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四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杂说中

    诸晋史

    臧氏《晋书》,称苻坚之窃号也,虽疆宇狭于石虎,至于人物则过之。案:后石之时,张据瓜、凉,李专巴、蜀,自辽而左,人属慕容,涉汉而南,地归司马。逮于苻氏,则兼而有之。《禹贡》九州,实得其八。而言地劣于赵,是何言欤?

    夫学未该博,鉴非详正,凡所修撰,多聚异闻,其为踳驳,难以觉悟。案:应劭《风俗通》,载楚有叶君祠,即叶公诸梁庙也。而俗云孝明帝时,有河东王乔为叶令,尝飞凫入朝。及干宝《搜神记》,乃隐应氏所通,而收流俗怪说。又刘敬叔《异苑》称晋武库失火,汉高祖斩蛇剑穿屋而飞,其言不经。致梁武帝令殷芸编诸《小说》,(眉批:“致”字原作“故”字,不误。梁武方撰通史,故以其不经而载之《小说》耳。) 及萧方等撰《三十国史》,乃刊为正言。既而宋求汉事,旁取令升之书,唐征晋语,近凭方等之录。编简一定,胶漆不移。故令俗之学者,说凫履登朝,则云《汉书》旧记;谈蛇剑穿屋,必曰晋典明文。遮(眉批:“遮”字,一作“摭”字,是。) 彼虚词,成兹实录。语曰:“三人成市虎。”斯言其得之者乎!

    近者,宋临川王义庆著《世说新语》,上叙两汉、三国,及晋中朝、江左事。刘峻注释,摘其瑕疵,伪迹昭然,理难文饰。而皇家撰《晋史》,多取此书。遂采康王之妄言,违孝标之正说。以此书事,奚其厚颜!

    杨王孙布囊盛尸,裸身而葬。伊籍对吴,以“一拜一起,未足为劳”。求两贤立身,各有此一事而已。而《汉书》《蜀志》,为其立传。前哲致讥,言之详矣。然杨能反经合义,足矫奢葬之僭。伊以敏辞辨对,可免“使乎”之辱。列诸篇第,犹有可取。近者皇家撰《晋书》,著《刘伶》《毕卓传》。其叙事也,直载 其嗜酒沉湎 ,悖礼乱德 ,若斯而已 。为传如此 ,复何所取者哉 ?

    后石  原注 :田融 《赵史 》谓勒为前石 ,虎为后石也 。

    凉 、蜀 、辽 、汉 ,苻氏兼之  《前凉录 》:张天锡十三年 ,苻坚遣苟苌来伐 ,天锡拒战赤岸 ,为秦所败 ,面缚降秦 ,凉亡 。又 《前秦录 》:甘露十二年 ,凉州平 ,以梁熙持节镇姑臧 。按 :此苻氏之兼瓜 、凉也 ,而后石时则张重华据之 。《蜀录 》:李特起兵 ,至势 ,降晋 。《晋书 》载记 :苻坚以王猛为中书令 ,风化大行 。仇池氐杨世以地降于坚 。是岁 ,有赤星见于西南 。于占 ,明年当平蜀 。坚命秦 、梁密严兵备 。晋梁州刺史杨亮退守磬险 。坚遣王统 、朱彤寇蜀 ,毛当 、徐成率步骑入自剑阁 。杨安进据梓潼 。当遂陷益州 。于是卭 、莋 、夜郎等皆归之 。坚以安为益州牧 ,镇成都 。按 :此苻氏之兼巴 、蜀也 ,而石氏则未能有蜀 。《前燕录 》:慕容廆世居辽左 。廆子皝迁都龙城 ,号新宫曰和龙 。皝子隽取邺 ,自蓟迁业 。隽子 。十一年 ,秦来伐 ,拔邺城 ,徙 并诸鲜卑四万户于长安 。《前秦录 》:坚入邺宫 ,阅其图籍 ,凡郡百五十七 ,县千五百七十九 。以王猛为冀州牧 ,镇邺 。按 :此苻氏之兼辽左也 。而石虎时 ,慕容方兴 ,虎尝兵挫辽西 ,弃甲而遁 。《晋书 》载记 :坚遣其尚书令丕率慕容 等寇襄阳 ,杨安将樊 、邓之众为前锋 ,石越出鲁阳关 ,慕容垂 、姚苌出南乡 ,苟池 、王显从武当继进 ,大会汉阳 。师次沔北 ,遣池 、越 、当屯江陵 。太元四年 ,苻丕陷襄阳 。坚以其中垒梁成都督荆州诸军事 ,领护南蛮校尉 ,配兵一万 ,镇襄阳 。按 :此苻氏之兼汉南也 。而石氏虽累寇襄阳 ,卒未得志 。

    殷芸 《小说 》 《梁书 ·殷芸传 》:芸 ,字灌蔬 。不妄交游 ,博洽群书 。《隋书 ·经籍志 》:《小说 》十卷 ,梁武帝敕司徒左长史殷芸撰 。《直斋书录解题 》:《邯郸书目 》云 :或题刘 撰 ,非也 。此书首题秦 、汉 、魏 、晋 、宋诸帝 ,注云 “殷芸撰 ”,非刘 明矣 。故其叙事止宋初 ,盖于诸史传记中抄集 。或称商芸者 ,宣祖庙未祧时避讳也 。按 :刘 ,即知幾子也 。征之此条 ,或题之非 ,更不待辩矣 。

    萧方等  《困学纪闻 》:萧方等为 《三十国春秋 》,以晋为主 ,附列刘渊以下二十九国 。《通鉴 》:晋元兴三年引方等论 。《纲目 》但云萧方 ,误削 “等 ”字 。按 :《梁书 》忠壮世子方等 ,字实相 ,世祖长子也 。贞惠世子方诸 ,字智相 ,世祖第二子也 。愍怀太子方矩 ,字德规 ,世祖第四子也 。方乃晜弟二名之共字也 。世祖 ,谓元帝 。《唐书 ·艺文志 》亦误削 “等 ”字 。又按 :《隋书 ·经籍志 》作 “萧萬等 ”,则又讹 “方 ”为 “万 ”,再误 “万 ”为 “萬 ”也 。

    宋求汉事  原注 :谓范晔 《后汉书 》。

    唐征晋语  谓皇家撰 《晋书 》。

    市虎  《韩非 ·内储说 》:庞恭谓魏王曰 :今一人言市有虎 ,王不信 。二人言 ,王不信 。三人言 ,王信之 。夫市之无虎也 ,明矣 。然三人言而成市虎 ,愿王察之 。

    杨王孙  见 《品藻 》篇 。

    伊籍  《三国 ·蜀志 ·伊籍传 》:籍 ,字机伯 ,随先主入益州 。遣使于吴 ,孙权欲逆折以辞 。籍适入拜 ,权曰 :劳事无道之君乎 ?籍即对曰 :一拜一起 ,未足为劳 。籍之机捷 ,类皆如此 。权甚异之 。

    刘伶  《晋书 ·刘伶传 》:伶 ,字伯伦 。放情肆志 ,与阮籍 、嵇康欣然神解 ,携手入林 。常乘鹿车 ,携一壶酒 ,使人荷锸随之 ,曰 :死便埋我 。尝求酒于其妻 ,妻捐酒 ,泣谏 。伶曰 :吾不能自禁 ,当祝鬼神自誓耳 。可便具酒肉 。妻从之 ,伶祝曰 :天生刘伶 ,以酒为名 。一饮一斛 ,五斗解酲 。妇儿之言 ,切不可听 。仍饮酒御肉 ,块然复醉 。

    毕卓  《晋书 ·毕卓传 》:卓 ,字茂世 。为吏部郎 ,尝饮酒废职 。比舍郎酿熟 ,卓因醉 ,夜至其瓮间盗饮之 ,为掌酒者所缚 ,明旦视之 ,乃毕吏部也 。余见 《书事 》篇 。

    宋略

    裴幾原删略《宋史》,定为二十篇。芟烦撮要,实有其力。而所录文章,颇伤芜秽。如文帝《除徐傅官诏》、颜延年《元后哀册文》、颜峻《讨二凶檄》、孝武《拟李夫人赋》、裴松之《上注国志表》、孔熙先《罪许曜词》,凡此诸文,是尤不宜载者。

    何则?羡、亮威权震主,负芒猜忌,将欲取之,必先与之。既而罪名具列,刑书是正,则先所降诏,本非实录。而乃先后双载,坐令矛盾两伤。夫国之不造,史有哀册。自晋、宋已还,多载于起居注,词皆虚饰,义不足观。必以“略”言之,故宜去也。昔汉王数项,袁公檄曹,若不具录其文,难以暴扬其过。至于二凶为恶,不言可知,无俟檄数,始明罪状。必刊诸国史,岂益异同?孝武作赋悼亡,钟心内宠,情在儿女,语非军国。松之所论者,其事甚末,兼复文理非工。熙先构逆怀奸,矫言欺众,且所为稿草,本未宣行。斯并同在编次,不加铨择,岂非芜滥者邪?

    近代国史,通多此累,有同自郐,无足致讥。若裴氏者,众作之中,所可与言史者,故偏举其事,以申掎摭云。

    《除徐傅官诏 》 《宋书 ·徐羡之传 》:字宗文 。高祖践阼 ,进号将军 ,加散骑常傅 ,封南昌县公 。少帝失德 ,羡之等废之 ,迁于吴郡 ,遂加害 。太祖即位 ,进司徒 ,改封南平郡公 。又 《傅亮传 》:字季友 。宋国初建 ,从还寿阳 。高祖有受禅意 ,亮悟旨 ,曰 :臣暂宜还都 。至都 ,即征高祖入辅 。至于受命 ,进尚书仆射 、中书令 。少帝废 ,亮至江陵迎太祖 。既至 ,太祖问少帝薨废本末 ,悲号呜咽 。亮于是布腹心于到彦之等 ,深自结纳 。太祖登祚 ,加左光禄大夫 ,仪同三司 ,进爵始兴郡公 。按 :太祖 ,即文帝也 。其二人 《除官诏 》,沈 《书 》不载 。元嘉三年 ,二人皆受诛 。

    《元后哀册 》 《宋书 ·后妃传 》:文帝袁皇后 ,讳齐妫 ,左光禄大夫敬公湛之庶女也 。生子劭 。上待后恩礼甚笃 ,后潘淑妃爱倾后宫 ,因称疾不复见上 。元嘉十七年 ,疾笃 ,上执手流涕 ,因引被覆面 。崩 ,上甚悼痛 ,诏前永嘉太守颜延之为哀策 ,文甚丽云云 。按 :延之 ,字延年 。

    《讨二凶檄 》 《宋书 》二凶本传 :元凶劭 ,文帝长子也 。有女巫严道育 ,自言通灵 ,劭姊东阳公主白上 ,托言善蚕 ,召入 。劭与始兴王濬敬事之 ,号曰“天师” ,遂为巫蛊 。上知 ,惊惋 ,须检核 ,废劭 ,赐濬死 。以语濬母潘淑妃 ,妃以告濬 ,濬报劭 。劭诈上诏 ,入宫行弑 。世祖及南谯王义宣 、随王诞举义兵 ,檄京邑云云 。又 《颜竣传 》:父光禄大夫延之 。竣为世祖抚军主簿 。世祖镇浔阳 ,迁记室参军 。世祖入讨 ,任总内外 ,并造檄书 。《南史 》:延之为劭光禄大夫 ,劭以檄文示延之曰 :此笔谁造 ?延之曰 :竣之笔也 。劭曰 :何乃至尔 ?曰 :竣尚不顾老臣 ,何能为陛下 ?

    《拟李夫人赋 》 《宋书 ·孝武十四王传 》:始平王子鸾 ,母殷淑仪宠 ,子鸾爱冠诸子 。淑仪薨 ,追进贵妃 ,谥曰 “宣 ”。上痛爱不已 。《拟汉李夫人赋 》曰 :朕以亡事弃日 ,阅览前王词苑 ,见 《李夫人赋 》,凄其有怀 ,亦以嗟咏久之 ,因感而会焉云云 。

    《注国志表 》 见 《补注 》篇 。

    《罪许曜词 》 《宋书 ·范晔传 》:孔熙先有纵横才志 ,父默之下廷尉 ,彭城王义康保持之 ,得免 。义康被黜 ,熙先密怀报效 。素善天文 ,云太祖必以非道晏驾 ,江州应出天子 ,以为义康当之 。有法静尼出入义康家 ,熙先善胗脉 ,法静尼妹夫许耀领队在台 ,宿卫殿省 。尝病 ,熙先为合汤一剂 ,耀疾即损 ,因成周旋 。熙先以耀胆干 ,因告逆谋 ,耀许为内应 。熙先使晔作义康书与徐湛之 ,宣示同党 。湛之封上 。凡所连及 ,并伏诛 。按 :《罪许词 》,沈 《书 》亦不载 。又按 :《裴略 》不可得见 ,而以全史较之 ,所收浮文反简于裴 ,故 《史通 》云尔 。

    北齐诸史

    或问曰:王劭《齐志》,多记当时鄙言,为是乎?为非乎?

    对曰:古往今来,名目各异。区分壤隔,称谓不同。所以晋、楚方言,齐、鲁俗语,六经诸子,载之多矣。自汉已降,风俗屡迁,求诸史籍,差睹其事。或君臣之目,施诸朋友;或尊官之称,属诸君父。曲相崇敬,标以处士、王孙;轻加侮辱,号以仆夫、舍长。亦有荆楚训“多”为“夥”,庐江目“桥”为“圯”。南呼北人曰“伧”,西谓东胡曰“虏”。渠、们、底、个,江左彼此之辞;乃、若、君、卿,中朝汝我之义。斯并因地而变,随时而革,布在方册,无假推寻。足以知氓俗之有殊,验土风之不类。

    然自二京失守,四夷称制,夷夏相杂,音句尤媸。而彦鸾、伯起,务存隐讳;重规、德棻,志在文饰。遂使中国数百年内,其俗无得而言。盖语曰:“知古而不知今,谓之陆沈。”(眉批:“知古”二句出《论衡 ·谢短》篇。) 又曰:“一物不知,君子所耻。”(眉批:“一物”二句出《陶弘景传》。) 是则时无远近,事无巨细,必籍多闻以成博识。如今之所谓者,若中州名汉,关右称羌,易臣以“奴”,呼母云“姊”。主上有大家之号,师人致儿郎之说。凡如此例,其流甚多。必寻其本源,莫详所出。阅诸《齐志》,则了然可知。由斯而言,劭之所录,其为宏益多矣。足以开后进之蒙蔽,广来者之耳目。微君懋,吾几面墙于近事矣,而子奈何妄加讥诮者哉!

    皇家修《五代史》,馆中坠藁仍存,皆因彼旧事,定为新史。观其朱墨所图,铅黄所拂,犹有可识者。或以实为虚,以非为是。其北齐国史,或以武定臣佐降在成朝,或以河清事迹擢居襄代。故时日不接而隔越相偶,使读者瞀乱而不测,惊骇而多疑。嗟乎!因斯而言,则自古著书,未能精谠。书成绝笔,而遽捐旧章。遂令玉石同烬,真伪难寻者,不其痛哉!

    处士 、王孙  《后汉书 ·祢衡传 》:衡为江夏太守黄祖作书记 ,各得体宜 。祖持其手曰 :处士正得祖意 。《楚辞 ·招隐士 》:王孙游兮不归 ,春草生兮凄凄 。《汉书 ·韩信传 》:吾哀王孙而进食 ,岂望报乎 ?《注 》:苏林曰 :王孙 ,如言公子也 。

    仆夫 、舍长  按 :仆夫 ,疑当作 “役夫 ”。《左传 》文公元年 :潘崇曰 :享江芊而勿敬也 。楚太子商臣从之 。江芊怒曰 :呼 ,役夫 !宜君王之欲杀女而立职也 。《史记 ·扁鹊传 》:扁鹊 ,姓秦氏 ,名越人 。少时为人舍长 。《注 》:守客馆之司 ,故云舍长也 。

    “多 ”为 “夥 ” 《史记 ·陈涉世家 》:涉既王 ,故人入见 ,曰 :夥颐 !涉之为王沉沉者 。楚人谓多为夥 ,故天下传之 。

    “桥 ”为 “圯 ” 《史记 ·留侯世家 》:良尝间从容步游下邳圯上 。《注 》:徐广曰 :圯 ,桥也 。东楚谓之 “圯 ”,音怡 。

    南呼北 “伧 ” 《晋书 ·周玘传 》:杀我者 ,诸伧子 。《宋书 ·索虏传 》:伧人谓换易为博 。《世说 ·雅量 》:褚公乘估客船 ,投钱唐亭住 。时县令当送客出 ,亭吏驱公移牛屋下 。令问牛屋下是何物人 ,吏云 :昨一伧父来寄亭中 ,有尊贵客 ,权移之 。按 :所指皆北人也 。

    西谓东 “虏 ” 《史记 ·高祖纪 》:项羽伏弩射中汉王 ,伤胸 ,乃扪足曰 :虏中吾指 。又 《娄敬传 》:敬谏伐匈奴 ,上骂曰 :齐虏 !以口舌得官 。《后汉书 》:光武击尤来 、大枪 ,反为所败 。笑曰 :几为虏嗤 。《北史 ·僭燕传 》:关中谣曰 :太岁南行当复虏 。西人呼徒河为白虏 。按 :所指皆东人也 。

    渠 、们 、底 、个  郭 《注 》:《汉书 》云 :渠有其人乎 ?《集韵 》:们 ,莫奔切 。今填词家言俺们 、我们 。郭 《注 》:《隋唐嘉话 》:崔湜为中书令 ,张嘉贞为舍人 。湜轻之 ,常呼为张底 。扬子 《法言 》:个 ,枚也 。《仪礼 》三个注 :今俗名 “枚 ”曰 “个 ”。《左传 》昭公三年 :二惠竞爽 ,又弱一个焉 。《南史 ·王镇之传 》:若遣一个 ,有以相存 。按 :渠 、们 、底 、个 ,并可两字连说 。渠们 ,犹言他们 。底个 ,犹言那个 。

    乃 、若 、君 、卿  《祭统 》:卫孔悝之鼎铭曰 :若纂乃考服 。郑 《注 》:若 、乃 ,犹汝也 。按 :乃 ,亦作 “迺 ”。《汉书 ·张良传 》:竖儒几败迺公事 。《唐韵古音 》:古人读 “若 ”为 “汝 ”。《史记 》云吾翁即若翁 ,《汉书 》云吾翁即汝翁 ,可据也 。东坡 《墨君堂记 》:凡人相与称谓 ,贵之则 “公 ”,贤之则 “君 ”。《韵会 》:敌体相卿 ,隋 、唐以来下己则称卿 。按 :隋前已然 。《晋 ·庾峻传 》:峻子敳 。王衍不与敳交 ,敳卿之不置 。衍曰 :君不得为尔 。敳曰 :卿自君我 ,我自卿卿 。

    必籍多闻  籍 ,与 “藉 ”通 。

    中州名汉  《北齐书 》帝后传 :受汉老妪斟酌 。《崔季舒传 》:汉儿文官连名总署 。按 :古来威慑边朔 ,惟汉最久 ,遂袭以为华称 。

    关右称羌  师旷 《禽经 》:张华 “杜宇 ”注曰 :鳖灵凿巫山 ,蜀人住江南 ,羌住江北 ,号曰 “西州 ”。《北史 ·儒林传 》:李业兴师事徐遵明 。鲜于灵馥曰 :李生久逐羌博士 ,何所得也 ?又 《北史 》:周尉迟迥袭洛阳 ,齐将段韶曰 :西羌窥逼 ,膏肓之病 。按 :二传言羌 ,正指关右言 。

    臣奴  《宋书 ·鲁爽传 》:魏主焘南寇 ,爽与弟秀从渡河 ,谋归南 。请曰 “奴与南有仇 ”云云 ,下自释云 :群下于其主称奴 ,犹称臣也 。

    母姊  姊 ,本作 “姉 ”。《北齐书 》:文宣皇后李氏 ,武成践祚 ,逼淫 ,有娠 。太原王至阁 ,不得见 。愠曰 :儿岂不知耶 ,姉姉腹大 ,故不见 。

    主上 、大家  蔡邕 《独断 》:天子 ,亲近侍从称为大家 。《北齐书 ·神武纪 》:何故触大家 ?又 《恩幸传 》:大家正作乐 。

    师人 、儿郎  《尔雅 ·释言 》:师 ,人也 。郭 《注 》:谓人众 。《左传 》:师人多寒 。《旧唐书 ·封常清传 》:高仙芝呼谓所召募兵曰 :我于京中召儿郎辈 ,得少许物 ,装束未能足 。

    朱墨所图  图 ,与 “涂 ”通 。

    武定  《魏书 》:孝武既入关 ,齐神武迎清河王亶世子立之 ,是为东魏孝靖帝 。天平四年 ,改元武定 。

    河清  《北齐书 》:武成帝湛 ,改元河清 。

    周书

    今俗所行周史,是令狐德棻等所撰。其书文而不实,雅而无检,真迹甚寡,客气尤烦。寻宇文初习华风,事由苏绰。至于军国词令,皆准《尚书》。太祖敕朝廷他文,悉准于此。盖史臣所记,皆禀其规。柳虬之徒,从风而靡。案:绰文虽去彼淫丽,存兹典实,而陷于矫枉过正之失,乖夫适俗随时之义。苟记言若是,则其谬逾多。爰及牛弘,弥尚儒雅。即其旧事,因而勒成。务累清言,罕逢佳句。而令狐不能别求他述,用广异闻,唯凭本书,重加润色。遂使周氏一代之史,多非实录者焉。

    客气  《左传 》定公八年 :公侵齐 ,门于阳州 。士皆坐列 ,曰 :颜高之弓六钧 。皆取而传观之 。师退 ,冉猛伪伤足而先 。又 :侵齐 ,攻廪丘之郛 。主人出 ,师奔 。冉猛逐之 ,顾而无继 ,伪颠 。阳虎曰 :尽客气也 。

    苏绰词令  《周书 ·苏绰传 》:绰 ,字令绰 ,历官大行台左丞 。自有晋之季 ,文体浮华 。周文因魏帝祭庙 ,群臣毕至 ,乃命绰依 《尚书 》体为 《大诰 》。自是之后 ,文笔皆依此体 。按 :今取其书覆之 ,颇有类 《王莽传 》者 。后阅王应麟语 ,亦云苏绰 《大诰 》近于莽矣 。

    柳虬  见 《史官 》篇 。

    牛弘  见 《世家 》篇 。

    唯凭本书 ,重加润色  原注 :按 :宇文氏事 ,多见于王劭 《齐志 》、《隋书 》及蔡允恭 《后梁春秋 》。其王褒 、庾信等事 ,又多见于萧韶 《太清记 》、萧大圜 《淮海乱离志 》、裴政 《太清实录 》、杜台卿 《齐纪 》。而令狐德棻了不兼采 ,以广其书 。盖以其中有鄙言 ,故致遗略 。

    隋书

    案:《隋史》讥王君懋撰齐、隋二史,叙录烦碎。至如刘臻还宅,访子方知;王劭思书,为奴所侮。此而毕载,为失更多。可谓尤而效之,罪又甚焉者矣。

    刘臻还宅  《隋书 ·刘臻传 》:臻 ,字宣挚 。位仪同三司 。臻性多忘 。有刘讷亦仕仪同 ,臻欲寻讷 ,谓从者曰 :汝知刘仪同家乎 ?从者不知 ,谓臻还家 ,于是引之而去 。既扣门 ,臻尚未悟 。据鞍大呼曰 :刘仪同可出矣 。其子迎门 ,臻惊曰 :汝亦来耶 ?其子曰 :此是大人家 。顾盼久之 ,方悟 。

    王劭思书  《隋书 ·王劭传 》:劭笃好经史 ,用思既专 ,性颇恍惚 。每至对食 ,闭目凝思 ,盘中之肉辄为仆从所啖 。劭弗之觉 ,唯责肉少 ,数罚厨人 。厨人以白劭 。劭依前闭目 ,伺而获之 。其专固如此 。

    杂说下

    诸史

    夫盛服饰者,以珠翠为先;工缋事者,以丹青为主。至若错综乖所,分布失宜,则彩绚虽多,巧妙不足者矣。观班氏《公孙弘传赞》,直言汉之得人,盛于武、宣二代,至于平津善恶,寂蔑无睹。持论如是,其义靡闻。必矜其美辞,爱而不弃,则宜微有改易,列于《百官公卿表》后。庶寻文究理,颇相附会。又沈侯《谢灵运传论》,全说文体,备言音律,此正可为《翰林》之补亡,《流别》之总说耳。如次诸史传,实为乖越。陆士衡有云:“离之则双美,合之则两伤。”信矣哉!(眉批:持论微有固意,缘子玄但主褒贬,不论文章故也。论其一家之学,则所论可存,若论意旨于行墨之外,则更有说焉。黄氏、浦氏之评,皆持平之论也。)

    昔刘勰有云:“自卿、渊已前,多役才而不课学;向、雄已后,颇引书以助文。”然近史所载,亦多如是。故虽有王平所识,仅通十字;霍光无学,不知一经。而述其言语,必称典诰。良由才乏天然,故事资虚饰者矣。案:《宋书》称武帝入关,以镇恶不伐,远方冯异;于渭滨游览,追思太公。夫以宋祖无学,愚智所委,安能援引古事,以酬答群臣者乎?更有甚于此者,睹周、齐二国,俱出阴山,而牛弘、王劭,并掌策书,其载齐言也,则浅俗如彼;其载周言也,则文雅若此。夫如是,何哉?非两邦有夷夏之殊,由二史有虚实之异故也。世称近史编语,唯《周》多美辞。夫以博采古文而聚成今说,是则俗之所传有《鸡九锡》《酒孝经》《房中志》《醉乡记》,或师范五经,或规模三史,虽文皆雅正,而事悉虚无,岂可便谓南、董之才,宜居班、马之职也?

    自梁室云季,雕虫道长。平头上尾,尤忌于时;对语俪辞,盛行于俗。始自江外,被于洛中。而史之载言,亦同于此。假有辨如郦叟,吃若周昌,子羽修饰而言,仲由率尔面对,莫不拘以文禁,一概而书,必求实录,多见其妄矣。

    夫晋、宋已前,帝王传授,始自锡命,终于登极。其间笺疏款曲,诏策频烦。虽事皆伪迹,言并饰让,犹能备其威仪,陈其文物,俾礼容可识,朝野具瞻。逮于近古,我则不暇。至如梁武之居江陵,齐宣之在晋阳,或文出荆州,假称宣德之令;或书成并部,虚云孝靖之敕。凡此文诰,本不施行,必也载之起居,编之国史,岂所谓撮其机要,翦截浮辞者哉?但二萧《陈》《隋》诸史,通多此失,唯王劭所撰《齐志》,独无是焉。

    《公孙弘传赞 》 见 《编次 》篇 。按 :彼言宜居 《武 》《宣纪 》末 ,此言宜列 《公卿表 》后 ,两论皆通 。

    《谢灵运传论 》 其略曰 :六义所因 ,四始攸系 。屈 、宋导于前 ,贾 、马振于后 。王 、刘 、扬 、班 、崔 、蔡之徒 ,异轨同奔 。建安曹氏 ,纬文被质 。自汉至魏 ,文体三变 。原其飙流所始 ,莫不同祖 《风 》《骚 》。降及元康 ,潘 、陆特秀 。自建武暨于义熙 ,仲文革孙 、许之风 ,叔源变太原之气 。爰逮宋代 ,灵运兴会标举 ,延年体裁明密 。夫五色相宣 ,八音协畅 ,若前有浮声 ,则后须切响 。妙达此旨 ,始可言文 。

    《翰林 》补亡二句  原注 :李充撰 《翰林论 》,挚虞撰 《文章流别集 》。

    卿 、渊二句  本 《文心雕龙 ·才略 》篇 。

    仅通十字  《蜀志 ·王平传 》:平 ,字子均 。生长戎旅 ,手不能书 ,其所识不过十字 ,而口授作书 ,皆有意理 。

    霍光无学  《汉书 ·霍光传赞 》:光不学亡术 ,暗于大理 。

    镇恶方冯异  《南史 ·王镇恶传 》:镇恶 ,猛之孙也 。宋武帝北伐 ,以镇恶领前锋 。及陷长安 ,于灞上迎武帝 ,帝劳之 。谢曰 :此明公之威 ,诸将之力 ,镇恶何功之有焉 ?帝曰 :卿欲学冯异耶 ?《后汉书 ·冯异传 》:每所止舍 ,诸将并坐论功 ,异独屏树下 ,军中号曰 “大树将军 ”。

    渭滨思太公  《南史 ·宋武帝纪 》:帝至渭滨 ,叹曰 :此地宁复有吕望耶 ?郑鲜之曰 :明公以旰日待士 ,岂患海内无人 ?

    宋祖无学  《宋书 ·郑鲜之传 》:帝少事军旅 ,不涉经学 ,时或谈论进难 ,帝时有惭恧 。《南史 ·裴昭明传 》:昭明罢郡 ,无宅 ,帝曰 :我不读书 ,不知古人 谁可比之?

    《鸡九锡 》等  王 《训故 》:袁淑 《俳谐记 》有 《鸡九锡文 》,皇甫松著 《酒孝经 》《房中志 》,王绩著 《醉乡记 》。《困学纪闻 》:《鸡九锡 》封浚稽山子 。

    平头上尾 、对语俪辞  原注 :何之元 《梁典 》称议纳侯景 ,高祖曰 :文叔得尹遵之降而隗嚣灭 ,安世用羊祜之言而孙皓平 。夫汉 、晋之君 ,事殊僭盗 ,梁主必不舍其谥号 ,呼以字名 。此由须对语俪辞故也 。又按 :姚最 《梁后略 》称高祖曰 :得既在我 ,失亦在予 ,不及子孙 ,知复何恨 。夫变我称 “予 ”,互文成句 ,求诸人语 ,理必不然 。此由避平头上尾故也 。又萧韶 《太清记 》曰 :温子昇 《永安故事 》言尔朱世隆之攻没建业也 ,怨痛之响 ,上彻天阍 ;酸苦之极 ,下伤人理 。此皆语非简要 ,而徒积字成文 ,并由趋声对之为患也 。或声从流靡 ,或语须偶对 ,此之为害 ,其流甚多 。《南史 ·陆厥传 》:厥好为文章 ,沈约 、谢朓 、王融类相推毂 ,汝南周颙善识声韵 ,皆用宫商 ,将平 、上 、去 、入四声制韵 ,有平头 、上尾 、蜂腰 、鹤膝 。五字之中 ,音韵悉异 ;两句之内 ,角徵不同 。世呼为 “永明体 ”。《诗苑类格 》:沈约云 :诗病有八 :平头 、上尾 、蜂腰 、鹤膝 、大韵 、小韵 、旁纽 、正纽 ,唯上尾 、鹤膝最忌 。

    辨如郦叟  《汉书 ·郦食其传赞 》:高祖以征伐定天下 ,而缙绅之徒骋其知辩 ,并成大业 。郦生自匿监门 ,待主然后出 。

    吃若周昌  《史记 ·周昌传 》:高帝欲废太子 ,昌为人吃 ,又盛怒 ,曰 :臣口不能言 ,然臣期期知其不可 。陛下即欲易太子 ,然臣期期不奉诏 。

    文出荆州  《南史 ·梁武帝纪 》:齐南康王即帝位于江陵 ,遥废东昏为涪陵王 ,以帝加征东军 ,镇石头 。王珍国斩东昏 。二年正月 ,进帝为梁公 ,备九锡 。二月 ,进爵为王 。三月丙辰 ,齐帝下诏禅位 。四月辛酉 ,宣德皇后令曰 :西诏至 ,宪章前代 ,敬禅神器于梁 ,明可临轩 ,授玺绂 。

    书成并部  《通鉴 》:渤海高得政善图谶 ,劝高洋受禅 。洋还晋阳 ,令左右陈山提赍事条 ,并密书与杨愔 。山提至邺 ,愔即召太常卿邢劭等撰仪注 ,秘书监魏收草九锡 、禅让 、劝进诸文 。洋至邺 ,孝靖禅位于齐 。

    别传

    刘向《列女传》云:“夏姬再为夫人,三为王后。”夫为夫人则难以验也,为王后则断可知矣。案:其时诸国称王,唯楚而已。如巫臣谏庄将纳姬氏,不言曾入楚宫,则其为后当在周室。盖周德虽衰 ,犹称秉礼 。岂可族称姬氏 ,而妻 厥同姓者乎 ?又以女子一身,而作嫔三代,求诸人事,理必不然。寻夫春秋之后,国称王者有七。盖由向误以夏姬之生 ,当夫战国之世 ,称三为王后者,谓历嫔七国诸王。校以年代,殊为乖剌。至于他篇,兹例甚众。故论楚也,则昭王与秦穆同时;言齐也,则晏婴居宋景之后。今粗举一二,其流可知。

    观刘向对成帝,称武、宣行事,世传失实,事具《风俗通》,其言可谓明鉴者矣。及自造《洪范》《五行》,及《新序》《说苑》《列女》《神仙》诸传,而皆广陈虚事,多构伪辞。夫传闻失真,书事失实,盖事有不获已,人所不能免也。至于故为异说,以惑后来,则过之尤甚者矣!案:苏秦答燕易王,称有妇人将杀夫,令妾进其药酒,妾佯僵而覆之。又甘茂谓苏代云: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曰:“无以买烛,而子之光有余,子可分我余光,无损子明。”此并战国之时,游说之士,寓言设理,以相比兴。及向之著书也,乃用苏氏之说,为二妇人立传,定其邦国,加其姓氏,以彼乌有,持为指实,何其妄哉!至如伯奇化鸟,对吉甫以哀鸣;宿瘤隐形,干齐王而作后。此则不附于物理者矣。复有怀嬴失节,目为贞女;刘安覆族,定以登仙。立言如是,岂顾丘明之有传,孟坚之有史哉!

    扬雄《法言》,不依仲尼之笔,非书也。自序又云,不读非圣之书。然其撰《甘泉赋》,则云“鞭宓妃”云云,刘勰《文心》已讥之矣。然则文章小道,无足致嗤。观其《蜀王本纪》,称杜魄化而为鹃,荆尸变而为鳖,其言如是,何其鄙哉!所谓非言之难,而行之难也。

    自战国已下,词人属文,皆伪立客主,假相酬答。至于屈原《离骚》辞,称遇渔父于江渚;宋玉《高唐赋》,云梦神女于阳台。夫言并文章,句结音韵。以兹叙事,足验凭虚。而司马迁、习凿齿之徒,皆采为逸事,编诸史籍,疑误后学,不其甚邪!必如是,则马卿游梁,枚乘谮其好色;曹植至洛,宓妃睹于岩畔。撰汉、魏史者,亦宜编为实录矣。

    嵇康撰《高士传》,取《庄子》《楚辞》二渔父事,合成一篇。夫以园吏之寓言,骚人之假说,而定为实录,斯已谬矣。况此二渔父者,较年则前后别时,论地则南北殊壤,而辄并之为一,岂非惑哉?苟如是,则苏代所言双擒蚌鹬,伍胥所遇渡水芦中,斯并渔父善事,亦可同归一录,何止揄袂缁帷之林,濯缨沧浪之水,若斯而已也。

    庄周著书,以寓言为主;嵇康述《高士传》,多引其虚辞。至若神有混沌,编诸首录,苟以此为实,则其流甚多。至如蛙鳖竞长,蚿蛇相怜,鷽鸠笑而后言,鲋鱼忿以作色。向使康撰《幽明录》《齐谐记》,并可引为真事矣。夫识理如此,何为而薄周、孔哉?

    杜元凯撰《列女记》,博采经籍前史,显录古老明言,而事有可疑,犹阙而不载。斯岂非理存雅正,心嫉邪僻者乎?君子哉,若人也!长者哉,若人也!(眉批:杜元凯撰《烈女记》,此条当连上,浦氏未及改正。)

    《李陵集》有《与苏武书》,词采壮丽,音句流靡。观其文体,不类西汉人,殆后来所为,假称陵作也。迁《史》缺而不载,良有以焉。编于李集中,斯为谬矣。

    夏姬  《左传 》成公二年 :楚之讨陈夏氏也 ,庄王欲纳夏姬 。申公巫臣曰 :不可 。君召诸侯 ,以讨罪也 。今纳夏姬 ,贪其色也 。君其图之 。王乃止 。

    昭王 、秦穆同时  昭王当云平王 ,即 《申左 》篇秦穆女为荆平夫人事 ,两引俱误作 “昭王 ”,彼篇已刊正 。

    晏婴居宋景后  《列女传 》:齐伤槐衍之女 ,名婧 ,景公有所爱槐 ,令曰 :伤槐者刑 。于是衍醉而伤槐 ,景公且加罪焉 。婧惧 ,乃造晏婴之门曰 :昔者宋景公时大旱 ,卜以人祀 。景公曰 :必以人祀 ,寡人请自当之 。今杀婧之父 ,邻国皆谓君爱树而贼人 ,其可乎 ?郭 《评 》:宋景公头曼在齐景公杵臼后三十余年 。

    世传失实  《风俗通 ·正失 》:成帝问 :文帝治天下 ,孰与孝宣皇帝 ?刘向曰 :世之毁誉 ,莫能得实 ,审形者少 ,随声者多 。世间言文帝祭代东门 ,期日再中 ,集上书囊为帷 ,粟一升一钱 。凡此皆俗人妄传 ,言过其实 。

    进药酒  《战国 ·燕策 》:有远为吏者 ,其妻私人 。其夫且归 ,私者忧之 ,其妻曰 :勿忧也 ,吾已为药酒待之矣 。后二日 ,夫至 ,妻使妾奉卮酒进之 。妾知其为药酒也 ,进之则杀主父 ,言之则逐主母 ,乃阳僵 ,弃酒 。《列女传 》:周主忠妾者 ,周大夫妻之媵妾也 。大夫仕于周 ,其妻淫于邻人 。其下文略与 《策 》同 。

    分余光  《史记 ·甘茂传 》:贫人女与富人女会绩 ,曰 :子可分我余光云云 。《列女传 》:齐女徐吾者 ,东海贫妇人也 。与邻妇李吾会烛夜绩 ,徐吾烛数不属 ,李吾曰 :请无与夜也 。徐吾曰云云 。

    伯奇化鸟  陈思王 《令禽恶鸟论 》:昔尹吉甫用后妻之谗 ,杀孝子伯奇 。吉甫后悟 ,追伤伯奇 。出见鸟 ,鸣声噭然 ,吉甫动心 ,曰 :伯劳乎 ?乃其音尤切 。吉甫曰 :伯劳乎 ?是吾子 ,栖吾舆 ;非吾子 ,飞勿居 。鸟寻声而栖于盖 。按 :《史通 》所纠 ,乃谓刘向书也 ,而今本 《说苑 》《新序 》皆不见斯事 。曾巩二书序云 :《新序 》三十篇 ,隋 、唐之世 ,尚为全书 ,今可见者十篇而已 。《说苑 》二十篇 ,《崇文总目 》存者五篇 ,又间得者十有三篇 。然则所纠 ,皆在亡篇欤 ?

    宿瘤隐形  郭 《注 》:宿瘤无隐形事 。《列女传 》:宿瘤女者 ,齐东郭采桑之女也 。项有大瘤 ,故号宿瘤 。闵王出游 ,百姓尽观 ,宿瘤采桑如故 。王曰 :奇女也 。遂以为后 。黄本 《补注 》:《新序 》云 :齐有妇人 ,极丑无双 ,号曰无盐女 。自诣宣王曰 :窃尝喜隐 。王曰 :试一行之 。言未卒 ,忽然不见 ,宣王大惊 。是隐形乃无盐事 ,非宿瘤也 。按 :事亦见 《列女传 》,又谓女号钟离春 ,无盐乃其邑名 。

    怀嬴  郭 《注 》:怀嬴 ,秦穆公女也 。初事晋怀公圉 ,后事晋文公重耳 ,故曰失节 。按 :《列女传 》不及妻晋文事 。

    刘安  按 :《汉书 》:淮南王安谋反被诛 ,而以为仙去者 ,葛洪 《神仙传 》有之 ,亦不见刘向书 。

    鞭宓妃  王 《训故 》:扬雄 《羽猎赋 》云 :鞭洛水之宓妃兮 ,饷屈原与彭胥 。刘勰 《文心雕龙·夸饰 》篇云 :子云校猎 ,鞭宓妃以饷屈原 。娈彼洛神 ,既非罔两 ,而虚用滥形 ,不其疏乎 ?

    杜魄 、荆尸  王 《训故 》:扬雄 《蜀王本纪 》云 :荆人鳖令死 ,尸化随江水上至成都 ,见蜀王杜宇 。杜宇立以为相 。杜宇号望帝 ,自以德不如鳖令 ,以其国禅之 。又 《说文 ·成都记 》云 :望帝死 ,其魄化为鸟 ,名曰 “杜鹃 ”。《路史 ·余论 》:鳖 ,水名也 ,亦作鳖县 ,在牂牁 。故知幾以子云之说为妄 。

    渔父  王逸 《注 》序 :《渔父 》者 ,屈原之所作也 。渔父避俗 ,时遇屈原 ,怪而问之 ,遂相应答 。

    神女  《高唐赋 》:昔者先王尝游高唐 ,梦一妇人 ,去而辞曰 :旦为朝云 ,暮为行雨 。朝朝暮暮 ,阳台之下 。楚襄王使玉赋高唐之事 ,又作 《神女赋 》。

    马卿好色  相如 《美人赋 》:相如游梁 ,梁王悦之 。邹阳谮之曰 :相如服色妖丽 ,游王后宫 ,王察之乎 ?王问相如 :子好色乎 ?相如曰 :臣不好色也 。臣气服于内 ,心正于怀 ,信誓旦旦 ,秉志不回 。按 :枚 、邹互异 ,有误 。

    曹植至洛  曹植 《洛神赋 》:余从京城 ,言归东藩 ,容与乎阳林 ,流盼乎洛川 。于是精移神骇 ,忽焉思散 ,睹一丽人于岩之畔 。

    宓妃  黄 《补注 》:《汉书音义 》如淳曰 :宓妃 ,宓羲氏之女也 ,死洛水 ,为洛神 。

    二渔父  《庄子 ·渔父 》:孔子游于缁帷之林 ,弦歌鼓琴 。奏曲未半 ,有渔父者下船而来 ,须眉交白 ,被发揄袂 ,行原以上 ,距陆而止 。左手据膝 ,右手持颐以听 ,曲终 。《楚辞 ·渔父 》篇 :渔父莞尔而笑 ,鼓枻而去 ,歌曰 :沧浪之水清兮 ,可以濯吾缨 ;沧浪之水浊兮 ,可以濯吾足 。遂去 ,不复与言 。

    擒蚌  《战国 ·燕策 》:赵且伐燕 ,苏代为燕 ,谓赵王曰 :臣过易水 ,蚌方出曝 ,而鹬啄其肉 ,蚌合而钳其喙 。鹬曰 :今日不两 ,明日不两 ,即有死蚌 。蚌亦曰 :今日不出 ,明日不出 ,即有死鹬 。不肯相舍 ,渔者并擒之 。《天禄识余 》:“两 ”,谓辟口 ,或改 “两 ”作 “雨 ”,非 。愚谓作 “雨 ”者不惟失义 ,且失韵 。

    渡芦中  《吴越春秋 》:伍员奔吴 ,至江 ,渔父渡之 ,有饥色 ,曰 :为子取饷 。子胥乃潜身深苇之中 。有顷 ,父来而呼之曰 :芦中人 ,芦中人 ,岂非穷士乎 ?子胥出应 ,食毕 ,曰 :请丈人姓字 。渔父曰 :今日凶凶 ,两贼相逢 ,何用姓字为 ?

    混沌  《庄子 ·应帝王 》:南海之帝为倏 ,北海之帝为忽 ,中央之帝为混沌 。倏与忽时相遇于混沌之地 ,混沌待之甚善 。倏与忽谋报混沌之德 ,曰 :人皆有七窍 ,以视听食息 ,此独无有 ,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 ,七日而混沌死 。按 :与 《言语 》篇各意 。

    其流甚多  《庄子 ·秋水 》:坎井之蛙谓东海之鳖曰 :吾跳梁乎井干之水 ,入休乎缺甃之崖 ,此亦至矣 ,夫子奚不时来观乎 ?东海之鳖左足未入 ,右膝已絷 。于是蛙闻之 ,规规然自失也 。又 :蚿怜蛇 ,蛇怜风 。蚿谓蛇曰 :吾以众足行 ,而不及子之无足 ,何也 ?蛇曰 :夫天机之所动 ,何可易邪 !吾安用足哉 !又 :鷽鸠见 《逍遥游 》。

    薄周 、孔  嵇康 《绝交书 》:自惟至熟 ,有必不堪者七 ,甚不可者二 。每非汤 、武而薄周 、孔 ,在人间不止 ,此事会显 ,世教所不容 。此甚不可一也 。

    《列女记 》 《晋书 ·杜预传 》:撰 《女记赞 》,当时论者谓文义质直 。《隋书 ·经籍志 》:《女记 》十卷 ,杜预撰 。在 “杂传类 ”。

    杂识

    夫书名竹帛,物情所竞,虽圣人无私,而君子亦党。盖《易》之作也,本非纪事之流,而孔子《系辞》,辄盛述颜子,称其“殆庶”。虽言则无愧,事非虚美,亦由视予犹父,门人日亲,故非所要言,而曲垂编录者矣。既而扬雄寂寞,师心典诰,至于童乌稚子,蜀汉诸贤,《太玄》《法言》,恣加褒赏,虽内举不避,而情有所偏者焉。夫以宣尼睿哲,子云参圣,(眉批:“子云参圣”语见《论衡 ·超奇》篇。) 在于著述,不能忘私,则自中庸以降,抑可知矣。如谢承《汉书》偏党吴、越,魏收《代史》盛夸胡塞,复焉足怪哉?(眉批:此论最允。)

    夫所谓直笔者 ,不掩恶 ,不虚美 ,书之有益于褒贬 ,不书无损于劝诫 。但举 其宏纲 ,存其大体而已 。非谓丝毫必录 ,琐细无遗者也 。如宋孝王、王劭之徒,其所记也,喜论人帷簿不修,言貌鄙事,讦以为直,吾无取焉。

    夫载笔立言,名流今古。如马迁《史记》,能成一家;扬雄《太玄》,可传千载。此则其事尤大 ,记之于传可也 。至于近代则不然。其有雕虫末伎,短才小说,或为集不过数卷,或著书才至一篇,莫不一一列名,编诸传末。事同《七略》,巨细必书,斯亦烦之甚者。

    子曰:“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人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若汉代青翟、刘舍,位登丞相,而班史无录;姜诗、赵壹,身止计吏,而谢《书》有传,即其例也。今之修史者则不然。其有才德阙如,而位宦通显,史臣载笔,必为立传。其所记也,止具其生前历官,殁后赠谥,若斯而已矣。虽其间伸以状迹,粗陈一二,么麽恒事,曾何足观?始自伯起《魏书》,迄乎皇家《五史》,通多此体。流荡忘归,《史》《汉》之风,忽焉不祀(眉批:“祀”字,一作“嗣”字,是。) 者矣。

    童乌  《法言 ·问神 》篇 :育而不苗者 ,吾家之童乌乎 ?九龄而与我玄文 。《注 》:童乌 ,子云之子也 。

    蜀汉诸贤  原注 :谓严 、李 、郑 、司马之徒 。《法言 ·问明 》篇 :蜀庄沈冥 ,蜀庄之才之珍也 ,不作苟见 ,不治苟得 。吾珍庄也 ,居难为也 。按 :庄即注之所谓严 ,即严君平也 。《渊骞 》篇 :或问子蜀人也 ,请人 ?曰 :有李仲元者 ,人也 。不夷不惠 ,可否之间也 。见其貌者 ,肃如也 ;闻其言者 ,愀如也 ;观其行者 ,穆如也 。《问神 》篇 :谷口郑子真 ,不屈其志 ,而耕乎岩石之下 ,名震于京师 。按 :谷口 ,汉中地 ,与所云蜀汉恰合 。旧作 “柳 ”,不知何人 ,雄书亦无 ,定误 。《君子 》篇 :必也儒乎 ,文丽用寡 ,长卿也 。

    子云参圣  本陆绩 《述玄 》,见 《自叙 》篇 。

    或为集不过数卷  原注 :如 《陈书 ·阴铿传 》云 ,有集五卷 ,其类是也 。

    著书才至一篇  原注 :如 《梁书 ·孝元纪 》云 ,撰 《同姓名人录 》一卷 ,其类是也 。

    列名传末  原注 :如 《梁书 ·孝元纪 》云 ,撰 《研神记 》;《陈书 ·姚察传 》云 ,撰 《西征记 》《辨茗酪记 》;《后魏书·刘芳传 》云 ,撰 《周官音 》《礼记音 》;《齐书·祖鸿勋传 》云 ,撰 《晋祠记 》。凡此 ,书或一卷 、两卷而已 。自余人有文集 ,或四卷或五卷者 ,不可胜记 ,故不具列之 。

    青翟 、刘舍  《汉书 ·申屠嘉传 》:自嘉死后 ,开封侯陶青 、桃侯刘舍 、柏至侯许昌 、平棘侯薛泽 、武强侯庄青翟 、商陵侯赵周 ,皆 廉谨 ,为丞相备员而已 ,无所能发明功名著于世者 。

    姜诗  按 :后汉广汉人 。姜诗事母至孝 。永平三年 ,察孝廉 ,拜中郎 ,除江阳令 。其事 ,范 《书 》具诗妻 《庞氏传 》中 。《史通 》不征范而征谢 ,盖谢 《书 》则诗自有传也 。

    赵壹  范 《书 》亦有传 ,见 《载文 》篇 。

    《汉书·五行志》错误

    班氏著志,牴牾者多。在于《五行》,芜累尤甚。今辄条其错缪,定为四科:一曰引书失宜,二曰叙事乖理,三曰释灾多滥,四曰古学不精。又于四科之中,疏为杂目,类聚区分,编之如后。

    第一科

    引书失宜者,其流有四:一曰史记、《左氏》,交错相并;二曰《春秋》、史记,杂乱难别;三曰屡举《春秋》,言无定体;四曰书名去取,所记不同。

    其志叙言之不从也,先称史记周单襄公告鲁成公曰,晋将有乱。又称宣公六年,郑公孙曼满与王子伯廖语,欲为卿。案:宣公六年,自《左传》所载也。夫上论单襄,则持史记以标首;下列曼满,则遗《左氏》而无言。遂令读者疑此宣公,亦出史记;而不云鲁后,莫定何邦。是非难悟,进退无准。此所谓史记、《左氏》交错相并也。

    《志》云:史记成公十六年,公会诸侯于周。案:成公者,即鲁侯也。班氏凡说鲁之某公,皆以《春秋》为冠。何则?《春秋》者,鲁史之号。言《春秋》则知公是鲁君。今引史记居先,成公在下,书非鲁史,而公舍鲁名。胶柱不移,守株何甚?此所谓《春秋》、史记杂乱难别也。

    案:班《书》为志,本以汉为主。在于汉时,直记其帝号谥耳。至于它代,则云某书、某国君,此其大例也。至如叙火不炎上,具《春秋》恒公十四年;次叙稼穑不成,直云严公二十八年而已。夫以火、稼之间,别书汉、莽之事。年代已隔,去鲁尤疏。洎乎改说异端,仍取《春秋》为始,而于严公之上,不复以《春秋》建名。遂使汉帝、鲁公,同归一揆。必为永例,理亦可容。在诸异科,事又不尔。求之画一,其例无恒。此所谓屡举《春秋》,言无定体也。

    案:本《志》叙汉已前事,多略其书名。至于“服妖”章,初云晋献公使太子率师,佩之金玦。续云郑子臧好为聚鹬之冠。此二事之上,每加《左氏》为首。夫一言可悉,而再列其名。省则都捐,繁则太甚。此所谓书名去取,所记不同也。

    单襄告鲁  《史记 ·鲁世家 》:周单襄公与晋郤锜 、郤犨 、郤至 、齐国佐语 ,告鲁成公曰 :晋将有乱 ,三郤其当之乎 。

    曼满语  《左传 》宣公六年 :郑公子曼满与王子伯廖语 ,欲为卿 。伯廖吿人曰 :无德而贪 ,其在 《周易 ·丰 》之 《离 》,弗过之矣 。间一岁 ,郑人杀之 。

    会于周  本 《志 》:史记成公十六年 ,公会诸侯于周 。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 ,告公曰 :晋将有乱 。鲁侯问 :天道人故 ?对曰 :吾非瞽史 ,焉知天道 。吾见晋君之容 ,殆必祸者也 。按 :此会 《史记 》周简王纪及鲁 、晋二世家皆不载 。《左氏 》成公十六年 《经 》《传 》亦不书 。其文乃在 《外传 ·周语 》下卷 。然亦不言成公十六年 ,但曰 “柯陵之会 ”云云 。是则 “史记成公 ”以下十三字 ,乃班 《志 》自撰之文 。本当云 《国语 》而误书 “史记 ”也 。又按 :柯陵之盟在成公十七年 。杜 《注 》:柯陵 ,郑西地 。亦非会于周也 。

    火 、稼之间  本 《志 》前言火失其性 ,首举其文曰 :《春秋 》桓公十四年八月壬申 ,御廪灾 。已下历述火事 ,至汉平帝末 ,高祖原庙灾 ,明年 ,莽居摄而止 。其下更端言稼穑不成 ,乃举 “严公二十八年冬 ,大水 ,亡麦禾 ”之文 ,中间隔越甚多 。其前 “春秋 ”二字管不及此也 。

    严公  原注 :严公即庄公也 。汉避明帝讳 ,故改曰 “严 ”。

    佩金玦  《左传 》闵公二年 :晋献公使太子申生帅师 ,公衣之偏衣 ,佩之金玦 。后四年 ,申生缢 。

    聚鹬冠  《左传 》僖公二十四年 :郑子臧好聚鹬冠 ,郑文公恶之 ,使盗杀之 。

    第二科

    叙事乖理者,其流有五:一曰徒发首端,不副征验;二曰虚编古语,讨事不终;三曰直引时谈,竟无它述;四曰科条不整,寻绎难知;五曰标举年号,详略无准。

    《志》曰:《左氏》昭公十五年,晋籍谈如周葬穆后,既除丧而燕。叔向曰:王其不终乎!吾闻之,所乐必终焉。今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于是乎与丧宾燕,乐忧甚矣。礼,王之大经也。一动而失二礼,无大经矣,将安用之?案:其后七年,王室终如羊舌所说,此即其效也,而班氏了不言之。此所谓徒发首端,不副征验也。

    《志》云:《左氏》襄公二十九年,晋女齐语智伯曰:齐高子容、宋司徒皆将不免。子容专,司徒侈,皆亡家之主也。专则速及,侈则将以力毙。九月,高子出奔北燕。所载至此,更无他说。案:《左氏》昭公二十年,宋司徒奔陈。而班氏采诸本传,直写片言。阅彼全书,唯征半事。遂令学者疑丘明之说,有是有非;女齐之言,或得或失。此所谓虚编古语,讨事不终也。

    《志》云:成帝于鸿嘉、永始之载,好为微行,置私田于民间。谷永谏曰:诸侯梦得田,占为失国。而况王者蓄私田财物,为庶人之事乎?已下弗云成帝悛与不悛,谷永言效与不效。谏词虽具,诸事阙如。此所谓直引时谈,竟无它述者也。

    其述庶征之恒寒也,先云釐公十年冬,大雨雹。随载刘向之占,次云《公羊经》曰“大雨雹”,续书董生之解。案:《公羊》所说,与上奚殊,而再列其辞,俱云“大雨雹”而已。又此科始言大雪与雹,继言殒霜杀草,起自春秋,讫乎汉代。其事既尽,仍重叙雹灾。分散相离,断绝无趣。夫同是一类,而限成二条。首尾纷拏,而章句错糅。此所谓科条不整,寻绎难知者也。

    夫人君改元,肇自刘氏。史官所录,须存凡例。案:斯《志》之记异也,首列元封年号,不详汉代何君;次言地节、河平,具述宣、成二帝。武称元鼎,每岁皆书;哀曰建平,同年必录。此所谓标举年号,详略无准者也。

    三年之丧二  《左传 》昭公十五年 :六月 ,王太子寿卒 。秋八月 ,王穆后崩 。叔向曰 :王一岁而有三年之丧二焉 。《注 》:天子绝期 ,唯服三年 。故后虽期 ,通谓之三年 。顾炎武 《日知录 》:礼 ,为长子三年 。妻丧虽期年 ,而传曰 :父必三年而后娶 ,达子之志也 。是亦有三年之义 。

    鸿嘉 、永始  荀悦 《汉纪 》:成帝鸿嘉二年 ,行幸云阳 。大司马音上言 :陛下即位十五年 ,继嗣不立 ,而日夜出游 。外有微行之害 ,内有疾病之忧 。是时谷永亦上疏谏 。按 :成帝十三年改元鸿嘉 ,十七年改元永始 。

    釐公  原注 :即僖公 。

    大雨雹  今 《志 》作 “雪 ”,疑唐初本作 “雹 ”也 。

    刘占 、董解  《志 》:釐公十年 ,大雨雪 。刘向以为阴气盛也 。《公羊经 》:大雨雹 。董仲舒以为有所渐胁 。《注 》:阴气胁也 。按 :刘向所举 ,盖 《左 ·经 》也 。《左 》无传...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