子生」原作「生子」,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如螺之狀, (「如螺之狀」,「狀」原作「壯」,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而中實若石焉。大比荳粒,好事者藏置篋笥,積歲不壞,亦不轉動。 (「亦不轉動」,「動」原作「重」,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若置醋一盂,試投其中, (「試投其中」,「試」原作「誠」,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遂移動盤旋不已,亦一奇物也。 (「亦一奇物也」,「奇」原作「其」,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檳榔產于海南,惟萬、崖、瓊山、會同、樂會諸州縣為多,他處則少。每親朋會合,互相擎送以為禮。至于議婚姻,不用年帖, (「不用年帖」,原無「不」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只送檳榔而已。久之,多以家事消長之故, (「多以家事消長之故」,「消」原作「稍」,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改易告争,官司難于斷理, (「官司難于斷理」,原無「官」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以無憑執耳。愚民不足論, (「愚民不足論」,原無「民」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士人家亦多有匿是俗者。

    鸚鵡盃,即海螺,產于文昌海面,頭淡青色,身白色,周遭間赤色,數稜。好事者用金廂飾,凡頭脛足翅俱備。 (「凡頭脛足翅俱備」,原無「俱」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置之几案,亦異常耳。

    海南之田凡三等,有沿山而更得泉水,曰泉源田; (「曰泉源田」,「田」原作「曰」,據清說郛本改。) 有靠江而以竹桶裝成天車,不用人力,日夜自車水灌之者,曰近江田, (「曰近江田」,原無「曰」字,「田」原作「由」,皆據明紀錄彙編本補、改。) 此二等為上,栽稻二熟。又一等不得泉不靠江,旱撈隨時,曰遠江田, (「曰遠江田」,「遠」原作「近」,據清說郛本改。) 止種一熟,為下等。其境大槩土山多,平坡一望無際,咸不科稅,雜植山萸、綿花,獲利甚廣, (「獲利甚廣」,「獲」原作「護」,「甚」原作「慎」,皆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誠樂土也。但其俗好鬥徤訟,不容人耕耳。 (「但其俗好鬥徤訟不容人耕耳」,原無「徤」字,「容」原作「客」,皆據明紀錄彙編本補、改。)

    石蠏生于崖之榆林港,港內半里許土極細膩, (「港內半里許土極細膩」,「半」原作「伴」,據明紀錄彙編本改。) 最寒,但蠏入則不能運動,片時成石矣, (「片時成石矣」,原無「時」字,據明紀錄彙編本補。) 人獲之則曰石蠏,相傳置之几案能明目。

    勞將軍廟去城東隅六十里許,祀屋久廢,只隙地在焉。凡新官到任,必先此設祭。祀典不載其名爵,父老相傳云,此神乃馬伏波部下先鋒將,方凱旋時牽馬飲于河,馬忽覩水中影,雙蹄奮起,傷其陰而死,遂為神。余任時,彼中以例祀, (「彼中以例祀」,「以」原作「似...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