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卷三

首页书架加入书签返回目录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

    外篇

    史官

    (眉批:《史官》《正史》二篇,叙述整瞻,子玄史笔,略见一斑。)

    盖史之建官,其来尚矣。昔轩辕氏受命,仓颉、沮诵实居其职。至于三代,其数渐繁。案:《周官》《礼记》,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左史、右史之名。大史掌国之六典,小史掌邦国之志,内史掌书王命,外史掌书使乎四方,左史记言,右史记事。《曲礼》曰:“史载笔,大事书之于策,小事简牍而已。”《大戴礼》曰:“太子既冠成人,免于保傅,则有司过之史。”《韩诗外传》云:“据法守职,而不敢为非者,太史令也。”斯则史官之作,肇自黄帝,备于周室,名目既多,职务咸异。至于诸侯列国,亦各有史官,求其位号,一同王者。

    至于孔甲、尹逸,名重夏、殷;史佚、倚相,誉高周、楚;晋则伯黡司籍,鲁则丘明受经,此并历代史臣之可得言者。降及战国,史氏无废。盖赵鞅,晋之一大夫尔,犹有直臣书过,(眉批:一本“有”字上有“犹”字,不可删。) 操简笔于门下。田文,齐之一公子尔,每坐对宾客,侍史记于屏风。至若秦、赵二主,渑池交会,各命其御史书某年某月鼓瑟、鼓缶。此则《春秋》“君举必书”之义也。

    然则官虽无阙,而书尚有遗,故史臣等差,莫辨其序。案:《吕氏春秋》曰:夏太史终古见桀惑乱,载其图法出奔商。商太史向挚见纣迷乱,载其图法出奔周。晋太史屠黍见晋之乱,亦以其图法归周。又《春秋》晋、齐太史,书赵、崔之弑;郑公孙黑强与于盟,使太史书其名。晋韩宣子来聘,观书于太史氏,见《易象》与《鲁春秋》,曰:“周礼尽在鲁矣。”然则诸史之任,太史其最优乎?至秦有天下,太史令胡母敬作《博学章》。此则自夏迄秦,斯职无改者矣。

    汉兴之世,武帝又置太史公,位在丞相上,以司马谈为之。汉法,天下计书先上太史,副上丞相。叙事如《春秋》。及谈卒,子迁嗣。迁卒,宣帝以其官为令,行太史公文书而已。寻自古太史之职,虽以著述为宗,而兼掌历象、日月、阴阳、管数。司马迁既殁,后之续《史记》者,若褚先生、刘向、冯商、扬雄之徒,并以别职来知史务。于是太史之署,非复记言之司。故张衡、单飏、王立、高堂隆等,其当官见称,唯知占候而已。

    当王莽代汉,改置柱下五史,秩如御史。听事,侍傍记迹言行,盖效古者动则左史书之,此其义也。

    汉氏中兴,明帝以班固为兰台令史,诏撰《光武本纪》及诸列传、载记。又杨子山为郡上计吏,献所作《哀牢传》,为帝所异,征诣兰台。斯则兰台之职,盖当时著述之所也。自章、和已后,图籍盛于东观。凡撰汉记者,相继在乎其中,而都为著作,竟无它称。

    当魏太和中,始置著作郎,职隶中书,其官即周之左史也。晋元康初,又职隶秘书,著作郎一人,谓之大著作,专掌史任,又置佐著作郎八人。宋、齐已来,以“佐”名施于“作”下。旧事,佐郎职知博采,正郎资以草传,如正、佐有失,则秘监职思其忧。其有才堪撰述,学综文史,虽居他官,或兼领著作。亦有虽为秘书监,而仍领著作郎者。若中朝之华峤、陈寿、陆机、束晳,江左之王隐、虞预、干宝、孙盛,宋之徐爰、苏宝生,梁之沈约、裴子野,斯并史官之尤美,著作之妙选也。而齐、梁二代又置修史学士,陈氏因循,无所变革,若刘陟、谢昊、顾野王、许善心之类是也。

    至若偏隅僭国,夷狄伪朝,求其史官,亦有可言者。案:《蜀志》称王崇补东观,许盖掌礼仪。又郤正为秘书郎,广求益部书籍。斯则典校无阙,属辞有所矣。而陈寿评云“蜀不置史官”者,得非厚诬诸葛乎?别有《曲笔》篇,言之详矣。吴归命侯时,有左右二国史之职,薛莹为其左,华覈为其右。又周处自左国史迁东观令。以斯考察,则其班秩可知。伪汉嘉平初,公师彧以太中大夫领左国史,撰其国君臣纪传。前凉张骏时,刘庆迁儒林郎、中常侍,在东苑撰其国书。蜀李与西凉二朝,记事委之门下。南凉主乌孤初定霸基,欲造国纪,以其参军郭韶为国纪祭酒,使撰录时事。自余伪主,多置著作官,若前赵之和苞,后燕之董统是也。

    元魏初称制,即有史臣,杂取他官,不恒厥职。故如崔浩、高闾之徒,唯知著述,而未列名号。其后始于秘书置著作局,正郎二人,佐郎四人。其佐三史者,不过一二而已。普泰以来,三史稍替,别置修史局,其职有六人。当代都之时,史臣每上奉王言,下询国俗,兼取工于翻译者,来直史曹。及洛京之末,朝议又以为国史当专任代人,不宜归之汉士。于是以谷纂、山伟更主文籍。凡经二十余年,其事阙而不载。

    高齐及周,迄于隋氏,其史官以大臣统领者,谓之监修。国史自领,则近循魏代,远效江南,参杂其间,变通而已。唯周建六官,改著作之正郎为上士,佐郎为下士,名谥虽易,而班秩不殊。如魏收之擅名河朔,柳虬之独步关右,王劭、魏澹展效于开皇之朝,诸葛颍、刘炫宣功于大业之世,亦各一时也。

    暨皇家之建国也,乃别置史馆,通籍禁门。西京则与鸾渚为邻,东都则与凤池相接。得厕其流者,实一时之美事。至咸亨年,以职司多滥,高宗喟然而称曰:“朕甚懵焉。”乃命所司曲加推择,如有居其职而阙其才者,皆不得预于修撰。由是史臣拜职,多取外司,著作一曹,殆成虚设。凡有笔削,毕归于余馆。始自武德,迄乎长寿,其间若李仁实以直辞见惮,敬播以叙事推工,许敬宗之矫妄,牛凤及之狂惑,此其善恶尤著者也。

    又案:《晋令》,著作郎掌起居集注,撰录诸言行、勋伐旧载史籍者。元魏置起居令史,每行幸宴会,则在御左右,记录帝言及宾客酬对。后别置修起居注二人,多以余官兼掌。至隋,以吏部散官及校书、正字闲于述注者修之,纳言监领其事。炀帝以为古有内史、外史,今既有著作,宜立起居。遂置起居舍人二员,职隶中书省。如庾自直、崔濬祖、虞世南、蔡允恭等,咸居其职,时谓得人。皇家因之,又加置起居郎二员,职与舍人同。每天子临轩,侍立于玉阶之下,郎居其左,舍人居其右。人主有命,则逼阶延首而听之,退而编录,以为起居注。龙朔中,改名左史、右史。今上即位,仍从国初之号焉。高祖、太宗时,有令狐德棻、吕才、萧钧、褚遂良、上官仪;高宗、则天时,有李安期、顾胤、高智周、张太素、凌季友。斯并当时得名,朝廷所属者也。夫起居注者,编次甲子之书,至于策命、章奏、封拜、薨免,莫不随事记录,言惟详审。凡欲撰帝纪者,皆称之以成功。即今为载笔之别曹,立言之贰职。故略述其事,附于斯篇。

    又案:《诗·邶风·静女》之三章,君子取其彤管。夫彤管者,女史记事规诲之所执也。古者人君,外朝则有国史,内朝则有女史。内之与外,其任皆同。故晋献惑乱,骊姬夜泣,床笫之私,房中之事,不得掩焉。楚昭王宴游,蔡姬对以其愿,王顾谓史:“书之,蔡姬许从孤死矣。”夫宴私而有书事之册,盖受命者即女史之流乎?至汉武帝时,有《禁中起居注》;明德马皇后撰《明帝起居注》。凡斯著述,似出宫中,求其职司,未闻位号。隋世王劭上疏,请依古法,复置女史之班,具录内仪,付于外省。文帝不许,遂不施行。

    大抵自古史官,其沿革废置如此。夫仲尼修《春秋》,公羊高作传。汉、魏之陆贾、鱼豢,晋、宋之张璠、范晔,虽身非史职,而私撰国书。若斯人者,有异于是。故不复详而录之。

    夫为史之道,其流有二。何者?书事记言,出自当时之简;勒成删定,归于后来之笔。然则当时草创者,资乎博闻实录,若董狐、南史是也。后来经始者,贵乎俊识通才,若班固、陈寿是也。必论其事业,前后不同。然相须而成,其归一揆。

    观夫周、秦已往,史官之取人,其详不可得而闻也。至于汉、魏已降,则可得而言。然多窃虚号,有声无实。而近代趋竞之士,尤喜居于史职。昔魏帝有言:“舜、禹之事,吾知之矣。”

    仓颉 、沮诵  《说文 》原叙 :黄帝之史仓颉 ,见鸟兽蹄迒之迹 ,初造书契 。《后汉书 ·献帝纪 》沮儁注 :《风俗通 》曰 :沮 ,姓也 。黄帝史官沮诵之后 。卫恒 《四体书势 ·科斗古文势序 》云 :昔在黄帝 ,创制造物 ,有沮诵 、仓颉者 ,始作书契以代结绳 。盖睹鸟迹以兴思也 。其 《字势 》云 :黄帝之史沮诵 、仓颉 ,眺彼鸟迹 ,始作书契 。

    孔甲 、尹逸  旧注 :《归云集 》云 :孔甲 ,黄帝主书史之臣 。执青纂记 ,言动惟实 。又 《史记 》云 :武王立于社南 ,召公奭赞采 ,师尚父牵牲 ,尹佚策祝 。按 :“逸 ”通 “佚 ”,疑即史佚 。今以二人属夏 、殷 ,岂别有据邪 ?

    伯黡司籍  见 《左传 》昭公十五年 。

    赵鞅 、直臣  《说苑 》:昔周舍事赵简子 ,立于门三日 。简子问之 ,舍曰 :愿为谔谔之臣 ,墨笔操牍 ,司君之过而书之 。日有记 ,月有效 ,岁有得也 。简子说 。

    田文 、侍史  《史记 ·孟尝君传 》:孟尝君待客坐语 ,屏风后常有侍史 ,主记君所与客语 。

    渑池会  《史记 ·廉蔺列传 》:赵王与秦王会渑池 ,秦王酒酣 ,请赵王鼓瑟 。秦御史前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令赵王鼓瑟 。蔺相如奉盆缻秦王 ,秦王不怿 ,为一击缻 。相如召赵御史书曰 :某年月日秦王为赵王击缻 。

    终古 、向挚  《吕览 ·先识 》:凡国之亡也 ,有道者必先去 。夏太史令终古出其图法 ,执而泣之 。夏桀迷惑愈甚 ,乃出奔如商 。殷内史向挚见纣之愈乱迷惑也 ,于是载其图法 ,出亡之周 。晋太史屠黍见晋公之骄而无德义也 ,以其图法归周 。高诱 《解 》:晋出公之太史也 。

    《博学章 》 《汉书 ·艺文志 》小学家 :《仓颉 》七章者 ,秦丞相李斯所作也 。《爰历 》六章者 ,车府令赵高所作也 。《博学 》七章者 ,太史令胡母敬所作也 。文字多取 《史籀篇 》,而篆体颇异 ,所谓秦篆者也 。

    “武帝又置 ”至 “行文书而已 ” 并 《太史公自序 》如淳注之文 。按 :如淳据卫宏 《汉仪注 》云云 ,臣瓒非之 ,以为 《百官表 》无太史公 ,有太史令 。《索隐 》因之 ,以为 “公 ”者 ,迁所著书尊其父云 “公 ”也 ,而所作实迁之词 。卫宏称位丞相上 ,谬也 。《正义 》又非之 ,曰虞喜 《志林 》云 :古者主天官者皆上公 ,自周至汉 ,其职转卑 ,然朝会坐位犹居公上 ,尊天之道也 。诸说相非不定 ,录以备考 。

    兼掌历象  按 :《史记 ·太史公自序 》:谈为太史公 ,曰 :余自上世 ,尝显功名于虞夏 ,典天官事 。《报任安书 》:文史星历 ,近乎卜祝之间 。《后汉书 ·百官志 》:太史令一人 ,六百石 。本注曰 :掌天时星历 。《注 》:《汉官 》曰 :太史待诏三十七人 ,分治历 、龟 、庐宅 、日时 、易筮 、典禳 、雨 、医等事 。

    褚先生  《史记 ·孝武本纪 》注 :韦棱曰 :《褚 家传 》云 :少孙 ,宣帝时为博士 ,事大儒王式 ,故号为先生 。续 《太史公书 》。

    刘向  《汉书 ·艺文志 》:孝武建藏书之策 ,置写书之官 。至成帝时 ,诏光禄大夫刘向校经传诸子 。又 《刘向传 》:采取 《诗 》《书 》所载贤贞及孽嬖者 ,序次为 《列女传 》;及采传记行事 ,著 《新序 》《说苑 》。

    冯商  《汉书 ·艺文志 》:冯商续 《太史公 》七篇 。韦昭曰 :冯商受诏续 《太史公 》十余篇 ,在班彪 《别录 》。商 ,字子高 。师古曰 :《七略 》云 :商与孟柳俱待诏 ,颇序列传 ,未卒 。

    扬雄  《汉书 ·艺文志 》:儒家者流 ,盖出于司徒之官 ,助人君明教化者也 。扬雄所序三十八篇 ,《太玄 》《法言 》云云 。按 :扬雄知史务 ,又见 《正史 》篇 。但如志传所称 ,皆不言知史务 ,未详何据 。

    张衡  《后汉书 ·张衡传 》:衡 ,字平子 。安帝征拜郎中 ,再迁太史令 。遂研核阴阳 ,作浑天仪 ,著 《灵宪 》《算罔论 》。

    单飏  《后汉书 ·方术传 》:单飏举孝廉 ,稍迁太史令 。余见 《书志 》篇 。

    王立  未详 。

    高堂隆  《魏志 ·高堂隆传 》:隆 ,字升平 ,鲁高堂生后也 。明帝即位 ,为给事中 。迁侍中 ,领太史令 。《注 》:《魏略 》曰 :太史推步 ,为太和历 。帝以隆学问优深 ,天文又精 ,诏与尚书郎杨伟 、太史待诏骆禄参共推校 。

    柱下五史  《汉书 ·王莽传 》:居摄元年 ,莽置柱下五史 ,秩如御史 。听政事 ,侍旁记疏言行 。

    左史书之  按 :句下当有 “言则右史书之 ”六字 ,今缺 。

    兰台令史  《汉书 ·百官表 》:御史大夫 ,秦官 ,有两丞 。一曰中丞 ,在殿中兰台 ,掌图籍秘书 。《后汉书 ·百官志 》:兰台令史 ,六百石 。本注曰 :掌奏及印工文书 。

    杨子山  《后汉书 ·杨终传 》:终 ,字子山 ,成都人 。年十三为郡小吏 ,显宗征诣兰台 ,拜校书郎 。王充 《论衡 ·佚文 》篇 :子山为上计吏 ,见三府作 《哀牢传 》不成 。归郡作上 ,孝明奇之 ,征在兰台 。《后汉书 ·地理志 》:哀牢 ,永平中置 ,故牢王国 。按 :今为云南永昌府 。

    秘书 、著作  《晋书 ·职官志 》:著作郎 ,周左史之任也 。汉东京图籍在东观 ,故使名儒著作东观 ,尚未名官 。魏明帝太和中 ,始有其官 。及晋惠帝元康二年 ,诏曰 :著作旧属中书 ,而秘书既典文籍 ,今以中书著作为秘书著作 。于是改隶秘书省 。其大与佐一人 、八人 ,悉同本文 。

    “佐 ”名施于 “作 ”下  原注 :改佐著作郎为著作佐郎 。

    束晳  《晋书 ·束晳传 》:晳 ,字广微 ,汉疏广后也 。王莽末 ,去 “疏 ”之 “足 ”,改姓焉 。少游国学 ,张华召晳为掾 ,转佐著作郎 ,撰 《晋书 》帝纪 、十志 。迁博士 ,著作如故 。

    苏宝生  《正史 》篇 :孝建初 ,敕南台侍御史苏宝山续造诸传 ,元嘉名臣皆其所撰 。宝山被诛云云 。按 :“宝生 ”讹作 “宝山 ”。《正史 》篇旧本如此 ,今刊正 ,有注 。

    刘陟  《隋书 ·经籍志 》:《齐纪 》十卷 ,刘陟撰 。按 :《旧唐书 ·艺文志 》作 《齐书 》八卷 。《唐书 ·艺文志 》作十三卷 。

    谢昊  《隋书 ·经籍志 》:《梁书 》四十九卷 ,梁中书郎谢昊撰 ,本一百卷 。《旧唐书 ·艺文志 》作三十四卷 。

    顾野王  《陈书 ·顾野王传 》:野王 ,字希冯 ,吴人 。后主在东宫 ,除太子率更令 。寻领大著作 ,掌国史 ,知梁史事 ,撰 《通史要略 》一百卷 ,《国史纪传 》二百卷 ,未就而卒 。

    许善心  《陈书 ·文学传 》:许亨 ,字亨道 ,领大著作 。子善心 ,早知名 。《北史 ·文苑传 》:善心 ,字务本 ,对策高等 ,授度支郎中 ,补撰史学士 。善心述成父志 ,修续家书 。其 《序传 》末述著作之意 ,曰 :自入京邑 ,随见补葺 ,略成七十卷 。凡称史臣者 ,皆先君所言 ;下称名案者 ,皆善心补阙 。

    王崇 、许盖  按 :陈寿 《蜀志 》及裴 《注 》皆无考 。刘氏云 “志称 ”,何邪 ?或谓寿又撰 《蜀古志 》,傥载之 。然言古则不及三国时人明矣 。惟常璩 《华阳国志 》有述作王崇 ,名见卷末 ,官为蜀守 ,而不言曾补东观 。至掌仪许盖 ,亦无其人也 。存以俟考 。

    郤正为秘书  《蜀志 ·郤正传 》:正 ,字令先 。弱冠能属文 。入为秘书吏 ,转令史 ,迁郎 ,至令 。又 《孟光传 》:后进文士秘书郎郤正 ,数从光谘访 。

    蜀不置史官  《蜀志 ·后主传 》评 :国不置史 ,注记无官 ,是以行事多遗 ,灾异靡书 。诸葛亮虽达于为政 ,凡此之类 ,犹有未周焉 。

    归命侯  《吴志 》:后主皓降晋 ,诏赐号 “归命侯 ”。

    薛左华右  《吴志 ·薛综传 》:综子莹 ,字道言 ,为秘府中书郎 。孙皓初 ,领少傅 ,以事徙广州 。右国史华覈疏留之 ,皓召莹还 ,为左国史 。又 《华覈传 》:覈 ,字永先 ,武进人 。孙皓即位 ,后入东观令 ,领右国史 。

    周处左史  《晋书 ·周处传 》:处仕吴 ,为东观左丞 。

    嘉平  刘聪年号 。

    公师彧  见 《晋书 ·载记 》刘渊 、聪二传 ,止书太中大夫 ,无领左史撰记传之文 。

    刘庆  按 :《晋书 ·张轨传 》:轨孙骏时 ,载有从事刘庆谏讨辛晏语 ,不及东苑撰史事 。丛书崔鸿 《录略 》有云 :命西曹掾集阁内外事付索绥 ,著 《凉春秋 》,亦不及刘庆也 。

    蜀李 、西凉  蜀李者 ,国号成 ,后改称汉 。《正史 》篇云 :常璩撰 《汉书 》十卷 ,后入晋秘阁 ,改为 《蜀李书 》。故此云 “蜀李 ”也 。《晋书 》载记 :蜀李雄兴学校 ,置史官 。《录略 》:西凉李暠起静恭堂以议朝政 ,立泮宫 ,增高门学士 。刘云 “二朝记事 ,委之门下 ”,当在其时也 。

    南凉 、郭韶  《晋书 ·载记 ·南凉传 》:秃发乌孤称武威王 ,梁昶 、韩疋 、张昶 、郭韶 ,中州之才令 ,官方授才 ,咸得其所 。按 :旧本作 “郎韶 ”,疑即郭韶也 。但本传与丛书 《录略 》皆不载国纪祭酒官 。

    和苞  《晋书 ·载记 ·刘曜传 》:苞与乔豫谏营寿陵 ,曜悦 ,封为平舆子 。《隋书 ·经籍志 》:《汉赵记 》十卷 ,和苞撰 。

    董统  《晋书 ·载记 ·后燕传 》及 《录略 》皆无其人 。

    元魏史臣  《魏书 ·官氏志 》:天兴四年 ,罢外兰台御史 ,总属内省 。其太和中 ,百官著令 ,秘书监在从第二品中 。

    崔浩 、高闾  崔浩 ,见 《直书 》篇 。《魏书 ·高闾传 》:闾 ,字阎士 ,早孤 。文才俊伟 。本名驴 ,司徒崔浩见而奇之 ,乃改为 “闾 ”而字之 。征拜中书侍郎 ,领东徐州刺史 ,以功进爵为侯 ,加昭武将军 。为中书令 ,委以机密 。军国书檄诏令 ,高允之流 ,称为二高 。

    普泰  前废帝元 ,或讹作 “晋秦 ”。

    谷纂  《魏书 ·谷浑传 》:浑 ,昌黎人 。曾孙纂 ,字灵绍 ,领侍御史 ,稍迁著作郎 。又监国史 ,不能有所缉缀 。郭 《注 》:以綦俊易谷纂 。俊 ,字檦显 ,其先代人 ,散骑常侍 、骠骑大将军 。与山伟合传 。

    山伟  《魏书 ·山伟传 》:伟 ,字仲才 ,其先代人 。领著作郎 ,除安东将军 、秘书监 ,仍著作 。初尔朱兆之入洛 ,官守奔散 。国史典书高法显密埋史书 ,故不遗落 。伟自以为功 ,诉求爵赏 ,遂封东阿伯 。

    上士 、下士  《隋书 ·百官志 》:周太祖方隅粗定 ,改创章程 。远师周之建职 ,其所制班序 ,内命 ,上士三命 ,下士一命 。《注 》:内命 ,谓王朝之臣 。

    名谥虽易  “谥 ”,当作 “号 ”。

    柳虬  《周书 ·柳虬传 》:虬 ,字仲蟠 。不事容饰 。冯翊王元季海征为行台郎中 ,掌文翰 。因使见太祖 ,被留 。虬上疏 :言古者立史官 ,非但书事 ,所以为监诫也 。汉 、魏以还 ,密为记注 ,无益当时 。纵能直笔 ,人莫之知 。何止物兴横议 ,亦且异端互起 。故班固致受金之名 ,陈寿有求米之论 。伏请诸记事者 ,当朝显言其状 ,然后付之史阁 ,庶令是非明著 ,得失无隐 。事遂施行 。秘书虽领著作 ,不参史事 。自虬为丞 ,始令兼掌焉 。

    魏澹  见 《本纪 》篇 “魏著作 ”注 。

    诸葛颍  《隋书 ·文学传 》:颍 ,字汉 ,建康人 。炀帝即位 ,迁著作郎 。帝尝赠颍诗曰 :实录资平允 ,传芳导后昆 。其见待遇如此 。撰 《銮驾北巡 》《幸江都道里 》《洛阳古今 》等记 。

    刘炫  见 《核才 》篇注 。《隋书 ·儒林传 》:炫与著作郎王劭同修国史 ,又与诸术者修天文 、律历 ,兼于内史省考定群言 。内史令李德林甚礼之 。炫尝曰 :省官不如省事 ,省事不如省心 。牛弘甚善其言 。

    史馆通籍禁门  见 《内篇 ·辨职 》篇 。

    鸾渚 、凤池  即谓鸾台 、凤阁 。《旧唐书 ·百官志 》:龙朔二年 ,改门下省为东台 ,中书省为西台 。太后光宅元年 ,改门下为鸾台 ,中书为凤阁 。神龙初复旧 。按 :两省之名起魏 、晋间 ,门下则黄门 、给 、谏 、遗 、补等官属之 。杜诗 《晚出左掖 》,即此 。中书则主书 、通事舍人等官属之 ,开元中又号紫薇省 。两省并近禁门 ,故亦通谓之北省 ,南则尚书省也 。又按 :文兼两京言 ,武后临朝在东京也 。程大昌 《雍录 》多误 。

    高宗重史职  原注 :诏曰 :修撰国史 ,义存典实 。自非操履忠正 ,识量该通 ,才学有闻 ,难堪斯任 。如闻近日以来 ,但居此职 ,即知修撰 ,非唯编辑讹舛 ,亦恐泄漏史事 。自今宜遣史司 ,精简堪修史人 ,灼然为众所推者 ,录名进内 。自余虽居史职 ,不得辄闻见所修史籍及未行用国史等之事 。

    李仁实  《旧唐书 ·令狐德棻传 》:自武德以后 ,有邓世龙 、顾胤 、李延寿 、李仁实前后修撰国史 ,为当时所称 。仁实 ,顿丘人 ,官左史 。《正史 》篇 :仁实续撰于志宁 、许敬宗 、李义府等传 ,载言记事 ,见推直笔 。

    敬播  《唐书 ·儒学传 》:敬播 ,蒲州人 ,贞观初进士 。时颜师古 、孔颖达撰次 《隋史 》,诏播诣秘书内省参纂 。再迁著作佐郎 ,兼修国史 。又与令狐德棻等撰 《晋书 》,大抵凡例皆播所发也 。房玄龄尝称播 “陈寿之流 ”。

    许敬宗  《旧唐书 ·许敬宗传 》:敬宗 ,善心子 。贞观中 ,除著作郎 ,兼修国史 。龙朔中 ,拜太子少傅 。自掌知国史 ,记事阿曲 ,虚美隐恶 。高祖 、太宗两朝实录 ,其敬播所修者多详直 。敬宗以己爱憎 ,曲事删改 ,论者尤之 。

    牛凤及  新旧 《唐书 》俱无专传 。王 《训故 》:牛凤及 ,长寿中撰 《唐书 》,自武德终弘道 ,为百有十卷 。按 :此书 《唐 ·艺文志 》不录 。

    庾自直  《隋书 ·文学传 》:庾自直 ,大业初 ,授著作郎 。性恭慎 ,不妄交游 ,以本官知起居舍人事 。

    崔濬祖  《唐书 ·姚思廉传 》附 :隋炀帝时 ,诏与起居舍人崔濬祖修 《区寓图志 》。

    虞世南  《唐书 ·虞世南传 》:世南 ,字伯起 ,余姚人 。隋大业中 ,累官秘书郎 。炀帝疾其峭直 ,弗甚用 。

    蔡允恭  《唐书 ·文艺传 》:蔡允恭 ,仕历起居舍人 。炀帝遣教宫人 ,允恭耻之 ,数称疾 。授内史舍人 ,俾入宫 ,固辞 。按 :《隋书 ·虞绰传 》云 :绰与虞世南 、庾自直 、蔡允恭等常居禁中 ,文翰待诏 ,恩盼隆洽 。

    郎左舍人右  《唐书 ·百官志 》:唐之官制 ,大抵皆沿隋故 。门下省之属 ,起居郎二人 ,从六品上 ,掌录天子起居法度 。后复置起居舍人二人 ,从六品上 ,掌录如记事之制 。天子居正殿 ,则郎居左 ,舍人居右 。有命 ,俯陛以听 ,退而书之 。若仗在紫宸内阁 ,则夹香案分立殿下 ,直第二螭首 ,和墨濡笔皆即坳处 ,时号 “螭头 ”。

    令狐德棻  《唐书 ·令狐德棻传 》:德棻博贯文史 。武德初 ,为起居舍人 ,迁秘书丞 。建言近代无正史 ,梁 、齐 、陈 、周 、隋事修撰之原 ,自德棻发之 。

    吕才  《唐书 ·吕才传 》:贞观时 ,祖孝孙增损乐律 ,王珪 、魏徵盛称才制尺谐契 ,即召直弘文馆 。帝病阴阳家书多伪恶 ,世益拘畏 ,命才删落烦讹 ,掇可用者 。才于持论 ,儒而不俚 。按 :本传阙书起居官 。

    萧钧  《唐书 ·萧瑀传 》:瑀从子钧 ,永徽中 ,累迁谏议大夫 、弘文馆学士 。左武候属卢文操盗库财 ,高宗以当自盗罪死 。钧曰 :恐天下谓陛下重货轻法 ,任喜怒 。帝曰 :真谏议也 。按 :亦阙书起居官 。

    褚遂良  《唐书 ·褚遂良传 》:遂良 ,字登善 。贞观中 ,累迁起居郎 ,工隶楷 。帝曰 :卿记起居 ,人君得观之否 ?对曰 :今之起居 ,古左右史也 。善恶必记 ,戒人主不为非法 ,未闻天子自观史也 。帝曰 :朕有不善 ,卿必记邪 ?对曰 :臣职载笔 ,君举必书 。刘洎曰 :使遂良不记 ,天下之人亦记之矣 。

    上官仪  《唐书 ·上官仪传 》:仪 ,字游韶 。涉贯坟典 。贞观初 ,擢进士第 ,授弘文馆直学士 ,迁秘书郎 。太宗每属文 ,遣仪视藁 。转起居郎 。高宗时 ,武后得志 ,深恶仪 ,许敬宗构仪大逆 ,死 。自褚遂良等元老屠覆 ,独仪纳忠 。自是政归于后 ,而帝拱手矣 。

    李安期  《唐书 ·李百药传 》:百药七岁能属文 。子安期 ,亦七岁属文 。父贬桂州 ,遇盗 ,将加刃 ,安期泣请代 ,盗释之 。贞观初 ,为符玺郎 。高宗即位 ,迁中书舍人 ,寻同东西台三品 。自德林至安期 ,三世掌制诰 。

    顾胤  《唐书 ·令狐德棻传 》附 :胤 ,吴人 。父览 ,隋秘书学士 。胤 ,永徽中起居郎 ,兼修国史 。以撰 《太宗实录 》劳 ,加朝散大夫 、弘文馆学士 。论次国史 ,终司文郎 。

    高智周  《唐书 ·高智周传 》:智周 ,晋陵人 。第进士 ,擢秘书郎 、弘文馆直学士 。三迁兰台大夫 。仪凤初 ,进同中书门下三品 。是时崔知温等修国史 ,智周监莅 。致仕 ,卒年八十二 。

    张太素  见 《言语 》篇 。

    凌季友  《唐书 》无传 。

    皆称之以成功  “称 ”字恐是 “藉 ”字之讹 ,王本作 “因 ”。

    彤管  毛 《传 》:古者后夫人 ,必有女史彤管之法 。郑 《笺 》:彤管 ,笔赤管也 。

    骊姬夜泣  《外传 ·晋语 》:优施教骊姬夜半而泣 ,谓公曰 :君盍杀我 。无以一妾乱百姓 。又曰 :君盍老而授之政 。彼得所索 ,乃可释君 。公曰 :不可 ,我将图之 。

    蔡姬许从  刘向 《列女传 》:楚昭王燕游 ,蔡姬在左 ,越姬参右 。乃顾二姬曰 :乐乎 ?愿与子生若此 ,死若此 。蔡姫曰 :婢子之身 ,乃比于妃嫔 ,固愿生同乐 ,死同时 。王顾谓史 :书之 ,蔡姬许从孤死矣 。

    魏帝有言  《魏志 ·文帝纪 》注 :《魏春秋 》曰 :帝升坛礼毕 ,顾谓群臣曰 :舜 、禹之事 ,吾知之矣 。

    正史

    伏羲、神农、黄帝之书谓之三坟,言大道也。少昊、颛顼、高辛、唐、虞之书谓之五典,言常道也。《春秋传》载楚左史能读三坟、五典,《礼记》曰:“外史掌三皇、五帝之书。”由斯而言,则坟、典文义,三、五史策,至于春秋之时,犹大行于世。(眉批:正论。) 爰及后古,其书不传,惟唐、虞已降,可得言者。然自尧而 往 ,圣贤犹述 ,求其一二 ,仿佛存焉 。而后来诸子 ,广造奇说 ,其语不经 ,其书非 圣 。故马迁有言 :“神农已前 ,吾不知矣 。”班固亦曰 :“颛顼之事 ,未可明也 。”斯则坟 、典所记 ,无得而称者焉 。

    案:尧、舜相承,已见坟、典;周监二代,各有书籍。至孔子讨论其义,删为《尚书》,始自唐尧,下终秦穆,其言百篇,而各为之序。属秦为不道,坑儒禁学,孔子之末孙曰惠,壁藏其书。汉室龙兴,旁求儒雅,闻故秦博士伏胜能传其业,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受焉。时伏生(眉批:伏生,名胜,汉史不载,始见于《晋书 ·伏滔传》,注家据此为说也。) 年且百岁,言不可晓,口授其书,才二十九篇。自是传其学者,有欧阳氏、大小夏侯。宣帝时,复有河内女子,得《泰誓》一篇献之,与伏生所诵,合三十篇,行之于世。其篇所载年月,不与序相符合,又与《左传》《国语》《孟子》所引《泰誓》不同,故汉、魏诸儒,咸疑其缪。

    《古文尚书》者,即孔惠之所藏,科斗之文字也。鲁共王坏孔子旧宅,始得之于壁中。博士孔安国以校伏生所诵,增多二十五篇,更以隶古字写之,编为四十六卷。司马迁屡访其事,故多有古说。安国又受诏为之训传。值武帝末,巫蛊事起,经籍道息,不获奏上,藏诸私家。刘向取校欧阳、大小夏侯三家经文,脱误甚众。至于后汉,孔氏之本遂绝。其有见于经典者,诸儒皆谓之逸书。王肃亦注《今文尚书》,而大与《古文》孔《传》相类,或肃私见其本而独秘之乎?

    晋元帝时,豫章内史梅赜,始以孔《传》奏上,而缺《舜典》一篇,乃取肃之《尧典》,从“慎徽”以下,分为《舜典》以续之。自是欧阳、大小夏侯家等学,马融、郑玄、王肃诸注废,而《古文》孔《传》独行,列于学官,永为世范。

    齐建武中,吴兴人姚方兴,采马、王之义,以造孔《传·舜典》,云于大航购得,诣阙以献。举朝集议,咸以为非。及江陵板荡,其文入北,中原学者,得而异之。隋学士刘炫遂取此一篇,列诸本第。故今人所习《尚书·舜典》,元出于姚氏者焉。

    当周室微弱,诸侯力争。孔子应聘不遇,自卫而归。乃与鲁君子左丘明观书于太史氏,因鲁史记而作《春秋》。上遵周公遗制,下明将来之法,自隐及哀十二公行事,经成以授弟子,弟子退而异言。丘明恐失其真,故论本事而为传,明夫子不以空言说经也。《春秋》所贬当世君臣,其事实皆形于传。故隐其书而不宣,所以免时难也。

    及末世,口说流行,故有《公羊》《穀梁》《邹》《夹》之传。邹氏无师,夹氏有录无书,故不显于世。汉兴,董仲舒、公孙弘并治《公羊》,其传习者有严、颜二家之学。宣帝即位,闻卫太子私好《穀梁》,乃召名儒蔡千秋、萧望之等大议殿中,因置博士。

    平帝初,立《左氏》。逮于后汉,儒者数廷毁之。会博士李封卒,遂不复补。逮和帝元兴十一年,郑兴父子奏请重立于学官。至魏、晋,其书渐行,而二传亦废。今所用《左氏》本,即杜预所注者。

    又当春秋之世,诸侯国自有史,故孔子求众家史记,而得百二十国书。如楚之书,郑之志,鲁之春秋,魏之纪年,此其可得言者。左丘明既配经立传,又撰诸异同,号曰《外传国语》二十一篇。斯盖采书志等文,非唯鲁之史记而已。楚、汉之际,有好事者,录自古帝王、公侯、卿大夫之世,终乎秦末,号曰《世本》十五篇。春秋之后,七雄并争,秦并诸侯,则有《战国策》三十三篇。汉兴,太中大夫陆贾纪录时功,作《楚汉春秋》九篇。

    孝武之世,太史公司马谈欲错综古今,勒成一史,其意未就而卒。子迁乃述父遗志,采《左传》《国语》,删《世本》《战国策》,据楚、汉列国时事,上自黄帝,下讫麟止,作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凡百三十篇,都谓之《史记》。厥协六经异传,整齐百家杂言,藏诸名山,副在京师,以俟后圣君子。至宣帝时,迁外孙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而十篇未成,有录而已。元、成之间,褚先生更补其缺,作《武帝纪》《三王世家》《龟策》《日者》等传,辞多鄙陋,非迁本意也。晋散骑常侍巴西谯周,以迁书周、秦已上,或采家人诸子,不专据正经,于是作《古史考》二十五篇,皆凭旧典以纠其缪。今则与《史记》并行于代焉。

    《史记》所书,年止汉武。太初已后,阙而不录。其后刘向、向子歆及诸好事者,若冯商、卫衡、扬雄、史岑、梁审、肆仁、晋冯、段肃、金丹、冯衍、韦融、萧奋、刘恂等,相次撰续,迄于哀、平间,犹名《史记》。至建武中,司徒掾班彪以为其言鄙俗,不足以踵前史。又雄、歆褒美伪新,误后惑众,不当垂之后代者也。于是采其旧事,旁贯异闻,作《后传》六十五篇。其子固以父所撰未尽一家,乃起元高皇,终乎王莽,十有二世,二百三十年,综其行事,上下通洽,为《汉书》纪、表、志、传百篇。其事未毕,会有上书,云固私改作《史记》者,有诏京兆收系,悉录家书封上。固弟超诣阙自陈,明帝引见,言固续父所作,不敢改易旧书,帝意乃解。即出固,征诣校书,受诏卒业。经二十余载,至章帝建初中乃成。

    固后坐窦氏事,卒于洛阳狱。书颇散乱,莫能综理。其妹曹大家博学能属文,奉诏校叙。又选高才郎马融等十人,从大家受读。其八表及《天文志》等,犹未克成,多是待诏东观马续所作。而《古今人表》尤不类本书。始自汉末,迄乎陈世,为其注解者凡二十五家,至于专门受业,遂与五经相亚。

    初,汉献帝以固书文烦难省,乃诏侍中荀悦依《左氏传》体,删为《汉纪》三十篇,命秘书给纸笔,经五六年乃就。其言简要,亦与纪传并行。

    在汉中兴,明帝始诏班固与睢阳令陈宗、长陵令尹敏、司隶从事孟异作《世祖本纪》,并撰功臣及新市、平林、公孙述事,作列传载记二十八篇。

    自是以来,春秋考纪亦以焕炳,而忠臣义士莫之撰勒。于是又诏史官谒者仆射刘珍及谏议大夫李尤,杂作纪、表,名臣、节士、儒林、外戚诸传,起自建武,讫乎永初。事业垂竟,而珍、尤继卒。复命侍中伏无忌与谏议大夫黄景,作诸王、王子、功臣、恩泽侯表,南单于、西羌传,地理志。

    至元嘉元年,复令太中大夫边韶,大军营司马崔实,议郎朱穆、曹寿杂作《孝穆》《崇》二皇及《顺烈皇后传》,又增《外戚传》入安思等后,《儒林传》入崔篆诸人。实、寿又与议郎延笃杂作《百官表》,顺帝功臣《孙程》《郭愿》及《郑众》《蔡伦》等传。凡百十有四篇,号曰《汉记》。

    熹平中,光禄大夫马日 ,议郎蔡邕、杨彪、卢植,著作东观,接续纪传之可成者,而邕别作《朝会》《车服》二志。后坐事徙朔方,上书求还,续成十志。会董卓作乱,大驾西迁,史臣废弃,旧文散佚。及在许都,杨彪颇好注记。至于名贤君子,自永初已下阙续。

    魏黄初中,唯著《先贤表》,故《汉记》残缺,至晋无成。泰始中,秘书丞司马彪始讨论众书,缀其所闻,起元光武,终于孝献。录世十二,编年二百,通综上下,旁引庶事,为纪、志、传凡八十篇,号曰《续汉书》。又散骑常侍华峤删定《东观记》为《汉后书》,帝纪十二、皇后纪二、典十、列传七十、谱三,总九十七篇。其十典竟不成而卒。自斯已往,作者相继,为编年者四族,创纪传者五家。推其所长,华氏居最。而遭晋室东徙,三惟一存。

    至宋宣城太守范晔,乃广集学徒,穷览旧籍,删烦补略,作《后汉书》,凡十纪、十志、八十列传,合为百篇。会晔以罪被收,其十志亦未成而死。先是,晋东阳太守袁宏抄撮《汉氏后书》,依荀悦体著《后汉纪》三十篇。世言汉中兴史者,唯范、袁二家而已。

    魏史,黄初、太和中始命尚书卫觊、缪袭草创纪传,累载不成。又命侍中韦诞、应璩,秘书监王沈,大将军从事中郎阮籍,司徒右长史孙该,司隶校尉傅玄等,复共撰定。其后王沈独就其业,勒成《魏书》四十四卷。其书多为时讳,殊非实录。

    吴大帝之季年,始命太史令丁孚、郎中项峻撰《吴书》。孚、峻俱非史才,其文不足纪录。至少帝时,更敕韦曜、周昭、薛莹、梁广、华覈访求往事,相与记述。并作之中,曜、莹为首。当归命侯时,昭、广先亡,曜、莹徙黜,史官久阙,书遂无闻。覈表请召曜、莹续成前史,其后曜独终其书,定为五十五卷。

    至晋受命,海内大同。著作陈寿,乃集三国史,撰为《国志》,凡六十五篇。夏侯湛时亦著《魏书》,见寿所作,便坏己草而罢。及寿卒,梁州大中正范頵表言:《国志》明乎得失,辞多劝诫,有益风化,愿垂采录。于是诏下河南尹,就家写其书。

    先是,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其后孙盛撰《魏氏春秋》,王隐撰《蜀记》,张勃撰《吴录》。异闻错出,其流最多。宋文帝以《国志》载事伤于简略,乃命中书郎裴松之兼采众书,补注其阙。由是世言《三国志》者,以裴《注》为本焉。

    晋史,洛京时,著作郎陆机始撰三祖纪,佐著作郎束晳又撰十志。会中朝丧乱,其书不存。先是,历阳令陈郡王铨有著述才,每私录晋事及功臣行状,未就而卒。子隐,博学多闻,受父遗业,西都事迹,多所详究。过江为著作郎,受诏撰晋史。为其同僚虞预所诉,坐事免官。家贫无资,书未遂就,乃依征西将军庾亮于武昌镇。亮给其纸笔,由是获成,凡为《晋书》八十九卷。咸康六年,始诣阙奏上。隐虽好述作,而辞拙才钝。其书编次有序者,皆铨所修;章句混漫者,必隐所作。时尚书郎领国史干宝,亦撰《晋纪》,自宣迄愍,七帝五十二年,凡二十二卷。其书简略,直而能婉,甚为当时所称。

    晋江左史,自邓粲、孙盛、檀道鸾、王韶之已下,相次继作。远则偏记两帝,近则唯叙八朝。至宋湘东太守何法盛,始撰《晋中兴书》,勒成一家,首尾该备。齐隐士东莞臧荣绪又集东、西二史,合成一书。

    皇家贞观中,有诏以前后晋史十有八家,制作虽多,未能尽善,乃敕史官更加纂录。采正典与杂说数十余部,兼引伪史十六国书,为纪十、志二十、列传七十、载记三十,并叙例目录,合为百三十二卷。自是言晋史者,皆弃其旧本,竞从新撰者焉。

    宋史,元嘉中,著作郎何承天草创纪传。自此以外,悉委奉朝请山谦之补承天残缺。后又命裴松之续成国史。松之寻卒,史佐孙冲之,表求别自创立,为一家之言。孝建初,又敕南台侍御史苏宝生,续造诸传。元嘉名臣,皆其所撰。宝生被诛,大明六年,又命著作郎徐爰踵成前作。爰因何、孙、山、苏所述,勒为一书,其《臧质》《鲁爽》《王僧达》诸传,又皆孝武自造,而序事多虚,难以取信。自永光已后,至禅让十余年中,阙而不载。

    至齐,著作郎沈约,更补缀所遗,制成新史。始自义熙肇号,终乎升明三年,为纪十、志三十、列传六十,合百卷,名曰《宋书》。永明末,其书既行,河东裴子野更删为《宋略》二十卷。沈约见而叹曰:“吾所不逮也。”由是世之言《宋史》者,以裴《略》为上,沈《书》次之。

    齐史,江淹始受诏著述,以为史之所难,无出于志,故先著十志,以见其才。沈约复著《齐纪》二十篇。梁天监中,太尉录事萧子显,启撰齐史。书成,表奏之,诏付秘阁。起升明之年,尽永元之代,为纪八、志十一、列传四十,合成五十九篇。

    时奉朝请吴均,亦表请撰齐史,乞给起居注并群臣行状。有诏:“齐氏故事,布在流俗,闻见既多,可自搜访也。”均遂撰《齐春秋》三十篇。其书称梁帝为齐明佐命,帝恶其实,诏燔之。然其私本竟能与萧氏所撰并传于后。

    梁史,武帝时,沈约与给事中周兴嗣、步兵校尉鲍行卿、秘书监谢昊相承撰录,已有百篇。值承圣沦没,并从焚荡。庐江何之元、沛国刘璠以所闻见究其始末,合撰《梁典》三十篇,而纪传之书,未有其作。陈祠部郎中姚察有志撰勒,施功未周。但既当朝务,兼知国史,至于陈亡,其书不就。

    陈史,初有吴郡顾野王、北地傅縡,各为撰史学士,其武、文二帝纪,即顾、傅所修。太建初,中书郎陆琼续撰诸篇,事伤烦杂。姚察就加删改,粗有条贯。及江东不守,持以入关。隋文帝尝索梁、陈事迹,察具以所成每篇续奏,而依违荏苒,竟未绝笔。皇家贞观初,其子思廉为著作郎,奉诏撰成二史。于是凭其旧稿,加以新录,弥历九载,方始毕功。定为《梁书》五十卷、《陈书》三十六卷,今并行世焉。

    十六国史,前赵刘聪时,领左国史公师彧,撰《高祖本纪》及功臣传二十人,甚得良史之体。凌修谮其讪谤先帝,聪怒而诛之。刘曜时,平舆子和苞撰《汉赵记》十篇,事止当年,不终曜灭。

    后赵石勒命其臣徐光、宗历、傅畅、郑愔等撰《上党国记》《起居注》《赵书》。其后又令王兰、陈宴、程阴、徐机等相次撰述。至石虎,并令刊削,使勒功业不传。其后燕太傅长史田融、宋尚书库部郎郭仲产、北中郎参军王度追撰二石事,集为《邺都记》《赵记》等书。

    前燕有起居注,杜辅全录以为《燕纪》。后燕建兴元年,董统受诏草创后书,著本纪并佐命功臣、王公列传,合三十卷。慕容垂称其叙事富赡,足成一家之言。但褒述过美,有惭董、史之直。其后申秀、范亨各取前后二燕,合成一史。

    南燕有赵郡王景晖,尝事德、超,撰二主起居注。超亡,仕于冯氏,官至中书令,仍撰《南燕录》六卷。

    蜀初号曰成,后改称汉。李势散骑常侍常璩撰《汉书》十卷。后入晋秘阁,改为《蜀李书》。璩又撰《华阳国志》,具载李氏兴灭。

    前凉张骏十五年,命其西曹边浏集内外事,以付秀才索绥,作《凉国春秋》五十卷。又张重华护军参军刘庆在东莞专修国史二十余年,著《凉记》十二卷。建康太守索晖、从事中郎刘昞又各著《凉书》。

    前秦史官,初有赵渊、车敬、梁熙、韦谭相继著述。苻坚尝取而观之,见苟太后幸李威事,怒而焚灭其本。后著作郎董谊追录旧语,十不一存。及宋武帝入关,曾访秦国事,又命梁州刺史吉翰问诸仇池,并无所获。先是,秦秘书郎赵整参撰国史,值秦灭,隐于商洛山,著书不辍,有冯翊、车频助其经费。整卒,翰乃启频纂成其书,以元嘉九年起,至二十八年方罢,定为三卷。而年月失次,首尾不伦。河东裴景仁又正其讹僻,删为《秦纪》十一篇。

    后秦扶风马僧虔、河东卫隆景并著《秦史》。及姚氏之灭,残缺者多。泓从弟和都,仕魏为左民尚书,又追撰《秦纪》十卷。

    夏天水赵思群、北地张渊,于真兴、承光之世,并受命著其国书。及统万之亡,多见焚烧。

    西凉与西秦,其史或当代所书,或他邦所录。段龟龙记吕氏,宗钦记沮渠氏,失名记秃发氏,韩显宗记冯氏。唯有三者可知,其余不详谁作。

    魏世黄门侍郎崔鸿,乃考核众家,辨其同异,除烦补阙,错综纲纪,易其国书曰录,主纪曰传,都谓之《十六国春秋》。鸿始以景明之初,求诸国逸史,逮正始元年,鸠集稽备,而犹阙蜀事,不果成书。推求十有五年,始于江东购获,乃增其篇目,勒为一百二卷。鸿没后,永安中,其子缮写奏上,请藏诸秘阁。由是伪史宣布,大行于时。

    元魏史,道武时,始令邓渊著国记,唯为十卷,而条例未成。暨乎明元,废而不述。神 二年,又诏集诸文士崔浩、浩弟览、高谠、邓颍、晁继、范亨、黄辅等撰国书,为三十卷。又特命浩总监史任,务从实录。复以中书郎高允、散骑侍郎张伟并参著作,续成前史书。叙述国事,无隐所恶,而刊石写之,以示行路。浩坐此夷三族,同作死者百二十八人。自是遂废史官。至文成帝和平元年,始复其职,而以高允典著作,修国记。允年已九十,手目俱衰。时有校书郎刘模,长于缉缀,乃令执笔而口占授之。如是者五六岁。所成篇卷,模有力焉。

    初,国记自邓、崔以下,皆相承作编年体。至孝文太和十一年,诏秘书丞李彪、著作郎崔光,始分为纪传异科。宣武时,命邢峦追撰《孝文起居注》。既而崔光、王遵业补续,下讫孝明之世。温子昇复修《孝庄纪》,济阴王晖业撰《辨宗室录》。魏史官私所撰,尽于斯矣。

    齐天保二年,敕秘书监魏收博采旧闻,勒成一史。又命刁柔、辛元植、房延祐、睦仲让、裴昂之、高孝幹等助其编次。收所取史官,惧相凌忽,故刁、辛诸子并乏史才,唯以仿佛学流,凭附得进。于是大征百家谱状,斟酌以成《魏书》。上自道武,下终孝靖,纪、传与志凡百三十卷。收谄齐氏,于魏室多不平。既党北朝,又厚诬江左。性憎胜己,喜念旧恶,甲门盛德与之有怨者,莫不被以丑言,没其善事。迁怒所至,毁及高曾。书成始奏,诏收于尚书省与诸家讨论。前后列诉者百有余人。时尚书令杨遵彦,一代贵臣,势倾朝野,收撰其家传甚美,是以深被党援。诸讼史者皆获重罚,或有毙于狱中。群怨谤声不息。孝昭世,敕收更加研审,然后宣布于外。武成尝访诸群臣,犹云不实,又令治改,其所变易甚多。由是世薄其书,号为“秽史”。

    至隋开皇,敕著作郎魏澹与颜之推、辛德源更撰《魏书》,矫正收失。澹以西魏为真,东魏为伪,故文、恭列纪,孝、靖称传。合纪、传、论例,总九十二篇。炀帝以澹书犹未能善,又敕左仆射杨素别撰,学士潘徽、褚亮、欧阳询等佐之。会素薨而止。今世称魏史者,犹以收本为主焉。

    高齐史,天统初,太常少卿祖孝徵述献武起居,名曰《黄初传天录》。时中书侍郎陆元规常从文宣征讨,著《皇帝实录》,唯记行师,不载它事。自武平后,史官阳休之、杜台卿、祖崇儒、崔子发等相继注记。

    逮于齐灭,隋秘书监王劭、内史令李德林并少仕邺中,多识故事。王乃凭述起居注,广以异闻,造编年书,号曰《齐志》,十有六卷。李在齐预修国史,创纪传书二十七卷。至开皇初,奉诏续撰,增多齐史三十八篇,以上送官,藏之秘府。皇家贞观初,敕其子中书舍人百药仍其旧录,杂采它书,演为五十卷。今之言齐史者,唯王、李二家云。

    宇文周史,大统年有秘书丞柳虬兼领著作,直辞正色,事有可称。至隋开皇中,秘书监牛弘追撰《周纪》十有八篇,略叙纪纲,仍皆抵忤。皇家贞观初,敕秘书丞令狐德棻、秘书郎岑文本共加修缉,定为《周书》五十卷。

    隋史,当开皇、仁寿时,王劭为书八十卷,以类相从,定其篇目。至于编年、纪传,并阙其体。炀帝世,唯有王胄等所修《大业起居注》。及江都之祸,仍多散逸。皇家贞观初,敕中书侍郎颜师古、给事中孔颖达共撰成《隋书》五十五卷,与新撰《周书》并行于时。

    初,太宗以梁、陈及齐、周、隋氏并未有书,乃命学士分修。事具于上。(眉批:“事具以上”四字,当是子注。) 仍使秘书监魏徵总知其务,凡有赞论,徵多预焉。始以贞观三年创造,至十八年方就,合为《五代纪传》,并目录凡二百五十二卷。书成,下于史阁。唯有十志,断为三十卷,寻拟续奏,未有其文。又诏左仆射于志宁、太史令李淳风、著作郎韦安仁、符玺郎李延寿同撰。其先撰史人,唯令狐德棻重预其事。太宗崩后,刊勒始成。其篇第编入《隋书》,其实别行,俗呼为《五代史志》。

    惟大唐之受命也,义宁、武德间,工部尚书温大雅,首撰《创业起居注》三篇。自是司空房玄龄、给事中许敬宗、著作佐郎敬播相次立编年体,号为“实录”。迄乎三帝,世有其书。

    贞观初,姚思廉始撰纪传,粗成三十卷。至显庆元年,太尉长孙无忌与于志宁,令狐德棻,著作郎刘胤之、杨仁卿,起居郎顾胤等,因其旧作,缀以后事,复为五十卷。虽云繁杂,时有可观。龙朔中,敬宗又以太子少师总统史任,更增前作,混成百卷。如《高宗本纪》及永徽名臣、四夷等传,多是其所造。又起草十志,未半而终。敬宗所作纪传,或曲希时旨,或猥饰私憾,凡有毁誉,多非实录。必方诸魏伯起,亦犹张衡之蔡邕焉。其后左史李仁实续撰《于志宁》《许敬宗》《李义府》等传,载言记事,见推直笔。惜其短岁,功业未终。至长寿中,春官侍郎牛凤及又断自武德,终于弘道,撰为《唐书》百有十卷。凤及以喑聋不才,而辄议一代大典,凡所撰录,皆素责私家行状,而世人叙事,罕能自远。或言皆比兴,全类咏歌;或语多鄙朴,实同文案。而总入编次,了无厘革。其有出自胸臆,申其机杼,发言则嗤鄙怪诞,叙事则参差倒错。故阅其篇第,岂谓可观?披其章句,不识所以。既而悉收姚、许诸本,欲使其书独行。由是皇家旧事,残缺殆尽。

    长安中,余与正谏大夫朱敬则、司封郎中徐坚、左拾遗吴兢,奉诏更撰《唐书》,勒成八十卷。神龙元年,又与坚、兢等重修《则天实录》,编为三十卷。夫旧史之坏,其乱如绳,错综艰难,期月方毕。虽言无可择,事多遗恨,庶将来削稿,犹有凭焉。

    大抵自古史臣撰录,其梗概如此。盖属词比事,以月系年,为史氏之根本,作生人之耳目者,略尽于斯矣。自余偏记、小说,则不暇具而论之。

    神农已前  《史记 ·货殖传 》:老子曰 :至治之极 ,民各甘其食 ,美其服 ,安其俗 ,至老死不相往来 。太史公曰 :神农以前 ,吾不知已 。

    颛顼之事  《汉书 ·司马迁传赞 》曰 :唐 、虞以前 ,虽有遗文 ,其语不经 。故言黄帝 、颛顼之事 ,未可明也 。

    百篇之序  《书经传说 》:班固曰 :孔子纂 《书 》凡百篇 ,而为之序 ,言其作意 。孔 《疏 》:此序知孔子作者 ,以纬文而知也 。捡此百篇 ,凡有六十三序 。《明居 》《咸有一德 》《立政 》《无逸 》不序所由 ,同序而别篇者三十三篇 ,通 《明居 》等四篇为三十七篇 ,加六十三即百篇也 。

    孔惠壁藏  《汉书 ·艺文志 》注 :师古曰 :《家语 》云 :孔腾 ,字子襄 ,畏秦法 ,藏 《尚书 》于夫子旧堂中 。而 《汉记 ·尹敏传 》云孔鲋所藏 。二说不同 。按 :《隋书 ·经籍志 》又不同 ,云孔子末孙惠藏之 。《史通 》同 《隋志 》。

    隶古字写  孔 《序 》作 “隶古定 ”。阎若璩按 :隶古定 ,是一行科斗书 ,一行真书 。孔颖达所谓 “就古文体 ,从隶定之 。存古为可慕 ,隶文为可识 ”也 。按 :隶 ,即今之真书 。

    伏生 、欧阳 、夏侯  《汉书 ·儒林传 》:伏生 ,济南人也 。治 《尚书 》,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 。欧阳生授兒宽 ,宽授欧阳生子 。世传至曾孙高 、高孙地余 。由是有欧阳氏学 。夏侯胜 ,其先夏侯都尉 ,从济南张生受 《尚书 》。传族子始昌 ,始昌传胜 ,胜传从子建 ,建又事欧阳高 。由是有大小夏侯之学 。《注 》:伏生 ,名胜 。

    河内女子  《隋书 ·经籍志 》:河内女子得 《泰誓 》一篇 ,献之 。

    汉 、魏诸儒  原注 :谓马融 、郑玄 、王肃也 。

    马迁屡访  《汉书 ·儒林传 》:孔氏有 《古文尚书 》,孔安国得之 。安国为谏大夫 ,司马迁从安国问义 。故迁载 《尧典 》《禹贡 》《洪范 》《微子 》《金縢 》诸篇 ,多古文说 。

    诸儒谓之逸书  原注 :谓马融 、郑玄 、杜预也 。

    王肃  见 《六家 》。

    梅赜  见 《鉴识 》篇 。

    刘炫  按 :炫 ,字光伯 ,除太学博士 。见 《核才 》篇 。此云学士 ,误 。《隋书 ·刘炫传 》:自为状云 :《礼 》、《诗 》、《尚书 》、《公羊 》、《左传 》、孔 、郑 、王 、何等注 ,虽义有精粗 ,并堪讲授 。著有 《尚书 》等经术议百余卷 。

    丘明恐失真  《史记 ·十二诸侯年表 》:孔子西观周室 ,论史记旧闻 ,兴于鲁而次 《春秋 》。七十子之徒 ,口受其传指 ,为有所刺讥褒讳挹损之文 。鲁君子左丘明 ,惧弟子人人异端 ,各失其真 ,因具论其语 ,成 《左氏春秋 》。

    《公羊 》 何休 《公羊序 ·疏 》:戴宏 《序 》云 :子夏传公羊高 ,高传其子平 ,平传子地 ,地传子寿 。至汉景帝时 ,寿乃共弟子胡母子都著于竹帛 。《隋书 ·经籍志 》:子都授嬴公 ,嬴公授孟卿 ,孟卿授眭孟 ,眭孟授严彭祖 、颜安乐 ,故后汉 《公羊 》有严氏 、颜氏之学 。

    《穀梁 》 范宁 《穀梁序 ·疏 》:穀梁子 ,名淑 ,字元始 ,一曰赤 。受经于子夏 ,为经作传 。传孙卿 ,孙卿传申公 ,申公传蔡千秋 。汉宣帝好 《穀梁 》,擢千秋为郎 。

    《邹 》《夹 》 《汉书 ·艺文志 》:《邹氏传 》十一卷 。《夹氏传 》十一卷 ,有录无书 。又 《春秋 》述 :邹氏无师 ,夹氏未有书 。

    董 、公孙治 《公羊 》 董仲舒 ,见 《二体 》篇 。《史记 ·公孙弘传 》:家贫 ,牧豕海上 。年四十余 ,乃学 《春秋 》杂说 。《汉书 ·儒林传 》:胡母生子都 ,治 《公羊春秋 》,为景帝博士 ,与董仲舒同业 。年老归教于齐 ,公孙弘亦颇受焉 。又瑕丘江公受 《穀梁 》于鲁申公 。上使与仲舒议 ,不如仲舒 。而丞相公孙弘本为 《公羊 》学 ,比辑其议 ,卒用董生 。于是上尊 《公羊 》家 ,诏太子受 《公羊春秋 》。由是 《公羊 》大兴 。

    蔡 、萧议 《穀梁 》 《汉书 ·儒林传 》:沛蔡千秋 ,字少君 。《萧望之传 》:望之 ,字长倩 。又 《儒林传 》:戾太子受 《公羊 》,既通 ,复私问 《穀梁 》而善之 。宣帝以问韦贤 、夏侯胜 ,皆言宜兴 《穀梁 》。时千秋为郎 ,擢为谏大夫 、郎中户将 。选郎十人从受 ,积十余岁 ,皆明习 。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 ,大议殿中 ,平同议三十余事 ,多从 《穀梁 》。由是 《穀梁 》之学大盛 。

    李封  《后汉书 ·儒林传 》:建武中 ,郑兴 、陈元传 《春秋左氏 》学 ,韩歆欲为 《左氏 》立博士 ,未决 。陈元上书讼 ,遂以魏郡李封为博士 。群儒蔽固者 ,数廷争之 。及封卒 ,光武重违众议 ,因不复补 。

    郑兴父子  《后汉书 ·郑兴传 》:兴 ,字少赣 。少学 《公羊春秋 》,晚善 《左氏传 》,积精深思 。将门人从刘歆讲正大义 ,歆使撰条例章句训诂 。世言 《左氏 》者 ,多祖于兴 ,而贾逵自传其父业 ,故有郑 、贾之学 。子众 ,字仲师 。从父受 《左氏春秋 》,精力于学 ,作 《春秋难记条例 》。建初六年 ,代邓彪为大司农 ,受诏作 《春秋删 》十九篇 。

    杜预注  见 《鉴识 》篇 。

    百二十国书  见 《六家 》“百国春秋 ”注 。

    厥协五句  《太史公自序 》原文 。

    外孙杨恽  《汉书 ·杨敞传 》:敞子恽 ,字子幼 。以忠任为郎 ,补常侍骑 。恽母 ,司马迁女也 。恽始读外祖 《太史公记 》,颇为 《春秋 》,以材能称 。

    十篇未成等句  《史记 ·太史公自序 》裴 《注 》,及 《汉书 》颜 《注 》所引张晏语并同 。张守节 《正义 》引晏语 “龟策日者等传 ”句下有 “其龟册日者 ”五字 。

    谯周六句  谯周 ,见 《模拟 》篇 。其六句之文 ,见 《晋书 ·司马彪传 》。“家人诸子 ”,《彪传 》作 “俗语百家 ”,而 《史通 》两见其语 ,皆作 “家人 ”,当是王 、臧辈旧本之文 ,谯周原句如此也 。

    太初  武帝年号 。

    刘向等十五人  此十五人并在班史未作之前 。今按 :向 、歆 、扬雄自有传 ,冯商见 《汉书 ·艺文志 》,史岑见本集 《人物 》篇 ,晋冯 、段肃见 《后汉书 ·班固传 》,冯衍自有传 。余七人未详 。

    雄歆 《美新 》 《文选 》:《剧秦 》《美新 》,扬子云撰 。《汉书 ·王莽传 》:少阿 、羲和 ,刘歆与博士诸儒曰 :摄皇帝制礼作乐 ,茂成天功 。发得周礼 ,以明因监 。非圣哲之至 ,孰能若兹 ?《汉书 ·楚元王传 》:王莽簒位 ,歆为国师 。

    坐窦氏事  《后汉书 ·班固传 》:永元初 ,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 ,以固为中护军 ,与参议 。及宪败 ,固坐免 。初 ,洛阳令种兢尝行 ,固奴干其车骑 ,畏宪不敢发 ,心衔之 。至是捕系固 ,死狱中 。

    曹大家  《后汉书 ·列女传 》:扶风曹世叔妻者 ,同郡班彪之女也 。名昭 ,字惠班 ,一名姬 。博学高才 。世叔早卒 ,有节行 。兄固著 《汉书 》未竟 ,和帝诏昭踵成 。

    马续所作  《后汉书 ·马援传 》:援兄子严 ,严七子 ,唯续 、融知名 。续 ,字季则 ,博观群集 ,《九章算术 》。王 《训故 》:顺帝时 ,《汉书 》始出 ,多未能通 。马融从班昭受读 。后诏融兄续继昭成之 。

    注解二十五家  颜师古 《汉书叙例 》:诸家注释 ,虽见氏名 ,至于爵里 ,颇或难知 。传无所存 ,具列如左 。按 :爵里文烦 ,今但以氏名列之 。荀悦 、服虔 、应劭 ,并后汉人 。伏俨 、刘德 、郑氏 、李奇 ,皆不著代 。邓展 、文颖 、张揖 、苏林 、如淳 、孟康 ,并魏人 。张晏 、项昭 ,皆不著代 。韦昭 ,吴人 。晋灼 、刘宝 、郭璞 、蔡谟 ,并晋人 。臣瓒 、崔浩 ,后魏人 。以上师古所述止二十二人 ,合师古亦止二十三人 。其二人不可详矣 。又按 :臣瓒 ,不著姓 ,《宋景文笔记 》以为於瓒 ,而 《水经注 》尝引及之 ,乃薛瓒也 。见李衎 《笔记跋 》。

    荀悦 《汉纪 》 见 《六家 》。又荀本 《序 》:撮叙表志 ,总为帝纪 。通比其事 ,例系年月 。大略粗举 ,凡为三十卷 ,数十余万言 。省约易习 ,无妨本书 ,有便于用 ,其旨云尔 。

    《春秋考纪 》 《汉书 ·叙传 》:为春秋考纪 、表 、志 、传 ,凡百篇 。师古 《注 》:春秋考纪 ,谓帝纪也 。彪 、固本传章怀 《注 》:谓帝纪考核时事 ,具四时以立言 ,如 《春秋 》之经也 。按 :帝纪通有此称 ,《史通 》用成语也 。旧本 、王本皆讹脱失考 。

    刘珍 、李尤  刘珍 ,见 《核才 》篇 。《后汉书 ·文苑传 》:李尤 ,字伯仁 ,和帝时召诣东观 ,拜兰台令史 。安帝时为谏议大夫 。诏与谒者仆射刘珍等 ,俱撰 《汉记 》。按 :珍 、尤二人同传同事 。郭本误作 “李充 ”。充在 《独行传 》,无预史职 ,注乃引传为征 ,不考之甚 。

    伏无忌 、黄景  《后汉书 ·伏湛传 》:湛封不其侯 ,传爵至玄孙无忌 。桓帝元嘉中 ,诏无忌与黄景 、崔实等共撰 《汉记 》。

    《孝穆 》《崇 》二皇  “孝穆 ”五字传写讹脱 ,当作 “献穆 、孝崇二皇后 ”。

    边韶  《后汉书 ·文苑传 》:边韶 ,字孝先 。桓帝时征拜太中大夫 ,著作东观 。

    崔实  《后汉书 ·崔骃传 》:骃孙实 ,字子真 。一名台 ,字元始 。才美能高 ,召拜议郎 ,与边韶 、延笃著作东观 。

    朱穆  见 《核才 》篇 。

    曹寿  旧注 :字世叔 ,即娶班彪女昭者也 。

    杂作后传  《后汉书 ·皇后纪 》:献穆曹皇后 ,讳节 ,魏公曹操之中女也 。魏受禅 ,遣使求玺绶 。后怒 ,呼使者入 ,亲数让之 ,以玺抵轩下 ,涕泣横流曰 :天不祚尔 !孝崇匽皇后 ,讳明 ,蠡吾侯媵妾 ,生桓帝 。和平元年就博陵 ,尊为皇后 。顺烈梁皇后 ,讳妠 ,大将军商之女 。后以德进 ,不敢有骄专之心 。安思阎皇后 ,元初元年入掖庭 。二年 ,立为皇后 。延平四年帝崩 ,临朝 。按 :《后汉 》皇后称纪 ,始自华峤 ,而范晔因之 。其先本称传也 。

    崔篆  按 :今范 《书 ·儒林传 》不载崔篆 。

    延笃  《后汉书 ·延笃传 》:笃 ,字叔坚 ,桓帝以博士征 ,拜议郎 。与朱穆 、边韶共著作东观 。

    顺帝功臣及 《蔡伦传 》 按 :今范 《书 》孙程 、郑众 、蔡伦并在 《宦者传 》,唯郭愿不收 。蔡伦 ,即用树肤 、麻头始造为纸者 。

    马 、蔡 、杨 、卢  《后汉书 ·袁术传 》注 :《决录注 》曰 :马日 ,字翁叔 ,融之族子 。与杨彪 、卢植 、蔡邕典校中书 ,历位九卿 ,遂登台辅 。蔡邕 、杨彪 、卢植 ,并见 《核才 》篇 。诸人著作各互见 。《彪传 》注 :彪与日 、植 、邕著作东观 。《植传 》:植与日 、邕 、彪补续 《汉纪 》。《邕传 》:董卓被诛 ,王允收邕 ,日 驰谓允曰 :伯 旷世逸才 ,多识汉事 ,当续成后史 ,为一代大典 。且忠孝素著 ,所坐无名乎 ?允不听 。日 退而告人曰 :王公其不长世乎 ?善人 ,国之纪也 ;著作 ,国之典也 。灭纪废典 ,其能久乎 ?邕死狱中 。适作 《灵纪 》及十意 ,又补诸列传四十二篇 。因李傕之乱 ,湮没多不存 。

    秘书丞司马彪至 《续汉书 》 并与 《晋书 ·司马彪传 》同文 。按 :彪 ,字绍统 ,高阳王穆之长子也 。泰始中为秘书郎 ,转丞 。

    散骑常侍至九十七篇  与 《晋书 ·华峤传 》所次篇目同 。峤 ,见 《二体 》篇 。又按本传 :峤以皇后配天作合 ,前史作 《外戚传 》以继末编 ,非其义也 。故易为 《皇后纪 》,以次帝纪 ;又改 “志 ”为 “典 ”,以有 《尧典 》故也 。而改名 《汉纪 》为 《汉后书 》,奏之 。诏朝臣会议 ,咸以峤有实录之风 ,藏之秘府 。

    范晔  《宋书 ·范晔传 》:晔 ,字蔚宗 ,彭城王义康冠军参军 ,迁尚书郎 。左迁宣城太守 ,乃删众家 《后汉书 》为一家之作 。后以狂悖诛 。狱中与甥侄书自序曰 :吾狂衅覆灭 ,岂复可言 。常耻作文士 。文患其事尽于形 ,情急于藻 ,义牵其旨 ,韵移其意 。常谓情志所托 ,故当以意为主 ,以文传意 。此中曲有成理 ,自谓颇识其数云云 。

    十志未成  《直斋书录解题 》:志三十卷 ,司马彪撰 。梁刘昭补注 ,晔本书未尝有志也 ,乃借旧志注以补之 。其后纪传孤行 ,而志不显 。至本朝乾兴初 ,判国子监孙奭始建议合之 ,而不著其为彪书也 。今考章怀 《注 》所引称 《续汉志 》者 ,文与今志同 ,信其为彪书不疑 。按 :唐时范史 ,其补志本与纪传合行 ,见 《编次 》篇 。又范纪 《注 》载 《宋书 ·谢俨传 》云 :十志托俨搜撰 ,晔败 ,悉蜡以覆车 ,今阙 。《容斋四笔 》亦及之 。异说备考 。

    《后汉纪 》 《晋书 ·文苑传 》:袁宏 ,字彦伯 。父勖 ,临汝令 。谢尚镇牛诸 ,引宏参其军事 。语见 《点烦 》篇 。后出为东阳郡 ,撰 《后汉纪 》三十卷 。《隋 》《唐志 》编年类 :先有张璠撰者 ,前于 《左传 》家见之 ,宏即采摭璠 《纪 》为之也 。宏 《纪 ·自序 》:史传之兴 ,所以通古今而笃名教也 。丘明之作 ,广大悉备 。史迁剖判建立 ,班固源流因籍 ,荀悦经纶 ,足为嘉史 。今因前代遗事 ,略举义教所归 ,末吏区区注疏而已 。

    卫  《魏志 ·卫 传 》: ,字伯儒 ,拜侍中 。与王粲并典制度 ,受诏典著作 ,又为 《魏官仪 》。

    缪袭  《魏志 ·刘劭传 》:劭同时东海缪袭亦有才学 ,多所述叙 。《注 》:《文章志 》曰 :袭 ,字熙伯 ,辟御史大夫 。

    韦诞  《魏志 ·刘劭传 》附 :光禄大夫京兆韦诞 。《注 》:《文章叙录 》曰 :诞 ,字仲将 ,善属辞章 。

    应璩  《魏志 ·王粲传 》附 :应璩 ,官至侍中 。《注 》:《文章叙录 》曰 :璩 ,字休琏 ,善书记 。齐王即位 ,典著作 。

    王沈  见 《叙事 》篇 。《晋书 ·王沈传 》云 :与荀 、阮籍共撰 《魏书 》。

    阮籍  《晋书 ·阮籍传 》:籍 ,字嗣宗 ,为步兵校尉 。又 《王沈传 》:沈与阮籍共撰 《魏书 》。

    孙该  《魏志 ·刘劭传 》附 :陈郡太守任城孙该 。《注 》:《文章叙录 》曰 :该 ,字公达 。年二十为郎中 ,著 《魏书 》。

    傅玄  《晋书 ·傅玄传 》:魏除郎中 ,与东海缪施俱以时誉选入著作 ,撰集 《魏书 》。又见 《书事 》篇 。按 :缪施或即 《魏志 》之缪袭 ?俟考 。

    吴大帝至召莹续史  按 :大段皆华覈疏文 ,见 《吴志 ·薛莹传 》。其中韦曜 、薛 、华三人见 《史官 》篇 。丁孚 、项峻 、周昭 、梁广四人见覈疏 ,《吴志 》皆无传 。

    曜终其书  按 :曜终其书 ,史无明文 。据裴松之 《注 》,有称韦曜 《吴书 》者 ,可知终之者曜矣 。

    著作陈至写其书  与 《陈寿传 》同文 。陈寿 ,见 《六家 》。

    夏侯湛  《晋书 ·夏侯湛传 》:湛 ,字孝若 ,与潘岳友善 ,每行止同舆接席 ,市都谓之连璧 。除散骑常侍 。著论三十余篇 ,别为一家之言 。

    异闻错出  按 :裴松之 《注 》所引汉 、晋间群书 ,凡百有余种 。其录魏事者 ,有鱼豢 《魏略 》,孙盛 《魏氏春秋 》,王沈 《魏书 》,阴澹 《魏纪 》,荀勖 《文章叙录 》,《曹瞒传 》《魏武故事 》《褒赏令 》《汉魏春秋 》《典论 》《魏末传 》《魏名臣奏 》《魏世谱 》等 。其录蜀事者 ,则有王隐 《蜀记 》,谯周 《蜀本记 》,陈寿 《益都耆旧传 》又 《杂记 》,常璩 《华阳国志 》,郭冲 《五事 》,张俨 《嘿记 》等 。其录吴事者 ,有张勃 《吴录 》,吴冲 《吴历 》,韦曜 《吴书 》,虞溥 《江表传 》,环氏 《吴记 》,《会稽典录 》等 。其统录者 ,则有司马彪 《续汉书 》《九州春秋 》,谢承 《后汉书 》,张璠 、袁宏 《后汉纪 》,华峤 《汉后书 》,孔衍 《汉魏尚书 》,习凿齿 《汉晋春秋 》,《献帝春秋 》《献帝纪 》《献帝起居注 》《山阳公载记 》《汉末名士录 》《先贤行状 》《英雄记 》等 。皆所述异辞 ,故言异闻错出 。

    陆机 、束晳  陆机撰 《晋纪 》,见 《隋 》《唐志 》。其书已见 《本纪 》篇 。束晳 ,见 《史官 》篇 ,撰帝纪 、十志 。

    王铨 、隐 、虞预  并见 《二体 》及 《曲笔 》篇 。

    私录晋事  见 《二体 》篇 “王 、虞 ”注 。

    干宝 《晋纪 》 见 《六家 》。按 :干宝是编年体 ,自 《新晋书 》行 ,而其书遂废也 。

    邓粲  《晋书 ·邓粲传 》:粲 ,长沙人 ,以高洁著名 。著 《元明纪 》十篇 。按 :元 、明谓晋中兴初中宗元帝 、肃宗明帝 。

    孙盛  《晋书 ·孙盛传 》:盛 ,字安国 ,太原人 。十岁避难渡江 ,及长 ,善言名理 。补长沙太守 ,迁秘书监 。著 《魏氏春秋 》《晋阳秋 》。

    檀道鸾  《南史 ·文学 ·檀超传 》:超叔父道鸾 ,字万安 。国子博士 ,永嘉太守 ,撰 《续晋阳秋 》。

    王韶之  《宋书 ·王韶之传 》:韶之父伟之 ,有志尚 。泰元 、隆安时事 ,小大悉录 。韶之因此私撰 《晋安帝阳秋 》。既成 ,时人谓宜居史职 ,即除著作佐郎 ,使续后事 ,讫义熙九年 。按 :又见 《杂述 》篇 。

    远两帝近八朝  按 :东晋凡十一帝 ,起元 、明 ,尽安 、恭 。邓粲止撰 《元明纪 》,是远两帝也 。其后王韶之续至安帝之义熙 ,而恭帝不入纪 ,是近八朝也 。

    何法盛  《宋书 》无传 。《隋书 ·经籍志 》:《晋中兴书 》七十八卷 ,起东晋 ,宋湘东太守何法盛撰 。

    臧荣绪  《齐书 ·高逸传 》:臧荣绪 ,东莞莒人 ,纯笃好学 。括东 、西晋为一书 ,纪 、录 、志 、... -->>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上一章目录下一页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更新超快的免费小说APP

下载APP
终身免费阅读

添加到主屏幕

请点击,然后点击“添加到主屏幕”