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分析“阿Q正传”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1

    《阿Q正传》是鲁迅在一九二一年写的,这时作者的思想里头没有阶级观点,但我们现在本着阶级观点来研究《阿Q正传》,确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我们从这里可以学习到许多东西。

    我们首先来研究,鲁迅为什么要写《阿Q正传》?为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把《阿Q正传》里面所写的人物列一个表在下面:

    阿Q

    王胡

    小D

    吴妈

    静修庵的尼姑

    赵太爷

    赵太爷的儿子赵秀才

    钱太爷

    钱太爷的儿子假洋鬼子 (追随钱、赵势力的有赵司晨、赵白眼)

    城里的举人老爷

    知县大老爷

    把总

    (主要人物就是这些。此外如地保,城里的兵,团丁,警察,侦探等是附属于统治阶级的;此外妇女方面如邹七嫂,赵太太,秀才娘子等可不论。)

    在阿Q一边的,用鲁迅的话代表“下层社会”;赵太爷一边的代表“上流社会”。鲁迅首先是教育阿Q,说他不该有“一种精神上的胜利法”,说他不该“自轻自贱”,说他不该“忘却”,那么明明白白是告诉阿Q要反抗。反抗的对象是什么呢?就是赵太爷、赵太爷的儿子赵秀才、钱太爷、钱太爷的儿子假洋鬼子这流东西,鲁迅对于这流东西,用他自己后来的话是“憎恶这熟识的本阶级,毫不可惜它的溃灭”!阿Q不反抗压迫者,而欺侮王胡、小D、比自己更弱的静修庵的尼姑等人,所以鲁迅讽刺阿Q了。初步地说,就是这些话。这些话也就很明白,鲁迅写《阿Q正传》,是反抗长期的封建社会,小说里面的举人秀才就是代表封建势力。鲁迅自己在俄译《阿Q正传》序里说:

    现在我们所听到的是几个圣人之徒的意见和道理,为了他们自己;至于百姓,却就默默的生长,萎黄,枯死了,像压在大石底下的草一样,已经有四千年!

    鲁迅这时虽没有明确的阶级观点,但封建社会的本质他体察出来了,“几个圣人之徒的意见和道理,为了他们自己”,这在当时是很不容易说的话。在小说里描写举人秀才还比较容易,当然也就是暴露封建的黑暗,若思想上认清圣经贤传是“为了他们自己”,即是替地主阶级服务,鲁迅真不愧为革命的爱国主义者!

    2

    鲁迅同情阿Q的遭受压迫,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极沉痛的文字,这是我们应该注意的,否则我们容易以为鲁迅对阿Q是采取嘲笑的态度。如小说第一章阿Q说他和赵太爷原来是本家那段说:

    那知道第二天,地保便叫阿Q到赵太爷家里去;太爷一见,满脸溅朱,喝道:

    “阿Q,你这浑小子!你说我是你的本家么?”

    阿Q不开口。

    赵太爷愈看愈生气了,抢进几步说:“你敢胡说!我怎么会有你这样的本家?你姓赵么?”

    阿Q不开口,想往后退了;赵太爷跳过去,给了他一个嘴巴。

    “你怎么会姓赵!————你那里配姓赵!”

    阿Q并没有抗辩他确凿姓赵,只用手摸着左颊,和地保退出去了;外面又被地保训斥了一番,谢了地保二百文酒钱。

    读了这种文字,凡属在中国封建农村里出来的人,到今天愤怒之火还不能熄。鲁迅确是写得一点也不夸张。

    又如第二章写阿Q的“行状”时,这样写:

    阿Q没有家,住在未庄的土谷祠里;也没有固定的职业,只给人家做短工,割麦便割麦,舂米便舂米,撑船便撑船。工作略长久时,他也或住在临时主人的家里,但一完就走了。所以,人们忙碌的时候,也还记起阿Q来,然而记起的是做工,并不是“行状”;一闲空,连阿Q都早忘却,更不必说“行状”了。只是有一回,有一个老头子颂扬说:“阿Q真能做!”这时阿Q赤着膊,懒洋洋的瘦伶仃的正在他面前,别人也摸不着这话是真心还是讥笑,然而阿Q很喜欢。

    这就是拿阿Q作马牛,我们读者也同作者鲁迅一样气极了,“然而阿Q很喜欢”,他的性格被压迫得成个什么样子!

    描写阿Q押牌宝,他的钱“渐渐的输入别个汗流满面的人物的腰间。他终于只好挤出堆外,站在后面看,替别人着急,一直到散场,然后恋恋的回到土谷祠,第二天,肿着眼睛去工作。”这是多么富有同情的文字!

    第三章描写假洋鬼子打他,“不料这秃儿却拿着一枝黄漆的棍子————就是阿Q所谓哭丧棒————大踏步走了过来。阿Q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果然,拍的一声,似乎确凿打在自己头上了。”鲁迅是说阿Q知道痛!接着又打了三下,小说里是三个字:“拍!拍拍!”

    第四章写阿Q在赵太爷家里舂米,发生“恋爱的悲剧”,真是残酷的悲剧!在动手舂米以前,阿Q坐在厨房里吸旱烟,赵太爷家的女仆吴妈也就在长凳上坐下同阿Q谈闲天,谈的是女人的事,触动阿Q的心事。阿Q忽然抢上去对吴妈跪下求爱,而吴妈楞了一会,突然发抖,大叫着往外跑了。

    阿Q对了墙壁跪着也发楞,于是两手扶着空板凳,慢慢的站起来,仿佛觉得有些糟。他这时确也有些忐忑了,慌张的将烟管插在裤带上,就想去舂米。蓬的一声,头上着了很粗的一下,他急忙回转身去,那秀才便拿了一枝大竹杠站在他面前。

    “你反了,……你这……”

    大竹杠又向他劈下来了。阿Q两手去抱头,拍的正打在指节上,这可很有一些痛。他冲出厨房门,仿佛背上又着了一下似的。

    “忘八蛋!”秀才在后面用了官话这样骂。

    阿Q奔入舂米场,一个人站着,还觉得指头痛,还记得“忘八蛋”,因为这话是未庄的乡下人从来不用,专是见过官府的阔人用的,所以格外怕,而印象也格外深。”

    鲁迅在这里并不是夸大,乡下人确乎是怕官话的,我们只看《离婚》那篇小说里所写的那么有强烈个性的爱姑只因七大人表演了一下子官态就吓坏了便可知道。所以我们也不可太责备阿Q不反抗,我们倒应该替他感觉着指头痛!

    到了小说的最后一章,即“大团圆”一章,阿Q被抓到监牢里去了,鲁迅这样写:

    到进城,已经是正午,阿Q见自己被搀进一所破衙门,转了五六个弯,便推在一间小屋里。他刚刚一跄踉,那用整株的木料做成的栅栏门便跟着他的脚跟阖上了。其余的三面都是墙壁,仔细看时,屋角上还有两个人。

    阿Q虽然有些忐忑,却并不很苦闷,因为他那土谷祠里的卧室,也并没有比这间屋子更高明。那两个也仿佛是乡下人,渐渐和他兜搭起来了,一个说是举人老爷要追他祖父欠下来的陈租,一个不知道为了什么事。他们问阿Q,阿Q爽利的答道:“因为我想造反!”

    鲁迅的小说写到这里,不但作者主观的革命的热情是如此,希望农民同农民在监狱里聚谈造反,就艺术的客观求真性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在这里也完全不是自然的事情,只有“爽利的回答”一句“因为我想造反”才近乎道理。这个道理便是阶级的觉悟。

    3

    然而鲁迅在执笔时是没有明确的阶级观点的。他只是爱中国,希望中国革命,像阿Q这样采取“精神胜利法”是不行的。所以在他下笔之初以及下笔之前长期的思想意识里总有一个“中国国民性”的问题,用小说刻划出来应该有一个阿Q,中国的问题便在于阿Q主义!鲁迅感得阿Q主义对他的压迫,也就是对中国前途的危险,又当然受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刺激(他当初还没有明确的帝国主义的概念正同没有明确的阶级观点一样),中国人的不长进如何得了!他反抗阿Q主义!他反抗阿Q的不反抗,反抗阿Q的不长进。

    从科学来说,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所要反抗的敌人是两个,帝国主义同封建主义。鲁迅当时的中心思想却是反封建主义,他“毫不可惜它的溃灭”。封建人物的存在同中国的前途是不相容的。如何而能使得这些人物灭亡,换一句话说中国如何而有新的道路,便在于阿Q从精神胜利法中解放出来,所以鲁迅把希望寄在阿Q身上了,这是非常明白的事。他当时也许没有明白地这么想,分析起来确实是如此。他下笔时是痛恨“中国国民性”,要努力讽刺它一下,抓着他所爱的人鞭策一下,这一下他自然分出阶级来了,压迫者与被压迫者。所以鲁迅是伟大的,他是爱国者,他又是革命者。有些人以为阿Q精神代表中国国民性,阿Q当然代表阿Q精神,阿Q是中国农民,所以从鲁迅看来中国没有希望,鲁迅看不起中国农民。这一些人的立场是同革命爱国主义者鲁迅不一样的。鲁迅是站在人民的立场的。像我们在前面所指出的,《阿Q正传》里面的人物,可以分做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两个阶级,鲁迅显然是站在被压迫阶级一边,因此他同情阿Q。他揭露阿Q身上的弱点正是由于他对中国农民的热爱,希望他们能够改正这些缺点。因此,并不是鲁迅看不起中国农民,正相反,他是热爱中国农民的。再看鲁迅写赵太爷、钱太爷一班压迫阶级的人物,就暴露他们的丑恶嘴脸,给以无情的讽刺,跟写阿Q不同。从这里,正可看出鲁迅爱憎分明的感情来。

    4

    《阿Q正传》写的是封建压迫。中国长期是封建社会。阿Q时代的封建社会同已往历史上的封建社会是不是有一个区别呢?有的,区别就在于中国社会到了阿Q时代提出了革命的问题,所以《阿Q正传》里面有了“革命”的章目。辛亥革命就是鲁迅写《阿Q正传》的背景。鲁迅的时代,本来就是辛亥革命的时代,他在他的时代里,他认为中国应该革命,应该学西方的民主革命,革命如不成功,则中国的命运很危险,将以封建中国而告终。然而鲁迅不能不希望将来,所以他写《阿Q正传》。照他的意思,辛亥革命的历史,就是阿Q的历史,所以辛亥革命失败了。要说希望,是希望阿Q长进,怎么长进呢?因被压迫而长进!故事的发展正是如此。《阿Q正传》这一篇杰作所证明的正是如此。只要是被压迫者,只要是革命爱国主义者,结果必然是阶级的觉悟代替个性的发展,我们现在就来研究这件事。

    在阿Q进城回来之后,对人说:“你们可看见过杀头么?咳,好看。杀革命党。唉,好看好看……”鲁迅这么写着。这同《药》是一样的意思,民众不懂得革命志士,对革命不关心。

    在阿Q要和革命党去结识的时候,鲁迅又这么写:“他生平所知道的革命党只有两个,城里的一个早已‘嚓’的杀掉了,现在只剩了一个假洋鬼子。他除却赶紧去和假洋鬼子商量之外,再没有别的道路了。”鲁迅明明是讽刺,真的革命党杀掉了,当权的是假的。

    对赵秀才与假洋鬼子之于辛亥革命,鲁迅很有描写,写两人到静修庵去革命那一段写得深刻极了,(地主阶级比农民阿Q凶狠多了,他们把老尼姑当作满政府,在头上给了不少的棍子和栗凿,还拿走了观音娘娘座前的一个宣德炉,阿Q只不过肚子饿了来偷萝卜吃。)是这样相约而去的:“赵秀才消息灵,一知道革命党已在夜间进城,便将辫子盘在顶上,一早去拜访那历来也不相能的钱洋鬼子。这是‘咸与维新’的时候了,所以他们便谈得很投机,立刻成了情投意合的同志,也相约去革命。”

    另外又有:“这几日里,进城去的只有一个假洋鬼子。赵秀才本也想靠着寄存箱子的渊源,亲身去拜访举人老爷的,但因为有剪辫的危险,所以也就中止了。他写了一封‘黄伞格’的信,托假洋鬼子带上城,而且托他给自己绍介绍介,去进自由党。假洋鬼子回来时,向秀才讨还了四块洋钱;秀才便有一块银桃子挂在大襟上了;未庄人都惊服,说这是柿油党的顶子,抵得一个翰林”,所以辛亥革命时代的中国农村社会同历史上的封建社会不同,在人民心目中有了“柿油党”这项名目,以“银桃子”代替了“顶子”。在城里,“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这都是未庄的人关心的事情,“知道革命党虽然进了城,倒还没有什么大异样。”

    上面是《阿Q正传》里关于辛亥革命的明白的记载,虽然是一个农庄上的事情,一个县城里的事情,鲁迅是拿来概括整个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中国各地方的情形也正是如此。鲁迅就做了这样生动的记录。

    从鲁迅的记录看来,辛亥革命当然要失败,所以鲁迅看着它失败了。上面的记录旁人也可以做,不过旁人不关心便不做。鲁迅的记录如果仅仅是上面的零碎的记录,我们也可不研究,重要的是鲁迅写的是《阿Q正传》,在《阿Q正传》里,“像阿Q那样的一个人,终于要做起革命党来”,曾有人这样向鲁迅提出意见,以为是出乎意外的事,然而这却是我们所要研究的问题之所在。

    首先我们要问:鲁迅对阿Q做革命党的态度是怎么样呢?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应该引鲁迅自己的话,在《〈阿Q正传〉的成因》里鲁迅这样说:

    据我的意思,中国倘不革命,阿Q便不做,既然革命,就会做的。我的阿Q的运命,也只能如此,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民国元年已经过去,无可追踪了,但此后倘再有改革,我相信还会有阿Q似的革命党出现。我也很愿意如人们所说,我只写出了现在以前的或一时期,但我还恐怕我所看见的并非现代的前身,而是其后,或者竟是二三十年之后。其实这也不算辱没了革命党,阿Q究竟已经用竹筷盘上他的辫子了;……

    鲁迅的这些话里,反映出他自己的许多矛盾,革命爱国主义者的鲁迅实在没有法子解决。首先他是爱阿Q的,爱得非常利害,看他说着“我的阿Q的运命”的口气便可知道,简直像母亲爱儿子一样。然而他分明看不起阿Q做革命党,虽然阿Q做革命党“也不算辱没了革命党”。他又分明把革命党看得神圣。那么什么人才配做神圣的革命党呢?无非是像《药》里头被杀的夏瑜。然而那样革命就失败了,单靠少数有远志的人是不行的,要靠国民有觉悟,要“国民性”的解放。他写《阿Q正传》,也无非是把奴隶的“国民性”暴露出来,痛痛地给鞭策一下。然而他又说阿Q要做革命党,“人格也恐怕并不是两个”,鲁迅在这里头有伟大的感觉,他感觉到阶级斗争的事实,不过他当时还不可能用阶级斗争的观点来解决个性解放问题,即认识到人的个性可以在革命的实践中获得解放,但他已经能够感觉到阶级斗争的事实,这正是《阿Q正传》的伟大处。

    《阿Q正传》的真正的价值,就在于革命爱国主义者的鲁迅在不自觉的状态下反映了中国社会的阶级斗争。因而也反映了中国革命的力量。中国革命的力量就在于认识中国农民的力量,...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