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二、思想和生活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朱元璋出身贫苦农民,做过游方和尚,到处要饭叫化。从军以后有了权力、地位,做了韩林儿号令下的右副元帅直到丞相。红军起义的目的是为了推翻蒙汉封建地主的联合统治,但是所建立的官僚机构却是继承他们所反对的敌人的,是封建制度的。朱元璋做了封建制度的官僚,又大量地收用了地主阶级的儒生,他的思想日益转变,从背叛地主阶级转变为维护地主阶级的利益。他在左右儒生们的影响下,努力学习文化,经常谈古论今,接受历史上的经验、教训,作为行军、处事的指南。自以为出身贫践,怕被人轻视,便故作神奇,神道设教,吓唬老百姓,和道士和尚们串通,假造许多神迹。这本来也是过去封建帝王习以为常的伎俩,朱元璋不过变本加厉罢了。三十多年中,儒生、道士、和尚,三教九流都被充分利用,作为他抬高自己、巩固统治的工具。

    先从儒家的作用说起。

    从渡江到称帝,他和幕府中的儒生,如范常,陶安、夏煜、孙炎、杨宪、秦从龙、陈遇、孔克仁、范祖干、叶仪、吴沈、叶瓒玉、胡翰、汪仲山、李公常、戴良、刘基、宋濂诸人,朝夕讨论,讲述经史。经过十几年封建文化的学习,中年以后,元璋不但知道一些儒家的经义,能写通俗的口语文字,并且还能作诗,作有韵的文字,能够欣赏、批评文学作品的好坏了。

    在称帝以前,一有工夫就和儒生们列坐赋诗,范常总是交头卷,元璋笑说:“老范诗质朴,极像他的为人。”[35]初下徽州时,朱升请题字,元璋亲写“梅花初月楼”匾额。[36]和陶安论学术,亲制“国朝谋略无双士,翰苑文章第一家”门帖子给他。[37]出征陈友谅时,路过长沙王吴芮祠,见胡闰所题诗,大为爱好,即时召见。到洪武四年胡闰以府举秀才来见,元璋还记得清楚,说:“这书生是那年题诗鄱阳庙墙上的。”授官都督府都事。[38]鄱阳湖打了大胜仗,和夏煜等草檄赋诗。[39]宋濂不会喝酒,勉强灌醉了,作《楚词》给他,又送以良马,作《白马歌》。[40]

    做了皇帝以后,更加喜欢弄笔墨,毛骐、陶安、安然死,亲写祭文。[41]桂彦良出做晋王傅,撰文送行。[42]宋讷读书时烤火不小心,烧了衣服伤胁,作文劝戒。张九韶告老还乡,又作文送行。[43]

    他会写通俗的口语文,主张文章应该写得明白清楚,通道术、达时务,也就是要达到政治上的要求。[44]读了曾鲁的文章,很喜欢,说:“读陶凯文后,已起人意。鲁又如此,文运其昌乎!”[45]喜欢研究音韵,元末《阴氏韵府》手头常用,以旧韵出江左,命乐韶凤参考中原音韵订定,名《洪武正韵》。[46]时常作诗。[47]如《菊花诗》:

    百花发时我不发,我若发时都吓杀!要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不惹庵示僧》:

    杀尽江南百万兵,腰间宝剑血犹腥。山僧不识英雄汉,只凭哓哓问姓名。

    《征东至潇湘》:

    马渡沙头苜蓿香,片云片雨过潇湘。东风吹醒英雄梦,不是咸阳是洛阳。[48]

    又粗豪,又有些风韵,和他的性格是一致的。还会作赋,和儒臣欢宴大本堂,自作时雪斌。[49]亲撰凤阳皇陵碑,口语直说,而又通篇用韵。又会作骈体文,徐达初封信国公,亲作诰文:“从予起兵于濠上,先存捧日之心,来兹定鼎于江南,遂作擎天之柱。”又说:“太公韬略,当宏一统之规,邓禹功名,特立诸侯之上。”居然是个四六作家了。[50]

    对历史特别爱好,汉书、宋史都是常读的书。吴元年十一月和侍臣讨论:“汉高祖以追逐狡兔比武臣,发踪指示比文臣,譬谕虽切,语意毕竟太偏。我以为建基立业,犹之盖大房子,剪伐斵削,要用武臣,藻绘粉饰,就非文臣不可。用文而不用武,譬如连墙壁都未砌好,如何粉刷?用武而不用文,正如只有空间架,粗粗糙糙,不加粉刷彩画,很不像样。偏了都不对。治天下要文武相资,才不会坏事。”[51]读《宋史》到宋太宗改封桩库为内藏库,批评宋太宗:“做皇帝的以四海为家,用全国的财富,供全国之用。何必分公私?太宗算是宋朝的贤君,还这样小家子气,看不开!至如汉灵帝的西园,唐德宗的琼林大盈库,刮人民的钱作私人的蓄积,更不值得责备了。”[52]告诉张信以翰林的职务,引唐陆贽、崔群、李绛作榜样。[53]教官吴从权不知民间事务,驳以宋胡瑗教学生,特别着重时事的例子。[54]远在龙凤十一年六月,他便任命儒士滕毅、杨训文为起居注,命编集古无道之君如夏桀、商纣、秦始皇、隋炀帝所做之事以进曰:“吾观此者,正欲知其丧乱之由,以为鉴戒耳。”[55]他学习历史的目的,是为了吸取古人成败的经验,作为自己行事的根据。

    也研究经学,跟宋濂读《春秋左传》,陈南宾读《洪范九畴》。读《蔡氏书传》时,发现所说象纬运行和朱子书传不同,特地征召儒生订正。著有《御注洪范》,多用陈南宾说。[56]

    他是和尚出身的,做皇帝以后,自然要崇敬佛教。他诏征东南戒德名僧,在南京蒋山大开法会,亲自和群臣一起顶礼膜拜。僧徒中有应对称意的,颁赐金襕袈裟衣,召入禁中,赐坐讲论。吴印、华克勤等和尚都还俗做了大官,元璋以为和尚和世俗绝缘,无所牵涉,寄以心腹,用做耳目,使其检校官民动静,随时告密,因之僧徒得意横行,元璋所不快意的文武大臣,多被中伤得罪。僧徒倚仗告发的功劳,请为佛教创立职官,改善世院为僧录司,设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觉义等官,高其品秩。道教也照样设置。[57]他自己还著有《集注金刚经》一卷。[58]

    道士替元璋做工作的著名的有周颠和铁冠子。周颠的事迹据元璋所写的《周颠仙人传》说:

    周颠十四岁时得了颠病,在南昌市上讨饭。三十多岁时,正当元朝末年,凡新官上任,一定去求见,说是“告太平”。元璋取南昌,周颠又疯疯癫癫来告太平,元璋被告得烦了,叫人灌以烧酒不醉,又叫人拿缸把他盖住,用芦薪圈住放火烧,烧了三次,只出一点汗。叫到蒋山庙里去寄食,和尚来告状,周颠和小沙弥抢饭吃,闹脾气有半个月不吃东西了。元璋亲自去看,摆一桌筵席,请周颠大吃一顿。又给关在空屋里,一个月不给饭吃,他也不在乎。这故事传扬开了,诸军将士抢着做主人请他吃酒饭,他却随吃随吐,只有跟元璋吃饭时,才规规矩矩。大家都信服了,以为确是仙人。

    周颠去看元璋,唱歌:“山东只好立一个省。”用手画地成图,指着对元璋说:“你打破个桶(统),做一个桶。”

    元璋西征九江,行前问周颠:“此行可乎?”应声说:“可!”又问:“友谅已称帝,消灭他怕不容易?”周颇仰首看天,稽首正容说:“上面无他的。”到安庆舟师出发,碰上没有风,他又说:“只...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